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西游升级丹:中考格律古诗汇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7:01:46

格律古诗汇集

七言绝句类

(一) 李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作者〗 (701762) 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李白青壮年时家境富裕,轻财好施。 
〖背景〗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灿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注释〗 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左迁:古尊右卑左,即贬官。 子规:即杜鹃鸟。 五溪唐人所说的五溪指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当时属于黔中道,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 夜郎汉代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译文〗 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 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结构〗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特色〗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想像惊人,气概超逸,笔势灵动,充分地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这也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之所以有长久的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 

〖练习〗 1诗中融情人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_________。 
2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
末句“随君直到夜郎西”中“夜郎”一词,有两种解释:一与成语“夜郎自大”的“夜郎”意同,意即——地名,在今贵州省西部桐梓县,古称夜郎国;一是指湖南省沅陵的夜郎县。细读课文,分析一下哪种解释更合理。 
4
诗中没有单纯的写景,总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思考一下,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答案〗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2
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3
据上句中,“五溪”在今湖南省西部,可知,这里“夜郎”即指湖南省沅陵的夜郎县。 
4
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二)《夜雨寄北》作者: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原文注释】:

1、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2、共翦西窗烛: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烛蕊。3、却话:重头谈起。

【翻译译文】: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赏析鉴赏】: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

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

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有人考证,以为此诗是作者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至九月间入东川节度使柳

中郢梓州幕府时作。其时义山妻王氏已殁(王氏殁于大中五年夏秋间)。为此,以为

此诗是寄给长安友人。但义山入梓幕,与其妻仙逝,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际,即使王

氏仙逝居先,义山诗作在后,在当时交通阻塞和信息不灵的时代,也是完全可能的。

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寄北看,便嫌细腻恬

淡,未免纤弱。

1)、文学常识填空: 

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_____和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却话巴山夜雨时 []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画出古诗的朗读节拍。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5)、《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6)、诗人想像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和妻子一起一边剪去燃尽的烛芯,一边回味这巴山的绵绵夜雨。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情? 

 [参考答案]:(1)、李商隐 ;(2)、①何时能够 ②再 回叙;(3)、(略);(4)、D;(5)、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6)、表达了诗人渴望和妻子团聚的心情。 

(三)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杜牧是____(朝代)诗人,与_______并称小李杜

2.点明全诗主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广州市中考题)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一事的态度怎样?请说出其中理由。 

4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该如何理解?

5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字好在哪里?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6.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2分)

7.(07年桂林)下面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绘的是歌舞升平,国家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

  B.这首诗描绘的是江南处处春景,抒发了诗人流连忘返的心情。

  C.这首诗表现了商女只知歌唱,不懂国破家亡之恨的现状。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不忘历史教训,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答案:1     李商隐  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3   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这一现象感到不满,因为《后庭花》是亡国之音;在国事衰颓之年,还有人沉溺于歌舞升平,作者感到无比愤慨和忧虑。

4.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白沙。5.这两个动词用得形象准确(1分),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1分)。6.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7D

(四)《观书有感》朱 观书有感:对读书有所感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方塘:比喻书。鉴:镜子。徘徊:来回走动。为:因为。 

这首诗用暗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诗人对读书的感悟:要不断读书、学习,才能获得新的知识,使自己思维活跃。 

考考你:

1、这首诗中把半亩方塘比作什么?    2、诗中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参考答案:1、这首诗中把半亩方塘比作什么?这首诗把半亩方塘比作一面打开的镜子。半亩方塘也暗喻书本。 

2、诗中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诗中蕴含的哲理是: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意思是说:要不断读书、学习,才能获得新的知识,使自己思维活跃。 

 (五)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间或弹弹琴,间或吹吹口哨。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题解: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六)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 :阵阵悠扬的笛声,从谁家中飘出?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杨柳》, 能不勾起思乡之情吗?
   
这首诗当是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阳时所作。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闻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王尧衢《唐诗合解》:"忽然闻笛,不知吹自谁家。因是夜闻,声在暗中飞也。笛声以风声而吹散,风声以笛声而远扬,于是洛春夜遍闻风声,即遍闻笛声矣。折柳所以赠别,而笛调中有《折杨柳》一曲。闻折柳而伤别,故情切乎故园。本是自我起情,却说闻者'何人不起',岂人人有别情乎?只为'散入春风',满城听得耳。"

1.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散入春风满洛城中的改为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因为是均匀遍布,写出笛声无处不在,无处不闻,传遍了整个洛阳城。
字没有这个表达效果。                                                                            

(七)岑参《逢入京使》赏析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天宝八载(749),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
  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龙钟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鉴赏练习]

1.诗人双袖龙钟泪不干的原因是什么?

(答:因为诗人离开长安已多日,回首东望,长路漫漫,引起了对家乡亲人的强烈思念,因而潸然泪下,沾湿双袖。)

2.诗人刘熙载曾说诗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请结合本诗的最后两句,谈谈你的看法。

(答:最后两句,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这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不假雕琢,信口而成,却又感情真挚。在平易之中显出丰富的韵味,这是该诗的最大特色。)

(八)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自古逢秋悲寂寥
  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自古,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
  我言秋日胜春朝
  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晴空一鹤排云上
  ,推,这里是冲的意思。这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你看,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碧蓝蓝的,一只雪白的仙鹤穿云直上,色彩多么绚丽,动作多么矫健,充满了勃勃生机。这幅画面是对秋日胜春朝的生动注脚。
  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呼之欲出。如果说,上句侧重写秋的形美,那么这句则突出秋的神韵,使秋日胜春朝的观点表现得更鲜明,更有力度,极为合理。
(九)《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解题】这首七言绝句选自《陆游集》卷二十六。

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爱国热情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感情深沉悲壮,凝聚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激情。原题有两首诗,这是其中的第二首。

【注评】僵(jiāng)卧孤村不自哀,  僵卧:挺直躺着,形容年迈,行动不灵便。僵:僵硬。孤村:孤寂荒凉的村庄。不自哀:不为自己悲哀。○自身凄凉孤苦而壮心不已。  尚思为国戍(shù)轮台。  尚:副词,还,仍然;表示事情的继续或残存状态。思:想着,想到。为:介词,为,为了;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戍轮台:守卫边疆。戍:防守,守卫边疆。轮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轮台县,汉武帝时曾在那儿屯田驻兵,这里借用来指代边疆。○“尚思”二字表明“为国戍轮台是夙愿,由来已久,年虽老而情志愈笃,照应上句“不自哀”。  夜阑(lán)卧听风吹雨,  夜阑:夜深。阑:残尽。卧听:躺着听。风吹雨:风雨交加,和题目中“风雨大作”相呼应;当时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风吹雨”也是时局写照,故诗人直到深夜尚难成眠。○写诗人忧思之深。  铁马冰河入梦来。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冰河:冰封的河流,指中原地区的河。○忧思之深,化而为梦,可见精诫。照应第二句“戍轮台”。

【简析】这首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

诗的开头两句,意思紧密相联:“僵卧孤村不自哀”述访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尚思为国戍轮台”是对“不自哀”这种精神状态的解释,前后照应,形成对比。“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僵”字写年迈,写肌骨衰老,“卧”字写多病,写常在床蓐(rù,草垫子):“孤”字写生活孤苦,不仅居处偏僻,而且思想苦闷,没有知音;“村”写诗人贫困村居,过着荒村野老的凄苦生活。四字写出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处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现状。笼罩着一种悲哀的气氛,让人十分同情。但接下去“不自哀”三字情绪急转,又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气。诗人对自己的处境并不感到悲哀,贫病凄凉对他来说没有什么值得悲哀之处;诗人自己尚且“不自哀”,当然也不需要别人的同情。他需要什么呢?他需要理解,理解他终生不渝的统一之志,理解他为这个壮志奋斗的一生,理解他的满腔热血、一颗忠心,就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精神状态。这两句诗是诗人灵魂和人格的最好说明山河破碎,国难当头,自有“肉食者谋之”,诗人何必多此一举呢?另外,诗人不正是因为“喜论恢复”、热心抗敌才屡屡受打击,最后罢官闲居的吗?作为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他一生问心无愧,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尽到了自己的责任,而今后国运如何他可以毫不负责。其次,虽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诗人作为年迈多病的老人也已不能承担报国杀敌的义务了。作为一个既无责任也无义务的七旬老人仍有“为国戍轮台”的壮志,这就不能不让人肃然起敬慷慨扼腕。相比之下,那些屈辱投降的达官贵人和苟且偷生的人,他们承担着责任和义务却无心复国,不就十分渺小和可鄙了吗!

