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吃肉多的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16:19:28

孩子吃肉多的问题

罗大伦

 

   前几天我到外地给一个单位做公益讲座,他们公司里面的一位朋友,把自己的小孩子带来,让我看看,说孩子的身体比较弱,我一看这个孩子,眼睛下面都出现眼袋了,这个下眼袋微微发红,我觉得这是一个明显的脾阴不足的指征,就问家长,这个孩子是否特别喜欢吃肉?家长回答:“是啊,我们的孩子基本不怎么吃青菜,就爱吃肉!”

   我听了以后,觉得这个孩子的情况比较典型,就是脾阴不足了。现在,我发现这样的孩子非常的多。

   我觉得这与吃肉多有关,很多家长问我,孩子吃肉多好不好,我一律回答,必须荤素搭配,必须多吃青菜,千万不要让孩子只吃肉,不吃青菜。否则会引起脾阴不足。


   中医认为脾非常的重要,是人体后天之本,我们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都是需要脾来运化吸收的。如果脾胃虚弱,对人体的影响则很大。

   要补脾的话,就要分出阴阳来。因为脾是有阴、阳的。我们今天说说脾阴吧,现在很多人不知道脾阴,实际上这是明代名医缪希雍所倡导的内容,我在《百家讲坛》栏目中讲过缪希雍的故事,他倡导脾阴学说,这个学说后来清代名医叶天士大力提倡,但这部分内容现在没多少人提了,也都不会用这个方法。但是我发现,孩子恰恰是脾阴不足的多,正因为大家都不了解这个内容,所以对一些病总是搞不好。

   为什么现在孩子脾阴不足的多呢?我的观点是:因为现在伤阴的东西太多了,我们吃的好多肉类都是带激素,因为动物吃的饲料里面就已经添加了激素。这是我的观点,是我见到很多孩子后得到的结论,需要进一步找个什么机构做个双盲对照统计学研究,才能得到最终的结论。如果只吃纯粹天然饲养的动物肉,是否会有此影响,我们无法知道,因为这样的肉基本是找不到的。

   激素进入人体后,因为激素的东西都是阳性、热性的性质。长期食用,脾阴就伤了。

   我遇到过很多脾阴虚的孩子,都是常年吃肉,有的孩子甚至一口蔬菜都不吃,家长一旦让他们吃蔬菜,就哭闹不已,家长束手无策,结果只能妥协。

    严格地说,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家长的问题,管教无方,不知利害,表面上看是顺从了孩子,其实是害了孩子。我曾经见过一个这样的孩子,是母亲、姨、姥姥、姑姑五个人陪着来的,五个人照顾一个孩子,可见有多么溺爱,她们告诉我说,孩子平常一口蔬菜都不吃,只吃肉,多动,像猴子一样在沙发背上跳来跳去,无一刻宁静。真难以想象这个孩子将来上学会是什么样子的。

   对于这样的家庭,我都会教育他们,一般父母要教育,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更要教育,我碰到的很多孩子都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给惯坏的,我会告诉他们,孩子就像金鱼一样,他本身对健康是没有概念的,只要好吃的,他会一直吃下去,直到伤了脾胃,我们怎么能够听从孩子的命令呢?我们爱孩子,就更要控制他们,如果孩子喜欢吃什么,我就给他提供几倍的量,那就是害了孩子。所以,要让孩子听大人的,每天就是吃这么多的内容,大人给安排好的,千万不能孩子一皱眉头,家长心就慌了,马上按照孩子喜欢的,就给呈了上去,孩子是高兴了,日后出了问题,家长后悔可就晚了。

   所以我总说,很多孩子的病,是家长爱出来的。


   那么,我们该怎么判断孩子是脾阴虚呢?

   脾阴虚的小孩一般有什么样的情况呢?嘴唇鲜红,因为脾在窍为口,其华在唇。这种孩子的嘴唇往往是鲜红鲜红的,舌头伸出来也是红的,舌苔非常的薄,或者干脆没有舌苔。

   这种孩子往往下眼袋比较明显,而且眼袋微微发红。这是因为中医认为,眼睑与脾相应,中医管眼睑叫“肉轮”,一般水肿的患者,脾虚不能控制水湿,往往出现眼睑水肿。而脾阴不足之人,我的观察,眼袋不但大,而且往往发红,尤其是孩子比较明显。

    然后晚上睡觉容易盗汗,手脚心热。

   饭后容易肚子胀。这种孩子特别爱动,特别容易发火,脾气不好,容易哭闹,因为心里烦躁。很多孩子几乎没有静的时候。你让他静下来,你就觉得他像火一样,不断的在燃烧,非常的容易发火。

   另外,脾阴虚的孩子大便会特别干燥,好多家长跟我说,奇怪,这孩子的大便怎么比大人的还严重呢?经常把厕所堵住,还会口干舌燥。

   脾阴虚,会引起孩子的很多疾病,比如容易感冒,一感冒就咽喉肿痛,这是因为上焦有热的缘故,还有很多疾病都有脾阴不足的影子,甚至连自闭症的孩子,很多都是脾阴不足的。

   那么,脾阴不足怎么办呢?

   下面我给大家推荐一些补脾阴的饮料的小方子。这个方子,只是一个思路,具体使用的时候,请家长让附近的医生具体分析,进行加减使用才好。

 

   山药、莲子肉、薏苡仁、木瓜、麦冬、沙参、生地、甘草,基本都是食疗的东西。

 

   以六岁的小朋友为例,这个方子的分量是:山药九克、莲子肉九克、薏苡仁九克、木瓜六克、麦冬六克、沙参六克、生地六克、甘草三克。冰糖一块。

   制作方法:把这些药放入锅里,添入四杯水,然后大火开锅,小火煎半个小时,大约剩下两杯左右的药汁,把药汁滤出,放入冰糖一块,然后放温。这就制作完毕了,这个汤甜甜的,孩子会很喜欢喝,不必按照服用药物的方法服,可以像饮料一样随时服用,一般一天服用一贴即可。可以连续服用一个星期,但是一般感冒后滋补脾阴,五贴就够了。再次提醒,使用的时候请让当地医生具体分析,进行加减,然后才可使用。

   如果没有湿气可以不加茯苓,但明代缪希雍往往会加入茯苓,以防止有湿气混杂。

   孩子感冒咳嗽过后,我们马上给他补脾,就是滋补脾阳或者脾阴,如果是脾阴虚,喝这个饮料,五贴就可以了,就补足了。大人也可以喝这个,大人阴不足,口干舌燥,舌头红,然后眼睛干,手心热,喝这个饮料也挺好的。

   我曾经讲过,当归中医学堂的李先生的孩子,每年秋天都会感冒,然后咳嗽一冬天,后来遇到我,因为当时晚上盗汗明显,嘴唇和舌质都很红,所以我判断是脾阴不足,所以感冒治愈之后,我让他喝的就是这个滋补脾阴的方子,只用了四贴,就阻断了他不断的感冒过程,这一冬天就没有再感冒了。

