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德林贩毒集团五虎将:龙泉宝剑的发展历史 转载于刀物志刀剑艺术收藏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8:07:47

龙泉宝剑的发展历史 转载于刀物志刀剑艺术收藏网

一、古代龙泉的"龙渊"剑

  剑,大约创制于殷末周初之际,距今三千多年。早期的剑都很短。西周时两军交战,以车战为主,远则弓箭对射,近则戈矛相接,用不上这样短小的剑,当时主要用来防身。春秋后期,吴越两国相继崛起,争霸于南方。两国均处于水网交错、丛林遍野的水乡,难于车战,步兵和水军遂成为吴越军队的主要兵种,剑成了军队的常规武器。所以,吴越两国都特别重视剑的生产,其铸剑技术也远远超过中原各国成为我国古代的"宝剑之乡"。

  随着诸候争霸的加剧,各国武器不断更新。据《吴越春秋》记载,春秋末期,吴越两国最早发明了炼钢技术,也最早由青铜时代步入铁器时代,铁剑最早在吴越地方研制成功。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铸铁剑成功的人,在越有欧冶子,在吴有干将和干将妻莫邪。"东汉袁康的《越绝书?外传记宝剑》还有这样的记述:"楚(惠)王(公元前488-432年)召风胡子问之曰:寡人闻吴有干将,越有欧冶子,此二人甲世而生,天下未赏有,精神通天,下为烈士,寡人愿赢邦之重宝,皆以奉子,请此二人作铁剑,可乎?风胡子曰:善。乃令风胡子之吴,见欧冶子、干将,使人作铁剑。欧冶子干将凿茨山,泄其溪,取铁英,作为铁剑三枚,一曰龙渊,二曰泰阿,三曰工布。毕成,风胡子奏之楚王,楚王见此三剑精神,大悦风胡子,问之曰:此三剑何物所象?其名为何?风胡子曰:一曰龙渊,二曰泰阿,三曰工布。楚王:何谓龙渊泰阿工布?风胡子曰:欲知龙渊,观其状如登高山,临深渊;欲知泰阿,观其钅瓜 ,巍巍翼翼,如流水之波;欲知工布,钅瓜 从文起,至脊而止,如珠不可纴,文若流水不绝。可见龙渊、泰阿、工布三剑不得锋利无比,而且剑身上的开然花纹亦非常美观。龙渊、泰阿、工布三剑名扬天下。这就是龙泉宝剑的起源。

  《越绝书?外传记宝剑》没有提及欧冶子、干将在何处"凿茨山,泄其溪,取铁英,作为铁剑三枚",原因是生活在东汉时代的袁康,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对数百年前的历史事件进行考察,只可能根据当时的一些零碎的历史传说或极有限的文字资料,借以假托的手法去写。所以袁康不可能写清欧冶子、干将铸剑的地点。但是,《寰宇志》记载:"龙泉市南五里,水可用淬剑,昔人就水淬之,剑化龙去,故剑名龙泉。"这里的昔人,自然指的是欧冶子干将他们。《寰宇通志》二十二卷记载得更具体:"欧冶子庙,在龙泉市南五里剑池湖前,相传欧冶子乃吴王阖闾大夫时,常铸剑于此,或谓淬剑,湖旁有古遗铁,人间得之此。"北宋咸平初年,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杨亿对此说得更肯定,他在所著的《金沙塔院记》说:"缙云西鄙之邑曰'龙泉'实欧冶子淬剑之地。"后来在南宋嘉定三年(1210)间,何澹在编纂《龙泉县志》时,就将欧冶在剑池湖铸剑的传说记入其中:"近境有剑池湖,世传欧冶子于此铸剑,其一号龙渊,以此乡名。"元代以后历朝对于欧冶子在龙泉铸剑的传说也多有记载。如元朝至正十七年(1356)十月,宋濂的《龙渊义塾碑》称:"龙渊即龙泉,避唐讳,更以今名。相传其地乃欧冶子铸剑处,至今有水号剑溪。"明万历《栝苍汇记?地理》记龙泉县"山南为秦溪,剑池湖在其阴,周围数十亩。湖水清冽,时有瑞莲挺出。旁有七星井,为欧冶子铸剑之所。今为官田,井尚在,夏日饮其水,寒侵齿骨。"又如《大清一统志》说:"剑池湖,龙泉县南五里,周三十亩,相传欧冶子铸剑于此,号为龙泉。"清乾露龙泉县志》更详细的对欧冶子的铸剑地作了记述:"剑池湖在十七都,秦溪山之阴,其湖周迥十数亩,湖尾深有旋碾涡,其泉脉与县稽圣潭通,常有甑浮出,题曰'剑池供器'。旁有七井,效斗星之布于南山侧,井水甘而洌,今科为官田,尚有一井焉。夏日取水饮之,寒侵齿骨。世传欧冶子铸剑于此。"再说秦溪山具备铸剑的资源条件。1958年大炼钢铁时,人们在稽圣潭附近洗铁砂(即是《越绝书》讲的铁英),说明秦溪山有铁英可龋古时秦溪山林莽苍苍,木炭资源极丰,又有七星井水淬剑,离秦溪山40余里的山石坑有取之不尽的亮石可供磨剑。这样俱全的资源条件不正是铸剑的最佳之地吗!从历代来的传说和秦溪山具备的资源,即可说明秦溪山就是欧冶子、干将铸就龙渊、泰阿、工布三铁剑的地方。