“夜阑卧听风吹雨”紧承上文。因“思”而夜阑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这样听着、想着,辗转反侧,终于幻化出一幅特殊的梦境:“铁马冰河”。

(十)《赤壁》杜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读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初中三年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唐诗:有的咏史,有的咏物;有的描写清新美丽的山水

田园,有的刻划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上面这首诗属于哪一类?这类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咏史诗。特点是咏史抒怀或借史实抒发作者情感。(答出"咏史"1分,答出特点给1分,意思相近即可)

 答:"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答怀才不遇,有志不得伸等也可。) (以上两点,答到任何一点都得2)

2.欣赏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4)

1)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2)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2古诗欣赏

(1)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或前两句写兴感之由。说明:两种答案任答一种均给2分。

(2)不好。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说明:从诗句的形象性或感情的含蓄性任一方面答均可。

 (十一)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诗的前两句既有抒情,又有叙事,诗人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了豪放洒脱的气概,感慨的是离别之忧伤;洒脱的是终于逃脱了令人窒息的官场樊笼,可以轻松愉快地到外面的世界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样,离别愁绪就和回归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夕阳斜晖,又有广阔天涯。这是诗人当时复杂心境的真实写照。
  诗的后两句则笔锋一转,用形象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的心境,用落红来比喻自己虽年事已高,告老还乡,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命运,仍要做些于国于民有益的事。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历来为人们传颂的经典名句,它一方面是诗人的抒怀言志,另一方面也是诗人崇高人格道德境界的真实写照,形象、贴切地展示了作者为国效力的献身精神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则笔锋一转,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抒发胸臆。“落红”原是“落花”之意,在此作者用来自比脱离官场,“落红”“红”喻理想与信念,是历来传颂的经典名句,他们一方面是诗人言志抒怀的心声,表达了诗人虽离开官场,但仍会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积极人生态度。另一方面也是广泛意义上的崇高人格道德境界的出色写照。 (诗中复杂情感:1、离别忧伤;2、回归的愉快;3、积极的人生态度)

.怎样理解诗中的离愁? 2.为什么不说夕阳斜而说白日斜?                          
.作者拿        自况,表达了                       。
.诗歌中流露出了诗人的两种情感:舍和不舍。诗人想的是什么?不想舍的又是什么?                                                  
5.
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诗人辞官归乡路上根据见闻感受写的组诗中的一首。

B首句极力渲染了诗人辞别京师返乡时无边的离愁别绪。

C“落红即落花,诗人以落红自喻,咏物抒情。

D诗人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对生活的厌倦之情。

参考答案:1.诗中的离愁是指当时作者离别亲朋好友,愤然辞官回家所产生的对亲朋好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2.
这里不说夕阳而取白日,正好与作者当时的心情相吻合,也隐喻当时国势渐颓的社会现实。
3.
落红  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4.
诗人想舍的是当朝者的黑暗与腐朽,不舍的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5.D

(十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补充注释】 呈:有赠给某人看的意思。草色遥看近却无:早春的草刚刚萌发,青色还没有完全透出,但经春雨浸润,青色转明,远看一片青色,近看却不清楚。最是一年春好处:这是一年中春色最好的时候。绝胜烟柳满皇都:远远超过晚春时节满城绿柳如烟的景色。绝胜,远远地超过。
   
 这首小诗,赞美京城长安的早春景色。

      蒙蒙细雨洒落在长安的大街上。这轻柔细润、酥油一般的小雨,悄悄地提醒人们:春天来了。当你放眼向郊外远望的时候,山坡上,原野间,到处是一片片和新绿⑴一量你兴冲冲地赶到近前,想好好观赏一番,那绿色却反而消失了,不见了――草儿虽然开始返青了,但毕竟还太小、太嫩呢。诗的前两句写细润如酥的小雨,写似有若无的草色,都是早春时节特有的景象,体现着诗人取材的典型了观察的精微。

    后两句,诗人满怀激情地赞叹说:这正是一年里春光最好的时节,远元胜过那烟柳满城的晚春!是啊,早春,这是春天的开始,回黄转绿,生机勃勃,哪个时节能在人们心中唤起这么多的希望呢?所以,早春是一年最美好的时节,就像清晨是一天最美好的时刻,童年是一生最美好的年华一样。

    早春,万物新生的早春,欣欣向荣的早春啊!

【达标训练】 1.诗的第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你也用相同的手法,以春雨为描写对象,写一句话。
2
.品读下面两句诗,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两句诗各表现的情状。
1)草色遥看近却无。
2)(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韩愈《春雪》)                                                                    
3
最是一年春好处一句诗,让人联想到“                 ”的格言。
4
.诗人为什么说初春的草色绝胜烟柳满皇都
  
【参考答案】
1.
比喻,第二问略。(示例:如春雨贵如油,应注意想象描写)  
2.
1)初春的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疏疏的极为纤细的芽,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2)严冬方尽,余寒犹厉,忽然看到地上有这么美妙的草色,想到这轻淡的绿,是当时大地唯一的装饰,心头不由得又是惊又是喜。
3.
一年之际在于春。
4.
因为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是早春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烟柳已是城皆是,不稀罕了。到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

韩愈(768842),字退之,唐代大文学家,中唐文章革新运动的主将。他的文章最受后人推崇,常和杜甫的诗相提并论;他的诗,想象奇特,气势雄伟,追求散文化的语言风格。韩愈还以爱护人才著名,诗人李贺、贾岛,都受过他的赏识和教益。

    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送给张籍。呈,送给,恭敬语;诗人张籍(约767830),在兄弟中排行十八,当时任沙沙部员外郎。

    ①天街――京城(长安)的街道。

    ③酥――用牛羊奶制成的油。

    ④最是――正是。

    ⑤处――时候,只在诗词里才这样用。

    ⑤绝胜――远远胜过。

(十三)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飞来峰】杭州西湖灵隐寺前灵鹫峰。传说东晋时印度高僧慧理以为它象天竺国的灵鹫山,并说“不知何时飞来”,故而得名。
【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浮云】陆贾《新语·慎微》有“邪臣之蔽贤”句。

译文:飞来峰上耸立着高高的宝塔,我听见鸡叫便看太阳升起。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因为人已站在最高层的地方。

赏析:第一句“飞来峰上千寻塔”,八尺是一寻,千寻塔是极言塔高。第二句“闻说鸡鸣见日升”的“闻说”,就是“听说”。作者说: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第三、四句写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自然看得远,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览无余,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  “只缘身在最高层”的“缘”,当“因为”、“由于”讲。我们不要小看这首登高游览的小诗,它体现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
    
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请想想飞来峰那高耸云天的气势吧!
    
