阀门试验装置:中华文物、古玩大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23:37:02
中华文物、古玩大观1

铜鎏金龙三峰笔架

象牙雕山水人物臂格
                                                  铜山峰笔架(带座)

尚勋载“鹿浮槎笔筒”

素三彩海水蟾纹三足洗

紫檀百宝嵌花鸟笔筒

仿汝釉桃式洗

竹刻白菜臂格

竹刻文字臂格

鹿角形笔搁

黄杨木雕“西园雅集”笔筒

竹陷地深刻花卉草虫笔筒

竹根雕松枝笔架

黄花梨木嵌八宝人物纹笔筒

雕花石笔插

象牙雕云龙笔筒
 

四足铜甗
                                                   鸟耳夔形扁足圆鼎

伏鸟双尾铜虎

瓿形鼎

提梁圆腹卣
                                                            扁足鼎

兽面乳丁纹方鼎

铜太阳形器

妇好鼎

束腰爵

连珠纹斝
                                                         雷纹鼎

子母象尊

夔龙纹觚

枭形纹铺首方簋
                                                          鱼季卣

小邾国椟

青铜簋

来簋
    坐式铜龙     金代,1965年于黑龙江省阿城市上京会宁府遗址出土。高19.6厘米。“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它既是人们崇拜的神物,也是吉祥喜庆的化身。至唐宋以后封建帝王皆以“真龙天子”自居,龙成了最高封建权威的象征。在历代工艺品中,龙的造型、龙的图案亦随处可见。此铜龙昂首张口,弓身,尾上卷;右前足踏地,左前爪抓一朵祥云,后足屈坐地上;龙须向后飘扬,与肩部升起的蔓状烟云相接,犹如腾云驾雾。此龙的形象虽然显示了中原文化对该地区所产生的强烈影响,但其威严怪异的姿态仍显示出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现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

赵之谦刻青田石“餐经养年”

赵之谦白寿山双狮钮“鉴古堂”印

吴昌硕刻白寿山双狮钮

吴昌硕刻白寿山四狮钮

吴昌硕刻白寿山马钮

吴昌硕刻寿山狮钮

吴昌硕刻田黄狮钮

赵之谦刻青田石猫钮章

吴熙载刻白寿山三羊钮“青宫太保”印

赵之谦刻青田石狮钮章

赵之谦刻青田石印

紫檀雕镶嵌佛手印盒

蓝釉鸟形瓷水盂

雕瓷山水纹笔筒

紫檀刻文字笔筒
                                                       紫檀雕花卉笔筒


竹雕赤壁夜游纹笔筒

对奕图笔筒

竹雕“狩猎图”笔筒

竹雕人物纹笔筒

赵之琛刻“瞻屺草庐”印(蜜腊黄田)

