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尾汁:第二章 药用植物资源的分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0:58:31

第二章 药用植物资源的分布

作者:顺   出自:药用植物资源 浏览/评论:3,496/1   日期:2009年5月2日 09:42

第一节 世界药用植物资源分布概况

    由于地域的自然条件、气候类型、植物区系和自然资源的差异,各大洲呈现出各自独特的药用植物分布,其数量和类型都有很大差异。依据不同地区的地域性特点,对它们的分布进行简要介绍。

一、 亚洲的药用植物
    (一) 东亚及部分东南亚地区
   
代表性国家有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越南、新加坡、菲律宾等。分为寒温带、温带和亚热带植物,少数为热带植物。代表性种类有人参、五味子、党参、甘草、当归、贝母、何首乌、枸杞、红花、麻黄、菊花、黄芪、黄连、山药、牡丹、桑、厚朴、茵陈蒿、麻黄草、地黄、半夏、桔梗、龙胆、白术、黄檗等。
   
(二) 南亚地区
   
代表性国家有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锡金等,大部分为亚热带和热带植物。代表性种类有香桃木、蒜、蓖麻、丁香、肉豆蔻、圣罗勒、印车前、毛喉鞘叶苏、倒地铃、姜黄、小豆蔻、相思子、石榴、木香、印度樟牙菜、香茅、姜、印楝、印度橘、印防己、穿心莲、假马齿苋、齿叶乳香树、紫柳、鹰叶刺、白花酸藤子、杂色刺桐、木苹果、积雪草、菖蒲、睡茄、胡椒、昂天莲、荜茇等。
   
(三) 中东地区
   
代表性国家有伊朗、土耳其、沙特阿拉伯等,这一地区气候干燥,土壤贫瘠,大部分为荒漠草原或旱生药用植物,如催吐萝芙木、毒毛旋花子、欧派利吞草、尖叶番泻、短叶布枯、阿拉伯咖啡、钩果草、散沫花、骆驼蓬、罂粟、阿拉伯金合欢、巧茶、瓜尔豆、胡芦巴、海枣、西红花、曼陀罗、莨菪、大阿米、黑种草等。

二、 非洲的药用植物
    非洲在药用植物的应用上也有悠久的历史,包括了东非、西非、南非等地区,代表性国家有扎伊尔、坦桑尼亚、南非等。由于地处热带沙漠、草原、赤道雨林、温带草原地区,植物种类丰富,绝大部分为热带植物,如毒扁豆、金合欢、油橄榄、香荚兰、库拉索芦荟、苏丹可乐果、钩果草、依兰、蓖麻、白粉藤、干酪鸡骨常山、非洲肾果、龙葵、金鸡纳树、积雪草、相思豆、马钱子、藿香蓟、睡茄、姜等。

三、 美洲的药用植物
    拉丁美洲代表性国家有巴西、墨西哥、秘鲁、智利等,由于气候潮湿、雨量充沛,是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大部分为热带植物,主要种类有吐根、龙血树、猫爪草、巴拉圭茶、南美防己、绒毛薯蓣、卡披木、旱金莲、竹芋、过江藤、波尔多树、巴西可可、皂树、凤梨、鳄梨、巴西晃晃木、牙买加苦木、古巴香脂树、南美牛奶藤、狭叶胡椒、绒毛钩藤、秘鲁拉坦尼、秘鲁香树、魔根、玛卡独行菜等。厄瓜多尔也是全球拥有生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药用植物资源丰富,常见的有臭草、旱芹、金边龙舌兰、紫金皮、麝香草、迷迭香、洋金花、毛蕊花、番木瓜、婆罗门皂荚、金盏草、玉蜀黍、罂粟等。
   
北美的药用植物主要种类有西洋参、贯叶连翘、小白菊、大果越橘、锯叶棕、玉蜀黍、糙枝榆、紫苞泽兰、美洲花椒、山梗菜、北美黄连、垂序商陆、侧花黄芩、欧洲荚GC96F、块茎马利筋、北美金缕梅、鳄梨、花菱草、类叶牡丹、月见草、总状升麻、匍匐特那树、黄矮百合等。

四、 欧洲的药用植物
    欧洲本土分布的药用植物大都为温带和寒温带植物,常用种类有黑莓、水飞蓟、黑接骨木、药蜀葵、山金车、药用鼠尾草、锐齿山楂、互生白千层、药用报春、百里香、毛地黄、三色堇、薰衣草、贯叶连翘、缬草、毛果一枝黄花、糙枝榆、旱芹、欧洲荚蒾、苦艾、金盏菊、啤酒花、小白菊、蓍草、穗花黄荆、大荨麻、迷迭香、神香草、欧洲荚蒾、药用聚合草、母菊、菊蜀葵、颠茄、黄矮百合、欧洲越橘、总状升麻、波希鼠李、绒毛钩藤、母菊、大果越橘、月见草、薄荷、小白菊、山楂、银杏、欧洲七叶树、芦荟、生姜、洋蓟、卡瓦胡椒、水飞蓟、紫锥菊、锯叶棕、贯叶连翘、熊果、欧当归、垂序商陆等。

五、 澳洲的药用植物
    澳洲主要的药用植物有蓝桉、沉香、互生白千层、东方狗牙花、香荔枝、积雪草、蒲桃、香荚兰、澳洲鸡骨常山等。

 

第二节 中国药用植物资源的自然分布

    中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和中部、太平洋的西岸,处于中纬度和低纬度,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和温带,少部分属于热带。我国具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平原等多种地貌类型,是一个多山国家,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86%。综合我国自然条件的重大差异,可把自然区域划分为东部季风区域、西北干旱区域和青藏高寒区域。其分界是:东起东北大兴安岭西坡,南沿内蒙古高原东部边缘,进入华北,转入沿内蒙古高原的南部边缘,向西南黄土高原西部边缘,直接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相连接。在这条线以东是东部季风区域,然后,沿青藏高原北部边缘,可明显分出西北干旱区域和青藏高寒区域。其不同自然条件对生物种类和药用植物分布有着重要影响。
    三大自然区域的明显气候特征是东部湿润,西北干旱,青藏高寒。热量和水分是决定药用植物资源分布的两个主要因素。水分和热量的结合,导致植物地理分布的形成:一方面沿纬度方向成带状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称为纬度地带性;另一方面从沿海向内陆方向成带状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称为经度地带性。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合称水平地带性。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植物也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称为垂直地带性。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结合起来,影响并决定着一个地区植被种类和分布的基本特点。这就是“三向地带性”学说。
    我国药用植物在三大区域的分布特征是:东部季风区域以纬向分布最明显;西北干旱区域以经向分布最明显;青藏高寒区域以垂直分布最明显。

