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头坏死姑姑头疼痛:宋伯鲁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8:29:08



宋伯鲁(1853—1932),字子纯,号芝洞,又号芝田,陕西礼泉县人,少年得于母亲教诲,聪明好学,苦读经史,由县廪生入太学,光绪十一年(1885)中举,第二年登进士弟,授翰林院编修。先后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及山东乡试副考官,山东道监察御史等职。

宋伯鲁的青年时代,生活在穷乡僻壤的农村,家境十分清贫。他在一首诗中这样描述自己:“久病不知药有效,严寒转觉火武功……”。过着“缺衣温饱”的穷书生活。他早年的作品就带有关学“实学”风格,流露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他面对贫富不均的现象,曾发出“文章名易,经济救荒难”的感叹。他认为农民操持干戈起义是猛而如虎的苟政逼迫的结果。

宋伯鲁受教于长安著名学者柏景伟的门下,柏景伟又被列为“关学宗传”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尊奉张载为关学的“四为”宗旨,不求仕途,兴办社学,聚徒讲学,在讲学过程中常与学生谈讨时政,讲述他忧国忧民的思想,为他以后从事政治活动打下了初步的思想基础。

宋伯鲁是一位理学修养很深的封建知识分子,他认为祖宗之法不可变,但在京城任职期间,耳闻目睹了甲午战争带来的恶果和清政府腐败无能的现实,特别是通过和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士的密切交往,深受他们的影响。他和其他具有民族自尊心的知识分子开明绅士一样,主张通过自上而下的变法来挽救民族危机,使中国走上自强的道路。是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宋伯鲁屡次向光绪皇帝上书,请求“明定国是,”推行新政,挽救民族危亡。1898年初,宋伯鲁陕西咸阳人李岳瑞(当时任工部员外郎、充总暑章之职)等,联络其他陕西京官,并在京都成立“关西学会”,后与御史杨深秀(山西闻喜县人)等结交秦士子,在“关西学会”的基础上扩展为“关学会”(又名陕学会),不久又加入了康有为等发起的“保国会”。宋伯鲁是关学会的核心人物,又是保国会的积极活动者。身为御史的宋伯鲁,不顾个人安危,在百日维新期间,始终和康梁保持密切联系,支持并参与他们的变法主张。他以朝廷“言官”身份,利用自己在朝中的职位之便,向光绪皇帝上书,其中不少奏章是康有为亲自草拟以他的名义上呈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不便讲的话通过他将了出来,如维新派效法西方欧美上下议院制度,要求设立议政处、立法院等主张,就是通过宋伯鲁提出来的。

在百日维新中,宋伯鲁积极参与新政活动,提出了许多变法维新建议,他曾上书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开经济特科,以网络人才;于奏请将上海《时务报》改为官报,移设京都,归并译书局,由梁启超办理。他还请求光绪帝成立变法机构(特开立法院于内庭),选天下维新志士,参政议事,以利新政的推行。

变法失败后,慈禧以“滥保匪人”、“声名恶劣”的罪名,将宋伯鲁革职永不使用,最后又下令通缉,宋伯鲁闻讯避祸上海,一度又到日本。因与康梁仍旧保持联系,深受顽固势力的攻击。光绪二十八年(1902),宋伯鲁回到陕西,陕潘樊增祥出于嫉恨,又捏造罪名,专擢呈奏,将宋伯鲁监禁于西安城南皇子城,时值新任“伊梨将军”长庚道经陕西,约宋伯鲁赴新疆,宋便随长庚道赴新疆为幕下数年。
辛亥革命时,又应“洪汉军”首领张云上之邀,对洪汉军、复汉军两派间的矛盾起了疏通作用。1914年,陆建章督陕,宋伯鲁又避居北京,以书画润笔自给。1922年再度回陕,时值陕西通志局成立,聘他为总纂,致力于续修陕西通志的工作。

宋伯鲁为官清正,多才多艺。他擅长书画,最精小 ,尤其在一瓜籽壳内能书写七言诗,画宗北派,秀逸中喊有刚劲之气。主要著作有《海棠仙馆文集》、《海棠仙馆诗集》、《还读斋杂述》、《新疆建置志》、《西辕琐记》、《已亥丛谈》、《新太平轩书画论》、《泾阳新志》等。(赵军良整理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