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吟平衡车官网:35 梵净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5:41:23
梵净山 梵净山 梵净山(Mount Fanjing)位于贵州省铜仁市,得名于“梵天净土”,原来的正名为“三山谷”,国务院于1978年将其确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6年将梵净山接纳为全球“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的成员单位(中国只有五个成员单位)。梵净山乃“武陵正源,名山之宗”,曾先后荣膺2008年度和2009年度的“中国十大避暑名山”,梵净山梵净山是全国著名的弥勒菩萨道场,是与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齐名的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在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基本信息  梵净山,武陵山脉的主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国“人与生物 梵净山蘑菇石   圈保护区网”成员。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地区西面印江、江口、松桃三县交界处,总面积567平方公里。 梵净山,全境山势雄伟,层峦叠嶂;坡陡谷深,群峰高耸;溪流纵横,飞瀑悬泻;古老地质形成的特殊地质结构,塑造了它千姿百态、峥嵘奇伟的山岳地貌景观。典籍上考证,梵净山唐朝以前称“三山谷”、“辰山”、“思邛山”,明代以后称“梵净山”,“梵净”乃“佛教净界”。梵净山的闻名与开发均起源于佛教,遍及梵净山区的四大皇庵、四十八脚庵庞大寺庙群,奠定了梵净山乃著名“古佛道场”的佛教地位,为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中唯一的弥勒菩萨道场,佛教文化为苍苍茫茫的梵净山披上一层肃穆而神奇的色彩。   梵净山植物类型多样, 森林是梵净山区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资源是其生物资源的核心。它既是生态系统的第一性生产者,又是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枢纽;同时因其特殊的层次结构,形成了动物、微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地。森林类型划分 原生性的栲树林、青冈栎林、珙桐林、黄杨林、高山柏林等以及次生性的响叶杨木、桦木林、枫香林、枫杨林、马尾松林、毛竹林等44个森林类型。在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内森林覆盖率在80%以上,森林活立木蓄积为3378000立方米。植物物种多样性 在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据不完全统计,植物种类有277科、795属、1955种,其中,裸子植物有6科14属19种,占全国种类数的9.5%,种子植物144科460属1155种,占全国种类数的4.6%;苔藓类50科127属245种,占全国种类数的11.1%;蕨类38科85属183种,占全国种类数的7.0%,大型真菌45科123属372种,占全国真菌数的4.7%。植物区系分比较复杂,是一个相当丰富和相当古老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   的温带、亚热带的植物区系。   动物种类的多样, 梵净山区拥有东洋界的华中、华南和西南三个区系成分的动物。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已初步记录在案的动物有800多种,其中兽类8目23科68种,占全国种类数的13.6%,鸟类16目39科191种,占全国的6.2%;爬行类3目9科41种,占全国的10.9%;两栖类2目8科34种,占全国的12.2%;鱼类4目9科48种,陆栖寡毛类2科21种;昆虫18目,目前已知400多种,尚有不断的新属新种报道。除此之外,梵净山尚有众多低等动物、无脊椎动物类群的研究还未涉及。    游梵净山,成熟而最为便捷的线路只有一条,就是经印江自治县木黄风景名胜区到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的西线梵净山旅游线路。车行50公里,只需一个半小时便可到达自然保护区的棉絮岭接待站。在木黄风景名胜区,可参观红二六军团会师纪念馆、纪念碑,了解红军在印江、沿河等地建立黔东革命根据地的光辉历程。同时,还可以在蔡伦古法造纸文化村、永义紫薇园、团龙民俗文化村等景点参观考察土家民俗民族文化、古法造纸、傩戏傩技和土家摆手舞等文化产品,其参与性和观赏性非常强。进入自然保护区后,可游四大皇庵之首的护国寺,看规模庞大的佛事活动。在棉絮岭能远眺万米睡佛,并以此为起点,步行一个半小时,顺山脊过薄刀岭、穿黑巷子、攀剪刀峡即可到梵净山核心保护区,可游蘑菇石、看万卷书,探九皇洞、攀梵净主峰—金顶。沿途视野开阔,道路较为平缓,既能体会攀沿中的艰辛,又能神情怡然欣赏风吹云散时闪现的烂漫山花和茫茫林海。心灵沉积的疲惫在佛教名山优秀而神奇的自然生态中得到安抚和释放!

