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丽娟离不开你的视频:对社会管理改革创新的理论提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4:56:33
对社会管理改革创新的理论提醒  2009/11/11 8:28:003推荐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社会管理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多样,社会管理的任务也越来越繁重复杂。而中国社会既有的社会管理理念越来越不适应变化的社会,既有的社会管理体制越来越制约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东部沿海的发达地区,像深圳这样的特区,要求社会管理改革创新的呼声越来越高,压力也越来越大。

任何的改革创新举措当然要落脚于实践。但在实践创新之前,对社会管理改革创新的一些基本理论点进行认真梳理是很有必要的,这是我们进行具体的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前提与出发点。

一、明确社会管理改革创新的战略目标

为什么而改革,为什么而创新,改革创新要达到什么目标,这是社会管理改革创新首先要回答的问题。从现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与趋势来看,社会管理改革创新的目标至少有三个方面:

(一)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营造社会环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改革的基本取向。但无论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还是这些年来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实践表明,一个良好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社会环境是很关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能在非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中发育并健康发展。可是过去数十年的传统经济运行模式塑造了传统的社会管理和运行模式。这种传统的模式尽管在近些年来也在逐渐改变中,但并没有真正转换过来,而且过渡、磨合期更增加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确定性。不仅市场主体的活力不能充分激发,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不能真正实现,不合理的行政性垄断不能彻底破除,甚至有些时候因为这种过渡与磨合还会使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形变样,出现行政权力与市场“合谋”,权钱交易的怪胎。社会管理改革创新必须既在消除传统社会管理模式的不适应,又在杜绝市场经济变异所产生的社会乱象两方面有所作为,真正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化解快速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社会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特别是东部沿海开放地区一直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期。深圳从一个南海边上的小渔村变成国际化、现代化的大都市就是最具说服力的证明。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也难免要积累下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其中既有因我们工作不到位所产生的疏忽性的问题,有因经济实力不强出现的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问题,更有很多因社会转型导致的结构性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经过30年的积累,现在开始逐渐显现了。比如,利益诉求的不畅、利益协调的不够导致群体性事件、突发事件频发,大量流动人口权利的缺失导致的恶性报复社会事件,行政区与经济区冲突导致以邻为壑的经济壁垒,低端经济增长模式导致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等。面对这诸种问题,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越来越力不从心,甚至还有可能激化矛盾加剧冲突,使得不仅进一步发展不可能,已有发展成果都大打折扣。这就要求我们通过改革创新社会管理来化解危机、来应对挑战。

(三)构建适应变化了社会管理要求的制度框架

现代社会越发展,制度的作用愈加凸显。一个社会有序良好的运行依赖于一个科学的制度框架。但是不同的社会形态对制度安排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对于一个人口流动性不强、经济交往活动不活跃、与外部环境联系不紧密的社会,其社会管理的制度框架可能更多的是一种行政的管制。因为这样的管制有效也有力,甚至成本也低。但是当社会已经在市场经济推动下出现重大变化,人口频繁而大量地流动、社会经济关系错综而活跃、与外部世界息息相关,在这样的背景下,就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全新的制度框架。这种全新的制度框架要能兼容不同利益群体的不同诉求,要能反映日益多元社会的价值观与行为模式,要能保障对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各种要素的经济权益与政治权益,要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等等。

二、有的放矢破解面临的社会管理难题

迅速转型变化的社会会面临很多的社会管理问题,我们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看似面面俱到,却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必须集中全部精力资源,有的放矢,把关键性的问题找出来破解掉,把深层次的障碍克服掉,方能事半功倍。

首先,要高度重视解决过度管理与管理空白同时并存的问题。

所谓过度管理,就是在既有的社会管理体制下,对同一问题,众多的社会管理主体都要去进行管理、体现各自的权威,结果多头管理、争利越位、交叉错位,被管理对象越管理越死,严重损害了社会的活力;而当真正需要解决问题时,各管理主体又职责不清、扯皮推诿、互相内耗、断层缺位,有管理之名而没有管理之实。“九个大盖帽管着一个破草帽”,“九龙治水而水患不已”讲的就是这个问题。

管理空白是指,随着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新的社会要求不断凸现,新的社会问题逐渐滋生,新的社会行为更加复杂,可是既有的社会管体体制与管理部门却未能及时跟进、及时覆盖,以致出现社会管理的“盲点”与“空白”。比如,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以单位制、街道制和严密户籍管理制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管理体制能管得住有固定单位的人,有城市户口的人,却管理不了做临时工作的人,管理不了流动的外来人口。又比如,在法律社会我们要求群众按照法律行事,可是当群众需要的法律救助时却远远满足不了。

