鼹鼠的故事mp4下载:逍遥至尊宝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7:30:57
 

逍遥至尊宝卷 明 逍遥客

 

 

 

既至岭南,既入吾府,既获吾书,既开首典,遂为余汝之缘也。汝乃吾之隔世传人也。汝之况,吾知之,是汝不悟吾,汝既破万险进吾之居所,逍遥府,足见余汝之缘深之久之。吾之况於汝略述之。吾乃一武者,少之时,盖因余之资质为绝佳难现之材,释者皆欲吾为徒。久而厌之,遂自号狂傲生,绝为人徒。欲为吾师者,其技平平也,其德亦不见佳,凡事俗礼慎拘守之,安能为师?误人之途,是矣。吾誓自创神技,脱俗礼之拘,於江湖见武悟之而就之。武技乃大成,逍遥天下,乃自名逍遥客。飘泊江湖,海上,域外,随吾心欲己所好之事,亦欲寻觅一佳徒,半生不求,吾学难光,遂感欲为徒者之苦衷。游於岭南,感其有徒难授矣。是矣居岭南,斯时吾之龄有二甲子余二矣,习文道,其为将吾之所学以明了显浅之文以表之。吾观前高人之作,皆为深奥复繁之字表之,后者难悟之,於其不利也。得其书亦不可习之,悟一透之时,其利时已过矣。不憾乎之?其百体不死,经为吾於海而获之经。其文之渊博复繁,读之不悟也。不通其理,不悟其文,其功不可就也。其悟之法为:博学涉猎天地书,不忘通晓古今述。参观悟透百派谱,百体不死奇材路。三言两语非表慕,读来念去皆不伏。奇学本非孔孟孵,百体仙君冥冥处。逍遥天尊时时徒,一朝悟透红尘步,神技就成遨仙福。此般奇技逍遥足,明透了尽逍遥录,莫作逍遥红尘哭。百体不死不为孤。吾以斯文表吾学,汝之福也。欲徒不遂,强习文道,逍遥者,受拘迫之不逍遥之,皆为吾后学之者,名曰一憾,隐岭作学,吾学丰博,非其根基资质绝佳者不可满习之。吾乃武者江湖人。吾之学以武为首,是因汝得吾技,於汝於余皆须以武为之先,余之学择其而习之。其文之道,不可轻之。须之时与吾於先习之,难大成矣。须非以此以为憾。吾学於文,隔世而传,一憾无憾矣,可於三者清逍遥矣。汝习吾学之大成,汝与吾於三清有会晤之时,望光吾之武技,勤修苦习之,以求大成。早跳三界五行,并吾逍遥之。

下乃吾独创之技。其法也,非理也。故理之不述矣,是因用者自悟其理也,表之难悟之。

夫武学之道大成之者,非绝大之恒心毅力不可为之,非幽静之境不可修之,非慧心秀质不可悟之。吾费半生之功而不可求,天资高者,世稀难寻矣。吾引之为憾。为戏吾技於斯绝之。为武之者其喜迁为成创大技,其乐迁为自创之技有传,其悲迁为技之失绝其欢迁后学之者,光大其技於斯。吾之神技非旷世之材不可习之,吾花数载习其孔孟之道求将以书明了之文以遗后者,大光吾学。吾学为文至浅焉,汝观之则透悟顿达,习者大成,汝不需拜吾作师,光吾学逍遥矣。得其典者可炼,其质弱,於先以药石调之,歇者开聪增慧,虽较先天之才有其不及,亦可至上乘技法。其质弱者,以黄芪,当归,党参,土白术,云苓等分,长流水松柴瓷器煎服。服之月余,此谓以药石之功而调体之短,以达体壮力充以习技,而破阳体虚者,以肉丛蓉,五味,枸杞,党参,茯苓,山萸,地黄,杜仲,巴戟,香附,石斛,兔丝子,肉桂,其上等者等分,煎而服之三月止。上为药石调体之术,如合服童阳归元丹大妙之。其法觅九童重阳日九阳时生之者,其体安健好,现年八岁,要其觅药制丹,汝不可为之,皆为童孩为之。於其九岁之重阳日,要其采觅下药,一阳花,三阳草,六阳木,九阳丹石,九两血参,还阳火虫,烈阳

子,人形之草之赤果,红夜交,为一,阳间之补肾壮阳全药之上品,斑龙之宝之血精八一,皆它具银炉封之,以八十一载之松为炭,以其炼之九九归元日,开炉只为晶红透亮之物八一,匀作九丹。上皆为童子之功,天下余物不可近之,切之。其丹难炼,其效宏伟。其虚者作一,虚损立补。须发转黑,作二固本培元,返老还童,作三气充血盛,津满精盈,作四,驭驾千女妙为童体。作五,驭女无损,汞精自如。作六,料肠为筋寿超甲子。作七,功力倍增,神技大威。作八,百毒不侵,万病不入。作九仙诏下凡,不老之躯。体壮童阳者作一永为童体。作二,功力百倍,暴死者作二还阳,作六固魂魄。其丹难炼少之可少。愚者开聪之方,以孙真人之孔夫子枕中方为妙方。王八之甲乌龟之板酥炙,龙骨碾为末,入鸡腹一宿,远志去其心,石菖蒲去其毛节为片儿,等分,末以蜜作丸,量一钱日三服,每一温酒化服。如合以天心还聪散,洗心换髓丹服之更妙。人可大聪,不可忽之。

斯时体虚者壮,破阳者补,愚昧者聪,然可习技矣成之速矣。

神功绝技者上乘之技法也。神者妙也,意也,功者静也,德也,绝者稀也,少也,技者招也,法是也。为武也,要就上成之技,则要根好基稳础坚。基础者根也。内功也功德也,故习功之始,先修德之始也,内功者气也,炼气又於止心收意始。意不外驰,魂不内荡,神不外游,志坚神定心静气合精聚意汇功来,而归体而炼功就技,吾创之内功心法分为四重。於收心而始,返先天而炼,可人,可仙,可佛,游戏风尘逍遥三清,不妙乎之。

一重法先分四层法习。汝於此始习,如传其有基之士,直入二重法。是要习之,方不为戾气所困。常习以求德高,其功能收心止意定神,直入真静大定。练之道德高尚,邪气下,正气升,浊气除,真气生,习之德不上自上,不高自高,戾气不尽自灭,盖得吾学之者,德劣亦不於祸至武林,逍遥之。

其一层法,於青山秀岭觅一有流溪飞瀑之佳处坐向东,其水质愈清愈妙,其水性愈凉愈佳,寒瀑水潭尤妙之,功前备一短柄之瓢并备离火丸服助。於潭旁之地活动筋骨,其息略促之,吾体微热之,止候息平,除去衣物,体赤,於潭中沐浴后,取立势于水中,水略没过膝,是以平坐姿,屈跪式於水旁,一水以瓢取清凉山泉水,泉从头直浇而下,另手之心抚盖乳根,行一柱香换之,左右循行,反复行之,至少一天行一次。水於少而多浇,於慢而快,其初行,水下之时全身颤之,呼吸促之,时受水之害,常情也。循日行之,至於凉水水泉浇身不颤,息如常,行於寒冬亦如此,方为一层法成,其成行二层之法。

二层之法,其法于细流小瀑下行,以立势二手抚二脸旁,让细流小瀑之水於头淋下,斯时其息如常非常,是细是长是稳是慢是缓,不复受水害,二层法成,即行三层法。

三层之法,法於飞瀑中下行功。择其瀑不宜过长,长则冲力盛,难行之下宜滑,滑则难立,宜有平台者佳,其瀑寒而妙之。脚取立势手取任姿,於其中让其从头下冲行,其息细,匀,长,缓,作息自如,不受水害。於息屏心自定,三层法成。

四层之法,令行三层之法,变其手姿,直手双手指尖朝天,掌心斜对天,其两掌心亦自对之,於吾头之上,头正颈直腰拔。意观吾之躯体於水流中受其飞瀑冲之,意吾之本原真身清晶明透,其表有如墨之黑物附之随其冲而洗之,愈来愈淡,后而净之,乃为吾之本原真身清晶明透,随其冲吾体而淡之。后不复存淹没於无形,而非随水之流而去也。顷尔於太虚,吾之躯体缓缓复存,其黑尽除只为吾体,犹如水晶之晶莹,如皎月之明亮洁白,如美玉之清莹剔透随吾体复还,愈来愈晶莹,愈来愈剔透,随其莹盛发散出淡淡之乳光粉芒,循之而盛。复意其清

凉之山泉冰水如凝脂玉露,意开三心,於顶心,手心直冲而下,及手过手,及头过头,集汇于颈过之,复下胸,下心,下腹,下腰,循助过及五脏六腑,越阴器於臀至大腿,下膝至脚,於脚心之涌泉而出,容於水。琼脂玉露每及之处,其病气,其邪气,其恶气,其怒气,其烦恼之气,其忧郁烦闷之气,及其杂念戾气皆随水而去。随流而走,随之而灭,不复还。如斯持一柱香时,改观吾之身躯之血之津,之精,之液,之肉,之骨,之筋之甲,之毛,之毫,其五脏六腑,其皮之肤皆发淡淡柔和洁莹之乳光,持其一会,其光於乳光变为白光,於白光变为白芒,愈发光亮照人,炽热驱寒,而其肤体冰清玉洁,於热感其清凉之觉,体外之清泉如琼水玉露,从头掌之心流下,由顶之百会,手之劳宫而下,及头及肩汇于颈至胸过腹分向二脚,从涌泉而流出。其每及之处,流光溢彩莹光四射,光热暴盛,万分玄妙身似居仙境处神地,亦真亦幻。久之血,肉,筋,骨,五脏六腑随琼水玉露而隐去明透於无形,只剩晶莹剔透之躯壳,火红炽热之心脏,其躯壳发明白晶亮清透之光其心脏发耀眼红艳之红光,白红二光相融,相合为金黄柔丽之光。发於体外宇内揉合之。金黄之光愈来愈盛,愈来愈烈,如芒似剑,其发於外,其源於内,於泉,於心。

斯情,斯境,斯意持两柱香时,后改观其玉露水精入心,心满而溢洗心,涤体一遍,开涌泉吸灵精入体,存於心。随心发之红光,容心之气,耀及吾体,其血其肉其筋其骨其五脏六腑皆於虚无心光中引归来失之而还。灵精遂灌吾体,灵精满合劳宫,闭百会,功止矣。阴阳配对,心生万物,外水阴,内心阳。阴阳相济心止神定达净化神灵之境。直入修法之门,此调一重四层之法也。

333333333333

 

 

《逍遥至尊宝卷·鬼魔经文》注解·点评


鬼魔经文
鬼魔之意,乃在“异、奇、玄”之述也。有“鬼心、魔口”二功。其二功乃需德高方可成就之。盖不大逍遥之。
“鬼心”之法,乃制魂之术也,有镇魂、迷魂、锁魂、索魂、断魂之五法。其法于低而高,于先而后,于简而难,法法相连,法法循进。
【题名解】
“鬼魔经文”论述的是非常而又不一般的功法的意思。根据文章所述,乃指“鬼心”的制魂之种种功法技术和魔口的腹语功夫。都是内功修炼的功夫内容,而在攻防较技中有特殊的功能作用。故而,这种功法、功夫、技术并没有神秘、迷信等不可理解的不良的现象。这就是其在文中所说:“异、奇、玄”的意思也,其实并不“异、奇、玄”也,而是不常见到也的缘故而如此说之而已。看一看正文其是如何论述的?
【注解】
①、鬼魔之意,乃在“异、奇、玄”之述也。有“鬼心、魔口”二功。其二功乃需德高方可成就之。盖不大逍遥之:
鬼魔之说法的意思,乃是在“异乎寻常、奇而无偶、静谧玄妙”之论述也。其中存有“鬼心制魂、魔口声镇”两种功夫。其实,这两种内在功夫乃需要道德修为高尚者方可能成就之。就是因为这种功夫不大逍遥之也。
②、“鬼心”之法,乃制魂之术也,有镇魂、迷魂、锁魂、索魂、断魂之五法。其法于低而高,于先而后,于简而难,法法相连,法法循进:
“鬼心”之法,乃说的是控制对方灵魂之功法技术也,其中有镇魂、迷魂、锁魂、索魂、断魂之五种功法。其方法于低处修炼而渐致高层次艺境,于先而后,于简单开始而高难者后成,法法相连,法法循序渐进方能功成艺就。
鬼心:意思是无形法身道体幽深而不可见到之谓也。
魂:按中医说:肝藏魂。这里泛指自己和对方的无形法身道体也;更恰当的说法乃是指“胆气”也。因为在功法中有“胆包身、胆包天”的说法,说明人的“胆大人艺高”和“艺高人胆大”的内容,可以知道“魂”者,胆气也。所以,气势、神光、声音都能震慑人之胆气,使之散乱也。


【译文】


鬼魔之说法的意思,乃是在“异乎寻常、奇而无偶、静谧玄妙”之论述也。其中存有“鬼心制魂、魔口声镇”两种功夫。其实,这两种内在功夫乃需要道德修为高尚者方可能成就之。就是因为这种功夫不大逍遥之也。
【点评】
所谓的制魂术按照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说法,就是制服对方的无形法身道体的种种功夫技术方法。而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历代前贤亦多有论述,以资对照,相互印证,录而并解之如下:
以气击气  手方动而可畏
“以气击气,手方动而可畏”;“则气受气攻,气伤而怯于心。”这个论述在古拳论中可寻得两处以证之,一曰:“惟颤劲出没,其捷可使日月无光,而不见其形;手到劲发,天地交合而不废其力”。一曰:“至于中气,能令敌人进不敢进、退不敢退,浑身无力,极其危难,足下如站在圆石上站着不敢乱动,几乎足不动即欲跌倒,此时虽不打敌,敌自心怯而诚服”。
以神击神   身未动而得人
“以神击神,身未动而得人”;则“神受神攻,神伤而索于胆”。
孙禄堂先生记:
一日会谈一室,言笑一如平常,初不料家某之蓄意相试,洛能先生毫无防备之意。而甲某于先生行动时,乘其不意,窃于先生身后捉住先生,用力举起,及一伸手,而(指某甲)身体腾空斜上,头颅触入(纸)顶棚之内,复行落下,两足仍直立于地,未尝倾跌。”此乃以神击神,身未动而得人之艺境,“(某甲)以邪术疑先生(某甲已怯,而索然不知也),洛能先生告之曰:'非是邪术也,盖拳术上乘神化之功,有不见不闻之知觉,故神妙若此,非汝所知也’。
然如何才是神化之功?如何而修炼?孙禄堂先生曰:“拳术至炼虚合道,是将真意化到至虚至无之境,不动之时,内中寂然,空虚无一动其心;至于忽有不测之事,虽不见不闻,而能觉而避之。《中庸》云:“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是此意也。”修炼方法已然论述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了。
由上述所论可以知道,以形击形者,迟也,功夫浅也;以神击神者,速也,功夫深也。此乃形神之用的迟速、浅深之道理。然于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一事,应以先修炼形拳招熟的以形击形开始,继而修炼气、意拳懂劲的以气击气的功夫,当根基稳固,神而知之,再修炼神拳神明的功夫艺境,最终可以达到神化之功的以神击神,身未动而得人的无上艺境。
能明白“言神运之用”中的不言之意者,便可以明白《神运经》所言之法分三修,游历三境的宗旨,即先用《内功经》、《纳卦经》、《十二大劲》周身全局精习微妙,方可学此《神运经》的内容。否则无益有损。而观现今之时的习拳者,入手便是大成攻防功夫艺境之修炼,上乘艺境,亦如水中捞月。只因为不观读此经文之过也。习拳者如能广阅各家拳谱、拳论,就能眼界大开,就不会囿于一家之见而来谈拳论道了,自然视野开阔,便可探本穷源而成为通家了;能够融会贯通各家之论而在自身内修炼体认清楚明白,便可内外精粗无不修到,层层攻防功夫艺境无不历练得到。一旦神而明之,豁然贯通,自然智慧开启,非师父所传授,而自己的本然智慧开启,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等一切内容之精微奥妙无所不至、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了。所以,内功制魂胜人的功法技术的掌握也就不在话下了,俨然一个贯通古今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圣明之大家也。


