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族漫画在线阅读:安徽,我心中继续的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8:08:58
[讨论]安徽,我心中继续的痛!!!
“你们安徽怎么又出事了,大头娃娃事件后又出手足口病了?你们安徽那地方到底是怎么回事?”自从阜阳EV71病毒疫情爆发后,长三角的朋友们见到我所发的疑问,甚至跟公司合作的一些台湾商人们跟我聊天无意中也发出这样的疑惑,长三角地区的媒体更是长篇累牍的刊登有关安徽种种负面新闻的报道,原本对安徽家乡早已麻木的心灵再一次被刺痛,安徽究竟怎么了?
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中国已经步入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在其他省市经济热火朝天建设和官员们指点江山、意气风发全力建设小康社会的太平盛世的大环境中,安徽家乡不但经济陷入“锅底”, 而且经受如此“多病”事件折磨?家乡为什么总是一痛再痛?安徽将向何处去?这是萦绕着每一个盼望富裕起来的安徽六千多万人民心头上的疑问,同时也是我一直困惑的问题,是在绝望中继续冷漠和麻木下去吗?怎么办?为了解更深层次的原因,我决定在繁忙的工作中抽些时间到未曾去过的皖北和皖南一些地方看看!首先打算要去的地方是风阳县小岗村,为什么要去那里呢?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各大媒体和互联网都在讨论和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所带来巨大成果和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发达地区高歌这三十年来的取得伟大成绩,但凡提到改革开放的源头,主流媒体和互联网都要把小岗村十八位农民自发的包产到户联系起来,因为那里才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发轫地。三十年前的1978年,“文革”后的共和国百废待兴,那一年,一场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与冲破“两个凡是”极左路线的大讨论在中华大地上激烈的争论着,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改革开放还未召开的前夜;1978年11月24日,小岗村十八位农民冒着杀头坐牢的危险带头搞起了“大包干”运动,点燃了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星星之火,掀开了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序幕,推动了城市的改革,在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上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指出:“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的改革是从安徽开始的。”安徽的改革又是从小岗村的“大包干”引发的。弹指挥手间,整整三十年过去了,小岗村现在的境况是什么样的?是贫穷还是富裕了?近年来,新华网论坛和人民网强国论坛等论坛关于小岗村分田单干的道路是成功还是失败一直是精英网民们争论不休的话题;今年以来媒体和电视屡屡刊登和播放有关小岗村的故事:《小岗成为全国首批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小岗村科技种养富村民》、《大学生创业小岗村》、《小岗过大年》等等美好的新闻报道;所以更加决定我要去小岗村看看的决心,于是带着更多的思考去亲身体验这片引发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同时也要验证下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是否那样美好?那一天清晨,从南京坐车经滁州转车风阳大溪河镇下车后,再乘面包车途经小溪河镇一段坑洼颠簸的柏油路,转到修好约10多公里长的两车道水泥路到达小岗村,牌楼上由费孝通先生书写的“风阳县小岗村”六个遒劲的繁体大字,并经村中心由张家港长江村援助修建的友谊大道直达“大包干”展览馆。“大包干展览馆”东侧是小岗村大学生创业基地,百十来个充满牛粪气味的蘑菇大棚散落在原大严村上(现已合并到小岗村,租给大学生每年每亩/500元),在村民的带领指引下见到居住在小瓦房的大学生们,一眼看去,简陋的房间里铺有凉席的床上面挂着一顶蚊帐,一张桌子摆放着一台十四英寸的彩电,另一张桌子上摆有锅碗瓢盆之类的东西。相互介绍后坐下来和他们聊了起来,在我向他们解释我是在上海工作的民间个人而不是记者后(手上无任何采访工具),他们才打消疑虑跟我讲了这里大学生创业的实际情况:小岗村现在种植蘑菇很亏本,每斤卖到两块五才够保本,卖到3块才能赚到钱,但今年上半年的市场行情普遍不好,只有几毛钱一斤,一车蘑菇才卖了一千多元,而且种蘑菇的原材料成本大幅上升,照这样下去是无法种下去了,07年蘑菇价格不错,赚了些钱;以前有几百名大学生慕名而来在这里创业,现在只剩下十几个了,到年底不知还能剩下几个人!当我问到你们被媒体宣传的是当代大学生创业的榜样时和网上对你们有很大的争论时与你们所住如此简陋的房屋时,心情会有什么样的反差?有人告诉我道,当时把城市户口转到小岗村来,父母确实想不通竭力反对,但抱着坚定创业的念头来到小岗村扎根想大干一场,开始时,上面给予帮助,但现在发觉创业并不是那么很简单的,蘑菇种出后,要考虑市场销售环境等各个环节,一旦市场需求少,价格就会便宜,无论种多少都是亏本;至于媒体宣传,其实很多媒体根本没有采访到我们,有些记者来了只问他们廖廖几句就扩大几倍加以宣传报道,在中国的媒体大都是这样的通病,报喜不报忧的。在小岗村这个地方,有记者来采访大学生创业只能拣好听的话说,说这里创业前景如何如何美好,不能说实话;对于你们这样的民间个人来访,说真话不要紧的,这里创业并不是想像的那么好,你看这个地方的地理位置不怎么样,今年市场行情普遍不好,前段时间有东北的大学生来这里想创业,给他们讲了当地的实际情况后,他们听后马上就回去了。最后问到他们以后的打算时,他们说很茫然,现在蘑菇这样差的市场价格是种不去了,又没有大的资本做其他的事,几年的青春奉献给这里,心有不甘就这么失败了,走一步看一步,可能以后会去打工积累后再创业。看着他们年轻的面孔和过于成熟的话语,明显感受到了大学生们在小岗村创业面对残酷现实的市场环境,那种无奈和失落感根本不是媒体所报道的那样有发财致富的迹象。与大学生们告别后,从蘑菇棚出来,外面阳光灿烂明媚,走在冷清的友谊大道上,两旁郁郁葱葱的绿化带,被推倒的平房正在有规划的修建两层高的小洋楼,便问了多位村民为何同时盖两层小楼?是不是你们同时发财了?村民们说:今年小岗村为了迎接“大包干”三十周年,会有很多人来参观,几个月前就已经有省里的干部来视察过,上级政府要求他们每家必须把平房、瓦房推倒后盖两层楼房建设新农村,每家给补贴两万块钱,盖好后先付一万,粉刷好后再付一万。