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铜锈:经穴代药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7:46:47

 

   (1)足三里。足,指穴所在部位为足部,别于手三里穴之名也。三里,指穴内物质作用的范围也。该穴名意指胃经气血物质在此形成较大的范围常本穴物质为犊鼻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散于本穴的开阔之地,经水大量气化上行于天,形成一个较大气血场范围,如三里方圆之地,故名。三里、下三里名意与该穴同,下,指本穴位处足之下部,别于手三里穴所在之部。

   (2)下陵。下,下部。陵,土丘也。下陵名意指本穴为胃经气血物质中的脾土微粒沉积之处。

本穴物质为犊鼻穴传来的地部经水,经水中夹带大量的脾土微粒,至本穴后,因经水散行于本穴的开阔之地,经水被较多气化,脾土微粒也因之停驻,形成了本穴大范围的脾土堆积之状,故名下陵。

   (3)胃管。胃,土也。管,管道也。胃管名意指本穴为脾土微粒运送的通道。

   (4)鬼邪。鬼,与神相对,指地部的经水。邪,水也。鬼邪名意指本穴气血中地部经水偏多则为胃之害。本穴物质为犊鼻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而本穴功用为气化水湿上补天部胃经之气,维持胃经湿热之性,若受以寒、经水偏多,则本穴气化之气少,胃经湿热之性无存,故名鬼邪。

   (5)胃经合。因胃经自厉兑穴起,足三里以下各穴的上行之气皆汇合于此,故为胃经合穴。

   (6)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气血的主要变化是地部经水气化于天,变为天部经气,物质的运动无风木的横行、火的炎上、水的润下等特征,只有土的长养特性,故本穴属土。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的稀湿脾土及天部的气态物。

  〖运行规律〗地部脾土燥化水湿后固化于穴周内外,天部之气则循胃经上行。

  〖功能作用〗燥化脾湿,生发胃气。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志室穴

 

  〖取穴方法〗位于腰部,当第 2 腰椎棘突下,旁开 3 寸。

  〖解剖〗 有背阔肌、髂肋肌;有第二腰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十二胸神经后支外侧支,第一腰神经外侧支。

  〖主治疾病〗遗精 ,阳痿 ,小便不利,水肿,腰脊强痛。

  〖人体穴位配伍〗       配命门穴治遗精。

  〖刺灸法〗斜刺 0.5~0.8 寸。

  〖别名〗精宫。

  〖穴义〗肾脏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

   (1)志室。志,肾之精也,肾气也。室,房屋之内间也,与堂相对,堂在前、室在后,亦指穴内气血为肾脏外输寒湿水气。

该穴名意指肾脏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2)精宫。精,肾之所藏也,肾之精气也。宫,宫殿也。精宫名意指肾脏水液气化的精微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本穴物质为肾脏之水的气化之气,肾脏水液的气化之气大部分冷降归于地部,只有少部分清气吸热后上行至本穴,本穴物质为肾气精微所化,故名精宫。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凉湿水气。

  〖运行规律〗少部分吸热后循膀胱经上行,大部分冷降归于地部并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内散肾脏之热,外降体表之温。

〖治法〗寒湿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干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关元俞穴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腰部,当第 5 腰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

  〖解剖〗有骶棘肌,有腰最下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布有第五腰神经后支。

  〖主治疾病〗腹胀、泄泻,小便频数或不利,遗尿,腰痛。

  〖人体穴位配伍〗       配气海穴治腹胀。

  〖刺灸法〗直刺 0.8~1.2 寸。

  〖穴义〗小腹中的湿热之气由此外输入膀胱经。

  〖名解〗关元穴,脐下关穴元穴也,指气血来源于与关元对应的小腹内部。俞,输也。关元俞名意指小腹内部的湿热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本穴物质为来自于小腹内部的湿热水气,所对应的部位为脐下的关元穴,故名关元俞。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水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外散小腹内部之热。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关元穴

 

  〖取穴方法〗人体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 3 寸。

  〖解剖〗在腹白线上,深部为小肠;有腹壁浅动、静脉分支,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疾病〗中风脱证,虚劳冷惫,羸瘦无力,少腹疼痛,霍乱吐泻,痢疾,脱肛,疝气,便血,溺血,小便不利,尿频,尿闭,遗精,白浊,阳痿,早泄,月经不调,经闭,经痛,赤白带下,阴挺,崩漏,阴门瘙痒,恶露不止,胞衣不下,消渴,眩晕。

