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长:追寻羊脂玉三十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02:25:20
上一篇 /下一篇  2010-09-08 09:52:06
系统分类:文化 个人分类:默认
一键转贴:
关键词:古玉和田玉收藏文物古玩羊脂玉新疆和田古玉收藏
追寻羊脂玉三十年
羊脂玉,昆仑山里的珍宝,和田白玉中的精华,中华五千年玉文化中的耀眼星辰。
古往今来,多少代帝王和达官显贵为了得到她而梦寐以求。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和田玉资源还算丰富,而和氏璧却创造了“价值连城”的奇迹。
莽莽昆仑山,滔滔玉龙河,承载了多少人的梦想和追寻的足迹!
一 万里寻玉到和田
1982年,我本科毕业被分配到重庆工作,一个偶然的机会到新疆出差,从当地人口中听说了羊脂玉。羊脂玉,被当地人讲得如同神话一般,也给我留下了对羊脂玉神话一般的遐想。
1990年,我正读研究生,业余时间搞点技术服务赚了些钱,暑假有钱出去旅游了,目的地选定了新疆和田。先到了西安,没站脚就买了去乌鲁木齐的火车票。听说从兰州奔西宁走公路到和田交通不便,很费时间,于是舍近求远,也是想顺便看看乌鲁木齐和喀什。
出了嘉峪关,满眼的大漠风光,只感觉电线杆、房子还有包括自己在内的人都变矮了,也深感人类在大自然里是多么渺小,几乎都可以忽略不计了。
在乌鲁木齐玩了三天,坐长途汽车去喀什。一辆很破旧的大巴士车里挤满了人,好像都是跑小买卖的人,不是拿大筐扁担就是拿着麻袋或大包的,牛羊肉味和汗味、脚味混合在一起,臭气熏天,好在车窗玻璃没几块了,通风良好。从乌鲁木齐到喀什,这辆大破汽车走走停停足足走了三、四天。
带着十足的好奇心和满身的灰土到了喀什,一看,顿时后悔了。这是一个很小很原始的小镇,只有一横一竖两条街道(十字街),站这头一眼就望到那头城外去了,没什么可看的。由于路上身体消耗很大,需要在这里休息一下,还要打听一下怎么去和田,找了个小旅店先住下,一天三块钱,还管饭,非常便宜。
从到了喀什开始,顿顿都是牛羊肉,到处都是牛羊肉,想吃别的一概没有。这牛羊肉吃得自己身上也老大一股牛羊肉的味儿。值得一提的是,喀什的民风非常淳朴,走在街上遇到维族女孩,她会对你甜甜地一笑,如同雪山和白云一般纯洁美丽。
喀什这地方几乎看不见汉族人,说话也完全听不懂,但我说普通话他们听得懂。经过一番周折,终于搞准了去和田的走法:从喀什到和田的公共汽车平均每星期一趟,有时两星期一趟,路上走多少时间不一定,遇到天气不好,或车坏了,或车没油了,就要没完没了地等。由于汽车没准儿,所以当地的原始交通还很发达,有马车到和田,据说还有骑马或骑骆驼的。考虑再三,决定坐马车走。
街头有家大车店,一大早我提着旅行包一进大车店的院子,周围的人就回头回脑地往我身上看,叽叽嚓嚓说些什么,表情也有些怪异,大概是对我这个外来人的装束感到好奇。
一个车老板走过来,先上下打量我一下,抄着半生不熟的普通话说:“去那里?”
“去和田”
“我的车去和田,坐不坐?”
这时我也打量一下这个车老板,四十多岁的样子,留两撇小胡子,脚上穿双旧皮靴,蛮精神。但腰上别了把小小的弯刀,我迟疑了一下。
他看我犹豫不定,指了指旁边已经坐上了五、六个人的马车说:“来吧!你看我的马多好?还有好看的姑娘,嘿嘿!”