镇魂法


镇魂法乃压也,吓唬也。其有气镇、神镇、声镇,神兵利器者见之心寒,杀人盛者对之胆战,王者掽之神乱,鬼者遇之意惊,其乃气镇也。青天飞霹雳,无故电劲雷,鬼哭神泣!闻之精恐情慌志惶,此乃声镇之法。
于其斯,内力至颠,其可目放历光,神气逼人、咄咄而发至敌于无所适从,手足无措,六神无主之境。返朴归真者隐之,其收则无,其发则有,上者也!
放之法:以目作源,以观作路,以心作本,以意作根,观坤宫二时辰。意于虚无有二道强劲之闪电雷光,于神珠之中蜿蜒而动。如天之行,行之三刻,珠放二小珠存二闪电雷光与其中,观一刻。引其行“璇机周天”八一转,复归坤宫观之一刻。引其于中脉而上于二目分居存二目,蜿蜒依然,存目观二时辰。开目,二闪电雷光于二目暴射而出,如弹如箭,入敌之二目。持之其可于任一处而入效。收乃收二珠于神珠观一刻,行“璇机周天”九转,可矣!
【题名解】
镇魂摄人,可以有气镇、神镇、声镇的不同方法。正如前贤所说:“精神全,神力猛。古语之“一声吓断长江水”,乃威神并作也。既能如此,何患对敌难胜?”这都是震慑敌胆的妙法也。
【注解】
①、镇魂法乃压也,吓唬也。其有气镇、神镇、声镇,神兵利器者见之心寒,杀人盛者对之胆战,王者掽之神乱,鬼者遇之意惊,其乃气镇也。青天飞霹雳,无故电劲雷,鬼哭神泣!闻之精恐情慌志惶,此乃声镇之法:
镇魂法乃镇压强迫的意思也,是指吓唬的方法而说也。其有气镇、神镇、声镇等诸法。而神兵利器见之者心寒,杀人盛者对之胆战,王者掽之神乱,鬼者遇之意惊,其乃气镇的内容也。青天飞霹雳,无故闪电雷惊,鬼哭神泣!闻之精恐情慌志惶者,此乃声镇之法也。
②、于其斯,内力至颠,其可目放历光,神气逼人、咄咄而发至敌于无所适从,手足无措,六神无主之境。返朴归真者隐之,其收则无,其发则有,上者也:
于其斯,内在功力达至颠峰者,其可双目发放严历的神光,神气逼人、咄咄而发至敌于无所适从,手足无措,六神无主之境地。返朴归真者隐之,其收则无,其发则有,功夫上乘者也。
③、放之法:以目作源,以观作路,以心作本,以意作根,观坤宫二时辰。意于虚无有二道强劲之闪电雷光,于神珠之中蜿蜒而动。如天之行,行之三刻,珠放二小珠存二闪电雷光与其中,观一刻。引其行“璇机周天”八一转,复归坤宫观之一刻。引其于中脉而上于二目分居存二目,蜿蜒依然,存目观二时辰。开目,二闪电雷光于二目暴射而出,如弹如箭,入敌之二目。持之其可于任一处而入效。收乃收二珠于神珠观一刻,行“璇机周天”九转,可矣:
放之法:以目作源,以观作路,以心作本,以意作根,观照坤宫两个时辰。意念于虚无中有二道强劲之闪电雷光,于神珠之中蜿蜒而窜动。如天之行,行之三刻钟时间,神珠发放两颗小珠存二闪电雷光与其中,神意观照一刻钟时间。继而引其行“璇机周天”八十一转,复归坤宫观照之一刻钟时间。再引其于中脉而上于二目分居存于两目内,蜿蜒依然,存目观照两个时辰。开目,二闪电雷光于两眼目中暴射而出,如弹如箭,入敌之二目内。持守之其可于任一处而入效。收功时乃收二珠于神珠中观照一刻钟时间,行“璇机周天”九转,可以矣!
【译文】
镇魂法乃镇压强迫的意思也,是指吓唬的方法而说也。其有气镇、神镇、声镇等诸法。而神兵利器见之者心寒,杀人盛者对之胆战,王者掽之神乱,鬼者遇之意惊,其乃气镇的内容也。青天飞霹雳,无故闪电雷惊,鬼哭神泣!闻之精恐情慌志惶者,此乃声镇之法也。
于其斯,内在功力达至颠峰者,其可双目发放严历的神光,神气逼人、咄咄而发至敌于无所适从,手足无措,六神无主之境地。返朴归真者隐之,其收则无,其发则有,功夫上乘者也。
放之法:以目作源,以观作路,以心作本,以意作根,观照坤宫两个时辰。意念于虚无中有二道强劲之闪电雷光,于神珠之中蜿蜒而窜动。如天之行,行之三刻钟时间,神珠发放两颗小珠存二闪电雷光与其中,神意观照一刻钟时间。继而引其行“璇机周天”八十一转,复归坤宫观照之一刻钟时间。再引其于中脉而上于二目分居存于两目内,蜿蜒依然,存目观照两个时辰。开目,二闪电雷光于两眼目中暴射而出,如弹如箭,入敌之二目内。持守之其可于任一处而入效。收功时乃收二珠于神珠中观照一刻钟时间,行“璇机周天”九转,可以矣!
【点评】
就眼神的修炼内容,就有威急者的功夫:威者,神足严而可畏、光能射人、神能御乱,使人无隙可乘也;急者,目光闪急、如线穿空,剑贯重甲,清利而直锐也,此乃神镇法也。再加之气镇、声镇两法,可谓之全面也。


迷魂法


迷魂之法乃就镇魂之术而可习之。
迷者,惑也!二而一而吾也,以吾意而行也而控他也!
制一九色点之板钱,孔之大:板圆方寸。红于中,余之于外匀排之如图2状。
图2九色点板钱
置其于吾前二丈半,趺跏坐、开目观其板意注其红,于亮而闇,于九色而一色可之。觅一犬,目观目,立坐吠;左右如斯,强注意之,至其犬意左则左、意右则右,小成矣!乃于人,意这则这、意那则那,大成矣!
【题名解】
迷魂之法,就是使其困惑、疑惑、迷惑而不得解之也。故而较镇魂之法高明的多了。
【注解】
①、迷魂之法乃就镇魂之术而可习之:
迷魂之法乃继 “镇魂之术”的修炼而有了成就后,方才可以修炼演习之。
②、迷者,惑也!二而一而吾也,以吾意而行也而控他也:
迷者,迷惑也!迷、惑二而合一而吾能用之也,以我的意念而行使也而能控制他的灵魂也。
③、制一九色点之板钱,孔之大:板圆方寸。红于中,余之于外匀排之如图2状:
制造一块九色点之板钱,孔之大:板圆方寸。红于中,余之于外匀排之如图2的形状。
④、置其于吾前二丈半,趺跏坐、开目观其板意注其红,于亮而闇,于九色而一色可之。觅一犬,目观目,立坐吠;左右如斯,强注意之,至其犬意左则左、意右则右,小成矣!乃于人,意这则这、意那则那,大成矣:
置其于吾身前二丈半,趺跏坐、开目观其板意念观注其红,于亮而暗色,于九色而为一色时就可以了。寻觅一条犬,以目观其目,立、坐吠之;左右皆如是时,强注意之,至其犬意念其左则左、意念其右则右,乃小成矣!乃于人,意念其这则这、意念其那则那,则大成矣!
【译文】
迷魂之法乃继 “镇魂之术”的修炼而有了成就后,方才可以修炼演习之。
迷者,迷惑也!迷、惑二而合一而吾能用之也,以我的意念而行使也而能控制他的灵魂也。
制造一块九色点之板钱,孔之大:板圆方寸。红于中,余之于外匀排之如图2的形状。
置其于吾身前二丈半,趺跏坐、开目观其板意念观注其红,于亮而暗色,于九色而为一色时就可以了。寻觅一条犬,以目观其目,立、坐吠之;左右皆如是时,强注意之,至其犬意念其左则左、意念其右则右,乃小成矣!乃于人,意念其这则这、意念其那则那,则大成矣!
【点评】 
其实这是一种他心通的念力之修炼,这种功法很少有谱中详细介绍。都是内功修炼者通过修炼自己悟而得之的能力。


锁魂法


锁者,止也,受拘制也。有外锁,有内锁二术。
内锁乃制穴之术也,法为结气于闪电雷光之端发射,其霹于敌之穴。于斯,制穴之术亦可点、可拍、可打、可扣、可拂、可指、可捏、可按、可撞、可啄、可摘、可插、搭脉、扫脉、挑脉、扯脉、截脉、撕脉,诸法存柔、存狠,存上存下,切之。其内外锁乃就,索魂之术可习之。
【题名解】
所谓的锁魂方法,就是使之受拘束限制之谓也。根据文中所论,方法甚众矣!而所述之方法都是内气注入的功法所致也!但是,这只是外锁魂法。只有修练外锁魂法成功了,才能修炼内锁魂功法呢!这是要领。
【注解】
①、锁者,止也,受拘制也。有外锁,有内锁二术:
锁者,禁止的意思也,使其受拘束限制也。但是有外锁,有内锁两种功法技术内容。
②、内锁乃制穴之术也,法为结气于闪电雷光之端发射,其霹于敌之穴。于斯,制穴之术亦可点、可拍、可打、可扣、可拂、可指、可捏、可按、可撞、可啄、可摘、可插、搭脉、扫脉、挑脉、扯脉、截脉、撕脉,诸法存柔、存狠,存上存下,切之。其外锁乃就,索魂之术可习之:
内锁魂法乃制穴之技术也,方法为结气于闪电雷光之尖端发射,其霹雳于敌之穴处。于斯,有关实施制穴之技术方法亦可以点、可以拍、可以打、可以扣、可以拂、可用指、可以捏、可以按、可以撞、可用啄法、可以摘、可以插、搭脉、扫脉、挑脉、扯脉、截脉、撕脉,诸法存有柔法、存在狠法,存有上用之法,亦存有下用之法,切牢记之。
③、其内外锁乃就,索魂之术可习之:
其内外锁的功法技术乃有了成就,则索魂之功法技术就可以修炼演习了。
【译文】
锁者,禁止的意思也,使其受拘束限制也。但是有外锁,有内锁两种功法技术内容。
内锁魂法乃制穴之技术也,方法为结气于闪电雷光之尖端发射,其霹雳于敌之穴处。于斯,有关实施制穴之技术方法亦可以点、可以拍、可以打、可以扣、可以拂、可用指、可以捏、可以按、可以撞、可用啄法、可以摘、可以插、搭脉、扫脉、挑脉、扯脉、截脉、撕脉,诸法存有柔法、存在狠法,存有上用之法,亦存有下用之法,切牢记之。
其外锁的功法技术乃有了成就,则索魂之功法技术就可以修炼演习了。
【点评】 
先修外锁魂的功法技术,有了成就,才可以修炼内锁魂的功法技术。内锁魂的功法技术的修炼,有了成就,运用自如时就可以修炼索魂法了


索魂法


索者,乃吾要也,外也;要,乃手也。故其法述手索。
目观二掌心寸,左掌如明镜,右掌如清透之玉淡放莹气。转掌对敌,左掌之镜存敌之容,敌之容乃白色,其手为紫色,其足为兰色,反映于敌之躯作五色;其右掌之玉乃敌之经脉络之缩物。目疾射二闪电雷光至敌,于敌恐骇之一瞬,右掌之清玉剧发黑色之经脉络随而同敌打入敌之体,则其魂出矣!其时丝毫无差方就,乃逼而出也,敌则失魂。其时斯魂可收之、可镇之,乃外镇之术也。术为右手之五指发五道青光如绳索分缚头、项、躯、手、足;解乃收青光于内,左掌之镜乃为收。
其解之术:右手心吸收其脉,左掌之镜照于敌体,魂则归矣!散镜。
【题名解】
所谓的索魂法,乃我外用手法要其魂也的功法技术。故而不同于锁魂法的拘束限制也。然而,如何索之?看文中论述方能知之。
【注解】
①、索者,乃吾要也,外也;要,乃手也。故其法述手索:
索者,乃我要也,外法也;要,乃指手法而说也。故其功法论述手索的内容也。
②、目观二掌心寸,左掌如明镜,右掌如清透之玉淡放莹气。转掌对敌,左掌之镜存敌之容,敌之容乃白色,其手为紫色,其足为兰色,反映于敌之躯作五色;其右掌之玉乃敌之经脉络之缩物。目疾射二闪电雷光至敌,于敌恐骇之一瞬,右掌之清玉剧发黑色之经脉络随而同敌打入敌之体,则其魂出矣!其时丝毫无差方就,乃逼而出也,敌则失魂。其时斯魂可收之、可镇之,乃外镇之术也。术为右手之五指发五道青光如绳索分缚头、项、躯、手、足;解乃收青光于内,左掌之镜乃为收:
用眼目观照两手掌心寸许面积,左掌如明镜,右掌如清透之玉淡放莹气。转掌对敌,左掌之镜存敌之容,敌之容乃白色,其手为紫色,其足为兰色,反映于敌之躯作五色;其右掌之玉乃敌之经脉络之缩物。双目疾射二闪电雷光至敌,于敌恐骇之一瞬,右掌之清玉剧发黑色之经脉络随而同敌打入敌之体,则其魂出矣!其时丝毫无差方就,乃逼而出也,敌则失魂。其时斯魂可收之、可镇之,乃外镇之术也。术为右手之五指发五道青光如绳索分缚头、项、躯、手、足;解法乃收青光于内,左掌之镜乃为收也。
③、其解之术:右手心吸收其脉,左掌之镜照于敌体,魂则归矣!散镜:
其解法之技术:右手心吸收其脉,左掌之镜照于敌体,魂则归矣!散镜即可矣!
【译文】
索者,乃我要也,外法也;要,乃指手法而说也。故其功法论述手索的内容也。
用眼目观照两手掌心寸许面积,左掌如明镜,右掌如清透之玉淡放莹气。转掌对敌,左掌之镜存敌之容,敌之容乃白色,其手为紫色,其足为兰色,反映于敌之躯作五色;其右掌之玉乃敌之经脉络之缩物。双目疾射二闪电雷光至敌,于敌恐骇之一瞬,右掌之清玉剧发黑色之经脉络随而同敌打入敌之体,则其魂出矣!其时丝毫无差方就,乃逼而出也,敌则失魂。其时斯魂可收之、可镇之,乃外镇之术也。术为右手之五指发五道青光如绳索分缚头、项、躯、手、足;解法乃收青光于内,左掌之镜乃为收也。
其解法之技术:右手心吸收其脉,左掌之镜照于敌体,魂则归矣!散镜即可矣!
【点评】 
捆索而得敌魂,其必败也,则即便放之。功法可以修炼,不可轻易用之!且牢记之!


断魂诀


魂乃飘荡物,此物本非物。
玄通武技失,持技何须烦。
伤敌乃伤魂,鬼心交断止。
魔口经文,乃声语话之术也!就者,胜他门之口技。
声术就之,话如狮吼,龙吟、雷鸣,如山倒地裂之势。轻闻者心烦气躁,撕心裂肺,山动地摇,舂木落叶,灵生亡,合以鬼心,杀其玄妙之用也。
行“璇机周天”八二转,归观之一刻。引其至于喉作话,气合其声,声合其气;气容其声,声容其气。其声话中,气足雄浑嘹亮长远震人耳骨;合之王气而发,霸王之风;合之三气作声话,阴风阵阵,魔气重重,如鬼哭神号,不寒而慄;合之喜气气、悲气玄妙哉!须其话如炸雷霹雳,摄人心腑,至敌惊魂;则以声包气,于口出乃观声和隐隐风雷之势,如疾飞之弹丸。于外剧破之炸之如惊雷,声随气四溢,劲走疾射,为之声镇也。一字一话,一话一丸,一丸一炸,其势更厉!
【题名解】
正如前贤所言:一声喝断桥梁水倒流。声镇之剧烈可观矣!
【注解】
①、魂乃飘荡物,此物本非物。玄通武技失,持技何须烦。伤敌乃伤魂,鬼心交断止。
魔口经文,乃声语话之术也!就者,胜他门之口技:
魂乃是飘荡之物,此物本非物质也。乃“物物非物者也”。微妙玄通则武技失矣,持由此等断魂技术攻防何须烦恼呢。伤敌乃伤其魂,鬼心交断到此可以止矣。
魔口经文,乃声音言语说话之声镇的功法技术也!就能胜过他门之口技也。
②、声术就之,话如狮吼,龙吟、雷鸣,如山倒地裂之势。轻闻者心烦气躁,撕心裂肺,山动地摇,舂木落叶,灵生亡,合以鬼心,杀其玄妙之用也:
声音之功法技术的成就,话如狮吼,声如龙吟、雷鸣,如山倒地裂之势。轻闻者心烦气躁,撕心裂肺,山动地摇,舂木落叶,灵生亡,合以鬼心,杀其玄妙之用法也。
③、行“璇机周天”八二转,归观之一刻。引其至于喉作话,气合其声,声合其气;气容其声,声容其气。其声话中,气足雄浑嘹亮长远震人耳骨;合之王气而发,霸王之风;合之三气作声话,阴风阵阵,魔气重重,如鬼哭神号,不寒而慄;合之喜气气、悲气玄妙哉!须其话如炸雷霹雳,摄人心腑,至敌惊魂;则以声包气,于口出乃观声和隐隐风雷之势,如疾飞之弹丸。于外剧破之炸之如惊雷,声随气四溢,劲走疾射,为之声镇也。一字一话,一话一丸,一丸一炸,其势更厉:
行“璇机周天”八十二转,归于观照之一刻的时间。引其至于喉作话,气合其声,声合其气;气容其声,声容其气。其声话中,气足雄壮浑厚嘹亮长远震人耳骨;合之王气而发,具有霸王之风;合之三气作声音话语,则阴风阵阵,魔气重重,如鬼哭神号,不寒而慄;合之喜气、悲气更为玄妙哉!须其话语如炸雷霹雳,摄人心腑,至敌惊魂落魄;则以声音包气,于口出乃观照声音和合隐隐有风雷之势,如疾飞之弹丸。于外剧破之炸之如惊雷,声音随气四溢,劲走疾射,为之声镇也。一字一话,一话一丸,一丸一炸,其势更为厉害也。
【译文】
魂乃是飘荡之物,此物本非物质也。乃“物物非物者也”。微妙玄通则武技失矣,持由此等断魂技术攻防何须烦恼呢。伤敌乃伤其魂,鬼心交断到此可以止矣。
魔口经文,乃声音言语说话之声镇的功法技术也!就能胜过他门之口技也。
声音之功法技术的成就,话如狮吼,声如龙吟、雷鸣,如山倒地裂之势。轻闻者心烦气躁,撕心裂肺,山动地摇,舂木落叶,灵生亡,合以鬼心,杀其玄妙之用法也。
行“璇机周天”八十二转,归于观照之一刻的时间。引其至于喉作话,气合其声,声合其气;气容其声,声容其气。其声话中,气足雄壮浑厚嘹亮长远震人耳骨;合之王气而发,具有霸王之风;合之三气作声音话语,则阴风阵阵,魔气重重,如鬼哭神号,不寒而慄;合之喜气、悲气更为玄妙哉!须其话语如炸雷霹雳,摄人心腑,至敌惊魂落魄;则以声音包气,于口出乃观照声音和合隐隐有风雷之势,如疾飞之弹丸。于外剧破之炸之如惊雷,声音随气四溢,劲走疾射,为之声镇也。一字一话,一话一丸,一丸一炸,其势更为厉害也。
【点评】 
内功修炼声震之法,自古有传也。如:打展手的“吐气开声”法之“哼、哈、嘿、咦”的四发声法,就是修炼声震断魂法的方法。由此可以知道,自古而今虽然说法不同,可功法无异也。

