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兴涛 文化史的追寻:辛亥革命大事记:彭家珍大红罗厂炸死良弼(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3:48:27
辛亥革命大事记:彭家珍大红罗厂炸死良弼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辛亥革命是20世纪在中国发生的一次惊天动地的历史事件,它推翻了清王朝政权,结束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本版开辟的“辛亥百年·北京寻迹”专栏,旨在通过寻访百年前的辛亥革命在北京留下的印迹,重温那波澜迭起的风云岁月——

图为因刺杀袁世凯被捕并慷慨赴死的杨禹昌、黄芝萌、张先培和因炸死良弼牺牲的彭家珍四位烈士墓遗址。

厰羅紅大


彭家珍

良弼
时间:1912年1月26日
地点:大红罗厂南巷良弼府邸门前
出场人物:彭家珍 良弼等
辛亥志士彭家珍是四川金堂人(今成都市金堂县),十八岁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四川武备学堂,被派赴日本学习军事。回国后任军事教官,加入同盟会,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在奉天(今辽宁沈阳市)讲武堂任教习,结识了讲武堂首领崇恭。1911年12月1日,汪精卫等在天津成立“同盟会京津分会”,彭家珍为其“军事部长”(一说为“暗杀部长”)。1912年1月2日的滦州起义,彭家珍曾参与推动,但起义的领导者白雅雨、王金铭、施从云等都壮烈牺牲。1912年1月16日革命党人在东安门大街暗杀袁世凯的行动,彭家珍参与决策,提供炸弹,但执行者杨禹昌、黄芝萌、张先培等被捕就义……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顽敌发战檄。24岁血性男儿彭家珍的胸中,郁积着血海深仇,万丈烈焰。当此新旧更替、国运攸关之际,彭家珍再也不能迟疑、等待,他已是忍无可忍,一定要挺身到生死搏杀的第一线去!
实际上,风雨飘摇的清廷深知自己的命数已到,隆裕太后已在召开御前会议讨论清帝逊位问题;而顽固派良弼、溥伟、载涛、铁良等打出“君主立宪”的旗号,反对清帝退位,是为“宗社党”。良弼为宗社党领袖。
良弼亦曾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回国后在编练新军中展露才干,后充任禁卫军部队统领,具有相当的政治头脑和军事能力,是清末亲贵中起带头作用的人物。擒贼先擒王!1月16日刺杀袁世凯未成,这一次同盟会立下横心要杀良弼!而且,这一次是“军事部长”(或“暗杀部长”)彭家珍亲自出马,孤注一掷。彭家珍在行动前留下了“绝命书”,表示:“共和成,虽死亦荣;共和不成,虽生亦辱。与其生受辱,不如死得荣!”其生死誓言,铮铮作金石之声!
彭家珍在很短的时间里做了周密的准备。他一是多方面问询查何处有良弼的照片,然后寻机取走,反复细看以牢识良弼的面目;二是匆匆赶往奉天,重见旧交崇恭。崇恭是良弼的密友心腹,彭家珍获取了崇恭的名刺(今称名片),并且以崇恭的名义发电报给良弼,告知他不日将进京拜晤;三是数次到良弼所住的大红罗厂一带熟悉地形和周围环境,掌握对方出入时间、路线及随员等情况……彭家珍最终打算以崇恭的身份来会良弼,所以要穿着军队中相应职级的军装,为此,他专门赶制了一套“行头”。
1912年1月26日,是辛亥年的腊月初八,晚上,彭家珍得知宗社党首领良弼有借此“腊八节”与同党贵胄讨论要事的安排,便着好军装,装好炸弹,上了马车,丁零零,向着良弼府邸所在的大红罗厂驶来……
大红罗厂地处北京内城的西部,西安门大街的北面,其东口连西黄城根,西口通西四北大街。“大红罗厂”何以得名?原来,这里明清时曾是贮存皇宫内所用木炭的“物流中心”。据明刘若愚所著的《酌中志》记载:“凡宫中所用红箩炭者,皆易州一带山中硬木烧成,运至红箩厂,按尺寸锯截,编小圆荆筐,用红土刷筐而盛之,故名曰红箩炭也。”因为装炭的箩筐用红土刷上了红色,这地界才留下这么个名字。
从西四北大街进大红罗厂西口,不过百十米的路南,还有一条岔道,民国年间标为“穿堂门”(今名为“大红罗厂南巷”),进此巷又百十米处,路西就是良弼的府邸。良弼将自己的住宅选择在紧贴着皇城西墙附近,出门走不远就是西安门,进宫议事十分方便。再有,避开人来车往的街面,躲进岔道的巷子中,平时不显山露水,遇非常情况又多了一重回旋。即使从住所的择取这一点看,良弼其人的心机亦可见一斑。
