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老妇女视频:2011大趋势:世界经济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8:48:36

2011大趋势:世界经济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

2011年01月01日 17:12新华财经【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0条
  • 对话马丁·雅克:中国在地区事务中须保持谨慎和耐心
  • 培育社会企业家精神是中国向世界显示影响力的黄金契机
  • 评论:南非成为“金砖”的意义
  • 财经国家周刊报道 2011年前景不明。与1998年亚洲金融[3.60 0.00%]危机席卷整个新兴市场大为不同的是,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后续态势是西边不亮东边亮。发达经济体陷入增长的极限,新兴经济体则显得积极乐观。

    世界最大的不确定性在美国,美国的不确定性在于美国人观念是否改变。83岁的旅美华人经济学家提出,美国将回归“新常态”。他的观察角度是美国人开始储蓄了。个人理性的选择对全局来说可能是灾难,宏观经济学上的这一合成谬误规律正影响美国趋势:国民储蓄的增加将可能导致低利率政策陷入流动性陷阱中。

    中国社科院教授张宇燕则对全球趋势做出判断。他认为,在没有大的突发事件的前提下,2011年全球经济增长态势总体而言与2010年类似。尽管概率不高,但在2011年出现另一次衰退的可能性还不能完全排除。

    全球经济:不平衡缓慢增长

    在没有大的突发事件的前提下,2011年全球经济增长态势总体而言与2010年类似,即实现按市场汇率计算3%、按PPP计算4%低速增长的概率较大

    2010年全球经济走出衰退并进入缓慢且不稳定的复苏期。经济复苏在不同经济体中显示出相当大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发达国家复苏乏力,主要新兴经济体增长迅速。

    与之相伴的,是发达国家通缩风险和主要新兴经济体通胀风险并存;国际金融稳定性得到改善但仍然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国际贸易与投资实现复苏性增长但可持续性仍待观察;大宗商品价格基本恢复并大致稳定在危机前水平;全球治理在金融等领域正在取得一定进展;工业化国家债台高筑对全球复苏及长期稳定增长投下了阴影;“再平衡”问题愈发成为巩固复苏和实现长期增长的关键议题……

    2011年世界经济继续维持缓慢且不平衡、不稳定增长的可能性较大。

    进入复苏的2010年

    在2009年经历了二战后首次产出负增长后,得益于各国反危机措施以及微观经济主体的自我适应性调整,2010年世界经济开始步入低速增长且不均衡的复苏期。2009年四季度和2010年一季度,世界主要经济体增长势头迅猛,其中贸易高速恢复,似乎应和了部分国际机构和经济学家“V型”复苏的判断。随着2010年二季度和三季度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全球复苏前景又开始变得复杂。

    从负增长到正增长并且正增长已经持续了四个季度,显示出世界经济正在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或“大衰退”中艰难走出,进入缓慢且不稳定与不平衡的复苏期。如果再出现衰退,那也将是一次新的衰退,而不是“二次探底”。

    2010年的世界经济复苏呈现出八个特征:

    一、全球经济呈现普遍复苏局面。

    二、全年经济复苏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

    三、世界经济复苏强度不足、速度缓慢。从绝对值看,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等主要发达经济体,以及中东欧和多数独联体国家2010年二季度产出仍未恢复到危机前水平。

    四、发达经济体目前的复苏仍属于无就业复苏,消费和投资活动始终处于低迷状态,加重了投资者对未来经济复苏的担忧。

    五、各经济体复苏步伐不一、增长速率各异。发达经济体的低水平增长与发展中经济体的高速增长形成鲜明对照。

    六、主要国家之间经济实力对比出现变化。

    七、在众多不确定因素的作用下,世界经济复苏的前景尚不明朗。

    八、在巩固经济复苏势头实现全球平衡快速增长的政策实施方面,主要经济体之间存在分歧,并主要表现在如何解决经常账户不平衡问题上。

    大宗商品价格走势不定

    本轮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开始于2002年,于2008年4月达到历史最高点,为2002年初的3倍。在经历了严重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后,大宗商品的价格一度下降近40%,到2010年9月价格水平又恢复到2002年的2.5倍。2010年前半期,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延续着2009年以来的上升势头,但速度明显放缓,波动性加大。

