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血战神完整版 百度云:缠师投机哲学言论集(十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4:51:33
 2010年10月25日 星期一 14:35 课程再梳理
      对于散户来说,最终能战胜市场、获得超越市场的回报的,只有在本ID 所说的乘法原则下的技术面操作。技术面是三个独立系统里的一个,而另外两个,例如比价关系与基本面,可以配合决定你的介入种类。但当介入到一个品种后,技术面在操作上就起着决定性的意义。为什么?因为其他的面,变化的频率都没有技术面高,像基本面,其变化大致是有一定的稳定性的,不可能天天都是奇点、断裂点,而且对于散户来说,对基本面的研究能力要超过一个好的基金团队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比价关系也一样,一种比价确立后,就基本保持稳定了,不可能天天都变化。所以这种变化少的系统,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去研究,而技术面显然不同。
       本ID 的理论,本质上分两部分,一是形态学,二是动力学,当然三就是两者的结合。如果按正式的课程,那肯定要先讲形态学。但如果不说动力学,那至少背驰是没法讲了,然后中枢震荡也不可能用类背驰的方法去判别,第一类买卖点也无法说了。而所有买卖点,归根结底都是第一类买卖点,那这样,要把形态学和动力学都说完,才说第一类买卖点,估计所有看的人都会晕倒。
       站在纯理论的角度,形态学是最根本的。形态学,从本质上就是几何,这部分内容,是无须任何前提的。以前说的本ID 理论成立的前提,其实并不是针对这部分的,主要是针对动力学部分。
       因此,就算一个庄家自己全买了,一个人天天自我交易,也永远逃不出形态学画的圈圈。而动力学方面的东西就不同了,必须有本ID 要求的那两个前提:价格充分有效市场里的非完全绝对趋同交易。
       动力学,是属于物理范畴的,但站在更高的层次上看物理,物理的本质就是几何,当然,这是所有物理学家都不可能认同的,但如果用一些几何结构就可以把所有物理的常量给搞掂,那物理学家不认同也是白搭。同样道理,本ID 理论里的动力学部分,本质上也是几何,只是这种几何比较特别,需要把价格充分有效市场里的非完全绝对趋同交易作为前提转化为某些几何结构,然后构造出理论的证明来。
       所以,本ID 理论在整体上依然只是几何,只是需要有价格充分有效市场里的非完全绝对趋同交易的前提。而且,最终的理论,当然不会涉及那些基本上谁看都会晕的几何结构,而是谁看都能看明白的当下的走势。理论和理论的证明那是两回事情。
       当然,本ID 的课程,基本的逻辑顺序还是一直坚持的,不过,如果是最终的课程,那么最开始的一章,肯定是形态学,和这课程的顺序大为不同。但现在,由于已经写成这样一种形态学和动力学混着说的状态,当然只能一直混着下去。
       所谓形态学、动力学,其实很好分辨,任何涉及背驰的,都是动力学的范围,背驰是动力学的基本点之一。另外,中枢、走势的能量结构之类的东西,也属于动力学。形态学,就是中枢、走势类型、笔、线段之类的东西。
       其实,光用形态学,就足以形成一套有效的操作体系。只是在形态学中,由于没有背驰的概念,所以第一买卖点是抓不住了,但第二买卖点是肯定没问题的。单纯用形态学去操作,就是任何对最后一个中枢的回拉后第一个与回拉反向的不创新高或新低的中枢同级别离开,就是买卖段。
       就算按照这么简单的方法,也可以很容易判断现在在日线上的操作思路,例如,去年5 月和今年5 月后的调整,算是同级别的,那么,其后的卖点就是,万一回拉4335 点之下,任何第一次向4335 点上的与回拉级别相同的不创新高的反抽都是卖点。如果一直没有回拉回到4335 点,又在上面形成新的同级别中枢,那么操作的标杆就进一步提到那个中枢上,如此类推。按照这种方法,那么从2005 年中到现在,你都应该持股不动,为什么?因为没有卖点。当然,实际操作,要针对具体个股,说指数只是举例子。个股上,看000777 在日线,6 月20 前后的一段,就可以看出类似的效果;但如果你是看周线图的,那么现在的卖段还没有出现,而且可以明确地看出,其6-7月份的调整,不过是突破历史高位后的回抽过程,站在更大的视野上,看到更大的方向,如此而已。