一、 东部季风区域的药用植物资源分布
    东部季风区域从南沙群岛南缘的曾母暗沙(北纬3°58′)到黑龙江漠河附近黑龙江主航道(北纬53°31′10″),南北距离5 500 km,东临太平洋;东北与俄罗斯、朝鲜接壤,西南与印度、缅甸、老挝、越南相邻;行政区划上包括除新疆、青海外的内蒙古、宁夏、西藏、甘肃省区小部、其他省市区大部或全部。该区域的特点是季风特别活跃,东南部气候湿润,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干旱;地势较为平坦,植被的纬度地带性分布明显,依次为东北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阔叶混交林、华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华北亚热带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西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华南热带季雨林及雨林。药用植物资源的分布与植被分布规律基本一致。
    (一) 东北寒温带、温带区
    该区位于我国东北部,属寒温带,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是我国纬度最高、气候最冷,受海洋季风影响的自然区域。其基本特征是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温暖、湿润而短促,春季多大风,秋季风速较春季小。降水集中在夏季,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为400~700 mm,长白山地区东南侧可达1 000 mm。全区分布较广的地带性土壤有寒温带的漂灰土,温带的暗棕壤、黑土和黑钙土。区内森林植被以针叶林与针阔叶混交林为主,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茂盛。有维管束植物约2 670种,约占全国总数的1/10。该区药用植物资源的特点是地道品种和珍贵、稀有种类多,蕴藏量和产量大,代表性药用种有人参、黄檗、五味子、细辛、黄芪、刺五加、桔梗和党参等。
    东北区纵横均在1 000 km以上,根据气候因素,参考地形条件并结合药用植物分布的特点,可将东北区分为大兴安岭北部山地、东北东部山地和东北中部平原三部分。
    1. 大兴安岭北部山地
    包括东经127°20′(黑河附近)以西、北纬49°20′(牙克石附近)以北的大兴安岭北部及其支脉伊勒呼里山地。该区地势是东南部较低、西北部较高,一般在海拔700~1 100 m。年均气温0℃以下,绝对低温约在-48℃,全年无夏。大陆性气候特征显著,年降水量360~500 mm。区域内植物种类较少,维管束植物仅800余种。主要药用植物种有赤芍、满山红(兴安杜鹃)、龙胆(包括龙胆、条叶龙胆和三花龙胆)、防风、远志、升麻(兴安升麻、大三叶升麻)及金莲花等。该区药用植物资源种数虽少,但蕴藏量大,如细叶杜香、越橘、兴安百里香、黄芩、山杏、金莲花、紫菀、山丹百合、一轮贝母等往往形成大片群落,资源量极其丰富。柴胡、兴安柴胡、龙胆、三花龙胆、秦艽、桔梗等在该区分布广而数量大。在裸露的多石砾质山南坡上,兴安百里香、黄芩、南沙参、裂叶荆芥、岩败酱、瓦松等占优势。栽培药用植物有党参、平贝母、菘蓝、荆芥、黄芪、牛蒡、红花等。
    2. 东北东部山地
    该区北起黑龙江省瑷珲附近,南抵沈丹铁路稍北一线,东抵国界线,西邻松辽平原,大部分为山岭和丘陵。气候比大兴安岭北部山地温和,但寒冷期仍相当长。受海洋湿润空气的影响,年降雨量在长白山地东南侧可达1 000 mm,丘陵谷地和低地一般在500~750 mm,为东北最湿润地区。 该区有维管束植物2 000种以上,其中一半为东亚特有种,其中药用植物900多种。长白山植物区系有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
    该区特产的木本药用植物有红松、紫杉、水曲柳、马鞍树(怀槐)、核桃楸、关黄檗、暴马丁香、毛榛、刺五加和刺楸等。藤本药用植物有北五味子、山葡萄、软枣猕猴桃、狗枣猕猴桃、葛枣猕猴桃、红藤子(东北雷公藤)、木通马兜铃及刺苞南蛇藤等。草本药用植物有人参、长白瑞香、铃兰、二歧银莲花、北细辛、平贝母等。
    分布的主要药用植物还有:党参、膜荚黄芪、平贝母、山楂、无梗五加、龙牙楤木、木通马兜铃、侧金盏花、红藤子、桔梗、天麻、猪苓、龙胆、贯众、木贼、关苍术、升麻、缬草、草乌、白附子、赤芍、败酱、紫菀、远志、东北天南星、芡实、穿龙薯蓣、细叶地榆、铃兰、藜芦、山丹百合、卫矛、白鲜、白花延龄草、威灵仙、齿瓣延胡索、东北延胡索、越橘、玉竹、手掌参、轮叶百合、白薇、山杏、东北扁核木和野刺玫等。
    该区栽培的药用植物有人参、细辛、党参、平贝母、黄芪、龙胆、丹参、天麻、薏苡、白芍、黄芩、北马兜铃、北沙参、红花及忍冬等。
    3. 东北中部平原
    该区东、北、西三面环山,南面与辽河下游平原连成一体,地理上合称松辽平原。这一区域处于背风环境,地势低平,海拔一般在120~250 m之间。年降水量400~700 mm,属半湿润地区。区域内缺乏野生乔灌木树种,以禾本科草类及杂草类为主的植被是其主要特点。该区植物属蒙古植物区系,药用植物约有300多种。
    该区常见的药用植物有防风、柴胡、甘草、桔梗、麻黄、龙胆、知母、远志、杏仁、黄芩、白头翁、朝鲜白头翁、狼毒、南沙参、徐长卿、砂地百里香、罗布麻、蒺藜、一叶萩、白茅、列当、桑、蒙桑、威灵仙(棉团铁线莲)、马蔺、细叶百合、地榆、委陵菜、仙鹤草、透骨草(野豌豆)、米口袋、穿山龙、茵陈、蒲公英、马勃等。
    辽西海拔100~500 m的低山丘陵阳坡上,酸枣灌丛分布较为普遍,是西部地区代表性的药用资源。辽宁以朝阳为中心,为酸枣仁主产地之一,还分布有沙棘、荆条等。
    (二) 华北暖温带区
    该区西邻青藏高原,东至黄海、渤海,北面与东北和内蒙古自治区相接,南界以秦岭北麓、伏牛山、淮河与华中地区接壤,西高东低,分为山地、丘陵和平原三部分。有太行山、沂蒙山、泰山、华山、五台山等高山,秦岭主峰太白山的海拔高达3 767 m;辽东丘陵和山东丘陵;华北大平原和辽河平原。具有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四季分明,夏季气温较高而多雨;冬季较长,气温寒冷而干燥;春季干旱,多风沙;秋季天高气爽,但持续时间较短。该区年降水量少于东北区,但降水比东北区集中,降水量从沿海向西北方向递减,而年平均温度则由北向南递增。
    该区约有种子植物3 500种,隶属200科、1 000属,草本植物占种数的2/3,木本植物占1/3。药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多、产量大,药材生产水平较高,是我国暖温带药用植物的集中产区。这一地区盛产著名的地道药材,如河南的地黄、山药、牛膝和菊花四大怀药,以及红花、禹白附、款冬花、补骨脂、忍冬等;河北的紫菀、薏苡、板蓝根、杏、枸杞、槐米、红花、北沙参、知母、黄芩、麻黄、升麻、柴胡、酸枣、远志、五加、马兜铃等。
    根据自然条件和药用植物资源种类的不同,该区又可分为三部分,即辽东、山东低山丘陵,华北平原和冀北山地,以及黄土高原。
    1. 辽东、山东低山丘陵
