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鼎记韦小宝有爱情吗:俞敏洪:活着,总能够慢慢长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5:39:21
俞敏洪:活着,总能够慢慢长大 (2006-07-06 09:03:53)  

  《读者》:新东方的成功让俞敏洪成了传奇人物,同时也有了几分神秘色彩。我们先向读者还原一个真实的老俞。怎么评价自己?

  俞敏洪:传奇人物?我才不是呢!我觉得人们对于传奇人物的定义不对,只要一个人做了一点点事情,就被冠以“传奇人物”的头衔。我觉得传奇人物的定义应该是违反了物理或化学定律还在那里自由自在生活的人。比如说一个人从15层高的楼上纵身一跃,如果掉到了地上,摔死了或摔伤了,就不是传奇人物;如果他飞起来了,或者轻松落地,就是传奇人物。我见过很多被封为传奇人物的人,没有觉得他们有什么传奇的地方。很多人只是认认真真比别人多做了一点事情,或者做事的方式独特了一些,就被叫做传奇人物了。其实,他们只是比常人更加努力和用心一点,做出了一般人认为自己做不了的事情。也有很多媒体称我为传奇人物,我听了觉得好笑,因为我觉得自己再普通不过,甚至觉得自己很笨,因为我从小到大成绩都很一般,考大学考了三年才考上。怎么做成新东方的?慢慢磨出来的呗。因为大脑不够用,只能一心一意做一件事情,所以新东方就起来了。新东方也没有太多的创意,只是认认真真地教学生,学生就来了。我自己很平常,1岁到18岁在农村,农活干得不错;18岁到北大学习;23岁从北大毕业,然后留在北大教书;30岁从北大出来,成立了新东方学校,然后就一直干到今天。和大家一样,每天吃三顿饭,晚上也睡觉。不同的是可能很多人干一件事久了就烦了,我不烦,我干一件事干得越久越来劲,所以到今天还在对学生不亦乐乎地重复昨天的故事。

  《读者》:当初决定办学的初衷是什么?现在所做的和当时的期望有什么不同?

  俞敏洪:当初办学根本就不是出于什么要为中国教育做贡献之类的理想。当时连活下去都困难,哪来什么为教育做贡献的理想,纯粹是为了活下去。当时我联系出国,美国人就是不要我,我把仅有的一点存款都花完了,家里没钱了,就只能背着书包出去教书,捞外快呗。当时北京己经有很多语言培训学校,我业余时间去当老师,挣点钱补贴家用,讨老婆的欢心一一我怕自己太没出息被老婆休了。我在北大十多年,眼前女孩经过了上万个,好不容易追到一个,如果再被甩了,就得一辈子打光棍。在外面教了一段时间书,就觉得,自己如果办一个培训班,不就能够挣更多的钱了?所以就决定成立一个学校,自己干上了。后来,学生越来越多,新东方就活下来了,发展了,就有了今天。现在我们确实开始想着为中国教育多做点事了,至于怎么做我们还真没有想得太清楚,慢慢做吧,只要良心好,就能够做成事情。很多人都喜欢谈远景、理想,我们不喜欢谈太多,有一点上进心就行了。

  《读者》:从一名英语教师到一位企业管理者,您把一个由一群教书匠组成的学校打造成了一个极具活力的现代化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您跨越的最大的艰难是什么?

  俞敏洪:最难超越的就是我自己一一陈词滥调,但是充满了真理。我真想把自己变得无所不能,但实际上每一个人都充满了平庸和无能,但也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能够享受平凡的生活。上帝把我们送到人间,就是让我们来体会每一天微不足道的快乐,那些体会不到快乐的人,就会天天生活在痛苦中。

  《读者》:您多次表示自己是一个很容易满足的人,一个容易满足的人怎么会取得如此成就?

