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芗苑> 16.自然神韵 天工作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1:53:48




  <菁芗苑> 

16.自然神韵 天工作画



2011年10月的国庆长假,正置建国62周年之际,也正巧是我的贤妻六六大顺的日子。身在外地的儿女们都回来了,一家十几口人团聚一堂,好不让人高兴呀。

10月6日一吃过早饭,二女婿租了一辆昌河车,由小儿子开上,一行八人到洛河源头去旅游,寻访龙潭泉即洛水泉。我虽年过古稀,但和我的小孙子一样兴致勃勃的挤在他们之中,同去观光。

昌河出了县城,绕过东城区,来到尖角古人类牙化石窟。然后,折向西,顺着洛河北岸新修的水泥公路而上。

 

这时,车上一片哗然。坐在车厢北侧的两个女儿和小儿媳,她们看见滿山遍野盛开的野菊花;一排排、一簇簇柿树上吊着的如繁星一样的、像过年时家家户户门前屋里掛著的红灯笼一样黃燦燦的柿子,个个赞不绝口。坐在车厢南侧的两个孙子,他们看到河水清澈见底,各种形状的鹅卵石,穿梭飞舞在河道上空的对对鹤鸟,它们时而站在浅水中嬉戏,时而钻进深水中啄食,他们指着喊着手舞足蹈。

车子在平坦的、弯弯曲曲的水泥公路上无声的、稳稳的飞弛着。河道和两边如画的山坡,疾速后退。司机也就是我的小儿子,聚精会神,目不斜视,两手紧紧地握住方向盘,沉着的左右转动。他本是才考取了驾照的,但却像几十年的老司机。

昌河车在公路上疾驰了大约一个多小时,便来到洛河源头的龙泉村。在水泥通村公路的尽头,有一个犹如两个篮球场大小的平场子,这便是前来上山游客停车的地方。

我们的车子停在场子的一角。我一数,场子中已经停放了三个昌河小汽车。我抱怨的说:“我们来迟了!!”

 

哎呀!哎呀!哎呀!!!”

车上下来的人,没有一个不被这空旷、开阁、如一幅巨型的画卷的山里的景色所折服,而发出叫喊声。我的两个孙子高兴得在场子大声喊着,连蹦带跳的跑圈子。

我也大吼一声:“我来了!”

“来的真好!看爷爷兴得连小孩子一样!”

“快看!爸爸兴成啥啦!”

“上山!快上山!”大家异口同声的喊着!

 

这里的山势比较开阔,滿坪都生长着一种呌酸麦浆浆的刺科植物,它们一簇簇,一片片把个山前的平坦地方挤得满满的。时下它们结满技头的、像红炮蛋灯笼一样的果籽正在成熟。还有一种不知叫什么名的雚木植物,它的果子时下也已成熟,颜色也是红的。这两种不同植物相间而生,把个整个山间装扮成一片火红的海洋,十分壮观美丽。人们争相与它们一块拍照留念,我也兴致勃勃的站在它们丛中留下了宝贵的镜头。

 

接着向上爬去,寻找那有名的龙潭泉。走了大约十几分钟,前边闪出一堵立崖,我们从立崖中间的山石缝隙中顺着细流钻进去。

“快来看!这里有一个水潭。”跑在前边的两个孙子同时喊道。

后边的人蜂涌而上,一时间,大家来到龙潭泉前。

从峡口到龙潭泉还有大约10米很窄的河道,河道水的深浅不一,最深的约一米。在河道的右边有一条仅供一人攀崖缝而过去的“小路”,人要过到龙潭泉去,就得自已一个人像壁虎一样贴着崖石慢慢的挪过去,别人是帮不了忙,如果一不小心就会背影子摔到水中。而在龙潭泉的边上也只能站立一个人,就这每个人都想过去与龙潭泉合个影呢!

我也学着壁虎爬了过去。

龙潭泉好像一个巨大的醋坛子,泉口直径约五米,周围都是耸立的石壁。潭的上边有一堵大约5米高的立石峡,从立石峡上泄下来的水,像一条白龙钻入潭底,然后又反冲出来。这龙潭泉是不是由此而得名不得而知,但今天身临其境,我想肯定与从山上流下来像一条白龙一样的溪流有关。从潭底反冲出来的水泡形成水花,白花花的无数朵水花从潭的中央向周围散去,人立在潭边观看,就像是一朵动慢的、若大的白菊花正在开放。潭水很深,水是清的,用肉眼看不到底。我立在潭沿边上观看,既感到神奇,又感到害怕。我抬头观看,方才看到的广阔天空,现在成了一桶高天。这时,我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坐井观天、什么叫井底之蛙。这时我被这大自然的神韵所感触,真是:白龙出山天上来,千年万年硺石开。

滴水穿石形成潭,游人踏至乐开怀。

我不是词作者,如有那位填词高手在此,他绝对能填写出一首震悍词坛的好词来。

欣赏了天然的龙潭泉,每个人都和龙潭泉和白龙合了影。然后大家又从立石崖中间的山石缝隙中出来,由于立石崖的阻挡,上山的路断了。

 

