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十翼》探《易》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2:21:26


诠释《十翼》探《易》理 

 

 

  孔子与十翼

  《周易》这部书的成书,《汉书·艺文志》上有“人更三圣”的说法,说明《周易》这部书的创作,除了伏羲和周文王之外,还有一位圣人的参与,这位圣人就是孔子。他钻研伏羲八卦的卦象和文王所写的卦辞,认为意境高深,只是文字艰涩难懂,于是对《易经》作出了自己的阐释,以辅助后来的学者。孔子的阐释共有十篇,叫做《易传》或者“十翼”。后来,这些文字就和研究占卜的《易经》一起,组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周易》。

  孔子晚年时,最投入的就是《易经》,“韦编三绝”的成语就是出自孔子读易的故事,说孔子喜欢读易,竟把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弄断多次,可见他的热衷程度。他研究和学习《易经》所得出的结论,被他的弟子们记录下来,成为了后来的“十翼”,因此,有“孔子赞十翼”的说法。《易经》经文就像鸟的身子,这十篇文章像翅膀一样护着它,所以叫十翼。十翼据主要有《彖》上、《彖》下,《象》上、《象》下,《系辞》上、《系辞》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十篇。孔子“述而不做,形而好古”,十翼可能是其弟子或者是再传弟子所为。但是孔子肯定是很认真的读过和研究过《易经》的,他说"五十而学易,可以无大过","读易老而忘忧",韦编为之三绝可为佐证。

  1973年,马王堆帛书《易传》出土,马王堆帛书《易传》上讲得非常清楚,说‘夫子老而好易,行则在囊,卧则在席。’说明老年孔子《易经》不离身,而且在帛书《易传》上,孔子学《易经》的心得体会,内容写得非常地深刻,一些话直到现在,都是非常深的哲学道理,证明孔子学易,爱易,习易,研易过程的真实。孔子非常喜欢占,而且对他占过的卦里,做了概率统计。他讲我百占而七十当,还不如周梁山之占,说明孔子对占还是非常地感兴趣。

  孔子把祸和福,把占卦和人的道德修养结合起来,这是孔子对《易经》的最重要的贡献。孔子说:‘我也占,我也信占,但是我不通过占来求吉求福,我通过德来求福,通过仁来求吉,通过我个人的德行的修养来求福,通过我人做事的道德规范行善事,按照仁义的标准来求吉。’《既济》卦里面九五爻辞说:“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注释都说东邻是指纣王,西邻是指西伯候,就是文王,东邻杀一只大牛去祭天,不如西邻拿几片菜叶子,非常简单地一祭,得到天的保护。道理是什么呢?因为文王有德得福报,纣王多行不义必自毙。“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所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易》是替君子想办法的,不会去替小人想办法,因为小人想干坏事违天道,所以《易》永远都不会算准。

  在《易经》的成书之初,人们只是利用它来和上天鬼神进行沟通,而孔子却将占卦的吉凶与伦理道德结合起来,教育世人要依靠自己道德的修养来趋吉避凶。如此高屋建瓴的重新阐释,不仅让人们脱离了对鬼神崇拜的愚昧时期,更是让这部占卜之书从此充满了道德正义感,上升到了哲学与智慧的高度。

  孔子在历史上把《周易》从一部算卦的书,变成一部哲学书,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他给予它一些哲学道理,叫“微言大意”,看着好像很普通的一些话,实际上意思非常地深。孔子把《易经》神道社教的卜筮之书,变成了一部人文化成的伦理之书,就是通过《易经》,告诉你怎么做人。

  如果你能够把《易》学的这种精神,和自己的做人结合在一块,那么你在生活中,就会减去好多烦恼。而且身体也会要好得多,就是不去想一些事情,至少能做到适应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至少能做到不和自己治气。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易经》的卦辞爻辞中发现了深刻的哲学道理,并对他们作了比较全面的阐发和解释,更重要的是,在阐释之外,孔子还广泛地加入了自己的哲学思想,论述了天道、地道、人道的大义,使《周易》成为了孔门一部非常重要的哲学著作,也进入了儒学的核心。到了西汉,儒家的地位备受推崇。特别到了汉武帝时,儒家已处于独尊的地位,而作为圣人的孔子,既然都为《周易》作注,由此想来,《周易》的学术地位,也就是随着儒家地位的提升而更高了。于是一部占筮之书,也由此平步青云,凌驾于《诗》《书》《礼》《乐》《春秋》之上,成为“六经之首”。