另外与外界相连修好的两车道水泥路是小岗村书记沈浩向省里争取大量的资金,也是为了小岗村迎接“大包干”三十周年而铺的路。我继续问到除了政府补贴两万块,现在钢筋、水泥、砖瓦等建筑材料涨价涨的很厉害,那两万块钱盖小洋楼肯定是远远不够的,如果盖房子有些家庭钱不够怎么办?村民回答说只有借啦,其实也没必要建两层小楼,原先的几间平房够住的,为了建设新农村再有政府补贴两万块,我们只有拆除旧房子盖新楼房,建好后有的人家要背债的。我又问到小岗村有没有走进富裕的道路?据说要跟南街村学习重走集体路是否有这回事?你们愿意吗?有村民答道:小岗村现在只是温饱而已,大多数年轻人都在外打工,你也看到村上没什么年轻人在家,俗话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富;现在国家虽然取消了农业税,但农业所需要的化肥、种子、农药等生产资料成倍的上涨,靠种田只能填饱肚子,根本不能致富;这里又没有河流,搞工业没水又不行,何况又没有老板愿意来投资,怎么能富起来呢?你从大溪河镇来的时候有没有看到离小岗村有段距离的地方不少挂上小岗村名的工厂?(我答是),那都是以小岗村的名义办的厂,都不用交税的,而我们真正小岗村这里却没有什么工厂,只有严宏昌的儿子跟别的老板合伙在村里盖了两排新楼房,准备办电子厂的;走集体路那都是村委会是开了几次村民大会想要把土地全部收回,可能搞房地产和旅游开发,我们有部分人不愿意,如果我们土地被收回了,以后能不能分享到红利还说不定呢,怎么过日子呢?还是这样过下去吧,干部们视察来了一茬又一茬,也没让我们这里富起来。我问起当年小岗村人是什么样的勇气干起了“大包干”?一位当年十八位领头人之一的家属跟我讲起了三十年前的小岗村的情况,那时小岗村搞大集体,社员们出工不出力,拿锄头扛铁锹到了田地里,有人背诗、有人背语录、有人偷懒,总之没什么人用心干活,遇到干旱等天灾,粮食收成极少极少,全村人都吃不饱,都外出要饭,她去过南京、明光、滁州等地要过饭,要到不少白花花的大米;到了1978年大旱,庄稼几乎没有什么收成,那年冬天,18户人家秘密商议只有把田分了,才有出路,否则大家只有饿死的份,在当时副队长严宏昌带头下,把田分给每家每户。第二年就大丰收,家里的小麦和花生收了很多很多,堆成小山似的,分田到户只一年就能吃饱肚子了!我在村上遇到一个20多岁的女孩子,问到网上对小岗村的争论很大,怎么从来没有看到小岗村人在互联网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呢?她回答说她不会上网,村上也没有网吧,也不会关心网络对小岗村持有什么声音。跟村民们谈完后,我继续行走,远处高低不平的田地,稀落的葡萄园,村上没有一家旅馆、网吧、甚至连一家饭店都没有。与周边尽是平房、瓦房的村庄相比,盖有两层小洋楼的小岗村无疑是显眼的、富裕的!在路上遇到曾在电视上见过的当年十八位带头人的一位老者,我问他是不是当年大包干带头人?他回答并报了姓名后问我是不是记者,如果是记者他马上就走,不会接受我的任何采访,如果不是记者,还可以谈一会话,当他确定我不是记者后(我无采访工具),他说现在小岗村对外面的记者和来访者提防的很,我问他为什么?他答,今年是小岗村“大包干”三十周年,会有人来参观,现在让村民们建造两层小楼是明显的搞“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特别是我们这些当年搞“大包干”的十八个人,要被村委会干部监督,不能随便与记者接触,话也不能乱说,怕被曝光。我问:你们这里时常有高层领导参观,你们向上反映过小岗村的实际情况吗?他回答说是常有高层来过,也有指名点姓的要见我们的,但我们这些讲真话的人都要靠边站,不被安排与领导见面!他一边跟我说话一边不时回头朝小岗村村委会(牌坊边比较气派的档案馆)看去,那情景生怕被人看到似的,当我向他了解另外一些当年大包干领头人情况和住家时,他说现在村委会监督严,他们可能不敢讲的,当我再想了解一些情况时,他显然不愿意再多说,走的时候叮嘱我注意不要被村委会的干部盘查到,我听完心里一惊立即反问道:他们会不会抓人?他答道,抓人是不会的,但要盘问你从哪里来?来这里是干什么的?可能会登记的!说完了,他就走了。快到村口的时候,我还是遇到了身穿迷彩服的民兵那双敌视的眼神......从走访创业的大学生、部分村民们及当年十八位领头人中的人谈话,显而易见可以看出小岗村建造两层小洋楼为了迎接三十周年是典型的弄虚作假的“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一个精心包装打造出来的小岗村,其实只是空壳的“富裕村”现象。小岗村,曾经是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发源地,上世纪八十代初一颗闪耀的明星,全国农村学习榜样的取经地;小岗村,承载太多的厚望,然而时空的轮回,一年越过温饱线,近三十年没过富裕坎的真实状况正是如今小岗村人尴尬不已的困局,在“大包干”进入三十年后的今天,反思当年“大包干”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加速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进程,居功至伟。然而当包产到户只能解决温饱并不能致富的“瓶颈”,小岗村路在何方?2008年10月,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是对30年来农村改革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并明确中国下一步的改革就是推动新一轮的农村改革,提出允许土地流转,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等等决策;但是几十年来的城乡二元体制结构所导致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所带来的深层次问题、破解农村发展滞后的困局、金融支持农业倾斜政策以及农民拥有足够的话语权和农村需要优秀领头人所要面临种种的难题,在重新定位中国农村发展新思路突破的历史关口,处于徘徊和困惑的小岗村人还能进行“大包干”后的第三轮土地革命创举和重现当年领头人的勇气再杀出一条血路来吗?小岗村的现状不但是整个安徽农村的缩影,也是中国广大中西部不发达地区农村的缩影!安徽,中国第一个改革开放的发源地;中国第一个非公经济的试验田;中国第一个农村税费改革的试点区...拥有中国最丰富的旅游资源:天下第一山---黄山、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九华山、国家地质公园---天柱山;两条黄金水道---长江、淮河;华东最富有的煤炭基地---淮南、淮北煤矿;中国最丰富的铜矿和华东最富足的铁矿...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合肥;2007年,安徽GDP7345.7亿元,位列全国第14位;人均GDP12015元,在中国31个省市排名第27位;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2007年中国经济发展指数报告,安徽指数为73.89,在国内排名第25名,中部倒数第一,低于全国平均指数75.81。