  〖人体穴位配伍〗配气海穴、肾俞穴(重灸)、神阙穴(隔盐灸)急救中风脱证;配足三里穴、脾俞穴、公孙穴、大肠俞穴治虚劳、里急、腹痛;配三阴交穴、血海穴、中极穴、阴交穴治月经不调(冲任不固,针用补法);配中极穴、大赫穴、肾俞穴、次髎穴、命门穴、三阴交穴治男子不育症、阳萎、遗精、早泄、尿频、尿闭、遗尿(肾阳虚衰、针补法或艾灸);配太溪穴、肾俞穴治泄痢不止、五更泄。

  〖刺灸法〗直刺 0.5~1 寸;可灸。

  〖附注〗足三阴、任脉之会。

  关元穴 小肠募,足三阴足阳明任脉之会。

  〖别名〗下纪穴,次门穴,三结交穴,丹田穴,大中极穴,关原穴,中大穴,大海穴,溺水穴,大困穴(应带三点水),昆仑穴,持枢穴,五城穴,产门穴,脖秧穴,子处穴,血海穴,命门穴,血室穴,下肓穴,精露穴,利机穴,子户穴,胞门穴,子宫穴,子肠穴,肓之原穴,气海穴。

  〖穴义〗任脉气血中的滞重水湿在此被关卡不得上行。

  〖名解〗

   (1)关元。关,关卡也。元,元首也。关元名意指任脉气血中的滞重水湿在此关卡不得上行。

本穴物质为中极穴吸热上行的天部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大部分水湿被冷降于地,只有小部分水湿之气吸热上行,本穴如同天部水湿的关卡一般,故名关元。关原名意与关元同。

   (2)下纪。下,指任脉的下部气血。纪,为头绪、整理之意。下纪名意指任脉上传的气血物质在此得到整顿。本穴为任脉水湿之气的降浊升清之地,任脉气血如同在此得到整顿一般,故名下纪。

   (3)次门。次门,此是与石门穴相对而言。石门穴是任脉上行的水湿之气中滞重水湿的主要关卡,本穴相对于石门穴来说其关卡滞重水湿的功用则处于次要位置,故名次门。

   (4)三结交。本穴位处腹正中线的隆起部位,在以脊骨为人体重力场中心的横剖面中其位最高,腹股沟处足三阴经及胃经热胀后的高温态湿热水气都会向本穴的方向聚集(热往上部、高处走),足三阴经及胃经有气血物质交于本穴,故名三结交。

   (5)丹田。此为道家术语,道家称此部位为丹田,故名。

   (6)大中极。参看膀胱募中极穴之名解,本穴气血所处的天部层次比中极穴要高,故名大中极穴。

   (7)大海穴。大,巨大也。海,大水也。大海名意指穴内气血为天部大范围的水湿之气。

   (8)溺水穴。溺水,处于水的围困之中也。本穴气血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其范围巨大,身处其中如溺水之状,故名溺水。

大(水困)名意与溺水同,(水困)指被困于水中之状。

   (9)昆仑穴。昆仑穴,广漠无垠之意,此指穴内气血充斥大范围内的各个天部层次。

   (10)持枢穴。持,把持也。枢,门户的转轴也。持枢名意指任脉气血由此输向人体各部。

   (11)五城穴。五,数量词,此指五脏六腑。城,城市也。五城名意指本穴气血包含了五脏六腑的各部物质。

   (12)产门穴。产,生产也。门,门户也。产门名意指任脉本穴的气血旺盛女子才可受孕生产。子处、子户、胞门、子宫、子肠名意与产门同。

   (13)脖胦穴。脖,脖子。胦,中央。脖胦名意指任脉气血循人体前正中线而上行。

   (14)血海穴。血,受热后变成的红色液体也。海,大水也。血海穴名意指本穴的天部水气为温热之性。血室名意与血海穴同。

   (15)命门穴。命,生命也。门,门户也。命门穴名意指任脉本穴的气血盛衰关系到人的性命生死。

   (16)下肓穴。下,下部也。肓,心下膈膜中的膏脂之物。下肓名意指腹内的膏脂之物由本穴外输体表。肓之原名意与下肓同。

   (17)精露穴。精,气也。露,暴露也。精露名意指任脉上行水气外露于滞重水湿之上。

   (18)利机穴。利,便利也。机,巧也。利机名意指本穴气血为阴柔的水气,有通利、濡润人体全身关节的作用。

   (19)气海穴。气,气态物也。海,大水也。气海穴名意指本穴气血为天部大范围的水湿之气。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天之下部的水湿之气,性温热。

  〖运行规律〗大部分外走小肠经所处的天部层次,小部分循任脉上行。

  〖功能作用〗募集小肠经气血,传导任脉水湿。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气海穴

 

  〖取穴方法〗人体气海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 1.5 寸。

  〖解剖〗在腹白线上,深部为小肠;有腹壁浅动脉、静脉分支,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疾病〗绕脐腹痛,水肿鼓胀,脘腹胀满,水谷不化,大便不通,泄痢不禁,癃淋,遗尿,遗精,阳痿,疝气,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脏气虚惫,形体羸瘦,四肢乏力。

