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秋园画的如何:党员干部应当心存四个“敬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3:34:44

党员干部应当心存四个“敬畏”

  《心语——违法乱纪人员忏悔录》(中共湖南省纪委宣教室编)一书,收录了李大伦、雷渊利、龙国华、陈小松……等39人的狱中忏悔。读后,给我们深刻的警示和反思:一个放纵自己权欲、财欲和情欲,无视党纪国法,胡作非为、贪赃枉法、拉帮结派、任人唯亲、纸醉金迷的人,不管职务有多高,资格有多老,贡献有多大,等待他们的必将是法律的严惩。同时,也使我们再一次认识到: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应严守党的纪律、遵守党的准则、时时刻刻用党员标准要求自己,扎扎实实做到四个“敬畏”,才不会犯错误,才不会迷失方向,才不会作风腐化,才能在工作岗位上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要对手中权力心存敬畏
  “为官一阵子,做人一辈子”,任何一名领导干部,对待手中权力应时刻心存敬畏,努力为党和人民掌好权,用好权。之所以“敬”,是因为一个人手中权力再大,都是党和人民赋予的。贺龙元帅曾说过:“大家必须记住,是先有战士而后才有干部。是因为有了120名战士,需要建立一个连队,才任命一个连长,绝不是因为你是一个连长的料,才给你招募120名战士,不要把位置颠倒了。”之所以“畏”,是因为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正确地使用权力,可以造福人民,施展抱负;滥用权力,则可能误国误民,身败名裂。用权为公,为群众谋利益,就会得到人民的拥护;以权谋私,就会受到党纪国法的制裁和人民群众的唾弃。
  《心语》中所列举的我省十年间查处的60件案例莫不如是:曾涛、王旷、彭中泽……,在位之时风光无限,到头来却令人扼腕叹息。究其原因,关键就在于他们忘记了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党干事业,为人民谋利益,而不能把它看成是自己的既得利益,一旦当作谋取个人和小集团私利的资本,其结果必将是法律的惩处。汲取他们的教训,我们应当常怀为民之心,常听为民之言,常思为民之策,常兴为民之举,廉洁从政、恪尽职守、为民奉献。
  二、要对党纪国法心存敬畏
  党纪国法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共同意志的结晶,也是保护广大党员干部的有效武器。一个对党纪国法时刻敬畏的党员干部,永远都不会涉足违纪违法事件。纵观《心语》中所选案例,主人公几乎无一例外地存在侥幸心理,自认为无人知晓,神不知,鬼不觉,以至东窗事发,悔之恨晚。因此,党员干部要常怀敬畏之心,吸取沉痛教训,严守党纪国法,时刻警钟长鸣,摈弃特权和高人一等的思想,坚决与凌驾于党纪国法之上的行为划清界线,自觉维护党员的良好形象。
  党员干部要常怀自律之心,摒弃非分之想,自觉用党纪国法来自我要求、自我约束和自我调整,经常戒备和提醒自己,真正做到“吾日三省吾身”。越是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越要严格自律,切不可存有侥幸心理。只有自觉、经常的把律己贯穿于做人、做事的各个方面,才能做到“拒腐蚀,永不沾”,才能守得住清苦、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党员干部的家风问题,是当前群众反映较为强烈的问题。《心语》中有许多党员干部也是从不注意“后院”才走上不归路的。因此,广大党员干部不仅要严以律己,还应该管好自己的“后院”,使家人也要自律,防止后院起火。
  三、要对理论学习心存敬畏
  “当一个人拿起一本书的时候,那表示这个人想当一个学生,他正在很谦卑地想从一本书里面学一些他不知道的事情。这里面包含着人想要改变自己,想要提升自己的欲望,更包含着一种敬畏心”。人的崇高理想和信念不是与生俱来的,是来自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对自然界客观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而这些都要靠学习。
  纵观《心语》书中的贪腐案件,无一不是腐败分子放松了学习、理想信念动摇,导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所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不学习,思想就得不到改造,欲望就容易膨胀,就容易被诱惑的绳索绊倒。“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去学习、去阅读,对于有效防止党员干部滑向贪腐深渊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净化自己的灵魂,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政绩观,在思想上筑起反腐倡廉的道德防线;认真学习党纪国法,主动对照反思,做到警钟长鸣、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固堤于未决。
  四、要对人民群众心存敬畏
  “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身为党员干部,只有时刻铭记自己的公仆身份,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怀揣敬畏之心对待人民群众,才能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真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同时,也只有将自己的工作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才能保障权力的正确行使,更是对自己拒腐防变的最大保护。
  党员干部不妨把自己看低一点,这样才能清醒认识自我,把握自我,进而做到降低姿态,勤政为民,以勤促廉。《心语》中的诸多例子就是因为自己把自己凌驾于人民群众之上,高估自己,脱离群众,最终滑向万丈深渊。因此,党员干部必须不断增强接受监督的意识,自觉地把自己置身于党和人民的监督之下,凡是重大事项的决策,必须严格贯彻民主集中制,不能搞“一言堂”。凡是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且能公开的重大事项,自觉接受“阳光的暴晒”。
  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说到底是感情问题。“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古代仁人志士尚且如此,身为党员干部,更应该不计较名利,不患得患失,做到无论担任何种职务,不管身居何处,都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核心,当好人民公仆,做好本职工作,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把人民群众当作服务主体,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作为衡量自己工作的标志,察民之苦、体民之情,与群众心贴心、手拉手,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心语》中所列举的案例再一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身为党员干部,对手中权力、党纪国法、理论学习和人民群众心存敬畏之心,绝不是懦弱的表现,更不是无能的表现,而是一种修养和境界,一种成熟和智慧的表现,是党性修养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