 

《逍遥至尊宝卷》·合脉法·注解·点评


于斯,乃行“合脉法”:
以卧姿,脚直而开。手置体侧而不贴体,其指其任处皆直而不殭;合二目,行“璇机周天”三百转,引其气皆归汇坤宫。其“水阴丹”、“易容珠”皆归其坤宫,而不合于“甲子神珠、婴”于坤宫。其气皆收矣!乃行之,意其经脉之别络、浮络、孙络,皆缩皆收合于其主经正脉,持之祗有其主经正脉;再意于手足之六经逐合于一。其奇经亦如斯,合一乃于其手足之中行。躯之经脉不合,于其指乃逐回缩于掌、于腕、于臂、于肩而止。其腿乃于臂而止,于斯行躯之经脉,其经脉曲行者乃直之。左中右三脉交而合一,任督二脉交而合之,余之脉交而合之,三合乃一。其斯,乃为“士”字状。其于体之中,其上者下行缩,其下者上行缩,乃入坤宫之神珠。朦胧而见其神珠中乃有经脉之物,叉分叉枝分枝,乃经脉开而于珠内也。细观之,各脉、各经、各络皆全如其真脉而布人之状,而无骨肉而助。其脉之中有一小亮点,乃神珠之化也。
持习之,其体无经脉之拘矣。其气如人处平地,处处皆路,行之则为路。至斯,其无可顺行、倒行、逆行、左行、右行、斜行、横行、旋行,任之而行,随意而走。亦可循经而行走,行“璇机周天”。其乃为观珠内之脉之中之小亮点,循经而行则可。是其经脉跳珠而出,大之而于体亦可。其非习功之时乃有经玄妙之。于习之时,乃收经于珠则无之。久之其珠之经脉则不见之矣!乃归元也,故其功名“无脉归元功”。至斯,则不需意其有经、无经矣!任行其气皆不会走火矣!于斯,其气又循经而行也。玄之、妙也!至斯,汝会自悟!
脉又有矣,乃可习功修法矣!
功至斯,乃不会再受其制穴截脉之害矣!远胜其“以气封穴,以肉盖穴、移经走穴”之等之术。乃处处皆穴,处处非穴;处处为经,处处无经,安可受制于人。功止之。
【题名解】
所谓“合脉法”,就是诸经脉“浑化归一”的法式,而修炼成神拳神明“浑元一气”或曰“浑圆一气”的功夫艺境。
【注解】
①、于斯,乃行“合脉法”:
以卧姿,脚直而开。手置体侧而不贴体,其指其任处皆直而不殭;合二目,行“璇机周天”三百转,引其气皆归汇坤宫。其“水阴丹”、“易容珠”皆归其坤宫,而不合于“甲子神珠、婴”于坤宫。其气皆收矣!乃行之,意其经脉之别络、浮络、孙络,皆缩皆收合于其主经正脉,持之祗有其主经正脉;再意于手足之六经逐合于一。其奇经亦如斯,合一乃于其手足之中行。躯之经脉不合,于其指乃逐回缩于掌、于腕、于臂、于肩而止。其腿乃于臂而止,于斯行躯之经脉,其经脉曲行者乃直之。左中右三脉交而合一,任督二脉交而合之,余之脉交而合之,三合乃一。其斯,乃为“士”字状。其于体之中,其上者下行缩,其下者上行缩,乃入坤宫之神珠。朦胧而见其神珠中乃有经脉之物,叉分叉枝分枝,乃经脉开而于珠内也。细观之,各脉、各经、各络皆全如其真脉而布人之状,而无骨肉而助。其脉之中有一小亮点,乃神珠之化也:
功夫修炼到这时候的艺境,乃该修行“合脉法”了:
以卧姿,脚伸直而左右分开。手置体侧而不贴体,其指其任处皆直而不殭;闭合二目,行“璇机周天”三百转,引其气皆归汇集于坤宫。其“水阴丹”、“易容珠”一并皆归其坤宫,而不合于“甲子神珠、神婴”于坤宫。其气皆收矣!乃行之,意念其经脉之别络、浮络、孙络,皆缩皆收之而合于其主经正脉,持之祗有其主经正脉;再意念于手足之六经逐渐皆合于一也。其奇经亦如斯如是,合一乃于其手足之中行之。躯之经脉不合,于其指乃逐回缩于掌、于腕、于臂、于肩而止。其腿乃于臂而止,于斯行躯之经脉,其经脉曲行者乃直之。左中右三脉交而合一,任督二脉交而合之,余之脉交而合之,三合乃一。其斯,乃为“士”字状。其于体之中,其上者下行缩,其下者上行缩,乃入坤宫之神珠。朦胧而见其神珠中乃有经脉之物的状态,叉分叉枝分枝,乃经脉畅开而于珠内也。细观之,各脉、各经、各络皆全如其真脉而布人体之状况,而无骨肉而助。其脉之中有一小亮点,乃神珠之幻化者也。
②、持习之,其体无经脉之拘矣。其气如人处平地,处处皆路,行之则为路。至斯,其无可顺行、倒行、逆行、左行、右行、斜行、横行、旋行,任之而行,随意而走。亦可循经而行走,行“璇机周天”。其乃为观珠内之脉之中之小亮点,循经而行则可。是其经脉跳珠而出,大之而于体亦可。其非习功之时乃有经玄妙之。于习之时,乃收经于珠则无之。久之其珠之经脉则不见之矣!乃归元也,故其功名“无脉归元功”。至斯,则不需意其有经、无经矣!任行其气皆不会走火矣!于斯,其气又循经而行也。玄之、妙也!至斯,汝会自悟:
“无脉归元功”的修炼功法
持守此法修行演习之,其身体无经脉之拘束矣。其气如人处平地,处处皆道路,即气行之则为道路也。功夫至斯,其气无可顺行、倒行、逆行、左行、右行、斜行、横行、旋行,任之而行,随意而走。亦可循经线路而行走,行“璇机周天”。其乃为观珠内之脉之中之小亮点也,循经而行则亦可也。是其经脉跳珠而出,大之而于体亦可。其非习功之时乃有经玄妙之。于习之时,乃收经于珠则无之。久之其珠之经脉则不见之矣!乃归元也,故其功名“无脉归元功”。功夫至斯,则不需意会其有经、无经矣!任行其气皆不会走火矣!于斯,其气又循经而行也。玄之、妙也!至斯,汝会自悟其妙也!
③、脉又有矣,乃可习功修法矣!
功至斯,乃不会再受其制穴截脉之害矣!远胜其“以气封穴,以肉盖穴、移经走穴”之等之术。乃处处皆穴,处处非穴;处处为经,处处无经,安可受制于人。功止之:
功夫修炼到此脉又有矣,乃可修炼演习功法矣!
功夫至斯,乃不会再受其制穴截脉之伤害矣!远胜其“以气封穴,以肉盖穴、移经走穴”等之技术方法也。乃处在“处处皆穴,处处非穴”;“处处为经,处处无经” 的艺境,安可受制于人乎。功夫修炼到此可以收功停止之矣!


【译文】


功夫修炼到这时候的艺境,乃该修行“合脉法”了:
以卧姿,脚伸直而左右分开。手置体侧而不贴体,其指其任处皆直而不殭;闭合二目,行“璇机周天”三百转,引其气皆归汇集于坤宫。其“水阴丹”、“易容珠”一并皆归其坤宫,而不合于“甲子神珠、神婴”于坤宫。其气皆收矣!乃行之,意念其经脉之别络、浮络、孙络,皆缩皆收之而合于其主经正脉,持之祗有其主经正脉;再意念于手足之六经逐渐皆合于一也。其奇经亦如斯如是,合一乃于其手足之中行之。躯之经脉不合,于其指乃逐回缩于掌、于腕、于臂、于肩而止。其腿乃于臂而止,于斯行躯之经脉,其经脉曲行者乃直之。左中右三脉交而合一,任督二脉交而合之,余之脉交而合之,三合乃一。其斯,乃为“士”字状。其于体之中,其上者下行缩,其下者上行缩,乃入坤宫之神珠。朦胧而见其神珠中乃有经脉之物的状态,叉分叉枝分枝,乃经脉畅开而于珠内也。细观之,各脉、各经、各络皆全如其真脉而布人体之状况,而无骨肉而助。其脉之中有一小亮点,乃神珠之幻化者也。
持守此法修行演习之,其身体无经脉之拘束矣。其气如人处平地,处处皆道路,即气行之则为道路也。功夫至斯,其气无可顺行、倒行、逆行、左行、右行、斜行、横行、旋行,任之而行,随意而走。亦可循经线路而行走,行“璇机周天”。其乃为观珠内之脉之中之小亮点也,循经而行则亦可也。是其经脉跳珠而出,大之而于体亦可。其非习功之时乃有经玄妙之。于习之时,乃收经于珠则无之。久之其珠之经脉则不见之矣!乃归元也,故其功名“无脉归元功”。功夫至斯,则不需意会其有经、无经矣!任行其气皆不会走火矣!于斯,其气又循经而行也。玄之、妙也!至斯,汝会自悟其妙也!
功夫修炼到此脉又有矣,乃可修炼演习功法矣!
功夫至斯,乃不会再受其制穴截脉之伤害矣!远胜其“以气封穴,以肉盖穴、移经走穴”等之技术方法也。乃处在“处处皆穴,处处非穴”;“处处为经,处处无经” 的艺境,安可受制于人乎。功夫修炼到此可以收功停止之矣!


【点评】


在这以前已经修炼的诸种功法多多,景象成果多多,而今就要通过“合脉法”的法式之修炼,使之浑化归一,而成“浑圆一气、浑元一气”的功夫艺境。然而,何谓“浑元一气、浑圆一气”的攻防功夫艺境呢?历代前贤多有论述,以资对照,相互印证,录而并解之如下:
浑元一气的功夫艺境
浑则静,以逸待劳;玄则元,驭静以动。动中亦静,则正奇进退之机,迟速幻转之妙,悉出于无心,系自然之运用。因时致变,因力制人。至于方圆立体发用之妙,件件原委之于自然之神,统蓄以先天寸绵之力,为无为无不为也。以动静互为其根,阴阳迭神其用。非浑于始,奚得其元之玄;非元之大,无以显其浑之德。是浑元者,其即无生妙有也。
阐释:
神、气、形的天才、地才、人才之三才浑合一之法身道体,乃通过“静练法”而修得。是“以逸待劳”的方法。浑合如一之道体“静”,静则无不应。即听探的良知功能极佳,可测知彼之动变分毫不差,较技中有此极佳的听探之良知,可免去许多妄动之劳苦,故“浑之体”以静为用。故曰:以逸待劳。
元之玄机,即“玄则元”,驭静以动。即以听探之良知,驾驭顺化之良能。动中亦静,是说在顺化的动变之过程,亦随时也听探着对方的变化呢。只有以自身的听探之良知,驾驭顺化之良能。则自己法身道“体”之正,方能有出奇制胜之用。才能有自己法身道体的元之玄的出奇之进退之机,迟速奇正的幻转之妙,全部出于无心,系自然之运用。即达到有感而应、应物自然的自动化运用,便是出于无心。有感而应、应物自然,是修炼出来的听探顺化相互为用的功夫艺境.此存在体内和中枢中。
只有自身的攻防机制,精熟到有感而应、应物自然的自动化功夫艺境时才能达到因时而变,因力制人的出奇制胜之功夫艺境。因时致变,因力制人的功夫,乃出于不撄人之力的顺其势,借其力;让力头,打力尾的顺随之法的修炼、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运用过程中的积累。只不过这样的用法,达到了有感而应、应物自然的自动化艺境时,就是“出于无心的自然之运用”的功夫艺境了。即“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之三皇圣道所传之法。
至于方圆立体发用之妙,件件原委之于自然之神。这里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方圆立体发用之妙”中的“方圆立体”指何而言?二是“自然之神”指何而言?
  首先说“方圆立体发用之妙”中的“方圆立体”是指何说!如按“神、气、形”三者的本体而言,则“神”,即自身的自然之神。也就是“灵神”,乃是“圆融”无形无象之体。有论为证:“养神者,外养全体之神以合气”.乃言全体之神是圆融之体的意思。神不圆融则不灵。内气象天乾,故内气的本体亦是圆融之体;外形象地坤,故外形的本体自是方正之体。此本于古认识论的“天圆地方”说,自有其理存焉!此乃以“体”而论的。传统手战之道以此而论之。
如以用而论。神与意合,神圆意方,内气体圆又自有方之用。外形体方,亦自有圆之用,因坤从乾以显其德。故外形从主于内气。自然可知神、内气、外形三者浑合如一之法身道“体”乃外圆内方之存在,也自然有立体方圆变化之妙用了。此乃“万象不出一圆一方。拳之万象亦不出此一圆一方”之论断的精义。
而在传统手战之道中的攻防变化之运用,皆本“曲化直发”的法则。曲化者,圆曲走化;直发者,方正直击而发。曲化者为静,从本“体”而论;直发者为动,从至“用”而论。故有“曲直变化”之妙的论说。即“以柔用刚”的方圆变化之法。
而此方圆立体发用之妙,乃言内气外形“方圆立体”的发用之妙。而最重要的一点,此“方圆之立体”非形也,乃超出象外的“法身”之立体的方圆,即神、气、形三者浑合为一的道“体”所成之方圆。而此方圆立体发用之妙,件件原委之于自然之神,统蓄以先天寸绵之力,为无为无不为也。也是说自己的道体“法身”之方圆的。
自然之神,乃自身与生俱来的听探之良知和顺化之良能的综合之最佳功能,谓之自然之神。《易》说“神明”,道家言“灵神”。皆是此自身内的综合功能的最佳状态。是通过系统修炼而得之。
什么是“为无为无不为也”?无为者,不先物为之义也。传统手战之道的练、用,皆本“无争之争为争”。即遵依“道”的顺随为法,便是法“无为”的修炼。无不为者,是因物之所为也。即不撄人之力的顺其势、借其力,以柔用刚,粘走相生,化打合一,以此为法,可达无不为之艺境。
所以,传统手战之道,不管是以内气、外形来论;还是以神、气、形三者浑合如一的浑元法立论。或是以听探的良知和顺化的良能相互为用;外柔内刚的“以柔用刚”之二元合一法立论。还是以“动,静动,动”的三元合一法立论。皆以内外的动静互为其根为“伏机”,阴阳迭神其用的。此中阴阳迭神之“神”,即前面所说的“阴阳互蒂之神”。也就是“自然之神”。也就是“生之制者之神也”。
非神、气、形三者浑合如一,似万物的原始之初,即无形无象之“道”体的状态。如何能得其元之玄机妙用。又,非有浑合如一的初始之修,又如何能得元玄之妙用。此乃是对“浑合之极,元始为尊”句的解说。
非元之大,无所不能包容,无以显浑合如一之道“体”之德。此德乃上德,正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因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所以说:“浑元者,其即无生妙有也”。神、气、形三者浑合如一,如万物原始之初始,即无形无象,无状之状,乃道体本“无”。只有从此“无”中,才能生出元之玄机妙用来。此正是“无生妙有”之精义。有无相生之至用。
此乃遵从老子所论的“有从无处生”,“无”乃万物之大祖的意思,而论传统手战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之基本法则及其概念的。此乃传统拳学之特点。
这里要论一论“玄”,何为“玄”?老子在《道德经》首章中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此文中说明:“无有同出,同谓之玄”。此说法表明了什么意思呢?不好以理而言说以论之。只好举例而言了:如用瓷土做个茶杯,当有瓷土时,没有茶杯。当茶杯做成了,无有瓷土了。谁也不会将瓷土叫茶杯;谁也不会将茶杯叫瓷土。有了瓷土,无茶杯;有了茶杯,无此瓷土。当我们以瓷土做茶杯,在整个制作过程中,瓷土是由有化无,茶杯是从无到有。故老子说:此两者即“有无”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老子在这里表明了:“对待世间任何事物及其变化都要用这种“有无同出”的观点去认识对待,就能把握成功。这样以有无同出的“顺逆”观点认识、看待事物变化的始终过程之法则、规律,是名玄观,研究用玄观的方法观察认识事物变化始终过程的内在本质规律的学问名“玄学”。故知“玄学不玄,认识最全”。
而《浑元剑经》基本上就是用这个玄观的方法,来认识传统手战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之一切内容的。故知,其之所论,皆是真实的学问,修之可以证验,故是真实。
玄学的基本观点:修炼皆应起于万物之初始的状态。即“道”体的存在状态。求得万有,再能回归到道体的状态。修炼传统手战之道的“静”功法,乃是复归本真于道体存在的状态,再求攻防变化之万有的招法。虽已生万有,然最终修炼还要回到这个道体的存在状态上来。是名“能与道合”。能与道合,方明至用。
故修炼传统手战之道,初始从无到有,是无中生有的造化过程。有到极限,又由有化无,是以有入无的神化过程。能修炼到以有入无的境界,便是“无为无不为”的无上之道境了。即“寂感遂通”的应物自然之神明艺境。功到此时,可谓“绝学无忧”矣之绝学了。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之学问,即此也。
由上面引文的论述可以清楚的知道逍遥客所论述的“合脉法”的内容,就是“浑元一气、浑圆一气”的攻防功夫艺境内容。同时亦能知道逍遥客所论述的《逍遥至尊宝卷》为武林绝技之书,乃诚者之言也,可信矣!
在“合脉法”一章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经络之气已经归属于外形的范畴内了,这与先天“浑元一气、浑圆一气”已经没有直接的关系了。

