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霉历任男友:在劣势下运用运动战打败强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4:52:03

在劣势下运用运动战打败强敌

 

 

 

 

 

在长期的国内革命战争中,运动战是毛泽东军事思想中拥有的、我军以劣势装备战胜拥有优势装备之敌的主要作战形式。毛泽东曾指出:"运动战,就是正规兵团在长的战线和大的战区上面,从事于战役和战斗上的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的形式。"在国内战场上,我军进行运动战的主要特点是,以正规兵团在长战线、大战区内,在具有进攻性和流动性特点的战役和战斗中,集中优势的兵力,实行以速决战、歼灭战为主的机动作战。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我军实行战略反攻的任务,决定了部队仍需要实行这种具有进攻性和流动性特点的机动作战,但是进行机动作战却遇到一系列新问题:敌人强大的航空兵完全控制了战区的上空,我军白天行动受到极大的限制;朝鲜又是一个狭长的半岛,战线短,纵深回旋余地小,不利于我军像国内战争中那样大踏步进退;敌人拥有大量坦克和炮兵,步兵也全部实现了摩托化,突击力强,机动迅速,我军步兵以徒步行动往往难以抓住敌人;敌人虽有现代化的装备,在行动上却要受地形、道路、天候等条件的更大制约,这又给我军寻找敌军弱点加以歼击的机会。根据这种情况,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军委和志愿军首长将发扬我军运动战的传统战法,作为扬长避短、趋利避害的重要一环。在指导运动战的过程中,我军又继续采用了以往进行运动战时行之有效的一些原则,如在发起战役战斗时争取达成突然性,先打弱敌,后打强敌,力争运动中歼敌,强调近战夜战和侧后迂回等,同时还根据新的战争实践对这些原则作了进一步的发展。

 

利用敌人的错觉和不意,在发起战役战斗时争取达成突然性,这是我军过去在装备处于劣势时以劣胜优和达成歼灭战的一项重要保证,在抗美援朝战争的运动战阶段,毛泽东和志愿军首长也十分注意部队的隐蔽接敌,突然发起战役和战斗。志愿军出国前夕,毛泽东就将"是否能利用敌人完全没有料到的突然性,全歼两个三个甚至四个伪军师"作为军事方面第一个决定因素。为此,毛泽东还提出了"我各部派遣远出之侦察队,均要伪装朝鲜人民军,而不要称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借以迷惑敌人"的具体措施。志愿军发起第一次战役时,由于部队以出色的隐蔽行动达成了出敌不意的突然性,一举取得了击败敌先头部队的胜利。发起第二次战役时,志愿军又利用敌军轻视我军的错误,以突然性的迂回进攻,在东西两线都对敌形成了分割包围之势,使敌人仓惶撤逃。第三次战役开始时,志愿军又利用除夕之夜敌戒备不紧而突然发起进攻,一举突破了敌人的三八线防线。第四次战役期间,志愿军和人民军也利用东线之敌冒进之机,突然发起横城反击战,当夜即击溃了南朝鲜军三个师。实践证明,在现代战争中,由于军队的火力和机动性都在日益增强,在战役和战斗中能否先机制敌,达成突然性,这是关系到能否争取主动和取得胜利的重大问题。我军拥有的机械化装备虽然很少,火力也远远弱于敌军,但是如果注重隐蔽并充分依靠有利的条件,再采取佯动等迷惑敌人的措施,仍然可以达成战役和战斗的突然性。

 

先打弱敌后打强敌,是我军在以往战争中用以逐步转变敌我力量对比的传统战法。我军进入朝鲜战场后,由于敌人系多国军队组成,其中美军虽强,仆从军却普遍较弱,特别是占敌地面部队半数以上的南朝鲜军战斗力不强,这使我有隙可乘。根据这一战场特点,毛泽东和志愿军首长一直强调实行先打弱敌后打强敌的原则。在志愿军出国前毛泽东就设想:"在第一时期可以专打伪军,我军对付伪军是有把握的"。第一次战役的主要歼击对象,确定为南朝鲜军的三个师。志愿军发起第二次战役时,又选择西线的南朝鲜第二军为主攻目标,结果一举打开了战役缺口。第三次战役开始前,毛泽东又强调:"我应专找伪军打。就总的方面说,只要能歼灭伪军全部或大部,美军即陷于孤立,不可能长期留在朝鲜。"在第三、第四、第五次战役期间的战役进攻中,志愿军主要是以战斗力相对脆弱的南朝鲜军为目标,这样一般都能迅速打开缺口,造成敌军整个战线的溃乱,战斗力较强的美英军也不得不随之败退。先打弱敌后打强敌的战法,对于转变朝鲜战局起到了重要作用。

