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英中学学区房二手房:===教您从十五个方面学习诊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3:45:29
教您从十五个方面学习诊脉


  古代中医筛选制定的二十六种常用脉象,是一个严谨而科学的组合,每一种脉象都有一定针对性,其诊断作用不能互相替代。其中,任何一种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被埋没或被误解,都会影响对脉象的诊察,甚至影响脉诊的适用范围和诊断作用。因此,二十六种脉象中的任何一种都不能偏废,必须熟炼掌握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诊察技术。

  在诊疗实践中,一般是以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及其相兼脉概括临床错综复杂的脉象变化。因此,必须弄清每一种脉名是诊察寸口脉哪一方面的变化。否则,对脉象的诊察就缺乏依据。比如,滑涩二脉都是诊察脉的流利程度,若不明确这一点,对滑涩二脉的诊察就没针对性。再如动脉,其实际意义是诊察非窦性心律的脉形,若不明确这一点,对动脉所主病证的分析很容易与其实际意义相悖。特别是代脉和革脉,由于近代脉书误解了这两种脉象的实际意义,对其所主病证的分析已离题太远。这些实例说明,必须弄清每一种脉名是诊察寸口脉哪一方面的变化,才能充分体现脉诊的诊断作用。

  脉的变化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脉体的大小、脉的长短、频率、脉位、节律、气势、张力、幅度、流利程度、和缓程度等。错综复杂的脉象,主要是这些方面发生变化。古代医家筛选制定的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就是针对这些方面的变化。其中,由一种条件构成的脉象,针对一个方面的变化。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条件构成的脉象,针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方面的变化。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再加相兼脉,基本上概括了对脉象进行诊察的主要方面。因此,对错综复杂的脉象进行诊察,必须掌握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诊察方法,这是诊脉的入门技术。最简便的方法是:根据每一种脉象的构成条件和脉形规范,熟识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分别涉及寸口脉哪些方面的变化。然后,按脉象的构成条件对寸口脉相关方面的变化逐一进行诊察。对初学者来说,这是简便易学的诊脉方法。

  1,察至数

  在察至数的过程中,主要辨别迟脉和数脉。一般是用“呼吸定息”的方法。一呼一吸为一息。一息脉动四、至之间为正常。一息三至或三至以下者,是迟脉。一息六至或六至以上者,是数脉。

  2,察脉位

  在察脉位的过程中,主要辨别浮脉、沉脉和伏脉。具体方法是:先将寸口部位“按之至骨”,并将所用指力看成是“总指力”。然后,再用相应指力诊察脉位。凡所用指力小于“总指力”的“五分之二”便触及寸口脉,都是浮脉。凡所用指力大于“总指力”的“五分之三”才触及寸口脉,都是沉脉。不浮不沉之脉,所用指力相当于“总指力”的“五分之二”与“五分之三”之间。若用“总指力”不能触及脉体,需大于“总指力”才能触及者,则是伏脉。

  3,察脉体大小

  在察脉体大小的过程中,主要辨别洪脉和细脉。其具体方法是:按寸口脉划分“五部”的理论,寸口脉不论居于何部,其脉体以充盈本部为正常。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凡比正常脉体“大”者,都是洪脉。凡比正常脉体“小”者,都是细脉。这是独取寸口脉法的特殊规定,虽不必拘泥,但有一定指导意义,可灵活掌握。

  4,察脉体长短

  在察脉体长短的过程中,主要辨别长脉和短脉。其具体方法是:按划分“三关”的理论,寸口脉的长短以“一寸九分”为正常。在这种理论指导下,若寸口脉超过“一寸九分”,寸、尺两端过于本位,则为长脉。若寸口脉达不到“一寸九分”,寸、尺两端不及本位,则为短脉。这也是独取寸口脉法的特殊规定,虽有一定指导意义,但可灵活掌握。

  5,察脉体张力或弹性

  在察脉体张力或弹性的过程中,主要辨别弦脉、紧脉和缓脉。其具体方法是:若只是脉体张力增强,按之如弓弦状,为弦脉。若脉体“紧张”或“拘急”,按之“左右弹人手”或如“切绳状”,为紧脉。若脉体“舒缓”或“缓纵”,按之有脉体“张力”或“弹性”低下的指感特征,为缓脉。