安徽的对外开放度只有16.5%,进出口金额只占全国的0.7%,外商投资也只占全国4%。曾经是中国农村改革开放榜样的安徽成了名副其实的贫穷大省!反思安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的进程,首先得从中国区域改革的路线图讲起:1979年,一位伟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上世纪八十年代,相继成立厦门、珠海、汕头、海南四个经济特区,紧随其后东南沿海十四个城市开放、开发;上世纪九十年代上海浦东开放、开发,以上海为龙头,江浙为两翼的长三角经济圈形成;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和后期,以天津滨海开放的环勃海湾经济圈形成和西部大开发战略;进入新世纪后中央又提出东北复兴大战略;2007年6月,国家宣布重庆、成都为首的西部“新特区”;2007年12月,中部以湖北武汉、湖南长株潭为首的中部“两型社会实验区”;2007年11月,国家宣布长三角由16城市扩容为两省一市(苏、浙、沪);一直强烈渴望加入长三角的安徽被国家抛弃,被长三角关闭大门。在国家进行东部开放,安徽被定位了西部;在西部大开发,安徽又被沦为中部;在中央确定武汉、长株潭成为中部崛起的领头羊时,处在中部与东部的夹缝中尴尬境地的安徽继续塌陷;从某种意义来说安徽被国家的抛弃是把安徽定位于向长三角输送低廉的能源和大量的民工以及淮河开闸泄洪来建设长三角,而这种政策的定位导致安徽继续深陷于贫穷的泥潭中!在国家抛弃安徽的同时,安徽自身近30年的经济规划一直左右摇摆不定,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三区一中心”(指长江经济区、两淮经济区、皖南旅游区和合肥科教中心的战略布局);到“六大经济区”(以蚌埠为中心的皖东北经济区,以阜阳市为中心的皖西北经济区、以合肥为中心的皖中经济区,以芜湖为中心的皖东南经济区,以安庆为中心的皖西南经济区,以黄山市为中心的皖南经济区);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为了呼应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安徽提出了“皖江开发”又到“一线两点”(一线”指马芜铜宜的沿江地区,“两点”指的是合肥、黄山两市);再到新世纪的三大城市群(皖江城市群、合肥城市群、两淮一蚌城市群);近三十年来安徽经济中心的定位更换不迭,其搞平均主义、重北轻南、翻来覆去的定位发展所带来的恶果最终导致皖北贫困不堪、合肥因大力投资大有起色、皖南依然不痛不痒!安徽近三十年经济规划一直没有突破自身的发展瓶颈和障碍,被国家抛弃的安徽如何在处在东部与中部夹缝中能杀出一条血路来? 在如今世界竞技场加速变平的时代,长三角在进行产业化升级和转移劳动密集型企业及高耗能企业,着重打造金融、贸易、商业、航运中心和高科技信息化高附加值产业链及大力发展服务业,面对全球一体化的进程,长三角两省一市更是亲密合作,打造更加快捷的城际铁路和密集的高速公路,俨然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的长三角早已参与到世界竞技场的竞争之中。然而与长三角接壤的安徽多年来却漠然的旁观着长三角日新月异的变化,几十年来围绕着发展合肥还是皖北还是皖南为经济中心的举棋不定的传统思维模式里的圈子里跳不出来,在全球一体化,通往平坦之路的世界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里,仅仅不能只以全省的眼光及思维模式来发展地方经济,而是以中国经济布局中区域经济的崛起和突破来发展,显然需要具备有战略思维眼光来确定安徽经济中心的发展,那么安徽的突破口应该选在哪里呢?芜湖,江南名城,古代四大米市之首,国家级自主创新区域,地处长江南岸,尽得水陆交通便利,在中国最佳商业城市和中国城市竞争力以及商务成本的评比中在省内城市都居于榜首;以芜湖为中心的皖江城市群集中安徽最优秀的本土企业,如奇瑞汽车集团、马钢集团、海螺集团、有色金属集团等特大型企业。皖江城市群拥有长江天然通道和沿江港口城市优势,与南京、苏锡常、杭嘉湖三个中国最发达的城市圈接攘,直接接受来自长三角的辐射及产业基地的转移和无缝对接,建立起以汽车、钢材、水泥、建材、有色金属等基础完整的工业体系;南京准备修建到安庆的城际铁路,把皖江城市群纳入到自己的城市圈,无不说明南京城市群的扩张与近在咫尺的皖江城市密不可分。皖江城市群拥有省内十强县中的七个县;2007年,马鞍山的当涂县、宣城的广德县、巢湖的和县三个县被评为长三角“最具投资潜力奖”榜单。2008年浙商最佳投资城市是池州,最佳投资县是安庆的望江县、滁州的全椒县入榜。安徽十强县的皖南宁国市、广德县近年来经济飞展迅速,其因与浙江接壤所接受的强烈辐射和思想观念的大转变,直接承接浙江产业的转移和浙商活跃的投资,创造高效率的服务环境和投资软环境,与浙江安吉县、长兴县呈现出你追我赶的态势,其闪射的县域经济的光芒使得千年名城宣城都暗淡无光。1990年,国家提出上海浦东开放、开发战略,以上海浦东开发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的伟大战略构想。经过十八年来经济发展证明,长江沿岸城市东部的上海、苏锡常、南京等长三角城市圈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增长极;长江中部的武汉、西部的重庆等新特区是长江流域新一轮增长极;然而连接长江流域东部与中西部的八百里皖江的皖江城市群因几十年来受困于以省会城市和皖北为经济中心的布局,发展明显受到制约。2008年5月,《关于构建江淮城市群并作为重点开发区列入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建议》出台,一举囊括11个地级市,三个经济带的城市都被包括在了“江淮城市群”的概念里,但《建议》特地强调,还是要以合肥为中心。以合肥为中心,涵盖六安、巢湖、淮南、蚌埠、芜湖、马鞍山、铜陵、池州、安庆、滁州等10座城市的部分地区在内的区域,即所谓的“1+10”城市群。“江淮城市群”参照湖北省建设以武汉为中心的“1+9”城市圈、河南省建设以郑州市为中心的“1+8”中原城市圈而出台的。安徽始终摆脱不了以合肥为中心的经济圈,主要是因为安徽自身缺少大城市的带动,中心城市过多,齐头并进,缺少核心城市的辐射力,但合肥又影响不到沿江城市群,多年来战略定位的错误和相互制约的平衡发展导致一次次城市群的无疾而终。省会城市合肥原被称为全国最大的县城,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出于战略考虑才被定位省会城市,因其省会城市的特殊地位而被作为大城市巨额投资打造,合肥2005年GDP853.57亿元,固定投资495.27亿元;2006年GDP1073.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突破800亿元,占全省固定投资总额23.3%;2007年合肥GDP1344.2亿元,是芜湖的2.3倍,固定投资总额高达1310.42亿元,比上年增长58.9%,是芜湖的3倍,占全省投资总额的26.9%,2007年的固定投资约于当年GDP持平。