    辽东、山东低山丘陵位于华北区东部,含东北部山地南延部分的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的胶东丘陵、胶莱平原及鲁中南山地,海拔500~1 000 m,也有超过1 000 m的山峰。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以渤海相隔,地貌发育、气候特征极为相似。受海洋季风影响,年降水量可达650~1 000 mm,比华北其他地区多200 mm以上。以种子植物计,辽东半岛有约1 600种,而山东半岛则有1 800种。
    木本药用植物有黄檗、照白杜鹃、迎红杜鹃、杜松、细叶小檗、一叶萩等。林下分布的药用植物有半夏、海州骨碎补、东北天南星、毛穗藜芦、二苞黄精等。藤本药用植物有软枣猕猴桃、狗枣猕猴桃、穿龙薯蓣、菝葜、栝楼等,山坡灌丛中及石砾地分布有紫草、丹参、瞿麦、忍冬、角盘兰、崖椒等。具亚热带亲缘的药用植物,如构树、三桠乌药、日本紫珠、海州常山、刺楸、漆树、白檀、盾叶唐松草等也有分布。
    在黄海、渤海滩涂和近海盐碱地上分布的药用植物有单叶蔓荆、北沙参、盐角草、中华补血草、罗布麻、旋覆花、柽柳、刺果甘草和杠柳等。海洋药用植物有海藻、裙带菜、石花菜及紫菜等。
    2. 华北平原和冀北山地
    华北平原包括辽河下游平原和黄淮海平原(含海河平原、黄河下游平原和淮北平原)。黄淮海平原位于长城以南,淮河以北,太行山及豫西山地以东。华北平原由辽河、滦河、海河、黄河冲积而成,是一个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的全国面积最大的冲积平原。该区土壤条件较好,矿物养分较高,光热条件丰富,适宜药用植物生长。
    以海河平原为例,包括山麓平原、低平原和滨海平原三部分,药用植物有670余种,分属110多科。山麓平原上分布有白头翁、苦参、茵陈、紫花地丁、翻白草,酸枣、郁李、半夏、柴胡、远志等300多种野生植物药材;栽培的药用植物有菊花、山药、菘蓝、大黄、北沙参、黄芩、丹参、牛膝、白花、栝楼、枸杞、薏苡、玄参和紫苏等。低平原与山麓平原接壤处分布的药用植物种类、种类与山麓平原基本相同,而与滨海平原接壤处,则分布有耐低洼盐碱的药用植物类型,常见种类有小蓟、蒺藜、白茅、莎草(香附)、益母草、菟丝子、蛇床子、萹蓄、蒲公英、旋覆花、苍耳、柽柳、旱莲草及马齿苋等。该区药材种植历史悠久,在国内占有一定地位,以河北省安国县(古称祁州)为例,种植的药用植物就有200多种,其中地黄、枸杞、山药、白芷、紫苏、菊花、牛膝、菘蓝、栝楼、紫菀和丹参等30多种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滨海平原属盐碱涝洼地区,分布有北沙参、草麻黄、问荆、刺藜、合掌消、直立白薇、芦苇、香蒲及白茅等。
    冀北山地包括辽西低山丘陵、冀北山地和晋北山间盆地,是一个从华北平原向内蒙古高原过渡的由山地和山间盆地组合而成的区域。从东南向西北,气候由半湿润地区向半干旱地区过渡,植被则按森林—森林草原—干草原顺序过渡。药用植物的分布以位于内蒙古高原南麓坝上区域为例,有耐寒、耐旱的种类,如木贼麻黄、草麻黄、单子麻黄、黄芪、防风及黄芩等。
    3. 黄土高原
    该区位于太行山以西、青海湖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是一个大部分为深厚的黄土覆盖的丘陵和高原,处于由东南季风湿润区向西北干旱区过渡地带,具明显的冬季寒冷、干燥的大陆性气候。该区药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但产量较大,在国内有一定地位的有大黄、党参、九节菖蒲及连翘等;此外还有胡枝子、忍冬、连翘、黄刺玫、胡颓子、野皂荚、山楂、荆条和小叶锦鸡儿等;林下草本有小唐松草、糙苏、兴安升麻、淫羊藿、玉竹、黄精、黄芩、大火草、北柴胡、北苍术、酸枣、秦艽、款冬花、九节菖蒲、地榆、白头翁、异叶败酱等。
    根据地貌形成过程和自然特征的差异,该区又可分为陇东盆地、陇东陕北高原、渭河地堑平原和山西高原。以陇东陕北高原为例,区内以草原类型的沙地植物居多,以耐旱、耐寒的干草原和沙生药用植物为主,分布有甘草、木贼麻黄、中麻黄、苦参、北柴胡、宁夏枸杞、银柴胡、款冬花、远志、瓜子金、柽柳、猪毛蒿、蒙古黄芪、紫菀、扁茎黄芪、蒺藜、地肤、骆驼蒿、狼毒、沙枣、天仙子及戈壁天冬等。在黄土高原沟壑区,药用植物主要有侧柏、扁核木、地榆、毛樱桃、仙鹤草、山杏、皂荚、山楂、冬葵、北马兜铃、棉团铁线莲、大黄、胡芦巴、苦参、沙棘、酸枣、枣、连翘、秦艽、淫羊藿、蝙蝠葛、桔梗、党参、北苍术、款冬、知母、半夏、地黄、甘遂、京大戟、忍冬、小唐松草、毛叶小檗、狗筋蔓、河朔荛花、百蕊草、无梗五加、异叶败酱、黄刺玫、泡沙参、龙葵和射干等。
    (三) 华中亚热带区
    该区介于秦岭—淮河与南岭之间,西起青藏高原东侧,东至东南沿海,主要包括长江中下游流域、浙江全省、福建大部和两广北部,幅员辽阔,南北纬度相距11°~12°,东西跨经度约28°;跨中亚热带和北亚热带两个气候带,年平均气温在14~21℃之间,气温由北向南递增,年均降水量800~2 000 mm,降水分布由东南沿海向西北递减。具温寒适宜、雨热同季的气候特点,对喜温好湿的药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极为有利。该区主要的地带性土壤是红壤与黄壤,以及山地黄棕壤;该区地貌类型较多,山地、丘陵、高原、平原交错分布,总的特点是西高东低。地势较高的山地多分布在西部,包括秦巴山地等,大部分地区海拔为2 000~3 000 m。中部和南部的大别山地、江南丘陵和南岭山地等,除个别山峰海拔高达2 000 m以上外,多数在1 000 m左右。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洞庭湖、鄱阳湖、太湖一带,水网交错,湖泊星罗棋布。广西北部还有独特的岩溶地貌。
    由于地处沿海地区,属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范围,南北植物区系交汇于此,组成了丰富多彩的植被类型。区内北亚热带地带性植被类型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以壳斗科落叶和常绿树种为基本群落种,如麻栎、白栎和栓皮栎等。中亚热带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以栲、石栎、青冈和樟科、茶科、木兰科、金缕梅科的树种为主,针叶林有马尾松、杉木、云南松、柏木等树种。
    该区既有丘陵山地药用植物资源种类,又有平原、湖泊和滩涂药用植物资源种类,种类齐全,数量丰富。初步统计药用植物约2 400种,多属亚热带类型,暖温带和北热带的种类很少。栽培约有100多种。该区可分为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山地丘陵和南陵山地三部分。
    1. 长江中下游平原
    该区包括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苏皖沿江平原、长江三角洲和中下游平原等,主要由低山丘陵、盆地、湖泊洼地和沿海滩涂等地貌类型组成。平原上湖泊众多,江湖串连,广阔的冲积平原和盆地土壤深厚、肥沃,为家种和野生药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
    该区内分布有一些重要的和常用的药材种类,其中质量好、产量高的野生草本种类有益母草、明党参、葛根、虎杖、夏枯草、白花前胡、乌药、野菊花、地榆、茵陈、淡竹叶、何首乌、南沙参、百部、栝楼、桔梗、丹参、牛蒡、淫羊藿、白前、白花蛇舌草、玉竹、夏天无、太子参、鸡血藤、白药子、猫爪草、北柴胡、马兜铃、射干、艾蒿、积雪草等;乔木类有樟树、女贞、冬青、枸骨、枫香、梧桐、合欢、乌梅、南酸枣等;灌木类有覆盆子、金樱子、木芙蓉、棕榈、山胡椒、冻绿、野山楂等。栽培药材有杜仲、厚朴、银杏、山茱萸、半夏、板蓝根、红花、补骨脂、桔梗等。