  《系辞》是孔子在研习《易》时,嘘吸《易》经文献的精髓,指导弟子加深对《易》的理解所述。因《系辞》是孔子所述,所以后人学《易》时必先学《系辞》。《系辞》毕竟是解《易》的体会,故而有挚举无神之感。特别是对于初学《易》的人来说,由于没有必须的知识储备,学习《系辞》难解程度,有些章节都超过《易》的原文。出现这种状况自然有历史环境的影响,也有当代人们对现实认识的深化。对大部分深于《易》理学者,读《系辞》就能知道所表达的内容。但对于初涉《易》的人,由于基本《易》理不精,理解吸收就会有一定的困难,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翻找历代习《易》注释,就出现愈读历代的《易》注释,学《易》就愈不得《易》的要领的现象。这是因为汉时注释皆以《易》象,宋代注释皆以《易》理,然而卦辞有明指卦象而论述,离开卦象而演空《易》理,论述则难免有错误。这就是为何有的《易》家不看卦象,泛言《易》理总不得要诣的原因。所以求解《易》理,则必需深判卦象,仔细研读《易》的原文,要有博览群书的精神进行知识储备,尔后再读“十翼”,就会有豁然开朗的快感,就必然能从学《易》中悟出的真谛。

  “彖”传申述彖意故而称“彖曰”,“大象”申述卦义“小象”申述爻义,故而称“象曰”。综合卦爻辞总述卦义,依文而言其理,注释《乾》和《坤》卦的爻辞称之为“文言曰”,文言词语华丽而朴实,论述精辟而辞意深邃,是综观古今华夏文化宝库中的奇葩。 “乾”、“坤”两卦为《周易》的门户,所以古代的先贤用优美文字加以“文饰”。精美绝伦地文饰“乾”、“坤”两卦,使博大精深的《周易》以其华贵的外表,深藏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乾”“坤”两卦是《周易》的门卦,因此只有“乾”、“坤”卦有文言注释,其余六十二卦皆未有文言注释。所述“乾”、“坤”门卦的言辞,称为《文言》。

 

  《乾》卦文言

 

  【原文】

  【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

  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今译】

  “元”为善长,足以体现“仁”,“仁”主春生为东方木。

  “亨”为嘉会,足以合乎“礼”,“礼”主夏养为南方火。

  “利”为物宜,足以和乎“义”,“义”主秋成为西方金。

  “贞”为事乾,足以配于“智”,“智”主冬藏为北方水。

  “元”,是众善的首长;“亨”,是嘉美的会合;“利”,是事物得体而中和;“贞”,是事物的根本。君子全现仁足以治理人。嘉美会合足以合乎礼,裁成事物足以合乎义。能贞正固守足以成就事业。君子能行此四德,所以说:“乾、元、亨、利、贞。”

  【品读】

  文言的此段论述最为透彻,《周易》真谛就囊括在此八句中,为最古的《易》学论述。元、亨、利、贞的祥解,在《左传·襄公九年》有记载: “穆姜薨于东宫,始往而筮之,遇《艮》之八,史曰:‘是谓《艮》之《随》。随,其出也,君必速出。’姜曰:‘亡。是于《周易》曰:“《随》,元亨利贞,无咎。”元,体之长也,亨,嘉之会也,利,义之和也,贞,事之干也。体仁足以长人,嘉德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合义,贞固足以干事。然故不可诬也,是以虽随无咎。今我妇人而与于乱,固在下位而有不仁不可谓元;不靖国家,不可谓亨;作而害身,不可谓利;弃位而姣,不可谓贞。有四德者,随而无咎;我皆无之,岂随也哉,我则取恶,能无咎乎!必死于此,弗得出矣!’……”

