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之魂3全存档点:北溟玉:中华经典战役之李光弼史思明河阳拉锯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1:31:18

北溟玉:中华经典战役之李光弼史思明河阳拉锯战

2011-08-18 08:21:53

归档在 《大唐乱世之天宝裂变》 | 浏览 4920 次 | 评论 2 条

虽然是立刻启行,但是李光弼还是晚了。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九月,史思明兵分四路南下,大军直指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

当时,李光弼正在汴州,他听说史思明的大军即刻就要杀到了,便对滑汴节度使许叔冀说,你只要坚守十五天就好了,到时候我一定会带兵来救汴州。(大夫能守此城浃旬,我必将兵来救。)

许叔冀把胸脯拍得哐哐响,行,没问题,您瞧好吧。

然后,李光弼就走了。

又然后,史思明就来了。

再然后,许叔冀就投降了。

李光弼闻听了这个消息,情知形势不妙,也没有多想,便在夜半时分率轻骑驰入了朔方军的大营。

朔方军见天上突然掉下个李光弼,心里面十分不爽。因为,他们不喜欢李光弼这个人。首先是李光弼的性格很难让人接受,此人不苟言笑,总是沉着个脸儿,连喜鹊见了他会得抑郁症,更别提人了;其次是李光弼治军太严,不管你是谁的儿子、谁的小弟,只要违背了李大将军的军令,都会受到他无情的惩处。李光弼不像郭子仪,郭子仪对待下属很宽容,有的时候,下属犯了什么错误,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郭子仪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李光弼可不是这样的,他是那种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主儿。

本来大家就很讨厌李光弼,此时见他居然顶替了郭子仪的位置,骑在了大家的头上,讨厌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众人一寻思,这李光弼简直也太跩了,居然在半夜时分突然闯入军营,这明摆着是不相信大家,给我们下马威嘛。

其中,情绪最为激动的是驻守河阳的左廂兵马使张用济。当时,李光弼已经抵达了洛阳,发布文牒召集诸将到洛阳议事。张用济不仅没有立刻动身,反而怂恿仆固怀恩、管崇嗣等人发动兵变,驱逐李光弼,迎回郭子仪。

仆固怀恩也不喜欢李光弼,但他还是有些大局意识的,坚决不肯答应张用济的要求。其他人如管崇嗣,甚至就连郭子仪的儿子郭晞都认为仆固怀恩说得很有道理,全都立刻遵令赶往了洛阳。张用济见大家不支持他的提议,心中十分愤懑,但也无可奈何,犹豫了几番,还是遵令南下赶往洛阳。心里面不痛快,行动起来自然也就不会太积极,等到张用济到达洛阳的时候,他已经超过了李光弼限定的日期两天了。

李光弼早就知道朔方将士心怀不满、貌合神离。他也明白,思想说服、恩情攻势对于改善上下级关系是最有效的。但是,史思明很快就要兵临城下了,而李光弼的威信急需树立,唐军的军纪急需整顿,他可没有时间来做这些事情。

张用济啊张用济,对不起了,哥没那个功夫!

张用济毕竟还是江湖经验少,他也不打听打听这位李大将军的师父是谁,赫然就是当年以军令严酷闻名于天下的哥舒翰。如果张用济碰到的是郭子仪,那他就不会有事儿了。可惜,这一次,他碰到的是李光弼。李光弼毫不含糊,张用济前脚刚到,后脚就被李光弼砍了吃饭的家伙。虽然仆固怀恩、管崇嗣、郭晞等人苦苦哀求,但李光弼根本就不予理会。

这件事情又告诉了我们一个血淋淋的道理:有的时候,为人处事不必太过执着,死撑的结果往往是撑死。

不一会儿,张用济的脑袋就被放在盘子里端了上来。众人心中都十分害怕,刚才还活蹦乱跳的一个人儿,现在就尸首两分了,都说李光弼执法如山,铁面无私,如今看来,果不其然。得了,以后还是乖乖地听李光弼的招呼吧,千万别得罪了这位主儿,这家伙手黑着呢。

李光弼命人将张用济的脑袋挂在辕门外示众三天,整个朔方军从上到下都为之一震。打这以后,李光弼的军令是畅通无阻,朔方军从此面貌一新,军容更加严整,战斗力更加强悍。

我不喜欢暴力,但是,有时候暴力可以迅速地解决一些问题。

——李光弼

 

(三)

 

回过头来,再说叛军这一边,史思明一路高歌猛进,接连攻下陈留、郑州、汝州、滑州,兵锋直指洛阳。

形势迫人,李光弼赶紧召集众人开会。一听说气势凌人的李大将军居然主动召开会议,征求大家的意见,众人都有些小小的激动。因为,这样的事情就好比老母猪会爬树一样,实在是太稀罕了。

李光弼说了,史思明这次有备而来,叛军士气旺盛,风头正劲,此时若与之交战,我军很难取胜,而且洛阳难守易攻,韦大人(韦陟)你有什么打算?(贼乘鄴下之胜,再犯王畿,按甲以挫其锋,不利速战。洛城非御备之所,公计若何?)