由于《越绝书》没有记载欧冶子、干将"作为铁剑三枚"的地点,有人对龙泉市秦溪山是"龙渊"剑的发源地就产生了异议,认为"龙渊"剑出在河南西闰,其依据是,《晋太康记》说的"汝南西平县龙泉水,淬剑,特坚利。"和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韩国出宝剑最多,河南西平县有冶城,有棠溪村,是韩国著名的铸剑处。西平有龙渊水淬刀剑特别坚利,称为龙渊之剑。"但是,这些依据难以否定"龙渊"剑源于浙江龙泉秦溪山。理由是:

  第一、欧冶子干将铸就的龙渊、泰阿、工布三铁剑是作为越国一绝,而载入《越绝书》的。所以龙渊三剑必源于越国,而当时的龙泉秦溪山正是越国之域。 

  第二、欧冶子是越国人,干将是吴国人,在古时他们不会跑到数千里之外的河南西平龙渊水去淬剑的。再说'未见有关欧冶子干将在韩国铸剑的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

  第三,《晋太康史》只说西平有龙泉水,淬刀剑特别坚利,并未说西平的剑就是"龙渊"剑,而是后来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中加了"龙渊之剑"之名。再说《中国通史》只说西平龙渊水淬的剑称为"龙渊"剑。而且,西汉刘向的《战国策?韩策?苏秦为楚合以说魏王》(韩王即魏昭候之子魏惠宣王,于公元前333年即位)说:"韩卒之剑戟,皆出于冥山、棠溪、墨阳、合佰膊、邓师、宛冯、龙渊、太阿,皆陆断马牛,水击鹄雁,当敌即斩坚。"可见,范文澜先生称的"龙渊之剑"不过是指用西平龙泉水淬出来的剑而已,是指出产在棠溪、墨阳、邓师、龙渊等等地方的剑的笼称,并非欧冶子、干将在龙泉秦溪山铸成的"龙渊"剑。

  第四、战国时代的韩国(公元前403-230年)确实出宝剑,西平的冶炉城,棠溪村,确是韩国的著名铸剑地。但是,那是吴越炼钢铸剑术传入韩国之后的事。楚惠王(公元前488-432年)请欧冶子干将铸铁剑(在公元前485年左右),楚国当不会炼钢铸剑,否则楚惠王不必令风胡子千里迢迢地去吴越请欧冶子干将铸剑了。后来,楚国的炼钢铸剑术是从越国传入的。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灭掉吴国,一时成为霸主,但勾践(公元前465年)死后,越国又走向衰落,后于公元前306年被楚国打败,从此臣服于楚。因此,越国的炼钢铸剑术当是勾践死后才传入楚国的。

  楚国的铸剑术又是何时传入韩国的呢?韩国(公元前406-230年)是七国中最弱的国家,只有韩昭候(公元前358-333年)于公元前355年用申不害为相时,国务才暂得以加强,但公元前337年申不害一死,国力又削弱了。所以楚国的炼钢铸剑术当在申不害为相时传入韩国的,也就是就是公元前355年以后才传入韩国的,到了韩惠宣王在位时,韩卒之剑戟才"皆陆断马牛,水击鹄雁,当敌即斩坚。"

