肺部良性肿瘤危险嘛:该怎样看待《三字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3:32:32
新华网荣誉出品 总策划:周锡生 本期策划:窦灏洋 编辑:吴定平


首先应该肯定山东省教育厅的担忧是有道理的。《弟子规》、《三字经》中,精华自然很多,糟粕也是客观存在。不过,对于山东省教育厅所采取的简单的一禁了之的做法,笔者却不能苟同。这是一个简单的办法,也是一个偷懒的办法,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看起来很负责任但事实上却是推卸责任的办法。…[详细]
《三字经》虽有糟粕但不应一禁了之
《弟子规》、《三字经》和《神童诗》等等老祖宗留下的启蒙教材,如果研究不深,分析不透,甄别不够,会使教学中莨莠不分,使一些糟粕泥沙俱下,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对此山东省教育主管发文禁止全文照搬古代经典,这是负责任的理性务实之举,值得肯定,但不能“只破不立”,告诉下面这不能吃,那不能喝,却拿不出“安全食品”来,让学校无所适从,只能因噎废食,放弃国学经典。以《三字经》为例,它是一部当代小学生不可不读、读而有益的国学启蒙教材。…[详细]
对于山东省教育厅所采取的简单的一禁了之的做法,笔者却不能苟同。这是一个简单的办法,也是一个偷懒的办法,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看起来很负责任但事实上却是推卸责任的办法。道理很简单:在今天这样的信息时代,学校里面禁止,并不等于孩子们就看不到。何况简单地禁止阅读,很可能会激起孩子们的好奇心,而“偷偷地阅读”,后果可能更糟。正确的做法不是禁止,而是引导。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孩子们讨论,让他们明白这些观点为什么是过时的,甚至是错误的。…[详细]
谁能给《三字经》取“精华”去“糟粕”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正在于其是上下五千年浑厚历史的遗产,是中华文明大浪淘沙的产物。针对传统文化的“精华糟粕论”,其实质是一种庸俗的辩证法,是一种粗暴而撕裂性的文化阐释。传统典籍本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所谓的“精华”与“糟粕”同根而生,盘根错节,环环相扣,血肉相通,打断骨头连着筋,一部《三字经》1145个字,一部《弟子规》1080个字,从始至终,流淌着同样的文化精神,请告诉我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详细]
山东省教育厅却开始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对人们的努力进行限制。这个原则人们十分熟悉,看上去也很正确。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前提是有人来取,有人来去,对于这样的事业,我有两个疑问:谁有能力来“取”和“去”?一个人或机构宣称自己能够对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那就一定意味着,他相信自己可以站在传统之外,不,应该说是在传统之上。自己高于传统,自己不受传统束缚。其实,这两者紧密相关,总之,自己跟传统无关,因而完全可以对传统中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进行理性的权衡、判断。…[详细]
《三字经》不可神化也不必矮化
这些年来我们好像只做过两件事:神化和矮化。先是稀里糊涂把某些事物神化起来,然后又千方百计地把他们矮化下去。现在《三字经》等传统似乎正面临着这个循环,之前,我们见到了各种神化版本,忽如一夜春风来,浅斟慢酌《三字经》,甚至似乎不读《三字经》,民族就没有未来,教育就没有希望。这种神化体现了一种急功近利,一种俗不可耐。其实,明眼人都知道,有人神化是因为盲从,有人神化则是因为精明——嗅到了政绩,闻到了商机。…[详细]
诵读经典,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是大家普遍认同的观点,山东省教育厅发文加以强调、重申,也在职责范畴之内。然而,这则通知的延展部分,诸如“学校课程不得编写教材”,“各校原则上应以地方课程《传统文化》规定的学习篇章作为诵读的主要内容”,就有些越权了。以此分析诵读经典、学习传统文化的教育,政府部门可以依法对义务教育学校的教材选择、课程设置进行监督,但却不能代替学校做出选择。自主办学,一直存在“一放即乱,一管即死”的问题,山东省教育厅的发文,同属于这一问题。…[详细]
投票与调查
http://forum.home.news.cn/vote_dc_world.jsp?voteid=8624
扩展阅读
·按《三字经》培养的孩子“90%吃亏”?
·请问《三字经》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

谁能给《三字经》取“精华”去“糟粕”

按《三字经》培养的孩子“90%吃亏”?
话中音
“《三字经》等传统蒙学教材成为经典,被人们广泛传诵,已经证明了,他们就是精华。 ”
——《新京报》 秋风
“从神化到矮化,看似是理念的回归,其实体现一种浮躁,一种急利,一股浓浓的政绩味。”
——《广州日报》 毛建国
“ 代替学校做教材内容、课程设置的选择,本质上是侵犯学校的教育自主权。 ”
——《西安晚报》 熊丙奇

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三字经》中有些不合时宜的东西。但如同那些合时宜的未必会被我们完全消化一样,那些不合时宜的也未必会被我们全盘吸收。人是有自检功能的,也能够在诵读《三字经》中自觉取长避短。而这意味着,我们完全不必把《三字经》当作洪水猛兽,故意去矮化甚至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