666666666666666666666


 

《逍遥至尊宝卷·无敌至尊功》注解·点评


 

无敌者多矣!于斯,乃术剑无敌之道,余者自参。
剑者众矣!有有形有质者,有无形有质者,有无形无质者,其有数十层之多,小分之有数百层之多。熟悉固定之招式,以神意之灵变而运剑:其下者习招,中者气招分习,上者习招而炼气。
【题名解】
这一节又深入的论述了“无敌至尊功”的攻防技术、功夫和剑道的关系;而以剑道的攻防技术功夫艺境又反证了“拳术攻防之道”的体用功夫、技术的实质内容;继而,又分出了“神意、气招、形招”的三层攻防功夫艺境来。这一三层攻防功夫艺境分法的观点,与后来拳家的论述观点是一致的,皆出自《易经》天人合一之三才学说的理法中。由此可以看出,历代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大家的认识是一致的。这就给现代人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的系列方法,指明了进阶的道路而不会迷失方向了。这就是“无敌至尊功”这篇文章的价值所在。
【注解】
①、无敌者多矣!于斯,乃术剑无敌之道,余者自参:
论述传统武术、拳术攻防功夫艺境之无敌者多矣!明白了这个道理,于此,亦是修炼者从有形拳术、剑术致无形拳道、剑道的无敌之道的道路也,余者可以自己依法参悟也。
②、剑者众矣!有有形有质者,有无形有质者,有无形无质者,其有数十层之多,小分之有数百层之多。熟悉固定之招式,以神意之灵变而运剑:其下者习招,中者气招分习,上者习招而炼气:
修炼剑术攻防之道者众多矣!其中有修炼有形有质的小成器剑者,有修炼无形有质的中成气剑者,有修炼无形无质的大成神剑者;其中粗分的话有数十层次之多,如果细小缜密的划分之则有数百层之多。如熟悉固定之招式的基础上,再以神意之灵变而运用剑法者,大成模式也:其下乘者只修炼演习固定之攻防招式,中乘者修炼则内气、招法分别演习之,上乘者修炼乃是演习招法而为了修炼内气的攻防运用法式也。
所以,一个修炼者在不同的修炼时期、阶段,所求得内容亦不相同矣!这就是“有教无类也”的一个方面的内容矣!
【译文】
论述传统武术、拳术攻防功夫艺境之无敌者多矣!明白了这个道理,于此,亦是修炼者从有形拳术、剑术致无形拳道、剑道的无敌之道的道路也,余者可以自己依法参悟也。
修炼剑术攻防之道者众多矣!其中有修炼有形有质的小成器剑者,有修炼无形有质的中成气剑者,有修炼无形无质的大成神剑者;其中粗分的话有数十层次之多,如果细小缜密的划分之则有数百层之多。如熟悉固定之招式的基础上,再以神意之灵变而运用剑法者,大成模式也:其下乘者只修炼演习固定之攻防招式,中乘者修炼则内气、招法分别演习之,上乘者修炼乃是演习招法而为了修炼内气的攻防运用法式也。
所以,一个修炼者在不同的修炼时期、阶段,所求得内容亦不相同矣!这就是“有教无类也”的一个方面的内容矣!
【点评】 
“逍遥至尊功”这篇文章,就将《逍遥至尊宝卷》武林绝技一书中阐述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的系列方法,系统工程的内容,论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了。
关键就是将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法分三修,游历三境,历经九个阶段,成功一也”观点,已经阐发的淋漓尽致了。其中又将自身之“神、气、形”三者的体用主从关系,论述清楚明白了。
有关“炼气”和“习招”的单操与如何综合运用观点,在下一篇文章中专题论述,亦甚为清楚明白也。致使观读《逍遥至尊宝卷》一书的系列内容,到此可以完全清楚明瞭了。
为了说明“法分三修,游历三境,历经九个阶段,成功一也”观点,以资对照,相互印证,将我的一篇专题论文录之如下:


 

传统拳术攻防成手功夫“三层九段”论


 

弟子问曰:您老在前面阐述了传统拳术的“法分三修,游历三境,功成一也”的观点,是将攻防成手功夫分了形拳招熟,气、意拳懂劲,神拳神明的三层艺境。又在“八个体能论”一文中阐述了八个体能说。如果按攻防成手功夫的修炼层次阶段来划分的话,又应当如何的分法呢?是否可以详细的解说清楚,而又分析论述的明白,做为对前贤治学的总结,又给后来的修炼者指出一条明确的修炼之进阶的道路。岂不一举两得矣!
师答曰:可以,此篇文章一旦完成,可以说是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这门学说中一篇划时代的传统拳学中的“学术论文”了。据我所知,从古及今,武学拳门各门派、拳种之中,尚无一人涉及此个问题而立论的。自古流传的“三年一小成,七年一中成,十年一大成”。只将修炼年限说明了,并未全面的涉及到修炼者的攻防成手功夫升华的层次、阶段之内容。早已甚觉遗憾。故现在就先生所问,我就极尽自己的全部能力而全面的展开来以解答之。以弥补传统拳学中的这方面之不足吧!
就在《陈氏太极拳图说?总论拳手内劲刚柔歌》中也只谈到了七个阶段,录其歌诀如下:
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
一阴九阳根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
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显好手;
惟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
妙手一着一太极,空空迹化归乌有。
而宋书铭先生在论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动手功夫艺境时也只是用“五乘功夫,曰:骨、筋、皮、毛、发”的说法立论的。如果加上其引用《易经》的“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的拳道之论述,亦不过分为六个层次,或曰六个阶段的功夫而已。录其歌诀与论如下:
歌诀云
磕格碰撞是骨打,全身五弓为筋发。
皮打抖弹震死牛,毛发松弹守三阳。
阴阳互感通天下,气形化一归无象。
论曰凌空劲不达,体不松而用招,招不熟而言劲,劲不懂而炼气,气不感焉得通天下。
《易》曰: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
然在《浑元剑经外篇?初基等级详序》中亦只是笼统的分了十步功夫的进程阶段说,亦未能将传统手战之道的“游历三境,九个阶段,成功一也”的相应的修炼之阶段、进功之阶梯、步骤分辨的清楚明白。为说明这一点而能以资对照,录其原文如下:
夫涵神、养气、固精、本也。按式单演练习,协和百骸。本立而后,百灵效命,始能御猝防变。按式、体也,单演随变致着(招)用也、末也。此之谓本末互生、体用兼备也。涵养固基为之初功。至若背向、屈直、高低、斜正、左右、前后、上中下,乃紫宵形化、二十八式中变化之妙,为次功也。再三十六宫剑母,前十二奇中奇,中十二正中正,后十二分左六门奇、右六门正,乃剑母荫化之源,此三步功也。始必寻乎规矩,终当超乎规矩。后再静养九日,步飞罡三百六十五日。每夜子时,持一点天清之咒,用左剑诀插腰中,踏罡完,饮五雷电符,吸真罡气三口,以外合内,静坐一时,再随意挥舞。如此年余,活灵异众,四步功也.再择一性善知己、毫无忌心者,同伊日较。每件兵器,要逐件精比无遗,为五步功也。件件入妙,力非朝夕,到则内外功纯、百灵司职、步穿似箭如电、浮脂化完、阴消阳长、日夜可免大寐,只有小憩而已。三宝坚凝,此六步功也。再静百五十日,皮肉无少缺欠之处,力亦无边,再随演式子,随上杉木操,为此功五十五日,七步功也。此后再上銕操,四十九日,八步功也。每操前,必先吸罡气三口,以外合内,运遍周身。操完以后,再开用双手,引、按、搓、提、运、抖、转、定八法,活血顺气,引神以和皮肉,去燥火为沐浴周身,此九步功也。再将刺猿、飞仙二剑,静习百五十日,再静息三十六日,则十步功圆满也。可为身剑皆完,而道法几乎悉备,诚非儿戏之功,力能造于斯也。
以我数十年修炼、实战的体会,参照多家拳谱论述的体、用之精义,及我二十多年的教拳经验和弟子修炼攻防功夫的进程之证验。对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成手功夫的进功步骤阶段的划分,我得出的结论是:“乃法分三修,游历三境,九个阶段,成功一也”这样的说法。有了这样一个基本的划分之认识,下面就可以详细而又具体的分析、解释、论述其中各阶段的练、体、用之精义了。
关于“法分三修”的说法,就是内功法修炼的建健之体,外功法修炼的建顺之体,内外功法齐修炼的建立法身德之体。这就是《清代杨氏传钞老谱?太极分文武三成解》一文中所阐发的:
盖言拳道,非自修身无由得成也。然又分为三乘之修法。乘者,成也。上乘,即大成也;下乘,即小成也;中乘,即诚之者成也(中成也)。法分三修,成功一也。
我之所论,就是针对其对“建体”的法分三修之基本观点的详细解释之论述。
然其文中所论的“法分三修,成功一也”之说法的精义,又是有至用的游历三境之含义在内的。这就是形拳招熟,气、意拳懂劲,神拳神明的三成之三层攻防功夫艺境说。即每一层攻防功夫艺境都可以认为是一个成功的功夫层面,这就是形拳招熟为小成,气、意拳懂劲为中成,神拳神明为大成。这符合传统的地、人、天的三才划分的法则,及升华的步骤。
而这“形拳招熟,气、意拳懂劲,神拳神明”的三成之三层艺境说法的观念之形成,又直接来源于王宗岳《太极拳论》中所说的:
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其在这一段论述之中的精义。就足以证明,关于攻防成手功夫的三成之三层艺境说法的观念之论述,并非只此王、杨两家。历数数家的论述以为之证,录之如下:
《浑元剑经?剑髓千言》中说:
故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功用到此,谓文兼武全将相身,更必出处有道焉。
《内功四经?神运经》第三章:“言神运之用”一文中说:
击敌有用形、用气、用神之迟速。被攻有仆也、怯也、索也之深浅。以形击形,身到后而乃胜;以气击气,手方动而可畏;以神击神,身未动而得人。形受形攻,形伤而仆于地;气受气攻,气伤而怯于心;神受神攻,神伤而索于胆。
形意拳门郭云深先生云:
形意拳术,有三层道理,有三步功夫,有三种练法。
三层道理:
一、炼精化气。
二、炼气化神。
三、炼神还虚,练之以变化人之气质,复其本然之真也。
三步功夫:
一曰、易骨:练之以筑其基,骨体坚如铁石,而形式气质,威严状似泰山。
二曰、易筋:练之以腾其膜,以长其筋,俗云:“筋长力大”,其筋纵横联络,
生长而无穷也。
三曰、洗髓:练之以清其内,以轻松其体。内中清虚之象,神气运用,圆活无滞;身体转动,其轻如羽。拳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即此意义也。
三种练法:
一、明劲:练之总以规矩不可易,身体动转要和顺而不可乖戾;手足起落要整齐而不可散乱。拳经云:方者以正其中,即此意也。
二、暗劲:练之神气要舒展而不可拘。运用圆通活泼而不可滞。拳经云:圆者以应其外,即此意也。
三、化劲:练之周身四肢动转,起落进退皆不可着力,专以神意运之。虽是神意运用,惟形式规矩仍如前二者不可改移。虽然周身动转不着力,亦不能全不着力,总在神意之贯通耳。拳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亦即此意义也。       《拳意述真》
上述关于“法分三修,游历三境,成功一也”的蕴含之精义,已经剖判、分析的清楚明白了。这个认识上的观点,对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的各门派、拳种中的修炼者来说都是适用的。凡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者有了这样一个正确的认识,对于攻防成手功夫艺境之层次的划分这个问题,也就基本上可以达成共识了。这样,我们就可以对“法分三修,游历三境,九个阶段,成功一也”之说法所蕴含的练、体、用之精义,细致的分析剖解了。同时,又可以指明各层次攻防功夫中每个具体阶段的修炼、建体、至用的核心内容及鉴定标准、递进阶梯之升华的顺序了。
法分三修,乃指内功修炼,外功修炼,内外功齐修炼的三种修炼方法而言的。
游历三境,即指法身形之体的形拳招熟,法身德之体的气、意拳懂劲,法身道之体的神拳神明的三层成手的攻防功夫艺境而说的。
九个阶段,即小成的法身形之体的形拳招熟中划分出的骨力、筋劲、招熟,三个阶段;中成的法身德之体的气、意拳懂劲中又划分出的逆从、粘走、皮打,三个阶段;大成的法身道之体的神拳神明中又划分出的三阳、凌空、神化,三个阶段。
成功一也,是说达到神拳神明艺境、具备神化之功,最终成功于无形无象的无极的真一不二之境,即拳道合一之境界,是名“绝学无忧”的无上境。
上述的这一观点的形成,及证验的指导思想,并非孤立的。除直接来源于自身的修炼、实战之证验,此为根本;及教学中弟子的实践的验证,此为佐证;主要来源于以融化法融化各家拳谱之精辟的有关这方面之论述的融会贯通,又能一而贯之,此为根源。而又来源于曾子撰著的《大学》中所讲的一段话之对于修炼者的指导和落实,以此为指导思想。现将这段经文录之如下: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亊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明白了所说的“法分三修,游历三境,九个阶段,成功一也”之说法产生的来龙去脉、本末缘由。下面就可以依序的阐述递进之“九个阶段”了,即小成的法身形之体的形拳招熟中划分出的骨力、筋劲、招熟,三个阶段;中成的法身德之体的气、意拳懂劲中划分出的逆从、粘走、皮打,三个阶段;大成的法身道之体的神拳神明中划分出的三阳、凌空、神化,三个阶段。成功一也,达到神拳神明艺境,具备神化之功,最终成功于真一不二之道境,是名绝学无忧的无上境。这一说法中的每个阶段中的具体之细节的修炼、建体、至用中之内容了