  〖人体穴位配伍〗配三阴交穴治白浊、遗精;配关元穴治产后恶露不止;配灸关元穴、膏肓、足三里穴治喘息短气(元气虚惫);配关元穴、命门穴(重灸)、神阙穴(隔盐灸)急救中风脱证。配足三里穴、脾俞穴、胃俞穴、天枢穴、上巨虚穴治胃腹胀痛、呃逆、呕吐、水谷不化、大便不通、泄痢不止(脾气虚弱);配足三里穴、合谷穴、百会穴治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

  〖刺灸法〗直刺 0.5~1 寸;可灸。孕妇慎用。

  〖附注〗肓之原穴。

  〖别名〗脖胦穴,丹田穴,下肓穴,下言穴,气泽穴,膊胦穴,季胦穴。

  〖穴义〗任脉水气在此吸热后气化胀散。

  〖名解〗

   (1)气海。气,气态物也。海,大也。气海名意指任脉水气在此吸热后气化胀散。本穴物质为石门穴传来的弱小水气,至本穴后,水气吸热胀散而化为充盛的天部之气,本穴如同气之海洋,故名气海。气泽名意与气海同,泽指穴内的天部之气为混浊之状。

   (2)脖胦。脖,脖子也。胦,中央也。脖胦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循腹正中线而行。

   (3)丹田。此为道家术语,道家视脐下腹部为丹田,故名。

   (4)下肓。下,下部也。肓,心下肓膜也,此指穴内物质为脂类物质。下肓名意指任脉气血中的膏脂之物在此随水气的胀散而输向人体各部。

   (5)下言。下,下部也。言,肺之声也。下言名意指穴内气血为肺金之性的凉性水气。

   (6)膊胦。膊,大膀子也,肉之聚也,此指脾土。胦,中央也。膊胦名意指本穴的天部水气中亦含有一定的脾土尘埃。

   (7)季胦。季,季肋也。胦,中央也。季胦名意指任脉的强劲之气由此亦会输向气血较少季肋部位。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充盛的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循任脉上传阴交穴。

  〖功能作用〗生发阳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冲门穴

 

  〖取穴方法〗冲门穴位于人体的腹股沟外侧,距耻骨联合上缘中点 3.5 寸,当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

  〖解剖〗在腹股沟韧带中点外侧的上方,在腹外斜肌腱膜及内斜肌下部;内侧为股动、静脉;布有股神经。

  〖主治疾病〗 腹痛,疝气,崩漏,带下。

  〖人体穴位配伍〗       配大敦穴治疝气。

  〖刺灸法〗避开动脉,直刺 0.5 一 1 寸。

  〖附注〗足太阴、厥阴经交会穴。

  〖别名〗慈宫穴,上慈宫穴,冲脉穴,前章门穴。

  〖穴义〗脾经气血由此冲行腹部。

  〖名解〗

  1)冲门。冲,冲射、冲突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该穴名意指脾经下部诸穴传来的经气由本穴上冲腹部。本穴物质为脾经腿膝下部经气汇聚而成,在本穴的运行为受热后的上冲之状,故名。

  2)慈宫、上慈宫。慈,仁慈也。宫,聚散之所也。上,上部也。慈宫名意指本穴的上行气血非高温之性,虽为炎上,但却不克肺金,如脾土之母对肺金之子有仁慈之性,故名。

  3)冲脉。冲,冲突也。脉,脉气也。冲脉名意指本穴气血运行为冲行之状。理同冲门名解。

  4)前章门穴。前,与肝经的章门穴相区别也。章,大木材也,大风也。门,出入的门户也。前章门穴名意指本穴的气血运行为强劲的风气。理同冲门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热风气。

  〖运行规律〗循脾经向腹部冲行。

  〖功能作用〗运化脾土。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特效保健穴

 

内关穴:心脏的保护伞

 

  适宜症状:绝大多数心脏疾患,如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冠心病心绞痛、心律不齐等。尤其对预防心梗发作具有最突出的效果。

  内关穴是心包经的“络”穴,它自古就是中医用来治疗心脏疾病的核心用穴。几乎所有与心脏异常有关的症状均可使用。

  内关穴位于前臂掌面的下段,曲泽穴与大陵穴的连线上,大陵穴(腕横纹)上 2 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用另一只手的拇指按揉内关穴,不论时间地点,随时可做,以感觉酸胀为度,常常按揉时会感到一种莫名的刺激感沿着前臂内侧传至心脏,此为较好的刺激效果,但注意适可而止不要用力过度。除此之外,还可以用三指拿捏法拿捏内关穴处的表皮。