   这里面的山药是补脾阴的,白色,色白润肺,味甘入脾,它还有点补肾的作用,但总的说来补阴的效果比较好。莲子肉是补脾的,熬的时候,你最好给捣碎了。如果整个熬的话,二十多分钟都不会熬烂,捣碎后,药性就会煎出来。莲子肉里边莲子心已经去掉了。莲子肉是补脾的,莲子心是泄心火的,所以补脾一般是用肉。薏仁是去湿的,木瓜是跟甘草配着,中医叫酸甘化阴,同时木瓜还有疏肝的作用,缪希雍认为此时也要防止肝经受到影响。木瓜还有个特点,它是可以去湿的。而麦冬和沙参完全是滋阴生津液的。白芍和甘草配起来也是滋阴的。

  脾阴不足的症状我们再总结一下。就是手脚心热、心烦、夜里盗汗、眼睛干、口干、渴喜冷饮,脉搏跳得快、舌质红,舌苔薄或者没有舌苔,以上是阴虚的症状,同时还要加上脾虚的症状,就是吃完饭肚子胀,会鼓起来,半天下不去,大便干燥。这是脾虚,吃完了以后肚子胀,堵在里面,是脾运化不了,阴虚和脾虚的症状合起来,就是脾阴不足。

   对于这个小方子,家长可以找附近的中医医生根据孩子的体质具体分析一下,然后做出加减,这样效果会更好。

   但是,大家千万不要因为孩子喝了这个饮料,就可以敞开吃肉了,不是的,这个饮料只有一点滋补脾阴的作用,但是如果您继续让孩子天天吃肉,不吃青菜,这个饮料是起不到多大的作用的。

   这里面,最关键的是,脾阴不足的孩子,家长注意要尽量少给他吃辛辣的食物,减少吃肉的比例,当然,如果您能买到全天然饲养的,饲料里面没有加激素的肉类,也是可以吃的,除此之外,我建议还是不要吃太多,尽量荤素搭配,增加青菜的摄入量,这样才能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

  孩子是我们的未来,我们非常爱孩子,但是,不能因为爱,耽误了孩子的身体,我们一定要保证孩子荤素搭配,一定不要让孩子整天吃肉,不吃青菜,那将会是家长的失职。

孩子吃肉多脾阴会不足

要补脾,就要分出阴阳。因为脾分阴阳。脾阴是明代名医缪希雍所倡导的,后来清代名医叶天士大力提倡,这部分内容现在没多少人提了。但我发现,孩子恰恰是脾阴不足居多,正因为大家不了解,所以对一些病总是搞不好。

  要补脾,就要分出阴阳。因为脾分阴阳。脾阴是明代名医缪希雍所倡导的,后来清代名医叶天士大力提倡,这部分内容现在没多少人提了。但我发现,孩子恰恰是脾阴不足居多,正因为大家不了解,所以对一些病总是搞不好。

  前几天到外地做公益讲座,有朋友让我看看一个孩子,说身体弱,一看,眼下都出现眼袋了,微微发红,这是一个明显的脾阴不足指征,问家长孩子是否特别喜欢吃肉?家长答:“是啊,基本不怎么吃青菜,就爱吃肉!”这就是典型的脾阴不足了。现在,这样的孩子非常多。

  我觉得这与吃肉多有关,很多家长问我,孩子吃肉多好不好,我一律回答,必须荤素搭配,多吃青菜。否则会引起脾阴不足。

  中医认为脾非常重要,是人体后天之本,我们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都需脾来运化吸收。如果脾胃虚弱,对人体影响则很大。

  要补脾,就要分出阴阳。因为脾分阴、阳。脾阴是明代名医缪希雍所倡导的,后来清代名医叶天士大力提倡,这部分内容现在没多少人提了。但我发现,孩子恰恰是脾阴不足居多,正因为大家不了解,所以对一些病总是搞不好。

现在伤阴的东西太多,好多肉类都带激素。因为激素的东西都属阳性、热性。长期食用,脾阴就伤了。我遇到过很多脾阴虚的孩子,都是常年吃肉,有的孩子甚至一口蔬菜都不吃。

  怎么判断孩子是脾阴虚呢?

  脾在窍为口,其华在唇。这种孩子的嘴唇往往是鲜红鲜红的,舌头也是红的,舌苔非常薄或没有。眼袋明显,且微微发红。眼睑与脾相应,中医管眼睑叫“肉轮”,一般水肿患者,脾虚不能控制水湿,往往出现眼睑水肿。而脾阴不足之人,眼袋不但大,且发红,尤其孩子明显。晚上睡觉容易盗汗,手脚心热。吃完饭肚子胀,会鼓起来,半天下不去,大便干燥。这种孩子特别爱动,容易发火,脾气不好,易哭闹,因为心里烦躁。很多孩子几乎没有静的时候。大便也特别干燥,还会口干舌燥。

  脾阴虚会引起孩子很多病,如易感冒,一感冒就咽喉肿痛,这是因为上焦有热,还有很多疾病都有脾阴不足的影子,甚至连自闭症的孩子,很多都是脾阴不足。

  那么,脾阴不足怎么办呢?

  下面我给大家推荐一些补脾阴的饮料小方。这个方子,只是一个思路,具体使用时,请家长让医生具体分析,加减使用才好。

  以6岁小朋友为例,方子的分量是:山药9克、莲子肉9克、薏苡仁9克、木瓜6克、麦冬6克、沙参6克、生地6克、甘草3克。冰糖一块。

  制作方法:把这些药放入锅里,加四杯水,然后大火开锅,小火煎半小时,约剩下两杯左右药汁,把药汁滤出,放冰糖一块,然后放温。汤甜甜的,孩子会很喜欢喝,不必按照服用药物的方法服,可像饮料一样随时服用,一般一天服一帖即可。可连续服一星期,但一般感冒后滋补脾阴,五帖就够了。

  如无湿气可不加茯苓,但缪希雍往往会加入茯苓,以防有湿气混杂。

  孩子感冒咳嗽后,马上补脾,就是滋补脾阳或者脾阴,如是脾阴虚,喝这饮料,五贴就补足了。大人口干舌燥,舌头红,眼睛干,手心热,喝这个饮料也好。

  山药补脾阴,色白润肺,味甘入脾,还补肾,但补阴效果较好。莲子肉补脾,熬时最好捣碎,药性会煎出来。薏仁去湿,木瓜跟甘草配着,中医叫酸甘化阴,还可疏肝,缪希雍认为此时也要防肝经受影响。木瓜还有个特点,可以去湿。而麦冬和沙参完全是滋阴生津液的。白芍和甘草配起来也是滋阴的。

  但家长千万不要因为孩子喝了这个饮料,就可敞开吃肉,这只有一点滋补脾阴的作用,如继续让孩子天天吃肉,不吃青菜,这个饮料起不到多大作用。

  脾阴不足的孩子,要尽量少给他吃辛辣食物,减少吃肉的比例,尽量荤素搭配,增加青菜摄入量,这样才能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

我们吃的肉安全吗——央视曝光部分肉类饲养非法添加激素等药物

今天,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曝光了部分山东鸡肉养殖场,非法在养鸡的过程中,给鸡喂养18种抗生素,最后还有喂激素类药品地塞米松。这样的鸡肉,没有经过任何检验,就被送到了市场,当然,记者跟踪他们送到了肯德基等洋快餐,今天新闻现场就拍摄到有几万公斤的这样鸡肉被送到了上海百胜食品物流中心,然后送去洋快餐那里。

请大家一定登陆央视网站,看看新闻频道的视频,为了孩子的健康。

当然,我们曝光的是洋快餐,但是大家想想,我们的菜市场呢?

