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是什么动物: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5:08:39

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

(2008-05-16 19:07:09)转载

在上篇博文“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解题能力问题”中,我们用清晰的思路解决了“子弹穿过水瓶”的问题,还画了一幅思维路径图。一定会有细心的人注意到,这幅图虽然给出了正确的答案,但里面也有什么水的浮力、密度,甚至光的折射、反射等等跟正确答案一点都不沾边的东西。

既然解决这道题,只需要知道水的压强的方向就够了,去想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干嘛?不是浪费时间吗?本来我就觉得自己脑子不够聪明,想要提高思考的效率,现在倒好,用了这幅思维路径图,不仅没有找到“捷径”,还要多走几条弯路,这不是在拿人开心么?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来看这样一幅图。它是1983年的高考作文试题,叫做“挖井”

  

这幅漫画很容易看懂:我们做事情的时候,不能象图中的挖井人一样,东挖挖、西挖挖,三心二意、浅尝辄止,最后还埋怨地下没有水――实际上只要他在多努力往下挖一点,就可以找到水源了。所以说,干什么事情都要专心致志、坚持到底,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这个寓意当然很好,不过现实情况和这幅漫画的情况有所差别。大家比较一下,下面这幅图和原图有什么区别?哪个更符合现实?

 

 

 

在现实中,要想成功必须坚持不懈,但坚持不懈不一定能取得成功,关键在于你坚持的方向对不对。鲁迅先生说过:“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道理很深刻,但是不能胡乱套用,比如说:“地下面本来没有水,挖的深了,也就有了水。”这就错了,地下如果本来没有水,挖得再深,也挖不出水来。

 

真正要把水挖出来,实际上需要两个步骤:第一是横向挖,然后是纵向挖。

 

纵向挖大家都明白,就是往深了挖。但在费力的深挖之前,先要估计一下地下面有没有水,值不值得费那么大的劲挖那么大个坑――这就需要横着挖。所谓横着挖,就是在地面上多换几个点试着挖一下,如果越挖泥土越潮湿,那有水的可能性就大,就值得深挖;如果越挖越干,那有水的可能性就小,或者发现石头太多,根本挖不动,就应该换个地方试一试。

 

我们在学习和解题的时候,也跟挖井一样,需要横向的思维和纵向的思维。一道题目拿到手以后,除非你是天才或者以前做过这道题,否则不可能一下子就想出答案。正常的思考过程应该是:根据条件和问题,想一想从哪些方面着手可能做出来,每个方面都试一试,如果此路不通,那就再换一条――这是横着挖。 

不断的尝试,发现有一条路可以走通,于是深入思考,精确计算,最后找出答案――这是纵着挖。

 

但实际情况是,我们现在往往只重视纵向的思考,而忽视了横向的思维。比如老师讲题:“大家看!这道题的思路是这样的:从这个点出发,这样推、这样推、这样推――就把答案算出来了。”至于这个点是怎么找到的,推理过程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则很少去讲。很少去讲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不这样做就找不到正确答案。

 

这就好比我们去向挖井高手请教怎么挖出水来,他把我们带到某个地方,说:“看我的。”说完只看见铁锹乱舞、尘土飞扬,一会儿挖出一个深坑出来,里面咕噜咕噜往外冒水。然后对我们说:“明白了吧?就是这样挖的。”

 

大家一看,哇,原来挖井这么简单,于是自己也拿着铁锹找个地方猛挖一通,也挖出一个一模一样的深坑出来,只是里边说什么也不冒水。大家挖得腰酸胳臂疼,却看不见一丁点水,想想自己的动作跟挖井高手没什么两样啊?于是得出一个结论:人家就是比我聪明。

 

解题的过程,并不等于思考的过程。就好像挖坑的过程,并不等于挖井的过程一样。这是我们很多人存在的认识误区。你向别人人请教问题,他给你不仅给了你答案,还讲了一遍解题过程,这就好像他不仅让你看到水,还让你看到他在挖坑。但是,这并不是解题的核心,真正的核心他没有讲出来:为什么要在这里往下挖?

 

前面我们分析的“子弹穿过水瓶”的题目,它的思维路径图当中,实际上也包含了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两个维度:



 

横向指的是“全面思考”,纵向指的是“深入分析”。我们从塑料瓶、子弹、水三个方面进行尝试,把问题的可能方面都想一想,最后逐一排除,发现需要从“水的压强的方向”这个路径来解题。

 

这样的思维模式,实际上是普通人解决问题最有效率的方式:

塑料瓶、子弹和水这三个关键词都是题目中有的,我们从题目的关键词开始思考,而不是漫无目的的胡思乱想,大大减轻了思维的负担;

 

所以,只有把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结合起来,全面思考,逐级排除,最后找准方向,一针见血,才是我们普通人成为解题能手的惟一有效途径。

 

原载李晓鹏学习方法博客http://blog.sina.com.cn/xiaopengjiaoyu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