 

一、形拳招熟中的“骨力?筋劲?招熟”三个阶段


 

形意拳诀中说:“练拳始练形”。这是形意拳门对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建体”的法分三修之后,至于如何开始修炼攻防动手功夫的精辟的见解。即本着《易经》的“难从易处始,无从有处得”的修炼法则立义认知的。有关这一观点在毕坤先生撰著的《浑元剑经?内外篇序》一文中早已有了明确的论述,自可对照,录之于下:
至于形拳①之名,后天之功,果能以先天之神为体用,亦足以向机御变,因变致神。是形拳①又顾名思义者也。
遂乎其艺,幽乎其气,柔乎其质,刚乎其神,悠久也其功,变化也其验。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者器之体,器者道之用。是因形练形,极至道成者。其妙存乎虚灵之人,其几速于影响。此拳①也,实亦入道之基。
注:①、拳字原文为剑字,为适应习拳的读者,故而改之。并不影响原文之义。   ——作者
这两段论述中基本上表明了三个观点:
第一,形拳之名,后天之功。说明形拳招熟的层次、修炼的是后天外形的筋骨皮的攻防功夫;
第二,是因形练形,实亦入道之基础阶段。果能以先天之神为体用,亦足以向机御变,因变致神。是形拳又顾名思义者也。充分的说明了形拳招熟的攻防功夫层次,具备着一定的攻防之能力。由于是外形的攻防功夫艺境,只能为筑基的初级阶段了。这就是形拳招熟之所以能立名之精义的来源了。
第三,虽是形拳招熟的攻防功夫层次艺境,但也要有内劲功夫的运用。即“果能以先天之神为体用,亦足以向机御变,因变致神”。这句话就清晰的表明了这一点,这一点又非常的重要。是说果能以先天之神为体用,除即时亦足以向机御变外。还可以因变致神。即通过能以先天之神为体用的形拳招熟的修炼之阶段,可以达到神拳的神明艺境。
什么是先天之神?简单的说就是修炼出来的内气功夫,或曰内劲。细致的说,就是“听探之良知,顺化之良能”相互为用的能力。如何这样说,因有“驭静以动,动中亦静,动静互为其根;柔化刚发,以柔用刚,阴阳迭神其用”的说法以为证。
到底在形拳招熟的修炼层次过程中,需要经历哪几个修炼的具体阶段?内劲又是如何的运用?这就须要下面具体而又详细的解释论说了。
1、骨力:
这是从宋书铭先生所撰述的拳诀云:“磕格碰撞是骨打”一说中摘选而出。乃为形拳招熟中的第一个修炼的阶段。那什么才是骨力的拳法呢?这从心意拳门的“交手法”一文的论述中可以知道,其文中曰:
占右进左,占左进右,发步时足根先着地,足尖以十指尖抓地,步要稳当,身要庄重,捶要沉实而有骨力,去时撒手,着人成拳。用拳拳要卷紧,用把把要有气。上下气要均停,出入以心为主宰,眼手足随之去。不贪不歉,不即不离,肘落肘窝,手落手窝。右足当先,膊尖向前,如是换步,亦如是势。拳从心发,以身力摧手,手以心把,心以手把。近人进步,一步一捶,一支动,百支俱随。
从这段的“捶要沉实而有骨力”的说法中,我们可以知道“磕格碰撞是骨打”为形拳招熟功夫层次的第一个修炼阶段了,这是定而不疑的事实了。
从形意拳门郭云深先生的三步功法:“一曰、易骨:练之以筑其基,骨体坚如铁石,而形式气质,威严状似泰山”的论述中,也可以看出这样的观点来。这就足以说明“骨力”打法乃为形拳招熟中的第一个修炼、运用的阶段之事实了。
骨力打法之修炼、运用的攻防招法中的手法招式、步法有什么特点?
由于是初始修炼运用招法之攻防,故所运用的攻防招法亦从最简单、从最容易把握的手法入手,正所谓:“蒙以养正”也。而最简单、最容易又最实用的手法招式莫过于“九宫手”了,其中就只有简单的单手的九个攻防手法,左右两手皆可通用也不过十八个攻防手法,此即所谓世传的“一步椽十八打”,却有见境生情的无穷变化之妙用。如以掌法立论,就是“降龙十八掌”了。此乃传统拳术各门派、拳种通用的起手入门的攻防手法,这是自古流传下来的,只不过而今的修炼之人不认识不知道而已。在古拳谱《易筋经?贯气诀?论手》一文中就有明确的论述,以资对照,录之如下:
至于用法,则有九则。直出直回,一也。仰上攉挑,二也。俯下沉栽,三也。外勾外摆,四也。内勾摆包搂,五也。斜攉右上,六也。斜劈左下,七也。斜领左上,八也。斜摔右下,九也。四正四隅,兼以直出中路,又合乎九宫焉!
至于步法,亦由于是初始修炼运用招法之攻防,故所运用的步法亦从最简单、从最容易把握的步法入手,此亦所谓:“蒙以养正”也。而最简单、最容易又最实用的步法招式莫过于“五行步”了,其就简单的虚实的五个攻防步法,左右两足皆可通用也不过十个攻防步法,却有变化无穷之妙用。此即所谓世传的“五行步法”,如以步法精熟的妙法立论,就是“五步躲影法”了。此乃传统拳术各门派、拳种通用的起手入门的攻防步法,这是自古流传下来的,只不过而今的修炼之人不细识、不全知而已。在古拳谱《易筋经?贯气诀?论足》一文中就有关于步法之用法的明确的论述,以资对照,录之如下:
古人云:头圆像天,足方像地。以其能载一身之重,静如山岳,有磐石之稳;动如舟楫,无倾倒之忧。如地之镇静而不动,平稳难摇;随天之灵动而不拘,循隙能入也。
其用法,有虚有实。有两脚一虚一实者;有两脚前虚而后实者,后虚而前实者;有左虚而右实者,右虚而左实者;有一脚之尖根楞应虚实而虚实者。总之,不虚则不灵,全虚则轻飘不稳,有摇晃之忧;不实则不稳,全实则动移不利,有倾倒之患。虚实相济,方得自然之妙。
至于“五行步法”,只好借用良轮先生撰著的《张横秋秘授跌打抓拿》一谱中的“五步躲影法?歌诀”的内容来论说了。录之如下:
一、歌云
大敌重围谁敢当,梅玄五步有奇方。
机关透彻无虚谬,万人队里独争强。

五步深藏不测机,传来秘诀少人知。
等闲未得真宗旨,谁识梅玄御敌奇。
歌诀中表明,大敌重重围困而攻击,一人要抵挡四面八方之攻击,有谁能敢当之?用什么方法挡之?这一问问的妙。
梅花五行步法中有此力破重围的奇妙方法。简称“梅玄五步”。细分有“之字步,玄字步,直步”。再细分有“斜步躲影,卸步躲影,碾步躲影,横步躲影,直步躲影”的大全躲影活神仙之五步综合变化的身步法。具备此大全躲影身步法的人,此为一个条件。
大全躲影活神仙
势倒如山打进来,斜步躲影挨身拨。
碾步躲影闪后靠,卸步躲影留胸前。
横步躲影封膀送。直步躲影劈胸栽。
五样躲影随身用,颠法敌人要连颠。
转身偏闪一样打,翩跹周围蹬四边。
此法若要练得熟,管教场中得胜还。
从歌诀中我们知道五行步法就是:
斜步,乃正隅八方进退的之字斜行步法,古云:之字步法,现在所说的蛇行步法。
碾步,古云:倒骑龙步法。此法见于戚继光撰著的《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中。此法有“正进骑马,倒退骑龙”的两种运用法说。
卸步,后步后撤者为卸步,这从装卸骡马车的技法中:装车时先装前面,免得后沉吊坏牲口;在卸车时先卸后面,亦是免得后沉吊坏牲口。得到启发,卸步法是后撤后步者为“卸”。如微撤前步则为缩步法式了,这从乌龟缩头的现象中得来。
横步,凡前后左右横向拉开的步法,皆为横步法式。
直步,此乃是前后一字的:疾剪步,即进前步、后步跟进,退后步、前步跟回。或后步倒为前步;前步倒为后步之一字顺肩的两仪倒步法,作为“千字裆里好翻身”躲影法的步法。
由此可以看出此五行步法的单练是极为简单的,但是能精熟的综合起来运用却有变化无穷之妙用了。
然九宫手法和五行步法,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上边的手法和下面的步法又由什么法来连接呢?
以三才观点的分工合作的法式立论,手法司攻防,步法管进退,身法①主变化,三法合一而至用。也就是说九宫手法中的任何一个手法,都可以运用五行步法中的任何一个具体步法来完成攻防的预期目的;五行步法中的任何一个步法,都可以适用于九宫手法中的任何一个具体手法来达到进击退守的的预期效果;上面的九宫手法和下边的五行步法之所以能够顺利的完成攻防进退的预期目的、效果,主要是有身法为中枢主管变化的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之结果。
外形的手法、步法、身法的三合一之攻防法式清楚了,而此时运使的是骨力的打法,即捶捶要沉实而有骨力的用招方法。那内劲又是如何运使的呢?
由于此时为初时修炼动手较技的攻防功夫,内劲在体内尚未形成独立而不改的独立体。又是炼精化气的功夫阶段,故内气只能是以丹田为归宿、为核心的内收外发的法式来运用。即拳势外出击时内气随之到达四指梢及体表;拳势外收束时内气随之回归丹田中。此即是明劲法式。因为此时的攻防技术的发挥,主要在于外形骨力的施招用手、施手用招以制胜。而此时的内劲之运用只能有助于拳势的收放之威力而已,在具体的攻防招法实施中其并发挥不了多大的制胜作用。虽然此时的内劲功夫尚稚嫩,不足以为之“拳”。但是,必须如法的运用之,才能使自身外形松灵空透,达到内清虚而外脱换的筑基之目的和效果;才能够修炼的内劲在体内独立存在而不改,才能够最终使内劲成为自身的法身道之体,而能达到拳道合一的大成之神拳神明的艺境,具备神化之功。拳家有论曰:“造乎神者,方称为法;化乎一者,始谓之拳”。此言中的“化乎一者”即自身的内劲必须经过法身德之体的懂劲之“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的神知的阶段的修炼,才能达到“寂感随通”的先知先觉的神拳神明的艺境,即真一不二之无上境。这就是顺序。故前贤曰:“不能躐等”。
即曰形拳招熟,就在此时的骨力打法的修炼运用阶段,主要是手法中的九宫手法要精熟;步法中的五行步法要精熟;手法、步法的中枢之身法要精熟;手法、步法、身法的三法合一之施招用手、施手用招要精熟;内劲与拳势的攻防收放精熟的达到同步如一的艺境。能够在与人比武较技中时时处处体现出“捶捶要有骨力”的风格,时至此境,可谓之形拳招熟的第一阶段“骨力”的打法功夫过关了,就可以向第二阶段的筋发的攻防功夫艺境转法升华了。
【注释】
①、身法:有手法、身法、步法,三法中的小身法说;亦有手法、身法、步法,三法合一的大身法说。关于身法的调整之细节内容,可观读拙著《易经卷?无极太极篇?通用身法论》和《龙涎集?身弓的制作》     
2、筋劲,又名筋发:
这仍然是从宋书铭先生所撰述的拳诀云:“全身五弓为筋发”一说中摘选而出。乃为形拳招熟中的第二个修炼的阶段。这从太极拳门的《太极拳全书?一身备五弓》一文的详细论述中可以清清楚楚的知道,其文中曰:
一身备五弓指的是身躯犹如一张弓,两手臂为两张弓,双腿足为两张弓。五弓合一,即为全身内外的整体劲势。方能够“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能蓄能发,滔滔不绝。
身弓以腰为弓把,脐后腰脊命门穴始终以意贯注,中定而不偏倚摇摆;放劲时命门穴(内的劲意)须往后撑(腰之外形体一定要往前顶),“暗门”(颈椎第一节)和尾闾骨为弓梢,上下对称,调节动度,加强其蓄吸之势(武式的身弓,以大椎为弓梢之一,较“暗门”的调节动度为小)。身弓备,则要不柔韧中定而下沉,上于“暗门”虚竖,大椎微微鼓起有上提之意(即拔背、气贴背的作用);下于尾闾骨前送而内劲有上翻之意。尾闾骨要前送,则无突臀之病;臀又要有上泛之意,则内劲自裆中上翻,经脊背至头顶而下,气落丹田,日久任督二脉自然接通。
手臂弓以肘为弓把,以意贯注于肘节,使沉着松静而有定向。手腕和项下锁骨为弓梢,弓梢必须固定,前后对称。手在松柔灵活(动变)中用“坐腕”来固定(掌根微微着力而下沉,腕节柔而不软谓之“坐腕”)。锁骨用意来固定,不使偏倚摇摆,锁骨管着两手的动向,锁骨的固定是两手固定的前提。