从地缘经济看,合肥地处皖中,既不沿江也不靠河,地理位置尴尬,自身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同时受限入南京城市圈和武汉城市圈,发展空间受到挤压,近年来合肥经济快速增长,城区大拆迁、大建设、大发展,完全是依赖于接近全省三分之一的财力造血投资拉动GDP扶摇直上,合肥开通直达南京-上海的动车组,年底合武铁路通车,以及打造省内条条高速公路和铁路通合肥的种种举动表明合肥做龙头老大的迫切愿望。作为皖江城市群第一方阵的芜马铜三城市2007年GDP总量1407.95亿元,仅比合肥多63.75亿元,固定投资总额884.48亿元,比合肥少425.95亿元(芜湖2007年GDP581.1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35.78亿元;马鞍山2007GDP54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30亿元;铜陵2007年GDP286.83亿元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18.70亿元)。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芜马铜三城市的投资总额仅相当于合肥的67.5%,但经济发展指数和商业投资环境却比合肥强。从三十年来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趋势来看,都是以沿海沿江城市群逐次带动内陆地区梯级发展的过程,从未有过地理位置并不优势的内陆城市带动沿江城市群发展的规律,也从未有过搞城市平衡主义相互制约发展的模式,经济中心不一定是省会城市,而是以具备良好的沿江区域优势与发展潜能和软实力的为中心,如江苏省以苏州为中心的苏锡常城市群、山东省以青岛为中心的胶东半岛城市群、辽宁省以大连以中心的辽东半岛城市群。美国《纽约时报》著名专栏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在其商业名著《世界是平的》阐述平坦的世界是个人电脑(允许每一个人以电子的方式书写她自己的东西)、光缆(允许大家能够接触到世界上越来越多的电子内容)、工作流程软件(使得全世界所有人无论处于何地,无论距离有多远都能共同编写同样的电子内容)的综合产物。 由此想见,一个地区的主政官员发展区域经济同样需要如同个人电脑、光缆、工程流程软件等紧密联系起来的远见思维,个人电脑好比一个地区高效率的行政机关和办事人物,光缆好比高速公路和城际铁路,工作流程软件好比各个城市之间的链接使他们更加快捷的运作、使用和互动。然而与中国最发达的苏锡常城市群和杭嘉湖城市群所接壤的皖南旅游区(黄山、池州、宣城等地区拥有天下第一山、九华山、敬亭山、太平湖、世界文化遗产古村落、徽派古建筑、徽学、文房四宝、太极洞、江南第一漂流等等优美风景密集程度堪称中国之最,保存下来的古建筑之多连天堂城市苏杭二州都为之黯然失色),这片中国最丰富、最优美的旅游资源和灿烂的徽文化遗产品牌名片的地区,却仅仅只有两条孤零零的高速公路(申苏浙皖和徽杭高速公路)与长三角接轨。从区域空间和地缘经济走势看,与苏南浙北相接的皖南地区,安徽更应主动尽快联合江浙沪向国家申请建设与沪宁城际铁路平行的沪芜城际铁路(上海-湖州-广德-宣城-芜湖,约260公里,这条城际铁路并与宁杭、宁安城际铁路相连),同时在沪芜城际铁路广德段扩建至黄山的快速铁路支线(广德-宁国-绩溪-黄山),以最主动最积极的姿态开发皖南沿江最具活跃的经济区(芜马铜、安庆)和最丰富的旅游区(黄山、池州、宣城)建设成为上海、南京、杭州三极品字形经济区域中心1-2小时交通圈,从而皖南地区与长三角中心城市步入“同城效应”时代,更加带动皖南地区工业经济和休闲旅游相结合的经济腾飞。从城市区域化发展来看主要表现为集聚→中心化→扩散→中心城市→重新集聚→扩散→城市群的演化路径,因此,皖江城市群和皖南旅游区与上海、南京、杭州城市群处在1-2小时交通圈内,正处于城市区域发展的“重新集聚”阶段,因此,城市圈的发展的前提必定是更快捷的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地理空间的缩短必定带来深层次的多重互动,从而更易接受来自上海、南京、杭州等长三角城市强大的辐射功能,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相互交往的“集聚效应”作用,从而最具优势地理位置的皖南地区呈指数增长更进一步参与融合到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中。
但是面对上海举办2010年世博会和长三角地区潜在的巨大的经济、旅游商机,安徽显然没有考虑具备优势地理位置的皖南开发力度,如何高调宣传徽派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如何打造申请世界级和国家级重要经济论坛和学术会议主办地、怎样着重原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城市服务品质、重拳打击非法倒卖徽派古建筑的官员、大力发展人文、山水相结合的旅游规划和各城市联合统筹开发;更让海内外游客所诟病的是黄山的多重地名:黄山市(原屯溪)、黄山区(原太平县)、黄山(黄山风景区),令游人颇多怨言;而冠有徽商、徽派建筑、徽学、徽墨、徽画等文化品牌遗产享誉世界数百年之久的徽州地名却消失了二十多年;在通往长三角的交通中,皖南快速铁路规划一片空白,高速公路支离破碎连接不完整,与长三角接壤的国道、省道、县道的部分路段坑坑洼洼的“豆腐渣”公路处处透露着不作为所遗留下的产物,使得中国这片最优美最丰富的旅游资源仍待字深闺。安徽一直斥巨资全力打造远离长三角中心城市的皖中和皖北的高速公路及快速铁路,这种扬短避长、舍近求远的违背经济发展的模式必然导致安徽成为中国最贫穷的省份之一。2008年元月中旬,总书记视察安徽时指出:安徽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加强同兄弟省份的横向经济联合和协作。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公开场合第一次提到“泛长三角”概念,而且要求安徽“积极参与”,对于20年孜孜不倦地融入长三角“俱乐部”而至今仍在门外的安徽来说,却意味深长。表面上,“融入”与“参与” 只是一词之差,实质上身份与地位截然不同。显然,总书记的讲话赋予了安徽乃至长三角更大的想象空间。有了想象的空间,就有跳跃的空间,甚至变革的空间。 2008年7月1日至6日,以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司长范恒山为组长、8个司局的处长队伍的国家发改委安徽区域发展战略调研组到安徽,对蚌埠、合肥、宣城和芜湖等市进行了为期6天的调研。 国家发改委提出要把安徽打造成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试验区和示范区;推进沿江地区的开发;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民营经济发展;加快巢湖等三湖的治理,促进产业升级,减轻污染的四大意见!2008年7月25日,首届泛长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在上海举办充分说明,泛长三角区域合作越来越成为共识。