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五言律诗类

(一)《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歌主题]这首诗写冬末春初,旅行江中,即景生情,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借助长江雄奇壮阔的风景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并流露出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
[
结构层次]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工整跳脱,开笔清新自然,写客路”“行舟,与尾联乡出归雁遥相照应,写出了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青山点题中的北固山。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寓情于景。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历来脍炙人口,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写出了拂晓行船的情景,即景生情,对仗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生活的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以积级向上的艺术魅力。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失诗苑奇葩,艳丽千秋。尾联见雁思亲,以怀乡之情结束全诗,与首联呼应。
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1.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次北固山下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镇江北边,三面临江。
  B.“客路旅途。第一句指明了作者要去的路途,第二句交代了乘舟而来的情况。
  C.“潮平指潮水上涨,水与岸平。风正指风向既顺,风力又不猛。
  D.“归雁洛阳边意即我想学北归的大雁,回到故乡洛阳。
2.
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以对偶句开头,既不同一般,又工整明丽,青山”“绿水给人眼明心亮的感觉。
  B.三、四两句进一步把人带到一种和平宁谧的环境里,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显得天地宽阔,更使人胸襟开朗。
  C.五、六两句写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D.最后一联抒发了作客他乡的深深愁绪,可知前面六句所写明丽的江南景色,都是为最后一联作反衬的。
3.
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附答案:1.D2.D3.思念故乡。

(二)《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          的特点。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3、请从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4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        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          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             之情。

5阴阳割昏晓中的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答案:六、《望岳》

1、巍峨(高大)

2、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答出一点即可,从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3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

4、高大;神奇秀丽;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5、形象地表现出泰山高耸陡峭的特点,像一把利剑把世界分割成明暗两部分,用字极富神韵。

(三)《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颈联除写战火愈烧愈炽,百姓惨遭杀戮外,作者用     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     的强烈思念。

  答案:抵万金  妻子儿女

  2、你怎样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

  答案:两种理解都可:一种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二种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3、首联中""""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案:""字写出触目惊心之景色。""字写出令人满目凄然之景。

  4、赏析千古名句"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答案: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引人共鸣。

  5"国破山河在"""给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答案:""字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处处是断壁残垣、破砖碎瓦的破败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6、此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已的感情。

  6、《春望》紧扣一个""字,感情细腻感人。""的内容是:________""中所想的句子是:_____    

  答案: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7、《春望》一诗的主题是____;表达了作者感伤心情的句子是:   

  答案:伤感国事,怀念家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8、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所展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答案: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含义: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9、对诗句理解分析错误观点的一项是( A )

  A、首句写望中所见,"草木深"写出了景色的秀美,令人爽心悦目。

  B、颔联分写,诗人融景生情,见了花鸟反而坠泪惊心。

  C、颈联写因战火不断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D、尾联用一个细节写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心情。

(四)《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篷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作者介绍】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出生于中亚细亚(现在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5岁时随父迁居锦州彰明(现在四川省江油县)青莲乡。早年在蜀中读书,25岁时辞亲远游,31岁时第一次入长安,一事无成。42岁时,经道士吴筠推荐,被唐玄宗召入京都,供奉翰林,后因得罪权贵,被排挤出京,从此长期漫游。“安史之乱”期间,他参加永主李磷幕府,希望为平叛出力。李璘被肃宗消灭后,李白受牵连被流放夜郎。中途遇赦,次年病死当涂(今安徽省当涂县)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和杜甫齐名的伟大诗人,世称“牵杜”。他的诗反映了唐帝国极盛时期蓬勃向上的时代风貌,有对统治者的蔑视和批判,有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切,有对壮丽山河的礼赞。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风格豪放飘逸,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但有些作品也存在着纵酒、求仙的消极情绪。作品收在《李太白全集》里。

【解题】顾名思义,这是一道送别诗。友人不详是何人,但从诗中可看出二人感情甚笃。李白生性狂放不羁,有侠肝义肠、仙风道骨。平生浪迹天涯,交游甚广,从天子以至于无可考之庶人,皆有知己,有不逆之交,反映在他的诗歌中就有许多送别诗、酬答诗。

李白的送友诗,除绝句《赠汪伦》之外,以这首五言律诗最为有名。

【注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横:横陈,横对。郭:外城。白水:清净之水,潘岳诗有“白水过庭激”句。绕:环绕。○首联用对仗句交待送别的地点及自然环境,充满着诗情画意。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一:副词,表示动作刚一发生,随即会产生某种结果。为别:作别,送别。孤蓬:孤独的蓬草,比喻孤身远征的友人;蓬草易随风飞转,脱离根本,古人常以转蓬喻飘泊流浪。万里:极言其远。征:远行。呼应题目中“送”字。依依不舍,对友人前途的孤寂困苦尤为关切、似有千言万语。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飘浮的云朵如游子的心绪,落日的余辉似故人的恋情。○用一联名词语含蓄表达了此时心境,是典型的形象思维。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自:介词,常与宾语组成介宾短语,表示与动作有关的时间、处所等的起点。兹:代词,近指,义为“这”“此”。去:离开,离去。萧萧:象声词,马鸣声;《诗·小雅·车攻》有“萧萧马鸣”。班马:别马,指友人的坐骑;《左传·襄公十八年》“有班马之声。”杜预注:“夜遁马不相见故鸣。班,别也。”○手挥目送,马亦有情,人何以堪!

【译文】青山横对着北边外城,水绕行到东边的城池。此地即刻辞别之后,()就像孤独的飞蓬一样踏上了万里征程。飘浮的云影好似您此时的意绪,落日的余绪恰如故人的留恋之情。挥手之间就从此时此地离开了,连离别的坐骑也发出了(让人销魂的)呜叫声!

【简析】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是一工对,“青”“白”是颜色对,“山”“水”是同类对,“横”“绕”一动一静为反对,“北”“东”为方位对;“郭”“城”为同类对。其中“城”与“郭”互文见义。此联不仅描绘出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交待了送别时的大场景,而且山静水动又是诗人与友人生活情景的象征:一静一动,我留君去,一北一东,自然的引起下联。王国维《人间词话》有“一切景语皆为情语”之说,此联即情景交融的佳句。

颔联是应该用对仗的。此联从语意上看可视为流水对形式,即两联语义相承。但纯从对的角度看不是工对,甚至可以说不“对”,它恰恰体现了李白“天然去雕饰”的诗风,也符合古人不以形式束缚内容的看法。此联出句“此地一为别”语意陡转,将上联的诗情画意扯破,有一股悲剧的感人力量。佛教将“爱别离”视为人生八苦之一,是深谙人性的;今人犹视出远门为畏途,何况交通不便、信息难通的古人呢?

故古有“离愁别苦之语。离别之苦是双方的,但诗人在此最为关心的是朋友前途的一路风霜,“孤蓬万里征”一句有不尽的关切殷情。俗云“在家千日好,出外当时难”,更何况此行是。“万里”长征呢!古人常以飞蓬、转蓬、飘蓬喻飘泊生涯,因为二者都有屈从大自然、任它物调戏而不由自主的共同特征。所以,此句想到“逢”的形象时十分沉重,有无限的不忍之情,非道一声珍重可比。

不舍不忍的离愁别苦是沉重的,但又是应该排解掉的,否则太累。接下来颈联则感情平缓,止住了伤痛。离别既然是不可避免的,那就让我们铭记此断肠时刻,牢记住对方,慢慢的将一种相思化作两地闲愁吧。太白集王琦注云:“浮云一往而无定迹,故以比游子之意;落日衔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从语法修辞角度看,此联是名词语,四个名词短语之间不用谓语连接,其间留有空隙,可由读者去填充创造。

浮云既有飘忽不定的特点,也有相对静止的特点,当无风之时,云的凝重常让人看不出其动态,杜甫有“云在意俱迟”诗句即是此景。故出句也可理解为游子将行未行的恋旧情意,有欲行又止,身行心留之复杂意绪。落目的形象既可理解为故人的眷恋之情,亦可理解为对友人的祝福之情。“夕阳无限好”、“长河落日圆”,但愿友人前路阳光灿烂,诸事圆满遂心。如此理解又呼应了“孤蓬万里征”一句。

尾联潇洒自然,余味无穷。再见了,朋友!挥手之余,友人身影渐渐远去,不可复识,但那可亲的友人坐骑似谙人性,仍从看不到的远处萧萧长鸣,娓娓辞别而又报导平安的信息,将离别的场景及情绪变得很长!很长!

