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你莫属刘亚桐离席:2011中国军力报告(中文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4 07:57:41

中国军力报告

目录

简介
定义
发展
部门偏见主导内容
价值
美国2010年中国军力报告
2010年中国军力报告中的新内容
中国军力报告(2011)
  1. 2010年的军事关系
  2. 美国军事交流战略
  3. 中美军事关系的机遇和挑战
简介
定义
发展
部门偏见主导内容
价值
美国2010年中国军力报告
2010年中国军力报告中的新内容
中国军力报告(2011)
  1. 2010年的军事关系
  2. 美国军事交流战略
  3. 中美军事关系的机遇和挑战
展开

简介

  《中国军力报告》,英文全称为Annual Report to Congress: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报告'披露的中国军区图

具体承办单位是美国国防部,是美国自2000年始至今的一年一次(除2001年外)对中国军力的“披露”。作为每年众多报告的一部分,其主要目的是美国军队针对中国军队的战略分析,以游说国会,为其决策提供依据。.  

09'报告'封面

2000年的第一份《中国军力报告》首次提出“中国威胁论”,此后,每年新的报告出台都会将这个问题再次带到风口浪尖的位置。  《中国军力报告》从理论上来说应当是一个具有权威性的报告,但现实情况却不然。《中国军力报告》很大程度上依赖公开材料,包括中国的国防白皮书、学者的谈话和论著。另外还有各思想库和媒体发表的研究成果和新闻报道。但是报告并不是无懈可击。德国前总理施密特之前在评论往年类似报告时称,这样的报告“误导”了世人,夸大了中国的军费开支,中国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军事威胁。

定义

  是美国自2000年始至今的一年一次(除2001年外)对中国军力的“披露”。作为每年众多报告的一部分,其主要目的是美国军队针对中国军队的战略分析,以游说国会,为其决策提供依据。

发展

  作为美国国内政治争斗的产物,《中国军力报告》虽不直接影响对华政策,却可通过提供材料来影响美国各界人士的对华判断。  《中国军力报告》最初是根据美国《2000财政年度国防授权法》的规定产生的。该部法律在1999年由美国国会通过、克林顿总统签署,其第1202款中写明,国防部长要向国会提交报告,内容是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当前和未来的军事战略。报告应该关注人民解放军当前和未来可能的军事科技发展的方向,以及中国总体战略、安全战略、军事战略、军事组织、操作概念的原则和未来20年间可能的发展"。   这部法律制定和通过的时间正值克林顿第二任期的最后阶段,当时民主党总统与共和党把持的国会之间争斗空前激烈,美国对华政策也被严重政治化。那一时期,国会在中国问题上做了很多手脚,包括出台《考克斯报告》、推动《加强台湾安全法案》的制定与立法程序等,不仅对中美关系构成伤害,也使克林顿总统在制定和执行政策上受到极大掣肘。实际上克林顿政府对国会的做法也不满意。在1999年10月5日克林顿签署《2000财政年度国防授权法》当天,白宫发表了一份声明,在对该法进行正面评价的同时,也指出了法案中"令人不安的"几个方面,其中就包括"对中国的军事威胁进行臆断"的内容。可见,《中国军力报告》的发表,在很大程度上是美国国内政治斗争的产物。  在美国三权分立的体制中,国会常常和总统争夺对外政策的主导权。在对华政策上,一些国会议员往往从狭隘的选区利益或极端意识形态出发,提出过诸多过激的、对华不友好的政策主张,而以总统为首的行政部门则从美国的战略利益出发,忽视或不断地纠正国会的对华政策主张。可以说,总统和国会之间在对华政策上的角力是一种常态,因为双方代表的利益不同,特别是当总统和国会分别掌握在不同政党手中时,这种斗争就更加激烈。国会利用手中掌握的拨款权力,在拨款法、授权法中塞入自己的私货,行政部门要想得到钱就必须接受这些额外的东西。因此,《中国军力报告》的出台并不代表美国决策部门的主流意见,只是美国权力机构中部分机构和部分人的意志体现。

