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争霸3人族新手战术:印章知识介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3:41:46
印章的起源
中国印章,渊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在博大精深的中华艺苑里绵延不断的散发出独特的芬芳,吸引着人们进入这方寸世界。她以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和丰富深邃的文化内涵,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闪耀着华夏民族的智慧光辉。
印章的产生源于制陶,中国陶器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有八千多年历史,而最原始的制陶即模制法,就是在模子里置竹篮条或绳子,接着用泥涂在模子里,待半干后取出,陶坯的表面就留下清晰的篮或绳的印纹。受如此印纹的启示,先民们后来直接在陶拍上刻纹饰。陶拍原先是以拍打方式弥合泥坯裂缝的简单工具,其上雕纹饰之后,就成为我国装饰图案和印章艺术的渊源。
刻印是一种书法和雕刻相结合的传统艺术,因为采用的文字都是篆书,所以也称为篆刻。它的起源应该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手工业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以后。
秦代以前,无论官吏的印章和民间私人的印章的一概成为“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规定“玺”的称呼为天子专用,官吏和百姓只能称“印”。汉代除了皇帝外,诸侯王等的印章也称“玺”,但在官印和私印中也出现了“章”“印章”“印信”等名称。唐代至清代,历代皇帝沿用“玺”的名称不变,诸侯王有称“宝”的,在官印和私印里又产生了“记”“朱记”“关防”“图章”等名称,直到今天,人们对“印章”的称呼还有各自不同的习惯。
印章的起源,历来有两种说法。因为历史渊远,各说各有理,难以确断。有一种说法认为:印章的起源是由于政治上的凭信作用。西周时,天子与诸侯是以氏族血统为纽带的宗法关系,各国下设的官吏亦如此,所以不须政治上的表征信物。东周以后,社会关系变化,宗法关系逐渐解体,旧贵族逐渐没落,新贵族逐渐兴起。新贵族并非因为与国君的血统关系而是以功绩得官。而且,春秋后的官职不像西周可以世袭,而是可以随时升黜的。因此,就以印章来作为凭信。当时,军事上用虎符(小虎形器物,中分为二,上镌铭文,以吻合为信),政治上用玺印作为信物。以后,才逐步地从政治上转移到经济上,从官场转移到民间。
另一种说法:印章应该是先用于经济上,以后才转移到政治上来。《周礼》是有关西周社会情况的文献。《周礼》上曾经三次讲到玺和节。玺,又称古玺,是有关印章的众多名称中最早的一个。节,在古文篆作是竹节的象形。据说,古代约事,有时双方以一段竹节中剖分执以为凭信。所以,节也是印章的名称之一。《周礼》地官,司市条下有"凡通货贿,以玺节出入之";掌节条下有"货贿用玺节";秋官,职金条下有"辨其物之美恶与其数量,楬而玺之。"《周礼》有关玺印的三条均与货物有关,可知主要用于经济上。又据刘熙《释名》:"玺,徙也,封物使可转徙而不可发也。"从今日见到的许多封泥,可知先用于经济上是比较合理的。
当然,有关玺印最早发现的时代问题以及政治、经济孰为早晚问题,目前学术界意见还不一致,这在古文化研究上是经常出现的现象,不足为奇。随着研究工作的纵深发展,尤其是地下文物的发现,这些问题终有明朗化的一天
印章作为信物的特性,古今基本未变,但唐宋以后不断出现的闲章,可以说明印章有逐步向艺术欣赏转化的趋势。
在著名文人中,首先对篆刻艺术大加倡导的,是宋末元初的赵孟兆页(1254—1322),同时他也是最先采用青田灯光冻石刻印的名家。明清时代印人群起,追逼秦汉。在几代印人的共同努力下,印章的审美价值越来越突出,从清代起,印章已经上升成为与书画并列的独立艺术品。
印章种类
中国印种类
中国的印章种类繁多,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作不同的分类。
一、从社会应用,可分为官印和私印。
(一)官印:官方所用之印章。历代官印,各有制度,不仅名称不同,形状、大小、印文、形式也有差异。印章由皇家颁发,代表权力,以区别官阶和显示爵秩。官印一般比私印大,严谨稳重,多四方形,有鼻纽。
(二)私印:官印以外印章之统称。私印体制复杂,可以从字意、文字安排、制作方法、治印材料以及构成形式上分成各种类别。
二、从字义上分:
(一) 姓名字号印:印文刻人姓名,表字或号。现代人也有刻笔名的。
(二) 斋馆印:古人常为自己的居室、书斋命名,并常以之制成印章。
(三)书简印:印文在姓名后加“启事”、“白事”、“言事”者。今人有“再拜”、“谨封”、“顿首”者,此种印专用于书简往来。
(四)收藏鉴赏印:此种印多用于钤盖书画文物之用。收藏类印多加“收藏”、“珍藏”、“藏书”、“藏画”、“珍玩”、“密玩”、“图书”等字样。鉴赏类多加“鉴赏”、“珍赏”、“清赏”、“心赏”、“过目”、“眼福”等字样。校订类印多加“校订”、“考定”、“审定”、“鉴定”等字样。
(五)吉语印:印文刻吉祥的语言。如汉印中常见的“大利”、“大幸”、“长乐”、“长幸”、“长富”、“宜子孙”、“长康寿”、“永安宁”、“日入千石”、“日利千万”等,皆属此类。
(六)成语印:属于闲章之类。印文刻以成语、诗词或风月、佛道等语,一般钤盖在书画上或珍藏。
(七)肖形印:也称“象形印”,“图案印”,刻有图案印章的统称。古代的肖形印,一般刻有人物,动物等的图象,取材多样,有龙、凤、虎、犬、马、鱼、鸟等,以古朴取胜。肖形印多白文,有的纯图画,有的加有文字,汉印中多有于姓名四周附以龙虎或“四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八)署押印:也称“花押印”,系雕刻花写姓名的所签之押,使人不易模仿,因作为取信的凭记。这种印信,始于宋代,一般没有外框。
三、从文字安排上分:
白文印、朱文印、朱白相间印、回文印。
四、从制作方法上分:
铸印、凿印、琢印、喷印。
五、从治印材料上分:
金印、玉印、银印、铜印、铁印、象牙印、犀角印、水晶印、石印等,今人尚有木质印、塑料印、有机玻璃印等。
六、从构成形式上分:
一面印、二面印、六面印、子母印、套印。
现代印章种类
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促成了印章的种类丰富,使人们的办公向着更方便、更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区别于传统的金属质、塑料质、木质和石质的印章,现代印章总体上分三类:即原子印章、光敏印章、回墨印。
一、原子印章:

