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大学怎么样啊:何轶群《太极求真录》[第十篇]练搂膝拗步式之要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00:22:25

太极拳步法,可初分为定步和活步两大类。定步自起势双横步始,至搅雀尾式而为其大成;还有踢脚、蹬脚的独步等。活步则有前进步、后退步、横步、变步等等。

搂膝拗步式为前进步之代表,倒撵猴则是后退步之经典。定步的搅雀尾、单鞭两式后,有提手上势、白鹤晾翅     之变步,即紧接楼膝拗步左右式,是全套太极拳前进步之起始,也是所有活步的基础,是拳、掌、臂、身、腰各势、各劲的根基,极其重要。其根在足,此之谓也

楼膝拗步拳式的重点与难点,不在掌与臂,而在腰与步。

搅雀尾式为因定步所限,腰的旋转角度,只能少于180度。楼膝拗步式则有所不同;此式以腰部为轴的身躯旋转角度,可以达到360度。如初学者练习有困难,亦应不少于300度。

初练楼膝拗步,双臂可以完全放松,自然下垂,不作动作,专注于练习活步的步法。因为最难练、最难掌握并应用者,活步步法也。

白鹤晾翅式后,右足为实步,左足为虚步,此时以腰为轴,上身缓慢而均匀向右转动,开始下沉,腰部的旋转,向下、向右旋转,浑似螺旋钻地,全身得其沉劲。口吐气,可有微声以助其沉劲,是由阳变阴、由升而降之始。腰部和身躯转换动作以及转换处,都要柔润而圆转,有一个极小的圆弧形运动,作为动作变换之联结。面部随身躯之转动,逐渐转向正对后方,此时身躯已转到无可再转,即以腰为轴,改为向左旋转,同时仍继续缓慢下沉,由右转螺旋转变为左转螺旋,转变处仍为弧线动作。当身躯带动头部转向右前方或前方略偏右时,左腿借腰部左旋之内劲,向前方甩出,大腿动作带动膝盖、再带动小腿与左足,以拖步或滑步方式,迈向前方。腰部继续左旋,右膝不宜故意回缩或下压,应双膝略开,或顺其自然。待左足已经粘住地面时,上身继续以腰为轴,向左旋转,全身下沉,以其沉劲,求得其反弹劲,如大弹簧一压下,再一反弹,身躯重心即开始上升,身、腰、胯,都同时由后向前方移动,得两足双沉的“无极势”,左臂自然下垂于两腿之间,尚未搂膝,右掌运动为上凸弧形,此时大抵靠近右耳边,亦未向前推出。此“无极势”只有瞬间,左膝即开始弯曲,右膝任其自然,不可有意下压,或两膝略向外分开,左掌以圆弧形动作开始搂膝,右肩带动右臂再带动右掌,以上凸弧形动作,向前向下推出,推至右臂几乎伸直时,左小腿宜与地面相垂直,右腿则近于完全伸直,成弓箭步。此时,右臂应处于自然充分伸展的位置,左掌已完成楼膝动作,下沉于左膝的左侧,完成本式的第一个动作——左楼膝拗步。

左楼膝拗步之后,有一个手挥琵琶的动作;在左右楼膝拗步之前、之后,各有一式手挥琵琶。此式应练得十分潇洒、随意,以腰转动轴心,带动右腿前移半步,再虚领顶劲,将身躯重心下沉,松脊骨、松中胯,丹田与会阴穴,向左前足方向,极缓慢地向上、向前移动,蓄其左转之螺旋劲。因双足距离甚近,右足已移前半步,身躯重心极易越过左足掌粘地处,故丹田,会阴的弧形运动曲线的直线距离短,曲线距离长,身躯转动尽可能达到360度,其转速,比楼膝拗步式之身躯转速要快,起伏幅度亦较大,此要点宜予注意。

手挥琵琶的双手全走弧形,但须完美地体现“挥”这个字。身躯以腰为轴转动360度,极柔、极匀地带动双肩、双臂挥动,两掌感觉,几近于虚空无物,功夫深了,两掌有在水中轻轻划动的感觉。此时腰部须继续向左旋转,动作不停,右足向前半步,仍为虚步;腰转到面部向后无可再转时,才向右旋转,右足成实步后,再接第二个左楼膝拗步。

