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铜器 称谓图解专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21:29:25

    中国青铜器称谓图解专辑  

 

      中国古代青铜器名目繁多,称谓怪癖。其定名许多来自宋代的《考古图》、《博古图》,而这两部书的定名原则是“名从主人”,即看器物上的自名。王国维说:“皆古器自载其名而宋人因此名之者也。”因此,许多文字都是2000年以前的铭文。
  目前,对古代青铜器一般按用途划分为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车马器、农具与工具、货币、玺印、度量衡器、铜镜、杂器等12大类。
  食器
  鼎:相当于现代的锅,烧煮和盛放鱼肉用。 司母戊鼎     
  鬲(音历):相当于现代的饭锅。     
  甗(音演):相当于现代的蒸锅。分上下两部分,上部称为“甑”,放食物;下部称为“鬲”,放水。两者之间有一块铜片称为“算”,上有通蒸气的十字孔或直线孔,把它放在三脚底架上,加温,用水蒸气蒸煮食物。   
  簋(音轨):相当于现代的大碗,作盛饭用。    
  簠(音甫):大体相当于现代的盆,是盛熟菜的器具。长方形,一般有盖,大概是为了保温。   
  盨(音须):大体相当于现代的罐,用来盛黍、稷、稻、梁等。   
  敦(音对):也是用来盛黍、稷、稻、梁的器具,形状较多。   
  豆:用作盛肉酱一类食物的器具。   
  酒器
     爵(音决):相当于现代的酒杯。前部有“流”,具有茶壶嘴功能便于倾酒,后有“尾”,上有两根“柱”,旁有把手,下有三只尖离足。     
   角:其用途和外形大体上和爵相同。所不同者,角上一般无两“柱”,前部不是“流”而是前后都是“尾”,而且有一部分角有盖。  
  斝(音甲):是温酒的器具。   
  觯(音志):饮酒的器具,类似现代的盖杯。   
  觚(音姑):一种造型非常典雅的酒杯。   
  兕觥(音“四公”):盛酒器(一说是饮酒器)。     
  尊:盛酒的器具       象尊---1975年2月,湖南醴陵县仙霞乡出土,出土时呈碧绿色,重2775克,通高22.8厘米,长26.5厘米,宽14.4厘米。盖已失,象的右耳残缺,象鼻上翘,门牙外露,躯体肥大,四肢粗壮,足有五趾,尾下垂,形象生动逼真。  
  卣(音有):专门盛古代祭祀时用香酒的一种盛酒器。   
  盉(音和):一种温酒器。    
  方彝:一种盛酒器具,名称为后人所定。  
  勺:取酒器。   
  罍:盛酒或盛水的器具。  
  壶:盛酒或盛水的器具。   
  水器
  盘:盛水或承接水用器具。       
  匜(音也):盥洗时浇水用具。   
   盂:盛水器具。     
  鉴:盛水器具,像巨形的浴盆。  
  缶(音否)、 (音灵)、瓿(音剖):都是供盛水或盛酒用的。               铜镜         青铜所制的器物。据史料记载,自商周时代起,古人就用青铜磨光做镜子,光亮可照人,背面雕有精美纹饰。到战国是已很流行,汉、唐时更加精美。              玺印              货币       范         新莽 一刀平五千、契刀五百         五代十国 开元通宝背上月孕星折十大钱          战国-赵 “离石”背“二十七”大型圆足布          战国-魏 “分布”桥足布        春秋 周王畿·“少曲市南”中型平肩弧裆空首布 
  乐器
  铙(音挠):形似铃,有中空短柄,可安木把,使用时口朝上,以槌敲击。  
  钟:祭祀或宴饮时用的乐器,有甬钟、钮钟、镈钟等形式。  
  钲(音争):行军乐器,以槌敲击。  
  铎(音夺):大铃,有柄有舌,振舌发声。   
  句鑃(音勾吊):祭祀或宴饮时用的乐器,形似铎,用时口朝上,以槌敲击。  
  铃:常挂在车上、旗上或犬马身上,形似钟而小,平口或凹口,上有环钮。    
  鼓:用于指挥战争或宴会、乐舞中,有横放的两面鼓,也有筒状鼓。 
   錞于:军中乐器,形似上大下小的圆筒。        青铜扁钟   
  兵器
  戈:是勾兵器,由戈头、木或竹柲、柲昌和铜鐏四部分组成。     
  矛:刺兵器,矛头由身、骹两部分组成。     
  戟:戈矛合体的兵器,兼钩刺之用。  
  镞:即箭头,有双翼、三棱等形。  
  弩机:弩是古代利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弩机就是装置在弩的木臂后部的机械。   
  胄:作战时戴的头盔。   
  剑:是短兵器,可手持或佩带。     
  刀:是一种形制多样、用途广泛的兵器。  
  车马器
  軎(音卫)和辖:是车上的部件。軎呈长筒形,套在车轴的两侧,軎上和轴端有一横穿的孔,插入略呈条状的辖,以固定軎在轴端。   
  衔:即马嚼子。  
  毂(音古):安装在车辆两侧轴上的部件。  
  轭:一头两脚,作“人”字形。轭头系在车衡上,轭脚架在马颈上。  
  銮铃:安装在轭头或车衡上方的饰物。  
  当卢:马的头部饰物。   
  马冠:马额上的饰物。           青铜马车                  农具       在商周时代的农耕中,普遍使用青铜农具,这已是一个确定的现象,青铜农具目前发现较为稀少的原因是青铜珍贵,用旧了的青铜农具可以改铸,它不可能随便遗弃。而且农具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青铜农具不一样,它一般地也不常作陪葬品,因而青铜农具的遗存必然是很少的。根据专世和出土的实物主要有耒、耜、铲、锛、锸、耨、镰等。