       当然,上面只是说如果只用形态学,也可以进行操作,但实际上,当然是动力学、形态学一起用更有效。所以,千万别认为以后就只用形态学了。不过这里有一个用处,就是那些对背驰、区间套没什么信心的,可以先多从形态学着手。而且,形态分析不好,也动力不起来。
       站在实际应用的角度,关于中枢的递归定义以及与从分型、笔、线段开始的最小级别定义之间的区别之类的东西,也是可以不管的,但这样,逻辑上就容易乱,所以,搞清楚没坏处。
       懒人学习线路图:
       型-笔-线段-最小级别中枢-各级别中枢、走势类型
       上面几个东西,是形态学中最基本的,完全没有办法再简略了,所以无论多懒,如果真想学本ID 的理论,那请先把这几样东西搞清楚。
       关于形态学,后面还有很多内容,最主要是关于各种与结合律相关的问题。当然还包括世界上所有有关股票的理论中关于形态部分的理论,根据本ID 的形态学,例如什么K 线理论,波浪理论之类的玩意,都可以从本ID 的形态学中严格推出,而且,本ID 还可以指出他们的缺陷以及原因。这个工作是必须干的,彻底穷源的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要包罗万象。
       市场获利机会的绝对分类
       说起获利,最一般的想法就是低买高卖就获利,但这是一种很笼统的看法,没什么操作和指导意义。任何市场的获利机会,在本ID 理论下,都有一个最明确的分类,用本ID 理论的语言来说,只有两种:中枢上移与中枢震荡。
      显然,站在走势类型同级别的角度,中枢上移就是意味着该级别的上涨走势,而中枢震荡,有可能是该级别的盘整,或者是该级别上涨中的新中枢形成后的延续过程。任何市场的获利机会,都逃脱不了这两种模式,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本ID 理论而知。
      在你的操作级别下,中枢上移中,是不存在着任何理论上短差机会的,除非这种上移结束进入新中枢的形成与震荡。而中枢震荡,就是短差的理论天堂。只要在任何的中枢震荡向上的离开段卖点区域走掉,必然有机会在其后的中枢震荡中回补回来,唯一需要一定技术要求的,就是对第三类买点的判断,如果出现第三买点你不回补回来,那么就有可能错过一次新的中枢上移,当然,还有相当的机会,是进入一个更大的中枢震荡,那样,你回补回来的机会还是绝对的。
       很多人,经常说自己按本ID 的理论做短差买不回来,这没什么奇怪的。如果你连中枢都没分清楚,级别也没搞懂,中枢上移与中枢震荡也分不清楚,第三类买点就更糊涂,那也能短差成功,只能说你刚好运气好,死耗子摔到瞎猫爪子上了,天上哪能天天掉死耗子?
       以上,只是在某一级别上的应用。用同一级别的视角去看走势,就如同用一个横切面去考察,而当把不同的级别进行纵向的比较,对走势就有了一个纵向的视野。
       一个月线级别的上涨,在年线级别上,可能就是一个中枢震荡中的一个小段。站在年中枢的角度,如果这上涨是从年中枢之下向中枢的回拉,那么,中枢的位置,显然就构成需要消化的阻力;如果是年中枢之上对中枢的离开,那么中枢就有反拉作用。这都是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下面谈论的,是如何选择超大的机会。
        人生有限,一个年中枢的上移,就构成了人生可能参与的最大投资机会。一个年的中枢震荡,很有可能就要搞100 年,如果你刚好落在这样的世界里,简直是灾难。而能遇到一个年中枢的上移机会,那就是最牛的长线投资了。最牛的长线投资,就是把一个年中枢的上移机会给拿住了。
       当然,对于大多数人的生命来说,可能最现实的机会,只是一个季线级别的上涨过程,这个过程没结束,没见到那新的年中枢,人已经没了。这个年中枢的上移过程,有时候需要N 代人的见证。看看美国股市的图,现在还没看到那新的年中枢,依然在年中枢的上移中,想想美国股市有多少年了?
