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打“蝴蝶面”徽州面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8:34:47

三十年过去了

张大姐还惦记着河坊街徽州面馆的蝴蝶面

吴大伯三年前想过开家主打蝴蝶面的面馆

不知道老徽州面馆的后人还在不在杭州?

 

陈健

 

 

网友“古朱”在博客中贴出的“正兴馆”老照片

 

根据读者讲述绘制的蝴蝶面(绘图 高薇)

张大姐还惦记着河坊街徽州面馆的蝴蝶面

昨天9:02,张大姐来电:我看快报这几天都在找哪里有美食,我想说,30年前,我吃过杭州最好吃的面是蝴蝶面……形状跟蝴蝶一模一样,用清汤煮开后,装在一品锅里,再加上火腿、冬笋、河虾、肚片……味道鲜得不得了。

这家面店以前在河坊街的新拱桥,旧城改造以后就没了。我找了好久都找不到,你们能帮忙找找吗?

“这家面店名叫‘徽州面馆’,原来开在梅花碑附近。面积只有四五十平方米,虽是小店,但人气很旺。”张大姐回忆说,“住在河坊街的老杭州,应该都记得这家面馆和里面最好吃的蝴蝶面。”

张大姐记得,蝴蝶面选用上好火腿、新鲜冬笋和鲜活河虾做食材,讲究原汁原味,出锅时香气扑鼻。而且“徽州面馆”蝴蝶面的分量大,一品锅可以一家人分着吃。一个人吃一锅也不嫌多,“一碗面,常常被连汤带卤儿吃得‘滑脱精光’。”

张大姐说,1980年,她在吴山钟表厂工作,每个月挣30块钱。当时蝴蝶面卖35分钱一碗,那个时候,这个价格是很贵的。“只有等到15号发了工资,我才能去吃一碗。”

1982年,杭州旧城改造,徽州面馆搬迁,之后,张大姐说她就再没吃到过蝴蝶面。

30年过去,我现在也57岁了,还是忘不了蝴蝶面的味道。这些年,只要听说哪里的面好吃,我就赶过去,希望能再尝到蝴蝶面的味道,可惜都不是。”张大姐说。

蝴蝶面是徽州风味面食

徽州,古称歙州,又名新安,是徽商的发祥地,当时范围大致包括现在的安徽黄山市、绩溪县、江西婺源县等。

杭州有个徽州学研究会,会长胡永吉说,“蝴蝶面是一种徽州风味面食。先用手工将面擀成和馄饨皮一样的薄片,再把面皮切成菱形。之后,放进高汤里煮熟,再加入肉片、冬笋、虾米、火腿、香菇、青菜很多配料。

“因为菱形面皮受热后会翘起,类似蝴蝶形状,所以得名蝴蝶面。”

过去,河坊街一带聚集了许多徽商,风味餐馆也多,徽州面馆就是其中之一。不过,面馆后来搬去哪里,胡会长也不知道。

“我们一直想恢复河坊街的徽州文化,两三年前,还有位老同志想重开一家徽州面馆,可一直没能实现。”

吴大伯三年前曾计划开家主打蝴蝶面的徽派面馆

想重开一家徽州面馆的老先生,名叫吴金文,今年77岁,是杭州少儿图书馆的老馆长。

昨天傍晚,我联系上吴大伯。2009年,大伯计划开一家营业面积600800平方米,具有徽派风格的大面馆。

“当时想得很简单。请最正宗的徽州厨师,烧最有徽州特色的蝴蝶面、凉面、炒面、锅面,徽州的小笼包子……”

大伯遗憾地说,“可惜,后来合作开店的老板出了资金问题……我想开出来市场前景肯定很好的,30年前的徽州面馆,生意多火爆!”