  综上所述,战国时期,龙泉是越国的著名铸剑处,龙泉宝剑渊源在龙泉秦溪山麓的剑池湖。

  龙泉县南的"龙渊"水,自欧冶子铸剑之后,后人是否仍在继续,目前尚未见有文献记载。汉代以后,剑逐渐从兵器中退出,特别是唐朝以后,短兵重刀,而帝王将相佩剑之风日益盛行,宝剑的用途就从兵器变为帝王将相、文人学士佩饰之器了;况且战国以后,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纷纷将兵器制造权收归国有,设立了称为"尚方"的兵器制造机构,很难说还允许民间铸剑。因此,未见有龙泉宝剑经传,或有龙泉宝剑而未传也是很自然的。但是,当年欧冶子在龙泉秦溪山麓铸就"龙渊"、"泰阿"、"工布"等三把宝剑的史实,却是代代相传的。三国时,曹植就有"美玉生磬石、宝剑出龙渊"的诗句。即用此典故。到了晋代,有一个"丰城剑气"的故事流传很广。这个故事记载在《晋书?张华传》里,讲的是当年欧冶子在秦溪山麓剑池湖所铸的"龙渊"、"泰阿"两宝剑,被丰城县令雷焕在狱基下掘得,后又在延平津失落化龙飞去的故事。这个故事与《越绝书?记宝剑》说的欧冶子为楚王铸"龙渊"、"泰阿"、"工布"三剑相符,因为豫章丰城在今江西境内,古时属楚地,楚王的"龙渊"、"泰阿"剑落在豫章丰城是可信的。这故事还被引入后代的诗文中,如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里有"龙光射斗牛之墟",孟淳诗有"昔闻欧冶子,今识剑池湖。一掬泉多少,千年事有无。神功应幻化,灵物岂泥涂。琐碎洲中铁,相传旧出炉。"于是,远在晋代的时候,朝廷就以"龙渊剑"之名,在欧冶子铸剑的秦溪山麓设立了"龙渊乡",以留纪念。

唐朝,文人对龙泉宝剑更是诗咏不断。李白有"宁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之句,说明盛唐时期的军人和民间的尚武者都是普遍崇尚龙泉宝剑。后因避唐高祖李渊讳把"龙渊乡"改为"龙泉乡"。唐乾元二年,把"龙泉乡"提升为"龙泉县"。及至宋朝宣和四年,因奉诏避"龙"字,"龙泉县"一度改名"剑川县",但未出十年,到宋高宗绍元年,仍复为"龙泉县"。自元至今,龙泉县这名字迄仍其旧。其实,"龙渊"、"龙泉"、"剑川"均未离开剑之义。及至宋代福建浦城人杨亿所著的《金沙塔城记》和南宋嘉定三年(1210)何澹编的《龙泉县志》记载。可见,龙泉的铸剑历史由来已久,在宋代以前早已脍炙人口了。
  元朝至正十七年(1358)十月,浦江宋濂《龙渊义塾碑》称:"龙渊即龙泉,避唐讳,更以今名。相传其地乃欧冶子铸剑处,至今有水号剑溪。"元末明初龙泉叶子奇的《剑湖》诗说:"宓子堂前万柄荷,并头花发笑凌波……几回踏遍黄昏日,一路清香送玉珂。"对欧冶子铸剑遗迹的剑池古迹作了描述。从香港的"万剑山庄"收藏的元明时的两柄龙泉宝剑来看,龙泉地方仍在铸剑。

  二、近代龙泉宝剑

  清朝初期,道教兴起。自古来道士均以"七星剑"为作法仪典的法器,甚至以"七星剑"作镇门之宝。其时佛道并雄,又均崇尚武艺,因而佛道两都大大地促进了中华武术的蓬勃发展。一时间,佛徒、道士和武侠要求铸剑增多,龙泉宝剑就自然得到发展。据1994年新编《龙泉县志》记载:

  乾隆十三年(1748),郑义生在龙泉城镇东前街设铺铸剑,用"灌钢"法(熔化生铁注熟铁)制剑,所铸之剑,,刚锋很佳,只是与古代剑一样,"至宝有本性,精刚无与俦;可使寸寸折,不能绕指柔",没有弹性。

  1830年前后(清道光年间),龙泉廖太和剑铺,在剑面上创造了凿洞嵌铜技术。这时的嵌铜,只能嵌七星(北斗星座,标志剑池七井,谓七星剑)。七星都是园的,颗颗钻穿过面,两面出现相对的园七星。剑鞘由一个江山人老张头在天妃宫设担镶包剑鞘铜箍。 

  清咸丰五年(1855),剑匠郑义山第四代孙郑三古继承并发扬了廖太和的炼剑技术,在东街天妃宫门正式开设"千字号"剑铺。他改用土钢锻造,沿用"水淬"方法,比用旧法所炼的宝剑坚硬锋利。但剑面仍呈现灰暗色,还有粗糙感觉,并且容易折断。造型方面,剑身长度是鲁班尺16寸-24寸,剑基宽1.3寸,剑锋稍窄,宜于挥舞,剑质上乘。装璜方面,从凿洞嵌铜进展到剑面镶铜,但还不熟练,只能在剑面上镶刻七星;季高和上元两人制的花榈木剑鞘,仅能镶包平板铜箍。时值太平天国起义军驻扎龙泉旬日,需补充大量刀剑作为官兵武器,故"千字号"剑铺,应接不暇。另外,千字号剑,不少还供佛像装饰之用。

  光绪初年,周国华(乳名六儿),周国荣(乳名五儿),周国贵(乳名老九)三兄弟拜千字号剑铺郑文轩(郑三古之子)为师,满师后,周国华在"千字号"剑铺隔壁单独开设了"万字号"剑铺。