原子印章属于现代高科技产品,印章由印柄和印面两部分组成。印柄是由手柄、弹簧、活动内芯、外框组成。原子印章印章面是利用具有微孔结构的海绵体特殊材料制成,浸印油后常浸润在印柄内芯,原子印章印面略低于外框。
原子印章的特点是字迹清晰,印油均匀鲜艳,原子印章防伪性强,原子印章印油混为一体,使用方便,盖印迅速快捷,故被列为我国推广使用新产品,原子印章是各机关、团体、工厂、企业广泛使用的印章产品。
二、光敏印章:

光敏印章是章墨一体印章,该印章是目前国际上最新型的一种印章,1998年初从日本引进,光敏印章基本原理是利用特殊材料的感光性,在印章表面不需要印迹的地方形成一层不能渗透的膜,从而达到印章的效果。印油通过光敏平面橡胶渗透,因此,使用光敏印章制作印章速度快。光敏印章的工艺特点是印面相对比较平整,印面字迹是由光敏橡胶垫上的微孔组成的,印油在压力作用下,通过印面文字微孔渗出形成印文。光敏印章印迹清晰,字迹的干涸时间短,附着力强,具有较强耐水性。成品外形美观、结构合理。使用次数为2-3万次。生产工艺先进,因而在我国迅速推广,光敏印章已成为印章行业升级换代产品。光敏印章不用印台,即印即干,干净方便,字迹清晰,可反复注油,使用寿命长,印文平实清晰。光敏印章无需印台、印泥,可反复注油,连续盖印、印迹 清晰不变形,即盖即干,方便携带等特色。光敏印章只要补充墨水就有1万次以上的使用寿命,印迹不褪色。光敏印章可以在塑料、铜版纸、玻璃、衣服和金属上盖章。光敏印章外型设计独特,区别与原子印。
三、回墨印章:

