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生脉饮成分含量:关于乾隆的最爱-香妃之传说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9:17:36

关于乾隆的最爱-香妃之传说故事 

花随月转阴晴收录于搜狐 


 清朝皇帝乾隆给人们的印象是生性风流人,更有一个“香妃传说”为这位二百多年前的美女推波助澜,这位扑朔迷离的美女,在她身上有许多难解之谜,如名称之谜、画像之谜、婚姻之谜、死亡之谜等等,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和兴趣,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最早出现香妃之名是在光绪十八年(1892),听园居士萧雄写的《西疆杂述诗》卷四“香娘娘庙”一诗,“庙貌巍峨水绕廊,纷纷女伴竭香娘。抒诚泣捧金蟾锁,密祷心中愿未偿。”他在附录中进一步写到:“香娘娘,乾隆年间喀什噶尔人,降生不凡,体有香气,性真笃,因恋母,归没于家。”光绪三十年(1904)刊印的《王湘绮先生全集》第五卷中,记有回妃被拐入宫,不顺从皇帝,最后被皇太后绞杀的情节。

香妃之名的广泛流传是在清王朝灭亡以后开始的。1914年,故宫古物陈列所从沈阳故宫和承德避暑山庄调来一批文物搞展览,其中有一幅年轻女子的戎妆像。在该画像下面的文字明确指出:“香妃者,回部王妃也。美姿色,生而体有异香,不假熏沐,国人号之曰香妃。”从此以后,香妃之名大震,让人们嚷嚷了二百多年。

历史上真有此人吗?

历史上究竟有没有这样一位传奇女子?据《清史稿》和《清皇室四谱》的记载,在乾隆帝的四十二位后妃中,确有一位来自西域回部,不过她的封号是“容妃”不是“香妃”。

乾隆十年(1745),准噶尔部内讧,清军以压倒优势进军天山南北,最后终于削除了准噶尔的割据政权,击败维吾尔族大小和卓木的叛乱,收复新疆南部。乾隆二十五年(1760),图尔都等五户助战有功的和卓等在平乱中立功的南疆维吾尔上层人士应召来到北京,拜见乾隆皇帝,乾隆令他们在京居住,并派使者接他们的家眷来京,封图尔都等为一等台吉、辅国公。图尔都27岁的妹妹也被选入宫,册封为和贵人(即香妃),谕旨中称呼她为和卓氏、也称霍卓氏。和卓氏被封为和贵人、容嫔、容妃。特允于宫中着本族服装,专配回回厨师。

在清朝后妃的八个等级中,贵人属于第六个等级,前面的等级为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其后有常在和答应。容妃一入宫就跨越了“常在”和“答应”两级阶梯而直接被封为“贵人”,这说明了她在乾隆帝心中的地位。

由于和贵人入宫时带来了祥瑞(从南方移栽到宫内的荔枝树,竟结出了200多颗荔枝),很得皇上的青睐,也很受皇太后(即乾隆帝的生母孝圣宪皇后)的喜爱。因此在和贵人入宫后的第三年,即乾隆二十七年五月十六日,皇太后降旨,册封和贵人为容嫔。

据清宫档案记载,和卓氏出生于雍正十二年(1734)的九月十五日,本名贾姆丽孜木,又叫伊帕尔汗,封“和贵人”时27岁,当时乾隆帝50岁。和卓氏多次随同乾隆巡游天下,她在宫廷中度过了28个春秋。

和卓氏出生在西域回部长的和卓氏家族,“和卓”在波斯语中意思为伊斯兰教首领。和卓族是世居叶尔羌的回族始祖派噶木巴尔的后裔,

这位和卓氏就是传说中闻名遐迩的香妃即后来的容妃。

香妃迷人的故事

香妃的靓丽和异域情调使得乾隆皇帝为之着迷,皇太后也喜欢这位儿媳,懿旨将她由容嫔晋为容妃,这一年,香妃35岁。赏给她满洲朝服、吉服、项圈、耳坠、数珠等等。册文曰:“尔容嫔霍卓氏,端谨持躬,柔嘉表则,秉小心而有恪,久勤服事于慈闱,供内职以无违,夙协箴规于女史,兹奉皇太后慈谕,册封尔为容妃。”