  俞敏洪:满足不等于停止进步。我是不是一个很容易满足的,人要看什么方面了。比如我吃饭从来不挑,每天三碗面就打发了,方便面也行。穿衣服也不挑,我身上没有什么名牌服装。对于新东方做大做小,我也无所'谓,不论大小,只要自己做得开,心就行,只要来学习的学生开心就行。做得再大,自己不开心,一点意思都没有,把别人弄得不开心了,更没有意思。现在新东方做大了,我最害怕新东方的员工不开心,最害怕学生不开心,我自己开不开心都无所谓了。其实还是有所谓的,但是你周围人多,你就得大公无私一点,所以有时候不开心也只能忍着。但我还是很努力的,我还在努力学习,读各种书籍。我还在努力学单板滑雪,常常摔得半死不活。人们说是老狗学新游戏,但我还是自得其乐。努力一点,使自己的思想和血液流动得更快一点。一个人的满足应该是对于物质世界而言的,思想和学习不能够满足,否则灵魂就死了,人活着就没有什么意思了。

  《读者》:新东方是民间资本办学的典范民间资本更讲求回报,怎样才能让教育这项神圣的事业既不变味,又有利可图?

  俞敏洪:新东方不可能拿到国家的教育经费,相反,我们每年还要向国家缴纳各种税收,如果没有利益,新东方怎么办下去?把我卖了也办不下去。新东方收取学生合理的学费,把学费转成老师的工资、教室的设备,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培训和教育,互惠互利,实现双赢。新东方做到今天,越做越大,贡献都来自于新东方的学员。很多人觉得做教育就不应该提钱的事,也许在基础教育领域和公立教育领域,应该是收取学生费用越少越好吧。至于私立教育,尤其像新东方这样的培训教育,完全在市场经济下,如果不收学生的学费,几天就得完蛋。教育和赚钱是矛盾的?也许这样说更好一点:如果办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这是完全错误的;但如果把提供优质教育放在首位,让学生自愿出钱来学习,这是很正常的。我觉得提供优质的私立教育和适当的盈利是不矛盾的。

  《读者》:新东方在英语教学方面似乎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新东方的教学究竟有何神奇之处,和传统教学有什么不同?

  俞敏洪:新东方没有什么神奇之处,我们只是要求老师更加理解学生,知道学生想听什么,并且以恰当的方式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其实所有的能量都在学生身上,只有学生自己想学,才能够真正学好,所以我们强调老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中国的传统教学讲究一板一眼,新东方喜欢欢蹦乱跳;中国的传统教学以老师为中心,新东方以学生为中心。我们对老师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要求:教学内容、激情、励志和幽默。教学内容就是要求老师上课时内容丰富,基础扎实,讲课熟练,切合主题,少讲废话。激情是贯穿整个授课过程的一种感染力,一种让学生感到你在拼命的精神。激情是通过老师的行动、语言、语调和发自内心的对教学的热爱体现出来的。新东方的很多老师在上课时常常因为自身的努力而感动学生。新东方有一句话:只有一堂让自己感动的课,才能感动你的学生。而激情是打动人心的最重要的因素。励志就是用那些让人听了热血沸腾的语言、故事和格言使学生从痛苦、失败和沮丧中振作起来,使他们感到生命开始充满力量,产生想冲向和拥抱整个世界的感觉。幽默是在授课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到老师的语言生动活泼,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之余,接受各种知识。如果一个老师能够把这四大要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那他就能够成为新东方的品牌老师,成为新东方的骄傲。这四大要素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讲教学内容必须贯穿整个课堂,这是学生之所以来到新东方的最重要的原因;激情必须体现在讲课的每一句话语里,这是学生认同你的最重要的因素;励志必须一两句话就能够打动人心,太罗嗦肯定让学生心烦;幽默必须润物细无声地体现,否则就成了平庸的笑话和无聊的打趣。

  《读者》:现在有一种非常普遍的看法,就是认为我们这个以汉语为母语的国家过分强调了英语的学习,以致出现了汉语和英语教学“本末倒置”的现象,您怎么看?

  俞敏洪:强调英语学习会影响国人的汉语水平,这种说法有点荒谬。汉语在中国社会文化中一直占统治地位,这种地位不是几年的外语冲击就可以动摇的。我们承认,当前的汉语是在发生某些变化,比如一些词汇的消失、外来词的增多等。但这并不能表明汉语在走向衰弱,处于颓势。事实上,社会在进步,语言永远都在随着时间变化,当前美国人说的英语与中世纪的英语也有很大区别,这能表明英语也处于颓势吗?汉语当前的状态与其自身的特点是有关系的,这并不是当前所谓“英语冲击”的结果。汉语是内循环型的语言,只有中国及部分海外华人在使用。英语的兴盛并不会影响汉语的流传。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哪个中国人学了英语就把汉语忘了。事实上,往往是那些英语好的中国人,其汉语也一样非常不错。比如,国家领导人的外交翻译们,如果汉语不融会贯通,又怎能准确地翻译领导人的诗词歌赋呢?当前中国人感叹国人汉语水平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目前的教育制度本身,而非学英语。英语和汉语的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并不存在零和博弈关系。

