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严法师教禅坐(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3:31:51

           圣严法师教禅坐(六)

(十五)人成即佛成
  人的内容是什么?从本能的角度看,是饮食男女,是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是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佛教则为色欲、形貌欲、威仪欲、言语欲、细滑欲、人相欲);从人格的角度看,是理智、感情、责任、义务。七情六欲消而美满人格成,人成方有佛成。
  一般人只知为自己争取权利,而要求他人尽责任、尽义务。但是,一个健全的人格,在谈权利之前,必须先以责任和义务为基础。
  从责任及义务看,我们生在世间,各自都会扮演著或多或少不同的角色。具有某种身分即是某种角色,便要切切实实的把那个角色该做的事,好好地做好。
  每一个人在同一个时空里,往往具有多重的身分,要把每一个身分的角色都扮演得恰到好处,实在很不容易,但也必须尽心尽力。一个在家人,不妨先从自己在家里的角色开始做好,再慢慢扩及工作场所,以及所属团体的角色,好好地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义务。
  在实际的生活中,你可能会感觉到你是很受委屈的,因为你是如此地尽心尽力,别人却可能敷衍塞责!如果你能摒除这样的计较心,即可不受外境的影响,只管做好自己该做的,久而久之,别人也会受你影响,因此便可以由点而线,由线而面地互相影响,终究即有形成社会全面好风气的希望了。
  学佛的最终目的是成佛,要想成佛,必须先要修行菩萨道。修行菩萨道的动机和目的,虽是为了成佛,他的著力点,乃是在成就众生,在成就众生的修行过程中,也就成长了自己的智慧及慈悲。换句话说,为了利益众生而努力充实自己,水涨船高,在利益他人的同时也成长了自己。但到最后,必须完全放下自我利益的心念,才是真正的菩萨行者,才能成就无漏的无上功德。
  我们常说的度众生,是度诸佛心中的众生;所谓成佛,是成众生心中的诸佛。其实佛心与众生心,原是同样的心。之所以有佛与众生之区别,是因佛的心已是清净的,佛的慈悲及智慧也是圆满的;众生的心则是杂染的,众生的智慧与慈悲,己被烦恼遮没了;众生纵然也有一点智慧与慈悲,却是残缺不全有漏有染的。一旦转烦恼为智慧,舍自我成慈悲,则众生心的当下就是佛心了。
  众生的种类繁多,其中唯有人类有明辨是非的认识心,所以可善、可恶,也能为善去恶;只有人类有听闻正法学佛成佛的善根,所以释尊来到娑婆世界,示现由人成佛的事实。因此释尊告诉我们:「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今天我们何其有幸,生而为人,又得闻佛法,修学佛道,怎么还不好好地把握住这个难得的大好因缘呢?□
  ┌──────────────────────────────┐
  │ 自 我 肯 定 " 自 我 提 升 " 自 我 消 融 │
  └──────────────────────────────┘
   -.-.-.-.-.-.-.-.-.-.-.-.-.-.-.-.-.-.-.-.-.-.-.-.-
    认真生活的本身,
    就是在重重困难中展现生机的过程,
    不断地努力,也会不断地遇上挫折及阻碍。
    要视艰难险阻为预料中事,为万事如意,
    也要在此情况中,肯定自我及提升自我;
    再以无我无相的智慧,达到消融自我的境界。
   -.-.-.-.-.-.-.-.-.-.-.-.-.-.-.-.-.-.-.-.-.-.-.-.-
  ┌──────────────────────────────┐
  │ 结 营 前 的 综 合 讨 论 │
  └──────────────────────────────┘
   -.-.-.-.-.-.-.-.-.-.-.-.-.-.-.-.-.-.-.-.-.-.-.-.-
    一粒种子,摆在那儿还是一粒种子,
    如果撒在土里,则会发芽、生长成树。
    经过三天禅修营的薰陶,
    我们有如撒在土里的种子,
    有一种死而复酥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