乾隆携香妃等六位妃嫔东巡,游历泰山,拜竭孔庙。由于乾隆三十一年乌喇那拉氏皇后亡故,乾隆四十年,皇贵妃又被赐死,因此,容妃在乾隆的众多后妃中已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乾隆四十六年正月十五日,皇帝在圆明园奉三无私殿设宴会餐,容妃已入主了西边头桌的首位,到同年十二月乾清宫大宴,容妃又升格到了东边坐桌的第二位。这时,48岁的容妃,到了她地位与殊荣的顶峰。乾隆五十三(1788)四月十九日,容妃不幸染上风寒而患病,香消玉碎,享年55岁。她最大的遗憾就是未能生育子嗣。

香妃病逝,年届80岁的乾隆老泪纵横,也曾生出将香妃的遗体送回喀什安葬的念头,但有悖于大清祖传祖制。按规定,满清的后妃只能葬于皇家的东陵后妃园寝中,绝不准移送原籍。乾隆陷入“两难”之地,不得已,他命令雕工匠仿照香妃生前的体型相貌加工了一个与真香妃一模一样的“香妃”做替身,全身裹以白布,只留出面部以便香妃家人现瞻吊唁。此时被册封为辅国公的香妃的哥哥图尔迪亦已去世,乾隆便传旨将其兄妹俩一真一假的遗体同时迁葬喀什,由香妃的家人护送灵柩回新疆。这居然蒙过了一大家族人。

而香妃的真正遗体早已隐秘地葬在了清东陵,《大清会典事例》记载:五十三年“奉移容妃金棺于纯惠皇贵妃园寝,安设神位于舒妃之次”遵化清东陵安葬着乾隆帝的36位妃嫔,在明楼东部第二排第一号即为容妃之墓。这是确凿无疑的,有诸多出土文物为证。

而那个檀香木雕制的假香妃,却登堂入室地埋进了祖先阿帕霍加的墓之内,世人因此又叫它“香妃墓”。阿帕霍加墓座落在新疆西部喀什市东北郊5公里处的浩罕村,是我国古代维吾尔族建筑艺术的典范。陵墓始建于公元1640年前后,是一座典型的伊斯兰式古老的陵墓建筑。事实上这座墓是白山派首领阿帕克和卓及其父亲的葬地,后来他们的后裔也多安葬于此,实为香妃高祖、曾祖及祖辈、父辈的墓地,香妃入官之前即已存在,与香妃本人无关。此墓群最初并无“香妃墓”之称,被后世附会称作“香妃墓”,且叫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响亮,无疑是名人效应在“发功”。

香妃的坟丘设在平台的东北角,坟丘前用维文、汉文写着她的名字。墓丘都用蓝色玻璃砖包砌,上面再覆盖各种图案的花布。陵墓左边,建有大小两座精致的伊斯兰教礼拜寺。陵墓景色十分壮观。香妃坟内存放的是香妃的衣冠。

香妃传说

关于香妃有很多引人入胜的传说,故事非常迷人。从野史、诗词到舞台,绘声绘影大肆渲染,竞达到了真假难辨的程度。

传说她是新疆回部酋长霍集占的王妃,“玉容未近,芳香袭人,即不是花香也不是粉香,别有一种奇芳异馥,沁人心脾。”回部叛乱,霍集占被清廷诛杀,将军兆惠将香妃生擒送与乾隆。但这位艳如桃李的王妃却对乾隆冷若冰霜。她袖中藏有数把利刃,一心想找机会刺杀皇帝,为死去的丈夫报仇。

乾隆十分迷恋这个坚贞美丽的妃子,总希望她能回心转意,时常到她的住处小坐,并为她在宝月楼(就是现在西长安街中南海的新华门楼)的对面儿,仿照香妃家乡的礼拜寺,修了一座庄严肃穆的伊斯兰礼拜寺楼,在这座建筑的后边儿住着的是随香妃来北京的回教人。每当香妃思念家乡心切的时候,就叫宫女陪着,登楼向南眺望。因此这座楼被叫做“望家楼”。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新年,乾隆帝亲临“望家楼”,赋诗云:“冬冰俯北沼,春阁出南城。宝月昔时记,韶年今日迎。屏文新茀禄,镜影大光明。鳞次居回部,安西系远情。”乾隆帝自注:“楼近倚皇城南墙。墙外西长安街,内属回人衡宇相望,人称‘回子营’。新建礼拜寺,正与楼对。”

由于香妃心怀“国破家亡,情愿一死”之志,始终不从乾隆,最后被太后赐死。死后,将其运回家乡安葬,故新疆喀什有香妃墓。后人有诗咏香妃事道:

雏鬟生长大宛西,钿合无情宝剑携。

帝子不来花已落,红颜黄土玉钩迷。

其实,这种传闻其实根本站不住脚,容妃在乾隆二十七年由贵人晋封为嫔,乾隆三十三年由嫔晋封为妃,都是出自太后的懿旨,这足以说明太后对容妃的宠爱。而且,太后死于乾隆四十二年,容妃死于乾隆五十三年,太后比香妃早死了十一年,岂有将容妃赐死之理?