韦陟(zhì)见李光弼主动求计于自己,激动得不得了,说话都带着颤音,咱们应该退守潼关,凭借着潼关的天险遏制史思明的势头。(加兵陕州,退守潼关,据险以待之,足挫其锐矣!)

没想到,李光弼却断然否决了韦陟的提议。他转而提出了自己的决定(请注意这个词儿):放弃洛阳,但主力不去潼关,而是退守河阳。

李光弼的理由是:潼关距离洛阳有五百里之遥,退守潼关就相当于将这五百里河山拱手让给了史思明。果真这样,一来皇帝那边儿没法交代,二来全军将士的士气也会因此而受到沉重打击。咱们可不能走当年封常清和高仙芝的老路啊。所以,退守潼关是不可取的。而退守河阳就不同了,此地北连泽州、潞州,西与陕郡、潼关遥相呼应,与史思明相争,胜则可以趁势东进,败则可以原地固守。即便放弃了洛阳,但只要将河阳牢牢地控制在手中,史思明就必定不敢去进攻陕郡和潼关。(夫两军相寇,贵进尺寸之间耳。今委五百里而不顾,是张贼势也。若移军河阳,北阻泽潞、三城以抗,胜则擒之,败则自守,表里相应,使贼不敢西侵,此则猿臂之势也。)

历史何其相似,想当年,封常清也曾面对着同样的困境,但他先是选择坚守洛阳,继而又选择退守潼关。而如今李光弼却做出了完全不同的选择:放弃洛阳,退守河阳。后来的历史告诉我们,李光弼的抉择是最正确的。仅此一点,就可以看出,李光弼的能力素质远在封常清之上。

陈述完了自己的决定,李光弼还不忘损韦陟一句,谈论朝廷的礼仪,我比不过你,但是,如果说起军旅的事情,你就不如我了。(夫辨朝廷之礼,光弼不如公;论军旅之事,公不如光弼。)

韦陟“无以应”,不过,小玉估计他当时应该是这么想的:你奶奶个腿儿,你都有想法了,还征求我的意见干嘛!

司军判官韦损并不同意放弃洛阳,他质问李光弼,为什么不守卫东京?(东京帝宅,侍中何不守之?)

李光弼回道,如果想要守住东京,那么汜水、崿岭两地就要分兵把守,我军本来就不足的兵力将因此而更加分散。而让出洛阳之后,叛军必定会分兵防守洛阳。到时候,河阳那边的压力就会大大减轻。所以,还是退出洛阳比较好。

在奚落人这一点上,李光弼一碗水端得很平,他也回了韦损一句,你这个兵马判官,能守得住吗?(子为兵马判官,能守之乎?)

韦陟和韦损都被拍灭了,会议便宣告圆满结束。

李光弼发布文牒,号召“留守及河南尹并留司官、坊市居人,出城避寇”。当时,史思明已经到了偃师这个地方。韦陟率军民撤往陕郡,韦损退守关中,李光弼闻讯赶紧带领全军两万人马撤往河阳。由于携带的辎重太多,黄昏时分,当叛军已经进城时,李光弼的大军才刚刚走到石桥。

此时,叛军先锋大将安太清已经带人赶了上来。李光弼让仆固怀恩带着粮草辎重(只能维持十天)先走一步,自己则带着郝廷玉、白孝德等五百精骑断后。虽然人数不多,但是因为有李光弼的约束,唐军毫不慌乱,手持火把,列队而行。安太清听说李光弼亲自压阵,也不敢上前交战,跟了一会儿,便主动后撤了。

半夜的时候,全军终于安全地进入了河阳。

史思明毕竟是史思明,眼光极为长远,他刚进入洛阳,便想着大举西进,直捣长安了。可是,当安太清跑来告诉他李光弼就在河阳的时候。史思明郁闷了。他也是用兵高手,深知李光弼盘踞河阳,自己便无法安心地南下或者西进。

于是,十月,史思明留部将周万志守洛阳,自己亲率大军北渡黄河,前来进攻河阳。

河阳攻防战至此拉开了序幕。

 

(四)

 

李光弼早就料定,史思明确定一定以及肯定会来攻打河阳。所以,他已经做好了长期作战的准备,就等着史思明找上门来。

史思明派骁将刘龙仙率铁骑五千临城挑战。这刘龙仙也是叛军当中的一员猛将,见唐军坚守不出,就把右脚搁在马脑袋上,大声谩骂李光弼。(龙仙捷勇自恃,举右足加马鬣上,嫚骂光弼)

李光弼在城上听到,就问诸将,谁可出战。

仆固怀恩第一个站了出来,说他要去。

李光弼说,不行,你军衔太高,这样的小蟊贼不配你出手。

这个时候,旁边的那些将领共同保荐了一个人,正是白孝德。

李光弼就把白孝德叫过来了,说了两个字儿:可乎?

白孝德回答更精练,就一个字儿:可。

李光弼又问他,你需要多少人马?(所要几何兵?)