部门偏见主导内容

  《中国军力报告》的具体承办单位是美国国防部,从理论上来说应当是一个具有权威性的报告,但现实情况却不然。在美国的情报体系中,国防部是美国对外军事情报的职能部门。可以说,它是收集、评估国外军事情报实力最强、权威最高的部门。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国防部对外国军事实力的评估应当是最接近真实的。虽然在历史上国防部对苏联军事实力的评估、对越南战争期间北越军事实力的评估曾出现过大摆乌龙的事件,但总体而言,美国人仍信任其真实性、客观性。毕竟,在美国,甚至在世界上,没有一个政府部门、没有一家思想库拥有价值昂贵的太空侦察设备、庞大的情报人员队伍和专业精干的分析人员在每时每刻盯着中国的军事发展情况,只有美国国防部能做到这一点。    

中国-巴基斯坦联合反恐演习

然而,事实的另一方面是,美国情报史表明,部门偏见历来夹杂在情报评估中,挥之不去。例如,1965年~1979年期间,美国各情报部门在评估苏联导弹的准确性方面发生严重分歧。后来的事实证明,这种分歧更多体现的是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  在中国军力的评估问题上,国防部的部门利益显而易见。冷战后,寻找明确的、实力强大的威胁一直是美国防部的一个重要任务,中国是其多年来一直试图树立的重大安全"威胁"。同布什政府的其他部门相比,包括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在内的国防部官员总是更多地强调中国的"威胁",有的时候甚至还是鼓吹"中国威胁论"的主要人物。  在分析依据上,《中国军力报告》很大程度上依赖公开材料,包括中国的国防白皮书、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有关讲话以及人民解放军各级军官、学者的谈话和论著。另外还有各思想库和媒体发表的研究成果和新闻报道。但是就所用材料的准确性来说,报告并不是无懈可击。比如说今年的《中国军力报告》,就在缺乏事实根据的情况下将中国的军事预算夸大成900亿美元,是中国政府发表数字的三倍。这种做法在美国国内都引起了不少反对声。兰德公司今年早些时候就曾公开提出过不同观点。  除了军事预算的数额,《中国军力报告》还有不少值得质疑的地方。比如2003年的报告中引用了香港某报纸在2001年1月发表的一篇文章,说中国在研发一种反卫星武器,并说对这则消息的真实性不能确定。但2004年的报告再次引用同一篇文章时就称,中国已经对这一反卫星武器系统进行了地面试验,很快就要进行太空试验。在如此言之凿凿之后,2004年的报告接着说,对于所引用文章中的内容,国防部还在进行评估。后来有学者对此问题做了专门的研究,发现连续两年被引国防部的做法提出了强烈的质疑。

价值

  《中国军力报告》之所以能引起各方高度关注,主要原因还在于它的影响力。从理论或法律角度看,这个报告对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没有任何影响,只是国防部向国会说明中国军事实力的状况,对任何部门或个人都没有法律约束力,美国政府内的任何部门都没责任据此制定对华政策。但是,如果就此判断这个报告没有效用就大错特错了。如前面谈到的,这个报告是以非常客观、权威的面目出现在美国公众和国际社会面前的,它将成为美国各界人士及国际社会一些国家判断中国军事实力及意图的主要依据,这也是国会推动这个报告出台的初衷。以往的经验表明,当年的报告出台后,美国学术界、国会人士及政府官员在谈到对华政策时,经常引用《中国军力报告》中的内容支持自己的观点。今年的报告刚出台不久,美国参议院就有议员提出"重新评估美国的'一个中国政策'",理由就是根据《中国军力报告》的评估,台海两岸的军事平衡已经向大陆倾斜。可见,这个报告虽不直接影响对华政策,却可通过提供材料来影响美国各界人士的对华判断。