    2010年5月,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国际大宗商品市场整体回落,此后走势有所分化。原油价格持续在中低位徘徊,基本维持在2009年底的水平。在危机前的2008年7月,原油月度平均价格每桶132.5美元,危机爆发后的2008年12月暴跌至每桶41.5美元,跌幅69%。之后油价缓慢上升,到了2010年秋季,原油月平均价格大体在75~85美元一桶区间波动。

    比较而言,金属和农业初级产品在价格反弹方面收复的“失地”要大些。到2010年9月,金属和农业初级产品的价格已恢复至2007年的水平。价格反弹最明显的是食品和饮料价格,2009年9月,其价格水平正在接近甚至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2010年11月以来,美国新一轮的量化宽松政策已经激发起了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扬。判断2011年大宗商品价格走势,主要取决于两种基本力量的角逐:一方面全球经济复苏的态势在需求层面不足以支撑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大幅上涨,另一方面美欧日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又在不断地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输送动力。

    这里的关键问题,还在于发达国家经济复苏步伐和强度及由此决定的货币与财政政策。一旦经济形势进一步好转,发达经济体便会实施退出政策,流动性因此会受到抑制,来自流动性的价格上涨动力便会衰减。但与此同时,伴随经济形势进一步好转,对大宗商品的需求也将扩大。

    基于这样一种基本逻辑,根据对发达国家经济走势的分析与评估,2011年大宗商品价格在2010年水平上有所上扬后,大致会稳定在接近历史最高点的水平,其间出现价格的大幅度波动也是完全可能的。至于石油价格,则在每桶80~110美元之间的可能性会大些。

    << 前一页12后一页 >>

    欧元危机对国际市场会有七个影响

    2011年01月03日 05:13《新世纪》-财新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让•皮萨尼-费里 | 文

    2010年将被全世界铭记。这一年,世界经济开始摆脱危机:产出和贸易反弹,失业率停止恶化,资金重新流入新兴经济体。通胀卷土重来,不只是在中国。

    同年,欧洲爆发危机。危机始于年初希腊政府债券市场吃紧。获得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财政援助后,紧张局势有所缓和,但入秋后再次恶化。11月,爱尔兰步其后尘。如今2010年已过,葡萄牙、西班牙的债券利差使市场对南欧国家的偿债能力不无担忧。

    纵观2010年,世界各国决策者越来越担忧欧洲,纷纷拿出应对措施。除了表示支持——中国也不时出手购进欧元债券——他们日渐担心欧元区危机殃及其他国家。他们无从知道,从中期看,欧元危机会对国际市场造成哪些影响。

    欧元区危机尚未结束,现在就预测其影响为时尚早。但少数后果已经出现,或至少可能出现。我举出七例,按可能性从大到小,依次罗列如下:

    一、主权危机并非发展中国家专利。1976年,英国被迫求援于IMF。此后发达国家再也没有从IMF借过钱。IMF成立之初,仅被设想为一个合作性组织,后来却成为富国援助穷国的工具。IMF对希腊和爱尔兰的援助表明,该组织的援助并不限于发展中国家。

    二、所有政府债券都有风险。“二战”以来,尚未有发达国家拖欠主权债务。但事实上,根本没有百分之百安全的金融资产。欧洲国家的主权债务违约与否,目前仍有待观察。但无论怎样,欧元区危机已教会投资者,应为风险付出相应代价。

    三、区域和多边援助相结合初显。亚洲金融[3.60 0.00%]危机期间,七国集团(即美国及欧洲主要国家)拒绝让亚洲国家建立“亚洲货币基金”,并主张任何财政援助都应由多边机构提供。目前亚洲国家正在看欧洲如何行事。但欧洲作出了正确的选择。今后无论欧元区任一国家有难,IMF均将系统参与所有援助计划,大体是IMF提供三分之一的援助,余下三分之二来自其他欧洲伙伴。该融资协议也为他国的类似安排奠定了基础。

    四、未来欧盟再次被迫返身自顾。新的欧盟条约2011年正式生效,有望终止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发起的、长达25年的欧洲一体化循环。届时,欧盟应该成为更加自信、更加高效的国际成员。欧元危机再次迫使决策者关注自身发展,重视国内改革。眼下,远未结束的危机管理和治理改革是重中之重。此外,专注于自身可能是下一阶段欧洲经济和预算调整的重心。