象牙雕草虫竹节臂格

青花高仕下棋笔筒

紫檀百宝嵌松鹤延年笔筒

水晶镶金银宝石八吉祥水丞

铜胎掐丝珐琅镇尺

铜五峰笔山

豆青釉秋叶笔掭

竹雕灵芝笔山

带木座象牙刻山水人物笔筒

寿山石高浮雕蟠螭纹镇纸

“广陵王玺”印

竹雕人物诗纹笔筒

龙虎钮印

鼓瑟带钩钮印

螭钮章

牛钮木章

嵌金鹿钮铜印

文彭象牙雕“七十二峰深处”印

八仙上寿浮雕田黄章

“御府丞印”封泥印
人物钮印

龟钮瓷印

吴良止“采真堂印”印
紫檀有束腰带托泥镶织锦宝座

红木四件柜一对

柞榛木直背交椅

紫檀木鼓式坐墩(四件)
    蟠虺纹螭提梁铜盉    直口、丰肩、扁鼓腹、圜底、扳耳、三足、半环把。肩上和下腹分别饰两条三角形、“s”纹组成的带状花纹。提梁作龙形,前有首生双角的蟠螭纹形头,脊有双鳍,与头其相对称的后部是尾;身上有前后两脊。嘴作兽头形,饰细雷纹,张口直挺。把饰“s”形云纹。耳由蟠螭纹组成,三足亦饰蟠螭纹。
    楚王孙铜钟    主体为合瓦形,下端呈弧状,空腔。甬为向上收窄的圆柱形,鼓旋,螭形干。遂与鼓部饰蟠螭纹。篆、舞及甬部饰窃曲纹,旋部饰兽面纹。铭文:正面钲部为“唯正月初吉丁亥王孙遗者择”;正面右鼓为“其吉金自作和”;正面左鼓为“钟中访虘又阳元”。背面左鼓为“永保鼓之”。楚王孙铜钟制作规整,纹饰精致,堪称铜钟里的精品。
   虎提梁异兽形铜盉   器作异兽形,圆口。流上端为兽首,有鸟喙,可向上掀起,圆眼,叶形耳。体健硕,两侧有翼,似细长的蛇形,羽毛狭长。后部为翘起的鸟尾,下有四只粗壮的兽足。盉的提梁为长体四足兽,首尾似虎,身似蛇,有细鳞。梁下有三环链系于盖上,盖面饰云纹一周。
    勾连雷纹附耳铜提桶   其桶形如圆柱状,上部附对称的两个半圆形耳,圆耳中又有一贯耳。器身饰三组带状花纹,上中两组由相连的勾连雷纹、“S”形圆涡纹和栅纹组成,下一组由两条栅纹组成,圆耳上饰“S”形圆涡纹和羽状纹。附耳铜桶,纹饰精细,型制独特,为华南地区特有的青铜器造型,对研究广东少数民族文化有较高的价值。 
    盘口双耳四蛙圆铜鼎   云浮县托洞    直颈、盘口,沿上立双耳,下有一对半月形扳耳。圆肩上饰四蛙,鼓腹上饰五周细弦纹,平底高足,足胫呈弓形外撇,胫面各饰两菱形纹。器型铸造粗犷,纹饰朴实无华。
   兽足画珐琅香炉    1988年2月由原哲盟文物店移交。此香炉铜质,通高9.5厘米,口径16.7厘米。炉身以蓝色为地,外壁口沿处饰一周连云纹,内外腹均饰葫芦藤花。外腹三处开光饰荷花、桥下行舟、杂物。内腹底部为人物故事图。外腹底部为“大明年造”四字款。
双面人形神器

豕尊

双羊尊
                                           青铜夔龙纹枭首方簋

徙卣

青铜饕餮纹鼎

青铜卣

鬲形鼎
   铜骑俑     铜马上骑着一带冠男俑,身体挺直,张开双臂,一手执盘状器。男俑五管雕刻清晰。铜马体态较为壮硕。
   唐开元八年(720年)钟    钮作龙形,器上端及底部各有忍冬纹一道,上有大唐开元八年纪年及制造人姓名。 铭文:“维大唐开元八年岁庚申七月廿七日寅朔清信弟子赵义率化造洪钟一口用铜一十三斤永充供养。”
    北宋铜造像      像座分铸。座刻“府内女弟子吴二娘为三孙十二娘子地藏一身永充供养”字样
    飞霞寺铜塔    仿木结构,塔身四面镂刻一佛二菩萨像,三层密檐,相轮五重,顶部作火焰宝珠,基座内沿刻“天福四年……”等26字。
    大德九年铜权     形制较大,制作较为粗糙,翻铸时留下的砂眼明显。
    车马人物镜     半圆形钮,联珠纹纽座。内区纹饰以四乳为界分为四区:一区为西王母,端坐姿式,身着宽袖长裙,两旁侍者拱手而立;另一区与西王母相对而坐的大概是东王公,旁有侍者。另两区是四马牵引一车,与其相对的则是五马牵引一车,都是轿式马车。
    龟纹铜盂    口沿外卷,腹部最大径位于肩部,肩有四耳,圈足,腹部饰云雷纹和C形纹。器内底饰龟纹。