(五)《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试题】(2010年广西百色市中考语文试题)

     1.颔联用“征蓬、归雁”比喻        ,表达了                的感情。

     2.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①这幅图画具有                                       美。

     ②美的具体表现:                                               

路王维的《使至塞上》"> 【参考答案】

    1.诗人自己(或“负有朝廷使命的人”)  诗人孤独、思乡

    2.(考生能选一个角度答题,赏析合理,即给3分,否则酌情扣分)

    示例一:①图画的构图美。(1分)

            ②画面空间阔大,层次非常丰富:从上到下有天边的“落日”、空中的烽烟、地上的“长河”;从近到远有烽烟、夕阳、无边的“大漠”。(2分)

    示例二:①图画的线条美。(1分)

            ②线条简约,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广阔的大漠上,纵的是烽烟,横的是黄河,圆的是落日。(2分)

    示例三:①图画的色彩美。(1分)

            ②色彩艳丽、丰富:黄色的“大漠”、浑黄的“长河”、白色的烽烟、红色的“落日”,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2分)

    示例四:①图画的意境美。(1分)

            ②诗句形象生动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大漠”背景下,有缓缓升起的烽烟,有波澜不惊的“长河”,有即将西下的“落日”。(2分)

     【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外号“诗佛”。今存诗400余首。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受禅宗影响很大。

 【注释】

    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开元二十五年(737)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催希逸战胜吐蕃,王维奉使宣慰,并在河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本篇即写出塞时的沿途景色。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写轻车出使,慰问边塞上的将士。“单车”,一辆车,形容这次出使随从少。“问边”,慰问边士。“属国”,典属国(秦汉时的官名)简称,此指王维自己。“居延”,地名,汉末设县,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北。

  征蓬:被风卷起远飞的蓬草,这里指唐朝出征的军队。

    塞:边境上的险要地方。             

    胡:对周边异族的蔑称。

    孤烟:指烽火与燧烟。古时边塞告警或报平安的信号。燧烟燃狼粪,取其烟直而聚,故云孤烟直。            

    长河:指黄河。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写在萧关遇到侦查的骑兵,得知首将(都护)正在前线。“萧关”,古关名,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候骑(jì)”,骑马的侦察兵。“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首将。“燕然”,山名,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这里指当时的边防前线。 

【古诗今译】

    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慰问边塞上的将士;途中经过居延。恰似蓬草随风飘出汉塞,又像飞天际北归的大雁飞入胡天。大沙漠里燧烟直上,黄河岸边落日正圆。走到萧关的时候恰好遇到侦查的骑兵,得知首将都护正在燕然前线。

路王维的《使至塞上》">【鉴赏】

 这首诗是王维作为监察御史出使边塞时所作。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安抚,察访军情。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就创作于作者赴河西节度使幕府途中。诗人离开京城,前往边塞的时候,心情激愤而又忧郁。

  这首诗,一、二句和五、六、七、八句写景。但无论是叙事还是写景,都流淌着作者奔涌不息的激情。

  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意思是“我轻车简从出使边塞去察访军情,要经过西汉时的属国居延”。“单车”表明此次出使装备简单,随从不多。“过居延”点明出使行程遥远,要经历居延国,到达西北边陲。虽是交代出使目的和行程的语句,但作者的孤独、寂寞和抑郁之情,仍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而后一句说身过“居延”这特殊的地域,则成为诗中描绘的风光景物的根据。   

    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此二句包含多重意蕴。由“归雁”可知,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征蓬出汉塞”,枯干的蓬草在春风中纷飞飘卷,故称“征蓬”。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内心深处的飘零之感。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诗人孤独地飘出汉塞,又像归雁一样凄凉的飞人胡天边塞。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诗人本次出使,固然是心境不佳,没有什么好的心绪。

    作品在表现手法上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征蓬”于诗人,是正比,而“归雁”于诗人则是反衬。在一派春光中,群雁北归旧地繁衍生息,是其生存规律使然,诗人迎着漠漠风沙象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自然不同。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是在写景,这两句诗所描写的景象境界弘大,气象浑厚。这一联由两个画面构成,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诗人置身于大漠,展现在眼前的是这样一副黄沙莽莽,苍天无际的浩瀚。昂首远望,不见草木,断绝行旅,但见长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为这边塞荒漠骤然增添了一点生气。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时值傍晚,诗人俯瞰婉蜒的黄河故道,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奇观。使人仿佛置身于其中,领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的境界,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这首诗所以脍炙人口,主要在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联写景艺术的绝妙。短短十个字,抓住了塞外最典型的特征,又精心锤炼出“直”、“圆”这两个形容词,从而通俗自然而又有力地勾画出塞外风光的苍莽、孤寂、奇丽、壮阔。在荒凉辽阔的茫茫沙漠之中,一道烽烟垂直升起;而在遥远的地平线上,一条长河蜿蜒曲折地奔腾而来,河中倒映着一个浑圆的日影。边疆沙漠,浩翰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影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已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清末文学家王国维称誉此联诗境为“千古壮观”(《人间词话》)。

    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两句诗人以事作结,询知都护此时所在,从“候骑” 口中得知“在燕然”,诗人的使命也即将完成。诗的收束,顺其自然。

    从行文角度看,这首诗虽是纪行,但或抒发内心感慨,或叙异域风光,一路写来,都给人一种自然天成之感。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极其出色,历来被传诵为写景的名句。
  林东海先生认为,这首诗的特点是:诗中叙事虚中有实,其妙处在善于用事,基本上是借汉喻唐。全诗缀联汉人与匈奴对抗的各种典故,包括物名、官名、地名、人物、事件等,(如“单车”、“ 属国”、“居延”、“汉塞”、“胡天”、“萧关”、“燕然勒铭”)制造出一种寓于诗情画意的境界,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诗中写景,则是实中带虚,其妙处在于善用比兴。“征蓬”、“归雁”,是塞上景物,但蓬草飞转在秋天,鸿雁北归在春天,二物实不可得兼。而诗人妙在实物虚写,不受时空限制,意在融注他奉命出使飘泊在外的悲壮情怀。“大漠孤烟”,也是西北边塞实景,但实中带虚,景中寓事,诗人不仅以此阔大景象烘托悲壮的感情,更借以渲染战争的紧张气氛,或一场战争刚刚结束。“长河落日”,也使人感受到战争结束的一种平静气氛。(袁行霈主编《历代名篇赏析集成》书中林东海析《使至塞上》)。

(六)《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________,它交代了远渡的___________和此行的___________

2.诗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颈联的描写视角与颔联是否相同?这两句的描写角度又有何不同?诗中的天镜海楼分别指什么?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诗的尾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为什么称面对的长江水为故乡水万里一词与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相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佳答案

1、记叙。地点、目的

2、颔联描写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象。是从动态的角度来描写的(诗人乘船,山和江水随着船的移动而逐渐远去)。

   连绵的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消失了;江水奔流着涌入了无际的旷野。

3、不同。颔联是以动态变化的角度来写景,而颈联是以静态的角度来写的。天镜指的是月亮,海楼指的是云彩。

   抬头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天上飞下的明镜,皎洁澄澈,普照大地。那飘荡在碧空的朵朵彩云,忽而连结在一起,构成了壮观的海市蜃楼的幻影。

4、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还有离乡惜别之情。诗人之所以称长江水为故乡水,是因为诗人在蜀地(四川)长大,长江流经四川,为表达对家乡的浓厚爱恋之情。