  清光绪二十年(1894),丽水碧湖的铁匠高手沈庭璋迁到龙泉,在县城西街开设"沈广隆壬字号剑铺",向五子焕文、焕武、焕周、焕清和焕全悉心传授铸剑技艺,时称"铸剑之家沈氏文周清全。"现在在香港"万剑山庄"还收藏有沈氏的三把名剑,其一,剑身一边刻有五爪金龙图,另一边刻"龙泉宝剑"四字,并刻敕符,剑身两边中央有血槽,并嵌七星。剑格作虎头状,近柄处有一"壬"字,铜鞘。其二,民国剑,铭"沈广隆制"及"古民生自置于龙泉民国卅七年",刃嵌七星,一边有脊,一边磨平,木柄,绿色鲨皮鞘。鞘为清代品。其三,民初龙泉宝剑,铭"沈广隆制"及"龙泉古剑",嵌七星,剑格、剑首及鞘上铜箍皆精工镂刻,浮雕形花草图案,红木鞘及柄,刃质极佳。

辛亥革命以后,随着舞剑为国术界的重视,1914年秋,在县知事杨毓奇主持下七家剑铺参加竞赛,结果"壬字号"的沈庭璋所铸之剑,以一剑击穿三格铜板,并将另家所铸之剑斩为二截,夺得第一名,被举为"剑魁"。1915年2月20日至12月4日,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沈广隆壬字号"所铸的龙泉宝剑又被列为获奖工艺品,蜚声于世。

  这段时期,匠人们开始试验在剑锋嵌入质量较好的建钢(福建产的土钢),在一定程度上增强 剑身的坚韧性,但还不能弯曲,无柔性。1924年起,"千字号"、"万字号"、"壬字号"等剑铺,曾经用纯纲锻炼,都没有成功。造型方面,有普通单剑双锋(分长知、短锋两种),也有雌雄双剑(双剑共装一个剑鞘)的。装璜方面,剑面刻图鎏铜,即在剑面上先刻出图案,再放上铜片,加热后铜流入刻痕,则图案镶铜即成。不过只能镶简单的图案花样。 

  剑鞘包铜工艺,自姜元大(原籍温州)铜店于1924年开始镂凿云勾、古文钱等花纹,同时在剑柄上挂色绦,宝剑外观较过去美观得多了。

  1927年农历正月初一日,某军自闽入浙,经过龙泉,某营有个刘枪长(俗呼枪长,系枪械管理参谋一类人物)问沈广隆剑铺能不能用钢锻剑。他说:"熟铁锻剑可用不淬,纯纲不能用水淬,不然松脆易断。"沈氏兄弟忙请他指教,他说:"枪内机柄、弹簧等小件机件我能淬,大件的也不能。"又说,要想宝剑发青光,得用比剑身还硬的钢在剑面上"养光"。沈家焕文、焕武、焕周三兄弟听了,喜出望外,虽然得不到直接帮助,但也得到很大启发,马上着手试验。在几个月里,从无数次的失败中得到教训,最后终于试验成功了。过去熟铁水淬容易变曲,土钢水淬,极易断裂。因此,古代宝剑均不能变曲,而现在纯钢改用新法淬火,剑身既锋利又能屈能伸,再用硬钢"养光",锋芒青寒闪烁。从此,沈广隆剑铺所制之剑,逐步形成了"锋利"、"坚韧"、"青光"三大特点。沈家对此一直保密,后因沈焕文之妻泄露,"淬火"和"养光"两技术才扩散给了其他剑铺。不管怎样,这在宝剑的锻炼技术方面是一大跃进。造形方面,剑身"一样宽窄"改为"菖蒲叶"型,宜于翩跹起舞。装璜方面,剑身的一面由七颗园星改为七颗五角星,排列也更加恰当,另一面还创制了"龙凤吉祥"、"鸳鸯戏水"、"白鹅飞舞"、"仙女下凡"等吉祥图案纹样。剑鞘镶铜则添镂"八卦"、" "字等传统优美图案式样。这一时期,宝剑的整套生产技术有了显著进步。

  1929年,浙江省国术馆馆长张人杰,副馆长郑佐平,聘请山东太极拳大师杨澄甫为教务长,后杨澄甫写信给沈广隆购剑。1929年春,第一批由沈焕文带十二把剑至杭州国术馆做样品卖给该馆。夏天,举行浙江省国术游艺竞赛活动,沈焕文、沈焕周二人又带七十把参加大会(七十把均落款竞赛大会名致赠参赛者)。 