       所以,对于一个最现实的获利来说,一个季度甚至月线的中枢上移,已经是足够好的一生最大的,在单个品种上的长线获利机会。
一个季度中枢的上移,可能就是一个十年甚至更长的月线上涨,能有如此动力的企业,需要怎么样的素质?即使在全球化的环境下,单个企业的规模是有其极限的。而一个能获取超级上涨的公司,也不可能突破那个极限。因此,顶已经是现实存在了,根据企业的行业,其相应的极限还有所不同。对于操作来说,唯一需要知道的,就是哪些企业能向自己行业的极限冲击。
       但针对中国的企业、上市公司,我们还可以给出一个判断,就是几乎所有的行业,都必然有至少一个中国的上市公司会去冲击全球的行业理论极限。这就是中国资本市场的现实魅力所在。因为,几乎有多少个行业,就至少有多少只真正的牛股。
       不过,有些行业,其空间是有限的,因此可以筛选出去。这种行业的企业,注定了,是没有季线甚至月线以上级别中枢上移的,除非他转型。因此,远离那些注定没有季线甚至月线以上级别中枢上移的行业,这些行业的企业,最终都是某级别的中枢震荡。这里,就涉及基本面的分析与整个世界经济的综合判断,谁说本ID 的理论只管技术的?但任何的基本面,必须在本ID 的几何理论的关照下才有意义,在这个视角的关照下,你才知道,究竟这基本面对应的是什么级别、什么类型的获利机会。
       找到了行业,就到了具体企业的寻找。对于长线投资来说,最牛的股票与最牛的企业,最终是必然对应的。没有人是神仙,谁都不知道哪个是最后的获胜者。但谁都知道,最终的获胜者最终必然要到,例如10 万亿人民币的市值,那么,他的市值必然要经过任何一个低于10 万亿人民币的数。
这就足够了,这就马上可以百分百推理出,这个企业,或者是当下的龙头,或者是在今后某一时刻超越当下龙头的企业。
      有这样一个推论,本ID 就可以构建出一个最合理的投资方案。
      一、用最大的比例,例如70%,投在龙头企业(可能是两家)中,然后把其他30%分在最有成长性(可能是两三家)的企业中。注意,在实际操作中,如果龙头企业已经在基本面上显示必然的败落,那当然就选择最好的替代者,如此类推。
       二、只要这个行业顺序不变,那么这个投资比例就不变,除非基本面上出现明显的行业地位改变的迹象,一旦如此,就按等市值换股。当然,如果技术面把握好,完全可以在较大级别卖掉被超越的企业,在其后的买点再介入新的龙头已经成长企业。
       三、这就是本ID 理论的独门武器了,充分利用可操作的中枢震荡(例如日线、周线等),把所有投资成本变为0,然后不断增加可持有筹码。注意,这些筹码,可能是新的有成长或低估价值的公司。
       四、没有第四,如果一定要说,就是密切关注比价关系,这里的比价关系,就是市值与行业地位的关系,发现其中低估的品种。
       注意,任何的投资,必须是0 成本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以上这个策略,就是基本面、比价关系,与技术面三个独立系统完美的组合,能这样操作股票,才有点按本ID 理论操作的味道。
      当然,以上,只适合大资金的操作,对于小资金,其实依然可以按照类似思路,只是只能用简略版,例如,就跟踪龙头企业,或者就跟踪最有成长性的那家。
       当然,对于原始资本积累的小资金,利用小级别去快速积累,这是更快速的方法,但资金到一定规模后,小级别就没有太大意义了。
       有人可能说,你怎么不说政策面?政策面那种玩意,不过是制造最多是周线级别的震荡,这正是提供技术上降低成本、增加筹码的机会。1929 年、二次世界大战,都没改变美国股市年线级别的中枢移动,政策面又算得了什么?
