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笛水壶壶盖安装视频:把经济学当哲学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5:06:44

上周和好朋友dbs聊天都同时聊到,我们都是在把经济学当哲学看,dbs说:经济学是一种看世界的角度。我想补充一下,经济学也是我们看自己的角度。

1. 关于幸福,关于目标,关于理想,关于成功

不管是佛家,道家,还是基督教,都有很多教大家“功成名就不是目的,开心快乐才是意义”(出自周杰伦《稻香》)的故事,但对于一个无神论的理科生来讲,最好的故事莫过于用数学来证明。

经济学上有一条很重要的“边际效益递减规律”,容我在这里为没学过高等数学的同学解释一下什么叫“边际”,“边际”就是“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意思。“边际效益递减”,就是“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投入的效用递减”,简单说就是你每多吃一碗饭的效用,都比你之前那碗饭的效用要减少,再简单说,你每多赚一块钱的效用是递减的。

如果“收入”和“幸福感”画在一个笛卡尔坐标上,应该是一条曲线,这条曲线一开始很陡,因为每多赚一块钱对你的效用都是很大的,然后会慢慢趋近水平,一直到每多赚一块钱对你都没什么感觉。用数学的语言说,这将是一条收敛于某一个水平“边界”的曲线。对于每一个人的每一个阶段,最重要的是知道那个水平线在哪里,这叫目标,对于很多人来说,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养老无忧就是那个边界。

奇妙的是人生不止一条这样的曲线。比尔盖茨的“个人保障曲线”很早就达到了那个“衣食住行”边界,他就自己再画了一条更大的曲线—“让每一个桌面上都有一台电脑”,新的坐标系里面,纵坐标仍然没有变,还是“幸福感”,只不过横坐标变成“电脑的普及率”,毫无疑问,今天的比尔盖茨也成功把自己和他的企业王国带到那个边界上,这就叫成功。于是比尔盖茨就重新再画了一条曲线,纵坐标仍然是“幸福感”,横坐标是“反贫困,反饥饿”。

今天的比尔盖茨重新开始他这条新的“曲线”,和所有成功人士的习惯一样,以终为始,又开始他崭新的征程。

一个人,每一个阶段都能找到自己的目标,知道自己“幸福”的来源,知道自己的“边界”哪里,那他永远有发奋的动力,同时也不贪婪,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停止。这个观点,是我在经济学上学到的。

2. 关于选择,交换,以己之长换彼之长

我小时候的接受的教育是要“全面发展”,我自己的经验是总是把自己最大的精力放在自己最不擅长的学科上,直到出来工作,我还认为自己不善与人沟通,我一度渴望做销售,一是觉得“功成名就”可能会快些,二是觉得自己应该培养“与人沟通”的能力和建立自己的人脉,可能会更有利于以后的发展。我毕业后一年时间几乎都是在做销售的工作,差点还去了当店员,当我停止这个尝试,回到一个程序员的电脑桌前面时,我发现我的精气神都回来了。

在最郁闷的时候我重新读经济学,我明白了现代文明发展最大的一个动力之一就是分工,交换。这样说很宏观,很马克思,但我们把镜头放大到微观上,那就是我们人生一个很重要的命题–选择。

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经济学上认为不可能,因为有“机会成本”,我选择了做销售的高收入(未必高,只是“可能”高),那我就放弃了自己写程序的收入,天分和满足感。所以经济学上最好的选择就是做你最擅长,最有满足感的事,并与人交换。

所以一个人,如果你对自己现在做的事情不满意,那就应该想想自己放弃的是什么?你觉得自己“在血汗工厂被人剥削”,那你应该想想自己放弃的是“无所事事,入不敷出”的农村生活,这样你就应该对“剥削”感到满意,right?很多时候清楚自己放弃的是什么(机会成本)是非常重要的。

有一点遗憾的事实就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擅长的事,有很多人最擅长的事就是“无所事事”,其实这个问题比想象中要严重,找不到自己擅长的事,意味着找不到目标,找不到人生的边界,意味着没有幸福感。

还有更遗憾事实就是不承认上面这个事实,放弃继续寻找的勇气。

因为经济学的关系,我更坚定我的选择是正确的,我不必面面俱到,以己之长换彼之长,足矣。

3. 要相信市场

家里买房的时候,我问我父亲,要不要去找XXX(一个远房亲戚),他门路多。父亲回答干净利落:“不需要,要相信市场!”。我当时就想,好一个“相信市场”!

现在大家流行的批判“市场失灵”的时候,大家知道“市场”的反义词是什么么?就是“关系”。

读了经济学以后,我更加“相信市场”了。市场是什么?市场就是竞争。懂得这个道理以后我就给自己的工作撂了狠话,我问自己:有没有比别人更便宜,有没有比别人做得更好,有没有比别人更守信用。

相信“关系”的人从来不严格要求自己,相信“市场”的人才会提醒自己要勤奋,要刻苦,比别人学得多点,比别人做得多点,比别人耐心多一点。

对,在中国,“关系”是从来不失灵的。但“相信市场”的人多了,“关系”总有失灵的一天。

学经济学,很多人以为我是在学习治国之道,其实经济学可以帮助我看清自己,目标是什么,想要的是什么;做每一件事开价多少,“机会成本”在哪里,我必须放弃的是什么,值得么;最后是要怎样去做。

是不是很哲学,很“爱智慧”? So,我爱经济学,爱它里面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