很多老杭州都对徽州面馆念念不忘

“杭州网”上有篇题为《吃客》的美食文章,提到过“正兴馆”和“蝴蝶面”在杭州的来历,“解放前在杭州做木材、茶叶生意的安徽人很多。从安徽来杭州谋生的章氏兄弟,一个在扇子巷开菜馆,一个在河坊街开面店。面店叫正兴馆,以蝴蝶面出名。正兴馆的面片,从揉面到切面全部手工。面片下到汤里,滑溜不糊,一片就是一片。徽帮菜重油,而蝴蝶面油而不腻,且不辣,价廉物美,不仅迎合安徽人的口味,杭州人也爱吃。”

网友“古朱”,在一篇博客中写道:

当年有家面馆位于河坊街佑圣观路口,店名好像叫‘徽州正兴面馆’。主门面是朝向河坊街的,有个雨棚,到时也摆门板饭。

往新宫桥方向走几步是个消防站,幼儿园时还去看过消防员叔叔快速换衣服。后来这个消防站撤了,改成修理消防器材的,门框、窗框还是漆成红颜色。再过去就是信余里弄口……

两间门面里有人擀面,用根竹杠,人坐在上面压和好的面团。擀好后,又用一把铡刀般的大片刀切面,小时候,我会站在门外看个半天……

困难时期,面馆每天早晨供应包心菜稀饭,不用粮票5分钱一大碗。一只大木桶,一人收钱一人盛粥,吃的人很多,要排很长的队伍等上半天。我经常带着妹妹赶过去吃,那是当时的美味。读初二时,我家搬离了佑圣观路,以致现在已想不起来面馆的名字了。

“古朱”还贴了一张老照片,路口的一家饭馆挂着“正兴馆”的牌子。

“这家店也许就是徽州面馆。可我也不确定,因为在旧社会,佑圣观路是通向省政府的路,修得很好,但很窄小,没那么宽阔。”“古朱”说。

“正兴馆”应该不是“徽州面馆”

“古朱”贴出的路口一家饭馆挂着“正兴馆”的牌子,是不是徽州面馆?

昨天,我找到杭州知名摄影人章胜贤,他看了照片说,“这张老照片,是抗战时期美国飞虎队员威廉迪柏1945年拍摄的。照片里的‘正兴馆’不是徽州面馆。正兴馆开在湖滨一带,是家做‘苏帮菜’的高级餐馆,当时也很有名。但与徽州面馆一样,现在也没有了。”

章胜贤有两位老朋友“阿炳”和“梦美人”,是当年老餐馆“正兴馆”、“素春斋”主人的后人。

他们对徽州面馆的蝴蝶面也有回忆,“新宫桥断河头(佑圣观路和河坊街交叉口附近)徽州面馆的蝴蝶面,面片油炸后,与香菇、冬笋、菜心、火腿、开洋等配料,宽汤宽料中翩翩起舞的蝴蝶状面片,下口时格外细腻滑爽,皖南风味映衬着徽商精细的行商风格。”

文三路徽楼食府还能吃到蝴蝶面

昨天,我在19楼网站上找到网友“minigogo1012006年发的一个帖子,他说,他在杭州城里找到了能吃到蝴蝶面的地方——建国南路上的“清泉坊”餐厅。

“清泉坊”老板姓魏,昨天下午,我联系上魏老板。

魏老板说,“做蝴蝶面工序复杂,成本太高,2008年就不做了,现在清泉坊的特色是烧鸡公。”

他还说,他们的蝴蝶面不算正宗的徽州风味,厨师都是杭州人,和老底子的徽州面馆没什么关系。

昨晚8点,从胡永吉会长那里得知快报在采访徽州面馆,徽州学研究会会员张诚老先生打来电话,说他对徽州面馆和蝴蝶面也知道一点。

张老是杭州铸造厂的退休职工,老家在徽州。

他说,“徽州面馆拆迁后,先搬到了城站火车站附近,之后好像又开了一年多,才关了门。徽州面馆的老板姓凌,安徽歙县人,现在差不多90岁年纪。面馆里还有两三个徒弟,关店之后他们去了哪里,就不知道了……

“不过我知道杭州哪有吃蝴蝶面的餐馆。在文三路上,叫‘徽楼食府’,也是歙县人开的,店里有蝴蝶面卖的。”

昨晚9点,联系上徽楼食府的老板江先生。

“让张女士到我们店里来吧。我们有正宗的蝴蝶面。”江先生说,“平常点蝴蝶面的客人很少,但我们也会准备。不过,味道能不能和当年徽州面馆一样,我心里可没底……”

马上把徽楼食府地址告诉张女士。“能解解馋当然好了!”张女士说。“不过我还是总想着老徽州面馆的味道。不知道面馆的后人还在不在杭州?有人知道就更好了。”(都市快报2011-10-15

徽州面馆的后人还在杭州

但都不再开饭店做蝴蝶面了

当年很多生意人谈生意都吃蝴蝶面

徽楼食府开卖蝴蝶面 15元一碗

 