白孝德拍着胸脯说,不用,我自己去就行了。

李光弼深为感动,但考虑到敌人众多,还是一个劲儿地问白孝德需要多少人马。

白孝德被追问得急了,便说,那你给我五十骑就好了,他们也不用上前作战,只需要在城门边儿上为我摇旗呐喊就可以了。(愿选五十骑于军门为继,兼请大军鼓噪以增气势,他无所用。)

李光弼越发地感动,用手抚着白孝德的后背,一路送出城来。

白孝德提溜着两根长矛,策马渡过了护城河。

他刚渡了一半,仆固怀恩就向李光弼祝贺旗开得胜。

李光弼很好奇,就问仆固怀恩,仗还没打呢,你怎么知道白孝德一定会赢?(未及,何知其克?)

仆固怀恩老练地回答,看白孝德骑马的姿势,就知道他一定会赢。(观其揽辔便辟,可万全者。)

刘龙仙见唐军只派出一个人,压根就不放在心上,脚丫子还在熏马儿的脑袋。等到白孝德靠上来的时候,刘龙仙就想要动手了。这个时候,他发现这名唐将居然冲他摆了摆手,示意他等会儿。(龙仙见其独来,甚易之,足不降鬣。稍近,将动,孝德摇手示之,若使其不动,龙仙不之测,乃止。)

白孝德开始忽悠刘龙仙,我家大人派我来向你传话,没有别的意思。(侍中使余致辞,非他也。)

刘龙仙一听,原来是个传话的,警惕性就放了下来,与白孝德隔着十步,大骂李光弼。

白孝德也不吱声,听着刘龙仙骂街,下马让马儿便便。马儿便便完之后,白孝德说话了,你认识我吗?(孝德息马伺便,因真目曰:“贼识我乎?”)

刘龙仙就问,你是哪根儿葱?(谁耶?)

白孝德牛掰哄哄地回答说,我是大将白孝德。(我,国之大将白孝德也)

刘龙仙笑了,是什么猪狗?(是何猪狗)

然后老白就怒了,“嗖”的一下就蹿上了马背,挥舞着长矛就向刘龙仙的脑袋招呼。城上擂鼓助威,刘龙仙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绕着河堤跑,不一会儿就被白孝德追上了。再然后,他的脑袋就被砍了下来。白孝德提溜着刘龙仙的脑袋,就回来了。

果不出仆固怀恩所料,首战果然是唐军获胜。

史思明算是明白了,怪不得李光弼如此淡定,原来这厮早有准备啊。对手毕竟是李光弼,而不是张光弼或者刘光弼,史思明也不敢轻敌,便先在河边安营扎寨,打算伺机出击。

但是,我们知道,忍气吞声向来不是老史的风格。为了不让李光弼看扁,史思明很快便想到了一个办法,打算也给唐军some color to see see。老史想到的办法就是示强于唐军,打压李光弼的嚣张气焰。可是,拿什么来炫耀呢?这是一个问题!

史思明想到了前些天接到的一个情报:唐军的战马奇缺,尤其是其中的良马,更是少之又少。对,就拿战马来刺激刺激李光弼吧。于是,史思明特意派人从军中挑选了上千匹战马,每天都要让士兵牵着这些马儿到河边洗刷刷洗刷刷,洗刷刷洗刷刷。为了震慑和迷惑李光弼,诡计多端的史思明还亲自动手设计了一个时间间隔表,还是这一千匹马,但是一天要分不同的时间段去洗刷刷N趟。

唉,这娃真是个有心人啊!

果然,城上的唐军一看,都怕怕得不得了,亲娘咧,瞧瞧人家叛军,简直是太时尚太奢华了,光良驹就有近万匹。李光弼看到这个情景时,也是吃了一大惊,乖乖,敌我实力也太悬殊了,照这个数目推算,史思明的骑兵部队就得有好几万人啊。但是,仔细一想,他又觉得不是这么回事儿,三镇铁骑固然厉害,但是编制并不是很大,史思明的骑兵再多,也占不到全军近二分之一的比重啊!李光弼明白了,史思明这个老小子又在玩花招呢。

他很快便想到了应对的方法。

第二天,史思明的士兵早早地赶着战马来河边洗刷刷。他们惊奇地发现,河对岸也有一大群马,唐军的马,数量大约有五六百之多。不管他,咱们继续洗刷刷。他们正在那儿刷得起劲儿呢,就听见对岸的马群发出阵阵嘶鸣。“嗖嗖嗖”,叛军的马儿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向着对岸狂奔而去。等这些士兵反应过来,马儿早已跑过去一大半了。

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原来,李光弼通过细心的观察发现,史思明的良马基本上都是公马。于是,他就让人从自家的马儿当中挑选出了五六百匹年轻貌美且生有马驹的母马。他让人把马驹都关了起来,却赶着母马到河边洗刷刷。母马舐犊情深,离开了马驹,哪里还有心思洗刷刷,心中实在是想得慌,便忍不住嘶鸣了起来。对岸叛军的公马听了,当时耳朵就支楞了起来,定睛一瞅,唉哟,好多的PLMM啊,个个都是双眼皮,长睫上卷,自带眼线,细皮嫩肉,唇红臀圆,一个把持不住,便争先恐后地窜了过来。

李光弼果然是李光弼,除了战争学,对动物爱情学都这么有研究,果然是博学多才啊!