香妃真的是“体有异香”吗?

香妃之所以被称作这个名字,传说她身上有一股常有的沙枣花香,人们便称她为“香妃”。也有记载,说她“玉容未近,芳香袭人,既不是花香也不是粉香,别有一种奇芳异馥,沁人心脾。”真的是她与生来就“体有异香”吗?人真的可以“不假熏沐”就“体有异香”吗?

每一个人通过汗腺、皮脂腺,都会分泌出一些气味来,人的五脏六腑内的气味通过人的一些器官也会排出来,几乎一人一味,有的气味浓,有的清淡些,这是符合生理卫生常识的。

香妃身上的香味是否属于这种气味?我们无法揣测。一些爱美、生活讲究的女子,常洗一种“花草浴”或“奶浴”。还有一些女人喜欢搽抹一些具有特殊香气的高级脂粉之类。浴后、搽后,身体自然会散发出吸引人的、沁人心脾的香味来。香妃身上的香味是否来自化妆品或者浴液的气味?我们还是不要去费这个脑筋了。

还有一种可能,香妃之得名源于“体有异香”,也可能是一种望文生义的解释,也不能排除由于香妃长得太美、秀色可餐,故美其名曰“香妃”这种可能性。

再者,香妃从小饮羊奶长大,久而久之成为了她身上的一种独特的体味。这也有些可能。

总之,为什么叫香妃,说法很多,至今尚无定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驰骋自己的想象力,去给自己一种解释。

至于这位香妃是否遍体生香,根本无从考证。

香妃到底有多美?

香妃是美丽绝伦的,每个人都是这样想象的。但香妃到底美到什么程度了呢?人们总希望一睹真容。

历史早已远去,我们只能从图片上去寻找香妃的倩影。目前,流传于世的、被称为香妃画像的有四种:

一是身穿红色旗装的半身像,画像是一位身着红色满装的年轻少妇,其眼窝微陷、鼻梁隆起、圆脸庞、颧骨稍高,是带着柔媚和娇怯的回部女子的典型相貌。容妃的头骨经有关部门复原,认为她本人是圆脸庞、高颧骨、前额稍突出,与肖像颇为吻合。这幅旗装像流传最广,是人们最熟悉的画像,许多文章、书籍、画报用的都是这幅像。在人们的心目中,这幅画像就是香妃像。

 

 

二是身穿欧式盔甲、手握战刀的半身戎装像。1914年古物陈列所展出的就是这幅,当时悬挂在武英殿后右旁的浴德堂内,下面附有文字说明,但这幅像画上没有款识。原故宫博物院专家朱家溍先生写了一篇撰写《“香妃戎装像”定名的由来》一文,否定了这幅画是香妃像的揣测。

 

三是身穿西式长裙、一手提花篮、一手拿花铲、头戴凉帽的坐像。因为画中人的面貌并无西域女性的特征,中外学者已也否定这幅油画为香妃画像。

四是香妃吉服半身像。已故清史大师孟森先生在《香妃考实》中讲了这幅像的来源:近日吴生丰培贻一容妃园寝神像,问其所从得?则云有太仓陆夫人藏。此夫人为陆文慎宝忠之子妇,徐相国郙之女,于民国二三年间至东陵,瞻仰各陵寝。至一处,守者谓即香妃冢,据标题则容妃园寝也。凡陵寝、园寝享殿皆有遗像,一大一小。小者遇有祭祀即张之。大者年仅张设一次。陆夫人以香妃之传说甚厖杂,亲至其园寝,始知流言之非实。请于守者,以摄影法摄容妃像以归。所摄乃其小者,大像封局,未得见也。

香妃在《清史稿·后妃传》中记录为容妃:容妃,和卓氏,回部台吉和札赉女。初入宫,号贵人。累进为妃。薨。

历史真相是一回事,民间传说和文艺作品往往又是另一回事。后者的作用主要是创造、娱乐和审美,不是史官的记录,无须对历史负什么责任。

文学形象与生活形象不自觉的区别,才是人们最喜闻乐道的价值所在。(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