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邦贤 配乐:赝砚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3:47:59

岳飞、文天祥、乾隆、张伯驹……当一方砚跟这些名字联系在一起,它的地位不免显赫,故有“砚以人重”之说。然而,今有一位吴笠谷先生发现,许多名人砚竟是“赝砚”,于是将其考证编为一本《赝砚考》,以正视听。“不证伪就不知道真的东西如何好。”吴笠谷如此描述他揭开赝砚“盖头”之缘由。

在这些赝砚中,最“大牌”的莫过于“岳飞砚”了。这方砚身世惊人,传先有宋室三忠烈岳飞、谢枋得、文天祥铭文,后有清代三名流宋荦、朱彝尊、王虚舟题款,煞是壮观。此砚在“文革”后散失,却被众多砚友津津乐道。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方“岳飞砚”因其铭文而火,也因其铭文成了被证伪的命门。在铭文中,描述了朱彝尊到宋荦那里看到了这方砚,因而写下了“康熙壬子二月四日”的日期。据朱氏《年谱》及其诗文,他那时客居扬州。但是,宋荦自订的《漫堂年谱》中,这时宋荦还在家乡商丘,根本没有和朱彝尊见面的机会,何来观砚题款之事?就此,这三位清人款为假可以确定。而世上砚只见前人款伪、后人款真,没有拿后人假款附在前人真款上的,那只是画蛇添足而已。由此可见,这方砚就是一赝品!

或是凑巧,吴笠谷证伪的另一方砚也和文天祥、朱彝尊、宋荦有关,那就是文天祥玉带生砚,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可与岳飞砚并称“双壁”。此砚元代时为元代文学大家杨铁崖所藏,他著有《玉带生传》记载这方砚,此书后被收入《宋遗民录》中。自杨铁崖后,这方砚就不知去向,直到宋荦作有《玉带生歌》,宣称自己藏到了这方砚,而朱彝尊后来也看见了,还作文称颂。再后来,宋荦将此砚进献给了康熙,从此它就一直深藏于皇宫内,直至运至台北故宫。乾隆非常喜欢此砚,为其作了《御制砚歌》和《御制砚铭》,并将其收入《西清砚谱》。

然而,在杨铁崖《玉带生传》中,记载此砚为长方形,铭文刻在砚背,而台北故宫长期展览的这方砚却是椭圆形,铭文在腰间。原来,《玉带生传》因涉及汉人抗击少数民族之事,在清代是禁书,很多人没见过,不辨其伪,而到了乾隆年间,皇上甚爱此砚,就算有明眼人,但谁也不敢拆穿“皇帝的新衣”,就这样以讹传讹了。

无独有偶,在吴笠谷的研究中,乾隆出错的次数很多,几乎成了一种奇特的现象。“这也难怪,他当时见到的砚很少,不像今天有大量砚出土,我就见过许多唐宋砚。”吴笠谷介绍,在编《西清砚谱》时,大臣中只有纪晓岚和刘墉懂砚,而他们都很圆滑,一边将描述真砚的文集编进《四库全书》,一边又将乾隆的假砚编进《西清砚谱》,而《西清砚谱》恰恰也进入了《四库全书》,造成了如今真假不分的滑稽事。

此外,《西清砚谱》里面有一方砚对砚史的伤害比较大,那就是乾隆内府所藏“晋王廞壁水暖砚”,它是最早的有图可考的“名人砚”。从铭文看,这方砚原藏于晋代名家王廞,有唐宋两名相李德裕、虞允文题铭,唐、宋、清三次入禁苑御府。然而,王廞题铭中说它是暖砚,就是可以拿来烤的砚,但它又被《四库全书》记载为“绝类端石”之美石所铸,而如果美石拿来烤,恐怕早已成为“石灰”了。另一方乾隆内府所藏今尚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晋玉兰堂砚”情况类似,铭伪是与虞允文行迹不符。四库馆记这方砚“似端石”。今天有端砚学者根据《四库全书》的记载,推断端砚早在东晋时已经出现,这就已经将砚史改写了,要知道端砚应该是唐代才出现的。

 

不仅是乾隆、宋荦等古人犯过错,就连民国大收藏家张伯驹也走过眼。他曾在一朝夕之间连得柳如是、钱谦益夫妇的两块砚,大喜过望,撰文成佳话。然而,在那块柳如是蘼芜砚中,刻有“汝奇作”三字,对砚缺乏深入了解的张伯驹并不知此为何人,便未存疑。其实,这位“汝奇”是清时著名文人制砚家谢士骥,他是乾隆年间人,而柳如是却是清初人,去世时谢士骥还未出生。“张伯驹是字画方面的权威,他没有考证这方砚也很正常,术业有专攻嘛。”吴笠谷评价道。

值得一提的是,吴笠谷不仅证伪,也归纳出了这些伪品的文物价值。比如,岳飞砚的铭文“持坚守白,不磷不淄”就很经典。“与《满江红》一样,真伪之外,我们可以看到它都代表了岳飞的民族气节,铭伪意真,仍不失为名砚中的名砚!”

吴笠谷认为,在识别假砚的过程中,需要有“疑罪从无”的考虑,在没有铁证前不轻易下结论,并且也要看清赝品的真价值。而要做到这些,需要大量的读书和识字,在艰难的求证过程中,识赝而藏真,这才是藏砚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