彭家珍乘马车驶达良弼府邸,一些同盟会员分散在附近的报子胡同、大拐棒胡同、小拐棒胡同等处埋伏接应。彭家珍被大门护卫告知良弼外出未归,他等待片刻,又令车夫折出“穿堂门”,来到大红罗厂街上。正当此时,对面过来一队车马直朝“穿堂门”奔来。彭家珍知是良弼,稍避让后又尾随车队返回“穿堂门”。行至良弼府邸门口,良弼正好下车,彭家珍连忙趋近递上“崇恭”名刺,称是如约来拜见。大门灯笼不亮的光线下,良弼始则一喜,做出邀客人进门的表示,继而他猛然发现这着军服的年轻人并非崇恭,立刻意识到事有大异——当时正值新旧势力斗争剑拔弩张的形势下,良弼已如惊弓之鸟。良弼于是慌忙大步逃向门口,并连连惊呼着什么……24岁的彭家珍不假思索,做出迅即反应,一枚炸弹逐着良弼的遁影追去——轰!随着台阶上一声巨响,良弼左腿炸断倒在血泊中,同时,一块弹片直伤彭家珍的头部,义士当场牺牲。受了重伤的良弼两天后死亡。
十天前的东安门大街上,袁世凯幸得逃脱;十天后的大红罗厂“穿堂门”,良弼一命呜呼。彭家珍用自己年轻的生命,换来了炸弹一般的社会震动。宗室贵族闻风丧胆,每日逃离京城者以百千计,“宗社党”树倒猢狲散,顷间土崩瓦解。1912年2月12日,即在大红罗厂刺杀后的第十七天,清室发布退位诏书,延续了二百六十八年的清王朝结束。
1912年8月,南京临时政府为褒扬半年前在东安门“刺袁”、在大红罗厂“刺良”先后献身的杨禹昌、黄芝萌、张先培和彭家珍四位烈士,在当时的“农事试验场”(今北京动物园)风景秀丽的荟芳轩旁建立了“彭、杨、黄、张四烈士墓”,底座呈八角形,高约一米,墓碑用坚固的青石,高约八米,南北东西各面墓穴的冢盖上,铭刻着烈士的生平。1966年8月,墓碑被推倒,墓地被夷平。1990年8月,在原地建“彭、杨、黄、张四烈士墓遗址”石础,不知那青石的墓碑是埋在地下,还是被移往他处?
寻迹        17天,
清“亡”倒计时
1912年1月26日是农历辛亥年十二月初八,这天晚上,最强硬的反对清帝退位的良弼,在自己的家门口被炸,风雨飘摇的清王朝终于土崩瓦解。在良弼遭遇炸弹袭击的17天之后,清廷不得不颁发了皇帝《退位诏书》,中国的历史由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心有不甘的良弼临死前仍在叹言:“……我死,清廷也随之亡矣!”
良弼不甘心大清王朝走向覆灭,也没想到他自己35岁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而且比“大清”还先亡了17天……
大红罗厂街路南那条细细的小巷,辛亥岁末的那个晚上,24岁的彭家珍用一腔热血燃爆的那一声巨响,曾经是怎样的惊心动魄?百年一瞬,那条幽静的小巷,如今还能给我们留下些什么?
找到大红罗厂街不难:繁华的西四北大街路东那条呈东西走向的马路,即是明代就已经有的红罗厂,来来往往的行人,川流不息的车辆,一派热闹与喧嚣;找到良弼府邸的旧址也很容易:靠近大红罗厂街西口不足百米、向南拐进一条小巷,那个坐西朝东的大院落(当然,这个大院儿现在早已不可能是昔日的模样),即是当年清末重臣良弼的府邸。用四十来块青条石板铺就的院门口,大门两侧的雁翅,依然能看出院子当年的显赫。然而,找寻百年前那段历史的痕迹,却并非易事:走进这条比大红罗厂街窄了一半的小巷,从北向南再折向小拐棒胡同,一路经过20多个院落,于是来了个实地寻访:“知道清末有个大官住这条胡同吗?”“知道100年前这里发生过爆炸案吗?”……被问的人或是连连摇头,或是一脸疑惑。
悠悠100年,许多东西已经渐行渐远,但是,彭家珍及其辛亥志士用生命开启清王朝“倒计时”日历之义举,我们岂能忘记?
辛亥烈士彭家珍
彭家珍(1888-1912),近代民主革命烈士。字席儒,四川金堂人。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毕业于四川武备学堂。曾赴日本考察军事,回国后进四川高等军事研究所。1911年秋,任天津兵站司令部副官。1911年加入同盟会,任京津同盟会军事部长,与张绍曾等策划起义。武昌起义后,以良弼为首的“宗社党”坚决反对南北议和与清帝逊位。1912年1月26日,在西四大红罗厂良弼府邸门前炸死宗社党首领良弼,自己亦重伤牺牲。
良弼其人
良弼(1877-1912),字赉臣,生于成都,寄籍湖北,1899年选送赴日留学,1903年由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第二期毕业回国,入练兵处,次年升该处军学司监督。1907年任陆军部军学司司长。1908年获选修订法律馆谘议官,参与编撰新律。同年底,拱卫京师的禁卫军成立,授禁卫军第一协统领。1909年,清廷仿日本参谋本部设立军谘府,良弼擢升禁卫军训练大臣。1911年武昌起义后,良弼既反对起用袁世凯,又反对革命。1912年1月12日,良弼与溥伟、铁良等组织“君主立宪维持会”(俗称“宗社党”),反对南北议和与清帝逊位。1月26日,良弼议事毕回家,在家门口被彭家珍投掷的炸弹炸伤后身亡。  (骆玉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