   “万里与首联中的字相照应。

(七)《早寒江上有怀》作者: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解】:1、我家句:孟浩然家在襄阳,襄阳则当襄水之曲,故云。襄水:也叫襄河,汉水在襄樊市以下一段,水流曲折,故云襄水曲。2、遥隔句:指乡思遥隔云端。楚:襄阳古属楚国。3、迷津句:《论语·微子》有记孔子命子路向长沮、桀溺问津,却为两人讥讽事。这里是慨叹自己彷徨失意,如同迷津的意思。津:渡口。4、平海:指水面平阔。古时间亦称江为海。
【韵译】:草木枯黄凋零了,阵阵鸿雁飞向南,北风呼啸刮不停,一江秋水一江寒。家乡是那鹿行山,茅庐就在襄水湾,遥望远方的楚地,楚地茫茫在云端。思乡眼泪已流尽,客旅生活多辛酸,孤帆远方在天际,此情此景不堪看。我想找人问一问,迷路渡口在哪边?暮色苍茫无所见,只见江海水漫漫。

 【评析】:这是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诗。以兴开首,借鸿雁南飞,引起客居思归之情。中间写望见孤帆远去,想到自己无法偕同的怅惘,最后写欲归不得的郁积。全诗情感是复杂的。诗人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这种矛盾,就构成了诗的内容

(八)《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是一首典型的干谒诗。干谒,顾名思义,古人为求显声扬名或经世致用而求见达官显贵,希望他们能够赏识自己,荐举自己或重用自己。反映这类题材的诗谓之干谒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投赠当时位居宰相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器重。干谒诗的文思情采最能看出作者的风骨、人格。有的满篇卑躬屈膝,奴颜媚骨;有的满篇叫苦不迭,乞人怜悯;也有的自命清高,恃才傲物;而孟浩然的这首干谒诗则写得情采飞扬,不卑不亢,点到为止,含而不露骨,实为干谒诗的精品。下面依循文路,剖析诗心,一探主旨。  

前面两联写景,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壮景造势,势涉情思。八月秋高,湖水盛涨,圆圆满满,与岸齐平;远远望去,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浑然一体。字点明洞庭湖汪洋浩阔,与天相接,吞天吐地,包容万象的恢宏气度,颇似范仲淹《岳阳楼记》的描写: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字横向着眼,极见湖水浩渺,视野开阔。太清纵向描绘,给人以天高地阔,宇玉澄清之感。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千溪万河。三、四两句实写洞庭。水汽蒸腾,如烟似雾,仿佛江边湖畔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水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葱葱。湖水翻江倒海一般澎湃汹涌,稳固如山的岳阳城好像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显得异常渺小。字渲染一种湿漉漉,水淋淋的气氛,给人以孕大含深,蒸蒸日上的动态感;字犹如万钧雷霆,得岳阳城天摇地动,几近坍塌;极显湖水喧嚣动荡,桀傲不驯的自然伟力。这两句锤炼词语,以静衬动,凸现洞庭秋水虎吼雷鸣的勃勃生机。

四句写景,看似不涉干谒,不关情思,其实不然。才情卓异,奇思妙想如孟浩然者泼墨如水,浓描洞庭,决不是等闲之笔。孟浩然的高明就在于表达心意,旁敲侧击而不显山露水。这天地之间的浩荡汪洋的一湖秋水,既烘托出作者经世致用的凌云壮志和积极进取的勃勃雄心,又暗示张九龄宽宏大度,海纳百川的胸襟气度。壮景奇观,惊天动地,隐喻风流俊杰即将横空出世。此为借景传情,托水言志!  

诗歌后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触景兴怀,就近设喻。诗人面对浩浩湖水,想到自己在野之身,满腹经纶,满面怀壮志,却无人接引,无人知赏,不禁悲从中来,就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端居耻圣明,意谓在这个伟大光明的太平盛世,自己本该一展宏图,大有可为;现在却是闲居无聊,浪费光阴。诗人心有不甘,气有不平而倍感愧疚,甚至羞于见人。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志,说明自己心向神往出仕求官,却找不到门路。最后两句诗人向张丞相发出呼吁。钓鱼者暗指当政掌权的人物,其实是专指张丞相而言。这两句的意思是:德高望重,权倾朝野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造福万民,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您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谦卑遗憾的字句之下暗含隐忍待发,将以有为的心机。  

纵观全诗,写景过半,干谒心明。浩浩湖水,垂垂而钓,气定神闲,雍容大度,称颂对方,极有分寸而又不失身份;波澜动远空,欲渡无舟楫,阐述心声,不卑不亢,露壮志才情,隐寒伧卑微,委婉含蓄而又大气磅礴,才气纵横而又开合有度。如此干谒,实为天地之间第一等文字!

完成下列练习题一

  1)、对诗句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涵虚”句中“太清”指天,“混”字写出水天相接的景象。

  B “欲济”句中的“济”即渡,这句是说湖大浪高,欲渡不能。

  C “端居”句中“端居”即闲居,“圣明”指当时的太平盛世。

  D 最后两句中借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

  2、对此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

  B 二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

  C 三、四联以欲渡无舟、欲钓不能抒发了有心出世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不平。

  D 这首诗意在表达希望能得到张九龄引荐,但在语言运用上却十分委婉、含蓄。

  [分析]

  1B(“欲济”不能的原因是“无舟楫”,这里作者用“渡水凭恃的工具”来隐喻张丞相的引荐)

  2C(欲渡无舟、欲钓无器,是在申明“渴望帮助”,即张九龄的引荐)

完成下列练习题二

1.描写洞庭湖的名句是                  。

2.形成对偶的两组句子是                        

3.欲济无舟楫的本义是    ,比喻义是                 。

4.翻译端居耻圣明:                          

5.怎样理解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参考答案:

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2.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3.想渡湖水而没有船只。   想做官而无人引荐。

4.闲居不仕,有愧于圣明天子。

5.白白地看着人家垂钓,心想得鱼而苦无渔具。也是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途径。

(九)《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释] 铎:马铃铛。 槲:树名。老叶在春天长新叶时脱落。 枳:果树名。 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南。秦时为杜县,汉宣帝葬于此,故名杜陵。 回塘。曲折的池塘。

【赏析】 《商山早行》是温庭筠的一首比较著名的写景抒情诗。商山,又名尚阪、楚山,在现陕西省商州市东南。这首诗大概是作者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在商山途中所作。全诗紧扣早行二字,写景抒情,表达了羁旅中无限的愁思和人生的失意。

    首联提挈全诗。清晨起来,院子里已响起了车马的铃铛声,旅客们要驾车上路了。他们可能一夜都没休息好,想到新的一天的奔波又要开始,心中不免又升起了一阵思乡的悲苦之情。作者紧扣题目,写出早行情景后,接着点明了旅途中思念故乡的心绪。一个字定下了全诗的基调。

    颔联全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诗人来到院子里,远处传来雄鸡的啼鸣,看看天色,一弯残月还高悬于幽暗的天际;收拾行装上路,路上十分空旷、沉寂,板桥上铺满白霜,留下行人的踪迹。作者选取了鸡鸣、残月、茅店、寒霜、板桥等富有特征的景物,极其生动鲜明地描绘出一幅立体的荒山早行图。凄清、寂寞的环境,有力地烘托出出行的艰辛,衬托出思乡的深切。此联每字一种物象,合在一起意蕴无穷,真正达到了状难言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境地,而且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是千古名句。沈德潜曾以早行名句尽此一联给予了高度评价。

    颈联仍是早行中商山路上的自然景色。路边槲树的叶子落满山径,枳树的白花把驿站的墙照得亮亮的。叶花本无情,但叶落归根撩人思乡之情;枳花让驿墙更醒目,使羁旅之人又倍感异乡奔波的劳顿之苦和思乡之切。二字,生动传神,点染事物,赋情于景。此联对仗工巧,进一步充实了上联所描绘的典型环境,使气氛更显寂静、悲凉。

    尾联所写乃是清晨在征途中回忆昨晚的梦境。早行的情景使诗人想起昨晚梦中的故乡杜陵,那里已是春光满园了,成群的野鸭、大雁挤满了暖暖的池塘,嬉戏游玩。这些残留的印象,更衬托出诗人对长安的留恋,对人生之路的无奈。因为昨晚的他在茅草砌成的房子里歇脚,此时的他正在凄清的山路上奔波。此联的梦境与前面所写的现实相映,以乐景反衬哀情,同时思杜陵又巧妙地同首联的悲故乡相应,首尾圆合。