鲁迅说过这样的话:“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中国人。”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总是把中国人往坏里想。我小的时候,父亲就总对我说,所以对我影响深远。当看到电视里面养殖户慈祥的老奶奶在给鸡喂食药物的时候,我心里就想起了这句话。

我一直对大家讲,让孩子少吃些肉,现在的肉不安全,但是很多人反对,很多专家出来辟谣,说我们的肉类是安全的,不添加激素的,鸡长得快是优选品种的结果。但是,这些专家不了解中国的国情,你们这么讲完,养殖户们都很开心的说:“就是,俺们从来不添加,莫有事,莫有事。”然后,转过身给鸡灌地塞米松。这样,这些肉给孩子吃下去,会影响发育,当你到医院看到有五岁的女孩来月经的时候,要知道,我们的专家都成为了帮凶,因为我们被利用了,这次,是央视记者拯救了我们,令我们这些不深入基层的专家免于犯助纣为虐。此时提醒我们学者,必须了解中国国情,必须严谨。

有的朋友说,吃点抗生素和激素不好吗?可以预防感冒啊?

我告诉大家,乱用激素,可以让体内激素紊乱,后果是严重的,孩子的发育会被干扰,同时可引起肥胖、多毛、痤疮、血糖升高、高血压、钠潴留、水肿、血钾降低、月经紊乱、骨质疏松、无菌性骨质坏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病症。还可对肾脏本身造成一些损害,如加重肾小球疾病蛋白尿、加重肾小球硬化、易致肾钙化或肾结石,诱发或加重肾脏感染性疾病、引起低钾性肾病与多囊性肾病等。较长时间给予较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还会引起机体糖、蛋白质、脂肪及水电解质等一系列物质代谢紊乱与体温调节紊乱,会破坏机体的防卫系统和抑制免疫反应能力,严重抑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因而可引起一系列更严重的副作用和并发症,有些并发症可以直接威胁到病人生命。

更严重的是,体内激素紊乱还会引起肿瘤。

所以,那些天天给孩子吃洋快餐的朋友,你们爱孩子,给他们吃这些你们心中的美味,可是,不知道正是自己,给孩子亲手吃了这么多的药物。

看了这样的新闻,我觉得简直出离愤怒,这样的事情,一定持续很久了,我们才曝光出来,而且,我知道根据我对中国的了解,过两个月之后,一切依旧,或者山东检查严厉了,其他省份依旧。相信也一定会有专家站出来,说残留其实很少,吃那么一点没有问题,对身体没有影响。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其实,问题产生的原因,是我们的道德建设和法律规范两者都缺失了。我们现在进入了一个什么都不怕的年代,没有宗教信仰,没有道德体系,不怕因果报应,因此什么都敢往食品里面放。总之,种果树的农民自己吃的几棵他不用什么药,要卖的他都用;然后,种粮食的自己吃的几亩地不用药,其他的都用,都以为自己是安全的,但是,种果树的就不吃粮食吗?种粮食的就不吃水果?因为这个世界是一个整体,谁都逃不出去,因此,最终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民投毒”的时代,所有人,吃的东西都不能幸免。

孟子早就说过:上下交征利则国危矣。意思是:如果我们不讲道德,只讲利益,那么国家就危险了。今天,这话尤其重要。我们再不重建道德体系,任何一个慈祥的老奶奶,都可能是一个危害众生的投毒者。

我平时在讲国学养心的时候,很多朋友可能都觉得与自己无关,其实,只有我们全社会关注,社会风气才能改变,我们是无法全部移民的,所以不能总说“快移民吧”这样的话,其实,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呼吁,每个人都从我做起不断重视此类问题,有关部门一定会严格规范,严格检查,这样我们才能自己拯救自己。

最后,还是劝朋友们少吃肉,正是因为我们太爱吃肉,十几亿的人,要多少肉来供应啊,供应不上,于是就开始作假了。如果我们少吃肉,且尽量选有机食品,那么养殖户也会重视,去养殖有机的肉,这样就会良币驱逐劣币,这样才会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我今天确实非常愤怒,无法写出流利的言辞了,只能说,为了孩子们,我们都努力吧,呼吁!谁都别做旁观者,做旁观者的结果,就是我们自己已经吃了无数的添加剂了。

最后,向深入一线的新闻工作者深深地致敬!如果不是你们的采访,我在讲课时说的话,大家经常将信将疑,如果不是你们,我们的孩子还会吃很久的此类劣质食品。现在,你们的视频暴露了真相,谢谢你们!你们功德无量!

 

允许孩子哭,比哄孩子笑更重要
前两天看了一个视频。视频里一个黑人跆拳道教练在鼓励一个哭泣的黑人小男孩儿勇敢的突破自己,发挥出极限力量打破一块木板。教练说的很多诸如“想想你作为一个黑人小孩儿注定要承担更大压力……”之类的话我并不赞同,这样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种下了注定被歧视的种子。但是,他不断重复的一句话却深深地把我打动。

“你可以哭……我也一样会哭……哭不是错……”

孩子的情绪被接纳被理解的时候,负面情绪也就会马上冰释。看完了视频,再读读这篇文章。面对孩子哭泣,也就有了方法。

最值得推荐的一招就是——替孩子说出他(她)的此时的感受,百试不爽。

前几天,约了朋友一起下午茶。朋友带来5岁的女儿朵朵,大家在咖啡馆坐下后,朋友给朵朵点了一份冰激凌。冰激凌之于小孩子,也许比一大笔年终奖给我们带来的欣喜还要多吧。朵朵一边吃一边幸福的手舞足蹈,突然不知怎么回事,冰激凌啪嗒一下掉地上了,裙子上也蹭到一大块。朵朵楞了楞,然后转头过来看着她妈妈,小嘴瘪着,感觉快要哭了。

想来也是,糊里糊涂冰激凌掉了,裙子也脏了,心情一下子打入谷底,多委屈啊。可是,朋友并没有在意,轻描淡写的说:“不就一个冰激凌吗?算了,掉了就不吃了呗。”朵朵一听,不仅没有“算了”的意思,还立马哭起来。朋友觉得有点尴尬,连忙说:“谁让你刚刚吃东西手舞足蹈来着?你看你衣服都蹭脏了,我还没批评你呢,你倒哭起来了,快别哭了啊!”可是朵朵却越哭越大声,朋友有点不耐烦了,大声说:“明明你自己搞掉的啊!有什么好哭的?!真是不讲理!不准哭啦!”可惜,朋友的话完全没有管用,刚刚乖巧的朵朵,这会儿不依不饶哭得完全停不下来,本来下午茶后一起晚饭的计划,也就这样取消了。

为什么我们不爱“哭”孩子?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旦孩子开始哭,很多家长便会想一切办法进行制止。温柔一些的会哄孩子说:“乖,别哭了!”鼓励型的会说:“宝宝不能哭,宝宝要勇敢!”耐心差一些的可能会呵斥“有什么好哭的”或“不准哭”!还有想孩子快点安静下来便吓唬说“再哭妈妈就不喜欢咯”或“再哭警察叔叔来抓你哦”。总之”哭”,是被禁止的。   