“快来,这里有一条新开劈的上山路呀!”站在龙潭泉左边,也就是南边立坡上的外孙子高兴的喊叫着。

人们顺着喊声一看,在那里确有一条新开劈的上山路,挖过的土还是新的。我们顺这条新路往山上爬去,走不多远前边是一堵五米高的立石岩。立石岩上搭了一个才就地取财做的,既笨重又毛草的新梯子。胆大的爬着梯子一下子就上去了,胆小的吓得不敢上,但不上不行,所以大家为她们助威加油,这样一个个爬着梯子上去了。上了梯子后,大家抓着山坡上的树木和雚木枝条绕过一道山梁。山梁背后就是悬岩,新修的毛路是从岩边往下去,先溜一米的石岩,再钻过一个石洞,洞口紧接着搭了一个五米长新做的梯子,顺梯子下去就是峡沟左边的沟底。从左边的沟底再过一个新用三格粗树捆在一起的、三米长的树桥就到对面的山岩下的沟边。这一段险路,我们一行八人可费了九手二虎之力,经过近半个小时才到右边的沟底。

我虽是山里生、山里长的山里人,却面对这样的险路还是第一次。我站在树桥上,真乃是:

脚踩三根树桥,头顶一线兰天。

桥下白龙过隙,挤身峽谷之间。

两边山崖掛画,石槽溪流潺潺。

今日到此一游,胜过百年修仙。

再往上去,顺着峡谷:时而上下木梯,时而过往树桥。时而钻过石洞,时而仿学壁虎。时而在碧水中嬉戏,时而攀上石岩采花。时而一人与美景留念,时而几个人选景合影。

今天,在这幽美静雅的仙境中,只有两种声音在峡谷中回荡着。一种是如同往常一样,那就是溪流从高涧到低潭的冲撞声和溪流从高到低的潺潺声。这种声音如同歌坛明星的歌喉声,从有此山形成之日起唱到今日,又从今日唱到永远。另一种声音,就是我们八人的说笑声,以及她们动听、悦耳的合唱和独唱声;他们粗旷、高昂的呼喊声。可能是因为山势过高的缘故,没有听到小鸟的鸣叫声,也没有见到水潭中游来游去的魚儿。

 

再往上,来到距山顶不远的一个比较开阁的小山头上。大家站在这里,每个人都被这绝妙的美景吸引着。放眼望去:面前展现的是一大幅姹紫嫣红、一望无际的彩图画卷。这幅画卷既是静态的,又是动态的;既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既是一幅美丽的画,又是一首绝妙的琼琚。收视脚下:方才上山的峡谷不见了,有的只是茂密的山林和耸立的山牙,如果你不去细找都不知道如何下山了。

收到眼中的景色到底是什么?我说是一幅无与论比的画,翻开古今中外画家们的史料库,没有一个画家能画出这样的画卷。我说是一首优美的诗,是一首合律的词,是一首很好的曲,是一首回味无穷的歌。

“啊!真美呀!”人人发出赞美的声音,这声音回荡在洛源源头的山山岭岭,沟沟岔岔。犹如龙潭泉中水的波澜一样向四周展开而去。这声波越过重山峻岭向西越过天山,向南越过南岭,向北跨过长城,向东传入东海。

这时,休息了一天的太阳拨开云层射向大地,快要落山的夕阳在我们目视的视平线以下由无色变为深红,由小变大。

“快下山!不然我们会被困在这里的。”有人说。

“我们来的太迟了,没上到山顶太可惜。”有人抱怨说。

“你们再来时我还来,今天没看够,没看美!”我说。

 

我们顺着上山的路,踩着千年万年落叶铺垫的海绵路返回。到停车的地方时夕阳已经落下西山,场上的停车都走了。但大家都站在场上回望大山和美景不愿离去,在司机的再三崔促下大家才依依不舍的上了小车。

“再见!美丽的大山!”

“再见!神奇的龙潭泉!”

 

由于,一天上山爬岩的劳累,大家都饿了。

“到洛源街吃洋芋糍粑去,这里的糍粑是原质原味的。”小儿媳提议。

“好!”大家异口同声的赞许着。

来到洛源街时天快黑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加上这天街上不逢集,所以,没有买小吃的。在打听到一家小商店时,好心的店主人说:“我家今天吃的是糍粑,还有一些你们来吃吧。”大家跟着主人到院子,女主人端出一个磁盆子,里边盛了大约有一大碗糍粑。男主人端来一碗调味水水,放在院子的石桌子上。我们八人围成一圈,吃起了洋芋糍粑。

“好吃,真的比县城买的好吃。”“这才是原质原味呀!”大家边吃边异口同声的称赞。吃过后,小儿媳去开钱,主人死活不要。女主人说“这点糍粑,是让你们尝尝味道,不要钱。你们咋能来我家呢!不能什么都要钱的。”让了再三主人还是不要。我们走时,男主人说“再来上山时,只来就给我们说一声,保证下山时叫你们吃饱糍粑。”我们走时,主人两口子还把我们送上小车。

在回来的路上,我想:人常说,城里人皮薄,山里人厚道,这话一点不假。我们吃的磁巴,放在县城,最少也得十几块钱。但好心、好客的主人就是不要。人都说洛南的人心诚、厚道,我看这与龙潭泉清澈见底的水和神奇、美丽、憨厚的大山有关。

 

晚上八时,我们才回到家里。

一进门有的人争着去开我的电脑。有的人赶紧去为他的相机充电。

一个人上传照片,大家围着观看。有的端着碗,有的拿着馍挤在里边,他们边吃边看。一时间,笑声,掌声,赞叹声把我十六平方米的书房塞得满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