他说的“好看的姑娘”是指他车上的乘客——三个中学刚毕业摸样的维族女孩,当我看她们时,那女孩分明是对我招手呢,自己感觉忽地一下脸红起来。那车老板也不客气,一把夺去我的旅行袋放到他车上。
闲话少说,坐着马车一路摇摇晃晃夜宿昼行,大约一个星期到了和田。虽然一路上那三个如花似玉的维族女孩的热情关照和她们白种人特有的对异型的吸引力,经常使我心旌颤动,但心里还是想着羊脂玉,一路上谈话最多的还是关于和田玉。那个车老板甚至一脸正经地说:“她们三个两百块钱就都卖你做老婆,连她们家里的和田玉都搭你,我说了算,他们家大人我都认得。”而那三个女孩的表情似乎特别愿意被他卖了做我的老婆,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这三个“老婆”是没敢买,但告别时我们互赠的礼品中,竟有一块油光光的小和田玉。而我回赠她们的礼物实在很寒酸,仅仅是用我的相机给她们照了几张像。
到了和田,在旅店住了一晚上。第二天中午,那个赠我和田玉的女孩突然来到旅店找我,说她和家人说好了,叫我去她家住,而且他爸爸要给我讲和田玉,她爷爷、太爷都挖过玉。这可是太好了。
到了她家,满地饭菜已经摆好了,还请了几位亲戚或邻居的人作陪。地上铺着厚厚的羊毛毡,大家席地而坐,先是吃、喝,也就每人喝三、四杯酒的功夫,他们一个个便颤动着肩膀进入了状态,开始唱、跳、喝、侃。直到后半夜。维族人聚会那真是爽,个个都非常随意,也不怕出丑什么的,全放开了,绝不象汉族人这般讲究身份仪表、拿腔作态的。人家那聚会就是乐,舒服;我们汉族人聚会,都装摸做样端个架子,真是叫一个累啊!
玩乐了一夜,喝的大醉,把羊脂玉的事也忘了。直到第二天醒了酒,才又想起羊脂玉,急忙找我的“翻译”请她爷爷讲羊脂玉。我边听边做纪录,足足记了一整天,多数是关于玉的传说故事,还有怎么找玉,什么样的地方或位置可能有玉、有好玉。其中,他的爷爷带他挖玉曾挖到一块南瓜大小的白籽玉,这件事他至少重复了三遍,这是他挖玉生涯中最美好的记忆了。老人讲到最后也没讲羊脂玉到底什么样,我只好问他:
“爷爷,羊脂玉到底是什么样的?”
这一句话问出了大“乱子”。
他说:“羊脂玉早都看不到了,没有了,整个和田、新疆谁都没有羊脂玉了,谁也没看见过羊脂玉;我是在十来岁的时候看见人家拿一块核桃那么大的羊脂玉,就看见这一次,摸都不让摸一下,没几天挖羊脂玉那个人就死掉了。你要看羊脂玉,就看看羊油吧!就那样,羊油就是羊脂玉。”
他停了一下又说:“我的爷爷说,要有神灵保佑才能挖到羊脂玉,没福份的人挖到了会死人的;官府一听说谁挖到羊脂玉就来拿走了,不给钱。”
我听了这话几乎呆了,脑子里一片空白,茫然无措。一个直觉就是,这趟新疆白来了!
“乱子”出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我的女翻译似乎对我们的谈话毫无兴趣,只对我的一举一动甚至细微的表情感兴趣。当我叫老人“爷爷”时,她的脸上闪现出刻意隐藏的一道霞光。现在她经常说:“如果不是你张口就叫我的爷爷‘爷爷’,我才不会嫁给你呢!”
好在有这女孩当翻译,否则我一句话也听不懂。这个翻译以后就离不开了,她真的成了我的妻子,现在她有了汉族名字,叫刘紫红。尽管名字汉化了,但看上去一眼就能认出是新疆人,同事给她的绰号叫“楼兰美女”,不知道她是维族的人叫她“意大利”。她是我到和田寻找羊脂玉的唯一收获,我把她视为珍贵的羊脂玉的化身。
听老人说羊脂玉没了,看都看不见了,火热的激情象被泼了一盆冷水,当晚无话。
第二天天刚泛白,就听爷爷在院子里吆喝:“起来了!起来了!”
爬起来出去一看,他提个土篮子,里面有十几块卵石。
“这是我藏的几块玉,都是文革学大寨时候拣的,给你看。都不是好玉,你喜欢就都送给你吧!”
我仔细地一块一块地观察每个卵石和上面磨光的小平面,都是带青色的,一块白的也没有。
“爷爷,我去河里能不能挖着?”
这一句“爷爷”又使旁边的女翻译满面飞红(当时没注意到,后来她自己说的)。
“挖不到了,不好的玉也早都没有了,挖光了。”
我心想,或许我能挖到。
接下来的几天,几乎每天带着干粮和烤牛肉由女翻译做向导去河里挖玉,七、八天时间只挖到了几块糖块大小的青白玉籽料,爷爷却说我的运气好极了,又说是他的孙女招玉,美女招玉,否则我一块也挖不到。
最可笑的是挖玉第一天,只挖了半天就拣了多半土篮子“籽玉”,感觉和田玉还是很多的。乐呵呵拿回家给爷爷看,爷爷一看哈哈大笑:“这里一块玉都没有,垫院子吧!”说完,他拿起篮子哗啦一声把那些“和田玉”洒了满院子。现在从和田出来的、到处地摊都有出售的“和田籽料”,就都是被爷爷垫了院子的那种“籽料”。而和我一起去挖玉的她,虽然生在和田长在和田十九年,却不太认识和田玉,比我强不了多少。
挖玉被太阳晒得脱了层皮,玉没挖到几块,但有了一个最大的收获:我们相爱了。在玉龙河畔,一位穿长裙和高腰花皮靴的美丽维族姑娘,爱上了一个追寻羊脂玉到和田的大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研究生。这份爱情,纯洁得比得上昆仑山上的白雪,一尘不染!