       如何躲避政策性风险
       政策性风险,属于非系统风险,本质上是不可准确预测的,只能进行有效的相应防范。
先,中国政策性风险将在长时间内存在,这是由目前中国资本市场的现实环境所决定的。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应该是重监管、轻调控,而目前中国的资本市场,至少将在很长时间内,监管和调控都至少是同等重的,甚至,在一些特定的时期,调控将成为最重要的方向。这是客观现实,是由中国经济目前的发展阶段所决定的,其实并不是任何人故意要这样的,所以,任何对这的指责,其实都是有毛病的。
       调控,有硬调控软调控两种。像发社论、讲话、严查之类的,就是明显的硬调控,这种调控方式是否永远不再发生,这谁都不敢保证;至于软调控,就是调控中不直接以资本价格为最直接的目的,而是结合着更多大的方面考虑,政策上有着温和和连续的特征。
       当然,站在调控的角度,如果软调控不得力,那么硬调控成为唯一选择的时候,这其实不是调控者的悲哀,而是市场的悲哀,当市场的疯狂足以毁掉市场时,硬调控也是不得以为之。这方面,也要对调控者有足够的理解。
       有一种很错误的说法,就是中国的调控只调控上涨,不调控下跌,其实,站在历史实证的角度,这种说法是没有事实根据的。因为,实际上,调控下跌的情况一点都不少,最著名的,就是1994年的325 点,那三大政策的缺口,现在还在那里,这难道不是对过分下跌的调控吗?只不过,那是一次最成功的调控,而对下跌的调控,或者说是救市,经常都很失败,这只能说明调控的水平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这样的观点,就是调控者都是坏蛋,散户都是受害者,机构都是串在一起和调控者一起算计散户的。这不过是一些市场的失败者或别有用心者的无耻谰言,根本没有任何事实的根据,纯粹出于自我想象。
       一个政策的出台,决不是任何一个人拍脑袋就可以决定的。任何一个体制下,只要是一个体制,就有均衡,那种个人任意超越体制的事情,已经越来越没有发生的可能。而且,散户、机构都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企图用抽象的名词掩盖一个个现实的实体而达到互相斗的结果,不过是某些运动逻辑的僵尸版。
       其次,必须要明确,政策只是一个分力,政策不可能单独去改变一个长期性的走势。例如,就算现在有一个硬调控使得中短期走势出现大的转折,但最终也改变不了大牛市的最终方向。政策只有中短期的力量,而没有长期的力量,这点,即使对经济也是一样的。经济的发展,由经济的历史趋势所决定。中国经济之所以有如此表现,归根结底,就是因为中国经济处于这样的历史发展阶段,任何国家在这样的阶段,都会有类似的发展。但并不是说政策一无所用,一个好的政策,是促进、延长相应的历史发展进程,是一个好的分力。
       所以,政策是一个分力,是作用时间和能量不是无限的,而且,政策也是根据现实情况而来的,任何政策,都有其边界,一旦超越其边界,新的政策就要产生,就会有新的分力产生。而且政策分力,即使在同一政策维持中,也有着实际作用的变化。一个政策,5000 点和1000 点,效果显示不可能一样。
      明白了政策的特点,对政策,就没必要如洪水猛兽,以下几点是可以注意的:
       一、一个最终结果决定于价格与价值的相关关系。当市场进入低估阶段,就要更注意向多政策的影响,反之,在市场的泡沫阶段,就要更注意向空调控的影响。
       二、最终的赢利,都在于个股,一个具有长线价值的个股,是抵御一切中短分力的最终基础,因此,个股对应企业的好坏与成长性等,是一个基本的底线,只要这底线能不被破坏,那么,一切都不过是过眼云烟,而且,中短的波动,反而提供了长期介入的买点。
       三、注意仓位的控制。现在透支已经不流行,但借贷炒股还是不少见。这是绝对不允许的,把资本市场当赌场的,永远也入不了资本市场的门。在进入泡沫化阶段后,应该坚持只战略性持有,不再战略性买入的根本原则,这样,任何的中短波动,都有足够的区间去反应。
      四、养成好的操作习惯。本ID 反复说了,只有成本为0 的,才是安全的,这大概是彻底逃避市场风险的唯一办法。