 

佛教文化  弥勒道场梵净山——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东部,云贵高原与湘、渝、鄂交界的黔东北边缘,在一展数百公里的武陵山脉之中,傲然挺立着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这便是闻名遐迩的梵净山。      梵净山山峦起伏,奇石异境,原始植被,古树参天。这里杜鹃红遍,鸽花(珙桐)飞舞,水天相连,绿洲一片;更有珍稀兽鸟、佛光辉煌,被世人封为武陵仙境。梵净山能有如此胜境,殊胜因缘还来自于她是弥勒佛的道场。   说梵净山是弥勒道场,千古年来还有其流传典故。相传在释加牟尼涅pan(般下加木,下同)之际,“大地震动、天鼓自鸣,四大海水波浪翻倒,须弥山自然倾摇,狂风奋发,林木摧折,萧索枯悴,骇异于常”(《涅pan经》)此时与须弥山神灵相通的梵净山山峰之颠的金顶,直入虚空,泪如雨下,地动山摇,一声巨响,庞大的金顶刹间一分为二,峡沟之中爆出一束金光冲入云宵,光灿天地。梵净山与须弥山有如此感应,正应了释迦牟尼在涅前对其弟子阿难所说:“你在这两棵树下为如来铺置一个床座,使头向北,面向西,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法当在北方长久地流传保持下去(《游行经》)。中国正处印度以北,由此释迦牟尼涅后佛法首传于中国,再后中国便佛法盛传,成了佛教大国。梵净山地处中华大地内陆的中心地带,有如此感应,正是佛法不可思议。这也是梵净山至释迦佛涅pan后能成为弥勒道场的缘起。后有人上此金顶,只听见梵音缭绕,隔着峡沟看见一和尚端坐在金顶另一端中,其左手执一莲花,右手示指天空。这和尚通体光明,金灿耀目。但人们却猜不透他是如何上此绝顶的。后来有人便在这峡沟之上架了一座天桥,当人们得以从天桥上过去时,这和尚早已无踪无影。人们四处打量,只见那和尚又坐在遥遥相望的另一山峰之上,眼见得和尚身体胀大,逐而变成一大巨石像。尔时有人感悟这是弥勒现世。惊呼之际,人们合十跪拜,虔心礼佛,于是有人在其金顶端坐之处修建弥勒殿,供奉弥勒佛。从此,人们手攀铁链,脚踏岩壁上金顶,必得先进释迦殿,朝释迦牟尼佛,然后顺天桥过峡沟,再入弥勒殿,拜弥勒佛。为虔心供奉弥勒应现而变的巨大坐像(老金顶),诸多善男信女又在其坐像前,建立一座以弥勒通体明亮为因缘的“通明殿”,内供弥勒佛。后来又传中国第一代弥勒传嗣之祖,玄奘和尚西天取经返回时,所乘白马穿云破雾,前蹄缘融梵净山,从马上撒下一迭经书,佛经落地,因缘得当,扎根显定,构成如今的“万卷书”。相传若有人读得通这“万卷书”,深明佛理,便可直升兜率天,亲听弥勒说法。梵净山自成弥勒道场以后,弥勒应化之传说广流民间,如梵净山一带流传的深持和尚井中取料木建天庆寺的传说,神奇的邋遢木匠来无影去无踪的种种神奇之说,还有天庆寺韦陀夜搬料石的传说,也还有隆参和尚两遭死劫,神秘化险为夷的传说。这一切在人们的心中无不看成是弥勒应化显现。   梵净山自成为弥勒道场以后,山灵神明,一时佛教大兴,创修寺庙,建制庵堂成风。历史上梵净山数百平方公里的区域布满寺庙,仅梵净山主峰山麓就有“四十八大脚庵”。上山的四条主路各有一朝庭封赐的皇庵,东有天马寺,南有坝梅寺,西有护国寺,北有天庆寺,统称“四大皇庵”。梵净山佛教在明朝最为兴盛,据说这与李太后有其深厚的因缘。传说在明朝,李太后亲居此山修行,且重以铜铸释迦、弥勒佛像各一尊,置于金顶之上的释迦殿与弥勒殿,更添金顶佛光。还传李太后在梵净山日久修持,使得其太子思母心切,专程来梵净山探母,但因其母求法心切,不思凡俗,展施法术将太子定在峡谷之中,故今有“九皇洞”与“太子石”之景。   梵净山自成为弥勒道场以后,人们便把三世佛祖定在一山,将众生三世因果联为一体,这从梵净山佛事布局上可知端倪。在梵净山山麓塑有燃灯古佛、释迦现在佛、弥勒未来佛三尊佛像。寓意朝拜梵净山从起步登山之际,即是告别以往,反省过去,登山必须立意生在当下,坚定信念,把握自身,一步一步自己救度自己,山路之艰难更显娑婆世界多苦多难。上山必得淌几身臭汗,出几口秽气,才能消除污垢,轻身净意。当登上金顶,必须先入释迦殿拜释迦佛,然沿生死天桥过峡沟,进弥勒殿拜弥勒佛,这一先一后寓意教人立足现在,广施善行,必定会为未来增长福田,后代昌盛,福报无量。这登山过程,告示众生,过去、现在、未来全在自己脚下的行踪之中,全在众生本心之内这步步佛法,这层层佛理,更显梵净山启迪人生,智慧照人的佛法本意。数百年来梵净山便以如此独有的朝拜方式牵引无数无量的来客,以弥勒道场的声道向众生展现佛法的大智大慧。   