二 上当百回终无悔
这次四十多天的和田寻玉,有四个重要的收获:一是见到了和田玉原石,并得知和田玉已经挖光了,羊脂玉早就没有了;二是羊脂玉和羊油一样,它是脂白而不是雪白,是温润的、人类更喜欢抚摸它的暖白而不是偏冷的苍白;三是认识了一位仙女一般美丽、雪莲一般纯洁的维族姑娘,并且相爱了;四是自己的头发变成了牛毛黄色(离开新疆一个多月后又恢复了黑色),也就是现在年轻人喜欢的金发。后来我曾研究过为什么去新疆生活了一个多月头发会变黄,因为没有条件做对比试验而告终。按我的维族老婆的说法,是我去新疆时天天吃牛肉吃的头发象牛毛了。这个最简单直接的答案也许是正确的。
“羊脂玉早都没有了,看不到了。”、“看看羊油吧,就那样。”这两句话深深印在了脑海里,但侥幸心理也经常出现:只要它曾经有过,我就一定能找到!于是,不管走到哪里,玉器店是一定要去看的,展览会也不放过,地摊也逛,有了互联网后每天网上搜索一遍。只要是有些象羊油的玉就买,20多年以来,“象羊油”的大小玉件买了不下百块,终于买到了一块羊脂玉。遗憾的是,得到这块羊脂玉时,曾经看见过一次羊脂玉的爷爷已经辞世了。
上当的经历就不细说了,只说曾经被我误认为羊脂玉而上过当的几种玉石。
首先是带褐色皮层的京白玉,属隐晶质石英石。因为皮层的褐色由表向里有颜色过渡,呈现偏暖的脂白,在纯白背景下脂白特征较明显,只看照片很容易上当。如果看实物,其缺陷是有明显玻璃光泽而润度不够,透明度略大一些;质脆,韧性低,细微条纹处有崩落。我购买的第一块假羊脂玉就是这样的京白玉。
其次是俄罗斯白玉。上等俄白玉从纯白到脂白在色度上几乎构成连续谱,而且质地纯净。如果用暖白色料,雕刻面起伏设计合适反光适度,抛光精细的话,几乎可以以假乱真。现在市场上挂“和田羊脂玉”标签出售的白玉件,几乎100%都是这种俄白玉。我购买羊脂玉反复数十次上当的就是俄白玉。现在不用仪器检验也不会上当了,其实也很简单,俄白玉和真的羊脂玉比较,有两个致命缺陷:一是密度不够高,视觉特征是糠而不实,因此“油性”差。为了掩饰这个缺陷,商家大多采用涂油或过蜡,只要发现涂油过蜡就一定不是羊脂玉。真正羊脂玉用不着涂油过蜡。这种涂油过蜡的“羊脂玉”一旦把油和蜡去掉,顿显干涩之本来面目。二是质地过于均匀,看上去有“雪花膏瓶子”的感觉。羊脂玉都是出自和田籽料,不管尺寸大小,籽料内部的质地都不很均匀,一块玉上有的部位密度高有的部位密度低一些,瑕疵也一定有。没有不带瑕疵的籽料,因为籽料非常珍贵,没有任何一个雕刻师舍得削去大量好肉以求剔光瑕疵。所以,上油的,或过蜡的,或质地非常均匀有雪花膏瓶子感觉的,或没有瑕疵的,只要占上其中一条,不管其怎么“羊油”都绝不是羊脂玉。当然,做假皮的、沁色伪造瑕疵的不用说了。俄白料中也有籽料,有皮有瑕疵,但密度低油性差,不难识别。我在俄白玉上交得学费非常高,教训惨痛。
再次是青海白玉。用青海白玉仿冒羊脂玉很容易识别,一是透明度太高,即水头大,给人以玻璃质感;二是大块料有层状结构;三是密度不够油性低;四是呈色偏冷,返青。我寻找羊脂玉没有在青海玉上过当。关于水头的把握有一定难度。各种资料关于水头的论述是“2厘米厚度呈半透明,迎光源看有粉雾”,这样说法在实际应用时很难把握,选玉时不可能切削个2厘米厚的样本进行观察,而且这种说法也不够准确,因为“半透”的透明度已经很高了,相当于乳化玻璃。这样的透度标志其密度较低、纯度不高,决不是羊脂玉。我观察羊脂玉的水头是:微透。即:水头稍高一点就是乳化玻璃的乳白,水头稍低一点就是不透的瓷白或死白,刚好处在二者之间的微透才是羊脂玉的脂白。也就是:把标准定为普通玻璃全透,乳化玻璃半透,白陶瓷全不透,羊脂玉的水头处于半透和不透之间,而不是正处于半透。半透的白玉油性(密度和韧性的外显特征)不可能达到羊脂玉水平。