楚王鼎
盖上有环和三个变形的鸟形钮。附耳,直腹,兽蹄形足。器口刻铭文46字,记载楚幽王为庆贺胜利,用缴获的兵器铸成此鼎的经过。传此鼎1933年安徽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出土(同出的楚铜器数量甚多,流至天津的有鼎、豆、勺、簋等共10件),此鼎造型雄浑敦厚,是出土楚铜器中的重要代表。
    兽面纹铜爵     1965安徽省肥西县馆驿出土
长流短尾,涡纹伞状单柱。直腹平底,三棱形尖足外侈。扁平鋬。身分上下两段,均饰以云雷纹组成的兽面纹。此爵形体高大,比较少见。
    兽面纹铜鬲    传1944年安徽省阜南县月牙河出土,圆口外卷,直颈窄肩,分裆,锥形空足。口沿置对称的弓形耳,一耳与一足对应,应是沿袭商代早期的作法。颈饰变形夔纹。腹饰扉棱三道,与足对应。并以扉棱为中轴,构成三组兽面纹
    编织纹铜簋    1965年安徽省屯溪市弈棋出土,唇微外卷,直颈,鼓腹,圈足。双兽耳附饰垂珥。腹饰变形兽面纹和由横竖线条等组成的几何纹。这种几何纹,应是编织物纹样的反映。此簋的腹部较中原地区出土的同类器器腹宽而扁,纹饰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
    云纹铜五柱器   1959年安徽省屯溪市弈棋出土,器上竖五柱,等高,间距亦相同。方座中空,四壁微鼓,委角。长方形扁脊的两侧和方座四壁,均饰双钩云纹。此种器形,不见于诸家著录,用途待考

保大元宝铁钱
铁质,方孔圆钱。背穿上“天”,面背有内外郭。保大年间(943-957年),南唐李璟铸行保大元宝钱。
                                大明通行宝钞一贯
         大明通行宝钞一贯是古钞中票幅最大的钞票,直33.5厘米,横22.5厘米。明钞开始流通的二十年内比较稳定,以后就贬值,而且越来越严重。正统以后,明钞已不能通行。政府也放弃用银的禁令。成化年间(1465-1487年)明钞一贯只值铜钱一文。明钞到后来只有一贯一种了,最后导致明钞彻底失败。
    天贞银钱号钱票
            纸质版印。币文有币值、钱号名、地名、印戳等。天贞银钱号是道光末年由内务府设立的“五天”官银钱号之一。此为该号在咸丰年间发行的50千文钱票,用于兑换制钱

咸丰年造黑龙江制钱两串银饼

山东制造局足纹五钱银饼
山西宣统一钱四分四厘银币                                    鄂豫皖省苏维埃政府一元银币
                            1933年中华苏维埃川陕省造一元银币

民国袁世凯像开国纪念银币

民国三年甘肃袁世凯像一元银币

东三省光绪七钱二分银币

云南光绪七钱二分银币
                                        靖康通宝
         北宋靖康末年(1126~1127年),宋钦宗铸靖康通宝,有小平与折二钱之别,铸额都较少。此系真书折二钱,钱文直读,制作精美,存世稀见。
日本白金币