2004年9月23日中国梵净山佛教文化研讨会暨护国禅寺大雄宝殿佛像开光大典开幕式上,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秘书长学诚法师发表讲话说:梵净山是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梵净山是全国著名的弥勒菩萨道场,是与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峨帽山普贤菩萨道扬、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齐名的中国佛教名山。

 

主要景点   梵净山护国寺、中国土家第一村、梵净山·攀岩基地、铜仁九龙洞风景名胜区、护国寺、千年紫薇王保护园、棉絮岭拜佛台、拜佛台、蘑菇石、印江团龙佛茶村、印江文昌阁、棉絮岭与万米睡佛

 

历史沿革  在与湘、渝、鄂三省、市交界的黔东北边陲,在横亘楚蜀大地、绵延数百公里的武陵山脉,有一座充满神秘色彩而又雄奇伟岸的山峰,这就是贵州省铜仁地区的梵净山。几百年来,梵净山的名字一直在黔、湘、川、鄂、桂等南国地域久久流传。虽然朝代有更替,人世有变迁,但梵净山的魅力依然历久不衰。是什么原因,是哪些因素造就了梵净山的无穷魅力和巨大诱惑呢?   梵净山位于铜仁地区的江口、印江、松桃三县结合部,海拔2572米,不仅是贵州的第一山,更是武陵山脉的主峰,是屹立于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大斜坡上的巨人。其古老的山体距今已有10~14亿年的历史,是黄河以南最古老的台地。再加上山体庞大深邃,峰峦巍峨雄奇,主峰高耸入云,故明朝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奉皇帝诏令而建的古碑上称之为“众名岳之宗”。    大自然造物的神奇力量,使梵净山富集了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山,或雄奇险峻,或秀美多姿,那引人入胜的是新金顶,在海拔22 00余米的崇山峻岭上,突兀而起冒出一尊石柱,高约100米,如巨笋出土,似玉龙啸天,红云环绕,直指苍穹。大自然的神工鬼斧,又将山顶一劈为二。两个山顶上分别建有释迦殿、弥勒殿,两殿之间有天桥相连,朝拜的香火烧到了云天之上。还有那独立撑云的蘑菇石、依山望母的太子石、状若册籍的万卷书(山岩)等,形神兼备,令人叹绝!至于梵净山顶部一带常常出现的“佛光”,更是令人魂牵梦绕,一睹为快。水,或涓涓细流,或丁冬垂滴,或白练悬空,或奔腾咆哮,皆异常澄洁。峰回水转,汇成了九十九条溪流,顺山势的东西走向,向东汇成了锦江、淞江,直奔沅江入洞庭湖;向西汇成印江河,直奔乌江进长江。树,遍山皆树,满眼是绿,繁花争艳,鸟兽和鸣,一幅天然画卷。还有那云、雾、风,波谲云诡,也给梵净山增添了不少的神秘色彩。置身此山中,俨然画中行,恍若仙山游。   古人云:“天下名山僧占多。”大自然造就了梵净山的奇异风光,而佛教徒则扬名了梵净山的灵山秀水。在明朝万历以前,梵净山作为“古佛道场”,早已声名远播。在梵净山的滴水岩附近,有一块奉万历皇帝的诏令而专门竖立的石碑。碑文中写道:“此黔中间之胜地有古佛道场,名曰梵净山者则又是天下众名岳之宗也。”明朝万历皇帝之所以要下诏重建梵净山金顶正殿(寺庙),是鉴于曾经兴盛一时的梵净山“古佛道场”,因长年战乱而日趋衰落破败,即碑文所言:“天哀名山之颓,而赐以钦命僧妙玄重建金顶正殿,足为万圣临銮。”碑文中把盛极之时的梵净山“古佛道场”比作“极乐天宫”,记载梵净山佛教自开辟以来,香火旺盛,信奉朝拜的信徒如云流水涌,连王公大人都十分向往。梵净山的声名早已传入了南京、北京,倾动了十三个行省的地方长官。   梵净山这个山名,具有浓厚的佛教色彩,它是从“梵天净土”点化而来。据史料记载,梵净山原先的正名是“三山谷”,后来不知何时变成了“梵净山”。这大概只有去问当年的佛教高僧们了。   大自然造物的神奇力量,还使梵净山成为一个原始古朴的生态王国。由于梵净山的山体庞大且垂直高差大,形成了一个生物多样性的原始基地。梵净山不仅生长着满山遍岭的各种植物和栖息着各类动物,而且拥有黔金丝猴、大鲵(娃娃鱼)、白颈长尾雉、云豹等珍稀动物和全球仅存的“贵州紫薇”以及中国鸽子花树(珙铜)等珍稀植物。梵净山原始古朴的生物群体,成为了人类的一大财富,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保护价值。