 

诱敌深入,在运动中歼敌,是我军在国内战争中最常用的传统战法,也是我军在对抗优势之敌时寻敌弱点予以歼击,进而转入反击的重要手段。在抗美援朝战争的运动战阶段,毛泽东和志愿军首长在战役和战斗的部署中也一再实行了这一原则。志愿军入朝后,因先敌占领预定防御地域已不可能,彭德怀当即建议:"我军为避免被美帝吸引,妨碍机动和隐蔽,企图诱敌深入,各个歼灭伪军"。随即毛泽东也指示将部分地区让给敌人,提出:"请你们注意诱敌深入山地,然后围歼之。"第一次战役取胜后,因敌人收缩不便歼击,彭德怀又提出:"下一步作战,我们仍采取内线作战,诱敌深入,各个击破和歼灭敌人"结果,志愿军待敌人深入后,乘敌之隙从侧后进行迂回包围,取得了战争期间最为辉煌的战绩。

 

强调战役和战斗中的穿插迂回,实行侧后攻击,是我军在国内战争中进行运动战的传统战法。在我军后勤供应比较简便,而敌军对交通线依赖较大的情况下,这种战法可以更好地以我之长击敌之短。我军进入朝鲜后,虽然不具备对敌军实施战略迂回的条件,但是在战役部署上,毛泽东和志愿军首长一再强调迂回敌侧后实行攻击的重要性。第一次战役开始前,毛泽东就提议以一部绕至敌人后方,"争取出国第一个胜仗"。第二次战役期间志愿军第三十八军迂回敌后取得巨大胜利后,12月16日彭德怀将其经验转发志愿军各部并报中央军委。这份经验报告特别介绍了实施迂回穿插的方式方法,认为"为彻底消灭敌人,部队应不怕疲劳,采取大的迂回包围,猛插敌后,断敌退路。"同时,彭德怀也总结说:"一般在敌正面阵地从战术上分割敌人时,敌并不十分害怕,因其白天可恢复原状。敌最害怕的是威胁其战役供应线,渗入敌后方,首先打掉其火力阵地与指挥所。"毛泽东于12月18日对三十八军的经验报告批示道:"这是极重要的经验,望注意研究。在志愿军的作战经验中证明,我军对于具有高度优良装备及有制空权的美国军队,是完全能够战胜的。"抗美援朝战争的实践证明,敌人的装备越现代化,对于后方交通线的依赖就越大,我军实施战役穿插迂回、侧后攻击的战法,能够对敌人构成更大的威胁,从而保证我军能在装备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取得作战的胜利。

 

在朝鲜战争期间,夜战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由于敌军拥有空前强大的火力,并在轰炸和炮击的单位火力密度上都创造过世界战争史上的最高纪录,因而从战争一开始毛泽东和志愿军各级领导就强调实行近战夜战。1950年10月23日,当志愿军准备开始第一次战役之前,毛泽东就十分关注地提出:"敌人飞机杀伤我之人员、妨碍我之活动究竟有多大?如果我能利用夜间行军作战做到很熟练的程度,敌人虽有大量飞机,仍不能给我太大的杀伤和妨碍,则我军可以继续进行野战及打许多孤立的据点。"毛泽东还将这一点作为转变朝鲜战局的决定条件之一。第二次战役期间,彭德怀又特别强调:"我军无空军,必须充分利用夜间进行战斗(手榴弹、白刃战),必须采用长期手段调动敌人,乘其立足不稳,火力未展开时,予以猛攻。"在随后的作战中,志愿军将近战夜战作为主要作战手段。无论是攻防作战,都力争和敌人接近后再交火,进攻战更强调要在夜间进行(特别是有月光的夜晚),并在交火后尽快插入敌军阵地。战争期间我军在朝鲜战区内的后勤工作,也基本上都转入夜间进行。这样,敌人强大的空炮火力对我军的危害大大减轻,我军步兵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则能在双方近距离的搏斗中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使我军的胜利有了重要的保证。

 

在抗美援朝战争的运动战阶段,我军能够充分发挥以往运动战的传统战法的优势,战胜拥有高度现代化装备的敌人,其重要原因在于这些战法体现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区别于其他军事学派的一个独到之处,即主要不是研究相等的敌对军力的胜负问题,而是着重研究以弱胜强的问题,强调"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避敌之长击敌之短。抗美援朝战争中运动战的实践,证明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这一重要原则完全适用指导现代化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