印度孟买金币

1787年印度孟加拉金币
波斯HABIB BANK金币 陕西光绪三钱六分银币

广东光绪七钱二分反版银币

咸淳元宝
    鸟纹铜方足器    1965年安徽省屯溪市弈棋出土,形似有柄方罩,弧壁,腹中空。圆柱形柄,中空,下端伸入腹中。四壁均饰对鸟纹,四周围以二或三道斜线回纹。四面的纹饰大体相同,唯大小和局部稍异。可能为器物底座之类。
     跽坐铜人    1965年安徽省屯溪市弈棋出土        铜人作跽坐状,双手上举,原似托举物件。身材较矮,且裸体无饰,似是古代南人的习俗。头顶有柱,柱上有一长方形穿,耳作环穿。同时出土4件,可能是器足之类。
     “司母辛”四足觥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盛酒器,器身奇特,前部似牛呈立兽状,头上有卷曲的犄角,中脊至尾为卷龙纹,后部呈鸟状,足为两蹄两爪,尾部有兽首形扳。通体饰细腻精致的纹饰,盖内与器身内均有“司母辛”三字铭文。
 神 兽    1990年河南省淅川徐家岭楚墓出土
龙首、虎颈、虎身、虎尾、龟足,张口吐舌,牙齿犀利。龙首上附六条蛇形龙。脊背上有有一方座,座上有一神兽也为龙首,口衔一条龙,龙 首。通身饰动物纹和云纹,满嵌绿松石。
此神兽形象诡谲,制作精美,绿松石镶嵌精细,绿石莹莹,极为美观,实属罕见之物。对于它的用途,学术界尚有分 ,有的学者认为可能是悬鼓用的鼓架,有的认为是编磬架。
  云纹铜禁    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出土
禁为承置酒器的案,其器身以粗细不同的铜梗支撑多层镂空云纹,十二只龙形异兽攀缘于禁的四周,另十二只蹲于禁下为足。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用失蜡法铸造的时代最早的铜器,其工艺精湛复杂,令人叹为观止。
     王孙诰编钟   该钟一组26件,形制相同,大小依次递减。钟身呈合瓦状,舞中有柱形甬,甬下部有环带形旋及长方形斡。钟腔正背两面共有柱形枚36个,口为弧形,内壁口边有调音所致的锉磨痕迹。这套编钟铸铭17篇,每篇内容相同,长达117字。这是目前春秋时期数量最多、规模最大、音域最宽,音律较准、保存较好的一套青铜打击乐器,是研究中国音乐史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嵌松石云纹方豆   豆上有覆斗形盖,盖顶有圆形捉手,豆盘方斗形,以细柄支撑,下为圆牌状座。器身满饰红铜丝嵌错的云纹,并镶有各种形状的绿松石。
    鸳鸯卧莲镜    葵花形,圆形钮,四周有八组莲纹,其中有四组在莲篷上各卧鸳鸯一对,与另四组含苞欲方的莲蕾相间而饰。其间以莲纹补白。镜缘亦饰莲纹。
《易经》载:“鸳鸯,匹鸟也,有成对生活的习性,成为爱情忠不渝的象征。莲,历来被人们视为高洁之物,相偎依的鸳鸯卧于莲蕾之上,其万意更为深刻
   勾连雷纹铜编钟    编钟一套共六件,型制相同,大小有别。甬作高筒形,上设旋和干,舞部平直;鼓的正面由两组勾连雷纹组成图案;钲的两侧设篆及十八颗乳钉状枚。编钟背面光素无纹。广东地区多见甬钟,编钟则少见。该六件一套、纹饰统一的编钟的出土,具有岭南地区的风格与特点,极为珍贵。
    嵌银丝观音铜立像 跣足挺立,右手微举,左手掌朝上搁在右臂上。头绾螺髻,两耳下垂,双眼微启,面貌慈祥。着阔袖通肩衣裙,衣裙褶纹生动飘逸。披肩及衣裙均饰嵌银丝连云纹,纹饰线条流畅。发髻刻纹精细,额部正中镶银痣,胸前有嵌银珠三坠链,显得高贵端庄。观音像的双手掌为分铸插入式,可转动,可脱卸。像背部有嵌银丝篆书款“金玉堂石叟”五字。这尊“金玉堂石叟”款嵌银丝观音立像制作精细,形态生动逼真,工艺精湛,堪称是明代铸铜艺术的代表作。
    透雕云龙纹铜炉   圆角方口,敞唇,束颈。圆角方腹,唇与腹部之间附螭形耳。平底,弯曲的竹节形足。盖高挺,有圆角方钮。盖与钮饰透雕云龙纹,盖接近钮处饰一圈莲瓣纹。腹饰二龙争寿纹。盖边、钮边、炉唇及底边缘饰竹节纹。外底中心部位刻阳文六字楷书款“大明宣德年制”。透雕云龙纹铜炉铜质精良、造型优雅,工艺精湛。
    鸟兽纹规矩铜镜     圆钮,四叶纹钮座,纹饰分为内、外区。内区为重方格纹、八乳纹、鸟兽纹、规矩纹、铭文带、斜齿纹。外区为三弦纹、变形蟠螭纹、弦纹、边缘为粗圈纹。  铭文“新有善铜出丹阳,和以银锡清而明。左”,铭文字体不规范,笔画多省略,第三句只有一个字。
    尊圆体,侈口,直颈,深腹,圈足外撇。腹部饰三层纹饰:上层饰四牛纹,牛曲腿而卧,嘴微张,目视前方,二牛间各饰一个半浮雕兽首;中层饰四条锥形凸棱,间饰四只目纹,目纹四周为四瓣叶纹;下层饰单首双身龙纹。    此尊通体纹饰均采用半浮雕艺术手法,无地纹衬托。  器内底有铭文1行3字:    作尊彝。
                                                         兽面纹尊
尊圆体,口沿外折,宽肩,鼓腹,高圈足,颈、足均饰弦纹,肩饰目纹及连珠纹,腹饰兽面纹,周围衬以连珠纹,足上正背两面各有一个十字孔。
此兽面纹尊的造型较特殊,既具尊的特征,又有罍的特点。尊、罍同为盛酒器,均束颈、大腹、高圈足,所不同的是尊大口,肩部无耳,罍口较小,肩上一般有耳,有环。
此尊收购于1958年。
                                                   现藏故宫博物院
1929年出土,内铸家族族徽“水”字,极为罕见,青铜器中精品。
班簋   其内铸198个字,记录西周中期国事,为西周时期青铜器断代的标准器物,无价之宝。
    阳陵虎符  有错金铭文,是研究秦代政治、军事制度的重要文物。
   西汉透光镜   此镜的工艺制作技术极为高超,有“见日之光、天下大明”八字铭文,可产生透光效应,中国文物中的精品。
    史墙盘  国家一级文物,内底铸文284字,西周中期歌功颂德之辞。此物为青铜器断代的标准器之一。
    盘口径47.3厘米       1980年临潼秦陵陪葬坑出土,做工精细,显示出秦代高超的金属铸造工艺。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1977年出土,分铸套接,造型活泼,为青铜艺术中的精品。