国务院于1978年确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6年将梵净山接纳为全球“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的成员单位(中国只有五个成员单位)。梵净山是幸运的,因为在地球的同纬度上,目前只有它还保留有如此原始古朴的生物群体。梵净山的幸运,既得益于先人爱惜,也得力于当代人的保护。    在梵净山麓,居住着土家族、苗族、侗族、汉族、羌等各族人民。在这里,可以领略到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体悟到梵净山区丰富深邃的人文文化。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书法艺术。印江,只不过是梵净山脚下的一个区区小县,异常闭塞,可是自明清以来,书法名家辈出,以题写“颐和园”匾牌而名噪海内外的严寅亮就是杰出代表,印江成为了著名的“书法之乡”。在梵净山麓的两个碑林中,你可欣赏到当代书坛泰斗赵朴初、启功、沈鹏等人的墨宝。这里还是一个富有革命传统的山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贵州高原上的第一块红色根据地,即1934年由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创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黔东特区,就屹立在梵净山麓的领边几县。   梵净山的过去属于我们历代的先民,而梵净山的现在和未来已不仅仅属于它所在当地的我们以及我们的后人,它还属于全人类。随着大旅游、大开放思路的逐步确立,在自然保护的前提下,梵净山将东连以张家界、武陵源为代表的风景名胜,南接以阳河、杉木河为代表的旅游景区,形成一个合理的旅游链条,构成横跨黔湘的旅游“金三角”。再加上铜仁大兴飞机场的复航,玉屏至铜仁高等级公路的改造以及梵净山登山索道的建成,渝怀铁路也即将开通,梵净山必将逐步成为一个新的旅游热点。这,也是铜仁的希望之所在。   梵净山是佛教名山,是生态王国,是风景胜地,是一方净土。谁不向往这么一个返朴归真、怡养身心的人间仙境呢!   梵净山是武陵山脉的主峰,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保存较为完整。梵净山山清水秀,号称有“九十九溪”,这些溪流汇成黑湾河、马槽河等十一条主要河流,呈放射状奔腾而下,沿途多急流险滩,跌水瀑布。梵净山是佛教胜地,“梵净”二字,即含佛家超凡脱俗之意。自明万历年间开始,建梵刹庙宇,成为与峨眉山、五台山、普陀山、九华山遥遥相对应的佛教名山。   梵净山是联合国人与自然保护圈成员之一.   梵净山中最珍贵的动物是黔金丝猴,因其背部有青灰色的毛,又称之为“灰金丝猴”。梵净山为世界上唯一分布区,据调查仅有500余只,是世界濒危物种之一。黔金丝猴的分布环境比较特殊,主要活动于保护区东北部松江县境内,海拔1400—1800米之间;那里地形崎岖、林木茂盛。它以多种植物的叶、芽、树皮和果为食,它们过着典型的群体树栖生活。各群均由不同年龄组成,最强壮的雄猴任群体的首领,但各群体间互不往来,活动的地域范围各不重叠,囿于固定的领地。对于受伤和死亡者则有抢尸习俗。   梵净山是著名的佛教名山。据传明代万历年间李皇后到山上修行,修建庙宇,普塑佛像,建立四大脚庵,开凿五方道路,山上山下寺庙殿堂星罗棋布。敕赐镇山印,号称“古茶店”,古茶殿亦称“承恩殿”,位于梵净老山与金顶间的斜坡上,规模宏大。分为上、下两个殿宇,上殿称上茶殿,下殿称下茶殿。半山有石墙,石墙正中有拱门,门框上嵌一块石刻匾额,匾额上书“圣旨”二字,下书“敕赐承恩殿”五个大字。院墙和殿基均为块块板岩叠造而成。下茶殿的残垣断壁边,耸立着一块巨大石碑,碑高1.72米,宽0.98米,上刻“梵净山茶典碑文”,计1400余字,碑文是清代文人张鸿翔于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撰写,文中描写梵净山的开山由来与几番兴衰历史,生动地描绘了梵净山壮丽的景色及朝觐的空前盛况。   梵净山老金顶之下有明代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北京户部朗中李芝彦撰写的《梵净山重建金顶序》碑文,碑高达2.9米,宽1.5米,共1394个字。碑文详尽描述梵净山的名胜风光,内容十分丰富,是梵净山重要的文物。   