很多人说,我们希望孩子每天都开心,当然不想他哭啦。但事实上,哭是人本能的一种情感表达方式,是疏导坏情绪的一种武器,只有适时将坏情绪疏导出去才能更好地感知“快乐”。所以,“哭”并不是一件坏事。

但“哭”为什么却被冠以“不勇敢”、“不听话”、“不讲理”等等各种标签而被阻止呢?因为,孩子负面情绪的爆发,会触及父母内心的同类情绪,引起家长的焦虑,让负能量飙升,最后失控崩溃。

当孩子“哭”,家长会怀疑自己是否是合格的父母,否则孩子为什么哭得那么伤心?另一方面,家长也会担心,哭泣会不会让孩子变得懦弱,难以面对以后生活中的困难?同时,孩子大哭,家长还会担心,如果安抚他顺从他,是不是以后就会养出一个“熊孩子”,用哭闹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所以,我们不喜欢“哭”的孩子。因为我们不愿意面对自己的焦虑,而阻止孩子哭,其实是缓解家长自己的焦虑,通过控制孩子的表现和感受,让自己获得“我是好妈妈”、“我是好爸爸”的满足感。

每次哭泣都是孩子的成长  

哭与笑一样,也是一种情绪的表现,这是一种“原生”的能力,严格来说,“哭”其实比“笑”发育得更早。初生婴儿在饥饿、疼痛、尿布潮湿或有其他不适时,就张嘴啼哭。这是婴儿特有的语言,通过“哭”来告知自己的需求,寻求帮助。这个时候孩子是处于全能感时期,他会认为自己是“全能的”,哭能控制一切。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哭”往往掺杂了更为复杂的因素,他发现世界好像不是他想象中围绕他转动,有很多原则不能打破,有很多规则不能逾越。当他的要求不能得到满足时,或遇到不高兴、不舒服的事情时,孩子就用哭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哭是情绪的一种,而情绪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孩子对自己情绪的认识和掌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一次的情绪体验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

悲伤哭泣也许是面对挫折的开始,也是接受“自己是有限的”的过程,当孩子遭遇不如意,这是他学习体验挫折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哭对他来说是一种释放,让孩子能够面对自己的弱小,进而逐渐能接受现实,他的内心会得到锻炼,逐渐变得真正强大。

爱孩子是允许孩子哭泣

孩子哭,大多数父母都会坐立不安,焦虑纠结,难以接受,所以千方百计想让孩子停止哭,但其实,一再压抑孩子的情绪不让他哭,会给他带来很多危害!

1、 内心恐慌,失去安全感,变得退缩、封闭。

2、 情绪越积越多,到了hold不住的那一刻,可能会以父母不可预知的更具破坏力的方式爆发。

3、 从父母身上学到同样粗暴的处理情绪的办法,对他人及自身情绪缺乏了解,无法敏锐地察觉他人感受,或漠视他人的感受。

4、 迫于压力,在父母面前表现得很隐忍,试图以此搏得父母欢心。一旦脱离父母,遇到合适的机会,则将负面情绪发泄到比自己弱小的对象身上。如攻击小伙伴,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面前表现得蛮横不讲理等。

5、 压抑自己情绪,习惯以“刚强”的假面具示人。当遭遇无法承受的挫折时,反而更缺乏韧性。

所以接纳孩子的情绪,给孩子释放坏情绪的机会。接纳而后释放通常比维持表面上的欢笑更能给人实在的力量感和安全感。比起只想看孩子笑脸而一再制止孩子哭泣,允许孩子哭泣是爱孩子更正确的打开方式。

孩子哭时该怎么做? 

当然,允许孩子哭绝不是对孩子不理不睬或者被孩子的哭声所控制。   

孩子嚎啕大哭,该怎么办呢?   

用大大的拥抱安慰他吧。

拥抱代表的是“我懂”。很多家长发现,孩子哭闹的时候,越是制止哭得越厉害,这是孩子不被理解的一种宣泄。

但当孩子被拥抱,他的不开心被理解,他的不满得到安慰,自然慢慢就平静下来。
就像朵朵的那个冰激凌,如果一开始朋友给她了一个大大的拥抱,并安慰她“妈妈明白,冰激凌掉了不能吃了,你一定好不开心,”我想大概后面的场面会温和很多,我们的晚餐也可以如约进行。   

除了拥抱之外,给孩子建立一个发泄墙或情绪角;让孩子胡乱涂鸦;跟孩子把不开心画在纸上,做成飞机飞出去……都是可行的办法,唯独别跟孩子说那句“别哭”。   

父母总是希望每天都见到孩子灿烂的笑脸,然而,人生不总是只有笑脸,幸福也不意味着拒绝哭泣。接纳孩子的情绪、允许孩子哭出来,是孩子完整情绪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孩子成长的重要一课。因为哭出来,情绪才得以发泄,内心才更有力量。   

所以,当孩子哭的时候,我们可以尝试温柔地说一句:孩子,我懂,想哭就哭吧!其实,即使对于我们成人来说,这不也是漫长人生里最动人的一句话吗?

孩子哭泣时,家长的第一反应决定了你们的亲子关系

两个妈妈带着差不多年龄的两个孩子到森林公园玩,走到小卖部处两个孩子分别要了一瓶泡泡水,轻轻一吹,七彩的泡泡随风飘到远方,如同孩子们雀跃的情绪。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往外跑,一不留神,两个孩子都被地上的石缝绊倒了,未拧紧的泡泡水洒了一地,看到刚买的泡泡水洒了,两个孩子都委屈地哭了起来。
两个母亲同时跑向了孩子。

A妈妈看了看地上的泡泡水说:“别哭了,那么点事,至于吗?”A孩子仍旧哭,不理睬。

A妈妈又说:“你再哭妈妈就不喜欢你了!”威胁反而让孩子哭得更厉害,因为妈妈不要自己了。

A妈妈不耐烦了:“烦死了!叫你别哭你还哭?这么娇气,一点出息都没有!”因为妈妈的嘲讽,孩子被触电似的,大哭突然止住了。

B妈妈呢?

“这真的是太难过了,泡泡水竟然洒掉了,你一定很伤心,来给妈妈抱抱!”

B孩子委屈地抱着B妈妈大哭,B妈妈没再说话,只是轻拍孩子的肩膀表示安慰。

没多久B孩子自己止哭,很快就忘记了刚才的不快。

事情还没完呢。

没多久两个孩子在草地上采摘起黄色的小花,B孩子高兴地摘下一朵花后插到B妈妈的头上;而A孩子呢?他只是拿着手上的小花在把玩。A妈妈因为孩子的“不懂事”感觉脸面挂不住,B妈妈对A孩子说,“小花真好看,给你妈妈插上吧!”

A孩子一口拒绝:“不要!”A妈妈装作不以为然。

B妈妈问:“为什么不要?”

A孩子说:“妈妈不喜欢我!”两个妈妈面面相嘘。

为什么会有如此天差地的区别?

一个母亲的某些行为能反映这个母亲平时的教育。大家可以从这两个孩子哭泣时两个母亲的应对看出区别。A母亲想方设法结束或阻止A孩子的哭泣,而B母亲的态度完全是接纳的,她只是在一边静静地等待孩子将情绪宣泄完。

情绪经常被接纳的孩子,他们的性格一般比较平和、与父母的关系也比较亲近;而经常被阻止宣泄情绪的孩子,他们的内心是压抑的,亲子关系也往往不是那么的亲密。

孩子哭泣真的不好吗?

