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湖香醍西岸:书法入门有捷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5:17:31
   

                          《书法入门有捷径》

      在茶余饭后闲聊的时候,有的朋友问我:练习书法有没有捷径?我不加思索的给予了肯定。其实所谓的捷径只不过是一种相对正确的学习方法而已。下面我就个人几十年的学书经验,谈点体会,仅供成年业余书法爱好者参考。

一、沉心静气,用心感知。   

首先选定一种小楷字帖,认真地进行研读,充分地理解全篇文章,直到横流倒背,烂熟于胸后,将字帖分段复印。文字太少显的枯燥乏味,太多又不便于记忆,我认为四行字一页为宜。摹写时,用透明的白纸(最好是考贝纸)覆在字贴上描摹,每日利用早、中、晚的时间摹写一页字贴,至少是十遍、多多益善 ,以此循环往复,坚持三个月后,再将字贴放大复印,以每字3-5公分大小为宜进行摹写,每日大小字交替,时间仍以三个月为宜。其目的是第一个月着眼于练习字形结构,第二个月着重于练习基本笔划(点横竖撇捺),第三个月着力于练习偏旁部首,以纠正自己原有的不良书写习惯。

    通过半年的强化训练,你对楷书的基本笔画和结构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接下来开始对临(照着字帖写)或者背临(默写字帖的文字),直到和原帖相似为止。至如行书、草书等其它书体的练习,如采用以上的方法也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无论你练习哪种字,都不要放弃对小楷的练习,一定要把它作为重要的日课(为什么要练习小楷?但限于篇幅,在此不作赘述)。

二、选准字贴,情有独钟。

字贴的选择至关重要,他直接决定着艺术水准格调的高低,也决定着本人的审美观点(先入为主的概念在这里尤为突出),因此必须慎重,如果你练习书法的目的是为了实用,就选择唐、宋时期的字贴,如果您想在书法艺术方面有一定的造诣和发展,建议你选择魏晋时期的字贴,但无论你选择哪种字贴都要做到情有独钟。如你选择了王羲之的字贴,就专练他的系列:楷书练习《乐毅论》或《黄庭经》,行书可练习《圣教序》或《兰亭叙》,草书可练习《十七帖》等,切忌见异思迁(我因见异思迁白白地浪费了十多年的大好光阴),不要刻意追求怪异和矫柔做作、扭捏作态,更不能相信“遍临诸家而后融为一体”的谎言,因用墨用笔各有技法,结构造形因人而异,只要你坚持练习,一定会有你自己的风格。

三、博览群书,拓展视野。

书法艺术魅力的关键所在,是因他以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为依托,通过毛笔书写技法去表现、宣染文字内涵的高雅格调,反之,将不能独立存在。如某大书法家创作一幅主题为“你不是东西”的书法作品,就是写的再好恐怕也没有人会去收藏和鉴赏。因此,博览群书、丰富知识,提高本人的鉴赏水平是非常必要的,但我建议以四个门类为主,一是要通读、理解甚至是背诵古今精典的书法理论;二是要尽可能多的记忆脍炙人口的诗词佳篇、名言警句,为你将来搞书法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三是从古至今的书法史和象形文字的演变规律。