  中国的发展是否可以摆脱英语?我想是摆脱不了的。中外交流日益频繁,汉语较之英语难学,说英语的国家有数十个,中国不可能要求所有国家都用汉语与中国人交流,学习英语至少在当前是中国人的必然选择。另外,在国际社会,大多数文献资料都是用英语写成的,不学英语,怎能得到第一手资料,怎能以最快的速度了解国外信息呢?因此,学英语,于国家,有助于融入国际社会;于个人,有助于提高个人素质。在当前社会中,会英语的人的竞争力明显超过不会英语的,这是公认的社会现实。有人会说,当前近3亿中国人在学英语,英语已成了产业,耗费了中国人大量的精力、财力和物力,可悲的是,中国花了那么高的成本,英语还是没有学好。的确,这也是事实。但是,要明白,高投入低收益并不在于学英语本身,而在于教英语的方式。英语是音频语言,先学会听说,然后再去读写。但多年来中国的英语教学方式却是先去背单词,再学阅读,最后才是听说,结果是事倍功半,到最后多是“哑巴英语”、“聋子英语”。因此,实在没有必要把英语当作替罪羊,把汉语、中国文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乃至诸多社会问题都归咎于英语学习。我们应该懂得这种语言现象背后的深层次道理,即国家实力决定语言优势。英语当前的语言优势与诸多英语国家的国力强势有关,同样因为这条定律,我们应该看出,随着中国的崛起,汉语的兴盛也只是时间问题而已。现在,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在学汉语,与我交流的许多外国人都要求使用汉语,而非英语。我前段时间去美国,发现美国大街上的告示牌、商店招牌上的中文明显比前几年多了,这与上世纪80年代日语在美国的流行有相似之处。不同的是,中国的崛起是持续性的,这决定了50年或100年以后,在世界上,英语和汉语将极有可能平分秋色。

  《读者》:有统计称,在海外各大名校就读的中国留学生中有70%来自新东方。这是新东方成就的体现,但也有人认为新东方的出国培训加速了我国优秀人才的流失。

  俞敏洪:请你先读一下如下数据,你就知道出国留学是否会使中国人才流失。国务院表彰的“两弹一星”的23名功臣中,有21名是回国工作的留学人员;中国科学院629名院士中,留学人员占81%;中国工程院423名院士中,留学人员占54%。这组数据应该能够说明一些问题。目前发达国家的教育比较先进,尤其是科技教育先进,我们不让学生去学习,就什么也得不到;让他们去学习,我们就离世界先进水平更近一步,中国的发展就有更多的希望。确实,总会有学生不回国,但也总会有学生回国的。刚解放那会儿,中国如此贫困和落后,还有那么多留学生抱着满腔热血回国搞建设,何况现在中国各方面的条件已经如此好了呢?一个人如果一辈子只在一个地方呆着,就会养成狭隘的思维习惯和封闭心态。如果一代人都这样,国家和民族就会停止进步。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进步,不仅仅体现在社会结构的改变,更体现在人的心态的改变,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留学生带回来的不同的文化习惯和思维方式的扩展,中国现在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这一切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和留学政策密切相关。

  《读者》:每天都会有许多年轻人怀揣着各种梦想去新东方学习,有什么忠告给他们?

  俞敏洪:实在是很想给他们忠告,但我自己还没有管好自己,怎么敢给别人忠告呢?如果非要我说,也许这句话是我最想说的:只要活着,就是胜利。就像一棵树一样,活着,总能够慢慢长大。

作者简介

  俞敏洪,1962年生,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1985年任北京大学外语系教师,1993年创办北京新东方学校,2003年成立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现任新东方学校校长、北京新东方迅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等职。其人博闻强志,娴于辞令,幽默儒雅。他精通英语,尤工词汇,是颇负盛名的英语教学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