孩子虽然年幼,但他们也会像成人一样,有伤心、焦虑、紧张、烦躁、疲劳、委屈等不良情绪。大人把哭泣当作宣泄情绪的方法,但是我们却美其名曰以“关心”阻止了孩子的哭泣。“男子汉竟然哭,羞羞”,“只要你别哭,想吃什么都给你买”,“你再哭,看我不揍你”……很多家庭都害怕孩子哭泣,或以威胁、或以嘲讽、或以哄劝等方式千方百计让孩子停止哭泣。

我们很多家长似乎都有了一个这样的共识——孩子哭泣是不好的!但事实上,孩子哭泣不是坏事。为什么呢?眼泪含抗菌和抗病毒制剂,能杀灭幼儿眼里的一些细菌,能让某些眼疾自愈;并且眼泪还是润滑剂,防止孩子眼睛干涩,让孩子拥有明亮的双眸。孩子还能通过哭泣宣泄内心的不愉快情绪,所以请不要阻止孩子哭泣。

父母请别再否定孩子的情绪

父母一味阻止孩子哭泣的后果,相当于否定了孩子的情绪,最终给了孩子们这样的暗示:

爸妈不喜欢我害怕、委屈、焦虑等情绪,这些都是不好的行为,爸妈喜欢的是乖巧的自己,否则爸妈就不喜欢我了,所以我有负面情绪时要压抑、忍住甚至隐藏住。与此同时,父母在孩子心里也变得不可信赖,孩子也不再愿意跟父母完全分享内心感受,渐渐地亲子关系就会疏远。

当孩子哭泣时,爸妈最正确的应对方法是什么?

1、父母自己调整情绪

“其实孩子哭的时候,最先需要处理的是家长的情绪。”德国心理学家卡萝拉·舒斯特认为,孩子的哭闹会让父母处于一种特别状态,让许多家长怀疑他们为人父母的能力,所以父母会对孩子的哭泣紧张、排斥、反感。所以接纳孩子情绪的前提要父母自我调整情绪。

2、轻拥孩子让他们发泄

孩子哭泣时,不要打断也不要呵斥,尝试着就像对待一个好朋友一样,你只需留在他们身边,轻拥着孩子,让他们尽情地哭泣,不要急于发表意见,你只需让他们知道,无论发生什么,妈妈始终关心你的感受。待孩子发泄完就自动会停止哭泣,而不需要别人的呵斥或中断。

如果面对的是孩子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表现出来的哭泣呢?同样也可以让他们静静地哭完,但不要对孩子的某些无理要求妥协,坚决Say No,让孩子知道,我理解你的要求,但是妈妈也有自己的原则。

怎样帮助儿童克服焦虑症

近年来患焦虑症的儿童越来越多。据报载,专家通过对万余名学生的抽样调查,发现有32%的中小学生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如厌学、抑郁、焦虑、恐惧等。其中,焦虑症状更为普遍一些。究其原因,主要是过重的学习负担和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所致。那么,儿童焦虑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1.家庭不和睦
家庭是孩子的避风港,家庭和睦可以培养孩子活泼聪明的天性。相反,夫妻不和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难以愈合的创伤,孩子的情绪会变得焦虑起来。家庭不和睦会使孩子痛苦难言,受伤的心灵、受压抑的性格和焦虑的情绪会使孩子万念俱灰、悲观厌世。这种焦虑状态如果不能得到调节和解脱,无形之中会毁掉一个人。
2.家长期望值过高
望子成龙几乎是所有父母的心愿。为了能使孩子早日成才,有多少父母处心积虑,呕心沥血,甚至“踏破铁鞋”为孩子寻觅成才的路。但是,人们往往会因情急心切、不明方向、不究方式而落得事与愿违。
3.惧怕考试,心生焦虑
读书、升学、就业是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但家长过高的期望值,会产生强烈的负面效应,给孩子造成严重的焦虑心理。这种焦虑会使孩子在考场上情绪激动紧张,甚至会因恐惧而出现怯场现象。有的孩子考前患得患失,神经紧张,不能保证必要的睡眠时间;在考场上则头昏眼花,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钝,严重干扰和影响了正常水平的发挥。心理学家认为:学生惧怕考试更多的是惧怕失败。有的考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头场考试失败后就担心下一场又失败,结果造成恶性循环,失分现象接踵而至。
那么,如何使儿童克服焦虑症呢?
1.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是孩子的天然课堂,父母是孩子最早的启蒙老师。孩子整体素质的基础,是从小在父母身边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要想把孩子培养成自信、豁达、活泼、开朗的人,家庭环境一定要整洁、朴实、条理、明快;家庭成员之间要和睦、民主、互敬、互助。
2.恰当指导孩子
在孩子成才方面,父母要依孩子的天性、爱好、兴趣给予适当的指点和帮助,要不急不躁。在家中应尽力为孩子开辟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学习生活小天地,最大限度地满足孩子的求知欲。
3.不要对孩子要求太高
作为父母,应当准确把握孩子的考试情绪,不要有意无意地给孩子施加压力,要采取平和的态度。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应该看到,孩子准备考试已投入了很多,即使达不到理想的成绩,只要尽力就行了。千万不要对孩子唠唠叨叨,嘲讽挖苦,或者板着脸不搭理,这样会使孩子感到压抑,或是出于逆反心理而对抗,加重孩子的焦虑。
儿童焦虑症的患病机制是多种多样的,即使患了此症也并不可怕。作为父母,首先要带孩子接受心理治疗,心理医生可以帮你找出孩子焦虑的原因。相信通过心理医生与家长的共同努力,一定会帮助孩子顺利度过“焦虑期”。

处理孩子的负面情绪,比给ta快乐更重要

文:吴静 | 壹心理专栏作者

作者注:本文为根据《头脑特工队》电影,解读孩子情绪的讲座。以下为内容:

心理学、书籍、影视剧,几十个世纪以来都在解读什么是悲伤。心理学会告诉你悲伤源于情绪过程的激烈扰乱,川端康成会“凌晨四点钟,看海棠花未眠”,大话西游会告诉你“他好像一条狗啊”。成人的世界被悲伤情绪随时左右,儿童也一样。

最近热映的《头脑特工队》,里面解读了小主人公莱利的五种情绪,但实际上它讲的是成长的故事,是一个学着“接受悲伤是生活中的一部分”的故事。今天我们就跟随这部电影一起看一下孩子从小到大情绪是如何形成的?面对孩子的悲伤和负面情绪时大人们该怎么做? 

每位父母都希望孩子快乐,但不现实,所以学会如何接纳和处理孩子的悲伤更重要。像大多数人一样,我们总是盼望着孩子一直快乐,就像影片中乐乐所说的,我们将有一个快乐的一天,进而是快乐的一周,然后快乐的一年,最后就有快乐的一生。

带着这样的期望,每个人都对悲伤避之不及,连忧忧自己都不喜欢自己。但在孩子哭闹,生气发脾气,不听话的时候根本无法避免,你是怎么如何处理孩子的悲伤和负面情绪的呢? 