就这样,唐军不费吹灰之力平白得了数百匹良驹,史思明炫耀不成反蚀把米,气得嗷嗷叫,但木已成舟,马已跑掉,只好自认倒霉。

 

(五)

 

河阳还有个别称,叫做河阳三城。顾名思义,所谓的河阳城,是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的,即:北城、南城和中潬(tān)。

两军的安排是这样的,郝廷玉镇守北城,对阵安太清;李抱玉镇守南城,VS周贽;李光弼驻扎中潬,PK田承嗣。

叛军首先在南城发动攻击。

李光弼就问李抱玉,小玉啊,你能为我守住南城吗?不用太久,两天足矣。(将军能为我守南城二日乎?)

李抱玉没有正面回答,反问李光弼,如果过期怎么办?(过期若何?)

李光弼就说,如果过了两天的期限,而援军仍然没有到的话,你就可以放弃南城了。(过期而救不至,任弃也)

李抱玉领命而去。

敌将周贽对南城发动了猛烈攻击。不到一天的工夫,李抱玉就守不住了,因为叛军实在是太厉害了。眼看着城池就要陷落了,李抱玉派人去向周贽请降,我们粮食已经吃光了,明天打算投降贵军。(吾粮尽,明日当降。)

周贽一听,很高兴,你们主动投诚,这很好嘛,行,就这么说定了。于是,叛军便停止了进攻,静候唐军投降。可是,当天就有人发现,城上的军民在修缮城池,便来禀报周贽,说是李抱玉形迹可疑,恐怕是诈降。

周贽不仅毫不取信,反而一个劲儿地慨叹,李抱玉真是个厚道人儿啊,不仅投降,还帮着我们修缮城池。哎呀,这年头,这样的人可是不多见了!

是的,这年头,像李抱玉这样的大忽悠确实很少见。一闭眼,一睁眼,第二天到了,周贽喜滋滋地前来接收已经修缮完毕的南城。结果,他的热脸结结实实地贴到了李抱玉的冷屁股上。李抱玉明确地拒绝了周贽的要求。

周贽大怒,昨天不是说得好好的嘛?你怎么能出尔反尔呢?做人得讲诚信啊,你这样,以后在圈里怎么混?

李抱玉答复,不好意思啊,我看场面太沉闷,调节调节气氛而已,没想到你真得当真了。

周贽很生气,气得嗷嗷叫,立即挥军攻城。原先城池残破的时候,还说不定能拿下南城,现在城池已经修缮一新,叛军哪里还能攻得下?周贽攻打了半天,不仅毫无效果,反而损失了不少人马,气哼哼地退了下去。(杀伤甚众,贼帅周挚领军而退。)

再说中潬的李光弼,已经在城外安好了营寨,并且还在营寨外围挖了一道宽两丈、深两丈的大沟,就等着叛军来攻击了。

在南城碰了一鼻子灰的周贽转而又来找李光弼的晦气。叛军分三面呜呜喳喳地冲杀过来,先是填平了沟堑,继而又张罗着要打开营门。

李光弼在城上这么一查看,气得要死。原来,负责守卫营寨的大将荔非元礼(荔非守瑜的哥哥)居然坐视敌人填沟开门而不管。李光弼急眼了,跑来质问荔非元礼,你小子想啥呢,眼看着敌人填沟开门,居然不管不顾,想干啥?(中丞看贼填堑开栅过兵,居然不顾,何也?)

荔非元礼牛掰哄哄地反问李光弼,太尉你是想坚守呢,还是想作战呢?(太尉拟守乎,拟战乎?)

李光弼回答说,当然是想作战了。(战)

荔非元礼笑了,那不就得了,既然想交战,敌人现在是在为我们填平沟堑啊,有什么好着急的?(若战,贼为我填堑,复何嫌也!)

李光弼恍然大悟,是啊,哎呀,我的智商不如你啊,你好好干吧,我先闪了。(吾智不及公,公其勉之!)

李光弼走了之后,荔非元礼就在大营中静静地等待着。不一会儿,营门轰然而开,叛军蜂拥而入。荔非元礼大喝一声,带着人马就迎头冲了上去。但是呢,叛军也不是吃素的。荔非元礼往来冲突了好几回,就是击不退敌人,便暂时收兵退入大营,打算歇会儿再出去砍人。

城头的李光弼瞧见,暴怒,呀,这不是典型的右倾逃跑主义嘛,来人呢,把荔非元礼给我找来,按军法处置。

小兵就来找荔非元礼,没曾想,却遭到了荔非元礼的拒绝,找我干啥,没看见我正忙着呢嘛?(战正忙,唤作何物?)

又过了一会儿,荔非元礼歇好了,便再次带着人马出营作战,这一次,唐军“鼓噪出栅门,徒搏齐进”,“贼大溃”。

在南城和中潬相继碰壁之后,周贽又决定去北城试试运气。

李光弼闻讯,便火速赶往北城增援郝廷玉。出战之前,李光弼就问大家,敌阵哪处最为坚固?(何处最坚而难犯?)

