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晗图片最帅的照片:我们是“最愚蠢的一代”? 来源:《生活周刊》 作者:唐聘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4:39:27

我想我们正进入另一个黑暗和无知的时代。人类延续了数千年的知识、理性与传统,也许就这样结束了,剩下的只有娱乐和成功。像我这样的人,一心要维护书本和阅读的价值,在这个时代只会显得越来越奇怪,不是错误,只是不合时宜、古怪,但我仍然不断尝试。

——[美]马克·鲍尔莱因

在地铁、公交、电梯、酒店大堂等公共场合,这样的场景已屡见不鲜:一个人捏着手持终端(智能手机、iPhone、iPad或电子阅读器),一边紧盯屏幕,一边运指如飞,资讯、图片、网络小说不断刷新,照亮了他/她的脸庞……

这就是数字化时代的神奇,只要宽带、WiFi、3G、WLAN能覆盖到,我们的精神食粮就遍地生长,无贫乏之虞。谷歌、百度、维基,豆瓣、天涯、猫扑,时光网、丁丁地图、大众点评网……无论你忽然想到什么想要什么,搜索即得,实在不行还有“万能的微博”。

什么,知识赤字?最愚蠢的一代?开玩笑!

知识赤字:都是浅阅读惹的祸?

马克·鲍尔莱因没有开玩笑。这位美国埃默里大学的教授发现了一个怪现象:很多美国年轻人不了解1776年、不认识英国首相、不知道宪法第五修正案……而这些,本应是常识。

“想想,你得做多少事情才能这样啊!”鲍尔莱因开始历数:忘记学校的所有课程,历史、地理、英语、哲学、艺术等;不读报刊、不听广播、不看新闻;不读历史,不读人物传记,不读有关恐怖主义、欧洲、中东的书;不参加社会活动。”你的朋友也必须跟你一样,不让任何与历史、时事有关的消息溜进手机被传播。”

如此“高难度”的事情何以会发生?鲍尔莱因直指互联网,“年轻人正被数码时代的娱乐消遣工具如手机、社交网络和短信淹没。”尽管他们写博客、发微博、用MSN聊天,却只沉浸于幼稚、琐碎的东西,同历史、公民义务、国际事务等现实世界毫无关联。

别以为这离我们很遥远。世界是平的,别人有多蠢我们可能也有多蠢。十年前零点公司对北京、上海、深圳、武汉四座城市的青少年历史知识状况做了调查,合格者不足三成。如果说那时网络尚未普及,那2010年一项关于青少年历史知识的调查试卷就更令人难堪:测试者平均得分27.69,及格率才 1.5%!

原因在哪里呢?8月中旬出炉的《新媒体环境下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研分析报告》透露了答案。这份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发布的调研报告中有两点耐人寻味:第一,认为阅读变重要的人越来越多,读书时间却越来越少;第二,认为传统阅读效果最好的人越来越多,阅读纸质书的时间却越来越少。

“多出来”的时间流向了何方?正是鲍尔莱因深恶痛绝的网络阅读。分别有33%和19%的受访者表示依靠网络、手机获取信息,虽没超过传统阅读者的比例,但持平乃至超越指日可待。调研负责人亦坦承:“比起传统阅读,数字化阅读更具有娱乐化和浅阅读化的倾向。”浅阅读成为主流之际,或许是知识赤字时代降临之日。

知道分子:深度死了,春天来了?

缺什么补什么,在知识赤字时代,最受欢迎的可能要数“知道分子”了。

这个词的发明权归王朔。2000年,王朔写了篇文章叫《知道分子》。他是如此形容这个群体的:“第一个人说的,叫‘知识分子’。第二个,第三个,还有不知道隔了多少代隔了多少辈,俗称‘八竿子打不着的’,都叫‘知道分子’。”话说得又绕又痞又调侃,贬义则是鲜明的。

4年后,70后作家蒋峰用直白的语言做了重述:“知识分子应该是从事创造性的精神活动的人,而当代的知识分子没有这种能力,他们充其量只是比常人多知道了一些事情,故王朔以‘知道分子’称之。”