    统观全诗,不过是抒写旅途景物和个人的生活感慨,但表现精巧,不仅每联都紧扣了早行的主题,而且语言明净,情景交融,对仗工整,结构严谨。巧状早行难言之景,尽抒羁旅思乡之情,不愧为古典文学中羁旅诗、乡愁诗的上乘之作。  

1,从体裁来看,这首诗是       诗中的       ,韵脚是        

2,诗中最能表现“早”的是    联“                                  。”这两句从描写角度看既有        ,如          ;又有       ,如       

3,“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描写的景象有         (只能填一字),互相映衬。诗中写到“雁”是用以表达                            之情。

[解析]]此题主要训练和考查对诗句意思、特定意象的理解和表现手法的辨识。

1题继续巩固基本知识,依据基本格律分析,可知此诗为近体诗中的五律,韵脚为āng

律诗首联为“起”,颔联为“承”,共同点题。由诗来看颔联承接首联的“晨”,具体表现题目中的“早”。雄鸡已叫,但残月却还在西天,打了霜的木桥上脚印十分清晰,充分表明了一个“早”字,所以题2的答案应是颔联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描写景物有多种角度,从人的感觉来看,有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等。分析这两句诗可知有视觉,例句是“人迹板桥霜”;又有听觉,依据是“鸡声”。(或静态和动态也可)

事物本身就是有动有静的,因此就有动态和静态的描写。如果动静有机结合,景象就会更加生动有致。古代诗人非常注意这一点,所以我们在读诗时也必须注意,并且能够赏析其艺术作用。分析颈联,可以看到“落”和“明”为“动”,“路”和“墙”为“静”,所以颈联描写景象是有动有静,互相映衬。

大雁是诗歌中十分常见的意象,一般与忧愁相思有关,例如亲友离别、闺中相思、羁旅怀乡等等。至于究竟是哪一种,必须依据对作品的具体分析来判定。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第二句就说:“客行悲故乡”,第七句说:“因思杜陵梦”,因此可以确定,他是借大雁来表达思乡怀亲、急于返家的迫切之情。
(十)《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本文选自《王子安集》(《四部丛刊》本)。 2、少府:官名。 3、之:到,往。 4、蜀州:现在四川崇州。也作蜀川。 5、城阙(què ):皇宫门前的望楼,往往被用来代表京都。这里指唐朝都城长安。 6、辅:以……为辅,这里是拱卫的意思。 7、三秦:这里泛指秦岭以北、函谷关以西的广大地区。本指长安周围的关中地区。秦亡后,项羽三分秦故地关中为雍,塞,翟三国,以封秦朝三个降将,因此关中又称三秦 8、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译为:在风烟中。全句是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9、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 10、宦(huàn)游:出外做官。 11、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人认为陆地的四周都为大海所包围,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12、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13、比邻:并邻,近邻。 14、无为:不要。 15、歧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16、沾巾:泪水沾湿衣服。意思是挥泪告别。

编辑本段千古名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意思是 四海之内只要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像邻居一样近。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共两种)

  第二种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透过迷漫的风烟似乎能望见巴蜀的五大渡口。 我之所以有依依惜别的情意, 因为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知己, 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 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 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作品鉴赏  该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千古传诵,有口皆碑。尾联点出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是皇宫前面的望楼。城阙,指唐的帝都长安城。三秦,指长安附近关中一带地方。秦末项羽曾把这一带地方分为三国,所以后世称它三秦。,辅佐,这里可以理解为护卫。辅三秦,意思是以三秦为辅。关中一带的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这一句说的是送别的地点。风烟望五津五津指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一段的岷江五个渡口。远远望去,但见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际。这一句说的是杜少府要去的处所。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这两个地方在诗人的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系。诗的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举目千里,无限依依,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

  诗人身在长安,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尽,至于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看不见的。作诗,往往超越常人的视力所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可以置万山于几席,览千春于瞬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河源直看到东海。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从三峡直看到长安。这首诗运用这种手法,一开头就展开一个壮阔的境界,同一般的送别诗只着眼于燕羽、杨枝,泪痕,酒盏是不相同的。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同是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这两句韵味深沉,对偶不求工整,比较疏散。这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却也有其独到的妙处。开头如千尺悬瀑,从云端奔泻而下,接着便落入深潭,潺潺流来,飞韵清远,形成了一个大的起伏、一个强的跌宕,使人感到矫夭变化,不可端睨。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再接下去,第五六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真正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地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气象阔达,志趣高远,表现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结尾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行诗贯通起来是一句话,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紧接前两句,于极高峻处忽然又落入舒缓,然后终止。拿乐曲做比方;乐曲的结尾,有的于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有的却要拖一个尾声。这首诗是采用第二种手法结尾的。欣赏古代诗歌,特别是象五律这样既严整又短小的诗歌,不光要吟味它的某些妙句,还要领悟它的章法,它的思路的顿挫、腾跃,变化和发展。文似看山不喜平,诗也如此。

总述 从文学史的角度欣赏这首诗,不难感到它有一股新鲜的气息。初唐是我国古代一个强盛王朝的开端。唐代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出现了高峰。延续二百年左右的诗歌的大革新、大发展是以初唐为滥觞的。王、杨、卢、骆等当时的诗坛健将是较早出现的开拓者。首先,他们反对唐初那种从六朝承袭下来的浮艳的诗风。杨炯说,王勃尝以龙朔初岁,文场变体: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糅之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黄;影带以徇其功,假对以称其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思革其弊,用光志业。可见他是有意识地改革诗坛的弊病,提倡刚健的诗风的。就拿王勃的这首诗来说,该诗一洗绮丽之习,质朴雄浑,横溢奔放,曾使那时的读者耳目一新。这种诗风尔后就大大发展起来,成为盛唐诗坛的一种主导的风格。其次,他们对新诗体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以五言律诗为例,这种在唐代逐渐成熟和盛行起来的新诗体,在王勃等人的笔下已经开始尝试和形成了。王勃的这首诗,就是二首相当成熟的五言律诗。再读一读王、孟的五律,进而读一读李,杜的五律,就会发现这种新诗体在有唐一代的发展如大江奔流,一脉相承,而越往前去波澜越壮阔。

中心思想

  一位朋友要远去四川做官,诗人作此诗相赠。全诗先收后放,先说同是宦游之人,同有惜别之意,然后陡然一转,说哪里没有朋友呢,男儿分别,何必哭哭啼啼作儿女态呢?气势豪迈,意境开阔,尤其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成为千古名句。这首诗应当说是送别诗的精品。

七言律师类 

(一)《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

首联:写诗人春游的地点和湖上风光。首句交代了诗人观景的处所,诗人居高临下,俯瞰西湖,美景尽收眼底。次句写初春的西湖,春水初涨,湖面开阔,天空中白云朵朵,远远看去云彩显得低低的。颔联:借莺争暖树”“燕啄春泥描绘早春到来时西湖上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写景灵韵生动,写出了一种充满活力的动态美。

颈联:写初春的花草,充分写出了春天的特色,表达了诗人游春的丰富感受,喜悦之情溢于文字。

尾联:突出描写了湖东的白沙堤,这里绿杨成荫,为诗人最爱。

主旨:通过描绘了西湖的秀美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和愉悦的心情。

2、赏析中间两联。

能否从诗中找出表现初春的词语?