有人就回答了,是西北角。

李光弼就点了郝廷玉的将,让他率兵去攻打敌阵的西北角。(尔往击之)

郝廷玉提了一个要求,太尉大人,俺的兵都是步兵,请您拨给我五百骑兵。(玉,步卒也,请骑军五百翼之。)

李光弼答应得非常干脆,中,给你三百。

李光弼又问,还有哪里比较坚固?

又有人回答说是东南角。

李光弼派论惟贞率兵攻打敌阵的西北角。

论惟贞也要求补充三百铁骑,“贞,蕃将也,不知步战,请铁骑三百”。

李光弼回答得更干脆,行,没问题,给你一百。

郝廷玉和论惟贞暴汗,我嘞个去,自盘古开天辟地起来,就从没见过这么能砍价的领导,要五百给三百,要三百给一百,早知道要一千就好了。不满归不满,两人也不敢吱声啊,这位太尉大人脾气之差可是出了名的。

但是,李光弼接下来的一番话却改变了大家对他的看法。李光弼真诚地说,战争是人世间最残酷、最危险的事情。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但是俺位列帝国三公,绝不可以死于敌人之手。如果此战不利,你们血溅沙场,俺老李也会自裁。说罢,他将一把匕首插入了自己的短靴当中,向着长安的方向三跪九叩。(战,危事,胜负系之。光弼位为三公,不可死于贼手,苟事之不捷,继之以死。)

上至将校,下到士兵,全都被感动得一塌糊涂,有主帅如此,夫复何求啊?

李光弼正式发布了作战命令,你们都要看我的帅旗行事,如果我的帅旗缓慢挥动,你们就自行决断;如果我的帅旗连挥三下,你们就要一起杀入敌营,后退者,斩立决。(尔等望吾旗而战,若麾旗缓,任尔观望便宜;吾旗连麾三至地,则万众齐入,生死以之,少退者斩无舍。)

这一仗打得很艰难。双方势均力敌,杀得是难分难解。不一会儿的工夫,郝廷玉却跑回来了。

李光弼瞧见郝廷玉回来了,吓了一大跳,连郝廷玉这样的猛将都退了回来,今天这场大战恐怕就形势不妙了。不过,谁都能后退,唯独你郝廷玉是万万不能后退的,军令如山,怪不得我心狠手辣了。想到此处,李光弼就派左右去取郝廷玉的脑袋。

郝廷玉远远地看见使者奔了过来,就知道李光弼黑脸了,又要杀人了,便急忙解释,我不是逃跑,是我的马中箭了。(马中箭,非敢败也。)

李光弼听了也不含糊,又命使者将自己的爱马牵给了郝廷玉。郝廷玉骑上李光弼的骏马,再次冲入了敌阵。

李光弼亲手连挥帅旗三次。三军将士看到帅旗挥动,一起杀出,向叛军发动了猛烈攻击。仅仅击了一通鼓,唐军便击溃了周贽大军。

这一仗下来,叛军被歼灭一万多人,遭生擒八千余人,丢弃的兵器、粮草、辎重更是数以万计。

周贽兵败的时候,史思明并不知情,还在继续攻打南城。李光弼驱赶着叛军俘虏渡河,出现在了史思明的面前。果然是“老朋友”,考虑得就是周到,李光弼还为史思明表演了一场好戏:近百名叛军俘虏在史思明面前被斩杀。很明显,李光弼是把史思明和他的大军当猴看。这个举动的威胁意味很浓重:杀鸡给猴看,猴不看,猴也杀。

猴当然是看了,因为不想看也得看。看完之后,猴就跑了,因为猴确实怕了。

 

(六)

 

小玉总结了一句话,打仗要学李光弼,逃跑要学安太清。打仗要学李光弼,这个就无需我多说了。至于逃跑要学安太清,则是因为安太清这厮实在是太会逃跑了,这一点从他跑去的地方就可以看出来。天下之大,可跑的地方有很多,但安太清偏偏选择了怀州,这不是没有道理的。怀州古地在今河南沁阳。大家翻翻地图就知道了,这个怀州就在河阳的北面,两者相距并不遥远。安太清占了怀州之后,就和洛阳的史思明对河阳形成了南北夹击之势。

李光弼的卧榻之侧,当然容不得安太清酣睡了。河阳首役告捷之后不久,李光弼留李抱玉守城,自己亲率大军直扑怀州。安太清这个人很厉害,但他的道行到底是比李光弼差了一大截儿,接连战败之下,只得向洛阳的史思明求救。

史思明对怀州的重要性也有着清醒的认识。他一听说怀州有难,便即刻起兵来援。李光弼得知敌方援军主帅竟然是史思明,思想上高度重视,留仆固怀恩、仆固瑒父子继续围城,率其余人马前来阻截史思明。两军相遇于沁水之滨。李光弼来得太突然,史思明猝不及防之下,遭到失败。

不过,史思明也不是等闲之辈。战败之后,他并没有往洛阳退却,而是转身带着败军奔河阳去了,打算攻李抱玉一个措手不及。好在他的意图为李光弼所及时获知。李光弼赶紧率军回援,终于在野水渡成功地拦截了叛军。结果,史思明又一次遭到惨败,连麾下大将李日越和高晖都投降了李光弼。万般无奈之下,史思明只得率军退回洛阳。

赶跑了史思明之后,李光弼便放心地前来围攻怀州,满以为计日可下,孰料竟是一拖再拖。这一回,安太清算是学乖了,不管唐军怎么变着法儿地问候他老妈,安太清就是坚守不出。人家不出来,李光弼就是再有本事,也是使不上劲儿啊!