回墨印,也称翻斗印,较之于目前市场的原子印和渗透印,回墨印更经久耐用。换上不同的印台,一枚章便可盖出不同颜色。印油用完后,只需要更换印台或添加印油,又可以让您完成上万次完美盖印。卓达回印油不含任何有毒元素及重金属,印迹快干而清晰,印章字体永不变形。此印内储印泥,印头藏内,盖印时印头自动吸墨盖出。
印章结构和篆刻效果
印章结构
注:此处选取低档印章石作例子。
A.印钮。多以中国吉祥兽和生肖为主。没有印钮的为素章,多为收藏性印章,颜色绚丽,纹理巧夺天工,不需要人为雕刻印钮。
B.印章主体。通常有方柱、圆柱和随形柱,同时又分作雕刻花纹和无雕刻花纹的两种,此印为立面有装饰花纹的,无花纹的可供客户寄语和作边款。
C.饰纹。
D.赠语或边款。多为鼓励、励志和祝福的言语,可留下日期 。
E.装饰花纹。
F.印底(篆刻印文面)。多为姓名、成语或习语。
篆刻印文(可点击放大)
     
     
     
     
     
签名章(人名章),简称名章,自古既有,古时百姓用的名章称作“印”,皇帝用的名章称作“玺”。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常用的签名章(人名章)材质由传统的普石、牛角和金属过渡到塑料和橡胶等工业材质。这时签名章的功能还是停留在一个实用的功能上,即签字画押之用。在我们发黄的回忆里,可以每每想起家家户户房主的“戳儿”,这应该是那个计划经济给我们留下的一个标志性回忆。
经历了改革开放,西方文明的交融,中国签名章(人名章)的形式逐渐丰富,光敏印章、原子印章、牛角印章、轻型回墨印章等签名章材料逐渐加入进来,虽然名章的选材和款式丰富了,但是名章依旧没有摆脱功能上的局限,单单仍然是一个实用功能,远远不能达到现代人对审美的进一步要求。
伴随着中国印章名石“巴林石”被定为国石,巴林石收藏逐步升温,相比中国四大名石中其他三石资源(寿山石、昌化石、青田石)的严重枯竭,巴林石开采正处壮年,所以印章行业开始更多的采用巴林石作为名石签名章的首选,社会上,更多的白领也开始用这种颜色绚丽、剔透莹润、纹理自然如画的材质作为签名章新的材质,并成为他们的新宠。相比传统的塑料印章、合成树脂印章、玻璃印章,水晶印章,仿牛角印章及玛瑙印章(百分之九十九是假玛瑙)而言,原石签名印章在实用的基础上更具收藏及观赏价值,一枚小小的签名章,晶莹剔透,纹理天成自然,每枚签名章都有自己的颜色纹理和主题个性,这也正体现了现代人回归自然的心灵诉求和塑造个性的要求。

巴林石签名章(人名章),底部多半为方形或长方形,规格多为1.5-2厘米见方,名章通体光亮润泽,如果是签名章专业制作坊,名章字体可根据客户的性格和偏好进行选择,以下是我处制作签名章的字体和样式方案。签名印章雕刻形式多为阳刻,即字体是凸出的。这种签名章一方面自己实用,同时也可赠送朋友、同事和外国有人,尤其是日本和韩国的朋友,要知道,在日本这样质地的印章是相当昂贵的。

A
B
C
D
E

A1
B1
C1
D1
E1

F
G
H
I
J

F1
G1
H1
I1
J1
相比一般普通的木质和塑料签名章(人名章)的制作,由于巴林石是名贵石种,故签名章制作的程序要繁杂很多。首先需要根据要求,对印章石进行切料,切料时注意使每块签名章的印章主体内部的纹理和色彩主题鲜明而自然;第二,要对每一块签名章料进行手工抛光,保证客户拿到的印章光亮可人;第三,机器仿模,保证字体规范舒畅;第四,如是手写体签名章,则需扫描做模刻制;第五,人工修琢,保证字体有个性,更利于防伪;第六,名章侧面可根据要求,电脑雕刻或手工雕刻赠予或留言等边款;第七,找与签名章匹配的高档锦盒封存。