早莺,暖树, 新燕,春泥,乱花,浅草

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象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也是近景,写地上的花草,写人们骑马游春的陶醉感。走马看花,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好像花儿也在与诗人游戏。春草虽茂,但却不高,也才刚刚没过马蹄。这是作者对景物入情入微地观察,将游春人也融入春色来写了。这两句透出诗人游春的感受。

3、诗意理解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欣赏的不够 ,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白沙堤。

1.本诗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是___代大诗人,字______,晚年又叫__________。

2.《钱塘湖春行》以_________为线索,描写了西湖________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________的感情。第______句和第______句是颔联,______联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3.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

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4.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5.解释诗句中加粗的词语。

   ①几处早莺争暖树(       )  ② 最爱湖东行不足(       )

参考答案:

1.《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  唐  乐天  香山居士 2.诗人行踪 早春 喜悦  三 四 颈  对偶

3.D  4.C5.①向阳的树 ②不够

(二)《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黄鹤楼: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鹄矶上,下临长江。传说三国时费祎在此楼乘鹤登仙,也有传说仙人子安曾经乘黄鹤经过此处,住留于此,故名黄鹤楼。 昔人:传说中的仙人子安。悠悠:久远的意思。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隔着江水,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草长得茂盛喜人。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汉阳,在武昌西北,与黄鹤楼隔江相望。鹦鹉洲,唐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之中,明末逐渐沉没。相传因东汉末年祢衡作鹦鹉赋得名。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两句是作者借此以抒写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并感叹人在江湖无依的人生。

【古诗今译】传说中的仙人早已乘黄鹤离去,只留下了这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回来,唯有悠悠的白云千百年来依然飘浮在空中,不因黄鹤离去而有所改变。晴天里,隔着江水,汉阳城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也长满了茂盛的芳草。时已黄昏,何处是我的家乡?烟波浩渺的大江令人生起无限的哀愁!
【赏析】崔颢(公元704—754年),汴州(开封)人,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进士,天宝中任尚书司勋员外郎。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此诗为咏黄鹤楼的名篇佳作,即便是大诗人李白也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叹,因为崔颢的诗实在太高妙了。他将黄鹤楼的历史传说与人生的感发写得如此空灵,如此真实,不仅情景交融,而且时空切换自然,意境深远而又不晦涩,犹如信手拈来,读之如若行云流水,一泻而下。
  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诗人起笔从黄鹤楼远古的传说写起,昔日的仙人子安早已经乘着黄鹤离去,只留下了这座空空荡荡的黄鹤楼。这远古传说的追溯,既令读者想知道黄鹤楼的来历,也无疑是为黄鹤楼罩上了一层神奇虚幻的神秘色彩。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无论从律诗的格律还是从意思上看都是承首联而来,仙人乘鹤而去了,而且再也没有回来过,在这漫长的年月里,黄鹤楼有什么变化吗?没有。白云千载空悠悠是在说天空的白云千百年来依然在空中飘来荡去,并没有因黄鹤一去不返而有所改变。在诗人的笔下,白云也仿佛有了情感,有了灵魂,千百年来朝来夕往,黄鹤楼相伴。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时已黄昏,何处是我的家乡?烟波飘渺的大江令人生起无限的乡愁!这是写诗人所感,感叹人生,感叹乡愁。至此,诗人的真正意图才显现出来,吊古是为了伤今,抒发人生之失意,抒发思乡之情怀。
  全篇起、承、转、合自然流畅,没有一丝斧凿痕迹。诗的前四句是叙仙人乘鹤的传说,写的是想象,是传说,是虚幻的;而后四句则是写实,写眼前所见、所感,抒发个人个人情怀。将神话与眼前事物巧妙融为一体,目睹景物,吊古伤今,尽抒胸臆,富含情韵,飘逸清新,一气贯通。  

(三)《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评析]:前四句,写诗人因被贬23年,受沉重打击,内心愤愤不平、凄凉伤感。后四句情调变高昂,一方面讽刺了那些善于见风使舵往上爬的人,另一方面又表示不能如此消沉还得挺起腰板来。颈联:本意是比喻在自己被贬谪边地好像沉舟病树般奄奄一息之时,有多少人却飞黄腾达爬了上去。后来引申出“新事物终究要取代旧事物”这一客观规律和真理。有个成语叫“破釜沉舟”形容做事下定决心干到底宁死不退的意思。这里的“沉舟”和诗中的“沉舟”不同,“破釜沉舟”中指“凿沉船只”,诗中指“沉没的船”

1、赏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并答题

①叙述自己被贬时间之长、被贬之地边远的句子是: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慨叹世事的变化而产生的生疏、怅惆之情的诗句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②摆脱现实处境。展望未来风光,借景物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下列对诗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这两句意思是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表明作者谪居生活的艰苦和遭遇贬居的痛苦,给全诗定下了感情的基调。

B、“怀旧空吟闻迪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谪居时间的长久,又表明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作者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既感到惆怅 ,却又相当达观。

D、“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这两句表现出坚忍不拔的意志,与常人所用的“借酒消愁”形成鲜明的对比。

(四)《登楼》杜甫    朝代: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注释】客:杜甫自指。万方多难:指当前时局艰危,内忧外患,日甚一日。锦江:岷江支流,在今四川成都附近。玉垒:玉垒山,在今四川省汶川、茂县之间。北极:北极星。这里比喻唐王朝。谓不管局势如何,唐王朝始终如北极星那样不会动摇。西山寇盗:指侵占西山松、维、保三州的吐蕃。 后主:刘禅。刘备死后,刘禅继位,昏庸无能,宠信宦官,朝政腐败,终于亡国。聊:权且。梁甫吟:乐府篇名。《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译文】满眼花枝,高楼上触景伤情;万方多难,远游到此登临。悠悠天地,遍播锦江春色;茫茫今古,变幻玉垒浮云。朝廷犹如北极星始终高悬于中天,无人能撼动;西山寇盗吐蕃难成气候,侵犯中原,枉费机心。可叹那蜀后主今那么昏庸还立庙祠祭,日暮时分,我权且学那孔明低唱《梁父吟》。

【赏析】这是一首感时抚事之诗,写作者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抒发忧国之情。最后袒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全诗即景抒情,写登楼的观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迹,都从空间着眼。诗的格律严谨,对仗工整,虽情伤而不流于悲观,雄阔深远,历来为诗家所推崇。
  这首诗是作者在代宗广德二年(764)春,从阆中回到成都时写的。所表达的是忧国伤时的沉痛心情,但还是对唐王朝存在信心。全诗写景写情,雄阔深远,委婉含讽。

(五)《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  

 【注释 1.据日本藏《又玄集》,此诗题作《贬官潮州出关作》。左迁:贬官。古人以右贵左贱,故称贬官为左迁。蓝关:距长安不远。《地理志》:"京兆府蓝田县有蓝田关"。湘:韩愈的侄孙韩湘,此时27岁,尚未登科第,远道赶来从韩愈南迁。后四年,即长庆三年(823),韩湘进士及第,后为大理丞。 2.一封两句:元和十四年(819),唐宪宗遣使者迎佛骨入禁中,三日后乃送佛寺。朝臣无谏阻者,韩愈一生致力于兴儒辟佛,时任刑部侍郎,独上《论佛骨表》谏阻,言辞激切。宪宗大怒,欲置韩愈死地,幸得宰相裴度等力保,方得免死,贬为潮州刺史(参两《唐书》本传)。此诗即在赴潮州途经蓝关时所作。潮州一作潮阳。旧说潮州距长安八千里。  3.九重天:皇帝的宫阙,这里代指皇帝 4.路八千:泛指路途遥远。八千,不是确数  5.秦岭:在蓝田县内东南。马不前: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驱马涉阴山,山高马不前。" 6.瘴江:此泛指南方多瘴气之水。《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载蹇叔哭师语:"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7 圣明:指圣明天子或圣明的时代弊事:政治上的弊端。指迎佛骨事。  9 将:因。  10 衰朽:衰弱多病。  11惜残年:顾惜晚年的生命。这时韩愈已五十多岁。  12 秦岭:即终南山,山脉连绵,横亘陕西省南部。  13 瘴江边:充满瘴气(西南地区山林里一种能使人生病的毒气)的韩江边上,指贬所潮阳