    五、欧美经济政策存在分歧。这次金融危机中,应该对20国集团框架内的合作打高分。但到了2009年底、2010年初,欧美却就退出战略产生分歧。但这不应被视为美欧拒绝合作。尽管美国正实施新的刺激计划,但主权债务危机的创伤,坚定了欧洲强化财政监管的决心。理念不同导致的政策分歧可能会使美欧协调更为复杂,但当前双方仍需要协调。

    六、未来数年,欧洲内部分歧将加剧。欧元本应起团结之效,但此次危机意味着欧元区扩张会放缓。这一方面是因为申请国更谨慎,另一方面,现有欧元成员国也没有积极性。今后数年,欧元区内的经济差距会进一步拉大,南欧成员国和爱尔兰必须努力改善预算,恢复对北欧成员国的竞争力。这必然是一个长期的、痛苦的过程,还会伴生政治分裂。

    七、短期内欧元会走低,但最终可能走强。短期内,欧元的基础和未来将备受质疑,并为此付出代价。在投资者看来,欧元并没有此前想象的那么稳定。这影响欧元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和投资货币的潜力,并将影响国际储备货币的构成、投资组合和汇率。但如果欧元区改革最终取得成功,结果会截然相反。如果能迈过这道槛,欧元将更加稳固。

    作者让•皮萨尼-费里(Jean Pisani-Ferry)为欧洲智库布勒哲尔研究中心主任

    全球权力正向亚洲转移

    2010年12月31日 01:39第一财经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对话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马凯硕:

    全球权力正向亚洲转移

    周舒

    “我们现在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一个新的纪元,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马凯硕(Kishore Mahbubani)常常被视作一个预言家,他的新书《新亚洲半球——势不可当的全球权力东移》中文版刚刚出版。

    在马凯硕看来,“西方在这个世界历史舞台中所占领的主导角色已经结束了,这并不代表西方结束了,只是主导角色结束了。而亚洲又再度崛起,最近发生的这个全球金融危机加速了权力向亚洲转移。”

    在2008年这本书的英文版刚刚出版的时候,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还未发生,他当时就预言世界权力会加速东移。

    马凯硕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被视作李光耀的第一“智囊”。他曾任职新加坡外交部长三十余年,曾担任新加坡常驻联合国代表,联合国安理会轮值主席。他被公认为亚洲价值观在国际上的宣扬者,以及亚洲价值观的代言人。《第一财经日报》近日专访了马凯硕先生,他认为未来权力东移的趋势会持续。

    第一财经日报:你刚刚在北京大学的会议上见到很多中国学生,对他们有什么印象?

    马凯硕:我每次来中国,学生们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惊异于他们的表现。在此次北京大学会议结束之后,一个周六的下午,有好几百学生,大多是中国学生来参加会议。他们很清楚世界上正在发生什么,而且用很流畅的英语提问。

    日报:学生身上寄托着中国的未来,那你如何看待中国的未来?

    马凯硕:中国学生当然有着一个非常美好的未来。你们面对的挑战是,当你们对学生们的期待提高的时候,学生们的期待也会提高,他们会想要更多的工作机会,更多的提升机会。

    我对中国的未来非常乐观,你可以在我的书里读到。我乐观的原因是,从历史来看,从公元1年到公元1900年,中国和印度都有完整的延续的历史,200年前欧洲和美国开始崛起,在我看来,这是对历史的偏离。所以从历史来看,印度和中国再次强大是符合历史进程的,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日报:但是中国还是经常被西方世界指责。

    马凯硕:西方当然对中国的崛起很不满意,他们给中国挑错是很正常的,总是在指责,你做什么什么不对。但是如果你看到中国30年之前、20年前、10年前的样子,你会感到惊讶,中国做得多么好。西方应该多赞扬中国的成就,而不是光挑中国的错。

    日报:而且西方似乎还是对东方文化的崛起有所恐惧。

    马凯硕:西方人的观念深处,的确对东方文化很恐惧,而且他们必须说出来。但重要的是,中国和印度的年轻人想要现代化的东西,想要和欧美的年轻人一样,要iPod,要玩电子游戏,他们有同样的欲望。所以西方人不应该害怕东方文化,害怕东方文化成为威胁。

    我相信民主是所有国家最终的归途,中国也一样。但是需要时间,想想美国,1776年他们独立,他们那时就确立男女平等,花了90年才废除了奴隶制度,花了150年才让妇女拥有投票权,用了200年黑人才获得投票权,也就是说,美国用了200年时间,才实行了百分之百的民主。他们没有历史的包袱,还需要这么长的时间来实现民主,中国有好几千年的历史,自然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实现民主,不能过多催促。

    日报:我们已经走过了新世纪[23.46 2.67%]的第一个十年,你对下一个十年和未来有什么样的观察?