许康平 陈健 蒋大伟 汪江军 舒俊

 

 

徽州面馆老板章富和第一位学徒胡大伯 见习记者 蒋大伟 摄

 

徽楼食府晒的蝴蝶面片(记者 许康平 摄)

《三十年过去了 张大姐还惦记着 河坊街徽州面馆的蝴蝶面》后续报道

“徽州正兴馆”后代只有一位做过蝴蝶面

章健康是章富和的独子。

 60岁的章健康说:“我连饭都不会烧,从小就没想干爸爸这一行。”

他一直在工农木器厂,做木工,直到退休。

“我爸爸在面馆里干得很苦,凌晨四点上班,晚上十一点回家。”章健康说,家里小孩都喜欢当工人,不喜欢做饭。

章金龙有两子三女,也都成了工人。只有大女儿章仔兴,因为小时候在店里帮过忙,懂得一些烧菜煮面的手艺。1989年,章仔兴在城站火车站附近开了一家小吃店,也做蝴蝶面,生意很好,后来因为身体原因,就没再开下去。

章仔兴说,父辈因为开饭馆落下一身病,“我爸爸妈妈还有大伯,都是得肺癌死的。应该和天天吸进煤气烟气有关系。”章仔兴说,孙子一辈人中就更没想开餐馆的了。

“现在逢年过节,我在家里还会煮蝴蝶面,家里人都说好吃。但我知道,我的手艺差了太多,味道跟爸妈的没法比,他们的蝴蝶面是独一无二的。”章仔兴说。

昨天快报报道了“老杭州张大姐想找一家30年前的‘徽州面馆”,还有店里最好吃的蝴蝶面的事情”。

在采访中发现,很多老杭州也对“徽州面馆”念念不忘。

网友“古朱”写博客回忆河坊街佑圣观路口的“徽州正兴面馆”。杭州网上也有“安徽章氏兄弟开正兴馆”的传说……

大家都想知道:徽州面馆和它的蝴蝶面真的消失了吗?面馆的后人在不在杭州?哪里还能吃到30年前的蝴蝶面?(《三十年过去了 张大姐还惦记着河坊街徽州面馆的蝴蝶面》1015都市热线版)

昨天,85100000接到四十多位读者来电。

细读每一位读者的来电得知,“徽州面馆”前身就是“正兴馆”。同时感受到,“徽州面馆”、蝴蝶面带给那一代人的不再是一家面店,一碗面的记忆,而是对一段美好时光的回忆。

“徽州面馆”年谱

天兴馆(1930年—1957年)—徽州正兴馆(1948年—1966年)—新皖饮食店(1966年—1976年)—徽州面馆(1976年—1982年)。

“徽州面馆”与章富和、章金龙兄弟的50年历史

楼先生今年70岁,他的妻子“章仔兴”,是“徽州面馆”老板章富和的侄女。

楼先生说,“最早开徽州面馆就是伯父章富和,是岳父的哥哥。我岳父名叫章金龙,是‘天兴馆’的老板。”