腿足弓以膝为弓把,胯骨与足跟为弓梢。腿足弓备,则膝节有力而微前挺,胯骨松沉而后撑,足跟下沉而劲往上翻,腰腿之劲自然相顺相随。是谓“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后,有左必有右”,相反相成,对拉匀称,自然能劲起脚跟,主宰于腰,通于脊背,形于手指。
五弓法以身弓法为主,手臂弓法腿足弓法为辅。是以腰为轴,上于两膊相系,下以两腿相随,(手起足自落,手落足要起,手足)上下相随,中间(身法)自然相随。每站一势(动变势势如此)五弓具备,(自然)形成八面支撑的蓄势。(攻防动变),源动腰脊,周身劲整,就能“机由己发,力从人借”,弧形走化,直线发劲,蓄发相变,滔滔不绝。功夫极深者,触处成圆,但依着何处即从何处放劲。
从这段论述五弓法的修炼、运用的核心内容来看,主要是强调了外形的周身一家的攻防功夫。而能如此的周身一家之攻防动变的关键,在于能够连接全身骨骼系统的十二经筋之系统的修炼运用。虽然一身备五弓的修炼、运用之内容论述得很详细了。但是为何如此而修炼,才能一身备五弓呢?似乎没有论透。这在古拳谱《易筋经?贯气诀?练形论》一文中有明确的论述,补之可以说明,录其文如下:
练形者,又名曰展筋脱骨。骨为枝干,支撑人身;筋以连骨,不致脱散。故骨在内而筋在外,两相依托。骨有三百六十五节①,筋有十二经络。练形之首务,筋骨为先,盖骨节不松活,筋道不舒长,欲屈而骨不能屈,欲伸而筋不能伸,往来牵扯,何以灵动捷便?练形之次序,先膊,次腿,次膊腿合练以练身。
【注释】
①、此骨有三百六十五节的说法,是指周身的神气交会的所在。并非是指骨关节而言的。如欲详细了解此中的内容之精义者,可观读拙著《龙涎集续编?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节”之精义解析》一文。
从前贤论述的“练形之首务,筋骨为先,盖骨节不松活,筋道不舒长,欲屈而骨不能屈,欲伸而筋不能伸,往来牵扯,何以灵动捷便”之精旨要义中我们知道,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攻防动手功夫第一层艺境的形拳招熟之第一阶段的骨力打法精熟了,就要修炼第二阶段的筋劲之攻防功夫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从生化机理的角度讲,人身的肾主骨,肝主筋。以中医的五行学说立论,肾为肝之母,肝为肾之子。内练功法的气沉丹田,内气充足首先强骨坚骨。骨坚强后,则内气方可养筋润筋,周身十二经筋得真气所养,则筋自然可复其最佳的柔韧性能以为用。这就是为什么在形拳招熟的骨力攻防功夫阶段后继之修炼筋劲之攻防功夫的根本道理。这个观点早在古拳谱《易筋经?贯气诀?中气论》一文中有明确的论述,以资对照,录之如下:
肾属水脏而主骨。水能生木,肝属木脏而主筋,筋附于骨,乃生肝而长筋。木能生火,心主血脉而属火,乃生心而生血脉。火能生土,脾属土脏而生肌肉,乃生脾而长肌肉。土能生金,肺属金脏而主皮毛,乃生肺而长皮毛。金能生水,肾属水脏而主骨。五脏依次而生,六腑依次而长,是形之成也。因真乙之气妙合而成,形乃气之聚也,曲成百骸。毕俱而寓:一而二,二而一,一二故不可须臾离者也!
【注释】
①、真乙之气,乃真气说法和太乙之气说法的简约之说法。真气者,真元之气;太乙之气,医学经典《八十一难经》中说:人有两肾,左肾者,藏真阴;右肾者,藏太乙之气。此句经言是说:人的有形之身,皆真元一气所化生而成之。此即“五行本一气”的论述之精义。拳家论拳之练、体、用,皆取此观点。
从前贤的这段论述中我们清楚的知道:为什么在修炼攻防功夫的骨力之阶段后,继之以筋劲攻防功夫的修炼、运用的道理了。但是,由于修炼者的先天禀赋不同,故同在修炼、运用筋劲之“一身备五弓”的攻防功夫的阶段内,虽然“一身备五弓”的身法之建体、至用的要点一致,主要攻克的方向目标不变。可在具体的修炼建体、至用等诸方面还是因人禀赋所异而稍有不同的,这种不同之处又不是一言能尽之的。故只好看前贤的论述之精义,方可以彻底的明白。古传拳谱《易筋经》中有段论述,分析讲说的最为清楚明白,可以对照,录之如下:
筋,人身之经络也,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经非络,联络周身,通行血脉,而为精神之外辅,与骨配合。如人肩之能负,手之能摄,足之能履,周身之活泼灵动者,皆筋之挺然者也。
然而,人身之筋骨由胎禀而授之,有筋弛者,筋挛者,筋糜者,筋弱者,筋缩者,筋壮者,筋舒者,筋劲者,种种不一,悉由胎禀。而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岂可容其人之筋:“弛、挛、糜、弱、缩、壮、舒、劲”者存焉。必修拳道先于“易筋”以坚其体,壮内以助其外。故先圣以力挽回斡旋之法:俾筋挛者易之以舒,筋弱者易之以强,筋弛者易之以合,筋缩者易之以长,筋糜者易之以壮,即棉泥之身,可以立成铁石,何莫易之功也。身之利也,圣之基也,此其一端,即形也。此所以有易筋之道理,有易筋之理,必然有伸筋之法。
上述所论的自身其所以坚硬如石者,“骨”也,之所以变化通灵者,筋之所系的“骨节”者也。骨节者,骨之空隙也,乃人体之壑谷,转动之通灵敏捷,为神明所流注,柔弱无骨之艺境即指此而说。言“节节贯串的柔行气”之变化时;骨节处精神填实,则形如钢铸,如铁如石,屈之不能伸,伸之不能屈,气力方全;此即言骨节要对,不对则无力的刚落点的发劲之时。由此可知:骨质强度(骨密度)增大,骨坚如铁石,此乃由“意敛内气入骨”便可得之。而骨节的通灵变化,“肌肤骨节,处处开张”成最大的动变蓄势,以使自身即时做到外形的“接骨斗榫”,内劲的刚发之用,就需易筋易骨的功夫,包括各种“抻筋拔骨”功法之修炼才能得之。
以上述之论知道筋骨修炼之目的,而外形的筋劲、骨力的修炼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故前贤将“筋骨”的修炼常结合而说,故有“抻筋拔骨”的说法,早有“展筋拔骨,展筋脱骨”之说,又有“抻筋拔力”之说。总之,皆是一个意思。以拳法功夫改变自己的气质。
这就是为什么在形拳招熟功夫层次中的第一阶段修炼骨力之攻防功夫熟练后,继之修炼筋劲的一身备五弓的攻防机制之功夫的根本道理。再有就是骨力阶段的攻防功夫主要修炼运用的是手法、身法、步法的三法合一之运用的攻防能力,尚不能达到外形之攻防动变的周身一家。只有修炼筋劲的“一身备五弓”的攻防功夫,才能在比武较技中的施招用手、施手用招达到外形的周身一家之攻防动变的能力。从宋书铭先生所撰述的拳诀云:“全身五弓为筋发”一说中摘选而出,亦可知道筋劲攻防功夫乃为形拳招熟中的第二个修炼的阶段。其攻防功夫艺境的施招用手、施手用招,皆以五弓法的运使变而化出的,故曰为筋发的攻防功夫阶段。
从形意拳门郭云深先生的三步功法:“二曰、易筋:练之以腾其膜,以长其筋,俗云:“筋长力大”,其筋纵横联络,生长而无穷也” 的论述中,也可以看出这样的观点来。这就足以说明“筋劲”打法乃为形拳招熟中的第二个修炼、运用的阶段之事实了。
筋劲打法之修炼、运用的攻防招法中的手法招式、步法有什么特点?
由于在第一阶段的骨力打法之简易的九宫手法的纯熟修炼为基础,对于攻防手法招式有了基本正确地认识了。故在第二阶段的筋劲打法的手法上有了质量上的变化,即由九宫手的单手攻防手法升华为双手合用的手法,这便于一身备五弓的筋劲之攻防打法的纯熟。传统拳术各门派、拳种的修炼者,皆可以从本门派拳种中,精选出十数个双手攻防的手法即可以做为基本攻防手法招式来修炼了。以我教拳之现成的经验来说,只有十个双手合用的攻防手法,开列如下:中门中直拳,单鞭手,压打,拦打,搬打,摘打,提打,分打,托打,搓打。双手组合的攻防手法的妙处在于能够“以定用手”,而又变化多端。继之与身法、步法的密切配合又便于实施肘法,靠法,摔法于比武较技之中以制胜。给形拳招熟的第三阶段之全体大用之攻防功夫的修炼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于攻防手法的在熟不在多,是在建立攻防机制上下功夫的观点指导下而形成的正确修炼概念。这一正确地修炼观念,前贤在《拳经?千金秘要?问答歌诀二十首》中早就有明确的论述。以资对照,录之如下:
二十、问曰:拳法何由得精也?
答曰:在熟不在多。
拳法千般与万般,何能精透没疑难。
须知秘要无差漏,一熟机关用不完。
由于手法改为双手组合的攻防手法的缘故,步法亦相应的有个调整,还是原来的五行五步法不变。只不过由原来骨力打法的大开步之步法,改为小开步的步法,这样的步法更适应双手组合的攻防手法之运用。而关于在比武较技中如何正确地运用步法的问题,前贤在《拳经?场中切要?走场》条目中已经早有明确的论述,以资对照,录之如下:
走场
大凡进步,后脚必从前脚跟边出,脚到务要比前脚过三四寸。去时不可直挺,脚膝渐弯,要循腰藏阴,而脚尖不可过勾向里,脚指不可离地,两膝要分阴阳,不可平分,蕨似腿样,名曰巽风腿。到时一齐压下,身法要直竖带偏,胸必开,背必合,臀必挟,头与颈必直竖而带偏转。两目精神,紧望敌人眼。手腕略带弯,不直挺,打下神至。必望敌人面,直栓至胸前,通身一齐着力,所谓百骸筋骨一齐收也,一齐放也(又,拳以猛快为主,所谓迅雷不及掩耳也)。
【注释】①、巽风腿:虚灵巧妙如风的腿法。
筋劲攻防功夫阶段内劲功夫运用有什么显著的特点?
此时的内劲功夫修炼还是以丹田为核心的明劲法式为主要内容,只是内气在身内的的通道更为畅通,气势更为猛烈一些罢了。由于是一身备五弓为主,故在自身中体会到一身动变犹如绳束一般,而浑身肌肉已见柔软现象,自见筋长力大的攻防之效果了。这就是《拳经》中所讲的:“练打之时,要雄狠尽力,从硬打做软”之说法中的从硬打做软的五弓筋发的攻防功夫阶段。此时的攻防招法的攻防变化亦非拳打脚踢的法式了,而是“以不动之腰脊摧动动之手足”的周身一家的运用法式而更为娴熟了,而肘法、腿法、靠法的一般攻防技法都能在攻防动变中以五弓法运使而又自然了。自然给下一阶段的形拳招熟的小成功夫阶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了。
3、招熟:
即因形练形的最后一个功夫修炼的小成阶段,即劲形顺从之明劲法式的形拳招熟的阶段。此攻防功夫阶段有两方面的特点,一个功果。两个特点,一是,内气功夫明劲法式的运使已经周全;一是,攻防招法的形拳的全体大用已经具备。一个功果,形拳招熟的攻防功夫完备,小成攻防功夫正果得矣。其功德正果的外相乃是:望之威严,俨然是个拳门武学的一个修炼者了。然而,心中的猛烈之气尚存,身上的猛烈之习尚在。
形拳招熟的攻防功夫的功成之特点
形拳招熟的攻防招法之运用乃至妙变化之自出,为其特点。略予以形容之如下:
其身法形式忽高忽低、或左或右,似进非进、似退非退,进中退、退中进,近而远、远而近,恍惚形如神飞无定。其中有诈诱、诓骗、虚引、惊骇之式,横竖、斜直、奇正之机,以数式合为一式而出之,能如此者谓之形拳招熟的艺境。然非身柔若絮、灵活稳准、难以为此也。所贯彻的是曲化直发,避实击虚为攻防的法式。仍然是以冷、弹、快、脆、硬为主要形势,故曰:望之俨然。
形拳招熟的攻防功夫之成功的标志有二:一曰攻防招法运用的熟练、灵活、稳、准,二曰身柔若絮功夫为基础。
以上乃为形拳招熟的骨力、筋发、招熟的三个阶段的修炼、运用之内容。


