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桃子命运腰部加固:“原汁原味”传承古典园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5:37:37
 

   本报记者 邵群 摄影 王建中

   昨天上午10时20分,耦园中部花园走马楼庭院现场,技术人员按下笔记本电脑键盘上的回车键,架在廊上的1台三维激光扫描仪激光探头开始360度旋转……短短1分40秒,指着电脑显示屏上生成的高清图,技术人员告诉记者,从屋顶上不同尺寸、规格的瓦片,到门楼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砖雕,这张图全方位进行了数据采集,无一遗漏,为保护修缮遗产园林提供了“原真性”的依据和准则。

   在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苏州在全国率先启动9处遗产园林监测。经过7年努力,已初步建立一套数据全面,评估、分析、预警及时的监测平台。目前,监测基础数据库已有包括210余座古建筑、3200余件陈设品、2200余株植物、总长19.8万米的管线等在内的图表、照片、文档共2万余件。昨天,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副局长杨辉接受采访时说,对古典园林进行“实时监测”,就是要确保建筑、山水、植物、陈设等园林要素保持“原真性”。

   “原真”记录原材料原工艺原法式

   红砖、三夹板、水泥预制件,还有砖雕门楼表面的水泥层、施漆过厚导致的木雕细节被覆盖……对2008年耦园整治时冒出来的这一桩桩“怪事”,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园管处副处长陈荣伟至今记忆犹新,“上世纪60—90年代耦园历经三次修复,受当时条件的限制,未能严格按文物保护修复工艺要求施工,对耦园历史文化信息的‘原真性’造成了二次破坏。 ”

   耦园整治工程是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世界遗产之后的首次全面整治,也是对遗产维修工程实施监测的首个试点。陈荣伟回忆说,园内“平泉小隐”门楼系上世纪90年代维修时,直接使用水泥作为表面覆层,外刷白色涂料,明显不符合传统做法,他告诉记者,维修时发现,耦园中部城市山林和载酒堂两处厅堂屏门,直接用三夹板制作而成。“为再现历史的原真性,施工人员选用杉木等,重新制作了6扇屏门、18扇杉木白善门,并按传统漆艺进行后期加工”。

   记者了解到,首次尝试对耦园整治工程进行监测,内容主要包括对古建工艺、工序,构筑物维修和保养、植物配置、厅堂陈设调整、材料选配及用量等项目进行记录整理,以期形成一份阶段性记录材料,为日后维修保养提供宝贵的原始资料。

   昨天,市世界文化遗产古典园林保护监管中心副主任薛志坚告诉记者,把遗产保护修复工程纳入监测范围,以“原材料、原法式、原工艺”作为工程的基本依据和准则,遗产维修监测能起到现场监督的作用,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防患于未然。

   “遗产监测”绝非一般意义的工程监理

   继耦园之后,分别于去年和今年实施的国家文物局专项资金项目留园曲溪楼大修、省级文保单位怡园综合整治工程,也先后实施了跟踪监测。

   薛志坚举例说,从使用强度远超钢材的碳纤维,到引进三维激光扫描系统全程监测,有高科技保驾护航,在“揭顶不落架”的大修中,曲溪楼很好地保持了“原真性”。他告诉记者,曲溪楼工程开工前,三维激光扫描仪已全方位采集了各项原始指标,并对修缮过程进行实时监测,“扫描产生的三维数字图像轮廓清晰,色彩逼真,能够真实还原曲溪楼的内外空间场景。与此同时,三维图像上还能实施测量、建模等功能操作,三维激光扫描误差仅为‘毫米级’”。“遗产修缮监测是一项具有开创意义的工作,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工程监理。 ”杨辉介绍,结合苏州遗产园林的特点,监测内容分为建筑物、构筑物、陈设、植物、环境、控制地带、客流量、安保、基础设施等9大类,分别制定了监测指标。这9大类监测对象及其指标,基本涵盖了古典园林保护的各方面,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杨辉告诉记者,经过七年探索实践,苏州自主开发建设了“苏州世界遗产古典园林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并编制完成了《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定期报告》,今年初,国家文物局确定将苏州古典园林作为建设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系统的试点单位。

   据悉,自主开发的《苏州古典园林监测预警系统》软件平台,以基础信息、监测信息、预警信息三大数据库为支撑,以图形表格为人机交互界面形式,实施全方位数据采集、实时监测、监测预警,覆盖遗产园林保护管理各个方面。此外,为提高日常管理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将日常管理与监测有效对接,近年来,苏州遗产园林管理已先后运用一系列应用技术设施,如自动检票、视频监控、红外报警系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