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背后分集剧情介绍:温肾通督解骨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8:50:32
“不通则痛,通则不痛”是中医理论对于疼痛机制的经典表述,意即遍布全身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七窍的经络内外运行的人体气血,如受到阻滞,不能畅达,甚至瘀塞不通,就可能发生阻塞部位的疼痛。止痛的方法便是针锋相对地疏导气血,化瘀通络,以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

  导致气血瘀阻既有外来的因素,如感受外邪、跌打损伤、心情抑郁、饮食积滞等均可影响气血运行,引起经络阻滞;又有内在因素,主要是正气不足。一则,“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滞”,血液在经络中运行的动力不足,而致瘀滞;再则,由于正气不足,脏腑机能下降,易致水湿、痰浊、瘀血、宿食等病理性代谢产物的形成,这些病理产物又可使经络阻塞,气血不畅,出现瘀阻;三则,“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不足易招致外邪入侵,闭阻经络。

  由此可见,气血瘀阻、经络不畅是许多疾病发生发展机制中的重要一环,特别是对于分析各种疼痛症状的产生及其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治疗的一强直性脊柱炎病患即是一个典型案例。

  患者王某,男性,25岁,农民。全身多个关节疼痛,以腰骶、髋、膝关节为甚,已5年。于2009年2月13日来诊。患者5年前因劳累汗出继而受凉逐渐出现腰、髋、膝等部位的酸胀疼痛,有时也涉及上肢的大关节,之后多由上述同样的原因而使症状诱发或加重。近两年,渐感腰脊僵硬,前屈后伸和向两侧侧屈均有困难,并出现驼背和颈项部牵强不舒。当地乡镇医院以“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诊治,给予芬必得、扶他林等消炎止痛药物,收效甚微。目前上述部位的疼痛仍较明显,且有晨僵现象,稍事活动之后反有所减轻。

  接诊后查体,患者脊柱僵直前倾、驼背,腰部各方向活动受限,双侧髋关节活动也受限,双侧骶髂关节处有叩击痛和压痛。舌质淡而暗,苔薄白,脉象细涩。化验显示,血沉96毫米/小时,类风湿因子阴性,抗“0”正常。腰椎正侧位与骨盆正位X线照片发现,腰椎生理曲度变直,并呈竹节样改变,双侧骶髂关节有骨质侵蚀破坏,关节间隙几近消失。

  根据以上症状、体征和相关检查,可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中医称之为“肾痹”或“骨痹”。辨证属于寒凝血瘀、督脉闭阻,治宜驱寒化瘀,温肾通督。

  督脉贯注于人体脊柱正中,故《内经》称:“督脉为病,脊强及折”,而且“督脉络肾,与肾气相通”,肾主骨生髓,腰为肾之府。根据该患者的临床表现,不难推断其病机从中医角度关乎肾与督脉。

  处方:丹参、当归、乳香、没药、鸡血藤、桂枝、熟附片、炮山甲、独活、桑寄生、狗脊、香附、黄芪、川牛膝、白芍、甘草。因患者居处偏僻,加之行动不便,故嘱先服10剂,如有进步,可原方再续10剂。20天后患者如期前来复诊,欣喜告知腰髋等处的疼痛已明显减轻,活动度增加,晨僵时间缩短。遂嘱仍以上方进服20剂。谁料患者因病情日见改善,竟一气连服40剂方来复诊。其时除腰部还有些僵硬外,疼痛已基本缓解,行走姿势与常人无明显差异。乃于上方加蜈蚣、皂角剌、巴戟天、川断,按原方药物剂量比例放大,共研细末,水蜜为丸,以供长期连续服用。又过了4个多月,该患者又陪同他人找我看病,只见其前后判若两人,谓病情已完全缓解,可从事一般农活。遂再三叮嘱避免过劳和受凉,适当进行关节的功能锻炼。

  强直性脊柱炎是好发于青、中年男性致残率很高的风湿免疫性疾病。当前,要控制病情尚且不易,更遑论根治了。综观所用之方,紧扣活血化瘀、疏经通络之主旨,方中丹参、乳香、没药为活血化瘀之品;当归、鸡血藤兼具活血养血之功;炮山甲、蜈蚣、皂角刺走窜攻逐、搜剔络脉、深达病所;川牛膝活血兼能引经,使药物的作用到达腰和下肢;黄芪补气、香附理气,气行则血行;川断、桑寄生、狗脊、巴戟天补肾通督且壮骨续筋、疏经通络;独活、桂枝、附片袪风化湿、温经散寒,取“血遇寒则凝,得温则行”之义;白芍、甘草缓急止痛、养肝舒筋,使强直之关节得以柔韧。足见只有谨守病机,袪邪与扶正均围绕化瘀通络这一主题进行,方能取得通则不痛、病情缓解的效果。

  需要提醒的是,中医强调辨证论治,此属个案,不宜印定眼目,依样画瓢,希望其他医患不要盲目效仿,以免贻误。而且方中药物剂量孰轻孰重也有讲究。总之,刻舟求剑,终将无果,勿谓言之不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