  1930年秋,在南京举行全国国术比赛大会时,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江苏水靖督办)写信给沈广拢后,沈焕文带三十把剑应邀参加。在大会期间,曾与北平、天津、上海、青岛、四川、云南、山东等地出品的宝剑比较,其中较好的北平、天津宝剑,其剑面画松柏云鹤、剑鞘镶老鼠牙花样铜皮,剑身镀镍,装璜上虽然精看比龙泉宝剑好,但是感到浮华浓艳,并且剑身只能微微弯曲,缺乏弹性。而龙泉宝剑则具有四大优点:第一,纯钢锻炼,"软能吹断头发,硬能斩截铁钉",锋利无比;第二,能屈能伸,富有弹性;第三,原色自然,寒光逼人;第四,剑面嵌铜,图案古朴,既实用又美观。所以,颇获全国剑术师和剑术爱好者的好评,被评为"最优秀剑"。1935年蒋介石五十一寿辰,浙江省政府主席黄绍竑向蒋介石奉献寿剑一把,上刻:"敬送蒋委员长五旬寿辰,浙江省政府赠"由龙泉县书法家吴梓培书。

据民国二十二年(1933)十一月初版的《中国实业志》对龙泉宝剑业有这样的记载:"这些剑铺的铸剑原料有三,(一)毛铁,(二)钢,(三)花梨木。毛铁均购自浙江云和县,每百斤七元五角至八元五角不等,全年需用量一千四百余元。钢均购自福建政和县,每百斤二十五元左右,全年需用量一千四百余元。花梨木为制剑壳之用,产于本县西南乡一带,购买时均按设计分段,每段约值洋一百四五十元(每段重量三、四千斤不等),全年需用量约四五百元。"《中国实业志》又载:"龙泉县每年可产剑二千余把,每把价值一元至百余元不等,年产总值八千元左右,行销于温州、杭州、上海及浙江省各县。"

 当时,龙泉剑铺由原来的三爿增加到十一爿,如西街的"金字号剑铺"(吴继德,万字号徒弟)、"天字号"、"永字号"(潘星明,千字号徒弟)、"本字号"、"禾字号"、"何同兴"剑铺等等。但是终因国内战争频繁,人民生活贫困,龙泉宝剑业不但得不到发展,而且横遭摧残。当时的情景只是昙花一现,曾几何时,又冷落下去了。

  抗日战争时期,浙江省政府迁移到云和,达官贵人文人商贾纷纷遁匿龙泉,这期间,龙泉宝剑成了他们的玩物。这时的龙泉宝剑在造型上,出现了所谓薄如纸的"软剑",弹性特别好,可弯成园圈围于腰间;也出现了专供劈刺,不能弯曲的"硬剑"。这两种剑主要用于装璜房间客室、收藏,显示名贵富有,不宜剑舞。但在制剑技术上(主要是热处理工艺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在发展龙泉宝剑的品种方面具有一定的意义。
  民国三十年(1941),浙江省的国大代表吴望伋曾向"沈广卤剑铺订购了一把特制"龙泉七星剑"。剑的一面镌刻青天白日图案和"澄清寰宇"四个正楷,另一面镌刻龙凤七星图案和"龙泉七星剑"七个篆字。花榈木制鞘,外饰以凿花黄铜。费时三个月,耗资法币2900余元。当时吴望伋意图代表全省民众献给蒋介石,希望蒋积极抗日,澄清寰宇。这期间,"万字号"剑铺亦曾为国民党将军陈诚专门铸造一剑。 
 但是,战乱纷纷,民众日益穷困,铸剑材料来源困难,宝剑销路每况愈下,再加上奸商从中压价渔利,剑匠生活得不到保障。夕阳西照,晚景不长,剑铺纷纷关闭,改行谋生。到1947年,龙泉所有剑铺停业,龙泉宝剑生产山穷水荆
  三、现代龙泉宝剑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恢复传统工艺品生产。1950年以后,龙泉新华街21号,"沈广卤剑铺复业。这时,虽然沈广隆壬字号宝剑质量上等,但是因我国正处在经济恢复时期,人民的生活仍处于贫困状态,因而宝剑的销量不多,沈广隆一家还不能得以糊口。因此,他们还生产一些手工农具,同时种着几亩农田,生活清苦。

  1956年,龙泉的铸剑艺人组成了龙泉城镇宝剑生产合作小组,隶属龙泉县铁器社,地址在新华街21号。当时共有七位老艺人,铸剑有沈焕文、沈焕武、沈焕周,以及他们的徒弟季阳春,制鞘有季火荣,包铜有姜华、孔庆标、张宝华,以沈焕周为组长。