青铜四虎镈
牛形灯    湖南长沙出土,通高50厘米。现已发现的汉的青铜灯具较多,此为这类文物中的精品。
    铜铙   甬中空且与内腔通,鼓外壁均饰云雷纹和圆圈纹,甬部饰云纹,无铭,为出土铜器之少见。
    铜殳    直口,口沿有两圈弦纹,高颈,鼓腹。器口内侧有“必丁”两字铭文,通体光洁。
    吴配儿勾鑃    舞及执柄大多残缺无存。钟体修长,器表经错磨光亮,呈暗灰绿色,为双范合铸而成。柄近舞处锈甚,隐约见有花纹似为羽状(或云雷)纹和兽目纹,其横断面长、宽2.5厘米,平舞遍饰云雷纹,侈铣弧于,铣间15.4厘米,近舞部饰云雷纹和蝉纹,钲间两侧分别刻有二行铭文,计六十余字,有些字迹已锈蚀不清。
    浙江省博物馆   此铜鸠杖镦为青铜鸠杖中的一段,完整的鸠杖由杖首、杖镦、杖身组成。此杖镦末端为一跪坐人形,双目平视, 双手放置膝部, 属奴隶。青铜杖在春秋、战国时应被视作权力的象征。 绍兴漓渚和江苏丹徒、北山顶春秋墓中均有青铜鸠杖出土。
    青铜镰    平面略作梳形,有短柄,柄端尖锐,正面刻锯齿,反面起刃。有使用磨损痕迹。

广东沙面万国宝通银行一元
“蔺”字圆足布
                                             “卢”字斜肩弧裆空首布

“安臧”平肩空首布

“羽”字耸肩空首布

“束”字耸肩空首布

“共”字圜钱
                                         “两甾”(带外郭)
    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广西巡抚奏准筹建铜元局。次年广西铜元局未及开铸,即被裁撤。传世有广西光绪十文铜元,旧传广东省代铸,应即样币,故十分珍贵。
1865年香港一元银币铜样

台湾府库军饷如意6.8钱银饼

黎元洪戴帽像开国纪念壹圆OE错版
                                    光绪元宝当十江西造小字飞龙

孙中山像民国二十一年三鸟船版壹圆

玉器:瓶樽


玉器:玉麒麟带子
玉器:玉麒麟


玉器:玉灵芝如意猴
玉器:玉莲子

西周 原始瓷青黄釉弦纹水波纹双系罐
高13.2厘米、口径8.4厘米。
原始青瓷。敛口、短领,斜溜肩,折腹,圜底,下附低圈足。肩部两侧有两个对称的小横鼻。肩部饰数周弦纹与水波纹带条。器表涂青黄釉,并有釉泪流动。釉薄而晶亮,釉下纹饰清晰可见。