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城市圈是我国最具活力的三大经济圈之一。多年来,长三角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是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地区。2007年,长三角16城市,以1%的国土,创造出生产总值(GDP)46672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18.7%;平均增幅为15.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经济外向度为126.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0.5个百分点,出口占全国的37%,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国的50.1%。居民收入水平较高,是全国最富裕的地区。 2008年8月26日至30日,省委书记王金山、省长王三运率领队伍庞大的省党政代表团到江苏、上海、浙江学习考察表示,要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充分发挥安徽自身优势,建成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试验区和示范区,为安徽崛起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谋求建议建立泛长三角区域协作工作机制,在产业、金融,交通和长江岸线资源开发、科技创新和人才交流等方面加强合作,推动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与合作。从种种迹象表明,“泛长三角 3+1”格局呼之待出,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深化的背景下,长三角过去主要依靠投资扩张、高消耗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不再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长三角面临商业成本高企、资源瓶颈、土地瓶颈、产业能级瓶颈的严重约束,亟待进行产业重构和区域调整。长三角产业集群转移到近邻的安徽势在必行,但是作为“富人俱乐部”的长三角显然对贫穷安徽的加入是十分排斥的,其既有“富人”身份对“穷人”的地域歧视,又有“第一世界”发达地区产业大批转移到落后的“第三世界”对其经济削弱的担扰,然而在国家先富起来地区带动不发达地区共同发展的政策下,长三角不得不考虑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布局的需要,被中央冷落三十年的安徽终于被纳入国家“泛长三角”战略发展的计划。长三角自身发展面临资源枯竭,又离开不了安徽丰富的能源资源(07年向长三角输出煤炭3100万吨,皖电东送98.5亿千瓦时,长三角的煤炭资源80%来自安徽)和大量低廉的民工资源(约760万人)来支持发展。从长远角度看,以长三角雄厚的经济实力与安徽丰富的能源、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整合,打破行政区域的壁垒和限制,发展无疑是共赢的!今年上半年,安徽全省利用省外资达到1557.2亿元,同比增长67.5%,其中,长三角地区是安徽省承接产业、资本转移的主要来源地。安徽省外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中,浙江、上海、江苏三省市到位资金占54.6%。超过半数的1000万元以上项目来自长三角,这本身就足以说明安徽在加快融入长三角。 总结安徽改革开放这三十年左右摇摆不定的发展方向,重新定位发展的新思路,就是面对参与泛长三角的契机,仅仅以“三角恋爱”来定位与长三角的暧昧关系,显然是单相思,而且长三角未必领情。面对重新迎来发展的机遇,积极利用自身煤、电、粮、油等丰富的资源跟长三角建立平等合作的对话机制,主动创造双方更加密切的互动平台,积极引入东部地区的先进理念、灵活机制、科学管理方式,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在承接长三角产业转接和接轨中,创造更加快捷的交通设施建设、高效率的服务品质、低成本的物流模式,同时更重要的是加快务实干事作风的体制机制改革。但在新形势下,面对“泛长三角”格局本身还存在着合作机制、合作途径、要素整合、制度协作等难点问题,显然是一个崭新的挑战,同时更是一个大考机会,如何应对大考,安徽做好思想准备了吗? 2008年5月20日,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在黄山举行第四届徽商大会论坛演讲:(安徽新闻网:http://ah.anhuinews.com/system/2008/05/20/002018151.shtml)安徽发展必须打造软实力,首先应该建立一个稳定的透明的可预见的法律环境,其次应该建立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降低政府运行成本,(龙永图原话:因为一个没有效率的政府,不可能提供最有效的政府服务。一个腐败的政府,不可能提供低廉的、低成本的政府服务。所以我觉得第二个就是怎么样建立高效廉洁的政府和政府机构,以此来降低政府服务成本)。此外,还要建立一个反应迅速的现代商业社会体系。除此之外,龙永图还指出,应该大力发展专业服务,包括金融、会计、法律服务等,建立一整套专业服务队伍,使软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同时,形成有国际品牌的企业,这是一个国家和地区软实力的代表。
由此可见龙永图针对安徽提出建立稳定透明的法律环境和打造廉洁高效的政府的支招,其实就是针对安徽出现李国福案件和贪腐现象及办事效率严重低下等现象建议的实质就是打造清明的吏治和法律环境,建立新型廉政吏治改革和农村改革示范区,铁腕改革吏治,推行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的官场割肉改革。解放思想,清除官场颓废作风,能者得到重用,人人起来干事、努力、负责,奋发图强,软环境和软实力得到大力整顿和改善,