  穆姜是鲁宣公的妻子,鲁成公的母亲,她与大夫叔孙侨如通奸,淫乱无德。在成公十六年,叔孙侨如与穆姜阴谋推翻鲁成公,结果失败,穆姜因此被迁东宫。这时,她用《周易》占了一卦,问自己的前途,得《艮》之八。史官说,“是谓《艮》之《随》”,史官说,《随》卦有外出之义,必须速速离开这里!穆姜不同意史官的分析,说《周易》中《随》卦卦辞说“元亨利贞,无咎”,接着讲解了“元亨利贞”四字的易解:“元,体之长也。亨,嘉之会也。利,义之和也。贞事之干也。体仁足以长人,嘉德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 。

  穆姜认为:自己是一个妇人,而以淫乱祸国,是身在下位而行不仁之事,这不能叫“元”,使国家不得安宁,这不能叫“亨”,作乱害了自己,不能叫“利”,放弃自己尊贵的位置,与臣子做姣媚之态,这不能叫“贞”。有此“四德”的人,方可《随》而“无咎”。我这四条一条不占,怎么能称《随》呢?自己取来的灾祸,能够“无咎”吗?必定是死在这里,不能出去了。

  《国语·晋语》筮例,司空季子说:“主震雷,长也,故曰‘元’,众而顺,嘉也,故曰‘亨’。”

  《左传·昭公十二年》子服惠伯解卦时,也说:“元,善之长也”。

  可见其解“元”“亨”二字的解辞,与穆姜大同小异,由此考椐,卦辞“元亨利贞”四字,早在春秋时代,就已经成为“四德”,并有了统一的解释。穆姜无非在此只是引述其解,可见卦辞“元亨利贞”四字的解,在襄公九年前已经成为定解,有其深远的影响并广为普及。

 

  【原文】

  【初九曰:“潜龙勿用” 。何谓也?

  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今译】

  初九爻辞说:“潜伏之龙,不可妄动。”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人有龙德而隐居,其志不为世俗所变,不急于成就功名,隐退世外而不烦闷。其言行不被世人赞同亦无烦闷,君子对所乐的事去做,所忧的事则不去做,坚强而不可动摇。这就是潜龙。”

  【品读】

  文中“易”的意思是治。初爻潜在下与世无涉,故称为“不易世不成名”,“遁世无闷”甘于隐遁。“不见是而无闷”,“人不知亦不愠”就泛指此意。“乐则行”忧则否,紧决自守,利禄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故称谓“确乎其不可拔”。

 

  【原文】

  【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何谓也?

  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今译】

  九二爻辞说:“龙出现在田野,适合见大人。”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人有龙德而居正得中,很平常的言论亦当诚实,平凡的举动亦当谨慎。防止邪恶而保持诚信,善行很大但不自夸,德性广博而化育人。《周易》说:‘龙出现田野,利见大人’。这是君主之德”。

  【品读】

  二爻居下卦之中,故曰正中。“庸言”、“庸行”者为中,中则言必信行必谨。闲邪使不入则中不乱,存“诚”使不出则中可守。“善世”而为中。善世而伐则偏而不中,如果不伐若己无所与,则此时必中。人如果能做到,则其“德博而化”必广。二爻虽然未能升五为君,然而“君德”已经具备,待时机成熟时必升五爻位。

 

  【原文】

  【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何谓也?

  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

  【今译】

  九三爻辞说:“君子终日勤奋不息,夜间戒惕似有危厉,则无咎灾。”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君子为增进德性而修治学业。为人忠诚信实所以增进德性。修饰言辞以树立诚意,所以成就学业。知道所要达到的目标而努力争取。可与其讨论几微之事。知道终结而善于终止,可与其保存事物发展适宜状态。所以居上位而不骄傲,在下位而不忧悉。所以勤奋进取因其时而戒惧,虽有危厉而无咎。”

  【品读】

修辞是立言,诚实是法则,故称为“修辞立其诚”。“居”的字意是蓄是积,事业是以蓄积而高大。爻至三而为下卦之极,其境至高。识其高而必达其境,故称为“可与”言“几”,“几”是指微小的变化。系辞上说:“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爻至三而下卦终其道已穷,识其穷而必赴之,故称谓“可与存义”。“义”的意思是宜时。

 

  【原文】

  【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 。何谓也?