       五、贪婪与恐惧,同样都是制造失败的祸首,如果你保持好的仓位,有足够的应对资金以及低成本,那么,就让市场的风把你送到足够远的地方。你可以对政策保持警觉,但没必要对政策如惊弓之鸟,天天自己吓自己。
       六、不要企望所有人都能在硬调控出台前提早一天跑掉。可以明确地说,现在政策的出台的保密程度已经和一切大为不同,很多政策的出台,都是十分高效保密的,当然,一定范围内的预先,那肯定是有的,但这种范围已经越来越小,而且,经常能够反应的时间也越来越小,对于大资金来说,那点时间,基本无效。本ID 可以开诚布公地说,现在政策的公平性已经越来越高,有能力预先知道的,资金量小不了,因而也没足够的时间去全部兑现,这在以前,有长长的时间去组织大规模撤退,那决不是一回事了。
       七、必要的对冲准备,例如权证等,最近,认沽热销,也和一些资金的对冲预期有关。
       八、一旦政策硬调控出现,则要在一切可能的机会出逃,在历史上,任何硬调控的出现,后面即使调整空间不大,时间也少不了。
       九、关键还是要在上涨时赚到足够的利润,如果你已经N 的平方倍了,即使用一个10-20%地去留给这飘忽不定、神经叨叨的非系统风险,那还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成为市场的最终赢家,和是否提前一天逃掉毫无关系,资本市场,不是光靠这种奇点游戏就能成的。心态放平稳点,关键是反应,而不是神经叨叨的预测。
       逗庄家玩的一些杂史
       说故事,不过让各位认识一下市场运行中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走势是由合力构成的,但各分力后面代表的,都是真实的、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因此,了解一下一些心理层面的东西,还是有好处的。
       当然,对于一般散户来说,多了解一点事情,并不能改变对走势完全严格客观的态度。为什么?因为对于一般的散户,其影响力对于合力可以完全忽略不算,因此,其操作,当然就可以完全只看合力最终的结果,而不需要关心每一刻合力所对应的各分力间的博弈。
但人必须有远大的目标,不想成为大资金的散户,就如同不想成为元帅的士兵。最终能否达到,这和每个人的悟性、修炼、机缘等等密切相关。但有时候结果并不一定太重要,过程往往更加美好。如果说到结果,任何人的结果都是咸鱼一条,因此,任何人都没必要有任何负担与畏惧心理。只要按照正确的道路,就算最终只能登到山腰,也不枉这一行了。
       市场上,存在一些资金,是可以影响到最终的合力的。实际操作中,资金量当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技巧,打仗还有以小胜多的,有时候,1/10 资金制造的效果,比10 倍资金的都大,这就和操作者密切相关了。简单起见,这里只说在具体个股中的操作,对于大盘的操作,涉及的复杂程度大幅度增加,而且,这一般也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都是一些集团式力量的结果,能领导其中,更需要很大的人格凝聚力与历史信任感,这都不是一年半载能够达到的。
       个股操作,涉及对合力产生影响的,无非两类资金,一种就是庄家,一种就是玩庄家的人。几个故事:
       一、那年夏天后,最后的一吻,市场就走入漫漫熊途,你也留下一个个向下的惊人缺口,大概除了本ID,没有人知道你的痛苦,那高高的山冈,你只能用一个个除权缺口去追赶大盘下跌的速度,你在最悲壮时,依然站在实际的山腰之上,离那令你疼的顶峰依然不远。终于,你熬过那最后的血腥,春天来了,猫儿又开始叫春了,你跨过那一个个的缺口,冲出那曾经绝望的顶峰,原来,山峰之外依然有山峰,你应该释怀了。
       二、山顶到山谷,90%多的落差并不一定是故事的终结。后来,你终于明白,在山谷回到山脚后,继续半年就可以飞升1000%,就可以走上更高的山峰,这时候,这N 年的煎熬,大概就是最好的人生回忆了,你现在最感谢的,是否就是那N 年前给了你最好回忆机会的人?
