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化锋的夫人:村庄,我们民族的子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7 00:30:39
 村庄,我们民族的子宫
    ——读《中国在梁庄》


    断断续续读完了梁鸿的《中国在梁庄》。这是河南西南部穰县梁庄村的现实画卷,是当代中国所有村庄的缩影,是解剖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一只“麻雀”。“中国在梁庄”的意思:中国由无数个梁庄构成的,聚焦梁庄可以折射出整个中国。正如该书封面一句话:“有些中国在北京,有些中国在重庆,有些中国在西北,有些中国在沿海,但,更多的中国在梁庄”!
    《中国在梁庄》有点像报告文学,有点像调查报告,有点像记者专访,有点像长篇散文,这种看上去真实感、现场感特别强烈的新写法,便是后来被《人民文学》杂志所鼓吹的“非虚构”写作。“非虚构”是作者无意间对当代写作的一大贡献。虽然这种“非虚构”远离了想象远离了文学性,但是,“非虚构”所承载的关于中国乡村问题的聚焦与展示,却实实在在震撼了读者,这正是此书走红的原因。
    全书八章,其中六章是作者以一种“内视角”进入乡村后发现的中国农村的问题:《蓬勃的“废墟村庄”》——环境污染;《今天的“救救孩子”》——农村留守儿童与留守老人;《离乡出走的理想青年》——进城农民工;《守在土地上的成年闰土》——坚守土地的农民;《被围困的乡村政治》——农村政治;《农村的“新道德”之忧》——农民的信仰与道德。从全书的构架来看,《梁庄》当是一本“中国农民问题大全”,这些“问题”,实实在在呈现了当前中国农村无处不在的悲哀、尴尬。相信每一个农民出身的读者,在读完这本书后都会感同身受、莫逆于心。
    读后陷入沉思。无论是《梁庄》里的农村,还是现实里的农村,一个活生生的事实是:中国农村在堕落!中国农村在沉沦!触目惊心的例子如,在黑色的淤流之上建立农民的幸福生活,王家少年强奸了八十二岁的老太,奶奶活成了爹妈、老师和校长,再也不去北京过非人的打工生活,领回来的老婆最后还是跑了,选举给钱都找不来人……中国农村变成现在这个模样,那么,到底谁是罪魁祸首?当然不是农民,农民也是受害者,农民从来都是弱势群体,罪魁祸首便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现代化”。现代化掠夺农村,现代化诱惑农民,现代化冷落农业,使我们情感深处的那个美丽的故乡变得面目全非。是的,一切都是现代化惹的祸,是现代化进程中伴随的阵痛。正是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对GDP的过度追求,造成农村的环境污染;正是对金钱至上的物质向往,诱使农民离开土地,使得孩子的教育与老人的赡养成为大问题,使得城里人与外来人之间引成对峙;农民对政治的漠不关心,农民信仰的混乱和价值理念的缺失,更暴露农村精神文化阵地的失守。
    村庄,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民族的子宫,它的温暖,它的营养度,它的整体机能的健康,决定着一个孩子身体的健康、情感的丰富度与智慧的高度。诚如梁鸿说的:“如果没有故乡,没有故乡维系、展示我们逝去的岁月和曾经的生命痕迹,我们的生命,我们的奋斗,所有的成功与失败又有什么意义呢?”乡村不仅是我们整个民族精神的后方,而且对于我们这些在城市飘零的“乡下人”来说,生于斯、长于斯的乡村一直是我们精神的后方,泥土一样的淳朴与坚韧是我们对抗都市浮嚣的精神之源。如今,作为我们精神的后方的乡村已然沉沦,甚或正在消失。“现代化”的承诺,难道果真如此美好,值得我们付出如许的牺牲去换取?
    《梁庄》的另一个贡献是,给中国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个基础性样本,它告诉我们,农村需要变革,农民需要修复。修复农村,犹如修复我们民族的“子宫”。修复什么?不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文化上的。譬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这些个都是硬件,钱砸下去就有了影子,是“现代化”回过头来对农村的“回报”与“感恩”,是因为“取”得太多,良心发现而不得不“予”的;譬如“乡风文明,管理民主”,这是软件,没有农民的现代化,我们还奢谈什么现代化?但农民信念、文化和道德的修复,将是异常艰巨而复杂的工程,它不像修渠修路那样简单,然而它却是建设新农村的根本。中国的农民永远是最容易满足的,给他一点好处他们就念念不忘,但是,要改变中国农民的脑筋,却非易事。仓禀实而知礼节,从根本上说,还是要“生产发展”,而“生产发展”则是父母官们各显神通的事情了,且是那样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