  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 。】

  【今译】

  九四爻辞说:“龙在渊中惑于跃而未跃,无咎。”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或上或下,无一定常规,并非为了邪欲,或进或退,不是恒久不变的,并非脱离人群。君子增长德性,修治学业,想及时完成,故无咎” 。

  【品读】

  欲想及时用其学以济天下,故不能避其嫌。四爻与初爻相上下,初潜四跃,初退四进。

 

  【原文】

  【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何谓也?

  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

  【今译】

  九五爻辞说:“龙飞于天上,适合见大人。”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相同的声音相互感应,相同的气息相互追求,水往湿处流,火往干处燃,云从龙生,风由虎出。圣人兴起而万物清明可见。受气于天的亲附上,受气于地的亲附下,则各归从自己的类别” 。

  【品读】

  《乾》的初爻用《复》解,下卦“震”占人事为‘鼓动噪’ 为鼓为“声”;《坤》的初爻用《姤》解,下卦“巽” 占人事为‘鼓舞’为鼓为“声”,故称为“同声相应”。

  《乾》的上爻用《剥》解,《剥》上卦“艮”占人物为‘少男’;《坤》的上爻用《夬》解,《夬》上卦“兑”占人物为‘少女’;故称谓“同气相求”。

  《乾》的二爻居下中用《同人》解,下卦“离”占静物为“火”,五爻居上中用《大有》解,上卦“离”占地理为‘刚燥绝地’为燥;《坤》的二爻居下中用《师》解,下卦“坎” 占天时为“水”;五爻居上中用《比》解;上卦为“坎” 占天时为‘卑湿之地’为“湿”,因此称为“水流湿,火就燥”。

  《大有》的三至五爻互“兑”,占天时为雨泽为“云”, 《同人》二至四爻互“巽”为“风”; 《比》的三至五爻互“艮”,占动物为“虎”,《师》二至四爻互“震”, 占动物为“龙”;所以称谓“云从龙,风从虎”。

  在《先天八卦方位图》上,“坤”原居北方,北方涸阴冱寒故称谓“湿”;因“乾”自南往北交“坤”成“坎”,故曰“流湿”。“乾”原居南方,南方炎熇焦灼故称谓“燥”;因“坤”自北往南交“乾”成“离”,故称谓“就燥”。通过阴阳交合由 “乾”南“坤”北的《先天八卦》,变为 “离”南“坎”北的《后天八卦》。

  “乾”若不在南如何流北,坤若不在北如何就南。故而学易之人如方位不明,春夏不分秋冬未辨,则势必易本立失,解易时必然会茫然而不知所措。

 

  【原文】

  【上九曰:“亢龙有悔” 。何谓也?

  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今译】

  上九爻辞说“龙飞过高有悔。”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尊贵而没有具体职位,高高在上而与民众脱离,贤明之士处下位而无人来辅助,所以只要一行动就产生悔恨。”

  【品读】

  上九爻位在君爻之上,故自以为“贵”。因不居中失正故称“无位”,失位故“无民”,因此称为“贵而无位,高而无民”。

  “乾”占人物为‘大人’故为“贤人”,在卦中既非九五之位则属下位。三爻与上爻无应,故称为“无辅”,所以称谓“贤人在下位而无辅”。

  因为上九爻有“无位”、 “无民” 和“在下位而无辅”三个原因,故而称谓“动而有侮”。

 

  【原文】

  【“潜龙勿用”,下也;“见龙在田”,时舍也;“终日乾乾”,行事也;“或跃中渊”,自试也;“飞龙在天”,上治也;“亢龙有悔”,穷之灾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今译】