    长江中下游地区也是我国湖泊密度最大的地区,有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洪泽湖和巢湖五大淡水湖。这一地区濒临海洋,地处东南亚季风带,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湖区水生植被面积大、种类多。水生药用植物在湖泊内从沿岸浅水向中心深水方向呈有规律的环状分布,依次为挺水植物带、浮水植物带和沉水植物带。挺水型植物扎根于水底淤泥,植物体上部或叶挺生于水面,多分布于内湖浅水、浅搪、沟汊及水田中,主要药用种类有芦苇、水烛、东方香蒲、莲、菰、慈姑、泽泻、黑三棱、菖蒲、石菖蒲、水葱、雨久花、鸭舌草和中华水韭等。浮水型植物体悬浮于水上或仅叶片浮生于水面,多分布于湖缘、池塘、沟汊等静水水域,主要种类有菱、野菱、浮萍、紫萍、满江红、四叶萍、凤眼莲、空心莲子草、莼菜、睡莲、萍蓬草、水蕨、水龙等。沉水型植物扎根于水底淤泥中或沉于水中,多分布于水深4 m以内的暖流静水水域中,主要药用种类有眼子菜、竹叶眼子菜、金鱼藻、黑藻、水车前及苦草等。在平原的沟溪长期积水处或土壤潮湿的沼泽地,还分布有灯心草、谷精草、矮慈姑、牛毛毡、节节菜、圆叶节节菜、水苋菜、丁香蓼、水芹、半枝莲、水苏、薄荷、鳢肠、蔓荆子、水蜈蚣、鱼腥草、三白草、毛茛、半边莲、猫爪草和白前等水生药用种类。湖区重要的栽培药材有芡实、泽泻以及食药兼用的荸荠、菱、莲、蕹菜等。
    2. 江南山地丘陵
    该区包括雪峰山以东、武夷山—仙霞岭以西、秦岭山地以北、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南的广大低山丘陵区。境内低山丘陵与河谷盆地交错分布,是我国亚热带重要的丘陵山区。区内有不少海拔1 000~2 000 m的中山,山地药用植物的垂直分布带谱都比较明显。
    江南山地气候温暖湿润,春季春雨绵绵,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比较温暖。土壤以黏土发育的红壤为主。该区北部属华东植物区系,南部属华南植物区系。全区自北向南热带植物区系的成分不断增加,而暖温带和温带成分则逐渐减少。
    该区药用植物资源种类约2 300种,基本上为亚热带种类,有少量热带种类,如肉桂、巴戟天、益智、儿茶及砂仁等。该区是江浙类药材的分布中心,也是湖广类药材的重点产区。野生药材面积广、产量大,栽培药材质优量多。传统的地道药材较多,如“浙八味”——浙贝母、麦冬、玄参、白术、白芍、菊花、延胡索、温郁金;四大皖药——白芍、菊花、茯苓、牡丹皮等。此外还有茅苍术、苏薄荷、泽泻、厚朴、木瓜、黄栀子、柑橘、鸡血藤、荆芥、车前、茵陈、吴茱萸、莲子、玉竹、黄精、黄连、独活、射干等药用植物资源。
    在药用植物的自然分布方面,以位于江南丘陵中部、地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部的天目山山地丘陵区为例,亚热带成分的乔木类药用植物有枫香、山核桃、凹叶厚朴、山鸡椒、莽草、冬青、石楠、刺楸、银杏、三尖杉、粗榧、金钱松等;灌木类有闹羊花、掌叶覆盆子、庐山小檗、野山楂、枸骨、乌药、乌饭树等;草本类有狗脊、石蒜、江南卷柏、夏天无、七叶一枝花、黄精等;岩石上生长有蛇根草、水龙骨、石菖蒲、石吊兰、滴水珠、斑叶兰、异叶天南星等阴湿草本植物。邻近南亚热带的浙南山地丘陵出现了一些热带成分的药用植物:乔木类如鹅掌柴、桉树、花榈木、冬青、山鸡椒等;灌木类如朱砂根、百两金、桃金娘、杜虹花、草珊瑚等;林下草本类如山姜、七里明、地肥草、胎生狗脊蕨、江浙獐牙菜等。生于沟谷地段的草本类有球花马蓝、深绿卷柏、鹿衔草、广东石豆兰、细叶石仙桃、阴地蕨等。藤本类有瓜馥木、飞龙掌血、黑鳗藤、玉叶金花、串珠藤等。在山坡林下阴湿处分布有肾蕨、剑叶凤尾蕨、金毛狗、福建座莲蕨等。这一区域还种植了南药,如八角茴香、肉桂、鸦胆子、安息香、海南萝芙木、钩藤、川楝等。浙闽丘陵还分布有天竺葵、南酸枣、山杜英、华杜英、细柄蕈树、建柏、白豆杉等热带成分植物;林下还分布有粗榧、阔叶十大功劳、钝叶冬青、圆锥绣球、紫金牛、九节木、山姜、南座莲蕨等药用植物。
    3. 南岭山地
    南岭山地东邻海洋,境内有一系列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以南岭山脉为主体,贵州东南山地、湖南雪峰山地、江西南部山地、广东北部山地和广西北部山地的广大区域均属该区范围。该区的山体大部分是海拔1 000 m左右的中低山,与海拔300~500 m的丘陵和盆地交错分布,最高峰猫儿山海拔2 143 m。该区属中亚热带南部边缘,为亚热带湿润气候,春季多阴雨,夏季多雨水,秋旱而冬有霜冻。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均在1 400~1 900 mm之间。山地的南坡和东南坡基本无冻害。地带性土壤以红壤、黄壤为主,黄棕壤次之。
    该区植被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植物区系中渗入了较多的印度—马来西亚区系成分,成为华中与华南植物类型的过渡地带。境内分布有许多珍贵、稀有和濒危植物及药用植物,如长柄双花木、长瓣短山茶、马蹄荷、观光木、香果树、黄枝油杉、华南五针松、南方铁杉、长苞铁杉、穗花杉、白柱木、舌柱麻、八角莲、半枫荷、红豆树、翅荚子、粘木、紫茎、银钟花、短萼黄连、红大戟、三尖杉、雷公藤及金耳环等。
    该区的药用植物种类繁多,分布具有从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交汇过渡的显著特征。代表性的药用植物有钩藤、红大戟、走马胎、连州黄精、三尖杉、金毛狗脊、巴戟天、盐肤木、广东升麻(华麻花头)、山姜、重齿毛当归、零陵香、青大葵、槲蕨、桫椤、广防己、金耳环、金果榄、宽筋藤(中华青牛肥)、铺地罗、黄常山、毛冬青、桃金娘、地菍、半枫荷、广金钱草、越南槐、杜茎山、鸡血藤(密花豆)、葫芦茶、两面针、巴豆、使君子、铁包金、了哥王、鸭脚木、广地丁(华南龙胆)、南丹参、马蓝、巴戟天、罗汉果、广狼毒(海芋)、石仙桃、石吊兰、荷柑子等。
    该区引种栽培的药用植物有70多种,主要有厚朴、乌梅、栀子、穿心莲、郁金、姜黄、莪术、白术、泽泻、白芍、黄檗及夏天无等。
    广西北部的石灰岩山地占全区山地面积的40%左右,生长着各种喜钙和适钙的植物,其中药用植物主要有地枫皮、广豆根、千年健、青天葵和三七等。石灰岩山区分布的药用乔木有银杏、粉苹婆、苹婆、木棉、秋枫、粗糠柴、乌桕、石楠、皂角、红豆树、苦楝、木蝴蝶;药用灌木有飞龙掌血、竹叶椒、萝芙木、珙桐、黄荆、山牡荆、南天竹、衡州乌药、番石榴、金丝桃、石岩枫、火棘、广豆根、穿破石、九里香、雀梅等;药用藤本有苍白秤钩风、广西马兜铃、朱砂莲、何首乌、九龙藤、亮叶崖豆藤、华南云实、云实、腺背忍冬、对叶百部、紫藤、山木通等;药用草本有吊石苣苔、毛球兰、湖南淫羊藿、商陆、护心胆、竹叶柴胡、小紫金牛和石狮子(凹脉紫金牛)、紫金牛、假刺藤、白及、青天葵、德保黄精、黄独、二叶薯、石蒜、黄花石蒜、一枝箭、槲蕨、徐长卿、茜草、牡蒿、野菊花、串钱草等。栽培的药用植物有使君子、白术和天麻等。
    (四) 西南亚热带区
    位于华北、华中、华南和青藏地区之间,西南部毗邻缅甸,包括秦巴山地、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及部分横断山脉,系我国地形的第三阶梯,山原地貌复杂,地势起伏大,多数地区海拔为1 500~2 000 m,最高峰超过5 000 m,最低为长江河谷,在300 m以下。