美国2010年中国军力报告

  原定今年3月1日提交的年度中国军力报告,推迟5个多月之后,美国国防部终于在8月16日公布。这份之前名为《致国会年度报告:中国军事力量》的报告已经改名为《涉及中国的安全发展年度报告》。  这一变化耐人寻味。由于“安全发展”的概念更广,外界猜测五角大楼此次有意淡化报告的火药味。《华盛顿时报》早前引述消息人士的话说,此次报告军事内容有所减少,借此强调“软实力”的全球战略新思维    

在舟曲进行抢险救灾的解放军

然而,纵观全文达83页的报告,与往年相比,新内容并不多,主要涉及台海安全形势发展、中国军力发展、中国军费开支、美中军事联系等诸多方面。  报告指出,过去30年,中国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功,中国军事现代化的步伐和范围在过去十年间得到提高。报告对中国在国际事务领域作出的贡献表示欢迎。称赞解放军在维和、人道援助、救灾以及打击海盗活动等方面作出了贡献。  报告说,中国的其它投入使得解放军追求反介入和区域封锁战略。报告援引2010年美国《四年防务评估报告》的内容,指“中国正在研发和部署大量中程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配备先进武器的新型攻击性潜艇,性能日益增强的远程空中防御体系,电子对抗和电脑网络攻击力量,先进战斗机以及太空反制系统。”报告还提到中国有研发航母的计划。  报告称,2009年,台海经济和文化联系持续取得显著进展,尽管如此,中国针对对岸的军力建设有增无减。台海两岸的军力平衡局面持续向大陆方面倾斜。    

1998年长江抗洪救灾中的中国军队

报告指,中国军事和安全事务透明度有所改善,但在如何动用其不断壮大的军力方面仍然存在不确定性。
中国在军事和安全事务方面的有限透明度增加了不确定性以及发生误解和误算的可能。  报告援引美国总统奥巴马的话说,“中美关系不可能没有分歧和困难,但我们也并非注定是敌人”。报告说,美中持续和可靠的军事关系有助实现这一目标,可减少猜疑、增加互信并扩大合作。  自2000年以来,五角大楼每年都向国会提交所谓中国军力情况的年度报告。今年的报告本应在3月1日提交,但五角大楼却一直拖而不发。《华盛顿邮报》分析称,与美国财政部推迟中国汇率报告一样,显然这是美国行政当局从美中关系全局做出的统一部署。该报还透露,白宫方面对今年的报告提出了较大修改意见,认为应避免发布更多“可能令人不快”的内容。

2010年中国军力报告中的新内容

  这次报告的名称,稍稍有一点点的变化,就是它不是纯粹的讲中国军力发展报告,而是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的军事与安全报告,所以它也提到了安全上的一个。安全方面的一个重点呢,我看了一下有些新的内容,新的内容主要是集中在了三方面:  一方面就是对中国的周边的有领土、领海争议的地区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一个划分和分析;  第二个比较新的一个地方,就是再次评估了在马英九08年3月份入主台湾的总统府之后,两岸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正面的一个交往,但是两岸的军力的发展的仍然处在一个不平衡,而且是有利于、倾斜于大陆方面的这样的一个新的分析;  第三方面就是对中美的军事交流,特别是在今年中美关系出现了一些摩擦,出现问题之后,中美中断了军事交流高层的军事交流之后,未来中美两军在交流方面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问题。  所以这些内容,是在过去的五角大楼历年所发表的中国的军力报告里面所没有的,特别是对中国周边的地区的安全形式,对中国和其它的一些国家在领海领土这个问题上的一些新的纷争,而且这个新的纷争的话,可能会影响到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安全利益,做出了一个新的分析。