    马凯硕:我想我们会看到一个持续的权力向亚洲转移的过程。印度1991年才开始经济改革,中国大概在1978~1979年就开始经济改革了。中国的经济那时大概是世界第八,现在是世界第二,多令人震惊啊。印度也是如此,我希望印度的经济在未来10年更加快速增长,那对世界和印度都是好事。

    日报:印度和中国在某种程度上是否存在竞争关系?

    马凯硕:你得区分政治竞争和经济竞争,政治竞争没有赢家,经济竞争则是双赢的。温家宝总理访问印度,双方签订的合同双方都会得到好处。所有的国家都能在经济竞争中得到好处。

    日报:怎么理解你讲的全球权力转移,未来还会有怎样的权力转移趋势?

    马凯硕:经济危机大大加速了权力转移,我们会看到它持续的影响。亚洲国家都在注意基础的事情,比如自由市场、技术发展,西方国家因为预算紧所以不能促进技术等方面。比如说教育,亚洲的年轻人想要更多的教育,更高阶段的教育。

    日报:你被视作推动儒家伦理的马克斯·韦伯,你讲到了权力东移、东亚文化,在你看来,在全球权力东移的过程中,中国的儒家理论有着怎样的含义?

    马凯硕:儒家已经有上千年历史,有些价值观是很好的,比如让家庭聚集在一起,讲究亲情。但并非所有儒家价值观都是好的,比如社会的等级制。我在书里写的,不要选最老的那个人,要选最能干的人。中国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我遇到了很多年轻的市长,很让人惊异。这一点也不儒家。儒家的价值观也需要由时代来选择。

    日报:不过等级制在东方社会仍然有很大的影响,比如说印度。

    马凯硕:教育系统会改变等级制,印度的种姓制曾经是很森严的。但是现在有所变化了,低阶层的人可以上学,一直读到博士。我在书里写了,一个这个阶层的小孩读哥伦比亚的博士,然后成为印度储备银行行长,这是很让人兴奋的事情。还会继续改变。

    日报:有什么事情会在很近的未来发生,让全球受益?

    马凯硕:我下一本书是关于全球治理。随着权力的转移,全球治理需要改变,要变得更灵巧。那需要所有国家都做出一点牺牲,你必须遵守一些对所有人都生效的全球性法律。美国总统触犯了法律,也一样要负责,比如尼克松。人们都需要遵守一些共同的律法。

    日报:在你的讲座里,提到东方和欧洲的学生对于未来的愿景很不同,提到欧美的学生对未来没有太多期待,而亚洲的学生更乐观,这是怎么发生的?

    马凯硕:东方学生乐观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有了很多的改变。我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来北京,没有车,没有高楼,只有自行车,30年里变化了这么多。东方人想要有和西方社会一样的豪车和大房子,但是你必须小心,地球能承受的能力和地球能给予你的资源就是那么多。我们得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

    日报:东方文化的自信正在增长,但是有没有什么东方文化的内在因素是有问题的,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

    马凯硕:过去200年里,亚洲社会完全没有文化自信,现在终于有了,这比没有自信要好很多。但不要变得傲慢,不能过头。

    日报:东方在面对西方批评的时候,总有些不知所措,不知如何回应,你觉得应该怎样回应?

    马凯硕:这是我考虑得最多的问题之一,如何面对批评的时候不表现出敌对性。东方和西方怎么样竞争都可以,但东方面对批评的时候,一定不能表示出敌意。

    日报:对于中国在新一年或者新的十年里的表现,你有什么展望?

    马凯硕:我想中国会在科学和技术方面取得很显著的成绩。我们会看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投入和取得的成绩,比如清洁能源。但是体制恐怕不会那么快,必须很慢地改变,人们不能承受很快的改变,但是我相信改革会一直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