打造小政府、大社会,比发达地区更高效率的办事服务意识和思维模式,培育本地民营产业,自主创新创造,举贤任能,招揽大批青年才俊。主动打破行政区域壁垒,向发达地区的精英官员和专家学者邀请兼职“借脑”参与地方经济发展的谋略,主动打造与长三角及周边省份更加密切的交通枢纽,优先发展各城市的优势产业和相互之间联合统筹开发,面对新形势下的全球化3.0时代所具备种种思维观念创新的“头脑风暴”。在大力发展工业经济的过程中,过去长三角所走的老路:污染---治理---再污染---再治理是行不通的,面对无锡太湖蓝藻事件的经验教训,安徽大发展,必须走既要青山绿水,又要金山银山,着重经济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可持续科学发展观;摒弃一切“等、靠、要”思想,再次展现安徽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实干精神。 环顾安徽周围,东边接壤的长三角已经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早把安徽甩的远远的,已经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经济区域。北边河南省通过博士新政及花大力气改善河南形象,经济总量和高速公路里程居中部省份第一、七个县级市综合实力进入国家百强县榜。西边的湖北武汉和湖南的长株潭被中央列为“两型社会”示范的“新特区”,成为中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领头羊;地处在西南边陲的广西、云南与东盟国家合作搞的有声有色,云南更是下大血本打造两条国际通道通向东盟国家加强与南亚之间物流、人流、信息流的沟通,与东盟经济区合作交流进一步加强,显示了边陲落后地区更加迫切发展的所进行的果断决策。西南边曾一度塌陷的江西前省委书记孟建柱主政江西期间,走遍江西山山水水,被江西人民评为好书记,与浙江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经济发展迅速,令中西部省份刮目相看;江西省省长吴新雄提出中部发展比东部沿海更加开明的政策新观点让人耳目一新;新任书记苏荣于今年5月4日,通过大江网发布《让我们共同谋划江西更加美好的明天――与省内外朋友共商加快江西发展大计》向全国征集解决事关江西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的民间智慧;更让人注目的是6月5日,苏荣书记参加人民网强国论坛以“加快江西经济发展”、“江西的生态环境建设”以及“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等话题请全国网民给江西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让全国网民感受到江西决策者作出限制“潜规则”及大开发、大开放的新思路。俗话说:“火车跑的快,全靠火车头”!苏北沭阳,昔日江苏省最穷的县,经过改革强势人物仇和治理过后,经济发展快速,政通人和、社会和谐、城市建设美观,公路交通与生态绿化建设成了苏北最好的县。在主政宿迁期间,在江苏省政府提出在不违背国家政策法规的前提下,允许和支持宿迁市采取比其他地区更加灵活的政策和做法等支持下,探索加快发展的新路子,宿迁经济进一步飞跃发展,仇和运用铁腕强硬手段治理沭阳和宿迁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至今那里的人民还口头传颂着他治理沭阳和宿迁的种种传奇故事;如今仇和调至昆明任市委书记,又掀起了思想观念改革的作风,运用他一贯铁碗的作风,改革吏治,转变公务员作风、简化政府审批手续,以提高政府的竞争实力,公开官员办公电话,他以他实干作风的精神又一次让世人关注。作为中国对外改革开放先行者和经济第一大省的广东,又掀起了新一轮思想大解放,省委书记汪洋(从安徽走出去的)省长黄华华更是邀请广大网民拍砖和灌水;今年4月份,汪洋(被网民亲昵称为汪帅)和黄华华更是接见26位网友,请网民为转型中的广东发展支招并可以放肆拍砖,显示广东省的决策者们更加民主、开明、开放的胸襟和自信。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8月4日提出“只有不称职的干部,没有不称职的百姓”的观点广受全国人民好评。他认为干部处在领导岗位,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一个地方的发展。要求各级官员要有开拓精神,“想干事”,要有创业的激情和“心劲”,要有改变落后面貌,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志气;要有科学态度,“会干事”;要有操作能力,能亲自动手“干成事”。他主政西南“新特区”迫切改变重庆落后面貌,打造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在全国其他省份官员纷纷开放开明制定重大决策邀请民众参与建设的浪潮中,安徽又是怎么样呢? 多年来,安徽远学闽粤、近学江浙、后又向江西学习,更是派大批村干部到江苏华西村、河南南街村取经,然而屡屡学习取经的最终结果是依然没有摘除贫穷省份的帽子!一个落后的地区寻求大发展,必须拥有比发达地区更加先进的思想观念和思维理念,必须拥有比发达地区更加民主、开明、开放的胸襟,积极开动和引导政府和民间一切力量千方百计找差距、寻思路、重民生、铁腕改革吏治、清除官场萎靡作风和改善负面事件带来的恶劣影响、招贤纳士、提高软实力,广开民智,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经济建设的积极性,然而一盘散沙的安徽缺乏有魄力有魅力有凝聚力的领头人!制约安徽大发展有哪些因素呢?1、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安徽只有奇瑞汽车集团、江淮汽车集团、马钢集团、海螺集团、有色金属集团、淮南、淮北矿业集团等几家特大型国有企业,作为安徽龙头老大的企业---芜湖奇瑞汽车集团,其迅速发展崛起的过程受到当年芜湖市委市政府及安徽省政府的“庇护”下长大的,原芜湖市委书记詹夏来兼奇瑞集团董事长,由于詹是省内极罕见务实干事的官员,尹同耀从原一汽大众总装车间主任的职务上带领一帮人与詹夏来一起在芜湖开创出了一个与传统的合资模式完全不同的中国汽车业自主发展的新模式。从没有许可证的“黑户”身份,到设法并入上汽获得轿车准生证;到为奇瑞的发展筹措融资平台,奇瑞汽车发展的每一步后面,詹夏来都是功不可没的人物。奇瑞汽车有限公司于1997年由5家安徽地方国有投资公司投资17.52亿元注册成立;1997年3月18日动工建设,1999年12月18日,第一辆奇瑞轿车下线。2001年,奇瑞轿车正式上市,当年便以单一品牌完成销售2.8万辆;2002年,奇瑞轿车产销量突破5万辆,成功跻身国内轿车行业“八强”之列,成为行业内公认的“车坛黑马”。2005年销售18.9万辆,比上年增长118%,全国轿车市场占有率达6.7%,在我国轿车行业排名第七。2006年销售30.52万辆,比上年增长62%,全国市场占有率达7.2%奇瑞汽车2007年销售38.1万辆,比2006年增长24.8%。2007年,奇瑞汽车出口11.98万辆,海外市场再次实现翻番,销量增加了132%,轿车出口量连续五年居中国第一,累计下线百多万辆,早已跨出芜湖,进入了全球投资、全球生产的现代化企业发展时期,并成为民族汽车工业的旗帜和骄傲。奇瑞汽车的崛起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但是中国民族品牌的自豪,更是安徽人的自豪!
