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坡武院女生:防“栓”于“未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1:03:07
       近几年,我们常常在报纸上读到这样的新闻:某个名人大腕,平素身体健硕,社会活动频繁,突然于某日突发急病,最终因抢救无效而撒手人寰,事后经医院检查,诊断为“心肌梗死”或“中风”。
  众所周知,心肌梗死和“中风”皆因“血管堵塞”所致。医学上将这类因“血管堵塞”导致的疾病,统称为血栓性疾病。根据血栓发生的部位不同,又可分为脑梗死、心肌梗死、肺梗死、下肢深静脉栓塞、肠系膜栓塞等。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约有1800万人死于各种血栓性疾病,血栓病已成为我国与西方国家人口死亡的主要疾病,同时也是造成劳动力丧失、生活质量下降与疾病负担增加的主要原因。
  血栓病发病率高,死亡率和致残率高,复发率也高。同时,血栓病又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在疾病早期或血管堵塞不太严重的时候,常无明显症状,容易被人们所忽视,血栓病常在不知不觉中悄悄进展,直至最终发病并导致严重后果。
  诚然,在医疗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血栓病已不再是“不治之症”。不少患者在发病后及时接受了抗凝、溶栓或介入治疗,最终得以基本康复。但毋庸置疑的是,这些治疗费用高、风险大,将来复发的概率也高。
  俗话说,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与其花大力气、冒大风险,在“已病”后再去“亡羊补牢”,不如花小力气、尽量不冒风险,在“未病”时即“未雨绸缪”,防“栓”于未然。
  想要防“栓”于“未然”,重点在于控制“易栓”因素,增强防栓意识。凝血因子基因异常、吸烟、高脂高糖饮食、高血压、脂代谢紊乱、糖代谢异常、妊娠、长期服用避孕药、外科大手术后,以及长时间静坐不动等,都容易诱发血栓病的发生。如果大家能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避免这些“易栓”因素,就能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免受血栓病侵袭。         此外,在医生指导下预防性口服阿司匹林,在骨科、心脏等外科大手术后预防性使用抗凝制剂等,也有助于减少血栓事件的发生。在此特别提醒中老年人,若出现无明显诱因的胸闷、胸痛、头痛、眩晕、下肢肿胀、四肢麻木无力或感觉异常时,都要警惕血栓病的发生,应尽早去医院就诊。
  现代社会节奏快、压力大,忙忙碌碌的现代人常无暇顾及自己的健康,不断“演绎”着“年轻时拿命换钱,年老时拿钱换命”的悲剧。至于年纪轻轻就患上心肌梗死、中风,导致终身残疾甚至死亡的例子,更是屡见不鲜,令人扼腕痛惜。
  血栓病凶险吗?当然,因为它轻则致病,重则致死。
  血栓病可怕吗?当然不,因为它可防可治。
  防先于治、防优于治、防胜于治、防重于治。愿大家都能牢记这句至理名言,并将其付诸于行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