  “潜伏之龙,不要轻举妄动”,因潜龙地位卑下的原故;“龙出现在田野”,因不得时而可能被舍弃;“终日勤奋不息”,开始申时度势有所行动;“龙在渊中或跃而未跃”将由自己判断“跃”的时机;“龙飞上天”,居上位而治理天下;“龙飞过高而有悔”,是由于爻位穷极而造成的灾害;《乾》卦开始用九数,以变化天下,天下必然得以大治。

  【品读】

“舍”的意思是发,而不是当舍弃讲。“自试”是自试其可否。“上治”是居上治民。“天下治”是申述用九的原故,用九时刚爻变为柔爻。是称谓天下未治,天下若治之则以刚。若天下已治,则当济以柔。因天下已治,此“治”字与上“治治”字相呼应,用“九”真谛是老阳为变爻,说明用其爻变的功能来断占。

 

  【原文】

  【“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或跃在渊”,乾道乃革;“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龙有悔”,与时偕极;乾元“用九”,乃现天则。】

  【今译】

  “潜伏之龙,不要轻举妄动”,阳气潜藏于地下;“龙出现在田野”,天下万物呈现光明;“终日勤奋不息”,随从天时的变化而行动;“龙在渊中惑于跃(而未跃)”,乾之道即将出现变革;“龙飞上天”,已位居于天德;“龙飞过高而有悔”,随天时变化而达到终极;《乾》卦始用九数,天道法则显现。

  【品读】

  此章全以天气说明卦象。彖传曰:“时乘六龙以御天”,即是论述“乾”乘六阳的时序而定位。初爻乘子时,在“十二辟卦”里为《复》卦,阳气虽生而未出,故称为“潜藏”。二爻乘寅时当为《临》卦,阳出地上百物思奋,故称谓“文明”。三爻乘辰时当为《泰》卦,百果草木长养兴起,故称谓“与时偕行”。四爻乘卯时当为《大壮》卦,下卦阳盈上卦起用事,为代有终故谓“乾道乃革”。五爻乘辰时当为《夬》卦,百果草木繁衍生息,乾德乃见故称为“位乎天德”。上爻乘巳时当为《乾》卦,阳气尽足故称谓“与时偕极”。阳至极而反阴,阴至极而反阳,是天道的自然规律,故而称谓“乾元用九乃见天则”。“则” 的意思就是表示法,是必须遵守的世间万物的运行定理,这个运行定理,就是宇宙的运行规律。

 

  【原文】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今译】

  乾“元”,开始而亨通;“利贞”,是物之性情。乾一开始能以化育的美与利以利天下万物,却不言利物之功,可见乾阳之伟岸而盛大,刚劲强健而中正不偏,可谓纯粹精微。六爻变动,普遍通达于情理,因时掌握六爻的变化,以驾御天道,云气流行,雨水布施,天下和平。

  【品读】

  《乾》“元”起始而“亨”通,“利”、“贞”是称谓性情。“乾”始能以美“利”而广“利”天下,但不言其所“利”的功劳,可见乾阳的伟大胸襟。有刚健中正而纯阳的精粹,加以六爻发挥而触类旁通的卦情,所以称谓“时乘六龙以御天”,“云行雨施,天下平”。

  因为阳爻见阴则喜,阴爻见阳则喜,异性相吸是天地自然的本性,故而本其天性所喜。以阳求阴,以阴承阳而和合,则由性而入于情,情为欲为感。利贞就是讲述性情,即所谓阴之凝阳变化和合,是世间万物天地固有的性情,可见“感”所包含极大而纯正的范围。不杂称为“纯”,不变谓之“粹”,专一称为“精”,“极”是形容“乾”德的博大广瀚。发挥是指爻变,是称谓六爻遇老阳“九”则变为少阴“八”,老阴“六”变为少阳“七”,六爻遇“老”即变动的易理。通是“感”是“应”,阴阳相感故而相通。而其所以能旁通的原因,则是阴阳相求相感固有易理。故称谓“旁通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