四、勤学好问,横向交流。   

书法的练习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地纠正自己不良书写习惯的过程;书法创作的过程也就是对自己平常练习的总结过程。因此要想把书写技法和水墨技法在一幅作品之中发挥的淋漓尽致、丰富多彩,则须用心临写、善于观察和勤学好问。因为很多技法上的东西如果完全靠自己去摸索,就会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有所领悟,假如能够得到他人的指点则会事半功倍。所以勤学好问,横向交流是非常必要的。我个人的观点是:一是要以自己精心准备的作品在本地区书法家之间进行交流,认真地听取他们对作品的评价,尤其是不足之处要立即请教解决的办法;二是要积极地参与各级书法协会组织的书法展览和竞赛,不要刻意地去追寻结果,但必须重视准备参与的全过程;三是至少要订阅二种以上书法专业的报刊或杂志,留意别人练习书法的心得体会,特别是和自己练习同一个字贴的作品或理论性文章,从中丰富知识,拓展视野,以提高自己对书法艺术的审美眼光与鉴赏水平;四是择师求艺。拜师学艺是练习书法的重要捷径,有一个好的师傅,他能够严于督促,迫使你勤于练习而不走弯路,他能够直言不悔,用自己成功的经验和成熟的眼光带你步入书法艺术的殿堂。但我劝你不要盲目地拜师,尤其是对那些追求怪异、惊险但确又满篇病笔的书法家(我称他们为书法活动家),你最好不要去拜师,因他对书法感知的观点并不一定适合你的个性,也许会将你引入岐图。如你已有扎实的基础,并擅长楷书且又显得过于沉静,当然也可以从中吸取灵动的精萃。

五、以美为主,雅俗共赏。

 美和丑是哲学范畴的一对矛盾,既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也就是说美中有丑,丑中也有美。据相关资料显示,在80%以上的人群中都可以容忍美中之丑,但确不能欣赏、根本不愿去研究丑中之美。因此,我认为搞书法创作要尽可能的以美为主,努力做到用笔变化美、线条质感美、结构造型美、章法布局美、水墨效果美。纵观历经几千年的绝世神品,几乎没有丑的主色调。如王羲之、李邕、董其昌及欧、颜、柳、赵等诸家之作,为什么能够流传而又经久不衰,其主要原因就是遵循了以美为主,追求了雅俗共赏,吻合了大众的审美眼光,所以说象我们这些半路出家的书法爱好者,如果脱离了雅俗共赏的范围,也就等于你脱离了实际,失去了大众基础,那么你的艺术也会成为孤芳自赏,最终被历史所淘汰 .

附:读帖的不可或缺及其重要性.....

与临帖一样,读帖也是学习书法艺术的一种基本方法。那么,读帖的意义何在呢?在我们看来,这主要包括下述几个方面。就是这几个方面的意义,使它在人们的学书过程中占有了一个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一是通过读帖而较为深入与全面地来分析、研究、体会与掌握所读碑帖的法度规矩与神采气韵特征。这“所读碑帖”可以是“当时”正在临习的,也可以是“当时”并不在临习的。如果是“当时”正在临习的碑帖,便可以参照读帖中的理解与体会,来反省与检讨一下对该碑帖的临习把握是否准确与到位。倘若是随便读读其他碑帖(“当时”未在临习的),那就可以“专注”于该碑帖的法度规矩与神采气韵特征的体会与把握了。一般而言,在临习活动中由于“一边看一边写”,对所临碑帖的具体特征不可能作较为深入而全面的思考与分析。而读帖恰恰可以弥补临帖活动的这种“美中不足”。由此可见,读帖乃是深入而全面地了解与掌握某一碑帖的一种好的方法。

二是通过读帖来对比与研究所读之碑帖与其他碑帖的异同。这“其他碑帖”,自然只能是读帖者此前读过的或临习过的。因为读帖只是一种“思想活动”,读帖者可以“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所以他就可以轻而易举、随心所欲地,将当下的所读之帖与此前所熟悉的各种碑帖进行对比与分析;并由此而拓展与深化对所读之帖的具体美学特征的了解与把握。这也是通过读帖方可以对所读之帖获得更为全面而深入的认识与把握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是通过读帖来探索书法艺术的总体规律。这“总体规律”决定着使书法艺术成其为书法艺术的各种具体的美学性质与艺术特色。而这“总体规律”又是通过一件件具体的碑帖作品而体现出来的。因而要想认识与把握这“总体规律”,那惟一的途径就是通过对各种具体的碑帖作品的分析、对比、思考与研究。而读帖,便是进行这种“分析、对比、思考与研究”的最好方法。如上所及,读帖是可以将各种碑帖“放到一起”(实即集中到自己的表象世界中)来进行分析、对比、思考与研究的。

