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赶集网招聘:“高考最牛钉子户”演绎新时代“范进中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9:33:15


“范进中举”出自清人吴敬梓的小说《儒林外史》,因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这个故事可以说是尽人皆知。范进大半生穷困潦倒,到54岁才考中秀才。在中举之前,老先生地位卑微,受人歧视,岳父可以任意辱骂他,更要命的是,家里穷得揭不开锅,邻里没有一个借米周济他。在生存都成问题的情况下,老先生仍偷偷赴试,说明他对功名的追求已经到了疯狂的地步。范进中举后,生活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几十年来的贫困、屈辱终于过去,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终于实现,政治、经济、社会地位的刹时改变,竟使老先生喜极而疯。
如果谁以为这仅仅是古代的一个故事,那么他就大错特错了。新时代的“范进中举”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又发生了。被媒体戏称为中国高考最牛钉子户的湖南常德人曹湘凡,从1987年第一次参加高考,到2007年的二十个年头里,他十三次参加高考,那一年以四百九十九分的总成绩成功“越过”湖南本科线。(中新社长沙六月二十九日电)
按一般人的做法,考不上大学,能够坚持复读三年,此人的毅力已经够坚韧不拨的了。而曹湘凡竟然十三次参加高考,其精神除了让我佩服,余下的就是叹为观止和目瞪口呆。是什么让曹湘凡具有了如此非凡的意志?原来在曹湘凡身上有一种改变身份的强烈欲望。与那个马路不通、没有电灯、到处都是茅草屋的故乡相比,县城里的电影院、文化馆和新华书店对曹湘凡充满了诱惑。他读了《红楼梦》、《简爱》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还常眼巴巴地看着小青年们伴着外国摇滚乐,在溜冰场里潇洒地穿梭。这一切都强烈刺激着他:“我不能待在农村!”父母也希望他能成为“国家干部”。
照理说,曹湘凡的这个愿望并不过分,可惜的是,曹湘凡 “心比天高,命如纸薄”。接连落榜,让他病的不轻。他常常自言自语,“神经兮兮”。1990年元旦前,他不得不回到湖南家中。他在村里跑来跑去,走到哪家就在哪家吃饭。还到处发表演讲,慷慨陈词:要在村里修敬老院,铺设火车轨道,修建飞机场,减轻农民负担,等等。“读书读傻了。”村民们摇头叹息。父母则偷偷抹泪,后悔不该送他读书。他被诊断为“躁狂症”。后来曹湘凡不好意思地说:“我当时以为自己考上了大学,不是农村人了,像做梦一样。”病一好,曹湘凡照旧参加高考。从1997年开始,曹湘凡在报名时都被查出超龄。直到2001年,曹湘凡在长沙报摊上看到了取消高考年龄限制的新闻,兴奋地大喊大叫:“我又能参加高考啦!”曹湘凡的理想非常远大,一般大学他还看不上。中国人民大学的国学专业、中山大学的哲学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法律系、湖南师大的中文系才是他的最爱, “只有考上这些理想的本科院校和专业,我才去读,不然只会浪费时间,失去自己的个性。”
曹湘凡的执著精神是令人感动,也令人佩服,但我产生最多的却是痛心。大学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改变人的命运,但那是在国家统包分配的计划经济时代,越往后,这种作用就越小,尤其是在大学扩招以后,大学毕业往往就意味着失业。可悲的是,曹湘凡却看不到历史的这一发展趋势,而是孤注一掷,固执地认为“高考就像农民每年都要割稻插秧一样”,把二十年的大好时光都浪费在了参加高考上。人生能有多少个二十年呢?如果曹湘凡能利用这二十年去做一件事情——去经商,即便是做小本生意,也能赚很大一笔钱,过上小康日子;去读书研究学问,虽然不能说学富五车成名成家,起码可以说是小有成就了。农民每年割稻插秧都能换来丰收,而曹湘凡参加高考换来的却是失望甚至绝望,这和范进为追求功名疯狂参加科举有什么两样呢!甚至还比不上范进。范进一旦中举,那是真的改变了身份,功名利禄什么都有了。而曹湘凡呢,花二十年时间考上了一个本科,以现在就业的激烈程度,一个四十多岁的人要想胜出,其艰难是可想而知的。等待曹湘凡的只能是一个渺茫的前景。
曹湘凡已经够不幸了,可有的学校居然还想化腐朽为神奇。2006年,曹湘凡的中学母校把他作为勤奋执着的典型写进了校史。“他这样的人全县没有第二个。”他高中时的班主任感叹,“嘲讽他的人不多,更多的是佩服他的矢志不渝。”是的,我们没有权利去嘲讽一个不幸的人,但他的勤奋执着又有什么作用呢?这不过是应试教育的悲哀,是应试教育的殉葬品而已。这样的典型还是越少越好。
由曹湘凡我不禁想到了蒲松龄。这个清代杰出的文学家,原本也是一落榜生。蒲松龄自幼聪慧好学,深得时人施润章和王士祯的赏识,19岁时应童子试,连中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但后来屡应省试却都名落孙山。蒲松龄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然而他并没有像曹湘凡一样,患上“高考就像农民每年都要割稻插秧一样”的病态心理。坎坷的遭遇和长期艰辛的生活,使他加深了对当时政治的黑暗、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社会弊端的认识和了解,于是愤而放弃科举转而著文。为激励自己,书一联刻于铜镇尺上:“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最后终于写成了《聊斋志异》这部8卷、491篇,约40余万字的不朽名著。
有意思的是,曹湘凡18岁参加高考,38岁考上了大学本科,蒲松龄19岁考中秀才,33岁时放弃了科举考试,40岁左右就完成了《聊斋志异》。同是落榜,最后的结果却相去天渊。也许我这话说的还有点过早,曹湘凡将来或许会有大的成就。但现在看来,这个“高考最牛钉子户”除了演绎一出新时代的“范进中举”,让人们在这出闹剧里边可暂得其乐外,其余的意义可就少的可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