  组织起来,集了各家之长,况且我国经三年经济恢复和土地改革,镇反肃反,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开始好转,宝剑市场开始晌复苏,制剑艺人们的生活有了保障,生产积极性很高,对党和毛主席感激之至。听说七月一日要举行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代表大会,欣喜万分,宝剑生产小组欣然铸然就了一把银光闪闪的长锋宝剑,献给毛主席,以表达艺人们对党和毛主席的感激之情。此剑由老艺人沈焕文、沈焕武、沈焕周精心锻制,三磨四铲,几经回淬。剑长32鲁长。剑身一面用黄铜镂镶上"献给伟大领袖毛主席"九个正楷字,以及落款"一九五六年七月一日龙泉铁器社敬献"等十六个小楷;另一面用紫铜镂镶"北斗七星龙凤呈祥"精细图案。剑鞘选用上等花榈木;其色如琥珀,纹似苍虬蟠螭,流云逝水,由剑鞘艺人季火荣精细制作,几经砂磨珠擦而成,鞘面光亮油滑,鞘腔与剑身密合无间。剑鞘包饰是银器艺人张先露的手艺。鞘口用白银镶制对称的"双龙抢珠"凸花图案;鞘身的三个腰圈制成衬叶牡丹凸花图案;剑梁是白银镌刻龙凤而成;下节用白银镶制对称的"鸟语花香"凸花浮雕;剑首(小如意头)是银如意,剑格(大如意头)制成两只对称的凸花银虎头。剑柄用水牛角,剑首挂着橙红色长丝绦。此剑用工两个月,镶白银二十一两六钱(十六两制市秤),可谓精美绝伦,是龙泉宝剑的特品。时值147元(相当于现值3000多元)。届时,托党的八大代表、温州地委书记李文辉带上北京,献给毛主席,后来毛主席汇了200元钱给龙泉县政府,由县政府转给了宝剑生产小组,给艺人们极大的鼓舞。

自此,龙泉的宝剑生产,就以宝剑生产小组为主流,开始蒸蒸日上。宝剑生产小组为了便于顾客使用和保管龙泉宝剑,也为作广告宣传,就请陈其楷执笔,沈焕文提供资料,诞生了龙泉宝剑有史以来的第一篇说明书。

  党的"八大"的召开,县人民政府更加重视龙泉宝剑这一民族瑰宝的发展,毅然拨款一千二百元修葺古迹胜景"剑池",并在竣工后的"剑子阁"内置《剑池碑志》一块。 

  后来宝剑生产小组与铁器社、国营铁工厂几经分开、合并,最后于1963年9月成立了龙泉县宝剑生产合作社,由沈焕周担任理事主任,季阳春和姜华为理事委员。这时年产宝剑420把。1965年为了扩大宝剑生产,将厂址从新华街21号迁入华楼街74号。

  从1956年到1966年这段时期,合作社生产的宝剑,或名为龙泉宝剑,或名为龙泉古剑,名称不定;在工艺上,完全按照传统的锻、铲、锉、刻、淬、磨等二十八道手工工序进行生产,龙凤七星图案随意凿刻,无一定标准。而龙泉宝剑坚韧锋利、刚柔并寓、寒光逼人、纹饰巧致等四大特色仍保持不改。龙泉剑市场逐渐扩大,主要行销于江浙、上海、北京、广州、河南一带。可是,刚进入蓬勃发展时期的龙泉宝剑,在"文革"一开始,即遭厄运,被当作"四旧"批判封存,合作社停止了生产,铸剑艺人被赶下农村制作柴刀、锄头。直至1971年底,再复建宝剑生产合作社,仍以沈焕周为社主任,何连文为党支部书记(何连文在粉碎"四人帮"后曾任省和县的政协委员)。 

  由于龙泉宝剑精美绝伦,扬名四海,国家将其列入"国礼",因而在1972年时,龙泉县宝剑社接受了外交部的定制,由铸剑师沈焕周及其传人沈新培精心制作了四把高档龙泉剑,作为国礼赠送给来华访问的美国总统尼克松一行,为中美复交作出了贡献。此时,宝剑社的职工发展为14名,年产宝剑827把,比文革前翻了一番。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无处不逢春。龙泉宝剑也迎来了自己灿烂的春天,龙泉县宝剑社上升为县属大集体企业,改名为"浙江省龙泉县宝剑厂",拥有职工43人,年产宝剑3079把,创税利5万多元,而且先后获得了"龙泉"和"龙凤七星"两个注册商标。从此,龙泉宝剑的全名固定为"龙凤七星龙泉宝剑",龙泉宝剑迈开了快速发展的步伐。

