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魔导:老实人为自己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0:08:57

                                              老实人为自己做

在某地演出,当地主办方尽显好客之德,盛宴之上,一口一个“张教授”,叫的我惶恐不已。我在本单位的职称是讲师,于是只好逐一解释:我不是教授,直呼其名就好。解释的多了,自感周遭气氛有些尴尬,颇有“不识抬举”之嫌,只好默认这暂时“名誉教授”头衔,顿感当老实人之不易。

前一阵看到一位老友的音乐会海报,名字前面的形容词颇为夸张,头衔的等级已至极限。于是我打电话给他,拿此事奚落调侃他,他无可奈何的说:“真不是哥们儿想这么不要脸,是主办方非要这么写,也是为了票房好做宣传啊!”想来也是,要想要老百姓为古典音乐掏钱买票,曲目不是“耳熟能详雅俗共赏”,内容不是“开发智力励志养生”,音乐家名气又不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再不把名头搞得大大的,哪里找“卖点”啊?细想起来,我们去医院看病还专挂“专家号”,宁可多花钱排长队也要找“主治医师”,人家听音乐会当然也要冲着“专家教授”、“著名大师”的名头,否则谁知道你是谁、干嘛来呀?

当然,的确有不少学者是非常在意自己名头的:记得百家讲坛上就有一位主讲专家一直用第三人称“某教授”称呼自己。音乐家中也有人因为节目单上自己名字后面没有写上职称而大发光火。这并不仅仅是因为个人涵养问题,也是曾经饱受因为没有高级职称而屡遭歧视之苦,现在有了职称就会格外敏感和在意。在一个鉴赏力低下、没有独立思考习惯的社会氛围中,对职称、职务、奖项、级别的崇拜和迷信是非常自然的事情。有的时候对自己实事求是,在很多场合很多人并不买账;虚张声势摆架子反而更能赢得“尊重”。人人都有虚荣心,如果社会环境就是“骄狂者昌,谦逊者伤”,再要求学者、艺术家要避免浮躁、莫图虚名,反而显得那么无力、虚伪。

近年来出现了很多次欧美“山寨”交响乐团访华引起争议的事件,有的是在乐团名称翻译上混淆视听,有的是打“擦边球”沾名团的光,总之各个都是“享有盛誉”、“世界著名”。不能说存在即合理,但凡事都不会无缘无故:一场演出票房的成绩有时能够直接决定一家小演出公司的死活,或者一位经纪人未来的前途。在这种没有艺术考量、唯利媚上、残酷无序的市场竞争中,能不绞尽脑汁不择手段吗?尤其在一个守法成本比违法代价更高的环境中,再要求演出商提高道德操守、严格自律,同样显得那么无力、虚伪。

大家都知道是一锤子买卖做不得,眼光要放长远,不计较一时之长短。但是在我们这么一个苦难深重、竞争惨烈的民族历史上,无数活生生血淋淋的例子表明:做成“一锤子买卖”的往往就活了,做“长远打算”的经常一锤子就被干掉了。当生存没有保障、竞争没有公平秩序的环境中,“先顾眼前”可能才是明智的,因为当你放眼远方的时候,很可能已经掉入眼前泥潭或被周遭的恶兽吞噬了。所以中国人信“命”:胸怀大志眼光长远,还必须要有命运的垂青,方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如果说环境并不是一个有利于老实人做老实事的氛围,同时我们个人又无力改变这个环境,是否需要努力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呢?做音乐的人都是有理想的,真正爱音乐的人本质都是单纯和有梦想的,如果说这是一种天性的话,违背这种天性去适应环境,只会带来更多的痛苦和烦恼。这就像一只猫如果生活在狗的世界里,恐怕很难和狗打成一片、被视为同类。但是若猫也学着摇尾巴吐舌头汪汪叫叼鞋子,恐怕也不能说这肯定就能带给猫咪幸福的生活,狗类们也未必真正由衷的认可。改变不了环境,也改变不了自己,那就调整自己的心态吧。好在现在从事音乐行业,只要问心无愧,再怎么倒霉也不至于像封建时代那样坐牢掉脑袋。内心的安稳是从粉丝的赞美和宣传的炒作中得不来的。老老实实做人、做事,不是为了社会,而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内心的宁静和睡眠的质量。何况凡事有得必有失:往往人前得意之时,人后必有失意。这就像很多“有志之士”做着“大师梦”的时候,还真有人破口大骂:“你才大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