安太清好歹还是有两三把刷子的,把个怀州守得是固若金汤、无懈可击。期间,李光弼甚至还决丹水灌城,但仍然是攻不破怀州的大门。一连拖了三个月,都拖到乾元三年(公元760年)的年初了,李光弼方才想到了破城的办法,老法子,地道战。

李光弼命郝廷玉率部挖地道,钻入城中,里应外合,这才攻破了怀州。安太清千算万算都没有料到,唐军居然会从地底下冒出来,最终被仆固瑒生擒活捉,押解京师长安。

消息传来,肃宗万分高兴之下,老毛病又犯了,再一次下诏改定年号,将乾元三年改为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并大赦天下。李光弼因这次的功劳得以进封临淮郡王,所获封户已经达到了一千五百户。

相对而言之下,李光弼则要冷静得多了。因为他知道,一来,这些成绩并没有什么可夸耀的;二来,洛阳城中的史思明一直在窥视着唐廷的举动,说不定哪天又会兴兵来犯。李光弼留郝廷玉守卫怀州,自己则退回河阳。

河阳拉锯战至此暂时告一段落。

 

(七)

 

李光弼在河阳,史思明在洛阳,这对老对手隔着黄河对峙,一连几个月,倒也相安无事。

毫无疑问,最想打的人当然是史思明。但是,李光弼宅在河阳就是不出来,史思明也很无奈。不过,这么拖下去毕竟不是办法,史思明惆怅了很久,终于灵光一现,想到了一个好办法。

几天后,长安的市里坊间突然流传起这么一段言论,说史思明的部下大都是河北人氏,常年征战在外,现在已经是疲惫不堪、人心思归了,战斗力严重下降。可是,面对这么好的进兵机会,太尉李光弼居然在河阳按兵不动,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

长安乃是天子脚下,这样的言论很快就传到了朝中。鱼朝恩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就坐不住了,举得自己应该站出来说些什么。

这个鱼朝恩早年曾经读过几本儿兵书,也参加过一些战争,比如说邺城大战。就因为有这么点儿历史,鱼朝恩便觉得自己是天生的军事奇才了。其实,他自以为是、自视甚高倒没什么,关键是,一个顶顶重要的人也相信他有这份“才华”。不消说,这个顶顶重要的人便是鱼朝恩的大老板肃宗皇帝李亨。

肃宗宠信太监其实是有缘由的。他当了十九年的太子,之所以能巍然屹立、始终不倒,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不党不群,不拉队伍,不占山头。但是,身为太子,没有自己的亲信,当然是不行的。问题是谁能做太子的亲信?广大的朝臣已经被排除在外了。在这种情况下,太监这个群体就进入了李亨的视野。你甭管太监有多么多么坏,最起码有一点,他们对于皇帝是绝对忠诚的。靠着这些缺斤少两的残疾人,李亨居然耳通目明,平平安安地当了十九年的太子,最终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对于太监们,肃宗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他希望他手下的太监都能独当一面,最好能完全取代朝臣的作用。李辅国当然是太监中的佼佼者,但是他的能力只限于治国理政方面,军事口那一摊他玩儿不转。在他身边的那一群太监当中,有且只有鱼朝恩懂军事,不仅读过兵书,还参加过几场战争。所以,肃宗便用心地培养鱼朝恩,上次的邺城大战之所以让鱼朝恩当观察宣慰使,其实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

鱼朝恩来见肃宗,将市里坊间的舆情告诉了他。肃宗一听,确实也是这么回事儿。鱼朝恩趁机在一旁劝诫肃宗下诏让李光弼进军,收复洛阳。肃宗本来就想收复洛阳,又见小鱼分析得头头是道,便下诏让李光弼速速进军。

李光弼接到诏书后,赶紧上书,说敌人兵多将广,实力雄厚,一心求战,此时万万不可轻敌冒进,以免反中了敌人的诡计。

肃宗接到李光弼的奏章后,有些犹豫了,但架不住鱼朝恩的蛊惑,便再次下诏让李光弼进军。这一次,他再也不给李光弼以任何申辩的机会,直接派鱼朝恩前去监军。

小胳膊是拧不过粗大腿的。上元二年(公元761年)二月,李光弼只好留李抱玉守河阳,自己亲提三万大军南渡黄河,来到了洛阳城郊的北邙山。李光弼认为,目前形势,敌众我寡,双方兵力悬殊,此时应该小心谨慎,不可贸然出击,便在北邙山上安下了营寨。

但是,他的想法遭到了仆固怀恩的反对。仆固怀恩认为,李光弼的决定太过保守了,我们这次是来收复东京的,猫在这里算哪门子事儿嘛!