    该区呈现一定的大陆性气候,多数地方春季气温略高于秋季,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降雨量在1 000 mm左右,一般分布规律是东部多于西部,但最西边界处的迎西南季风坡降水量也很丰富。该区的地带性土壤为黄壤、红壤和黄棕壤。
    该区植被区系和群落组成极为丰富,云南有植物1万多种,四川省的被子植物和蕨类植物之多,仅次于云南,居全国第二位。该区西部的高原地区,植被区系的组成成分十分复杂,呈现古北极成分和古热带成分在高原山地的交错过渡;西南部的局部地区为热带植物提供了避难所,古老的特有种较多,如云南苏铁、桫椤和座莲蕨等;北部的秦巴山地是我国亚热带地区的最北隅,北为秦岭,南为大巴山,秦巴山地之间是汉江谷地,植物区系丰富,是南北东西交汇的所在地,有许多特有科属。由于地形复杂,气候多样,自然植被类型出现交错镶嵌和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
    西南亚热带区的中药资源种类多、数量大、质量优,在全国名列前茅。据统计,全区药用植物资源约有6 000多种。该区是我国地道药材产区,历来就有“川广云贵,地道药材”的美称。该区民族众多,少数民族用药经验丰富,如藏药、彝药、傣药、苗药、壮药等各具特色。民族药多为当地分布的特有种类,如青叶胆、火把花根(昆明山海棠)、灯盏花、青阳参、岩白菜、紫金龙、榜嘎 (唐古特乌头)、船形乌头及羊耳菊等。
    根据地域差异,西南亚热带区可分为秦巴山地、四川盆地、贵州高原和云南高原四部分。
    1. 秦巴山地
    秦巴山地北起秦岭北麓及伏牛山山脊,南抵大巴山脉分水岭和神农架南坡,东临豫东平原及鄂西北山地,西过甘肃的漳县—武都—文县。秦岭山脉为我国长江和黄河中游的分水岭,海拔高度多在1 000~2 000 m,最高海拔3 767 m(太白山);大巴山蜿蜒于四川和陕西边界,向东延伸至湖北西北部,最高海拔3 105 m(神农架)。该区具东南季风气候,属北亚热带湿润区,冬季气温较高,夏季雨水充沛,形成了温暖湿润、雨热同季的气候特点,有利于药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素有“巴山药乡”之美誉。
    秦巴山区中药资源种类繁多,仅陕西省,秦巴山地的中药资源种类就占全省总数的2/3以上,达1 500种以上。著名药用植物有党参、当归、地黄、黄芪、贝母、黄连、杜仲、天麻、白芍、菊花、牛膝、山茱萸、枸杞、大黄、红毛五加及九节菖蒲等。民间草药种类丰富,多为该区的代表种和特有种,如桃儿七、红毛七、长春七等以“七”命名的就有144种;稀有药用植物有太白贝母、太白米、凤凰草、枇杷芋、延龄草、祖师麻、黄瑞香、太白美花草、独叶草、手掌参、太白乌头、太白黄连和朱砂莲等。
    秦巴山地的秦岭东段、武当山、荆山和神农架北坡植物区系结构相当复杂,华东、西南和西北三个区系成分兼有,药用植物种类特别丰富。代表性和特殊性的木本药用植物有枇杷、山豆根、七叶树、天师栗、密蒙花、油茶、金樱子、武当玉兰、女贞、银杏、杜仲、黄檗、厚朴、三尖杉、川桂、常山、红茴香等;藤本有鸡血藤、钩藤、凌霄花、青牛胆、华钩藤、木通、三叶木通、飞龙掌血、大血藤、南五味子、猫儿屎、猕猴桃、唐松草、绞股蓝、雪胆等;草本有鹿衔草、半枝莲、乌头、拳参、川牛膝、独角莲、华细辛、毛细辛、秦艽、北柴胡、百合、甘肃贝母、川贝母、珠芽蓼、窝儿七、甘青乌头、太白棱子芹、五脉绿绒蒿、扣子七和鬼灯檠等。
    该区栽培药用植物约有100种,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的有当归、天麻、杜仲、独活、连翘、黄连、党参、红芪、大黄、厚朴、吴茱萸、木香、川贝母、附子、山茱萸及栀子等。
    2. 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群山环绕,周边山地海拔1 500~2 000 m,北有秦岭、大巴山两道屏障,嘉陵江、沱江、岷江由北向南汇入长江,盆地以丘陵为主,兼有平原和低山,最大的平原是成都平原。
    该区热量条件优于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年平均气温16~18℃,年降水量1 000~1 200 mm。气候的基本特征是冬暖、春旱、夏湿热、多云雾。平原地区土地肥沃,为药用植物重点产区。野生药材蕴藏量较大的有天南星、栝楼、盐肤木、前胡、木通、鸡血藤、钩藤、麦冬、紫菀、葛根、败酱、谷精草、女贞子、紫苏、夏枯草和桑等。栽培的种类主要有川芎、麦冬、附子、郁金、泽泻、白芍、白花、红花、菊花、桔梗、丹参、川明参、木香、延胡索、牡丹、白姜、栝楼、荆芥、薄荷、薏苡、牛蒡、补骨脂、栀子、佛手、使君子、巴豆、木瓜、川楝子、石斛、杜仲、厚朴及黄檗等。木本种类有马尾松、柏木、樟、楠木、桤木、喜树、桉树、苦楝、马桑、黄精、乌桕、白蜡、棕榈、桑和柑橘等。
    四川盆地气候温和湿润,云雾多,日照少,野生中药资源种类丰富。以峨眉山为例,有药用植物1 655种,特产及地区性药用植物有岩白菜、朱砂莲、雪胆、九子莲、走马胎、珙桐、岩菖蒲、黄连、三角叶黄连、草黄连、羽叶三七、竹节参、狭叶竹节参、翼梗五味子、凹叶旌节花、瓜叶乌头、甘西鼠尾、峨眉贝母、扇羽阴地蕨及峨眉藜芦等。盆周山地主要药用植物有黄连、当归、党参、木香、川贝母、川牛膝、白术、忍冬、天麻、款冬、杜仲、厚朴、黄檗、柴胡、独活、钩藤、通草、五味子、辛夷等约50种。
    3. 贵州高原
    位于西南亚热带区东南部的贵州高原,地势西部最高(海拔2 250 m,威宁),中部苗岭一带居次(海拔约1 000 m,贵阳一带),边缘部分为低山丘陵(海拔350 m,锦屏)。主要山地有乌蒙山、大娄山、梵净山和南岭。该区受东南季风影响,全年降水量1 200 mm,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多阴雨、雾日,日照少、湿度大,呈立体气候。境内河流纵横,适宜药用植物生长。
    该区药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其中珍贵、稀有的有珠子参、三尖杉等;地道药材有杜仲、天麻、枇杷、山豆根、天花粉、天南星、川牛膝、委陵菜、白茅、白薇、白蔹、石菖蒲、玄参、石斛、厚朴、吴茱萸、黄檗、黔党参、何首乌、龙胆、天冬、金银花、桔梗、五味子、半夏、山乌龟、桃仁、雷丸、金果榄、南沙参、木瓜、毛慈姑、灵香草、马槟榔、仙茅、冰球子、黄精、拳参、白及、续断、重楼等;属于南亚热带药用植物的有苏木、安息香、儿茶、芦荟、沉香、木蝴蝶等。
    4. 云南高原
    云南高原是青藏高原的南延部分,地势由北向东南倾斜,一般海拔为1 500~2 500 m,地貌以山地高原为主体,东南部石灰岩岩溶地貌分布广。该区属中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日照充足,干湿季节分明,5—10月为雨季,全年降水量800~1 100 mm。由于地形高差悬殊,气候的垂直变化显著,例如,滇西北、川西南海拔2 800 m以上和滇东北海拔2 500 m以上地区,冬季较长,且多霜雪,热量条件差;滇中、黔西高原海拔1 200~2 500 m,春、秋季较长,霜期短,属亚热带气候。
    云南有“植物王国”之称,该区有药用植物6 000多种,名贵地道和大宗的种类有三七、灯盏花、云木香、云黄连、天麻、半夏、云当归、雪上一枝蒿、川贝母、重楼(多种)、藜芦、鸡血藤、草乌、贯众、狗脊、伸筋草、骨碎补、茜草、川楝、马尾连、鹿衔草、草血竭、山乌龟、南五味子、升麻、星果草、瓜叶乌头、青阳参、甘青乌头、宣威乌头、余甘子、坚龙胆、金铁锁、云防风、昆明山海棠及丽江柴胡等。栽培品种主要有三七、云木香、云当归、党参、贝母、天麻、川芎、杜仲、黄檗、厚朴、山药、吴茱萸、乌头等;南药种类有砂仁、肉桂、白豆蔻、草果、千年健和苏木等。
