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回文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3:53:03

苏轼有回文诗《记梦二首》,主题关于“茶”,在诗前的短序中他提到:“十二月二十五日,大雪始晴,梦人以雪水烹小茶团,使美人歌以饮。余梦中写作回文诗,觉而记其一句云:‘乱点 余花吐碧衫。’意用飞燕吐花事也。乃续之为二绝句。”这里诗人记述了一个雪霏天晴朗的美梦。在梦中诗人以白雪烹煮小团茶,伴着美丽女子动人的歌声,细细品味好茶,同时在梦中创作回文诗。只可惜梦醒后依稀隐约只记得其中一句,但是在清醒的状态下,随着梦中灵感的涌现,接着完成两首绝句:

      其一:酡颜玉碗捧纤纤,乱点余花吐碧衫。
               歌咽水云凝静院,梦惊松雪落空岩。
      其二:空花落尽酒倾缸,日上山融雪涨江。
               红焙浅欧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

      若将这两首回文诗倒读,便又成为另外两首佳作:
      其一:岩空落雪松惊梦,院静凝云水咽歌。
               衫碧吐花余点乱,纤纤捧碗玉颜酡。
      其二:窗晴斗碾小团龙,活火新哑浅焙红。
               江涨雪融山上日,缸倾酒尽落花空。

      这两首《记梦》回环往复,不改一字,只是颠倒顺序便可成新诗,立意不可谓不新奇,遣词造句的构思不可谓不精巧,心思不可谓不慎密。更有意思的是这两首记梦全属写景叙梦制作,虽颠倒顺序却不影响景物的体验。前后颠倒拜读,俱是同一方意象情境,用词妙至巅毫,梦中景物逼真,呼之欲出。

      然若细读数遍,却又发现虽然回环往复、情景无意,同一首诗28字中所蕴含的情感却又有些细微的差别。如我们先反向细读《记梦》其一,虽然岩空、雪松、院静、衫碧,重点却落在最后一句“纤纤捧碗玉颜酡”,庭院中冬日霜雪风姿虽则赏心悦目,最赏心悦目的却始终是那纤纤玉手、玉碗酡颜。

      倘若从此诗最末一字,反向读之,细细品味,便会发觉,虽然景物依旧是那番景物,佳人依然是那位佳人,重点却有了新的侧重:美人酡颜、纤纤丽质,手中更捧着美酒佳肴,这是何等的享受。 而更惬意的是美人在侧,美酒在手,却还能欣赏如此雅致的雪松空岩、落花凝云,岂非快哉!

       景物依旧,仅是顺序颠倒,却有着别然两重的情境体验,实在有趣!实在精彩!


      又如苏轼曾游镇江,一日诗兴大发,作下一首咏镇江金山的回文诗: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渔舟钩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晚日晴。
      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鸥轻。

      北宋时的金山,座落在长江之中,山势巍峨,庙宇雄伟,浪潮起伏,景色十分壮观,苏用回文  诗对此作了真实的写照。因是回文诗,它也可倒读:
      轻鸥数点千峰碧,水接云边四望遥。
      晴日晚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
      清波石眼泉当槛,小径松门寺对桥。
      明月钩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顺读此诗,展现在眼前的情境是由近到远,由下往上,从近潮到远浦,从寺门松径到天边红霞,眼帘渐渐壮阔;倘若颠倒读之,视野则恰恰相反,从上到下,从远及近,意味绵长,仿佛有一个空中横置倒悬的摄像机,不断调整焦距,俯拍山寺美景。

      一首以人物为中心,一首以天地为轮廓。虽是同样一番景色,读来视角却大有不同,不可谓不妙!文字技艺处理若此,其情趣理趣已远非一般写景的诗词能与之比拟。



      再有一首苏轼词,名为《题织锦图回文》,亦为写景抒情之词,按照正常的顺序,读之应为:  
     春晚落花余碧草,夜凉低月半梧桐。
     人随雁远边城暮,雨映疏帘绣阁空。

     反向读之,则为:
     空阁绣帘疏映雨, 暮城边远雁随人。
     桐梧半月低凉夜,草碧余花落晚春。

      顺读之,便是一副日暮潇潇、人丁凄凉、月缺梧桐的孤寂景象。试想,春日已晚、落花低垂,更有夜凉月缺、雨幕垂阁,风雨飘摇之中,却有一孤独行人,意兴阑珊、禹禹独行,凄风冷雨之下,寂寞凄苦的走出城门。头顶更有孤雁盘旋唳鸣,更添凄楚。

      让我们换一次角度,从最后一个字开始往回念,场景意向却已是截然不同的两重世界:
      此时日暮晚雨之下、禹禹出城的孤独旅人则成了月夜小雨之中往城内赶、归心似箭的幸福人儿。虽然依旧是落花零落、碧草飘摇,可这又如何?城里也许有他的妻子家人在雨幕之下的秀阁中翘首企盼,若是如此,晚春雨幕也不再凄凉,而成了归家游子最后的欢歌。即便不是家乡,没有亲人,最不济城里也有暖酒热食,可以充饥解渴,岂非比那雨夜疾行的孤独行者要来得幸福的多?

      同样的28个汉字,一样字词的写就搭配,只是换了念读顺序便能成就两幅截然迥异的鲜丽画卷,用字之妙、构词之巧、心思之敏、才智之卓历历可见,而回文诗的趣味妙境更是体现无疑,不愧是才子苏轼。

 

重句诗又名叠辞诗,是指在诗词之中,将部 分文字反复重叠运用,视觉上显而易见,听觉上 也有相应的音效,形成具高度美感与诗趣的作 品。

历来有不少的文学名家,循此途径创作,透过 用字的技巧与适当的排序组合,增进诗句的意 境。原本就要求用字简练明确、精准雅致的诗词, 在这种限制下,困难度大增,然而有多位诗坛名 家,分别写下为世传颂的奇作,实是文学艺术上 一大成就,绝非卖弄文字而已。

 宋代的大文豪苏东坡,在其诗集中就载有这 类诗作,

以“赏花归去马如飞酒力微醒时已暮” 十四字重叠字句,排列组合成七言绝句一首:

赏花归去马如飞,

去马如飞酒力微。

酒力微醒时己暮,

醒时己暮赏花归。

除此之外,苏东坡尚有《采莲》诗一首,采用 “采莲人在绿杨津一闽新歌声漱玉”十四字,排 列组合成七言绝句一首:

采莲人在绿杨津,

在绿杨津一闽新;

一阅新歌声漱玉,

 歌声漱玉采莲人。
 
六月的一天下午,苏小妹与长兄苏东坡正荡舟湖上,欣赏那无边景致,忽然有人呈上苏小妹丈夫秦少游捎来的一封书信。打开一看,原来是一首别出心裁的回文诗: 
苏小妹看罢微微一笑,立即省悟出其中的奥秘,读出了这首叠字回文诗: 
静思伊久阻归期, 
久阻归期忆别离; 
忆别离时闻漏转, 
时闻漏转静思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