西周    原始青瓷杯
原始瓷器。敛口,扁鼓形腹,上窄下宽,平底微内凹,器形满饰拍印方格纹,肩部一侧饰一衔环,另一侧饰一扁带状如意形弯曲把柄。施青釉。器形小巧别致。

图为战国时期虎座凤鸟漆木架鼓
昨天,“中华漆艺文化年”系列活动之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漆镶嵌历代经典作品展”在京展出。展品包括“仿复制金漆镶嵌历代经典作品”,共58件(套),以战国、汉、明清三个时期的精品为主。
据了解,展览将在国家级非物质遗产金漆镶嵌物华苑门市部集中展示,市民可免费参观。

战国 原始瓷三足提梁壶
通高:20.7cm  口径:5.5cm
施青釉。直口,附盖,盖面中间塑一盘钮。斜直肩,底附三兽足。肩部两侧安有一夔龙提梁。腹部一侧塑有一兽首形曲状流,流为浅口,与器腹不通,仅作装饰,另一端贴塑一兽尾。此造型模仿青铜盉。

战国 印纹硬陶壶
高:14.6cm  口径:6.5cm  底径:13.5cm
小口内敛,圆鼓腹,平底。肩腹部两侧各塑有一泥条状竖形系,另一侧塑有一圆形斜切管状短流。器表满饰拍印米字纹,胎质坚硬。器型古朴稳重。

原始印纹硬陶罐
小口,口沿外卷,低领,圆肩,深腹外鼓,平底。器表满饰拍印的云雷纹和小方格纹。器型硕大,造型庄重浑厚,系实用的印纹硬陶罐。

璇玑----龙山文化的玉牙璧(图)
   有一位也是“好古成癖”的友人,曾在海外收藏家那儿购得一件十分特别的玉器,形似清代名家吴大澄在《古玉图考》所示的“玉璇玑”。吴氏定名为“璇玑”,意指用美玉造成的观天象仪器之一,疑为浑天仪中的“转轮”。这种似是而非的说法曾引起中外古玉专家的争论。      友人购的古玉器,形如附图的璇玑形环状器;后者乃藏于博物院的珍罕品,属新石器时期山东龙山文化的玉器,用长石作玉材。其特点为扁平圆形周边有三组斜向而近乎对称的“牙”(各组皆有细“齿”),中间钻圆孔,有考古学家称之为“三牙玉璧”,也有古玉权威索性名为“牙璧”,视作古玉璧的一种,而不把它当作观天象的“璇玑”或“璇玑”。     历来外国一些中国古玉研究者,多被吴大澄误导,错认是浑天仪的一部分;甚至晚清时期,已有人乘机照吴大澄《古玉图考》中所示的形状,仿制伪冒,浑水摸鱼。这类近仿品中,有些流入海外市场,因为外国收藏者一知半解的好古人士甚众,而且先入为主,容易不察真伪,还以为“拾”得远古宝物。友人所购者,正属这种伪品。著名外国收藏家Huet从前所藏者同样是“伪古”,为晚清所琢。它们均非用长石作玉材;有些甚至用河南石冒充。可能由于“玉璇玑”名气过大,便更容易使人上当。

宋“玉鹿纹椭圆洗”玉料青灰色
尺寸:高6.2cm 径14.5cm×10.7cm
清宫旧藏
说明:玉料青灰色,局部经火烧后有较重的浅褐色斑沁。体呈椭圆形,矮圈足,内壁满饰浮雕朵云纹,外壁浅浮雕口衔灵芝鹿四只,作云海之中漫游状,近口沿处有一圈由寿山、云纹及斜竖细线组成的几何纹,下有一周双粗线弦纹。
此器内腹底饰如意形朵云纹,为唐宋时风格,有吉祥如意之兆。外壁所饰灵芝寓意长寿,鹿谐音为“禄”,口沿海水和山石纹寓意“寿山福海”。