第二个左楼膝拗步动作完成后,身躯略往后退一退,左足尖略离地,向左方转一个角度,借势再落地成实步,身躯以腰为轴,不停顿地向左继续旋转,其势下沉、左旋,以左旋之势,以腿带足,带动右足,以拖步或滑步,移动到左足内侧,仍保持虚步状态。此时,上身继续以腰为轴,向左旋转,到面向后方,身躯已无可再转时,再以小弧形状的动作,由左转螺旋变为右转螺旋,转到面向前方时,以腰旋转之劲,带动右腿向前方以拖步或滑步迈出,右足粘地后,身躯继续右旋,向下沉至尽头,以反弹劲右转螺旋动作而起。这是一种弹劲,如大弹簧在双足下,一沉一弹即起,转换处亦为极小的弧形,不宜直沉、直弹、直起,此乃取其柔韧兼螺旋弹劲之意也。

此时左足为实,其整体螺旋劲传至两臂双掌,必然符合“其动在腰,其根在足”之古训;但不可用力蹬左足(或右足);力蹬单足,则整体螺旋劲必散乱。这一点,与少林罗汉拳之要求“蹬足”者迥异。

楼膝拗步式中的活步——前进步,枢纽在腰,腰转必须缓慢,均匀,松软、自然,九分气皆守腰中丹田,惟留一分与足、手。此一分气中,足多手少,松胯而使全身重心贯注于两腿之间,始终在双足掌之内约六分之五的范围内缓缓移动,使以会阴穴为下沉重点的身躯,决不超越于足掌粘地处之外。动步时,身躯上旋时,虚领顶劲,脊骨松开,不可左右前后倾斜。其难点在于:在身躯下沉过程中,既有右螺旋动作,又有左螺旋动作。控制难,转换亦难。

不少太极拳家练习此式时,常抬起单足,或曲线,或直迈,伸出足去,如此则楼膝拗步式必成独足。

所谓独足,即全身重心,立于一足,此足式即是有实无虚、独阳无阴;而提起之另一足,则是全足悬空,是有虚无实,独阴无阳。如此,在实用此式时,必然立足不稳,外力一触,即行踬跌,动作偏慢时,尤其如此。本式中的动步,如果用单足独立,殊失太极阴阳转换、阳消阴长、绵绵不绝之本意。活步之难,尤在于此。

太极拳各式,凡活步,皆本楼膝拗步式的前进步,以及倒撵猴式之后退步。其势须贯穿左旋右转、腰如螺旋、松胯带腿、足如趟泥的整体换步前进或后退。细分之,则先沉劲左旋(或右旋,下同),继续左沉旋转带动腿、腿带右足,靠近左足,再取反弹劲,由左旋转改为右旋转,带动右腿、右足,向前方迈出,架子越低,迈出步子(应为甩出)越远,右足触地后即粘住地面,腰继续右旋少许,一弹即起,腰右旋向上至两足虚实相当时,为“无极态”,为大伸展态,为全身脊柱、肩、肘、腕、膝诸骨节大松开态,常如“大”字形状然。此“无极态”只在瞬间,却如拥天,如入地,如靠山,如临海,似伸懒腰,似打呵欠,别有一番境界。腰部则始终继续右旋转换左旋转,再换右旋转,上升再下沉,下沉再上升,迈足再收腿,再并足,再迈足,接练下一式活步。

由无极态即两足虚实俱无时,立即开始由阳转阴,由螺旋转势下沉至双足已粘地后,再以沉劲练其弹簧力,更为困难,也更为重要。无论下沉或反弹,均可练到极快,一触、一带、一弹,即可发劲。此劲出人意料之外,且气沉如鼎,周身一家,实乃对手所防不胜防者也。

此式乃是太极拳各式活步之基础,应予多练、熟练、精练。务求通体松软,左旋右转,螺旋劲如钻地深及三尺,卷缩如米粒,迈步如猫行,伸展似大鹏;活步熟练后,再增加双臂、双掌。

左右楼膝拗步是大开大阖、大起大落、大旋大转之拳势,腰轴旋转由左至右、又由右至左各约360度,至少转300度。腰旋带动肩转,肩转带臂动,臂动带腕掌划或大或小或圆或扁或正或斜的圆弧,处于身后的一臂,平举向上弧形移动时,肘部自然弯曲,小臂下落与上臂构成三角形状,再以腰身旋转、带动小臂及手弧形前推,骨节松开,至手臂无可再伸时,手略成立掌状。处于前位的一臂往下方划弧形,手放松,手指尖几乎触地,往前、往外划圆圈,绕过前膝,作搂膝状,至身躯左方或右方,手腕微曲,掌心向下,如按地状,完成此式。楼膝拗步与手挥琵琶两式,均为活步中的前进步,练习时如能仿陈式太极拳的低架,双足距离尽可能远,身躯重心,尽可能低,其效果尤佳,唯难度大增、较难坚持耳。

注:本文已发表在《武林》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