       三、惨跌80%多依然能站住的,才能引来2000%以上的升腾,本ID 不会为曾经的残酷而有丝毫歉疚,但为了这能站住的,本ID 给你四字:还算爷们。
      四、当你用一字涨停铺起台阶冲破所有顶峰时,又有多少人知道你N 年前的痛苦?那些台阶已经名喧天下,而N 年的那些日夜,究竟是什么缝补那颗破裂的心?粗略看了一下,最大跌幅94%,真是梅花香自苦寒来啊。
       不要以为,庄家就是好差事,一般的散户,有上面四位优秀吃苦耐劳模范的一点功力,你想不成功都难了。看看人家,94%还可以梅花香自苦寒来,那些被N 天半月洗盘就搞得精尽人亡的,还不如去买豆腐回家算了。
       只能在说技术中间穿插一下,这样不会让人完全沉浸在技术之中。毕竟,技术只是其中一方面。视角越全面,才会有更大的成就。
       玩死一个庄家,归根结底,就是两种:时间上害死他;空间上害死他。有些心理有毛病的庄家,最容易被时间上害死。特别那些有洁癖的,总是希望把盘给洗得一尘不染,这种人,最容易玩了。你只要不断在里面折腾,让他感觉到里面人特乱,筹码特乱,那么这些无聊的家伙就是洗呀洗的,洗到行情都走完了,还在那里洗。很多庄家,就是太有洁癖了而被害死的,特别那些经验不足的,资金实力又有限的。
       上面是说在时间上搞死,一般这种,都是走出一个复杂的大级别中枢。而在空间上搞死,那就是另一种玩法了。这种玩法的基本原则就是:庄家要风,就助他风;要雨,就助他雨。这样,先养其骄。等到其觉得不可一世、春风得意时,突然出手,这出手,一定要稳、准、狠,一下就要其命。在纯技术的角度,这就是要先砸出一个相当狠的第一段,然后,引发散户恐慌盘后,回接。这里,出手的位置很关键,太低没有杀伤力,太高又太晚。因此出手的时机决定成败,这需要经验、判断、技术很多综合的因素,不是一般人能干的。
       回接后,就是用来阻击庄家反扑的。庄家给第一段出手后,肯定有反扑,这时候,就要有足够的子弹进行塔山阻击战。股票有一个好处,没有子弹,只要有钱,马上就可以采购,所以必须要利用好这一特性,控制好阻击的节奏、能量。
       一定要注意,第一段后只能回接散户的恐慌盘,不能接庄家的抛盘。因为你先出手,所以如果庄家跟着也砸,你就要更狠地倒下去。最好直接倒出一个V 型反转,这样,连塔山阻击战都省了,这股票,至少残废一年半载,再找一个机会完全把他废了,还不是迟早的事?
       一些概念的再分辨
       先用缺口的例子说明基于严格分类基础上正确预测的思维方法。任何预测,都必须基于严格分类的基础上,这是一个最基本的思维,否则,整天陶醉在纯概率的游戏中,只能是无聊当有趣。
       例如缺口,用向上的为例子。首先,要给缺口一个明确的定义,这定义是有利于分类的,只有明确的定义才有明确的完全分类。何谓缺口,就是在该单位K 线图上两相邻的K 线间出现没有成交的区间。
      根据缺口的是否回补,就构成了对走势行情力度的一个分类。
       一、不回补,这显然是强势的;
      二、回补后继续新高或新低,这是平势的;
       三、回补后不能新高、新低,因而出现原来走势的转折,这是弱势的。
      一般来说,突破性缺口极少回补,而中继性缺口,也就是趋势延续中的缺口,回补的几率对半,但都一定继续新高或新低,也就是至少是平势的。而一旦缺口回补后不再新高、新低,那么就意味着原来的趋势发生逆转,这是衰竭性缺口的特征,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一定至少出现较大级别的调整,这级别至少大于缺口时所延续的趋势的级别。也就是说,一个日线级别趋势的衰竭性缺口,至少制造一个周线级别的调整。而一个5 分钟级别的衰竭性缺口,至少制造一个30 分钟级别的调整。
      注意,这里的级别和缺口所在的K 线图无关,只和本ID 理论中的走势类型级别有关。不同周期K 线图和走势的级别,就如同不同倍度数显微镜和显微镜所观察的物体,这个比喻反复说了,不能再混淆了。