精美的签名章是个人身份和文化品位的佐助,相比普通的塑料和木质名章更有个性,因为巴林石签名章每个都有自己的纹理颜色和主题,或含蓄内敛,或热情洋溢,或清新俊秀,或苍茫豪迈。相信你也可以最终找到自己的那一枚巴林石原石印章。
边款
边款艺术是整个篆刻艺术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
所谓边款,一般泛指刻于印侧或印背的文字、题记。它起源于隋唐。当时制印部门的工匠,只是在一些官印周围刻上制印年记、编号和释文等内容,虽然还称不上艺术,但已形成了边款艺术的雏形。正是有了这些简短而又草率的原始边款,后来明清乃至当今流派纷呈、风格各异的边款艺术才得以发展起来。
边款艺术的发展与石质印材的发现、应用有极其重要的关系。隋唐宋元时期,官印边款之所以文字简短,可能所用质地坚硬的金、玉等印材有关,与当时印章仍以实有关。而随着印章至明清时已发展成了一种艺术品的艺术性也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可以这样认为:边款艺术几乎是与流派印章的兴起步的。明代的文彭、何震在这一领域内是杰出的拓贵了邓石如、丁敬之后,历代篆刻家在边款创作中以用刀风格及种类的变化而各显神通。这一时期的边款风书水准之高,堪称空前,并因此呈现出百花齐放、争奇斗,荣局面,成了边款艺术史上最光彩夺目的一页。
边款既可以记事、记兴、记时,也可发表艺术体会与见解,但文句要讲究要清雅有味。同时印款的章法与形式要考虑与印面搭配的效果,使其相得益彰。
边款在形式上有阳款与阴款之分,在用刀上有单刀、冲刀、切刀及冲切兼用之别,在书体上融真草隶篆、一体,在风格上雄强与婉约并存,在内容上则由作者单刻印的年月和署名,发展为或有感而发,或叙事抒情,考辨,涉及面极其广泛。这样,边款就成了一门集书法章法、绘画及文学、史学于一体的综合艺术。
如何欣赏中国印(篆刻)
方寸间灵动之文字,朱白之相宜,纵横之章法,淋漓尽致间,展现出耐人玩味的古雅逸趣,回味隽永,这就是中国印。中国印虽无书法之挥洒自如,少绘画之色彩明暗,却另有一种古朴和浑厚情致,其间,更是蕴含着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情趣和丰富哲理。
艺术大师丰子恺曾说国,篆刻(中国印或印章)艺术是“经营于方寸之内,而赏鉴乎毫发之细,审其疏密,辨其妍媸”。所以“书画同源,而书实深于画,金石又深于书”。因此,“非有精微之艺术修养,不足与语也”。
欣赏中国印章可从两个方面,一为中国印的艺术美,二为中国印的材质美,前者为主。
通常,印艺之美则可分化成四个部分:印文、印款、印谱以及印饰。
印文的鉴赏
鉴赏印章文字,先要把握艺术表现手法的特征,如书法、章法、刀法,再要体会印文内容中蕴含的情趣、意味,综合起来细细品鉴、慢慢欣赏。
书法
历来有成就的印艺家对书法都十分重视,“无一讹笔”是保证印文具备鉴赏价值的重要前提。书法是写字的艺术,如果连字都不能识读,还有什么艺术鉴赏可言。印章之所以被历代知识阶层推崇、喜爱,也正是由于他的难能、他的艰涩所带来的挑战和诱惑。垂手可得的东西不具备挑战性,也没有诱惑力,更谈不上鉴赏价值。而对于鉴赏者来说,识篆就成了一件首要任务。
章法
印文章法就是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位置安排和整体布局的方法。符合情理的章法能给人以高品位的享受,不合情理的章法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底蕴不足甚至是冒牌货。章法的基本要求是平衡、老实、大方、端正,汉印章法大多根基于此,进一步要求自然生动、别饶情趣,这样才可供协商、玩味。
刀法
古人凿铜刻玉,力艰功深,其过程较为复杂。佳石极宜受力,一如良纸之受笔墨,铁笔所行之处,石屑纷披,呈现出天然崩裂的效果,留下的线条痕迹具有古拙苍劲的金石气息。刀法大致可分为两种:冲刀和切刀。冲刀行进爽快,一泻千里,很像书法中一拓直下的笔法,能表现出雄健淋漓的气势;切刀则行进较慢,用短程碎刀连续切成,一步一个脚印,犹如书法中的涩笔,能表现出遒劲凝炼、厚实稳健的气象。有时两种刀法结合起来使用,效果更佳。