    云南高原“立体气候”十分明显,可分为高寒层、中暖层和低热层三层,药用植物的垂直分布与气候分层密切相关。
    (1) 高寒层 云南高原西部海拔2 500 m以上和东部海拔2 300 m以上为高寒层,气候类型基本上相当于寒温带及温带。药用植物种类主要有云木香、当归、天麻、粗茎秦艽、珠子参、雪上一枝蒿、卷叶贝母、云黄连、三尖杉、黑皮芪、黑藁本、大黄、沙棘、青阳参、大紫丹参、丽江山慈姑、岩陀、羌活、法落海、三分三、榧子、隔山消、石菖蒲、竹七、明七、雪茶、雪莲花、胡黄连、绿绒蒿、西藏秦艽等。
    (2) 中暖层 西部海拔1 500~2 800 m及东部1 300~2 300 m范围为中暖层,主要集中在滇中、滇西南,具北亚热带和温带气候。药用植物极多,野生种类有龙胆、黄芩、半夏、杜仲、何首乌、云防风、茯苓、香附、重楼、独活、地珠半夏、仙茅、贯众、天南星、草血竭、天冬、黄精、鸡血藤、百部、山药、玉竹、白芍、萆薢、南五味子、千年健、木蝴蝶等200余种;栽培种类主要有三七、党参、黄檗、厚朴、山药、红花、附子、川芎等40余种。
    (3) 低热层 西部海拔1 500 m以下及东部海拔1 300 m以下的区域为低热层,多处于南部边缘一带的热区和内地低热河谷,具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气候。本层的南药资源主要有砂仁、肉桂、豆蔻、丁香、儿茶、苏木、槟榔、龙血树、马钱子、芦荟、诃子、大风子、萝芙木、龙脑香等。
    云南高原少数民族众多,民间和民族用药多为本地区分布种类,如三七、青阳参、通光藤、雪胆、滇重楼、松萝、灯盏花、紫金龙、大黄藤、锡生藤、山乌龟、红藤山乌龟、长柄地不容、大麻、青叶胆、白园参和黑蒴等。
    (五) 华南亚热带、热带区
    该区位于我国最南部,北与华中、西南两区相接,南及南海和南海诸岛,与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等国相望,西南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境内有山地、丘陵、盆地、台地、平原、海岛和海域。东部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在300~800 m之间,少数山峰超过1 000 m;西部属云南高原南缘,海拔多在1 000~1 500 m,少数在2 000 m以上;台湾岛山脉纵贯于岛的东部,最高海拔3 950 m,系我国东部最高峰;海南岛的山地集中于岛的中部偏南,最高海拔1 867 m;南海诸岛为珊瑚岛,由滩、礁、暗沙所构成。
    该区属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冬暖夏长,干湿季节比较分明,年降水量一般为1 200~2 000 mm,居全国之冠。地带性土壤由南到北以砖红壤、赤红壤为主,其次有红壤、黄壤、石灰土、磷质石灰土等。
    华南亚热带、热带区是我国中药资源的重要分布区,药用植物资源约有5 000种。该区药用植物资源的重要特点是分布和生产许多著名的南药,如阳春砂仁、缩砂蜜、肉桂、儿茶、檀香、沉香、白豆蔻、草果、草豆蔻、大风子、使君子、荜茇、胡椒、石斛、八角茴香、荜澄茄、千年健、龙血树、三七、安息香、槟榔、芦荟、中国芦荟、苏木、诃子、毛诃子、余甘子、胖大海、丁香、大叶丁香、广藿香、鸦胆子、番泻叶等。此外,这一地区的地道药材还有木蝴蝶、高良姜、化橘红、新会陈皮、德庆何首乌、巴戟天、木香、葛根等多种。
    华南亚热带、热带区跨北热带、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南缘三个气候带。
    北热带分布的主要药用植物有槟榔、益智、巴戟天、沉香、苏木、芦荟、番泻叶、胡椒、荜茇、粗榧、海南粗榧(红壳松)、壳砂、龙血树、高良姜、青天葵、南肉桂、海南地不容、小叶地不容、安息香、儿茶、千年健、诃子、草豆蔻、鸦胆子、乌药、黄藤、广防己、马槟榔、白豆蔻、木蝴蝶、广豆根及鸡骨草等。海滩也分布一些特有的种类,如锦地罗、补血草、厚藤、龙船花、草海桐、长柄黄花稔和雀肾树等。
    南亚热带分布的主要药用植物有阳春砂仁、广藿香、柑橘、化州柚(化橘红)、穿心莲、排草、紫苏、栀子、金耳环、山慈姑、何首乌、红芽大戟、广地丁、马尾千金草、苦参、通草、地枫皮、朱砂莲、金银花、石斛、灵香草及猫爪草等。
    中亚热带分布的主要药用植物有玉竹、黄精、罗汉果、厚朴、黄檗、杜仲、乌头、银杏、石香薷、荆芥、独活、紫草、天麻、石斛、补骨脂和郁金等。
    该区可分为粤桂、闽粤沿海及台湾省北部,海南岛、南海诸岛、台湾省南部,以及滇南山间谷地三部分。
    1. 粤桂、闽粤沿海及台湾省北部
    该区位于我国大陆最南部,北部有南岭、武陵山等山脉,西与滇东山原相连,南临南海,东临太平洋。区内以丘陵为主,低山、盆谷、台地、平原交错分布,近海有东山、金门等岛屿。该区地处南亚热带向热带的过渡地带,水热资源很丰富。地带性土壤以赤红壤为主,其次为红壤和黄壤。
    该区有药用植物资源约2 500种,名优和主要药材有钩藤、千年健、高良姜、石斛、百合、天南星、何首乌、木蝴蝶、金银花、杜仲、厚朴、牛蒡、天花粉、女贞子、川楝子、栀子、木通、麦冬、山药、巴戟天、桔梗、辛夷、蔓荆子、玉竹、柏子仁、金果榄及五味子等。当地的栽培药用植物有50多种,产量大的有山药、地黄、藿香、葛根、肉桂、郁金、莪术、玄参、草果、泽泻、菊花、木瓜、柑橘、佛手、砂仁、益智、高良姜、巴戟天、槟榔、木蝴蝶、桔梗、川楝子和穿心莲等。
    根据自然条件和药用植物资源种类分布的不同,可将该区分为下列三个部分。
    (1) 广东东南—福建南部沿海丘陵平原
    该区药用植物资源的特点是南药种类多,陆海药用植物兼有。南药种类有阳春砂仁、益智、巴戟天、白豆蔻、儿茶、苏木、沉香、槟榔、诃子、越南桂、藤黄、马钱子、大风子、胡椒、猫须草、萝芙木、龙血树、穿心莲、美登木、玫瑰茄、八角茴香、甜叶菊、苏合香、胖大海、排草、芦荟、山柰、草豆蔻、木蝴蝶和桂枝等。其他主要品种还有龙眼、香橼、狗脊、鸡血藤、千斤拔、骨碎补、布渣叶、粉防己、青风藤、葛根及莪术等。海洋药物资源有海藻、昆布、石花菜、海带、紫菜、鹧鸪菜等。
    区内的植被类型多属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林分结构复杂,具有雨林特征。林内上层乔木中的药用植物有厚壳桂、木荷、阿丁枫等;中下层有木姜子、蒲桃、阴香、山龙眼、山竹子、假苹婆、九节木、大叶紫金牛等热带、亚热带树种;林下巨型草本植物有海芋、芭蕉和树蕨等。林内藤本和其他附生植物也很多,巨大木质藤本如密花崖豆藤;药用附生植物有兰科、天南星科和一些蕨类。热带海岸植物红树林生长旺盛,主要药用种类有秋茄、桐花、木榄和红茄苳等。
    (2) 台湾省北部山地
    该区产的地道药材有通草、石斛、槟榔、樟脑、大风子、胡椒等,樟脑和香茅则是台湾省著名特产。台湾全省广布樟树,尤其北部的樟树樟脑含量高,天然樟脑占世界总产量的70%。
    区内地带性植被属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主要组成种类有无柄米槠、青钩栲、厚壳桂、榕树、樟和红木棉等,混生有重阳木、无患子、台栾树等少数落叶或半落叶树种。北回归线以南为热带季雨林和雨林分布地带,林木种类比较丰富。森林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一半以上,主要药用植物资源有黄药子、虎杖、百合、槟榔、桉树、芭蕉、蒲葵、合欢、白花莲、玉山龙胆、蔓龙胆、老鹳草、地丁草、白荷兰、杜仲、柴胡和金线莲等。