宋 白玉凤首
长5厘米,高4厘米,厚1.2厘米。

唐 玉镂雕丹凤纹簪头
尺寸:长11cm厚0.2cm
清宫旧藏
说明:玉质白色。体作扁平的水滴形,两面饰纹和形式相同、皆以镂雕加阴线琢纹法饰丹凤朝阳纹,一端嵌有银镀金饰,而簪体已断缺无存,从断痕看亦为银质。
玉簪古今皆有,惟簪头为玉,簪体为金属制作者此为初见。又凤饰玉器早已出现,但凤与花草,特别是与牡丹花合雕在一器者亦始于唐,此为典型代表之一。

清宫旧藏 清 玉嵌宝石八角菱花洗
尺寸:高3.8cm 口径12.8cm
清宫旧藏
说明:青玉。质地莹润无暇,为上等优质新疆“籽玉”制成。器圆形,口沿外镂空凸雕八角菱花形,上嵌红绿石。内外壁皆光素无纹,无足,底稍内凹。
此器型较特殊,既不是清代宫廷玉器的形制,又不像痕都斯坦玉器的雕工,却又有明显的西方造型风格。玉色温润,质地极佳,器表打磨光滑,有清代宫廷玉器中极具代表性的蜡状光泽,应该是清宫廷仿欧洲艺术风格的代表作品。

东汉 黑釉小罐
高3.5厘米、口径3.5厘米、底径2.4厘米。
罐为小底,扁鼓腹,矮直口,口部下有两个对称的圆孔,可以穿系。此罐紫黑色胎,内外均施黑釉,釉色光亮如漆。此罐出土于永元十三年(公元101年)纪年墓中,是目前国内发现最早的有确切纪年的黑釉瓷器。
·清代  青花三足炉

在即将举行的嘉德四季拍卖会上,一件乾隆时期的青花瓷佳作——“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朝天耳三足炉”堪称焦点。本炉盘口束颈,两侧饰冲天朝冠耳,圆鼓腹,下承三蹄足。其造型取法商周青铜器,体量巨大,端庄雄壮,气度非凡。炉通体以青花描绘而成,其中腹部主体及口沿等处满饰缠枝莲花,肩部、足部分别点缀如意云头及蕉叶纹。整器纹饰采用乾隆时期特有的仿永宣点染画法绘制而成,青料发色艳而不俗,层次宛然,特别是腹部所绘缠枝莲花,花朵饱满,枝叶繁密,与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等处所藏乾隆六年唐英制青花缠枝莲纹花觚所绘莲花样式极为相似,具有典型的乾隆时期绘画风格。
最为难得的是,此炉颈部书写有长篇铭文,记录了乾隆三十六年江西九江都阃(镇守城门之官)邓盛德携族人烧制此炉以供奉先祖祠堂之事,此外,乾隆一朝长达六十年,因此对于此朝所烧造瓷器的分期一直是陶瓷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炉具有乾隆三十六年的明确纪年款,恰好可与上文提到的乾隆六年款青花花觚的时代相连,这对于研究乾隆时期青花瓷器青料色泽和纹饰画法等特征的演变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这是一件集艺术价值、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于一身的乾隆瓷器代表作。

明宣德 景德镇窑白釉暗花纹扁腹绶带葫芦瓶
高32厘米、口径4.2厘米、足径6.7厘米。
杯式口,东颈,扁圆腹,颈、肩之间置绶带式耳,椭圆形圈足。通体施白釉,暗刻宝相花纹。造型和纹饰均受西亚伊斯兰文化影响。

金 磁州窑白釉黑花碗
高6厘米、口径22厘米、足径8厘米。
碗敞口,斜壁,圈足。通体施釉,碗心饰两枝黑彩花草纹。碗器型规整,施釉均匀,纹饰简洁质朴,具有浓郁的民间风情。

北宋  耀州窑青釉刻花钵
高5.6厘米、口径13.9厘米。
釉色青绿,敞口,弧腹,圈足。外壁素面,碗内刻花卉纹,枝叶纤细娇嫩,花卉周围用篦状工具刻花水波纹,落花浮于流水,分外雅致。

