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刀-暗月多少金币:郜妈经典家教语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6:22:21

不要让“爱”成为“碍”,十分的爱只能给六分。 ­

为孩子“付出”得越少的父母,才是好父母。 ­

不让自己成为子女心目中的“易拉罐”——随要随有、易开。 ­

自己做不到的,就没权力要求孩子去做到。 ­

别把孩子当宠物养,孩子的人生,由孩子做主,父母只是陪伴者。 ­

不保护就是最好的保护,别挡在孩子的面前碍事,藏在他身后看他。 ­

让孩子养成阅读“闲书”的习惯,胜过送孩子去作文、数学补习班。 ­

将送孩子去学英语的钱,拿来带他们去国外旅行。 ­

不要给孩子“买不起”的观念,要开启孩子“怎样才买得起”的思维方向。 ­

帮助孩子交朋友,比帮他存一大笔钱来得对他更有利。 ­

替孩子开设一个“亲情账户”,将一些能带他温暖、想念的亲爱之情储蓄进去。 ­

为求“省钱”、“省力”与“省心”,将孩子“扔”给长辈带,就得付出加倍的金钱与心力,去挽救那“一念之差”。 ­

父母要做孩子的第一个“贵人”,把孩子那在“正常”标尺下衡量的“坏毛病”,视作“优点”来欣赏、培育。 ­

别把孩子“庸才化”,不把焦点放在“怎样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点上”,而是去思考“怎样帮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

与其将心力花在替孩子“铺一条路”,不如多去了解自己孩子的性向。 ­

从孩子入学开始,妈妈就要将教育的“主导权”交棒到老师手上,去认真充当老师的“助教”,全力支持、配合老师工作。 ­

以“久久满足久久爱”的思维模式,不慌不惧自己和孩子的“不满分”。 ­

­

    以下为刊于三月份由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所主办的“东方国际育儿教育”月刊,编辑张冬儿对郜好的采访稿

做好妈妈,做好自己      ­

郜莹简历 ­

●海峡两岸第一个单身走访大陆五十四个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大陆分布于15省19市88所大学的人 ­

●出版了育儿类及散文类书籍30余部 ­

●育儿杂志的专栏作家,新浪育儿博客著名博主 ­

●台湾电视台、电台的资深主持人和节目制作人 ­

●台湾台北市立图书馆驻馆作家、写作班指导老师 ­

●育儿类、心灵类演讲家 ­

­

     郜莹,一个勇敢而又非常有才华的女子。之所以叫郜妈,用郜莹的话来说就是:“‘老鸟妈妈’告诉‘新鸟妈妈们’一些育儿的故事,给新手妈妈们打打气”。一句话,就表现出一个妈妈的资深经验和幽默风趣。 ­

   尽管郜妈拥有很多让人羡慕的经历和荣耀,但她却认为自己最得意的作品是她的一对孩子。目前在纽约Pratt艺术学院念研究生的儿子和已拿到营养师与中医师执照并在准备美国针灸师执照考试的女儿,让一直拥有大量育儿工作经验的郜妈更有着强大的说服力。就是这样的一位妈妈,愿意和广大妈妈们分享自己的育儿经验和乐趣,不管是出书还是写博,都让新手妈妈们感受到了一种“寓教于乐”的味道。郜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经验,都很老实地向妈妈们坦白并支招,指导妈妈们怎样从成功例子中获取经验,又怎样从失败例子中避免错误,站在妈妈们的角度出发,从她们的难处出发,娓娓道来育儿的秘籍。长期在电台、电视台制作与主持亲子节目的大量积累,加之在子女教养方面的成功实践,郜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而又行之有效的家教理论,在台湾家教领域闻名遐尔。她近年来撰写的一系列家教类书籍多次在台湾登上畅销书排行榜,便是佐证。 ­

   每个孩子都是这个世界上最独特的,那么面临的教育问题也只有对症下药才能真正达到效果。也许不少妈妈在养育宝宝的前后都有大量充电,但真正面临自己宝宝的教育时却做不到理智地爱,理智地教育,因此郜妈说:做好妈妈的同时做好自己,这样才能轻松处理各种各样的教育问题。养育孩子的同时也正是父母自我成长的时候,做好妈妈,做好自己,也许是所有妈妈们都应该共勉的。 ­

   C =cookie world    G =郜莹 ­

   C:您曾经走遍了中国大陆54个少数民族地区及分布于15省19城市88所高校,这些经历中您最大的体验是什么? ­

   G:惊讶少数民族的传统教育,早就与“国际教育理念”接轨,如寓教于乐,让孩子在做中学、玩中学;重视孩子的品德、生活美学、情绪管理、因材施教、环保观念的培养教育。在对少数民族文化观察的过程中,体会到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重要的不是提升他知识才艺层面的能力,而是要加强孩子对自我的认知,建立其对发现自我肯定自我的信心。 ­