       耒 是挖窖穴和开河渠用的原始农器,形制为扁方銎连接雨根长齿。青铜耒所见甚少,宝物见于西周时代。




   
       耜 曲柄的起土农具,也就是手犁。青铜耜出现商代晚期,这一时期的耜头较长,銎部很深,銎口扁方。西周时代的耜头较短,呈宽扁形,銎部略浅,春秋时代为了节省铜料,銎部口沿有一条栏,上下皆镂孔。



      铲 铲土、耘苗,除草和松碎表土的农具,青铜铲的形制,是在长方形青铜片的一端,连铸着一个截口为方的或椭圆形的銎,銎内可装柄。青铜铲最早见于商代晚期,一直沿用到春秋战国。



      锛 开垦土地的农具,形状与比较接近,但背面微拱,偏刃,銎内置曲形横柄。青铜锛最早见于商代晚期,西周时代尚沿用。





      锸 开河渠和做垅的农具,锸的刃口是套在木板前端的,木板的后部连着一条柄,是属于装直柄的农具。青铜锸最早见于商代中期,西周和春秋时代一直沿用。



      锄 除草,间苗及松碎表土农具,锄的曲柄曲端纳于銎中,实际是横装木柄。青铜锄最早出现于西周时代,一直沿用到战国时代



      耨 短柄的除草农具,中间是銎部,两侧连接双翼,正面近口部有密集齿槽,所见皆为春秋时代器。



      镰 收割用的农具,也是手镰,一侧可装短柄,正面近口部有密集齿槽。青铜镰最早见于西周时代,一直沿用到春秋战国。           工具       青铜的使用首先是铸造生产工具,青铜工具传世和出土的数量都很多,由于在生产中广泛的使用,因此形式也各有不同,主要的有斧、斤、凿、锯等。

    斧 是一种砍伐工具,在农业和手工业中使用得很多,青铜斧最早出现在商代中期,小型的、有纹饰的斧都是专用于工业的工具。



    斤 是砍伐工具,使用时銎内按一个曲柄,青铜斤初见于商代晚期,以后一直沿用。



    凿 是凿孔或挖槽用的工具,凿体细长,上宽下狭,直銎,下有尖或平的刃部。





    锯 用于切割木、竹、骨、角等器。锯出土的数量不多,锯片常置木柄内,青铜锯最早出现商代,一直沿用到战国时代。           量器
   我们通常所说的量器包括度、量、衡三方面。用以度量长度的,主要是铜尺。测量容积用的量器,依其容积自命名,有撮、勺、龠、升、参(三分之一斗)、半(二分之一斗)、斗、斛等名称。称量重量的有衡,即天平。《墨子》一书中说,战国时期中国已有了杆秤,有了杆秤就应有“权”,但在考古学上尚未发现实物,故尚待考证。       撮为一种量具,为官府所掌握,该器一套十个,完整不缺,难能可贵。         勺         龠       升       参(三分之一斗)       半(二分之一斗)       斗        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