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气泡可以运动吗:抗戰勝利那一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1:28:35
                                                 抗戰勝利那一天                                                         楊天石                          蔣介石

 

1945年蔣介石致贈杜魯門總統的肖像。 slideshow 確知日本投降是1945年8月10日。根據他的日記,過程頗具戲劇性。

當天下午8時多,蔣介石正在重慶官邸,忽然聽到附近美軍總部傳來歡呼聲,繼之以辟里啪啦的炮竹聲。蔣問身邊的副官蔣孝鎮:「為何如此嘈雜?」蔣孝鎮回答:「聽說什麼敵人投降了。」蔣命蔣孝鎮再去打聽。不久,各方消息不斷報來,日本政府托瑞士政府轉達,除保持天皇的統治權外,其餘均按照波茨坦公告所列條件投降。

急開軍事幹部會議

當時,蔣正在宴請墨西哥駐華大使。抗戰勝利,有許多大事急待決決,偏偏這位大使不識相,喋喋不休,不肯離去。蔣兩次示意外交次長吳國楨囑其離去,這位大使才起身告辭。蔣立即召開軍事幹部會議,發出早就擬定的各項令稿。其中致陸軍總司令何應欽電:「日本已無條件投降,應下令日本駐華最高指揮官岡村寧次,命其轉飭所部,立即停止一切軍事行動,不得破壞物資、交通,擾亂治安,聽候處置。」同時命令各前方戰區對日軍可能的抵抗,需有應戰準備;警告日軍,「不得向我方指定之軍事長官以外任何人投降」。此外,蔣又下令吳鐵城、陳布雷,要他們提出宣傳計畫與各黨部應辦事項。忙完這一切,已經深夜12點了。

8月11日清晨,美國總統杜魯門來電,緊急徵詢對日本的處置意見。蔣介石立即約見美國大使赫爾利,同意與杜魯門總統聯合署名通知日本政府。蔣表示:「自己一貫主張,日本國體由日本人民自決。至於要求天皇親自出面簽訂降書,以及將日本置於聯軍統帥之下等條件,完全同意杜魯門總統的意見。」

憂心日軍受降問題

蔣最焦慮的是接受日軍投降問題。8月10日深夜,朱德就以延安總部總司令的名義,要求日偽軍於一定時間內繳出全部武裝,如「拒絕投降繳械,即應予以堅決消滅」。第二天,又連發六道命令,要求中共部隊立即向察哈爾、熱河、遼寧、吉林等地推進,配合蘇軍作戰,積極進攻,迫使日軍無條件投降。當時,在華日軍有百萬之眾,不僅占有中國許多城市和交通線,而且擁有大量武器和物資。誰最早、最多接受日軍投降,誰就將取得最多、最大的勝利果實。因此,11日這一天,蔣介石給各方發了許多電報,其中一份最緊急的就是給第18集團軍總司令朱德和副總司令彭德懷的。該電聲稱:「政府對於敵軍投降一切事項,均已統籌決定」。要求該集團軍「就原地駐防待命,勿再擅自行動」。

當時,宋子文、王世傑、蔣經國正在莫斯科與史大林談判,討論「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和接受東北的各項問題。史大林精明、蠻橫、貪婪,企圖通過談判,攫取舊沙皇在中國東北的特權,迫使中國承認外蒙古獨立。

既要對付蘇俄,又要對付中共,前途必將充滿荊棘。八年抗戰,終獲勝利,重慶市民正處於極度狂歡中,蔣卻高興不起來。8月12日日記:「此心但有憂懼與恥辱,毫無快樂之感」。8月13日,主持中樞機關的國父紀念周,表示:「未來艱巨,十倍於抗戰。」

邀毛澤東商討大計

為解決和中共之間長期存在的矛盾,8月14日,蔣致電在延安的毛澤東,邀請他到重慶,共同商討「國家大計」。

同一天,日本政府照會中、美、英、蘇四國政府,接受波茨坦宣言的各項條件。日本投降一事正式定下來。蔣開始動手起草對世界與全國軍民的廣播稿。這本來是陳布雷的差事,陳臥病在床,蔣親自動手。

也是在這一天,「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簽字。蘇聯表示尊重中國在東北的主權、領土完整,不干涉新疆內部事務,不援助中共,只援助國民政府;中國則同意外蒙古舉行公民投票,以確定其獨立。

勝利廣播不存報復

8月15日上午7時,重慶電台廣播日本政府的投降照會,蔣正在「靜默中」,他在日記中自述:「此心並無所動,一如平日。」上午10時,蔣到電台廣播,他那帶著濃厚浙江腔調的官話立刻傳向全中國、全世界。他說:「我們的抗戰今天是勝利了。正義必然勝過強權的真理,終於得到了它最後的證明。」 他希望,世界今後再也沒有戰爭:「今後地無分東西,人無論膚色,凡是人類,都會一天一天加速的密切聯合,不啻成為家人手足。」

日軍在中國的土地上燒殺搶掠,幹盡壞事,但是蔣特別在演講中強調不要心存報復:「我們一貫聲言,只認日本黷武的軍閥為敵,不以日本的人民為敵。」

這一天,朱德以中國解放區抗日總司令名義致電岡村寧次,要求他下令日軍聽候八路軍、新四軍及華南抗日縱隊的命令投降,同時以說帖送交美、英、蘇三國大使,提出延安總部有接受日偽軍投降的權利。國共兩黨在受降問題上的矛盾進一步尖銳化,預示著兩個老對手間的新鬥爭開始了。(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歷史研究所榮譽學部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