    (3) 广东西部、广西东南和西南部沿海山地丘陵
    广东西部的药用植物资源以阳春砂仁、巴戟天、山银花为代表种类,尤以阳春砂仁和化州柚等最为驰名;主要药用植物有山药、天花粉、葛根、郁金及广藿香等。广西东南部是广西南药生产基地,主要种类有砂仁、巴戟天、益智、肉桂、八角茴香、蔓荆子、鸦胆子、高良姜、胡椒、山药、水半夏、栝楼、葛根和郁金等。广东西南部出产的主要药用种类有千年健、苏木、砂仁、广豆根、大果山楂、草果、黄精、木蝴蝶、龙血树及广金钱草等。
    区内自然植被多以季风常绿阔叶林为主,山地则为常绿阔叶林。在沿海台地上多以榄类、长叶山竹子、番荔枝科、黄花木槿、岗松、桃金娘和大沙叶占优势。
    2. 海南岛、南海诸岛、台湾省南部
    该区位于我国版图的最南部,包括海南岛、雷州半岛,以及东沙、中沙、西沙、南沙四大群岛和台湾省南部。区内植物类型多种多样,原生植被有热带雨林和季雨林,次生植被则有热带稀树、草地。
    (1) 海南岛及雷州半岛
    海南岛和雷州半岛同属热带区,植被类型和植物种类基本一致。海南岛有药用植物约2 500种。当地栽培药用植物有槟榔、益智、壳砂仁、海南马钱子、沉香、安息香、白豆蔻、檀香、丁香、儿茶、大风子、胖大海、肉豆蔻、肉桂、锡兰桂、南天仙子、山柰及海南藿香等。主要野生药用植物有巴戟天、蔓荆子、石斛、青天葵、降香、白丁香、龙血树、芦荟、见血封喉、高良姜、海南萝芙木、海南粗榧、丁公藤、鸡血藤、走马胎、宽筋藤、广狼毒、黄连藤(古山龙)、石蚕干(异叶血叶兰)、白胶香、无患子、钩藤、木蝴蝶、穿破石、仙茅、半枫荷、救必应、相思豆、鸡骨草、五指柑、木鳖子、葫芦茶、山芝麻、石楠藤、藤杜仲、海南地不容、海南美登木、毛冬青、余甘子、桃金娘、无根藤、天香炉、东风橘、倒扣草和裸花紫珠等。
    沿海平原生长的药用种类有海刀豆、穿破石、五指柑(黄荆)、香茹(粉叶轮环藤)、独脚金、刺果苏木、纤细木贼、土丁桂、丁葵草、基及树、多枝毛麝香、刺篱木等。湿草地上则有猪笼草、茅膏菜、锦地罗、地胆草、积雪草、天胡荽、莎草及鬼针草等。
    热带雨林中可供药用的植物:上层乔木有蝴蝶树、青梅、海南柿等,中层乔木有黄叶树、大花第伦桃等,下层乔木有坡垒、蒲桃、山矾、白花夹竹桃、野苹婆等。林下灌木有各种罗伞树、九节、鱼尾葵、雀藤、黄藤、露兜树、大叶蒲葵等。藤本植物常见种有臭饭团、马攀藤、小叶买麻藤、藤檀、瓜馥木、毛瓣鸡血藤、山橙、龙须藤及假荔枝等。在热带雨林中附生于乔木树干和枝条上的植物种类很多,常见的有石蒲藤、麒麟尾、鸟巢蕨、崖姜藤、松叶蕨、球兰、瓜子金等;紧贴树干而生的还有络石、延龄草等;具板根的有多种榕属植物、蝴蝶树、荔枝、海南山榄等。
    海南岛的红树林植物有27种,分属14科、19属,可入药的约有16种,分属10科、14属,有角果木、木榄、柱果木榄、海蓬、红茄苳、银叶树、海榄雌、老鼠簕、小花老鼠簕、海芒果、海漆、玉蕊、黄槿、杨叶肖槿、榄李和海桑等。
    (2) 南海诸岛
    南海诸岛主要是我国的东沙、中沙、西沙、南沙四大群岛。该区域四季温差小,终年皆夏,植物种类属盐生、肉质耐旱类型,如麻疯树、海岸桐、海刀豆等。以西沙群岛为例,全岛共有植物213种,分属57科、154属。除马齿苋、野苋、青葙、鳢肠等外,大多数都属热带和亚热带成分,其中药用植物约50种,如无根藤、蒺藜、土高丽参、土牛膝和弗蕨等。
    (3) 台湾省南部
    台湾省南部丘陵山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境内地势由北向南逐渐降低,北部中央山脉海拔3 500 m以上,南部和西南部为冲积平原和三角洲,沿海有珊瑚岛屿零散分布。该区三面环海,具显著的热带海洋气候特点,高温多湿,冬暖夏长,水热条件优越。山地植被垂直带谱较明显,以玉山(海拔3 997 m)为例,其垂直分布自下而上为热带雨林、季雨林、常绿阔叶林、山地常绿阔叶林、亚高山针叶林、高山杜鹃灌丛和高山草甸。
    据《台湾药用植物资源名录》记载,台湾省栽培和野生的药用植物约有2 583种,其中不少为民间药。栽培种类有槟榔、苏木、巴戟天、儿茶、沉香、益智、高良姜、猫须草、罗勒、紫苏、金线莲、白花菜、石菖蒲、使君子、香附、竹茹、山豆根、山栀子、恒春栀、姜黄、薏苡、黄花萱草、黄水茄、钮子茄、对叶百部及香蒲等。黄芪、贝母、砂仁、甘草、毛地黄、牵牛、猪苓、茯苓和雷丸等也有种植。引种成功的有印度萝芙木、老鼠簕、日本当归、紫田薯及山药薯等。野生药用植物有商陆、豆蔻、满天星、白花益母草、威灵仙、野木瓜、乌蔹莓、苦槛蓝、铁苋菜、兰屿肉豆蔻、白叶钓樟和过山龙等。台湾的民间草药很多,如台湾马兜铃、瓜叶马兜铃、散血草、白花草、紫苏、左手香、龙葵、倒吊金钟、马兰、咸丰草、天芥菜、八角莲及菊花木等。
    该区的海产药用植物有海藻、昆布、海带、石莼、江篱菜等。
    3. 滇南山间谷地
    该区地处云南高原向南倾斜的边缘,位于华南亚热带、热带区西部,与越南、老挝、缅甸相接。地势北高南低,山地和河流纵列向南,东西相间,中低山与宽谷盆地交错。东部地处哀牢山南端,为起伏较大的中山峡谷,相对高差1 500~2 000 m;中部有较大面积的低山盆地;西部属怒山、高黎贡山南延支脉,高度大部分在2 000 m左右,谷地和小盆地较多。该区气候主要受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的影响,冷热变化不显著,夏热多雨,冬暖干旱,年降雨量1 200~1 800 mm,热带植物越冬条件较好。
    自然植被具浓厚的东南亚和印缅地区热带雨林色彩,东南亚几个重要的热带科、属,如龙脑香科、肉豆蔻科和藤黄属植物在该区有分布。本地有龙脑香科植物7属、16种,其中3种(异翅香、棒香果、竭布罗香)入药;藤黄属植物8种,其中2种 (多花藤黄、双子藤黄)入药;肉豆蔻科3属、10种,入药的2种 (肉豆蔻和风吹楠)。
    该区药用植物资源具有热带、亚热带特点,高海拔地段还含有温带和寒带药用植物资源种类。据统计,本地区有药用植物资源2 070种,是重要的南药基地,主要种类有砂仁、肉桂、儿茶、苏木、荜茇、槟榔、龙血树、马钱子、芦荟、胖大海、益智、番泻叶、白豆蔻、千年健、木蝴蝶(千张纸)、诃子、大风子、巴豆、鸦胆子、降香、安息香、丁香、肉豆蔻、胡椒、草果、古柯、萝芙木、马槟榔及龙脑香等。亚热带和温带类型的药用种类有滇龙胆、石斛、鸡血藤、厚朴、紫菀、天冬、蔓荆子、郁金、何首乌、云防风、黄精、钩藤、草决明、合欢、重楼、天南星、荜茇、百合、巴豆、山药、牛膝、栝楼、竹节参、姜状三七、天台乌药、黄檗、杜仲、木瓜、马尾连、金果榄、丹参、前胡、木通、女贞子、山乌龟和马蓝等。
    该区的西双版纳有药用植物资源1 715种,并已引种成功国内外南药100余种,也是我国最重要的南药生产基地,砂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0%。其他南药资源还有槟榔、儿茶、云南萝芙木、爪哇白豆蔻、千年健、胖大海、缩砂蜜、苏木、檀香、锡生藤、落地生根、诃子、毒毛旋花子、羊角拗、黄花夹竹桃、美登木及金鸡纳等。胖大海、吐根、非洲血竭、印度萝芙木、檀香、印度马钱、番泻叶、泰国白豆蔻、益智、古柯和广藿香等都是国外引进栽培的南药。
    西双版纳以傣族为主的民族药很丰富,常用药用植物就有520种,其中大多数为该地区所特有。如亚乎奴(锡生藤)、嘛三端(云南萝芙木)、萌辖(云南蕊木)、埋丁别(糖胶树)、绞哈烘(须药藤)、埋叮啷(云南美登木)、咪火旺(箭根薯)、嘛汉(八角香兰)、嘛良(红壳砂仁)、埋宗(云南樟)、嘿蒿烘(通光散)、妈轨华(多脉酸藤子)、妈轨兰(白花酸藤子)等。