  6,察脉律

  在察脉律的过程中,主要辨别结、动、促三种脉象。结脉的辨别比较简单,凡脉有间歇即是结脉。若数脉而有间歇则是促脉。动脉是非窦性心律的脉形,在实际表现时比较复杂,可根据正常窦性心律脉形的基本特点进行辨别。

  7,察脉的流利程度

  在察脉的流利程度的过程中,主要辨别滑脉和涩脉。具体方法是:触及脉体时,先将指目按在脉的脊部,细心体察脉管内血液运行的流利程度,若脉管内的血液运行滑利,较正常流利程度更流利,则为滑脉。若运行艰涩,流利程度不及正常,则为涩脉。

  脉的流利程度没有具体指标,可结合脉的形体变化综合体会。因此,必须加强基本功练习,多根据正常脉象体察正常脉的流利程度,然后,可掌握滑涩二脉的脉形特点和指感特征。

  8,察脉的圆敛程度和脉管与周围组织的界限

  在这一过程中,主要辨别散脉。散脉有生理性散脉和病理性散脉之分。生理性散脉是脉体“大”而表现出的“散漫”之象,但脉体圆敛,无其他不适。病理性散脉的脉形是:脉体不圆敛、过度散漫或形体过度宽泛,甚至脉管与周围组织的界限模糊不清。

  9,察脉的力度

  在察力度的过程中,主要辨别脉的有力无力。一般说,这是对主要脉象进行详细诊察的附加条件。因此,对每一种脉象的诊察,都需要进一步诊察脉的有力无力。如,数脉有力、数脉无力、沉脉有力、沉而无力等。

  10,察特殊脉形

需要在察复合脉或相兼脉过程中辨别的常用脉象主要是微脉、濡脉、弱脉、虚脉、实脉、促脉等,除此之外,若两种或两种以上脉象相兼,都是相兼脉。如,脉浮数、脉沉数、脉弦滑、脉迟缓等。对这一类脉象的诊察,可根据每一种脉象的构成条件,按相关方面的变化逐一辨别。凡复杂脉象,都在这一过程详细诊察。

  在这一过程中,主要辨别比较特殊的脉形或二十六种常用脉象不能概括的脉形。古代医家制定的二十六种常用脉象,芤脉即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脉形。其脉形特点是“中央空、两边实”。除芤脉以外,古文献记载了很多特殊脉形,如:釜沸脉、解索脉、雀啄脉、麻促脉、虾游脉、鱼翔脉、屋漏脉、弹石脉、转豆脉、偃刀脉等。这些脉形虽然少见,但可预示异乎寻常的病变,对提供特殊诊断依据,及时判测病情,确有一定意义。所以,不应弃而不用。

  11,察复合脉或相兼脉

  复合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构成条件复合而成的脉象,因有固定专名,称为复合脉。相兼脉两种或两种以上脉象相兼,没有固定专名,故称相兼脉。比如,浮脉和数脉相兼,称为脉浮数;沉脉和弦脉相兼,称为脉沉弦;这都是相兼脉。

  12,察脉的更代

  察脉的更代,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诊察脉象变化是否符合季节脉或体质脉的变化规律,二是诊察由一种脉象更代为另一种脉象是否符合正常规律。因此,必须掌握正常脉象的变化规律,才能诊察脉的更代。

  古代医家诊脉,脉的更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但是,近代脉书误解了代脉的实际意义,误将代脉认为是“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复来”的脉象,因此,察脉的更代被忽视了。现已证实:代脉的实际意义并不是“脉来一止”,更不是“止有定数”或“良久复来”,而是专指脉的更代,这是对脉象变化进行诊察和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

  察脉的更代,首先要掌握季节脉和体质脉的变化规律,若脉的更代不符合季节脉或体质脉的变化规律,表明脉的更代不正常,这对辨别脉象是否主病及其疾病的发展转归具有重要意义。比如,按季节脉的变化规律,春季之脉应显弦象,秋季之脉应显浮象。若春季其脉不弦,秋季其脉不浮,说明脉的更代不正常,这对分析脉象的变化是否主病具有重要意义。再如,女子妊娠三月,其脉应显滑象。若妊娠三月其脉不滑而涩,说明脉的更代不正常,胎元失养。又如《脉经》说:“热病七八日,其脉微细,小便不利加暴口燥,脉代……其脉代绝者死。”这些实例说明,察脉的更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3,察革脉