      显然,日K 线图有缺口,在日线以下的任何周期的K 线图都会相应有缺口,而回补日线的缺口,不一定能回补日线以下周期K 线图上的缺口。另外,在盘整走势中的缺口,与在趋势中的缺口性质不同,属于普通缺口,这种缺口,一般都回补,而且没有太大的分析意义,唯一的意义,就是在中枢震荡中有一个目标,就是回拉的过程中,几乎肯定能至少拉回补掉缺口的位置。
       缺口说完了,就再说说,分型、笔、线段的问题。
       分型就不用再说了,按定义,只要把包含关系搞清楚,相信连孔男人都应该能描红一番。如果没有包含关系,3 个K 线就可以决定一个分型,但注意,任何相邻的分型之间必须满足结合律,也就是,不能有些K 线分属不同的分型,这样是不允许的。
       一般来说,对不熟悉的人,首先应该按定义,把分析的图中的分型按照包含关系以及结合律的最基本处理后给标记好,顶分型可以用向下的箭头、底分型可以用向上的箭头,这样就一目了然了。
       有了上面这基础工作,那这个图就可以看成只有这些分型,分型之间的K 线都可以暂时不用管。
      下面的工作,就是确定笔了。笔,必须是一顶一底,而且顶和底之间至少有一个K 线不属于顶分型与底分型。当然,还有一个最显然的,就是在同一笔中,顶分型中最高那K 线的区间至少要有一部分高于底分型中最低那K 线的区间,如果这条都不满足,也就是顶都在低的范围内或顶比底还低,这显然是不可接受的。
       因此,在确定笔的过程中,必须要满足上面的条件,这样可以唯一确定出笔的划分。这个划分的唯一性很容易证明,假设有两个都满足条件的划分,这两个划分要有所不同,必然是两个划分从第N-1 笔以前都是相同的,从第N 笔开始出现第一个不同,这个的N 可以等于1,这样就是从一开始就不同。那么第N-1 笔结束的位置的分型,显然对于两个划分的性质是一样的,都是顶或底。
      对于是顶的情况,那么第N 笔,其底对于两个划分必然对应不同的底分型,否则这笔对两个划分就是相同的,这显然矛盾。由于分型的划分是唯一的,因此,这两种不同的划分里在第N 笔对应的底分型,在顺序上必然有前后高低之分,而且在这两个底之间不可能还存在一个顶,否则这里就不是一笔了。
如果前面的底高于后面的底,那么前面的划分显然是错误的,因为按这种划分,该笔是没有完成的,一个底不经过一个顶后就有一个更低的底,这是最典型的笔没完成的情况。
       如果前面的底不低于后面的底,那么如果再下面一个顶分型出现前,如果有一个底分型低于前面的底,那么,这两种划分都是不正确的,所划分的笔都是没完成的;如下面一个顶分型出现前,没有一个底分型低于前面的底,那么下面一个顶分型,必然高于前面的底,因此,前面的底和这个顶分型就是新的N+1 笔,因此,第N 笔和第N+1 笔就有了唯一的划分,这个第N 笔开始有不同划分相矛盾。
      关于第N-1 笔结束的位置的分型是底的情况,可以类似去证明。
      综上所述,显然,笔的划分是唯一的。
       从上面笔划分的唯一性证明中,其实也知道如何去划分笔的步骤:
       一、确定所有符合标准的分型。
      二、如果前后两分型是同一性质的,对于顶,前面的低于后面的,只保留后面的,前面那个可以X 掉;对于底,前面的高于后面的,只保留后面的,前面那个可以X 掉。不满足上面情况的,例如相等的,都可以先保留。
       三、经过步骤二的处理后,余下的分型,如果相邻的是顶和底,那么这就可以划为一笔。
      如果相邻的性质一样,那么必然有前顶不低于后顶,前底不高于后底,而在连续的顶后,必须会出现新的底,把这连续的顶中最先一个,和这新出现的底连在一起,就是新的一笔,而中间的那些顶,都X 掉;在连续的底后,必须会出现新的顶,把这连续的底中最先一个,和这新出现的顶连在一起,就是新的一笔,而中间的那些底,都X 掉。
      显然,经过上面的三个步骤,所有的笔都可以唯一地划分出来。