章富和有个儿子叫章健康,也在杭州。

昨天傍晚,章仔兴、章健康和楼宝根聚在一块儿,细细回忆“徽州面馆”和章氏兄弟的50年。

章富和1907年出生,祖籍安徽绩溪县。

1922年,15岁的章富和到杭州闯荡。在扇子巷一带摆徽州风味小吃摊,卖各种面食,其中就有蝴蝶面。

1940年前后,章富和在扇子巷开起徽州馆,取名“天兴馆”。不久后,把弟弟章金龙接到杭州,共同经营餐馆。

章金龙1913年生,比哥哥小6岁。

1948年,章氏兄弟分家。章富和把扇子巷的“天兴馆”留给弟弟,自己在河坊街新开一家面馆,取名“正兴馆”。

章富和的“正兴馆”只做面食。客人们习惯地叫它“徽州正兴馆”,后来招牌上也多了“徽州”两个小字,成了当时的名店。

1949年,“正兴馆”依旧客流滚滚,有店员二十来人。

1957年,“徽州正兴馆”改为股份制。章富和占800元股本,成为“私房经理”,照常煮面卖面,但开始领固定工资。

1966年,“徽州正兴馆”取消股份制,改名“新皖饮食店”,店员减少,地址不变。章富和成为普通的餐饮厨师,继续留店煮面。

1971年,弟弟章金龙患肺癌去世,享年58岁。

1976年,“新皖饮食店”再次改名为“徽州面馆”,直属于“杭州饮食服务公司”。章富和一直在这里做到1977年退休。

1981年,章富和也因患肺癌去世,享年74岁。

1982年,河坊街和中河路改造,“徽州面馆”搬迁到城站火车站附近。

1984年前后,“徽州面馆”停业。

我是章师傅的第一个学徒

胡老伯叫胡佐鹏,今年81岁。住在三塘小区。

昨天,是胡老伯的儿子给快报打的电话。

胡老伯说,他是章富和第一个学徒。

那时,我和父亲住在闸口(现老复兴路附近),章师傅在我家边上开了间面馆,叫“天兴馆”。我母亲常和章师傅一起打麻将。

1945年,我母亲去世,我成了孤儿,我过上了要饭的生活。

有一次,我讨饭讨到佑圣观路附近,看到一家刚开的面馆,叫“正兴馆”,有四个门面,估计上百平方米。老板就是我师傅章富和。

但我们相互没认出来。

章师傅人很好,我常帮店里洗碗,换一些回烊儿(别人吃剩的面汤、残渣)来吃。

后来,我姑妈从金华逃难回杭州,她告诉章师傅,我是他麻将搭子(牌友)的儿子,无家可归了。章师傅收留了我。

开始,我就买菜、送面、洗面。

几年以后,我开始上灶头。

1949年,我去上海学汽车修理。后来听说章师傅生病了,面馆也就不开了。后来,我还当过警察,然后到小苏州食品商店(老的城站火车站对面)上班,1985年退休。

当年很多生意人谈生意都吃蝴蝶面

57岁的叶先生小时候就住在“正兴馆”旁边,经常跟外公外婆去“正兴馆”吃蝴蝶面。

“现在想起以前吃面的事情真的都是历历在目啊,那边熟悉到叫我画都画得出来。”叶先生说,“正兴馆朝着河坊街,和佑圣观路垂直,面馆的右边是家鞋铺,鞋铺老头的孙子是我同学,右边是一家小裁缝店,面馆门口有个自来水供水点,每天早上,净寺的和尚风(音)先生会来挑水。”

“早上的时候大厅里坐不下,门口也摆满了桌子。” 叶先生说,那个时候,佑圣观路一带是非常热闹的。就跟商业中心一样。

而“正兴馆”在老杭州余先生的记忆中,里面的台布是白色的,碗筷、盘子都是金色的,“有很多老板到这里请客,在这里请客比较大气。”

楼先生的父亲以前是开张小泉剪刀店的,在楼先生记忆里,他父亲总是和朋友在那里谈生意……

昨天“徽州面馆”创始人章氏兄弟的女婿楼先生也打来了电话,在楼先生帮助下,终于弄清楚了“徽州面馆”及蝴蝶面的故事。

昨天徽楼食府开始晒蝴蝶面,15元一碗 优惠半个月

徽楼食府位于文三西路497号(文三西路紫金港路交叉口不到),老板江先生得知张女士想吃蝴蝶面,昨天特意叫面点师擀了3斤面皮,大概能做20碗蝴蝶面。

昨天见到江老板时,他正在饭店楼顶晒蝴蝶面皮,面皮被切成菱形,放在两只铁盘里。面皮晒了一段时间以后,变得有些脆,边缘开始翘起,形似张开翅膀的蝴蝶。蝴蝶面晒了以后,更利于储藏。

江老板说,平常食府不卖蝴蝶面,主要是因为制作工艺有点复杂。做蝴蝶面,首先要选用精制面粉,撒上盐,打进鸡蛋,把面揉上好几遍,为的是面变得更有劲道。

面和好以后,开始擀面,一般是擀成两三毫米的厚度,然后把面皮一层层叠起来,叠一层撒一层面粉,最后一起切片,切成菱形。

蝴蝶面对汤底的要求也很高。

江老板说:“徽菜讲究的是原汁原味,是要把食材自身的鲜味提取出来,而不是加味精等增鲜的东西。正因为这样,做一碗馄饨面成本也是很高的。看到快报的报道,知道有人很想吃蝴蝶面,我们就打算把蝴蝶面再推出来,以前卖28块一碗,现在卖15块,优惠半个月。”(都市快报2011-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