社会管理改革创新,如果不能在不该管的坚决不管,该管的必须管好,真管的确实负责方面有实质性突破,良好的社会治理就会成为空话一句。

其次,要有勇气突破体制的制约、授权的局限,解决管理创新不能做与做不了的问题。

在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中,政府机构的设置、编制的配备、规格的确定是由上一级乃至上两级的部门确定。特定区域内的政府是没有权力自行决定的。但是上级主管部门所确定的编制与机构设置是否适应现实的社会管理需要是不确定的。因为这种体制设置的理念还是缘于传统的社会状态,可是现实的社会已经全然不同。比如,深圳市户籍人口仅200万人,而实际管理人口则超过1200万。可是深圳的社会管理治安、交通等各个部门的编制设置却是建立在200万人口的基础上。这必然导致管理力量不足,使得政府管理能力低下。这就要求深圳市要有“先行先试”的勇气,减少直接管理经济的部门和编制,加强政府管理社会的机构、增加相应的编制,不要怕与上级部门发生冲突。因为这是符合“对深圳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对全国具有重大示范带动作用的体制创新”和“符合我国未来发展方向,需要试点探索的制度设计”范围内的创新。

再次,下决心实现职能转型,路经优化,解决管理效能错位消耗与层层衰减的现象。

转换职能。把政府从直接管理经济运行,甚至直接进行经济建设的行为模式中解脱出来,重点去解决城乡失衡、地区失衡、产业失衡、贫富失衡这些宏观性的社会问题,解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运行和社会和谐等等诸多社会公共问题,解决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等涉及全社会公共利益的事务,以及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应对突发性事件和公共危机等等。

转变模式。政府减少审批事项,减少不适当的规制、放松管制,不再抱着公章收费,靠着许可拿钱。当然,为实现社会服务确实需要一定的管制与审批,需要一定的管理形式,但归根结底管理是为了更好地服务,而不是相反。政府不是为审批管制而存在,而是为社会服务而存在。温家宝总理说:“管理就是服务,我们要把政府办成一个服务型的政府,为市场主体服务,为社会服务,最终是为人民服务。” 这句话说出了公共服务的真谛。

优化体制。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按照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在政府机构设置中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同时压缩政府层级,实行行政管理扁平化、网络化模式,提高管理效能。对于这些改革创新举措,有的在深圳市已经实践,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升。

三、形成进行社会管理改革创新的共识

社会管理改革创新一定要有共识,一定要能形成共识。不同的改革理念不仅会导致不同的改革结果,甚至还可能抵消、化解、阻碍社会管理改革创新的正确方向与科学路径。就现阶段中国社会管理改革来说,我们有必要达成以下三点共识:

(一)社会管理改革是要促进社会活力而不是要限制社会活力

我们承认与传统社会相比,当下社会的“不同”确实多起来了,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行为模式、不同的利益诉求等等。面对这诸多的不同,我们很多的社会管理者一时还有些不太适应,以至于有一种恐惧心态,在应对中要么如临大敌,要么就搞一刀切。其实,我们本不必如此。社会的“不同”、“多元”正是现代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有道是“和实生物,同则不济”。和谐社会就是“和而不同”。由于我们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自然就会产生不同的利益主体,表现在社会结构中就是不同的利益群体和社会阶层。不同的社会阶层与利益群体自然会有其不同的阶层群体意识、不同的利益获取与维护模式。所有这些群体阶层合法的利益我们都要、也都必须要一视同仁地去尊重、去保护。我们不能为了某一群体、某一范围的利益,就动辄以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名义去取代、压制别的社会群体应该有的合法和基本利益,特别要反对一些既得利益群体过分的要求以及对普通人民群众利益的伤害。从技术层面来说,我们要重视沟通与协调,而不是片面的强力控制;要重视柔性“减压阀”功能,而不是一味的 “高压线”威慑。

(二)现代社会管理要形成多主体共管而不是单个部门独木支撑的模式

在传统的社会中,政府是独一无二的社会管理主体;在传统的社会状态下,这种模式也行之有效。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发育的背景下,单靠政府部门来完成社会管理已经越来越力不从心。我们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我们要理顺政府与城乡自治组织的关系,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增强基层自治功能。现代社会治理的过程是一种持续的互动,它不仅需要政府公共部门自上而下力量的支持,而且还需要公民社会自下而上力量的参与。我们要完善社区管理体制,构建社区公共资源共享机制和综合治理机制,创新治安管理与城市管理、市场管理、行业管理等有机结合的新模式。大力发展、壮大各类社会组织,深度开发社会自律管理资源,充分发挥其社会协同的巨大潜能。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两种力量的互动,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三)利益调整要算大帐,敢对既有不当利益动大手术

改革是利益的重新调整,这一点毋须回避,也回避不了。所有参与改革的群体都很清楚。因改革而获益肯定支持,因改革而受损肯定不高兴。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也如此。这些年来既有的管理模式客观上形成了一个既有的利益格局和一个较大的利益群体。进行社会管理改革肯定会使他们既有的利益要受到损害,乃至丧失。我们在力所能及的同时适当兼顾一下,也有利于减少改革的阻力,但在不能兼顾的时候,必须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毕竟从总的来说,改革中的利益调整要算大帐,有利于整个社会发展进步的改革、有利于社会最大多数群体利益的改革不回避、不害怕让一些群体付出应有代价。更何况他们的一些既得利益本来就是不怎么应当,不怎么正义的。

2009-10-28

阅读全文(423) | 回复(1) |反映问题 | 引用通告(0) | 编辑  
  • 标签:社会管理改革 
    • 上一篇:公推直选:具有标本意义的制度创新
    • 下一篇:编理论读本  做理论辅导  助理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