中国军力报告(2011)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中国已经逐步将其装备落后、以陆地为重点的军队,转化成了一支能力更强、可在中国领海之外执行多种任务的部队。鉴于这一情况,中美之间需要建立相互信任、有助于处理摩擦的稳固军事关系。2011年1月,在中美两国首脑会议期间,美国总统奥巴马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联合声明称:“健康、稳定、可靠的两军关系是双方共同设想的积极、合作、全面中美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美两国已经反复表示,他们赞同这一目标。然而,将中美军事关系置于坚实的基础之上,却是件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2010年,解放军暂停与美国之间的军事关系——这是自2008年以来第二次暂停军事关系。2010年1月30日,在美国政府批准对台军售仅一天之后,中国便宣布暂停与美国军事交流。作为回应,中国国防部外事办公室主任(MND/FAO)钱利华指出,解放军“对美国这种严重干涉中国内部事务,伤害中国国家安全利益的行为,表示极度的愤慨与强烈的谴责”。尽管在接下来为期9个月的暂停交流期间,华盛顿与北京维持着工作层面上的交流,但是两国之间的日常军事交流,直到2010年第四季度才得以恢复。  中美两国进行军事交流的根本目的是,更好地了解彼此为实现政治与战略目标,如何运用军事力量以及军事力量所发挥的作用。准确地说,在出现紧张局势时,合作关系是最为重要的。在很长时间里,全面发挥作用的关系应该可以帮助双方,更加敏锐的认识到合作与竞争的可能性。2010年6月,在举行香格里拉对话期间,美国时任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在发表演讲称,美国国防部的愿望与奥巴马总统以及胡锦涛主席的愿望是一样:在各级水平上构建持续、可靠的军事交流,帮助减少误解、误读、误判的危险性。  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互惠互利、持续对话、相互降低风险原则是美国对华军事接触与交流的基础。美国国防部以符合《2000财年国防授权法》第1201条款规定的方式,采取相应的行动;这一条款为国防部长提供了足够的空间,使其能够同中国发展交流项目,而且该项目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

2010年的军事关系

  2010年9月,继北京表示希望恢复中美军事关系之后,美国国防部负责东亚事务的副助理部长薛迈龙(Michael Schiffer)与中国国防部外事办公室主任钱利华进行了会面,从而为2010年底以及2011年初的一系列双边军事交流奠定了基础。  作为起点,2010年10月中旬,美国太平洋司令部与中国国防部在夏威夷群岛火奴鲁鲁,举行中美海上军事安全磋商特别会议(MMCA)。会议期间,双方代表就海上安全进行了讨论,包括解放军越来越多地在国际空域,近距离拦截美军飞机等一系列问题。2010年10月17日,在河内举行的东盟国防部长扩大会议上,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盖茨与中国国防部长梁光烈上将举行会晤。当时,梁光烈上将邀请盖茨于2011年初访问中国,并且同意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同解放军总参谋长陈炳德上将举行会谈。  2010年12月10日,美国国防部长副部长米歇尔-弗卢努瓦(Michèle Flournoy)在华盛顿特区主持召开了第11次防务磋商(DCT),与解放军副总参谋长马晓天进行了会谈。会谈期间,双方表达了结束两国关系时断时续循环的重要性。他们还就建立互信、扩大合作的潜在机会进行了讨论,包括在朝鲜半岛稳定问题上的共同利益。  这次防务磋商期间,弗卢努瓦与马晓天一致同意,以2009年时任防长盖茨与中央军委副主席徐才厚确立的七点共识为基础,发展一种有关军事关系的框架。而且,这次会谈也为盖茨访华,以及随后2011年1月胡锦涛主席访美创造了条件。  2010年底军事对话的恢复,使得美中两军坦诚地讨论了一系列重要话题,包括朝鲜的挑衅行动,对伊朗、阿富汗与巴基斯坦问题的担心,以及跨国与战略安全问题。持续进行对话,尤其是高层对话,是寻找共同方法应对国际安全环境挑战的一个重要平台。