四是通过读帖来探索、研究并解决书家自己的风格建树问题。众所周知,学书的根本目的在成家。就连上述对书法“总体规律”的探索与把握,也是为成家这一最终目的服务的。而成家的具体表现,就是书家自己的艺术风格的确立与成熟。而要想确立自己的艺术风格,就必须参照他人(主要是历代名家)的成家规律,且这种被参照的对象是多多益善的。只有这样,才能寻找出真正客观、真实的成家规律来,并依据这种普遍规律而确定一种真正属于自己的具体方式。这是只有读帖才能胜任的一项十分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在这种意义上甚至可以相对地说,真正的成家是靠读帖“读”出来的,而不是靠临帖“临”出来的。那种“多读不必多临”的学书观的正确性,正在这里。

五是通过读帖而对所读之帖进行“意临”。但这里所谓“意临”,是在意念中临写之意。也就是说,在读帖的时候,你可以在意念之中对所读之帖进行局部的乃至总体的“临写”。这种“临写”可以配合着一定的手势动作,也可以完全是意念性质的。因为主要是意念活动,所以它对于深入而全面地认识与把握有关碑帖的法度规矩等无疑是大有裨益、不可替代的。

综上可见,读帖所指向与解决的,是学书过程中的思想认识问题。而思想认识是人的艺术实践的“指挥官”与“司令部”;认识到什么程度,方能实践到什么程度;认识上不去,实践是不可能上去的。这就是前人在论书时所一再强调的,心到方能手到,绝没有心不到而竟能手到之理。但同时应该看到的是,同属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对于处于不同水平层次的学书者而言,那能解决的具体内容却是并不相同的。这里虽然不存在十分绝对的界限,却也可以进行一些大致的区别对待。这里简要地从三个层次着眼,来谈一下上述问题。

第一个层次,是就那些学书伊始者而言。学书伊始,对书法艺术尚缺乏基本的了解与认识。因而这时的读帖,主要就是要了解所读之帖的那些最基本的方法、技巧与特征。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最好是读一本弄懂一本;即把一部碑帖基本上(当然不能要求过高)弄懂之后,再去读另一本。二是要结合自己所临的碑帖来读;即临写什么碑帖时,就首先来读什么碑帖,并要结合着在临写过程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来读。当然,随着水平的不断提高,读帖的范围也当逐渐扩大,读帖的方式也当日趋灵活,这是自己也可以体会得到的。

第二个层次,是就那些有一定功力者而言。这些人所亟需的,是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问题。须知,有了一定的功力,对初学阶段已经是“很了不起”的进步,但对成家的最终目标则仍“十分遥远”。所以这时的读帖,就主要是要“瞄准”将来成家的最终目标,而丰富与兴化对于书法艺术的美学规律的探求与把握。真正把握了这些美学规律,才谈得上建树自己的艺术风格;否则,那自我风格的建树,就只能停留在理想之中了。

第三个层次,是就那些已经成家的学书者而言。已经是书家了,却仍要不断地学习,因而也仍是学书者。而读帖就是他们继续学习的一种基本途径。但书家之读帖,则主要是为一己艺术风格的发展与成熟服务的了。在这一过程中,他当然仍要探索与思考诸如书法艺术的美学规律这类一般性的问题。但这种探索与思考的主要目的,却不是为了一般性地认识与把握这些规律本身,而是要运用这些规律来解决自己的风格建树问题的。学书以成家为本,既已成家,那当然就要在这个“本”上下功夫了。

 这三个层次是由低到高、前后贯通、循序渐进的。因而较低层次中的有关内容,是理所当然地存在于较高的层次之中的。譬如,对方法、技巧的关注与思考,是初学书者读帖的主要任务。但即便成了书家,在读帖过程中也仍然会时常地关注与思考方法、技巧方面的问题。如此等等,这些即不详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