  由于武打片电影的走红,特别是电影《少林寺》的上映,全国各地的"武术热"一升再升,而且人们的生活水平又大幅度地提高,致使龙泉宝剑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一方面将厂址迁至环城东路6号,扩大生产量;另一方面积极开发龙泉宝剑新产品、新品种。八十年代初,铸剑技师沈新培研制了"云花剑"和仿古"鱼肠剑";陈阿金研制了"花马剑",其中"云花剑"在中国国际旅游纪念品评比中荣获国家旅游商品优秀奖;"花马剑"被列为丽水地区"四新产品"。而且在同年的第五届全运会期间举办的全国体育器械展览会上,还展出了龙泉宝剑厂生产的长锋剑、短锋剑、手杖剑、雌雄剑,以及仿明、清代十八般兵器。这时,龙泉宝剑厂已有职工106人,年产宝剑10867把,创税利15.1万元,成为一个全国知名的产龙泉宝剑为主的武术器械综合生产厂家。因而,原国家兵器部顾问、"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吴运铎专为龙泉县宝剑厂题词:"贵厂艺人,无愧铸剑之名师良工,匠心独居,堪称百代绝技。龙泉宝剑艺振古今,誉满中外,此乃我民族之骄傲。"

  随着武术热的升起,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龙泉宝剑在市场上更加紧俏,单凭县宝剑厂一家、单凭手工生产,龙泉宝剑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乡镇的、个体的宝剑厂家,在龙泉不断出现。

  1984年4月,龙渊镇的"万字号宝剑厂"成立,聘请原"万字号宝剑铺"的传人周子望为顾问。厂址在水南城郊区供销社东隔壁,后迁溪沿路城镇七村仓房。从而打破了"龙泉县宝剑厂"在龙泉县一统天下、独家生产的局面。这是龙泉宝剑生产行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万字号宝剑厂刚成立时,只有老艺人周子望及其子周达仁和陆龙根等六人。因为周子望已年老体弱,其他人又不太会制剑,因而在短期内,虽然有周老技术指导,一时也出不来产品。后来聘请了龙泉县宝剑厂的五名职工,并暂由此五人生产宝剑,龙渊镇工办收购行销。万字号致力于继承和发扬老字号传统名牌,积极创新发展,因此,向社会招收了十几名学徒,周老精心传授了宝剑生产的锻、锉、淬、磨等二十八道工序的技艺,龙泉县宝剑厂的五位职工又具体参与各道工序的操作,这样,万字号宝剑厂逐步走上企业轨道,年产量7500余把,产值30多万元,创利税近9万元。

  由于万字号宝剑铺早在民国初即蜚声于世,所以香港武道企业中心《新武侠》杂志负责人赵从武这时给老艺人周子望来信,说:"在港阅《大公报》,获知'万字号'剑厂恢复生产,令人振奋,我一直想订造一批古剑,公司原拟向日本订造,得知贵宝剑恢复生产,因此,直接写信向你们订造。"这给万字号宝剑厂扬名海外,带来了好的机遇。万字号剑厂接受了制作仿古剑的任务,认真研究商家订货规格要求,反复试验,园满完成任务。这一年"沈广卤第三代传人沈午荣、沈新培兄弟俩辞去了县宝剑厂的公职,自筹资金恢复了"沈广卤剑铺。铺址在城东麻车岭脚,接着城郊区的"剑池宝剑厂"、商业局所属的"古剑厂"以及个体的"龙渊剑厂"、"阿金剑铺"等等,象雨后春笋一样,涌出了五十多家,龙泉成了名副其实的"宝剑城"。由于势头发展快,县里一时跟不上制订政策措施,因而在商标、税收、价格等等方面曾一度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日益暴露后,引起了各级领导重视,在行政领导和司法部门的努力下,逐步得到解决。


  1984年,县里某些领导人为了增加生产,满足市场需要,提出要求龙泉宝剑走机械化生产的路子,并指定在县二轻局所属的龙泉宝剑厂厂址内筹建"宝剑机械化生产流水线",此项目经浙江省计经委审批,于1985年1月破土动工。为了加强筹建工作,县二轻局虚设立一个"龙泉县宝剑总厂"(当时谓辖龙泉县宝剑厂、宝剑二厂、三厂和宝剑公司)。"流水线"设计投资105万元,建筑面积2088平方米,年产宝剑10万把。但是因工程前期的"可行性报告"不实,工艺流程设计与宝剑手工工艺出入较大,有部分设备造型欠妥,某些工艺、技术未过关,因而不能投入使用,使龙泉县宝剑厂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经多年多方协调,才将债务问题解决。这是项目选择和投资方面的一个严重教训。

 

  1985年12月,龙泉县宝剑厂受国防部外事局委托,特制了250把16鲁寸的高级龙泉宝剑。这批剑在装璜工艺上有了创新:剑面上刻的"龙泉宝剑"四字系国防部门张爱萍亲笔行书,它比传统的宝剑刻篆字难镌刻,这在镌刻工艺上有了前进;在包铜工艺方面也与前不同,改变了以往的冲花艺术,而采用雕刻工艺,在如意头和上下节上雕出浮花,更显得古色古香、典雅古朴。