  坚持操作一个月后,患者就可以感到呼吸憋闷、心烦心悸等感觉明显减轻或消失了。

 

太溪穴:慢性肾病的良药

 

  适宜症状:绝大多数肾脏疾病,如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肾炎、糖尿病肾病等。特别是对患有慢性肾病,同时表现为浮肿、腰酸腿冷、浑身乏力的患者效果最为明显。

  太溪穴是足少阴肾经之“输”穴,古代又称其为“回阳九穴之一”,重在补肾,具有明显提高肾功能的作用。

  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用对侧手的拇指按揉,也可以使用按摩棒或光滑的木棒按揉,注意力量柔和,以感觉酸胀为度,不可力量过大以免伤及皮肤。

  对于肾炎病人,按揉后可使高血压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尿蛋白明显减少。按摩虽然有很好的效果,但是仍然需要配合药物治疗。

 

足三里穴:效如参茸的滋补品

 

  适宜症状:一切虚损性疾病,如治疗营养不良引起的贫血、产后术后、大病初愈、久患消耗性疾病等。是强壮身体,延年益寿的良穴。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为强壮及保健的要穴。具有扶正培元,调理阴阳,健脾和胃,通经活络之功。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面的上部,犊鼻穴下 3 寸,距胫骨前缘 1 横指(中指)处。

  用同侧的拇指按揉或用光滑木棒按揉,也可以用艾条灸。因为小腿部皮肤较厚,力量可以适当大些。但用力时不可以憋气,否则容易引起血压上升。操作不限时间和场地,但注意每天都要按揉,持之以恒才能有效。

 

合谷穴:抗击疼痛的自然疗法

 

  适宜症状:各种疼痛,无论外伤还是内科疾病引起的疼痛,均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尤擅缓解晚期癌症病人的恶性痛。此外,还可以治疗头晕、恶心等各种异常症状。

  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具有疏风止痛,通络开窍之功。中医认为,合谷穴能够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坚持按揉刺激该穴,可以获得自然治愈疾病的功效。

  合谷穴位于手背,第 1 掌骨间隙之中点处,或第 2 掌指关节与阳溪穴之间的中点处,稍靠近食指侧。

  用对侧拇指按揉即可,也可用三指拿捏合谷穴处皮肤,随时随地都可以操作。力量可以大些,没有副作用和危险。以感到酸胀且能够忍受为度。

 

关元穴:恢复老人青春活力

 

  适宜症状:各种生殖系统疾病。尤其擅长治疗不孕不育、阳痿、遗精早泄、痛经、月经不调等症。

  中医认为,关元穴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凡元气亏损均可使用。临床上多用于泌尿、生殖系统疾患。现代研究证实,按揉和震颤关元穴,主要是通过调节内分泌,从而达到治疗生殖系统疾病的目的。

  关元穴位于腹下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 3 寸,耻骨联合上 2 寸处。

  常用的方法是按揉法或震颤法。震颤法是双手交叉重叠置于关元穴上,稍加压力,然后交叉之手快速地、小幅度地上下推动。操作不分时间地点,随时可做。注意不可以过度用力,按揉时只要局部有酸胀感即可。

 

中脘穴:治疗胃病的专家

 

  适宜症状:绝大多数的胃及十二指肠疾病,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下垂等。尤其对缓解胃痛和治疗消化不良十分有效。

  中脘穴是四条经脉的会聚穴位,同时号称胃的“灵魂腧穴”。具有健脾和胃,补中益气之功。主治各种胃腑疾患。

  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 4 寸处。

  常用的方法是按揉法或摩揉法。摩揉,即是双掌重叠或单掌按压在中脘穴上,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缓慢行圆周推动。注意手下与皮肤之间不要出现摩擦,即手掌始终紧贴着皮肤,带着皮下的脂肪、肌肉等组织做小范围的环旋运动。使腹腔内产生热感为佳。操作不分时间地点,随时可做,但以饭后半小时做最好,力度不可过大,以免出现疼痛和恶心。

 

子午流注简介


子时( 23点至1点)胆经旺 胆汁推陈出新。

丑时( 1点至3点 )肝经旺 肝血推陈出新。

寅时( 3点至5点 )肺经旺将肝贮藏的新鲜血液输送百脉,迎接新的一天到来。

卯时( 5点至7点 )大肠经旺 有利于排泄。

辰时( 7点至9点 )胃经旺 有利于消化。

巳时( 9点至11点)脾经旺 有利于吸收营养、生血。

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旺 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环,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未时(13点至15点)小肠经旺 有利于吸收营养。

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旺 有利于泻掉小肠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气。

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旺 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之精华。

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 再一次增强心的力量,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亥时(21点至23点)三焦 通百脉,人进入睡眠,百脉休养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