译文: 一篇《论佛骨表》早晨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八千里外的潮州去。
 
本来想为皇帝清除危害社会的事情,怎么会顾惜我衰朽的残年余日呢。
 
云彩横出于秦岭,我的家在哪里?雪漫蓝田关,连我骑的马都不往前走。
 
知道你赶来一定有所打算,做好准备到南方的瘴气之地收拾我的骸骨吧。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八一九)正月。唐宪宗信佛,曾派人去把释迦牟尼佛的一节指骨迎接到宫中来供养,弄得劳民伤财。韩愈写了一道奏章来劝阻。唐宪宗大为恼火,要杀掉他,因宰相和其他大臣等出来替他说情,才把他降职,贬到潮州(在今广东省)。他在去潮州时,路经蓝关(即蓝田关,在今陕西省),写了这首诗。古代左边地位低于右边,左迁,就是降职的意思。示侄孙湘,指这首诗是写给侄孙韩湘(就是传说中八仙之一的韩湘子)看的。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表面看,似乎是淡淡写来,简单地交代被贬的事实。但仔细琢磨,从朝奏夕贬看,早晨送上奏章,晚上就被赶出长安。用了这两个联系如此紧密的时间副词,并不仅仅是表示时间相隔的短促,而从中还透露出这次对皇帝得罪得不轻。

为什么得罪皇帝呢?欲为圣明除弊事,说明自己的原意是想为圣明的皇帝去掉一些不利于国家的事。因此,他说为了国家的利益,怎么敢顾惜自己的年老体衰呢?这里,感情很复杂,肯将衰朽惜残年!一方面表白自己,对朝廷一片忠心,不敢顾及个人的生死安危;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到了衰朽残年,还走上贬谪远方的长途,心中无限感慨。这种感慨,表示得非常含蓄,但绝不含糊,这从下面第三联看,就很明显。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联的中心是家何在。家在那里,本来是无须发问的,但是还提出这个问题,是说这次被贬,分明是有家也归不得了。回头望长安,看到的只是浮云隔断的终南山(即秦岭),所以发问:家在那里?看一看往前走的道路,蓝田关积雪拥塞,连马也踟蹰不前。马不肯前进,对长安恋恋不舍,正是人恋恋不舍长发的反映。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这些自然景物的描写,正烘托了诗人离开长安时心情的悲凉和抑郁。我们知道,韩愈这次被贬,是元和十四年正月,时令已经是早春了,但北国的寒意仍然很浓,蓝关还是积雪茫茫。这既是他当时的眼中景,又是他被赶出长安冷落、凄凉的心中情。这种情与景的交融,艺术地表现了人物的处境与感受,十分感人。《酉阳杂俎》里记载,韩湘让韩愈看牡丹在初冬开花,花上有云横秦岭两句诗。韩湘就是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后来韩愈被贬到南方去,路过蓝关时,正好碰到诗句中的情景。这个传说自然不可信,不过用来说明这两句诗写得十分精彩罢了。

 云横秦岭,遮天蔽日,回顾长安,不知家何在雪拥蓝关,前路险艰,严令限期赶到贬所,怎奈马不前  “云横雪拥,既是实景,又不无象征意义。这一联,景阔情悲,蕴涵深广,遂成千古名句。
  第四联是对韩湘说的,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意思是说,知道你远路赶来,该不是无意来的吧,那末,就在瘴气弥漫的江边来收葬我的尸骨吧。最后一句,调子很低沉。古时人们认为南方气候潮湿,夏天水中散发出一种毒气,人碰到就被熏死。这种毒气,叫瘴气或瘴烟。韩愈是带着极其悲哀和深重的心情说出这些话的。

  从思想上看,此诗与《论佛骨表》,一诗一文,可称双璧,很能表现韩愈思想中进步的一面。就艺术上看,这首诗是韩诗七律中佳作。其特点诚如何焯所评沉郁顿挫,风格近似杜甫。沉郁指其风格的沉雄,感情的深厚抑郁,而顿挫是指其手法的高妙:笔势纵横,开合动荡。如朝奏夕贬九重天路八千等,对比鲜明,高度概括。一上来就有高屋建瓴之势。三、四句用流水对,十四字形成一整体,紧紧承接上文,令人有浑然天成之感。五、六句跳开一笔,写景抒情,云横雪拥,境界雄阔。状广度,状高度,二字皆下得极有力。

(六)《望月有感》(白居易)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 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 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 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 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释1、世业:世代传下的产业。 2、羁旅:漂泊他乡。 3、寥落:冷落。 4、干戈:本是两种武器,这里指战争。 5、根:喻兄弟。 6, 吊影:对影自怜,身边没有亲人,独对着自己的身影感伤. 7.千里雁:指离群之雁,孤独的雁 8.九秋蓬:秋天蓬草脱离本根随风飞转,古人用来比喻游子在异乡漂泊 9.九秋:秋天

编辑本段译文

  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感,便随性写成诗一首来记录感想,寄给在上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和在乌江的十五哥,并给符离和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时势艰难兵荒马乱,家业空空; 兄弟漂泊旅居异地,各自西东。 战乱以后处处寥落,田园荒芜;  骨肉分离漂泊流浪,失散途中。 离群孤雁相隔千里,形影相吊; 同根兄弟随风飞散,恰似秋蓬。  天涯海角共看明月,无不垂泪;  今夜思乡你我同心,五地相同。

赏析 这是一首感情浓郁的抒情诗,读来如听诗人倾诉自己身受的离乱之苦。在这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的年代里,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抛家失业,羁旅行役,天各一方。回首兵燹后的故乡田园,一片寥落凄清。破敝的园舍虽在,可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之中。诗的前两联就是从时难年荒这一时代的灾难起笔,以亲身经历概括出战乱频年、家园荒残、手足离散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苦难的现实生活。接着诗人再以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象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两句,一向为人们所传诵。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如果此时大家都在举目遥望这轮勾引无限乡思的明月,也会和自己一样潸潸泪垂吧!恐怕这一夜之中,流散五处深切思念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诗人在这里以绵邈真挚的诗思,构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从而收结全诗,创造出浑朴真淳、引人共鸣的艺术境界。

全诗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实情感。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白居易的这首诗不用典故,不事藻绘,语言浅白平实而又意蕴精深,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

(七)《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注 释】1.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2.甲:铠甲,战衣。3.角:古代军中的号角。4.燕脂:即胭脂,色红,比喻血。 5.易水:河名,在今河北省易县一带。 5.君:皇帝。6.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聘人材。 7.玉龙:指宝剑。
  【简析】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李贺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地,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承接上联继续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意象新奇,设色鲜明,想象丰富而奇特,这是李贺诗歌的突出特点。在《雁门太守行》里,这些特点得到了全面而充分的体现。诗人巧妙地抓住了一系列富有特征的景象,运用了燕脂等字眼,使所描写的景物更加色调鲜明,又分别就白天夜晚等角度,从侧面加以烘托,构成了一幅有神、有形、有动、有静的战斗画面,给人一种战斗惨烈的实感,从而突出了出征将士的英勇形象,使全诗气氛紧张而热烈,意境苍凉而悲壮,声情凝重而激昂。在我国古代反映边塞战争的诗篇中,这是一首壮烈雄奇、影响较大的佳作。

练习题

一、默写1、“诗鬼”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写敌人兵临城下,战云笼罩,使人透不过气来,而战士整装待发,士气还很旺盛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2、李贺《雁门太守行》描写白天戒备森严,无比威严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3、《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4、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5、“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

6.“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易水”二字使人联想起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7.“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所筑,渴望贤才,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奇才。诗人借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的称颂。

二、选择题。8.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三、简答题。

9 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提示: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10、“黑云压城城欲摧”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该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在原文中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现在人们常用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11、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两句诗活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12、对于“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两句诗,王安石曾批评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甲光”,杨慎却称自己确曾见到过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不知诗。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压城守军到阵也未必有日光前来

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营造意境的手段。

13、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作具体说明。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不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跟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卷。

14、由“半卷红旗临易水”的“易水”,你联想到什么?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