仆固怀恩劳苦功高,毕竟和一般人不一样。所以,李光弼就耐着性子做他的思想工作。岂料,仆固怀恩完全听不进去。

李光弼并不知道,仆固怀恩这次之所以和他顶牛,其实是有私心的。换做是平常,仆固怀恩绝不会和李光弼对着干。但是,这一次情形可就不一样了。因为随行的还有个监军鱼朝恩。仆固怀恩一心想立个大功,在这位天使大人面前好好地表现表现,回去以后人家也能为自己在皇上面前美言几句。仆固怀恩看出来了,这位鱼大人,就是想战,所以他也强烈要求出战。

但李光弼就是不同意。仆固怀恩又提出带本部人马在山下的平原地宿营。李光弼说这样太危险了,还是不同意。这一次,仆固怀恩总算是沉默了。

第二天,早起的李光弼得到这样一个消息:仆固怀恩带着本部人马下山去了。李光弼听了,气得直跺脚,但是人已经走远了。李光弼只得勒令军士严守要隘,同时命令哨马及时报告仆固怀恩那边的消息。

此时,山下的仆固怀恩大军一路高歌猛进。他先是碰到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一顿PK之后,史朝义败退;史朝义走了之后,田承嗣又来了,又是一顿PK,田承嗣也跑了;最后,老怪史思明亲自出马,也被仆固怀恩给PK下去了。仆固怀恩的心情那叫一个High啊,看样子,今个儿我这是要火啊。

正在这个时候,使者带来了李光弼的命令,要求仆固怀恩火速收军回山。仆固怀恩一听,当时就火了,爷这儿打得正开心呢,势如破竹,马上就要攻到洛阳城下了,搞不好,俺今天直接就把洛阳拿下了。你当初拦着俺不让俺下山,现在见俺马上就要立大功了,居然跳出来阻止俺,老子不干!

仆固怀恩完全不理会李光弼的军令,反而命令全军火速前进。

然后,他就发现,自己中计了,遭到了叛军的合围。史思明亲自带着人马包抄了上来,小子,你还以为我真打不过你嘛?其实,史思明早就设计好了一只口袋,就等着唐军钻进来了。本来呢,他的这只口袋是留给李光弼的,岂料愣头愣脑的仆固怀恩居然冲了进来。仆固怀恩的人马从早晨下山后到现在粒米未进,饿得五脏庙咕咕叫,哪里还有力气与敌人厮杀。

结果可想而知,唐军遭到了惨败,仆固怀恩只得率残军向山上后撤。史思明紧咬着不放,一路追来。当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很多叛军士兵趁着夜色冲上了山。

李光弼早就料定仆固怀恩会吃亏,也做了一些准备。但是,人算不如天算,仆固怀恩的败军反将自家人马冲了个七零八落。黑暗之中,唐军也分不清楚敌我,一顿乱砍乱杀,很多人其实都是死在了自家弟兄的刀下。

史思明趁机发动了总攻,唐军大败。李光弼只得后撤。天明时分,史思明的大军已经出现在了河阳城下。此时,河阳城中兵微将寡,已然无力固守。李抱玉只得放弃河阳。史思明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河阳。同时,郝廷玉也放弃怀州后撤。李光弼收集残军,退保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

河阳会战与潼关会战极为相似。首先,统军大将都主张坚守待援,伺机而动,但皇帝都受到了太监的蒙蔽,强行命令守军出击;其次,在具体的出战过程当中,都有大将轻敌冒进,中伏败退,而且,后军都是被败退的前军冲散的。由此可见,历史真是惊人的相似。

河阳丢失以后,黄河两岸全部为叛军所有。史思明的后顾之忧被彻底解除,通往长安的大路已经敞开了。叛军的声势再一次兴盛起来,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史思明以长子史朝义为先锋,攻打陕州。唐廷上下震惊,急忙调兵增援陕州。

唐朝面临着自潼关败战以来最大的危机……

北溟玉:一代名将郭子仪的时代缘何突然结束

2011-08-16 08:08:36

归档在 《大唐乱世之天宝裂变》 | 浏览 18110 次 | 评论 3 条

 

郭子仪的时代结束了,结束得很突然,虽然不应该结束,但是,确实结束了。

就在史思明范阳称帝后不久,肃宗突然给郭子仪下了一道诏书,内容大致如下:老郭啊,你辛苦了,先回长安歇息一段时间,节度使的工作暂时就交给老李(李光弼)吧。

小玉讲过,郭子仪是模范员工,非常听领导的话。他接到诏书后,二话没说,即刻动身返回长安。但是,郭子仪并不笨,在内心深处,他知道,他被人摆了一刀。

史思明继兼并安庆绪部之后,登基称帝,稳固后方,现在极有可能会对大唐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当此危急时刻,肃宗却突然让他休假。从前遇到这种事情,肃宗恨不得把郭子仪掰成几瓣来使唤,可是如今却让他回京休假。是领导良心萌发、体恤员工吗?当然不是。这种理由换了是你,你会相信吗?