奇瑞汽车作为“官商”结合下成长起来的国营特大型企业,那么相比较下,安徽的本土民营经济发展却是十分弱小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作为中国民营企业的代表人物“中国第一商贩”、“个体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的芜湖商人年广久因个人炒卖“傻子瓜子”赚了百万元,被官员们以雇了100多人、剥削罪名把他投入监狱;后来年广久出狱后只有选择与政府联营办厂,还是被官员们又以贪污罪、流氓罪又把他投进监狱;从年广久几度入狱的兴衰史可以看出在安徽民营经济发展是何等的艰难,其深层的原因是官场文化对民营企业抑制限制以及“吃、拿、卡、要”等等的竭泽而渔的政策大行其道,其结果造成安徽至今没有一家在全国叫的响的本土民营企业。如果没有创造宽广、宽容、宽厚的良好环境,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和金融方面扶持支持引导的开明政策,安徽提出的“全民创业”的口号也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的尴尬境地;在国内商界叱咤风云的张近东、史玉柱、王传福、祝义才、杨元庆等徽商都是离开安徽后到发达地区创造出一个个财富传奇故事!2、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继严风英、王少舫后第二代黄梅戏艺术家黄新德和马兰等“五朵金花”同行们的勤力合作,迎来了黄梅戏史上发展的黄金时代,《天仙配》、《女附马》、《梁祝》、《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等脍炙人口优美唱腔的黄梅戏曲,曾打动和感染了亿万国人的心,五大戏种中最年轻的黄梅戏经几代艺术家们的努力成为中国仅次于京剧地位的剧种。进入新的世纪,由于体制机制排挤人才的多种因素,黄梅戏如今已下滑到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凋零状态!“五朵金花”中的马兰出走到上海,杨俊西去湖北成为台柱子,吴琼北上京城发展,袁玫南下广州打拼;只剩下黄新德先生年过花甲之年还在为黄梅戏孤身奔走奋力拼搏着。在地方大力倡导“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大环境下,整合地方文化资源,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为招商引资、经贸洽谈、商务运作起到搭桥铺路的作用,激活经济快速的发展。然而把搭建文化交流的优秀台柱子“撵”走的规则存在,经济发展也就面临无“戏”可唱了!没有了良好的文化艺术环境的氛围、土壤、气候,必然导致优秀人才的出走与流失,必然意味着黄梅戏的衰落和凋谢,同时也意味着“打响‘徽’字牌,唱响黄梅戏,建设文化强省”只能是海市蜃楼的口号。只剩下那棵在风雨中依然挺拔的黄山松,似乎向人们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孤独和无奈!3、人民网强国论坛于2007年5月28日至6月5日进行一周网络民意投票调查安徽落后的原因,共有5937票,地方官员的不作为与办事效率低下投票数为1661票,占28%,排在第一位;其次是前腐后继的官员接连落下马投票数为1276票,占21%;官员不作为和腐败是目前阻碍安徽发展最大的两个绊脚石! 解放思想,舆论先行,媒体和电视台带头多方位反思和反省全省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敢于否定自己,深刻解剖病根病灶并引导全省上下参与开药方取得经济发展良方和动力,然而安徽媒体和电视台向来是报喜不报忧:全力冲刺全国百强县(第一强县宁国市实际排名第232位);网上十强县巡礼(其中无为县是省内十九个国家级贫困县之一);GDP增长速度居中部省份第一(实际GDP总量居中部第四、人均GDP中部倒数第一)等等浮夸新闻报道;安徽最大的门户网站中安在线旗下的中安论坛 对于针砭时弊的文章往往采取封帖和删除,其浏览冷清的论坛从某种意义透示了网络舆论的自我封闭!“希望新闻记者进行客观公正的舆论监督,要敢于曝光阴暗面,勇于鞭挞假恶丑,对于那些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要毫不留情地予以揭露”。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2008年1月17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如是说;“十七大”以后安徽媒体更是高举思想解放的长篇大论,然而面对李国福举报颖泉区委书记张治安违法占用耕地、修建豪华办公楼“白宫”等问题,蹊跷死于监狱,家属遭官员恐吓(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internet/2008-04/22/content_8025755.htm)却集体失声、沉默,安徽主流媒体连自己的精神思想都没有解放,何能推动全省上下的思想大解放?其进行思想大解放的舆论只能是“光打雷、不下雨”的结局。从3月13日李国福蹊跷死在监狱、4月22日被《中国青年报》曝光后,引发全国各大媒体和互联网的口诛笔伐与集体愤慨,从举报人李国福的悲惨命运,透示了权大于法、人治大于法治、对个体生命蔑视和剥夺的悲哀结局,直接挑战着国家的法律公平秩序和社会正义。