 

二、气、意拳懂劲的逆从、粘走、皮打,三个阶段


 

前贤在分辨明劲法的形拳招熟和暗劲法的气、意拳懂劲的两层攻防功夫艺境的区别时说:
明劲:练之总以规矩不可易,身体动转要和顺而不可乖戾;手足起落要整齐而不可散乱。拳经云:方者以正其中,即此意也。
暗劲:练之神气要舒展而不可拘。运用圆通活泼而不可滞。拳经云:圆者以应其外,即此意也。
1、逆从:
根据这段有关明暗劲的练用方法、准则、艺境的论述,是非常清楚的。但是,对于什么是明劲?什么是暗劲?确实在运用内劲的具体方法上没有分辨、分别论述清楚明白,致使后来的习拳者,不知如何为明劲和暗劲的具体练、用之方法了。我今日在这里将明、暗劲的练用方法内容,作一大概的阐述。可使习拳者如法而练用之,自我体现其中的区别。便可即时转法而功成艺就了。
明劲者,内气以丹田为核心的外发内收法式为特点。内气的外发内收,皆与外形拳式的外发内收顺从同步运行到位,谓之曰:明劲法式。
暗劲者,内气以双足踝为根的吸提呼降或外发内收的法式为特点。内气的吸提呼降或外发内收,皆与外形拳式的起落开合的升降卷舒逆从同步运行各到其所到之位,谓之曰:暗劲法式。这一内劲外形的匹配法式,又名之曰:阴阳逆从;或曰:劲形反蓄。以此法式运用攻防招法于攻防较技之中,就是气、意拳懂劲的第一阶段:劲形逆从、反蓄法的攻防功夫艺境阶段。
就内气、外形阴阳逆从、劲形反蓄法的说法,古已有之,众前贤皆有明确的论述,引之以为证,录之如下:
 三皇炮捶拳门宋老迈曾言:“拳一出击,有来回劲之妙,内外如一之整,就是铁人也一样应击而飞出”。此中“来回劲”之说,就是“劲形反蓄”的之意旨。
问曰:势去脚不稳,何也?
答曰:在势去意来。
势若去时要猛狠,意旋回时身步稳。
百骸筋骨一齐收,后手便顺何须恐。
                                    《拳经?千金秘诀?问答歌诀二十首》
此歌诀中的“势去意来”的精义就是暗劲法式。
孙禄堂先生的“顺势逆力”;王芗斋先生的“顺力逆行”。这都表达的是自身内的阴阳逆从,劲形反蓄的暗劲法式的。
暗劲法式逆从阶段的施招用手、施手用招的特点
气(意)拳懂劲,此气拳,就是意拳,即以“意气君来骨肉臣”为君臣主从的拳法,崇尚以意用气,意即是气。认为意到气到,气到则力到,故尚巧。即以内劲为主,外形为从,宾主分明,中道皇皇。而气拳的功夫艺境,纯以劲形反蓄的阴阳逆从法为法式,采用“劲形双控”的机制。自身内由于有了分身法的修炼为基础,可以自然的做到及形成:形用半,劲用对五,阴阳逆从,劲形反蓄,中土不离位的伏机双控的攻防机制之运用了。
其特点是:
攻防招法含形随应致变,皆从他力取法,要在身心空灵而手灵妙,猝变无心动中徨徨之色,动静皆自然力也。能潜神熟练,自可时至神知的境界。
文中带点者的论述内容,就较全面的将暗劲法式阴阳逆从之懂劲阶段的施招用手、施手用招的特点论说的清楚而又明白了。特别注意的是要将形拳招熟明劲法式之劲形顺从的招熟阶段之施招用手、施手用招的攻防招法至妙变化之自出的特点和暗劲法式的劲形逆从之懂劲阶段的施招用手、施手用招的特点之含形随应致变,皆从他力取法的特点区别开来。而明劲法式的顺从阶段形拳招熟所要求的身法功夫是身柔若絮、灵活、稳、准而已;可暗劲法式的逆从懂劲阶段所要求的身法功夫却是身心空灵而手灵妙,猝变无心动中徨徨之色,动静皆自然力也。
逆从法的攻防功夫阶段运用攻防招法的机制乃是内气、外形逆从的伏机双控之机制,又运用的是不先物为的无为法式,即含形随应致变,皆从他力取法为特点,故而在比武较技之中的施招用手、施手用招自然圆通活泼而无滞,流畅自然了。拳势以缩、小、绵、软、巧为主要形势,故曰:即之也温的尚巧者也。
莫要小瞧明劲法式顺从之形拳招熟阶段的攻防招法至妙变化之自出的特点和暗劲法式逆从懂劲阶段的攻防招法含形随应致变,皆从他力取法为特点之微妙的差异,这是有作法和无为法在攻防机制、法则上存在的本质上的区别。就这一点区别处,是因为适时的转法而造成的攻防功夫艺境层次和升华的根本原因。
而此处的手灵妙的含义是指什么内容而说的呢?这就是指不撄人之力的听探之良知,顺化之良能的相互为用的攻防能力而言的。就是:
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发劲要有根源,劲起于脚根,主于腰间,形于手指,发于脊背。又要提起全付精神,于彼劲将发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恰好不先不后,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前进后退,无丝毫散乱,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方能随手奏效。                                            《五字诀?劲整》
能如此而运用者,就是手空灵之精义妙旨尔。这些,就是暗劲功夫逆从懂劲阶段的攻防功夫的特点。
由此论述的内容精义可以知道,形拳招熟的功成艺就之小成时,就要及时的转法了。不及时的转法,就没有攻防功夫艺境的升华,这是实情。而所谓的转法有三方面的内容:
首要的是内气外形的匹配法式的转法,即由内气、外形匹配的顺从法式,转法到内气、外形匹配的逆从法式;
再就是由身法功夫的身柔若絮、灵活、稳、准,转法到身心空灵而手灵妙,猝变无心动中徨徨之色,动静皆自然力的功夫上来;
再有就是攻防招法的实施,由明劲法的攻防招法“至妙变化之自出”的特点,转法到“含形随应致变,皆从他力取法”为特点的方面上来。
有了这三点的转法内容之修炼,自然能完成劲形反蓄,阴阳逆从的攻防懂劲阶段之修炼、至用的果业,而继续向第二阶段的“粘走”攻防功夫艺境升华了。
2、粘走:
这里须要解释的是什么是懂劲?
懂劲又是如何修炼出来的?什么是自然力?
王宗岳《太极拳论》中说: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其在这段论述中明确的提出了懂劲的概念。而又在后面的文章里解答了懂劲的概念和攻防功夫的具体内容了。其说:欲避此病,须知(分)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在这段论述中明确的提出一条懂劲的秘诀,就是:须知(分)阴阳。这里有体、用两方面的内容:从体立论,阴者外形,阳者内气。阴阳体之功能就是阳刚、阴柔。从用立论,合而用之的基本法则就是柔化刚发,以柔用刚的技术方法。此乃明白自己的内气、外形的基本功能了,算是懂自身的劲了。此乃自明。还要懂得如何运用自己的内气、外形的攻防技击的方法用来知人,能知人之劲形动变之迹象而能“粘走”顺随者,才能具备知人的功夫。只有知彼知己而能利用者才是懂劲的真功夫。
其说: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在这段论述中提出了在与人比武较技施招用手、施手用招必须做到:无过不及,随曲就伸。这样的含形随应至变的以静制动的“无为”法则。并同时提出了具体的技术方法: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这就是具体的以柔用刚的粘走相生,化打合一的无为法。又名无上法。习拳者只有认定此法,遵从此法而修炼,依据此法而运用,才能真正的做到懂劲。即能够在与人比武较技的过程之始终皆运用的是“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的法式。就是“知彼知己”之懂劲的真功夫得矣。
为了让习拳者彻底的明白: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的粘走相生,化打合一之法式的可适用的范围的广泛性,王宗岳先生又在文章中列举了六个方位的例子,其曰:
左重则左虚、(右已去),右重则右杳、(左已去);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逾长,退之则逾促。
在这段论述中其论说了左右、上下、进(前)退(后),立体六合的六个方位的粘走相生,化打合一的法式。也就是说传统拳术中的攻防招式无不是以“粘走”的法式实施的,能于此者,是为懂劲,是为懂拳了。这就是懂劲功夫阶段修炼的含形随应至变,皆从他力取法的精义之所在。即在懂劲阶段之修炼的施招用手、施手用招,惟此法不用之原则。
到底“粘走”的攻防技法有什么奥妙所在呢?
就这一点,王宗岳先生又在文章中有详细的论述说明,其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其在这段论述中阐述了“粘走”法的三点妙处所在。第一,就是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毫不受人之力妙处。能不为他人之力所拘,自己乃是自由之身,其能奈我何?但是,一定要牢牢的记住:要想不为人力所拘,就要有不撄人之力的功法、功夫。功法就是“粘走”法式,与其外形接触而自己的劲力不与其劲力接触;功夫就是懂劲。第二,因为运用粘走的无为法式,就是以静制动的法式。不先于他人而动,又不撄人之力。故而,人不知我欲何为,我确独知其人意欲何为。这样,其一动我便知其咎,随而发之则无不应验。此就是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的施招用手、施手用招之以静制动,后人发而先人至的后发先至的技法之精义。什么:以弱胜强,小力打大力,以慢打快,以静制动,等等之说法,无不是在粘走相生、化打合一的这一无为攻防技术方法的基础上论说出来的。第三,由于运用的是粘走相生、化打合一的无为技法,此法式具备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毫不受人之力和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两点妙处,此正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无为妙法,故而与人比武较技,即可以所向披靡而无对手可言了。此正是“不与人争,天下莫与之能争也”的无争为争的精武之妙谛。此法古人视为是:万人敌的真功夫。
习拳练艺之所以能够达到如此的艺境,其法不难,就是习拳练艺遵依: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的粘走相生,化打合一之法式即可功到自然成。所谓:“拳打千遍,其理自现”的这一说法,就是在此正确的方法准则基础上之修炼而说的。如果在错误的方法准则基础上的修炼,就是拳打万遍,其道理也不会显现的,功夫亦不会上身的。
什么是自然力?
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的自然力是如何提出来的?最早见于哪一家武学拳术经谱?
根据我所见到的武学拳术经谱的认识来看自然力的出处,乃是元末明初毕坤先生撰著的《浑元剑经》一谱中。其在“灵源秘筏”一文的飞仙剑法中说:
飞仙剑,乃含形随应致变之剑,亦当暗暗纯习,克造其极。皆从他力取法,要在心空灵,而手灵妙,猝变无心动中徨徨之色,动静皆自然,非勉强也。自然之力,由于习惯也。尔等能潜神熟炼,自可时至神知,山人亦必从而默为诱劝、比较,何患剑术不成也?
其在此文中提出自然之力的概念,简曰就是自然力。其在《剑髓千言》又进一步解释自然之力时说:
保合太和之气,以之生成,在人则空灵无间之气也,即真气。其中刚柔浑合、阴阳互生,即所以结丹粒之道也。其大莫喻,其小难破,而来往造化之神涵于其内。故曰:放之弥六合,卷之藏于密,直养即勿妄勿助,直(养)自然先天之力,在神为非人力也。无害者乃顺生机之自然,去其害生机者也。养至真息圆满,百慧从生,永生无灭。小可经纶,大可赞誉天地,故曰则塞于天地之间。
此段论述中的:“保合太和之气,以之生成,在人则空灵无间之气也,即真气。其中刚柔浑合、阴阳互生”的精义。充分说明,自身的健顺和之至,太和一气者的能力,就是自然力。所以,其在后文中说:“直(养)自然先天之力,在神为非人力也。无害者乃顺生机之自然,去其害生机者也”。就充分的说明修炼传统拳术的本质,在于充分的发挥与生俱来的“听探之良知,顺化之良能,及其相互为用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简称为:自然力。
而前面所论述的懂劲之粘走相生,化打合一的攻防功夫,艺境。如果以能力来论,就是懂劲之粘走相生,化打合一的攻防能力了。简单的说就是自然的攻防能力,在简单的说就是自然之力,再简单的说就是自然力了。故知,自然力亦有体、用的认识之分别。以体言,就是健顺和之至,太和一气尔;以用言,就是粘走相生,化打合一的攻防之能力尔。
故而知道,现在的拳家在谈拳论艺之时所运用的自然力三个字的内容,就是指懂劲之粘走相生,化打合一的攻防能力而说的。不要认为其还另有其他含义了。
此文所论的“粘走”的攻防功夫艺境,乃懂劲阶段攻防功夫的内容。继而就要进一步修炼懂劲的第三个阶段“皮打”的攻防功夫艺境了。
3、皮打:
所谓的皮打,乃取义于宋书铭先生歌诀中的“皮打抖弹震死牛”一句诀言的精义而立名。此个攻防功夫艺境,有两个特点:一是,懂劲攻防功夫的功成艺就的阶段;一是,太极拳中所说的自身之皮囊劲的攻防功夫的体现。即在懂劲功夫的基础上彻底的做到从有形的拳术向无形的拳道具体过渡的实施阶段。
这一基本法式,重点是在皮囊劲上。此乃气、意拳懂劲功夫艺境之成熟的境界之描述。即暗劲功夫后期的“阴阳逆从、劲形反蓄”,动静互为其根,阴阳迭神其用的“懂劲”所能发放的“分劲”打法之说法。即通常所说的“隔山打牛”的“分劲”发劲法之功夫。此时的攻防功夫已在“内劲”的“惊弹、崩炸、抖搜”之蓄放为主而用之,不在“外形”的“拧裹、钻翻、螺旋”的蓄发之劲势中而求之了。所谓“有形练到无形处,练到无形是真功”的第一步,已完全脱离形拳招熟的筋劲骨力的有形之法式,而达到无形之内劲的有形之运用的功夫阶段了。所谓无形的内劲之有形的运用,是说外形的全体透空,故曰以皮毛;而内劲的“抖弹”,是说内劲在体内自觉还有腾挪、鼓荡、抖搜、崩炸的劲形之状态。即内劲尚未化于无形之候。而此真功是说“真气功夫”的简说。此时乃外无形而内有劲形的状态。自觉自身外形只是一个空皮囊,内气犹如半灌水,这半灌水在体内可任意虽彼势而鼓荡的腾挪,自可随时发放出惊弹、崩炸、抖搜的劲势以胜人。
再“凌空劲秘诀”的歌诀中有:“再练荡劲不费难”的说法。所谓荡劲,就是“鼓盪”一词的简称。这里有很微妙的拳之理法存焉,“鼓盪”二字合说,乃自身之内气、外形“健顺参半”合一而用的法身德之体的法式之说法。鼓者,外形顺之体的全体透空状态,以“鼓”喻之。诀言:皮打抖弹震死牛,此句中的皮字就是对外形顺之体空洞如鼓的描述。盪者,健之体、即内劲在空洞如鼓的外形顺之体内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隅的旋转、腾挪、滚动、飞跃之势态。荡劲者,乃从“内劲”立论的说法。而关于鼓盪的说法,古拳谱中多有论述。录之于下,以资对照。
《浑元剑经?剑髓千言》中的诗云:
休逞欢来歇力行,免将过役倦容生。
中庸万古传心法,中以庸行戒律清。
气欲足兮精为本,神光无滞天地春。
四肢鼓荡皆符道,力量增加要日新。
《九要论?九要》中论步法时说:
今夫四肢百骸,主于动,而实运以步。步乃一身之根基,运动之枢纽也。以故应战对敌,皆本诸身,而实所以为身之砥柱者,莫非步。进退反侧,非步何以作鼓荡之机?抑扬伸缩,非步何以示变化之妙?
然本歌诀的“荡劲”之说法,据我揣度,乃直接取自太极拳门《武谱?十三势说略》:
气宜鼓盪,神宜内敛。勿使有缺陷处,勿使有凹凸处,勿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向后,(向左、向右),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势处身便散乱,必至偏倚,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这段论述中的精义:即荡劲,就是指内气,或曰的“内劲”在外形虚空之体(顺之体)内的上下、前后、左右的旋转、腾挪、滚动、飞跃之态式而言的。此“荡劲”,正是皮打抖弹震死牛的气、意拳懂劲之攻防功夫艺境功成的描述。可知,气、意拳懂劲要具备健顺德之体的鼓荡之攻防机制,方能具备皮打抖弹震死牛的真实的攻防功夫艺境。
关于此时的功夫艺境,历代前贤亦有明论,记之如下,以资对照。
能隔断血气之道路使不接续,能壅塞气血之运转使不流通,可以分筋骨毙性命于倾刻,气之为用大矣哉!但须知其聚,明其发,神其用,方能入壳,如射之中的……。
                               《易筋经贯气诀?点气论》
夫内劲寓于无形之中,接于有形之表,而难以言传,然有其事理亦可参焉。盖志者气之帅也,气者体之充也,心动而气即随之,气动而力即赴之,此必然之理也……。惟颤劲出没,其捷可使日月无光,而不见其形。手到劲发,天地交合而不费其力。总之,运于三性之中,发于一战之倾,如虎伸爪不见爪而物不能逃;龙之用力不见力而山莫能阻。克人其有不利者乎?            《六合十大要序?十曰内劲》
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发劲要有根源,劲起于脚根,主于腰间,形于手指,发于脊背。又要提起全付精神,于彼劲将发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恰好不先不后,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前进后退,无丝毫散乱,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方能随手奏效。                                   《五字诀?劲整》
神化:我无所能,因敌成体;如水生波,如火作焰。
《手臂录?枪法六品》
此皮打抖弹震死牛的气、意拳的暗劲后期之懂劲的全体透空的攻防功夫艺境,自是神知的阶段。已然不在外形的筋劲骨力之拧裹、钻翻、螺旋之形势中求之了,惟以内劲之鼓盪产生的惊弹、崩炸、抖搜之劲势为用了。故有临皮打的内劲抖弹摧人致内伤的效果,乃发放内劲势的技术至巧至妙之功夫所致。有此功夫技术、技巧者,亦可用必打犯不伤人了。这就是:运用圆通活泼而无滞。拳经云:圆者以应其外,即此意也。即指此时的皮囊劲攻防功夫阶段而说。只有外形虚空如皮囊、内劲圆满,又能运用圆通活泼而无滞,才能产生这样的攻防功夫效果。能于此者,皆源于懂劲法式的逆从、粘走、皮打三个阶段的系列之修炼,时至心能普照,气自周全,而至神知的功果。即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的攻防机制自动化之功果。
气、意拳懂劲的攻防功夫的功成之特点
乃健顺参半的含形随应致变之拳,皆从他力取法,要在心空灵,而手灵妙,猝变无心动中徨徨之色,动静皆自然,非勉强也。自然之力,由于习惯也。自然能在与人比武较技的攻防中能够:驭静以动,动中亦静,以动静互为其根;柔化刚发,以柔用刚,阴阳迭神其用。则正奇进退之机,迟速幻转之妙,悉出于无心,系自然之运用。因时致变,因力制人。至于方圆立体发用之妙,件件原委之于自然之神,统蓄以先天寸绵之力,为无为无不为也。
气、意拳懂劲的攻防功夫之成功的标志有二:一曰攻防招法含形随应至变,皆从他力取法;二曰身心空灵而手灵妙为基础。
功到此艺境,则气、意拳懂劲的法身德之体的修炼功成艺就了。又要转法了。即由气、意拳懂劲的攻防功夫艺境向神拳神明的攻防功夫艺境升华了。


 

三、神拳神明的三阳、凌空、神化,三个阶段


 