  察革脉主要是诊察在疾病过程中脉象的变化和转变,这是古代医家对脉象进行诊察和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后人误解了革脉的实际意义,使其诊断作用未能充分体现出来。据考证,古代医家诊脉,既诊察脉的更代,又诊察脉象在疾病过程中的变化和转变。这两个方面的诊察,既可诊断脉象变化是否主病,又可诊断脉象变化与病症的内在联系,还可诊断疾病的发展变化及其转归。后世脉书误解了革脉的实际意义,是脉诊的重大损失。应该提倡按病变规律诊察和分析脉象的变化和转变。这是充分发挥脉诊诊断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绝不可忽视。

  14,察独

  在察独过程中,主要诊察脉象在某一“部”或某一“关”出现的异常变化,这是诊察病脉的具体方法之一。如《素问.三部九候论》说:“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这是根据发生“独变”的脉象辨别病脉。后世医家继承和发扬了这种辨别病脉的方法,将“察独”作为发现病脉或辨别病脉的主要手段。这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方法,深受后世医家推崇,如张景岳说:“此独字,即医中精一之义,诊家纲领莫切于此。”

  古代医家积累了很多“察独”的具体方法,其一是从脉的形象变化入手,以一部之脉的形象异于其余各部为独。如《诊家枢要》说:“一部之内,独大独小,偏迟偏疾,左右强弱相反,四时男女之相背,皆病脉也。”《医原》说:“六脉之中,有一脉独乖者,即当于独乖之一脉求之。”这是因某一部脉的形象变化异于其余各部,故为“独变”,“独”则为病脉。其二是从脉在各部的显现入手,以脉体独显于某部为“独”。如《脉理求真》曰:“有以五脏五脉各应互见,而六部六脉偏见一脏之脉者,是其病根伏是,而更可以独名也。”以上两种方法,是根据脉体的显现部位和脉体的形象变化“察独”,确有一定诊断意义。张景岳的方法略

  有不同,他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察独,其曰:“独之为义,有部位之独也,有脏气之独也,有脉体之独也。部位之独,谓诸部无恙,惟此稍乖,乖处藏邪,此其独也。脏气之独者,不得以部位为拘也,如诸见洪者,皆是心脉;诸见弦者,皆是肝脉;肺之浮,脾之缓,肾之石,五脏之中各有五脉,五脉互见,独乖者病,乖而强者,即本脏之有余,乖而弱者,即本脏之不足,此脏气之独也。脉体之独者,如经所云:独小者病,独大者病。”显然,张景岳对察独的方法又有所创新。

  总之,察独是对脉象进行诊察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首先要掌握正常脉象的普遍规律和不同体质的脉象特点,在同中求异,在常中求变。这种方法,若能运用自如,不失为诊察病脉的捷径。

  15,察胃、根、神

  古代医家认为,胃、根、神是脉的三要素,是正常脉象必须具备的三个方面。因此,察脉的胃根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察胃根神的具体方法,非常复杂,且因字数太多,请大家参见其他脉书,具体内容没太大出入。故从略。

  以上是对脉象进行诊察的十五个方面,从诊察这些方面的变化入手,首先掌握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诊察方法,然后,循序渐进,触类旁通,抓关键,识要领,逐渐积累诊察复杂脉象的经验,再图精益求精。

  脉诊最简单 只需要分辨

  1 有力无力--辨阳气足不足

  2 脉体大小--辨阴血足不足

  3 脉位浮沉--辨阳气在表在里

  如此而已 就足够辨证了

  脉浮:为阳气在表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夏天阳气行表;

  脉沉:为阳气在里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冬天阳气行里。

  脉浮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收敛,发散在外;

  脉沉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外散,能归本位。

  辨证要点,其实就是:

  1能量的多少(足不足);

  2 能量的方向(升或降)。

  和《万病至简论》所论六经实质是一致的

  上为总论   以下分论之

  分者  分部以论:左手侯阴血    右手侯阳气    或谓:左手侯能量的储存   右手侯能量的制造。

    左手【寸】心【关】肝【尺】肾阴     心运血   肝藏血    血之精华入肾阴
    右手【寸】肺【关】脾【肾】肾阳     肺运气   脾生气    肾之阳化精为气