  这期间,万字号宝剑厂也有了新的发展。1985年核准使用"万"字注册商标,与杭州钢铁厂联营,后把厂址迁至环城东路路口新大楼,扩大生产,不久,又与香港武道企业中心合作。根据在港的宋皇后裔、剑术传人、香港《新武侠》杂志总编赵从武提供的图样,反复研制,试制成功仿宋龙骠剑。此剑刃长99厘米,阔3.6厘米,由王镇铭等研制。它的特点是刚中寓柔,前柔后刚,兼有普通龙泉宝剑软硬剑之优,刚锋能断铜板,而剑之中部可弯大弧形,松之即能弹直,刃上可见若隐若现的岩状纹和松针纹。仿宋龙骠剑分长剑、短剑两种,外型精美别致,剑柄和剑鞘均用上等花榈木制成。剑鞘包铜是凸花兽头和菊花瓣,给人们雍容华贵又古香古色之感。相传这种长剑在一千多年前的宋太祖赵匡胤就曾使用过。宋太祖临阵身先士卒,亦不准有后退之将士,因每以长剑在畏敌后退的将士的头盔上刺下印记,战罢巡视将士头盔,见盔后有其剑痕者,即命以军法处斩,一次竞达百数十人。万字号宝剑厂所仿制的龙骠剑不能不说是对宝剑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年万字号产值达35万元,创汇23万元,创利税8万多元。万字号宝剑还荣获浙江省1986年度乡镇企业出口创汇先进单位。

龙泉宝剑有史以来不存在标准化。但是在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势下,对龙泉宝剑的生产进行科学管理有了条件。为此,龙泉县宝剑厂在1987年这一年里,做了大量的工业生产经营的基础工作,接受了浙江省标准计量局的委托,制订了浙江省宝剑质量标准《浙Q/SG45-84标准》,同时根据本厂的技术和工艺水平,又制订并实施了比《浙Q/SG45-84标准》要求更高的《龙泉宝剑Q/LBJ05-87标准》。这是有史以来给宝剑制订的第一个质量标准,使我国宝剑生产步入有质量标准的时代。由于龙泉县宝剑厂的基础工作做得好,因而获得了标准化和三级计量管理验收的合格证,而且"龙凤七星龙泉宝剑"被评为浙江省优质产品。这年十月,又为全国人大代表团出国访问特制了九把高档礼品剑,使龙泉宝剑制作工艺更上了一层楼。先后来厂参观的领导人及文艺界名人有王芳、俞镭、王朝闻、铁瑛、曾涛、李德葆、王家杨、商景才、王耀庭、葛洪升等。

  1988年,是龙泉宝剑的丰收年。龙泉县宝剑厂除花榈木软剑在全国第二十二届工艺旅游品内销展销会上获奖以外,单剑、双剑又在全国和浙江省武术器械评比中获两项"武龙杯"金奖和两项"金狮杯"金奖,而且还在全国旅游工艺品评比中获银杯奖。这一年,龙泉宝剑厂的龙泉宝剑产值和销售额均突破百万大关,创利税16.5万元,成为有史以来最高一年。万字号宝剑厂这一年的产值达44万元,创汇8万元,创利税7万元。全县宝剑产量达八万多把,收入350多万元。也是这一年,国家主席杨尚昆通过秘书吴然向龙泉县宝剑厂定制了一批高档的龙泉宝剑。此剑由季小宝锻制,剑身的一面镂刻精细的飞凤七星和篆体"龙泉宝剑"四字,镶以紫铜;另一面则镂刻云霄腾龙和"杨尚昆"三个亲笔字,镶以黄铜,经三炼四磨,精工细作,费时三月而成;剑鞘选上等花榈木,由谢月娥精刨细削,过三道砂磨,经两道珠擦使剑鞘花纹毕现,光亮照人;剑鞘包饰装璜,请著名银匠邹志章精心制作,包饰件均采用白铜镀银,上、下节是浮雕云勾菊花芯镶橙红色宝石,腰围制成凸菊花内镶绿色宝石,护手是对称凸花云勾盘龙,剑首为凸花祥云,堪称龙泉宝剑的又一珍品。此剑于10月份由县人大主席周功郁带上北京。杨主席接到剑后十分高兴,不但为龙泉县宝剑厂题"龙泉宝剑"四个字,而且将题词的钢笔、题词时摄下的照片和一张国家主席亲笔名片,托县长赵碧春带来,赠给龙泉宝剑厂作留念,并让主席外事秘书吴然写信给龙泉宝剑厂表示谢意。这不但给剑厂的职工极大的鼓舞,而且使龙泉宝剑声誉倍增,销售额一下子从十一月份的8.3万元增至14万元。

  龙泉宝剑自欧冶子创制以来的二千四百多年来,兴兴衰衰,曲曲折折。只有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龙泉宝剑才有了灿烂的前途,宝剑艺人的才智才得充分发挥和发展,他们的生活也日益富裕。龙泉宝剑必定还有更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