   在走访大陆大学过程当中,最让人羡慕的就是大陆大学校园之大;在一些具有悠久校史的学校中,感受到与“历史”并行的惊喜;大陆学校的讲座很多,可以聆听到许多国际大师级人物的演讲。(据说有许多台湾人经常坐飞机至上海北京等地专为听大师级的讲座呢!) ­

   大陆学生较台湾学生用功学习的精神,也是我所惊叹的。台湾的孩子因为可供选择的学习管道太多(可留台湾或至大陆读书或到其它国家进修或参与社会大学进修),反而让他们不珍视学习的机会,而许多大陆的孩子是想藉读书学习来改变生命,这种精神是早期我们做学生时代的“爱拼才会赢”的老台湾精神。 ­

   C:作为曾经获过台湾电视节目金钟制作奖的主持人,您认为少儿节目更应该注重给予孩子什么呢? ­

   G:品德教育、生活美学修养、对真善美的追求和梦想、热爱生活及对生命尊重的态度。 ­

   曾观看内地一些儿童节目,很欣赏一些谈话性的教育节目,觉得虽然画面只是对谈形式,有些不合乎电视节目要求的“声光效果”,但谈的主题都是很实际的父母们所关心的教育话题,且邀请的来宾不仅是常只停留在谈理论的“学者”,还有实际从事教育工作的专家,以及一些能坦言自己不足之处和能提供好方法的妈妈们。 ­

   C:如何理解“做好妈妈,做好自己”? ­

   G:目前书市上到处可见教导家长如何培养尖子生、优良生,以及提高孩子智商情商等各种育儿书,这些书公说公有里婆说婆有理,弄得爸妈们很紧张,有无所适从之感,唯恐自己少做了哪一样,或做得不够“模范”就会“对不起孩子”,我自己曾经历承受过这种压力,在设法将自己脱离这种教养压力的困境下,琢磨出一套只需“用心”不需“用力”,在“做妈妈的同时也能做自己”的教育孩子方式。 ­

   我将新书《巧妈咪NEW一下》中这本书归类为“给妈妈的励志书”,也就是替妈妈鼓鼓掌,竖大拇指说:你很棒!并安慰妈妈说:放轻松、不必紧张,你不需做得很模范,也无需要求你的孩子是个模范生;孩子是棵树,你要有耐心等他慢慢长;孩子不坏,他只是在长大。提醒妈妈:想要孩子改变,先要肯从改变自己做起!劝妈妈:面对孩子心情与管教都不防放悠着点。 ­

   C:您提出的“子职教育”是怎样的教育呢?包含有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

   G:“子职教育”就是教育孩子去了解和学习他做孩子应尽的职责。 ­

   孩子应尽的职责是什么?一是学习对自己的言语、行为负责;二是学习对自己的学业负责。父母不要让自己成为孩子的“左右手”,全包下孩子一切生活、学习所需;也不让自己成为处处要“仰看”子女脸色行事的“下人”。 ­

   C:对于“孩子也是父母的老师”您有什么独特的见解? ­

   G:其实也就是要做好妈妈,做好自己的延伸吧!让父母肯“成长学习和改变“的动力,就是“爱孩子”,某种程度来说孩子就是向父母不断提出问题和质疑的老师,催逼着父母天天学习努力向上。总的来说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成长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过程。 ­

   C:作为一个旅游爱好者,您带孩子外出旅游时会给予孩子什么样的教育指导? ­

   G:我将“亲子旅游”的界定,就是“陪孩子玩”,是用来增进亲子关系的活动,在旅行时孩子是老大,他引导我如何以游戏的精神和孩子的心灵与眼睛,去享受旅行、体会浪漫、重新做一次孩子,完全没有特意去指导他们什么,就只是“陪”他们去玩,去开眼界、长胆识、练耐力、放任让他们跟陌生人打交道、尝陌生食物、感受自然万物的兴败荣枯……孩子所累积的旅行经历,自然就会化为滋润他们生命的养分,供他们玩出自己的大山大水。 ­

   C:在孩子的教育中,您认为父亲和母亲的角色如何分别定义? ­

   G:父母唯一要遵守的共识就是:虽然家中要有分别唱“黑脸”与“白脸”的,但双方一定要坚守共同的教育原则。至于在角色扮演上却不必有一定的准则,端看父母的性格特质和工作性质,男人婆的妈妈可以做“严父”,个性温柔细腻的爸爸可以做“慈母”;提供孩子方向建议的“明灯”,未必一定是传统观念中的爸爸,端看父母哪一方见多识广,但无论如何父母任何一方都不能在教养孩子上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