      有了笔以后,就是线段了。线段划分的最基本原则,就是线段必须至少有三笔,这是十分显然的,否则,一笔都能构成线段,那笔和线段又有什么区别?至于两笔为什么不能构成线段,这理由更简单,因为两笔,那么线段的两段的分型的性质肯定是一样的,和笔一样,一个完整线段的两段的分型不可能是同性质的。也就是说,和笔一样,线段也不可能从一个顶开始结束于一个顶,或者从一个底开始结束于一个底。由此可见,线段中包含笔的数目,都是单数的。(3、5)
       而且,线段开始的那三笔,必须有重合,开始三笔没有重合的,是构不成线段的。
       另外,线段必须被线段所破坏才能确定其完成。对于线段划分的第一种情况,如果第一笔出现笔破坏后,接着的一笔就创新高,而且再后一笔,根本就不触及笔破坏那一笔,那么,这时候,显然构成不了线段对线段的破坏,因为后面这三笔没有重合,不可能构成一线段。
       而这,用第一种情况的判断法就更明确了,上面这种情况根本不可能形成特征序列的分型,当然就不可能是线段的完成。
      再者,线段被线段破坏,必须不能是被同一性质的线段所破坏,也就是从向上一笔开始的线段不可能被向上一笔的线段所有破坏,必然是被从向下一笔开始的线段所破坏。
       线段的第二种情况,其实就包含这种情况。也就是,按第一种情况,线段A 没有被接着的线段B 破坏,但接着的线段C 破坏了线段B,因此,线段B 是完成的,当然线段A 也应该是完成的。注意,这里的线段A、B、C 只是用结合律的原则先划分,括弧里面满足线段的基本性质,在这破坏关系没被确认之前,这只是一个假设的称呼。
       各位肯定注意,在第二种情况下特别强调,第二特征序列,其实就是对应着线段C 对线段B 的破坏,不再分第一、二种情况了。这,其实是一个简化的方法。为什么?
      如果我们坚持线段的最终破坏回补特征序列缺口情况,那么,如果线段C 对线段B 还是第二种情况,那么线段C 的区间肯定就在线段A 特征序列缺口与线段B 特征序列缺口之间,如此类推,总会出现一个线段X,使得对应前面的线段是回补特征序列缺口,否则,这些线段的区间就会无限缩小,最后就会形成一个点,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学过极限的都应该能理解。所以,在一串的相对前一线段是第二种情况的线段串中,比如最终会出现第一种情况的破坏,这样倒推回来,必然有这一串假定线段间的连续破坏。
       正因为这样,所以在第二种情况中的第二特征序列判断中,就不再分第一、二种情况了,这样是免得有一串线段串不断收敛后倒推回来的麻烦。这在数学上当然是绝对完美,但操作起来太麻烦,而且这种特殊的情况很少见,就更没必要了。
       那么,为什么要区分第二种情况,因为是不希望在线段的层次上出现小级别转大级别这样不确定的情况,用第二种情况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有一种复杂的情况,在今天的80-83 的划分中就出现了。就是对80-81,出现了第一笔的笔破坏,然后接着是一个符合线段标准的走势A,但没有创新低,这样当然不能算是原线段的延续,但线段的破坏也不能算,为什么?因为没有符合要求的三笔。接着,一个反弹,也满足线段的要求,然后就转头继续创新低。这里有一个细微的区别,如果这个反弹只是一笔,那么就没有破坏走势A,后面接着的新底,就意味着走势A 依然延续,所以走势A 就是原来80-81 的延续。
      但现在的问题是,这个反弹把走势A 给线段破坏了,因此,说走势A 依然延续是显然不对的,所以后面的走势和走势A 无关,因此,唯一合理的划分,就是把第一笔的笔破坏、走势A、一个反弹合成一个线段,这完全满足线段的定义,所以就有了81-82。
       线段的划分,其实一点都不难,关键是要从定义出发。而且用线段划分的两种情况的规定,不难证明,线段的划分也是唯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