面对如此人命关天的案件,安徽省纪委和检察院6月5日才带走张治安调查,至7月14日,张治安才被终止阜阳人大代表职务,由此张治安成了皖北落马的第十九个县委书记,其被法院审判的日期可能是遥遥无期的等待;如此低下的办事效率与之前安徽大力刮起的轰轰烈烈的“机关效能风暴”相比依然是“雷声大、雨点小”、“只刮风、不作为”的局面!4,今年3、4月份发生的官员迟报瞒报和反应迟钝,阜阳手足口病(EV71病毒)事件感染数千例儿童,其中造成22名儿童鲜活生命的消失(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5/02/content_8093445.htm);从3月上旬开始,阜阳市几家医院陆续收治了以发热伴口腔、手、足、臀部皮疹为主的疾病患者,少数伴有脑、心、肺严重损害。 3月27日,第一例患儿死亡;3月29日,阜阳市人民医院将情况上报阜阳市卫生局、市疾控中心;3月31日,阜阳市卫生局上报安徽省卫生厅。4月15日,安徽省卫生厅向卫生部求援。卫生部派出的首批流行病学、临床、检验专家4月16日抵达阜阳,至4月23日,最终确定该病为肠道病毒EV71感染所致。2003年中国经历SARS危机后就开始大力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阜阳又经历过04年大头娃娃事件;然而从3月31日至4月15日长达半个月的日子里,安徽卫生厅也没有向外界主动公布事件真相,其结果导致20多名儿童病亡的惨剧发生,“又是阜阳、又是婴幼儿”,嬗变后的阜阳,再一次成了全国民众发出悲怆和忧愤之声的地名。应对公共危机意识和突发事件主动应急处理已成为人类文明社会政府的行政底线,在如今新时代、新网络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官员们却采用“堵”“捂”等传统被动思维,显然执政理念思维已远远与信息时代社会脱节,一时间阜阳手足口病成为全国各大互联网和媒体头条,导致全国媒体和互联网民意一边倒的批判和声讨,面对铺天盖地的不利于安徽的种种负面舆论报道,官员们任凭网络民愤汹涌澎湃,依旧岿然不动、置若罔闻的态度,没有人主动站出来解释此事件的真相,也更没有人对幼小儿童的死亡说道歉或者负责或者处理相关责任人;在中央提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和谐社会大环境里,在其他省份面对突发事件时积极采取应对举措并追查官员的责任,此事件再一次透视了极少数官员的对人民群众和幼小儿童的生命是何等的麻木不仁和冷酷无情! 5、前腐后继的官员接连落下马和一系列负面事件:如王怀忠、王昭耀、何闽旭、尚军、肖作新、杨枫、皖北十九个县委书记、徐文艾、陈世礼、吴洪明、徐普来;特大假药、阜阳中院腐败窝案大多数涉案官员仍居原位等等;官场跑官卖官买官、官场裙带风、贪腐现象普遍,败坏安徽的形象和风气,恶化了投资环境,弄的人心涣散,乌烟瘴气,严重浪费社会公共资源和以牺牲社会公共资源为手段谋取个人或局部利益。前腐后继的落马官员被钉在安徽现代历史的耻辱柱上,但一次次糟糕事件造成严重恶劣的负面影响,也许多年内无法清除干净,但糟糕的社会影响却让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善良朴实的安徽人民和在外漂泊的游子们承受一次又一次的精神创伤!当国人问起安徽出现大头娃娃事件时,我们反驳说是省外不法商贩制造的毒奶粉坑害安徽的儿童;当国人又问起安徽是贪腐重灾区并出现官员用MBA管理情妇事件时,我们回答是国内常态现象;当国人再问起安徽出现手足口病事件时,我们再也无话可说!“好好读书,离开安徽”!我在苏州一上市公司出差时,一个英语8级的安庆人跟我说起他和他的安庆同学们考大学时曾立下的志愿;“再也不是安徽户口了”!我在杭州一外资企业办事时,一位宣城同乡女孩子与我讲起她拥有杭州户口的自豪;“毕业了,就要出去闯一闯,可能到上海等长三角城市工作”!我在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走访时,部分学生给我的答案。一份网上统计资料显示:安徽对高校毕业生吸纳能力太弱,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北京、山东等省市,是接纳安徽毕业生主要流向地区。大量优秀人才纷纷离开安徽,尤其是博士生和硕士生,流出率竟分别达到了78.73%和79.30%”。
 
夜深了,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我打开窗户深深的呼吸了一口气,好想把心中的郁闷、苦恼、困惑发泄出去;当看到窗外依旧闪烁的霓虹灯照射着这座繁荣昌盛的长三角城市,已定居的我还是想起远在皖南的故乡,改革开放三十年过去了,萧条的农村,不变的是泥土路,满脸沧桑皱纹的老人和稚气的儿童,他(她)们凌乱的头发、纯朴而又黯淡的眼神,守望着家园......

(作者结语:思考于阜阳手足口病疫情爆发时,脱稿于“十一”国庆期间回到与南京、常州、无锡等长三角中心城市接攘的皖南郎溪老家,三十年了,依然破旧、脏乱不堪的县城,交通要道坍塌的“豆腐渣”桥梁,坑洼斑驳的省级公路和瘦弱的路边小树,正是家乡落后的真实现状。时间是见证改革开放成果的过程,历史是检验改革开放得失的镜子;透视改革、总结改革、检讨改革、反思改革,并不意味着否定改革,而是如何取得明天发展的借鉴之路,但是安徽还在沉睡、还在塌陷,安徽未来之路依然在何方?作者新浪博客网址:http://blog.sina.com.cn/anhui2100,最终完稿于长三角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