神拳神明,是习拳者修炼的最后的一个攻防功夫层次,亦要经历三阳、凌空、神化,三个攻防功夫阶段的修炼、升华,才能最终得以功德圆满。即曰神拳,何者为神?何者为神拳?就必须首先要弄明白,否则,便会修炼而无功夫可言了。神者,一气灵明而不昧者。此一气者,乃健顺和之至,太和一气者也。道也,万物之通理,名之曰太极。拳者,化乎一者也。即化乎太和一气时始谓之拳。神拳者,此太和一气灵明不昧,具有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的前知之攻防功夫艺境者也。其所运用者,无形的太和一气而已。故名之曰:神拳神明的攻防功夫大成艺境。下面就分别将神拳神明攻防功夫层次的三阳、凌空、神化,三个攻防功夫阶段的修炼、运用、艺境之内容论述分别清楚明白。
1、三阳:
三阳之名的确立,乃取自宋书铭先生的“五乘功夫歌诀”中:毛发松弹守三阳,这句拳诀的精义,详细解释论述如下:
此乃神明的神拳之攻防功夫艺境的第一阶段,即全体透空的太极境界。说的就是连“皮打抖弹震死牛”中的外皮都不要了,纯以太和一气而用之。这就是拳谚所云:“驱掉众阴邪,然后立正阳” 的功法、艺境之精义。
既然“正阳为一”,为何以“三阳”言之?而又言“守三阳”?此中精义,须辨而知之。此“守三阳”。乃取“泰卦”的“三阳开泰”立义。泰卦卦象,坤上乾下。即如人体修炼,外阴形,内阳气,修炼传统拳术至“全体透空”的太极之虚灵妙境的境界,正是拳道的“亨通泰平”的“阴平阳秘,其身乃治”的身体健康,安泰平和之景象。
但为何言“守三阳”呢?只是因为“正阳之气”分为三种用法,这在《拳经拳法备要?气法指要》的歌诀中说:
   须分存气常充腹,贯通筋骨壮形骸;
    翻复回旋身辗动,杀手休将气放怀。
此歌诀中说明了内阳之气的两种用法,一部分阳刚之气,放置在少腹丹田中,做为定砣而使用,功成之术语名词曰:太极紫金球。一部分阳刚之气贯通筋骨壮拳势了。此两部分阳刚之气的作用已经说清楚了。自然已是“二阳”已明。尚有“一阳”又哪里去了呢?做何之用了呢?这就是具有抗击打能力的“铁布衫、金钟罩”之功夫的说法之存在的道理。即有一部分阳刚之内气,根据具体功法,已在身体的“皮里肉外形成了一层薄膜,此薄膜的形成,犹如人体穿上了一件布衫,而此薄膜布衫具有护体的抗击打能力和效果,故以“铁布衫”喻之;如果此铁布衫功夫修炼精熟,此内气又可与肉层同化,达到肉为墙的抗击打的金钟罩的初步功夫。如果此内气再能出体,环绕周身,厚度一到三寸左右,乃金钟罩的功夫成矣。这样,我们就知道“守三阳”之说,是指:一、少腹丹田的定砣之阳气,使之不能离位;二、合成铁布衫、金钟罩的阳刚之气的薄膜,使之不能消失,方具有抗击打的护体之功;三、随时以备出击壮大拳势击人的阳刚之气,要守住而时以蓄备之。这就是“守三阳”之精义。然定砣之阳气,成膜护体之阳气,二者修炼功成自可衷于职守,其可不守自守,也就勿虑了。最难的就是“壮大拳势的阳刚之气”之如何守了?
此句“毛发松弹守三阳”的关键在一个“松”字上。一般的习拳者在读到此句话时,认为“松”是指外形的“松活,松灵”来认识的。其实不然,《内功四经?内功经》中说:“曰松、劲之涣也;曰汗,劲之萃也”。注文中说:“松者,柔之甚也,软之极,养精蓄锐之意也”。说明此“松”字是言表内劲之贯通筋骨壮拳势那一阳之气的状态的。因为此时的功夫艺境已经到了“全体透空”的太极之“虚灵妙境”了。哪里还会有外形的“松紧”问题可谈论的呢?也只有内劲的“松紧”问题可谈论了。况且,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功夫艺境达到“全体透空”的太极虚灵妙境的境界,就连内劲的升降法式的“吸提呼放”都不得已而置之不用了。只运用内劲的寂感遂通的一气“涨渺”的法式了。如果以内劲的浑圆收聚之“渺法”为“紧”,则内劲的浑圆发放之“涨法”为“松”。则此乃是此时此境之内劲的“松”与“紧”的认识。以这样的观点,来认识壮大拳势的那一阳之气的“松弹”二字之精义,也就是此内劲的“涨”发之方法了。此就是“以后天真人呼吸法,寻得先天真人呼吸处”的法式,而修炼出来的内气之涨渺的功夫。以上述之对正阳之气的三阳功能之分配的论述,来认识“毛发松弹守三阳”这句诀言的精义,也就不会偏颇了。修炼、建体、至用,自然有法了。
首先要确定:毛发松弹守三阳已是三阳开泰的神明艺境的神拳的功夫了。正是:以神击神,身未动而得人,乃一触即发的功夫得矣!自然具备有:蜘蛛游网轻灵无比,及荷叶滚珠的无点不弹簧之功夫;浑身无处不太极,挨着何处何处发;沾衣如号脉,沾衣十八跌的功夫;来力不入,去力无阻的功夫;来无影,去无踪,一阵清风倏忽的功夫。此数项功夫艺境,才能体现出神明的神拳功夫艺境。只有神拳神明功夫艺境才能充分体现出毛发松弹守三阳这句拳诀之全部精义。
然须要将神拳神明之来力不入,去力无阻的攻防功夫艺境之实质内容,解释一下,才能致使习拳者按法而修,功有所得。不至于进入误区。
来力不入,是因为有内劲在皮里肉外的合膜功夫,此膜合成,犹如身体穿了一层衣衫,具有相当的抗击打能力,自有护体的功能,古人称之为铁布衫、金钟罩。当对方击来时,其有击到空桶壁上的感觉,自己不受其力的冲击而受伤,故曰此功夫为:来力不入。
去力无阻,是内劲化于无形,当对方击我身体某处之时,我不畏其击打,当其击我身体瞬间,我内劲已然将其节节摧打直至脏腑,可造成对手被击打状态,此谓之:去力无阻。亦可主动攻击而用,攻击时只触其皮毛,其必应击飞跌而出之,而被击打者其不觉有受力击打之感觉,只觉一触到自己的衣服似的,而其势又觉得不可抗拒即飞跌而出。亦是去力无阻的功夫。形意拳中的“硬打硬进没遮拦”的拳诀之精义,即是指此时的攻防功夫而言的。
毛发松弹守三阳的全体透空的太极境界的虚灵妙境,正是驱掉众阴邪,然后立正阳的有形练到无形处,练到无形是真功的真气功夫的体现。但自身的体之内外尚有铁布衫之膜形、金钟罩体之形,丹田定砣之气,即内有“内劲之形”尚未到内气无形无象之候。如果以毛发松弹守三阳与皮打抖弹震死牛,这两句诀言所表达的攻防功夫艺境来比较的话,毛发松弹守三阳之句的精髓,乃体现的是上德无为而无以为的艺境;皮打抖弹震死牛之句的精髓,乃体现的是下德无为而有以为的艺境。故我认为毛发松弹守三阳为神明的神拳之全体透空太极之虚灵境界。后者为神知的气、意拳的劲形反蓄之懂劲的后期之艺境。皮打抖弹震死牛体现的是七年一中成的功夫艺境;毛发松弹守三阳体现的是十年一大成中的功夫艺境之一。一为神知,一为神明,两者的攻防功夫艺境,自有其体与用的水平高低之差异了,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毛发松弹守三阳的攻防功夫艺境,就是拳家通常所说的三功四德境。什么是三功四德境的内容呢?三功者,丹田定砣为用的太极紫金球,一功也;铁布衫、金钟罩的抗击打功夫,二功也;一气涨渺的壮大拳势的一气之功夫,三功也。四德者,太极紫金球的定砣之功,其势如山之稳健,一德也;全体透空的虚灵妙境,身轻如羽,二德也;铁布衫、金钟罩的来力不入,三德也;一气涨渺的去力无阻,四德也。有此三功四德的攻防功夫艺境者,谓之神拳神明的三阳攻防功夫阶段修炼的功成艺境了。又当及时转法升华了。
2、凌空:
凌空劲的攻防功夫艺境的这一阶段之说法,乃取自吴式太极拳传人吴图南先生所作之《太极拳谱》中的:
凌空劲秘诀
露禅、班候、梦祥间三世心传凌空难
我今道破其中秘,洞澈全豹反掌间。
只因传功皆口授,未尝公开告世人。
且幸恩师多奇重,教我其中步骤全。
我今说明其中义,节省时间又便传。
先须啄劲练到手,再练荡劲不费难。
离空诸劲都学会,哼哈运气亦练全。
彼此呼吸成一体,牵动往来得自然。
此时再学凌空劲,坚持功夫一二年。
手舞足蹈遂心意,至此方叫工夫完。
在这首秘传歌诀中清楚的谈到,只有攻防功夫修炼到大成的神拳神明艺境的:彼此呼吸成一体,牵动往来得自然。此时再学凌空劲,坚持功夫一二年。这里,讲了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彼此呼吸成一体的时候,再学修凌空劲的攻防功夫;一是,学修凌空劲的攻防功夫,亦须要一二年的用功时间,才能功成艺就。下面就此两点内容,阐释清楚明白。
彼此呼吸成一体,牵动往来得自然:
由于早在形拳招熟向气、意拳懂劲升华时,已由攻防招法的变化至妙之自出转法到攻防招法含形随应至变,皆以他力取法。体能,已由形拳招熟的报身形之体的身若絮柔,灵、稳、准的能力升华到气、意拳懂劲的法身德之体的心身空灵而手灵妙之神知,又升华到神拳神明的法身道之体的神明了。内劲已经具备了“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的前知之艺境了。即一气灵明不昧的神明艺境,自能以“沾连粘随”法与对手的拳势之吞吐开合、呼放吸提连为一体了。由于不改变对方,只以顺随为法,任凭其牵动往来变化,我顺随其来往的自然而然。此乃神拳的神明艺境之第二阶段的第一步攻防功夫,刚刚具备“牵动往来得自然”的能力。离“手舞足蹈遂心意”的随心所欲的艺境尚差上一个阶段功夫呢!在神拳神明的攻防功夫艺境中尚分为三个阶段的功夫:第一阶段的功夫是“毛发松弹守三阳”全体透空的一触即发的太极境界;第二阶段的功夫是彼此呼吸成一体,牵动往来得自然的健顺和之至,太和一气的凌空劲之太极境界;第三阶段的功夫是:“手舞足蹈遂心意”的无形无象的无极艺境了。前一阶段的毛发松弹守三阳的攻防功夫艺境已经达到了,而彼此呼吸成一体,牵动往来得自然的凌空劲”的健顺和之至,太和一气的凌空劲之太极境界又如何能修炼得到呢?
此时再学凌空劲,坚持功夫一二年:
习拳以致“健顺和之至,太和一气”的彼此呼吸成一体的太极艺境了。此时再学凌空劲,究竟什么是凌空劲?习拳者真的要弄明白了!否则,凌空劲的概念不清楚,修炼、建体、至用的各个环节就会概念不清楚,出现差误而不知,贻误自己,就会咎由自取了。就有关凌空劲的问题,引用太极拳门之前贤的论述来加以说明之。
《陈谱?中气与浩然之气血气辨》一文中说:
至于中气,能令敌人进不敢进、退不敢退,浑身无力,及其危难。足下如在圆石上站着不敢乱动,几乎足不动即欲跌倒。此时虽不打敌,敌自心服。
陈谱中的这段论述,将“凌空劲”的体、用极其功夫效果,活灵活现的勾画了出来。敢情“凌空劲”的功夫效果是指对手犹如腾云驾雾一般,毫无着落所在;而实施凌空劲者却是“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毫不受力的状态。此乃不打之打,而打之妙用自在其中。此正是“来无影,去无踪,一阵清风倏忽”的神拳神明艺境之第二阶段的攻防功夫境界的写照!
由上述的分析阐释可以知道,虽然都是神拳神明的攻防功夫艺境。凌空劲的攻防功夫较比“毛发松弹守三阳“的一触即发和牵动往来得自然之艺境要略高一个层面了。这就是为什么在全体透空之太极艺境的虚灵妙境时的一触即发、牵动往来得自然的攻防功夫基础上,再开始修炼凌空劲的功夫,并且需要坚持修炼一二年的时间,凌空劲的攻防功夫才能得以精熟。然凌空劲的攻防功夫精熟了,是否就功成艺就了?非也!还要在凌空劲的功夫基础上修炼到随心所欲的艺境,方可称为攻防功夫完备了。那什么是随心所欲的攻防功夫境界呢?就请看下一句诀言的精义了和下一个阶段的攻防功夫之修炼、至用之内容吧!
3、神化:
这是习拳练艺功德艺境的最后一个阶段,即至拳道合一的真一不二的无上艺境。乃从歌诀:手舞足蹈遂心意,至此方叫工夫完。一句中的“遂心意”所含的神化之精义而立名的。解之如下:
遂心意,就是随心所欲的简练之说法。关于“随心所欲”是为功夫修炼的艺境之认识,孔子曰:
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越矩!
孔子在此段论述中说明:一个修炼者,首先要立志于学必能成功的志向,此乃立定根基之事,至此方能认真修炼,谓之:志于学;经过一段的学习和修炼,有了体认的感性认知,立定“唯道适从”的正确观点、理念,谓之:而立;再经过一段时间的修炼体认,体会到德体道用之奥妙无穷,修炼的观点明确、理念清晰,自然直证大道之自在,从此不会对大道产生任何疑惑了,自我修炼之诸法、艺境之升华都不会存在任何困惑了,任何背道而言的谈拳论艺之谬论也不能迷惑我了,谓之:不惑;再经过一段时间的修炼体认,已然见道,吾与天地本一体,知道天命不可违了!惟顺天道而行之方可。此时正是:
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摘自《易经?乾卦?九五爻辞》
只因此时的境界,已是明明德的道境了,自然能惟天命适从了,不会违背天道而行的,是谓之:知天命。天命者,天道行为者也;再经过一段时间的修炼,由知天命到耳顺的境界了。何谓耳顺?修炼家都知道:耳为灵性之官,耳主管一身之骨系统的动变虚灵否!内功修炼时意注于耳,以耳内听骨之刚柔的变化,自可得虚灵妙境的自动化的寂感遂通的功夫。能致寂感遂通的功夫艺境,名之曰耳顺。此其一意也。已知天命,又时致耳顺,也就心中自然明白的知道,为什么有的修炼者能够功达道境?为什么有的修炼者永远不能功成艺就呢?很简单:能够功达道境者,舍己欲唯道适从;不能功成艺就者,纵己欲背道而驰。故而,当听到功达到道境者谈拳论道,知其已得矣!是为修炼的行家里手了。而听到不能功成艺就者的谈拳论道,亦能知其所达到的攻防功夫在什么功夫艺境之层次阶段了。但有一些所谓的练拳者,尽管其信口开河侃侃而谈,貌似头头是道,实乃妄言所以,自欺欺人尔,知其修炼未有所得矣!整个门外汉一个。其又不谦虚,姑且听其妄言诳语以为借鉴之资吧!亦不与其争辩也,此谓之:耳顺。是攻防功夫达到寂感遂通的道境了,无所谓与人争了。即不与人争,天下莫与之能争也。此为一种修炼所得的境界;再修炼一段时间,明心见性。即“以天心为体,以元神为用”。达到“体用一元”之境。至此,自身道体自见:健身、技击的功德艺境并行不悖,达“无为无不为”之真艺境,即“随心所欲”的功德圆满之艺境。就是“七十而随心所欲”之说法的精义,即如意境;不越矩:是说任何一个修炼者,都要经过志于学、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的五个修炼过程,才能最终达到随心所欲的极至道成的如意之神化境界,这是任何一个修炼者都不可跨越过的操练次第、艺境升华之阶梯规矩。而能体认此艺境之境界者,自能体认到心比天地宽了,也就自能无所不容了。
而拳家关于“随心所欲”的神拳神化攻防艺境之论述,亦大有人在。今举两例以明之。《陈谱?化》字条目中说:
化也者,化乎规矩者也。化之境有二,有造化;有神化。造言其始,化言其终;神化者,夫子①:“七十从心所欲,不越矩”是也。打拳熟而又熟,无形迹可拟,如神龙变化捉摸不住。随意举动自成法度,莫可测度。技至此真神品矣!
【注释】
①、夫子,乃指孔子。至于“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越矩”!此言语乃孔子所说的,见于子思撰著的《中庸》一文中。
此段论述中的“随意举动自成法度,莫可测度。技至此真神品矣”!是以自身的所做所能为之境界,来表达神化的攻防功夫艺境。
《杨氏清代传抄老谱?太极下乘武事解》中说:
所难者,内要含蓄坚刚而不外施,终柔软而应敌。以柔软而应坚刚,使坚刚尽化无有矣!神明艺境,化境之极也。
此段论述中的“使坚刚尽化无有矣”!是以对待的攻防功夫艺境来说明神化境界的攻防功夫艺境的。
吴殳?《手臂录》枪法六品————力斗、偏长、守法、精熟、通微、神化中说:
神化:我无所能,因敌成体;如水生波,如火作焰。
此段论述说明了“随心所欲”的如意境的攻防功夫艺境之情景了。
这三段论述合观之,就是神拳神明艺境,具备神化之功的体、用说之完整的内容了。
从引用孔子的论述,到陈谱、杨谱、吴谱的论说,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出神拳神明艺境,具备神化之功的境界了。同时,我们又可以很清楚的看出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是有一定的循序渐进之操练的系列方法的,就是攻防功夫艺境的升华,也有一定的层次步骤的。这就是系统工程的躬身自厚之自修、自证之完善自身的修炼事业的特点。只有达到神拳神明艺境,具备神武不杀的神化之功,即达到无形无象的无极艺境,才能算是功德圆满。也就是“文兼武全将相身”之才了,否则,必会功亏一篑了。


 

小结——再论与八个体能的关系


全篇文章以“传统拳术攻防之道攻防成手功夫三层九段论”为题,展开了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的系列方法,系统工程的全面阐述。也体现了前贤所言:“三回九转是一式”的精义了。这篇论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攻防成手功夫三层九段论”的文章之精旨妙谛,适用于传统拳术各门派、拳种的修炼者参照运用,乃是传统拳术攻防之道通用的内容,在攻防中是不存在门派、拳种之差异的;只有攻防功夫艺境之高低的区别而已!
这篇传统拳学论文的标题很清楚:传统拳术攻防之道攻防成手功夫三层九段论。旗帜非常显明,是以实战攻防功夫能力来划分的阶段。也可以简称为:段位吧!有了这个基本的修炼、建体、至用的九段位之分法,会方便教拳者完成教拳大纲的教学之系列内容和习拳练艺者的自我把握,有一个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的系列方法的系统性,同时又充分的表达了这个系统中的递进之阶梯的阶段性,致使教、学者自可不迷途了;又可方便与同道沟通、切磋较技、相互交流,有了一个比较接近的共同的标准尺度。此篇文章的价值就在这方面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了。
还是那句话:一篇文章的容量有限,我个人的功夫艺境亦有限,再加之管窥之见及文笔的笨拙。然就个中精义之妙,尚有难以言宣笔记者。权当抛砖引玉吧!待尔功用充足之后,再为补遗,以资后学之取法焉。
弟子问曰:您在《八卦篇?修炼传统拳术的“八个体能”法说》一文中说:七个有体的“体能”是:生理体能、灵妙体能、魂魄体能、心智体能、灵性体能、宇宙体能、成道体能,无体的是无极的、无形无象的法身道体的“整体体能”。分了八个体能说,而今又分了攻防成手功夫三层九个阶段,就是:小成形拳招熟的骨力,筋发,招熟;中成气、意拳懂劲的逆从,粘走,皮打;大成神拳神明的三阳,凌空,神化。如果以八个体能说和九个阶段说,那又如何相应匹对呢?会不会出现匹对不严谨缜密的情况呢?
师答曰:此问题提的好!很有见地,足以说明你对传统拳学中的内容倍加关注而又能相互贯通的认真细心的思考了。这个问题是如何生成的呢?因我写作八个体能时,是针对现实的习拳者习惯于体能的说法,故而成文的;三成九段论是成手次第的说法,乃传统的认识之总结。如果以八对九,当然是不好匹对了,匹对出来也就不会严谨缜密了。如果以通融的融化发融化的匹对,就不会出现匹对的不严谨臻密的情况了。我试论匹对的见解如下:
生理体能:含有骨力,筋发,招熟三个艺境阶段的内容。
灵妙体能:筋发,招熟两个艺境阶段的内容。
魂魄体能:招熟的初期艺境阶段的内容。
心智体能:招熟的功成艺境阶段的内容。
以上为小成形拳招熟的三个阶段,四个体能的内容之化分法。
灵性体能:含有逆从,粘走,皮打三个艺境阶段的内容。
此为意气君来骨肉臣的中成懂劲的全部阶段之内容,而灵性体就是内劲说,由逆从的暗劲开始到皮打抖弹震死牛,本就都是灵性体发挥的主要作用,故只能这样的匹对了,即一个体能,分为三个艺境阶段的内容。
宇宙体能:含有三阳艺境阶段的内容。
成道体能:含有凌空艺境阶段的内容。
整体体能:含有神化艺境阶段的内容。
以上乃大成的神拳神明三个阶段,三个体能之内容的划分法。
你看我这样的匹对划分的严谨缜密否?
弟子曰:确实,这样的匹对与我们修炼的实践之认知是吻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