孩子的情绪天生存在不同,不需要因为孩子比其他人更容易悲伤,所以觉得不对劲

影片一开始我们的莱莉的出生就伴随着乐乐的诞生,在莱莉的童年时期都是由乐乐主要掌控的。每个宝宝都是由乐乐掌控的开心宝贝吗?不是,孩子出生就伴随着不同的气质。

宝宝出生几周,自己的气质和行为风格就展示出来了。我们把宝宝分成四类:10%的困难型宝宝,这类宝宝经常哭闹,容易暴怒,还会把吃进去的食物吐出,睡眠和饮食也不规律。这类宝宝是不是很像怒怒在掌握操作台?

15%的宝宝属于慢热型宝宝,这类宝宝不太活跃,对环境适应比较慢,行为退缩,似乎总是在某种消极情绪中,这类宝宝像不像忧忧来掌握操作台?

还有40%属于容易型宝宝,这类宝宝天生开朗,能够很快的适应新事物,就像莱莉由乐乐主导控制台一样。那么剩下的35%属于混合型的。

宝宝天生的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容易型尽管乐观但可能冲动,慢热型尽管缓慢但做事时更加专注。 

家庭对孩子情绪发展的后天培养很重要

影响情绪最大因素是家庭的后天培养。心理学家做过一个视崖试验。将几个月的婴儿放在一个特殊的玻璃上,制造出悬崖视觉效果,妈妈站在对面召唤孩子。这个时候如果妈妈表现出恐惧或愤怒的表情孩子就不会爬向妈妈,而妈妈如果表现欢快,孩子会爬向妈妈。也就是说,宝宝会根据父母的情绪来进行他的行为。而且婴儿这个时候会通过自己的张嘴和翘舌头来模仿周围人的面部表情。这个时期婴儿会根据养育者的情绪表现和行为来评估修正自己的情绪表现和行为。

如果你的孩子常常大吼大叫,回想一下你是不是常常对你老公大吼大叫? 

2-6岁时如何处理悲伤情绪

2-6岁属于童年早期,这个阶段又可以分为两个时期,2-3岁时孩子出现第一个反抗期,会反复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例如:“别动我的玩具!”而4-6岁的孩子开始主动探究这个世界,并且发展想象力和创作力。影片中莱莉的假想朋友“冰棒”就是这个时期出现的,她在玩耍的时候会把地板想象成火山岩浆。

更加复杂的情感,如悲伤,孩子则是通过玩来展示的,孩子还会留心观察别人的示范行为来了解情绪的自我调节。为什么必须在玩中表现?因为对这个时期的孩子来说,最好的发展就一个字:玩游戏!比如孩子玩给娃娃打针的游戏,是帮自己克服打针时候恐惧的感觉,所以游戏对于孩子来说是学习和成长的必要方式。影片中,莱莉有两个核心记忆球,友谊和冰球都是此时发展出来的。冰球是莱莉喜欢的游戏。游戏帮助孩子发展自我控制,家长可以利用游戏改造孩子的问题行为。

这个时期,孩子出现情绪问题,那么家长可以关注孩子的游戏活动,在游戏中了解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缓解情绪。

有个4岁的小女孩,一度爆发悲伤,沉默寡言,郁郁不欢,无论家长如何询问也得不出结果。有一次玩游戏的时候,她在摆弄几个玩偶,孩子把其中三个玩偶摆在一起,另一个放在远的地方。孩子说三个一起是爸爸妈妈和弟弟,远远的那个是自己。她认为:“弟弟出生后,爸爸妈妈只喜欢小弟弟不喜欢我了。”

如果家长感觉孩子情绪不对时,不妨首先来观察孩子的游戏活动,做什么游戏、怎么游戏、对玩具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这可以帮助你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然后父母可以在适当时候加入孩子的游戏中,通过游戏的语言跟孩子沟通,了解孩子,并为孩子示范调节情绪的方法。 

7-11岁的孩子如何处理悲伤情绪

进入童年后期,7-11岁,也就是莱莉搬家和离家出走的时期。这个时候孩子知道情绪可以被转移,就是影片中乐乐一直试图利用的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悲伤的时候想想开心的事情。影片中莱莉第一天上学晚上家庭爆发冲突的时候,莱莉试图将厌恶,恐惧伪装成快乐。

同时这个时期的他们学会了隐藏,包括悲伤情绪,都容易被孩子隐藏起来,这时候可能你需要去猜测你孩子的情绪。最后,这个时期的孩子知道他们的情绪不一定非要付诸行为,如果有人倾听他们会表达出来。 

搬家第一天情况很混乱,各种情绪蠢蠢欲动。但周围人谁都不愿承认这个不开心。乐乐试图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努力维持快乐。转移注意力,回忆美好时光,搞怪等等方式,你们在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候是不是也做过这些尝试?总之,在遇到不开心的时候我们努力在维持场面的快乐。

而上学第一天,莱莉还是爆发了悲伤,这让其他人极为恐慌。大家都在试图改变忧伤,变为快乐。莱莉的父母应该也是采用这些对策来应对悲伤的。每个人都不知道该如何面对悲伤,每个人也都不接纳悲伤这个情绪。 

影片中第一次冲突发生在莱莉爆发悲伤的晚饭时间,妈妈感觉到女儿不对劲。女儿试图掩盖情绪表现出快乐。而爸爸对女儿的愤怒采用的是用更大的怒气将女儿击退,爸爸认为万事大吉没有闯祸。过后又试图通过都逗笑的方式换回女儿的快乐。

总结起来,他们都回避悲伤试图快乐。用的方法包括呵斥,制止。转移注意力,搞怪,无力的安慰“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生活中甚至有的家长会用威胁和恐吓的方式,“你再这样我不要你了,你再这样让警察抓走你了!”尽管莱利的父母已经比较有耐心,但可以看出他们应对孩子的负面情绪还是经验不足。 

接纳悲伤是根本

那如何才是有用的?其实,接纳悲伤是根本。

从一开始所有人都回避忧忧,讨厌忧忧,到慢慢的乐乐发现,忧忧能理解别人的痛苦,忧忧能安慰伤心的冰棒,忧忧看了所有头脑手册所以能指导他们的线路,有了忧忧,父母和球队才来安慰和支持莱莉。乐乐才明白,这个时候只有接纳忧忧,让忧忧去操作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而且获得快乐。

家长朋友们,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怎么做?相信如果你已经领悟其实每个负面情绪都是有用的,都在极力的保护着孩子,不那么恐慌的要一生的快乐,你已经完成了一大半。 

一位爸爸带着他三岁的儿子坐火车,晚上的时候小男孩开始了哭闹,他一直在喊:我要妈妈,我要妈妈…… 爸爸也开始了应对模式,你们可以对号入座。

呵斥:不许哭!

温和:别哭了~

讲道理:妈妈带着妹妹在另一个车厢,你是男子汉,不要找妈妈了。

威胁:别哭了,再哭我也不要你了!

消极应对:不说话,听他哭。

很显然这些方式全都没有用。爸爸的应对和孩子的哭声交织了半个晚上。

好,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自己就是爸爸怀里那个三岁的孩子,晚上了,在一个陌生的地方,想象你会有什么感觉?我想那个男孩在想我想找妈妈,妈妈为什么不跟我在一起呢?我想妈妈,我要妈妈抱着睡,我好伤心妈妈没在身边,我好想她,她为什么可以陪着妹妹不陪着我呢?我好难过。

好,带着这样的心境,再看爸爸对你说的话,你是什么感觉?别哭了!你是男子汉不许哭了! 

