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桐谷歌血与酒:“封口费”永远都是新闻界的反面教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0:43:45

“封口费”永远都是新闻界的反面教材

2010年07月27日 08:10
来源:红网

字号:T|T
0人参与3条评论打印转发

前往福建上杭县采访紫金矿业污染事故的多家媒体记者25日称,他们在采访期间均遭遇了紫金矿业的公关。据悉,先后到上杭县采访紫金矿业污染事故的媒体有20多家,但并非所有记者都有被“公关”的经历。目前尚无证据证实,是否有记者收了“信封”未退回。(7月26日《中国青年报》)

“封口费”与灾难、事故等负面新闻从来就是“一条藤上的两个瓜”,阴暗、血腥,经不住阳光暴晒。当矿难发生,事故责任人千方百计“捂盖子”时;当劣迹败露,肇事单位想方设法“封杀”不利报道时,个中往往不难看到“封口费”的重重魅影。正因为这样,多少公共信息、事件真相被金钱吞噬得面目全非,多少血与泪、伤与痛被一纸“信封”伪装得严严实实。

应该说,“封口费”是一种建立在权钱交易基础上的收买行为,它给予社会公众的阵痛,沉重而几近麻木。“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当金钱诱惑、利益裹挟,与媒体良知、社会责任发生正面交锋时,记者若抵制不住内心的物欲,毅然决然地接过那一份“见面礼”时,不仅仅出卖了社会赋予新闻工作者“无冕之王”的权力,还辜负了公众对记者“铁肩担道义”的最原始预期,更失守了自己的良心和道德底线。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相较于山西繁峙矿难中收受索取现金、金元宝,以及霍宝干河矿难中排队领钱,紫金矿业污染事故中记者们的表现让人稍感欣慰。面对“封口费”,他们有的严词拒绝“公关”,有的及时给予退还,虽然不敢断定所有人都是如此,但至少让公众看到了曾经几乎丧失公信力的记者们抵制欲念诱惑、挽回自身颜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尝试。在灾难事故面前,新闻工作者排除各种压力和阻力,扛起正义与良知的大旗,这无疑是值得称颂的。

不过,欣慰过后依然难掩焦虑。记者拒绝“封口费”是职责使然,本理所当然,如今却成为新闻,受人称道。这何尝又不是对几乎泛滥成灾的“封口费”问题的一种讽刺呢?环顾现实,不难发现,我们处于一个媒体整体环境仍然极为尴尬的时代,媒体责任、记者道德,随时随地都可能受到公众的质疑和拷问。这不是源于人们对媒体力量缺乏信仰,而是因为太多的污点让整个新闻界蒙羞。

“封口费”就是这样一个抹不去、擦不掉的污点,永远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并成为警示社会、告诫后人的一本反面教材,无论何时何地拿出来,都带着羞耻性和沉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