情趣和意味
我们知道,历代许多文学家、诗人、书画家都对印章情有独钟,许多印人同时也兼工诗书画,他们常常取用一些典故成语、诗词佳句或者俚俗语言作为闲章内容,往往能出奇制胜,饶有情趣和意味。当我们鉴赏到这类语句时,也会觉得分外的有滋有味、兴趣盎然。
边款的鉴赏
边款,就是铭刻在印章面或周面的姓名、年月等文字记录。按照钟鼎等铭文的称法,“款是阴字凹入者,识是阳字挺出者”,但是在印章领域,不论阴阳,通常统称为边款或款识,很少有把印章阳文款识称为“边识”的。
上古印章极少署款,文彭以双刀行书款开了风气,此后的印家各显身手,使印章边款迅速上升为印章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像绘画题跋一样的作用。在款识的刻制上,也同样显示出印家们精彩的刀法和高超美妙的书法境界,值得我们细加品鉴和赏析。
印章款识除了可作书法碑帖艺术品来鉴赏外,有些款识还具有很高的文学性。它可以或记事或抒情,或谈艺或品味,读之令人神往,发思古之幽情。所谓“方寸之间,气象万千”,不单是指印文,而且也适合款识,两者都具有金铸玉琢的微 妙感觉,同样引人入胜,唤起我们不尽的联想,带给我们无穷的意味。
中国印的别名
中国印是我国的书法和雕刻相结合的独有的工艺美术。因其所具有的书法艺术属性,与一般的工艺美术略有不同,故又叫作“篆刻艺术”。中国印的名称几经演变,各个朝代的称呼各不相同,以下作简要介绍。
[玺]
“玺”是印章最早的名称。秦以前,无论官,私印都称“玺”。不过这“玺”的写法或为[金尔]、或为[土尔],因材料为铜、土不同而名。秦统一六国后,制定一系列等级制度,在少府中设置了专门掌管印章制度的“符节令丞”。当时规定皇帝独称“玺”(从这时[金尔]都写作“玺”),其材料用玉,臣民只称“印”,且不能用玉。汉代基本沿袭秦制,但制度已略放宽,也有诸候王、王太后称为“玺”的。
[印]
“印”最早见于秦官印中,不过都是一些地方官用印才称为“印”。《汉旧仪》中也规定:二百石至六百石的都称“印”,而一般姓名印都称为“私印”,新莽私印又有称为“印信”或“信印”的。“印”的称呼一直沿用至今。
[宝]
据《唐书.舆服志》记载,唐武则天因觉得“玺”“死”同音,在延载元年(公元694年)改称为“宝”。后来唐中宗即位,又沿用旧制称玺。唐玄宗时也称宝。唐至明清各代,“玺”“宝”并用。
[章]
汉魏将军印一般称“章”。这些印章往往是在行军中急于临时任命,而在仓促之间刻凿成的,称之为“急就章”。这类印是直接以刀在 印面上刻凿而成,往往天趣横生,风格独特,对后世篆刻艺术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官印中“太守”、“御史”也有称“章”的。
[记]
“记”一般见于唐宋官印中,也有“朱记”名称的印。
[其他]
南宋发行的一种纸币交子,在它的背面都用“合同”印。宋代还出现一种“押”印,到了元代非常盛行。中国印的名称还有:“关防”、“图章”、“印章”“图书”、“符”、“契”、“戳子”等。
中国篆刻名家
元朝篆刻名家:
赵 棣 顾德辉 鲜于枢
明朝篆刻名家:
文 彭 周 鼎 张凤翼 周祚新 金俊明 孙 龙 姚 绶 归昌世 李流芳 项圣谟 梁 袤 何 震
戴本孝 张瑞图 王时敏 苏 宣 徐 枋 祝允明 朱彝尊 笪重光 梅 清 朱 简 恽寿平 王原祁
邹之麟 魏 植 髡 残 胡正言 周亮工 戴明说 傅 山 邵 弥 顾 苓 龚 贤 周之冕 朱 耷
汪 关 程 邃
清朝篆刻名家:
赵 游 汪 泓 谈其徵 翁嵩年 吴昌硕 金 侃 杨 晋 赵之谦 黄牧甫 邓石如 林 皋 文士英
禹之鼎 吴熙载 高士奇 丁 敬
近代篆刻名家:
齐白石 邓散木 陈左夫 来楚生 罗福颐 张 邯 吴颐人 周哲文 沙孟海 陈子奋 吕 迈 娄师白 关山月
丰子恺 张大千 李叔同 陈子奋 唐醉石 马公愚 童大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