    男为阳  气盛    故右手脉盛于左手脉
    女为阴  血盛    故左手脉盛于右手脉
——此为男女之常脉

    阳之要   在于能降    寸脉位于上【表】   阳位   当以收敛沉降为顺     中取可得
    阳之要   在于能敛    尺脉位于下【里】   阴位   当以收敛固密为顺     重取可得
    阳之要   在于能运     关脉位于中【中】   中位   当以鼓荡滑畅为顺     轻取可得

    简言之   两头小   中间大——现代社会最佳之财富【能量】结构     谓之:橄榄形

    脉位之浮沉  可以四季【本质就是温度的变化】以简述之:
—— 夏【轻触即得 浮脉:热则阳气升散  热证表证或夏季常脉之位】脉体最大  洪
—— 秋【稍重可得 气渐降敛 热渐退  秋季常脉】    脉体稍小  濡
—— 春【再重可得 气渐升散 热渐盛  春季常脉】    脉体再小  弦
—— 冬【沉按始得 沉脉:寒则阳气降敛寒症里证或冬季常脉之位】  脉体最小  细
    夏见秋冬春脉  为不及  热病见秋冬春脉  为渐愈
    冬见春秋夏脉  为太过  寒病见春秋夏脉  为渐愈
    脉气运行简述————    
   饮食之入,始于右关【脾胃】,主运化,可理解为赚钱部门,当最强【有力,脉位秋】为好。运化之物化为血液储藏--土养木,肝主藏血,存钱部门,右关之脉【肝】,当最强【有力,脉位秋】为好。血之精华为精,下输于肾阴--精血同源,主藏精,脉当最沉【有力,脉位冬】

  肾阴若水【能源】,肾阳若热【能量】,水热合为一体共存--阴阳互根互用。心肾同属少阴,心念动,引发肾阳的点火,肾精化为气血,循肝【左关】上行--水生木,至心【左寸】--木生火,心火炎炎,心为能源-能量转化器,转化能量供应全身。一条线路直上供应脑部--心主神明、经过肺【右寸】敛降;

  另一条线路直下肾阳,肾是皇宫,先天之本【右尺】,供养输送能量到后天之本脾胃【右关】,脾胃属土,土生金,能量供养输送到肺【右寸】,与心路汇合。

  最后,金生水,肺【右寸】引导气血能量输送回归到肾阴【左尺】,以肝作为运输途径。由此完成一个圈的循环。

  辨证运用------

  首辨能量足不足    再辨能量是否收藏 【相火是否归位  阳明降与否  升降调与否】

  能量足否   脉管之大小   有力无力而已   不必详论

  相火者  根于肾   先发动于肝   故   相火不位者   肝脉必弦多兼紧有力【气攻之象】

  相火归位兼能量充足者    肝脉虽弦    但有柔和节律之象 【犹将军之不怒自威】

  但越用力下按  反弹之力越盛  【犹太极高手  表面柔和  内里刚劲  敌强我愈强】

  用阳者  寸脉必浮   相火不位者   寸脉亦浮【阳气不敛上散故也】   如何区别?

  短时用阳者【说话  运动  用神等等】  短时静养休息寸脉即可归于收敛

  相火不位者【长期阳散  类于用阳】    短时静养寸脉亦不会收敛

  相火根于肾   则相火不位者   尺脉多偏浮 【  肾水为母  肝木为子  子败家挥霍不够用   就必须调用母亲的存款了】

  若静坐后  寸脉仍浮   即为阳明不降  相火不位 即可推断:失眠多梦   情绪焦躁   眼干喉痒耳鸣--脉而知之

  寸脉浮  同时尺脉亦浮   相火不位即可确诊无疑   尺脉浮为长期阳气外散的确凿证据

  左手尺脉【肾阴】无者   绝经  闭经  断经   轻者  经量少

  右手尺脉【肾阳】无者   阳痿  性冷淡  不孕   流产  痛经  手足冰冷  抑郁症  失忆症  肌无力  尿频

  其余根据所属脏腑功能类推   至简者  不论脏腑   但以阳虚诸证推断即可

  有妇女右脉强于左脉  当作何论?

  服药前  当辨证为用阳过度   不能收敛        寸尺多浮

  服药后  当辨证为阳气得助   加快运化中    寸尺多沉

  同时可见  两手关脉最强

  右关为脾胃  主能量吸收加强【脾主运化】

  左关为肝脉  主能量收藏加强【肝主藏血】

  前提很重要     是否服药    同样的证   辨证意义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