九皇洞    位于梵净老山之下,洞口石墙依石壁而建的九皇洞由石门入门,见一方整齐的在天井,尔后伸入洞内。扉崖的石墙上,刻有“洞天福地”四个大字,笔锋隽秀。据说这里是明朝万历皇帝的李皇娘修行的地方。   金顶的金刀峡上共建有三座飞桥相连,其中顶上的一座称为“ 天仙桥 ”,为明代所建,长4米,宽1米,是从50千米以外运来的块块巨石砌成的拱桥。在金刀峡左右两侧的金顶绝顶,曾建有庙宇,分别为“释迦殿”和“ 弥勒殿 ”。佛殿后的巨石,有的称之为“晒金台”,有的称之为“说法台”;金顶左侧有“拜佛台”;金顶半山便是“舍身岩”;金顶半山还有观音洞,洞内有石雕佛像。    金刀峡   两侧壁立的石壁上,曾开凿有石梯,并有数十处凹穴和铁索链条,便利于登峰者依附攀登。在老金顶下现存有两块禁山碑。碑高1米,宽0.5米,清代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十二月由巡抚部院、按察使兼管驿传事麟庆、贵州布政司按察使李文耕为严禁砍伐山林、开窑烧炭以培护风水而立。碑文曰:“铜仁府属之梵净山,层峦耸翠,林木荫荟,为大小两江发源,思铜数郡保障,其四(周)附近山场林木,自应永远培护,不容擅自伤毁……该处山场及附近四周一切山林木石,务须随时检查,妥为蓄护……毋许砍树烧炭,以培地方而护风水……”这可能是我国较早的环境保护法之一。 民族民俗  在梵净山麓,居住着土家族、苗族、侗族、汉族、羌等各族人民。在这里,可以领略到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体悟到梵净山区丰富深邃的人文文化。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书法艺术。 自然环境  梵净山有脊椎动物有382种,其中受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有黔金丝猴、熊猴、猕猴、云豹、林麝、毛冠鹿、苏门羚、穿山甲、鸳鸯、红腹角锥、红腹锦鸡、白冠长尾雉和大鲵等14种。其中最珍贵、最具科学价值的是黔金丝猴,是黔金丝猴的唯一分布区。    黔金丝猴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兽类,因数量少,成为世界上濒危物种之一,国家列为一类保护动物。黔金丝猴栖息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密林,现在约750只。游客在游览区难以看见。   竿军:如果你一天中在梵净山看到10种鸟并不稀奇,因为其他人可能会看到20种;如果你在梵净山看到黑熊、猴、豹、野猪也很平常;如果你在梵净山看到华南虎请告诉我,这家伙难看到;如果你在梵净山看到大象、狮子那就奇怪了,你肯定在做梦...   梵净山有4.2万公顷原始森林,为多种植物区系地理成分汇集地,植物种类丰富,为我国西部中亚热带山地典型的原生植被保存地。区内有植物种数2000多种,其中高等植物有100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珙桐等21种,并发现有大面积的珙桐分布; 是世界上罕见的生物资源基因库。   从海拔500米左右的山麓地带到海拔1300-1400米地带,主要是地带性的常绿阔叶林,为梵净山森林的精华所在,其中有不少仍处于原始森林的状态,植株密集,林内阴暗,生活着众多的珍稀生物;从鱼坳以上,海拔1400-1900米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1900-2100米为落叶阔叶林带。在梵净山,举目所见都是合围粗的大树,其中好多树木直径达到了一米以上。其生态和环境,是目前我国的森林中,保持最为完好的。世界上共有15种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在梵净山就有13种。   竿军:如果在梵净山看到各种大树,不要感到稀奇,也许你所看到的大树只有800岁或1000岁,它们在梵净山根本算不上有资格...   梵净山索道主体工程已安装完毕,目前进入试运行,中外技术人员正在对索道的相关设施作进一步检测、调试。试运行表明,乘坐索道全程运行时间最快需要14分钟,最慢25分钟,一般20分钟即可到达终点。起于梵净山脚的鱼坳,止于山上茴香坪处,全长3400米,高差1180米,运载游客量每小时约1000人次。今年五一期间将正式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