还有蓝田玉。在古玉里有蓝田玉,其资源早已枯竭,现在连原来的矿址也找不到了。白色的蓝田玉很象棉较多的和田玉,硬度、密度也接近,抛光后也有较好的油性。和羊脂玉相比,蓝田玉的透度过低,几乎不透明。另外,高古蓝田玉不沁色,而是表面不同程度钙化。把蓝田玉当成羊脂玉买了只有一次。
至于其它白玉冒充羊脂玉,都很容易识别,我都没上过当,显然各位是不会上当的。
三  苍天不负有心人
交了很多学费之后,开始研究羊脂玉存在的可能性。
史料载,晋代和田捞玉已经由官府掌控,标志那时和田玉资源已经不多了。一代又一代人在那里采玉,先采到的一定好玉多,而后采到的好玉少。由这两点断定:羊脂玉出现在汉代以前的古玉中的可能性大。
于是,我把寻找目标转移到汉代以前的古玉上。
方向对了很快见到了效果,大约在半年左右时间内,就买到了三块接近羊脂玉水平的古玉。这三块玉都不是羊脂玉,但只相差一点点。其中两块密度达到羊脂玉水平,油性十足,但纯度不够,有杂质(注意:杂质和瑕疵不同),因而呈色不够脂白。另一块纯度好一些,但密度略低,油性少欠。
一个偶然机会我去河北某地出差,办完公事之后,忽然想起这地方是春秋战国时代一个国家的都城,这里一定有羊脂玉藏在民间!于是,我旋风一般搜索了这个城市的大小玉器店和古玩店。果然,这地方的古玉比别的地方多,品质也好,价格并不算高。在看过的几千件古玉中,有两块古玉达到了“至少是接近羊脂玉水平”,这两块玉被我看见了那肯定是跑不掉了。
先和最好的一块玉的主人讨价还价,这块玉确实看上去就是一块羊油,经过我现场用温水加洗涤剂彻底洗刷干净、确认没有上油过蜡之后,认定它就是寻找了三十年的羊脂玉!侃了一天的价也没侃掉多少,麻烦的是那人也认得这是羊脂玉。尽管心里害怕突然闯进来个识货的一把拿走,当天还是假装嫌价高走人,但心里担心被人买走竟一夜没睡。第二天迫不及待又去侃价,终于对方让了一点,成交。
拿到了这块玉,确实有“一块石头落地”的感觉,但另一块石头没落地,赶忙去另一块玉的店里,结果有人先我一步给拿走了,非常遗憾!旁边不是有人的话,一定是捶胸顿足。
悔也无用,珍稀之物,可遇而不可强求。天下芸芸众生,好东西都一人独享也过于贪婪,不见得是好事。如果我先来买这个,或许两块玉都是我的,但也许拿到的这一块被别人买去,我拿到被那人买走的一块,那更糟糕。
有了这块羊脂玉之后,再去玉器店里逛,看那柜台里大大小小雪白的玉器,确实有一种居高临下、不肖一顾的感觉。尤其是看到那些被挂了“和田羊脂玉”鉴定证书的俄白玉和青海白玉,难忍自己对这种滑稽的乐,是很开心的、不愿被别人发现的乐,或许还带一点嘲讽的乐。
四 结语
窗外,桃花满树,又是夏天。
此时,我抚摸着手里的羊脂玉,再看看当年的女翻译、我心爱的维族妻子,思绪又回到了三十年前的和田。尽管那里不再有羊脂玉了,但是,羊脂玉的美丽传说依旧在那里流传,永不消失。
(全文完)
·本文只代表博友个人观点,版权归作者和央视国际网络有限公司共同拥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一键转贴:分享到百度贴吧分享到人人转贴到开心转贴到新浪微博分享到搜狐微博转贴到飞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