没错儿,郭子仪确实是被人给阴了。被谁给阴了呢?

从古至今,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正史也是这么认为的),阴郭子仪的人有两个,即大太监鱼朝恩和李辅国。这种论断的理由是,邺城大败以后,鱼朝恩担心肃宗会责怪于他,便把责任统统推倒了郭子仪的身上。同时,李辅国也憎恨郭子仪帮助太子李俶,便相帮着鱼朝恩,在肃宗面前大说郭子仪的坏话。糊涂的肃宗一时失察,听信了谗言,便剥夺了郭子仪对军队的指挥权。

但是,小玉认为,这不是事实,理由有三:首先,在邺城大战当中,唐军的最高统帅并不是郭子仪,而是鱼朝恩,这是人尽皆知的事情。鱼朝恩就算是再有本事,又怎么可能会把自己撇得一干二净,而把郭子仪给搅了进去呢?其次,退一万步来讲,即便鱼朝恩真得有如此本事,把郭子仪推到了风口浪尖,那肃宗为什么不在作战失利之后立刻追究郭子仪的责任,反而却任命郭子仪为东畿、山东、河东诸道元帅,知东京留守,全面主持关东战守事宜呢?最后,我们都知道,肃宗对郭子仪是十分器重的,对郭子仪的能力也是十分了解的,像郭子仪这么能干的优秀员工,肃宗怎么会舍得把他搁置起来?

据此,经过仔细分析和认真推敲,小玉得出了如下结论:其实,阴郭子仪的人有且只有一个,此人便是大唐皇帝肃宗李亨。肃宗阴郭子仪的理由很简单,就是四个字儿:功高震主。是的,郭子仪的功劳实在是太大太多了,连肃宗都亲口承认“国家再造,皆由卿力”。这句话其实也从侧面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郭子仪是有能力创造一个国家的。如果再让郭子仪继续统兵,继续立功,那么,他在军队当中的地位和威信肯定会有增无减。说不定,在将来的某一天,野心膨胀的郭子仪就会成为安禄山第二。

当然,肃宗也知道,郭子仪未必会有这样的心思。但是,常言说得好,“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大将有很多,不用郭子仪,还有李光弼,离开了谁,太阳都会照样升起,地球都会照样旋转。但是,江山只有一个,它只能属于李亨和他的儿子们。肃宗决不允许任何人染指他的江山,哪怕仅仅是一种尚未成为事实的可能。

肃宗想阴郭子仪其实已经很久了,但却一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机会和理由。邺城大败刚好就为肃宗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那么,他为什么不在战败之后立刻对郭子仪下手呢?

据小玉偶的分析,其实并不是他不想,而是因为他不能。邺城惨败,鱼朝恩和九大节度使都有责任。此时追究郭子仪的责任不是不行(郭子仪的确是要承担一些责任),但是,除了追究郭子仪,还应追究鱼朝恩和其他八个节度使,鱼朝恩是自己的心腹,肃宗舍不得下手,其他八人都是能征惯战之辈,一次性把他们都收拾了,谁来给他干活儿,弄不好,军队还会发生哗变。光追究郭子仪一人那就更不可取了,一来郭子仪毕竟不是主帅,失败的主要责任不在他;二来,肃宗的卑鄙用心就会大白于天下,对他的威信有损。所以,肃宗决定暂时等等。

有人问了,既然肃宗一心想要收拾郭子仪,为什么还要任命他为东畿、山东、河东诸道元帅,知东京留守,全面主持关东战守事宜?

对此,小玉的解释是,这是一种帝王权术。按理说,打了败仗是要承担责任的,邺城惨败,郭子仪虽然无需承担主要责任,但是也不能说他一点儿责任都没有。肃宗之所以对郭子仪不降反升,其实就是为了掩盖他将择机对郭子仪下手的意图。既想干坏事儿,又想落个好名声,这就是传说中的那句经典:既想当婊子,又想立贞洁牌坊。

等邺城败战的风波过去以后,肃宗便迫不及待地对郭子仪下了手,表面上是让郭子仪回家休假,其实是解除了他对军队的领导指挥权。虽然郭子仪位列三公,但是手中无兵的他已经对肃宗构不成任何的威胁了。

郭子仪当然也知道,自己是被皇帝给搁置起来了。不过,他还抱有一种幻想,肃宗应该不会将他搁得太久,因为他很能干,肃宗还用得着他。但很不幸,他猜错了,直到安史之乱被平定的那一天,他都没有能够再上沙场征战。邺城大败,居然成了这位名将在安史之乱当中的最后一幕,而且,这一幕并不光彩。

肃宗以赵王李係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驻守潼关,以李光弼为兵马副元帅,代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即日赶赴洛阳,主持守战工作。

李光弼也是一个中规中矩的人,接到诏命之后,率五百精骑即刻启行,连夜赶往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