接着,蒋峰却把贬义改成褒义。在他看来,知道分子指那些“对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有比较全面的了解,甚至有相当程度研究,但还没有达到知识分子的深度而又热心社会观察和文化观察的人士”。他们尽管在专业的深度上不及知识分子,但少了些书呆子气,多了些现实关怀,能充当知识分子和普罗大众之间的纽带和桥梁。

蒋峰发出这份《“知道分子”宣言》短短几年,随着互联网特别是SNS、微博的勃兴,知道分子迎来了春天。

这其实很好理解,据前面那份“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研报告”,多数受访者认为网络阅读“浅薄简单”,要精读还得选择纸质阅读;而实际上,有耐心精读的人并不多。既肯定精读的价值,又懒得精读,知道分子的作用便凸显出来——把自己精读的感想和成果,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喂”给大众。

梁文道就是这样的知道分子。他在凤凰卫视的《开卷八分钟》里每天介绍一本书,张爱玲、王小波、亚当·斯密都有,但避免玄谈,拒绝“无聊虚假的深度”。他所著的《常识》和《我读》这两本书,也都保持了一贯风格。

思维退化:随手转发,放大了愚蠢?

但事情没那么简单。知道分子固然能弥补一些知识赤字,浅阅读的性质却不曾改变,换言之,想用杯水车薪抹平赤字是个大幻觉。要命的是,由于多活跃在微博上,知道分子自己也经常掉入浅阅读的陷阱。

有趣的是,身为著名“知道分子”,梁文道对微博没什么好话。他直白地告诉大家不会开微博,“我反感这种媒介!”理由是:“在微博上,人们根本没耐心读完一篇文章,总是看几段就转发、评论,越来越多的人聚拢过来,讨论、批判。但几乎都是断章取义,离真相十分遥远。”

离真相越远,离愚蠢就越近。更糟的是,如鲍尔莱因指出:“互联网的最大好处是提供了一个平台,让所有人都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坏处是不加区分地为任何人提供发表言论的条件。”SNS,微博方便转发、评论的特征,使我们的愚蠢滚雪球似的被放大;而正因为众声喧哗,我们并没有听出自己的愚蠢,只觉得叫嚷得还不够响亮。

这类现象不止在网络上蔓延,翻开报刊杂志、打开电视广播,也满是专家学者、知道分子的身影,评论时事,热闹非凡。都在“吐槽”,却疏于吸收新知;都爱指点江山,却鲜有深刻反思。这情形恰似时事评论家熊培云形容的“瀑布”:“只有噪音,没有营养。”

回过头想想,这真是一条令人惊恐的“思维退化链”——浅阅读造成了知识赤字,而为了弥补知识赤字,知道分子崛起,但终究抵挡不住浅薄和平庸的泛滥成灾。

我们难道真将沦为最愚蠢的一代?


 

我们是“最愚蠢的一代”? 来源:《生活周刊》 作者:唐聘华 三联生活周刊对话《最愚蠢的一代》作者 《最愚蠢的一代》 经济学家的乌龙球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作者:岑嵘 老百姓的感受最可信 来源:《理财周刊》 作者:邢力 作者:潘小航 我们是这样拆迁的 来源:学习时报 达.芬奇的分歧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作者:大仙 美国新书:最愚蠢的一代 贪官是被我们宠出来的 来源:《经典阅读》 作者:徐辉 贪官是被我们宠出来的 来源:《经典阅读》 作者:徐辉 马克·鲍尔莱因:《最愚蠢的一代:数码世代如何麻痹了年轻的美国人并危及着我们的未来》 [图片] 莫枫:泄吧 我们是“失望的一代” 最是那入心的回眸 来源:《最是那入心的回眸》 作者:周童 《垮掉的一代》中文版首次推出 作者:傅小平 来源:文学报 《麦田里的守望者》作者去世:塑造垮掉一代形象 来源:人民网 《麦田里的守望者》作者去世 塑造垮掉一代形象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利润最大化是最愚蠢的想法 利润最大化是最愚蠢的想法 报复是最愚蠢的事 美国震惊:中国的战争机制是世界最可怕的?时间:2009-12-17 22:08来源:网络 作者 人生是有配额的--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侯文咏 不读李白---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作者:刀尔登 “萌系控”85后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作者:张静 17:00 来源:证券市场红周刊 期号:2011年第10期 作者:陈思 攻守兼备的“人造太阳”-热点追踪-证券市场红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