所以,下次你的孩子遇到负面情绪,请闭上眼睛,想象如果是你遇到这样的事情,你是什么感觉,你想听到什么,那么告诉你的孩子。

如果伴随着情绪,孩子有不良行为,有以下几个步骤可以进行:

首先,共情孩子的情绪,先询问发生了什么事情,理解孩子的情绪。

然后,制止孩子的行为,告诉孩子这种行为是不对的。例如“妈妈知道其他小朋友抢你的玩具你很生气,但打人是不对的,以后不能够打人”

最后,告诉孩子遇到这样的情况可以如何处理。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可以需求支持等等的方式,教给孩子如何做。例如“你可以告诉对方,你抢我的玩具我很生气,你想玩的话我们可以交换玩具”等等。

接纳负面情绪,每个负面情绪都有积极作用,成人可以用正确的方式表达出负面情绪 

影片最后,莱利说自己很想念明尼苏达。幸运的是,父母没有继续用老的方式应对,而是同样的表达了自己的悲伤:“你知道吗,我们也想念明尼苏达了,想念我们一起踏青的森林,想念我们一起玩耍的后院,想念你学会溜冰的春湖。”接纳和表达悲伤后他们才收获了快乐和美满。

这是莱莉带着她的父母学会的新的方式,接纳孩子的悲伤,接纳他们的不同,孩子不仅仅是需要我们的养育,其实,他才是我们的老师,带领我们长大。

救救孩子?还是先救你自己吧

对于一个家庭来讲,你是树根,孩子是花朵。

如果花朵有问题,多半是树根也有问题。

家长们常常“看到”的孩子的问题,其实是他自己问题在孩子上身的“开花”。

孩子是你的投射影幕,当你在孩子身上看到了问题,那是你自己问题的内在投射。

从本质上讲,不存在有问题的孩子,只存在有问题的家长。

家长意味着“头脑”,孩子代表着“心”,当生命的存在看似出现问题时,那是“头脑”出了问题,“心”一直健康,心怎么可能有问呢?

你在孩子身上看到的问题,那是你问题的投射

这几乎百分之百,没有你的角度、判定、认为,你眼中会有有问题的小孩吗?

如果你眼中有有问题的小孩,那是谁的问题?谁制造出了一个有问题的小孩?

你,你创造了一些问题概念,然后你投射在孩子身上。

是你眼花把一块完美无瑕的玉看成了一块丑陋的石头。

如果你看到你有一个有问题的小孩,要寻找他的问题,先反过来,在你身上寻找问题。

如果你看到影幕上有一些瑕疵,先看到投影仪的镜头上有没有问题。

你自己的恐惧越多,你要求孩子就越多

如果你是有一个恐惧的家长,你肯定有一个有问题的小孩。

你的恐惧越大,你眼中小孩的问题就越多。

恐惧导致掌控。

如果你越恐惧,你越倾向于去把握住某种东西,以让你自己有安全感。

掌控者是头脑,通常小孩都是自由的心,他们像水一样流动,他们很难被掌控,这使越想抓住、越想驾驭、越想掌控的你,越抓不住,越驾驭不了,越掌控不住。

每个小孩都像一条活生生的龙,不是一个完全无恐惧的家长无法骑得住他自由翱翔生命的天空。

当你的恐惧越多,你要求孩子就越多,因而你眼中小孩的问题也就越多。

小孩是一个有问题的小孩,真是这样吗?

没有你的恐惧,没有你的压制或判断,他是一个很难教育的小孩,这是真的吗?

问一问你自己。

当你是一个完全无惧的父母时,你的孩子才能天然成长

人们都期待,自己的小孩长大以后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

如何才能使一个小孩长大以后,呈现出“最大”的智慧和能力?

那就是天性成长。

如果一个小孩按照他天性本然的样子成长,他长大以后的智慧和能力将会最大化。

但是如果不是那样,而是你特别有意识的去培训或训练他,成年以后,或许他在某方面的技能或能力不错,但是他的智慧心将发挥不足。

如何才能让一个小孩天性成长?

当你是一个完全无惧的家长时。放一小匹小马在辽阔的草原上自由奔放成长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小马的主人可需要多大的无惧的心啊?

他会担心小马在他的道路上会不会遇到这危险,会不会出现那问题;

他会担心,这样的任着小马,它以后怎样,它长大会如何,等等问题。你怎么敢于撒手你的小孩?

你没有那么大的勇气。

在一个小孩的自由形态上,可以看出一个家长无惧的心到底有多大。

不是像老天一样大敢的人,他的小孩无法享受那纯然无边的天空大地。

你知道什么对他的人生道路最好?

在孩子面前,我们似乎都是上帝。

在一个幼小的小孩面前,我们在无意识中扮演上帝:我们知道什么东西对他最后,我们知道什么样的道路对他最好……

从其一生的长远角度来看,你真的知道什么对你的小孩最好吗?

以你的“知道”,来控制你的小孩按照你的道路行走,把你认为是好的或对的东西强加给你的小孩,那简直是挟持和强奸。

你在挟持他的生命自由,你在强奸他的心。

在那无明中,以爱或对他好的名义,你对你的小孩做过多少蠢事儿你知道吗?

当一个人在不明中时,你怎样对待自己你就怎样对待他人。

你用惩罚你的方式来惩罚你的小孩;

你用责备自己的方式责备他;

当你还是一个有多多问题的家长时,你怎能教育出一个和你不一样的小孩?

你管得越多,他越成为你。

你管得越多,他越成为你不希望他成为的那部分——他就越成为你内心中你所讨厌的自己的那个形象。

你只有你管得他越少,他才会越来越不像你,他才会越来越发展出你的生命中你所没有的新的部分。

你确定什么样的道路,才是你小孩该走的最好的人生道路?

你真正知道他到底需要什么?

你是上帝吗?

如果你真的是上帝,它彻底撒手让它的“孩子”自己成长。

看,那天底下的众生——老虎、狮子、蚂蚁、蜜蜂,哪个不是它们自己在自我成长,上帝可没有操控它们的人生道路哦。

知识教育和智慧教育

人们往往把知识多当成有智慧,这是个错觉。

在这个错觉的影响下,人们都期待自己的知识多、都拼命的往自己的头脑里装知识,这也导致他们的教育模式是这样。

家长们在在自己身上的“希望”过期了以后,他们把曾经对自己的“希望”放在了孩子身上。

他们希望自己的小孩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如何做到?

往他脑子装更多的知识呗。

如果一个小孩在四岁时就能识别二千个字、背诵三字经、千字文,我们就以为他很聪明。

而这有什么用处?

你只不过是在往一台电脑的硬盘上,多储存一些数据而已。

智慧是一种空盈的状态,而不是一种满实的状态。

过多的知识只能使一个副头脑变得狡猾,而狡猾并不是智慧。

电脑能够随时调度出千万知识信息,但电脑并不是一个智慧的人脑。

对于人来讲,智慧不取决于他里面的有,而取决他里面的空。

当他里面空的部分越多,他的越用知识的空间和能力就越大,犹如电脑的硬盘和内存里越有更多的空白,它的运行速度就越快一样。

教育你的小孩,给予他有,更保留他的空,不要把他填的太满。

如果你把他的头脑填的太满太实,犹如一个瓶子被塞的太硬太实一样,它那里面的空成为死空,这样一个小孩的智慧就发挥不出来了。

知识教育是一种有的教育,智慧教育是一种空的教育,记住保留给你的小孩更多的空而不是有——请重视智慧教育胜过知识教育。

要求、期望、负责是不是爱?