美国军事交流战略

  亚太地区及全球安全环境的复杂性,要求中美军队之间进行持续对话。美国的立场是,我们与中国的接触应扩大共同利益领域的合作,提供一个论坛,以解决分歧,增进双边了解。美国看到了维持可靠中美军事关系的价值,并将这种军事关系视为中美整体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国防部计划与中国展开军事交流,以支持中美最高领导人共同认可的“发展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设想。持续军事交流,巩固了美国按照国际规则和条例促进中国发展的政策目标,有利于地区和全球问题的解决。美国国防战略强调,美国应与中国进行长期多方面的防御交流。该行动的目标就是在缓解近期挑战,同时随着时间追求和提高美国的国家优势。  美国与中国的军事交流有三方面的总体目标,以支援更广泛的关系。首先,其能让中美军队建立合作能力。这可通过提高或促进美国在战术或作战方面能力的活动来达到目的。其次,双方的交流能加深对对方军事体制的理解,消除误解,促进共同基地进行对话。最后,军事交流可使双方最高领导人共同应对全球安全环境及其相关挑战。这种交流能促使形成解决挑战的共同办法,并可作为建立更有成效工作关系的桥梁。

中美军事关系的机遇和挑战

  2011年1月,奥巴马总统重申美方欢迎一个强大、繁荣、成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中国。”中国军事现代化为中美合作创造了包括维持和平的努力、人道主义和灾难救援以及抗击海盗行动在内的新机遇。与此同时,解放军的发展也发生潜在摩擦的根源。  亚太各国一直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包括崛起的国家、衰落的国家、核武器和弹道导弹的扩散、极端分子暴力以及可破坏全球商业关键动脉的新技术等。美国防部长盖茨已指出,应对这些挑战并非某单个国家能够独立完成的工作。中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和军事能力,使其成为促进地区稳定的天然的合作伙伴。美国的立场是,双方在某些问题上不可避免的异议,不能阻止我们在具有共同利益领域的合作。  2011年年初,美国国防部长盖茨受中国国防部长梁光烈将军的之访华。盖茨在与梁光烈在联合新闻发布会上称,尽管两国面临着战略认识障碍,但双方仍有许多机会建立和完善双边合作。中国在反海盗、联合国维和行动以及人道主义援助和灾难救援等领域日益增长的能力,为其同美国及国际社会合作敞开了新的大门。随着中国军方向邻近区域投射医疗和人道主义救援能力的发展,中美两国将获得从这些努力当中汲取经验和教训的机会。  2008年,中美两国国防部签署了一份有关档案的备忘录,此举使美国第一次获得了查阅有关美国失踪军人信息的解放军资料——这里指在从二战,到朝鲜战争,再到冷战期间失踪的美国军人。受该协议影响,五角大楼战俘与失踪人员办公室在计算在华失踪美国人员数量方面的工作取得了缓慢但稳定的进展。  通过双边和多边演习,中美两国可以加强战术合作、加深交流与增进信任。而且,两国中级及下级军官、专业军事教育机构之间的互惠交流,为双方培养了善于处理日益复杂且重要的中美关系泊新一代领导人。在美国海洋战略《21世界海上力量合作战略》中,马伦上将指出,信任与合作不会猛增。和平时期互相培养合作与交流的习惯,可减轻风险并化解紧张局势。  中国军事发展的速度与范围,仍旧是美国及其同盟与合作伙伴的关注点所在。近年来,中国已经间或展现了其在亚洲的自信,特别是在海洋领域的自信。而且,这一趋势已促使中国与其邻国,因东海以及南中国海的有争议的领海产生了摩擦。  此外,对于沿海国家在本国领海范围之外的海上及空中权利,美国和中国继续持不同意见。2010年,解放军的几架战斗机罕见地近距离拦截了美军在国际空域开展行动的飞机。而且,最近几年间,中国船只还不断遭遇在中国领海之外的美军调查船。  对于应对这些挑战,确保它们不会导致两国关系恶化或演变成危机而言,持续且可靠的军事关系是十分关键的。两国军事交往应威慑冲突的发生,并且能通过鼓励基于对战略性问题开放和实质性讨论的持续对话,降低错误判断的可能性。尽管中国领导人曾反复承诺维持可靠军事关系,但是他们还把持续交流与尊重中国核心利益联系起来。[1]
参考资料
  • 1

    美国防部报告建议保持中美军事关系长期稳定  

    http://mil.eastday.com/m/20110826/u1a6074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