唐 长沙窑青釉褐绿彩塔纹背壶
高24.5厘米、口径3.3厘米、底径11.3厘米。
小壁直颈,椭圆深腹,假圈足,平底。肩部前置八棱短流后配弓形小柄。器身两侧从肩至颈部的中腹,略向内凹,上下各置桥形系,可穿带,类似背壶。器身前后稍显平坦。胎体灰中闪红,上化妆土,正面釉下绿彩勾绘七层宝塔,第一层塔身较高,从第二层起逐层按比例减低和收敛。各层翼角挑起,塔檐无彩,线刻划瓦纹,塔两侧绘矗天树。
该壶造型新颖,风格独特,长沙窑瓷器中殊为少见。彩绘塔纹比例匀称,绿彩鲜艳,树枝叶点绘,似风吹动感。塔静树动相映成趣,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西晋 青瓷浮雕唾壶
高14.8厘米、口径10.6厘米。
青瓷唾壶,喇叭口,矮束颈,扁圆腹,腹下内收,圈足外撇,肩腹际饰两周刻划弦纹,腹部排列六处模印堆贴纹饰,一为仙人骑神默,一为祥云朱雀,两者间隔而置,两两相对,装饰效果颇类浮雕。除器底外,通体施青黄釉。
青瓷唾壶,是用以唾痰的卫生器,六朝时盛用此器,故在六朝墓葬中多有土。
晋人裴启于《语林》中记述:“王大将军(敦)每酒后,辄咏魏武帝乐府歌日:‘老骥伏坜,志在千里……’以铁如意击唾壶为节,壶尽缺。”唐人独孤及对此有诗云:“长啸林木动,高歌唾壶缺。”

南宋 哥窑米黄釉贯耳长颈瓶
高11.3厘米、口径2.5厘米、足径4.3匣米。
瓶直口、长颈,口两侧有与之齐平的两贯耳,腹部扁圆、饱满,圈足。口部露胎,底足褐色,俗称“紫口铁足”。通体施浅米黄色釉,器身布满梅花状纹。该瓶口耳相连,加重了口部的力度,与腹部上下对称,构成视觉上的均衡,整个器型给人以稳重、挺拔、健美之感。
贯耳瓶,瓶式之一,流行于宋代。器型仿汉代投壶式样,直颈较长,腹部扁圆,圈足,颈部两侧对称贴竖直的管状贯耳。哥窑、官窑、龙泉写等多有烧制。

元 龙泉窑青釉菊花盏
高4.5厘米、口径8.3厘米、足径3.3厘米。
敞口,深腹,圈足。盏制成上下两层菊花形,上层与口沿制成二十八瓣菊瓣,内壁菊瓣用刀刮成凹楞形,外壁刮成直条形,内外风格不同。施青灰色釉,足底无釉处呈朱红色。

清乾隆    金嵌宝石藏经盒
高7cm,长21cm,宽8cm。
经盒是用来存放佛经的匣子。此两件经盒以金成造,嵌珍珠、红宝石、青金石等珠石为饰,显示出皇家的富贵之气。经盒盖里彩绘释迦牟尼佛与二弟子图,色泽鲜艳,当是宫中画师所绘。经匣中供满文写经——《大悲正经》,为梵夹装。

西汉 原始青瓷陶鼎
通高18.5厘米、口径15.5厘米。
圆腹,长方形竖耳,小平底,矮蹄足。球面形盖上对称置三环形钮,盖与身子母口吻合。器腹凸弦纹一周,盖与双耳满施青釉,釉色莹润,器身钮青釉,表面光洁。胎质粗松,呈灰红色。
釉陶的发明,是汉代陶瓷工艺的一大成就,它为后世各种不同色调的低温釉的出现开创了先河。该鼎保存完整,为西汉釉陶代表性作品,它的出现正是我国原始青瓷向瓷器演变过程中的产物,其处于釉陶与瓷器之间的产品。因此它是研究这一发展演变过程极为重要的资料。

三国    越窑案几
案几面长条状,桌面两端稍宽且两侧微向上折,桌面对下两端各安对称的桌脚,桌脚为栏状,上窄下宽,另两桌脚之间又各安有一横栏使之相连。桌面一端靠近桌沿处置一畚箕砚,砚上安有一墨;砚对上则饰有一笔搁,笔搁中间有一尖状物。整器满釉,釉青色,施釉薄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