我们往往衡量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是否有爱,或爱有多深,我们往往看对他们有没有要求、期望或负不负责,或那程度有多深。

当我们对一个人要求越多、期望越高、掌控的越很——我们叫越负责时,我们就越爱那个人;

反之,我们就不爱他,或爱他不深。

这是真的吗?这是错误的。

要求、期望或所谓的负责,仅仅都是恐惧的替代物,它们是恐惧的另一种化身,另一个名字。

要求、期望和负责意味着爱,你确定那是真的?

在我们的教育中,因为我们自己有恐惧,结果“要求”、“期望”或“负责”成为了我们与另一个个体的连接物,当我们对他要求、期望或负责时,这能使我们感受与另一方连的更深、更紧,以使我们自己感到安全。

教育是为弥补安全感的,当一个人越强调教育,其背后的不安全感越大。

教育似乎是一种掌控,它建立在对未来和恐惧幻觉存在的基础上。

教育是恐惧的面目,一个人越恐惧就越需要它,一个人越恐惧就似乎越需要教育和被教育。

圣人们没有教育的概念,因为他们不需要教育。老子从未提倡过教育,因为他处在了道的源头。

万物需要的不是他我教育,而是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而实质,在人的智慧创造之中,也只有这一部分是真正有意义和起作用的。

要求、期望和负责是不是爱,严格的说,那不是爱,那是完全的恐惧。我对教育有什么态度?我对它的意义下降到最低。没有人需要教育,他们需要自我教育。


别把小孩当“人质”

因为家长心存恐惧,在对待孩子教育的问题上,他们在无意识中不可避免地把孩子当成了他们自我安全感的“人质”。

你必须变成优秀和美好的,否则我就不安全;

你必须变得有能力,否则我怎么能够安心?

瞧,家长们在把孩子变成他们内在安全的要挟物了。

当一个小孩是一个家庭中的“人质”时,你猜,这个小孩能否受到真正的良性教育?

小孩变成了整个社会或家庭的内在恐惧之河上的波涛,他当然无法获得那生命中真正需要的。

当你恐惧,他能感受到恐惧,即使他很小;

当你放松或自信,他也能感受到。

小孩是一个敏感的接收器,他在反映你的声音和信息。

一个好的家长,应把教育的重心由教育孩子放到教育自心上来。

对于觉悟的家长来讲,教育孩子只是个借口,自我教育才是真的呢。

当你把自己教育好了,孩子只是美好的你的反映,他自然会变好。

在你的子女教育中,你有没有把孩子当成你的“人质”?

来检点一下你自己。

盘查你内心的恐惧,是你真正想教育出好小孩的开始。

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治疗,它治疗的正是人类之心的恐惧和愚痴。来从更深的层面理解教育。

真正的爱是什么?

我们常常会说,一个母亲对于孩子的爱是全然的、百分之百的,真的吗?

当一个人内心还存有恐惧时,他对另一个人的爱就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

真正的爱是什么?

并不是你能把自己的命都给他叫真爱,也并不是他要什么你都能满足或给予就叫真正的爱,真正的爱和此无关。

真正的爱是一种无为,它没有要求,它里面没有任何恐惧的阴影,它不隐藏任何掌控的企图。

它像太阳给予万物光和热一样给出能本性的能量,你不期待你,你要求你和你本来的自己有所不同,不试图改造你或修正你,真正的爱完全无条件的。

无论如何他都爱你,怎样么他都爱你,他的爱甚至和你无关。

这才是真正的爱。

这爱像老天对万有的态度一样,它给予你但对你没要求、没期待,它对你无为。

如果把这个标准称为真爱的标准,那么来检点一下你对你小孩的爱是不是真爱?

你还期待他学习好呢,你还期待他做个好小孩呢,但你知道你的期待曾经暗地里带给他多少压力吗?

你期望他越好,你越形成自己的压力。

这对小孩的成长有好处吗?

我对我的小孩没有期待,他怎样我都爱他;

我尽我所能,但不要求他。

这才是真正觉悟的父母的爱呢。

对孩子没有期待的教育,并不一定比对孩子有更多所谓的良好期待的教育更差,思考一下,你觉得是这样吗?

在对待小孩的问题上,来重新思考一下你的爱,那是否是真的真爱?

解决小孩的问题,先解决你的问题

在教育之中,要解决小孩的问题,先解决你的问题,这是在根子上解决问题。

没有一个有问题的家长,就不存在一个有问题的小孩。

一个小孩只是家庭和社会之树上的一枝花朵,它开出了家庭或社会的优点,同时它也把整个家庭或社会隐藏的毛病也给开出。

如果一棵树长的花朵长了毛病,我们通常就要深入树根去治疗,而不仅仅停留在花朵本身上;

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小孩要出了问题,我们该深入何处对他加以帮助呢?

显然,家庭和社会是根源。

当然,我们也完全深入小孩本身去改变问题,因为一个人的问题,和一朵花的问题还不完全相同。

这是解决一个所谓的、有问题的小孩问题的两条途径,在我看来前者仍是向外,后者才是向内。

向内的才根本,向外的流于表层。

宇宙里只有一个“心”的问题——而且是你自己的心

原来的宇宙是没有问题的,那是一个无问题的宇宙。

如果你在宇宙中发现了问题,那问题一定是“心”的——而且只是你自己心的。

当心不向宇宙投射问题,宇宙怎会生出自己的问题?

如果在你宇宙中发现了问题,那问题一定是你的——因为宇宙没问题,而你又是透过你的心来看到宇宙和问题的,因此那问题只能是你的。

我处在一个没有问题的世界,如果你处在一个问题重重的世界,那么,反诸向内,去探究你的心。

问题一定出现在那里,是投影仪出问题了。

心就是一台投影仪,如果你在生命的画面上看见了问题存在,那么那看一看你的投影仪吧。

如果你发现在孩子教育上存在瑕疵,解决的方式一样:去先看看你自己的投影仪,然后再检查别人的投影仪吧。

这才是解决问题正确有效之道呢。

教育孩子,就是自省

在我看来,教育是一种自醒,是一种人类的自醒,一种你的自醒。

在完成自身生命圆满之途上,孩子及其教育是一座桥,踩着这座桥,你回到了你自己。

在实现孩子圆满的过程中,你圆满了你自己。

孩子是你的投射之物,教育是你的投射手段,在实现孩子的圆满之中,你必圆满你自己;

同样的道理,你在圆满自身的过程中,你小孩也必圆满。

外在世界是内在世界的结果,内在世界给予外在世界它美好的能量。

藉着你有一个小孩和教育他,在你自己身上下功夫吧,以此来实现整个存在的圆满。

教育是一种自醒的途径,向外劝导你的孩子,向内劝导你自己。

你的孩子能否成人、成材,关键在这25个法则!

孩子能否成人、成材,关键在于教育,教育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无论是哪一种教育,基本上都有这25种法则渗透在内,父母应从这些法则中汲取教育孩子的精髓,将孩子培养成一个从人格到灵魂都独立的人!

希望以上内容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