二、 西北干旱区域药用植物资源分布
    我国西北干旱区域位于亚欧大陆中心,东起大兴安岭西麓,北与俄罗斯、蒙古为界,南沿长城、祁连山、金山、昆仑山北坡,西至帕米尔高原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国接壤,覆盖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河套平原、天山和黄河等各种复杂的地域和水系。在行政区划上包括新疆、宁夏、内蒙古三个自治区的大部以及甘肃、青海、陕西、山西、河北等省的部分地区。该区域地处中温带至暖温带,远离海洋,降水量自沿海向内陆迅速减少,干燥度自沿海向内陆增大,形成干旱特征。从东到西,从半干旱区过渡到干旱区,药用植物资源分布也呈现相应的变化。据统计,该区有高等植物(包括蕨类)3 900种,中药资源2 300种,绝大部分为药用植物,尤以麻黄科、豆科、蒺藜科、柽柳科、锁阳科、伞形科、紫草科、茄科、菊科、百合科的植物为主。该区有药用植物约200种,其中蕴藏量大的有甘草、麻黄、枸杞、红花、罗布麻、苦豆根、芦苇、秦艽、赤芍、大黄、锁阳、瑞香狼毒、伊贝母、新疆紫草和黄芩等。该区药用植物资源分布的特点是植物群落结构简单、优势种突出,种类相对较少,但蕴藏量大,特产药用植物突出、如甘草占全国蕴藏总量的90%以上,麻黄占全国蕴藏总量的80%以上。该区栽培的药用植物种类少,质量好、产量大,如枸杞、红花、伊贝母、黄芪及银柴等。民族药和民间药,在西北干旱区域比较丰富。维吾尔族居住在天山南北,常用维药有360种,大部分为干旱区域的特有植物,如新疆阿魏、阿里红、索索葡萄、黑种草、阿育魏、香青兰、异叶香青兰、洋甘菊、硬尖神香草、泡囊草、骆驼蓬、苦豆子、雪荷花、阿月浑子、一枝蒿、驱虫斑鸠菊、菊苣、刺糖、孜然等。蒙古族用的蒙药有1 000多种,特有的药用植物有角蒿、白龙昌菜(脓疮草)、山沉香(羽叶丁香)、白刺果、蒙古莸、沙芥、沙冬青、铁杆蒿等。
    以下分别以干草原、荒漠草原、荒漠三种自然地带介绍我国西北干旱区域药用植物资源的分布。
    (一) 干草原
    干草原是指在半干旱气候条件下、以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的草原植被,又称典型草原、真草原,常处于草甸草原和荒漠草原的居间地带。
    中国的干草原区分布于内蒙古高原丘陵起伏的中部、东北平原的西南部、锡林郭勒盟到鄂尔多斯高原和黄土高原北部;天山、阿尔泰山、祁连山等山地林带以下,也有大面积呈带状的草原;宁夏南部、陕西和甘肃也有一定分布。该区为寒冷、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光照较充足,旱风频繁,冬季少雪,春旱较严重,降雨集中于夏季,年降水量250~400 mm;土壤以暗栗钙土和淡栗褐土为主;干草原的植物种类显著减少,多为典型的旱生或广旱生植物,喜光、耐旱、耐寒的野生植物种类生长繁盛。常见药用植物均为干草原典型种类,主要药用植物有甘草、麻黄、防风、黄芪、柴胡、赤芍、北苍术、玉竹、黄精、辽藁本、黄芩、郁李、款冬花、银柴胡、远志、知母等。此外,还有多种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如威灵仙、苦参、地榆、茵陈蒿、金莲花、草乌、华北大黄、翻白草、百里香、山杏、细叶百合、苍耳、瓦松、贯众、秦艽、白鲜、龙胆、漏芦、紫草、老鹳草、益母草、旋覆花、牛蒡、蒲公英、细叶白头翁、细裂白头翁、瑞香狼毒、蒺藜、狭叶米口袋、珠芽蓼、单子麻黄及百蕊草等。栽培的药用植物有30多种,如黄芪、知母、地黄、玄参、芍药、白蓝、丹参、款冬花、板蓝根、薏苡、薄荷、枸杞、党参、牛蒡和沙棘等。其他分布较多的野生药用植物还有线叶菊、柴胡、麻花头、独行菜、草木犀状黄芪、阿尔泰狗哇花、草芸香、芯芭、沙米、猪毛菜、瓣蕊唐松草、二裂委陵菜、二色棘豆、达乌里胡枝子、瓜子金、披针叶黄华、乳浆大戟、沙茴香、二色补血草、香青兰、达乌里龙胆、东北鹤虱、蒙古鹤虱、蒙古莸、蒙古糙苏、岩败酱及华北蓝盆花等。旱生灌木药用植物有小叶锦鸡儿、猪毛蒿和细叶小檗等。在接近荒漠草原处分布有斜升龙胆、细叶葱等。
    (二) 荒漠草原
    荒漠草原指在干旱气候条件下,以非常稀疏的真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并混生大量旱生小灌木的植被类型,又称半荒漠草原。真旱生植物是指生长于干旱季节明显的草原上,具明显的旱生形态的草本植物。
    中国的荒漠草原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中、北部,鄂尔多斯高原中、西部,宁夏中部,甘肃东部,黄土高原北部及西部,以及新疆的低山坡麓等地区。该区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多风沙,热量较丰富,年降水量仅150~250 mm,土壤主要为棕钙土和灰钙土。植物种类少,多为生长期较短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明显的旱生性。荒漠草原植物区系构成比较复杂,以中亚西部植物,如白梭梭、盐生假木贼、多种碱蓬、多种沙拐枣、胡芦巴、膜荚黄芪、白刺、多裂阿魏和托里阿魏等为主。
    荒漠草原区已开发利用的药用植物资源约80种,重要的有伊贝母、秦艽、赤芍、甘草、牛蒡、阿魏、锁阳、新疆紫草、柴胡、款冬花、菟丝子、新疆羌活、新疆独活、罗布麻、白鲜、雪荷花、五灵脂、巴旦杏、车前及蒲公英等。其中伊贝母、阿魏、锁阳等蕴藏量和产量在国内都占有一定地位。本地自采自用的种类有柽柳、沙棘、墓头回、地榆、手掌参、一枝蒿、蒺藜、阿里红、骆驼蓬、异叶青兰、王不留行和苍耳等。区内以新疆种植的药用植物种类多且产量大,重要的有伊贝母、红花、枸杞等。此外,还有板蓝根、芍药、白芷、紫苏、荆芥、黄芪、地黄、山药、菊花、金银花和牛膝等。除上述外,该区分布的野生药用植物还有苦豆根、沙蓬、白龙昌菜,茵陈蒿、马蔺子、香青兰、杠柳、沙茴香、乳浆大戟、沙地柏、碱韭(多根葱)、戈壁天冬、兔唇花、大苞鸢尾、荒漠丝石竹、芯芭、叉枝鸦葱、小叶锦鸡儿、猪毛蒿、盐爪爪、冷蒿、木地肤、百里香、蒺藜、盐生假木贼、大叶补血草及胡杨等。
    (三) 荒漠
    荒漠是指降水量少而蒸发量大、干旱、具有强烈大陆性气候,植被稀疏而地面构成物质粗瘠的自然地带。我国荒漠地区除大面积内陆盆地外,尚有剥蚀高原、丘陵和低山,多分布于阿尔泰山、天山、祁连山、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等山地草原带的下部,如天山北坡植被垂直分布带谱的基带即为荒漠。荒漠带往往可上升到海拔2 000 m左右的前山、低山以至中山,在藏北羌塘高原海拔5 000 m以上地带亦属荒漠。在行政区划上荒漠区包括内蒙古西部、甘肃和宁夏西北部、青海西部和新疆除阿尔泰山区与昆仑山内部山地以外的全部区域,约占我国土地总面积的1/5,其中沙漠和戈壁面积约有100万km2。
    荒漠地区日照强烈,气候极端干燥,夏季酷热,冬季寒冷,昼夜温差大,多大风沙,年降水量小于200 mm,甚至终年无雨;荒漠在邻近草原的地区为淡棕钙土,北部为灰棕漠土,南部为棕漠土,土壤粗瘠而薄,富含盐碱。极端干旱的气候和贫瘠多盐碱的土壤造成了植物种类的贫乏,植被结构简单、稀疏,常由一些超旱生的植物组成,多旱生型植物,主要由少数科的植物组成,其中藜科和菊科是温带荒漠植物特有的两个最主要的科。藜科植物的许多属和种,构成了多种多样的荒漠群落,其中药用植物主要有琐琐属(锁琐、白琐琐)、猪毛菜属(珍珠猪毛菜、木本猪毛菜等)、假木贼属(短叶假木贼)、驼绒藜属 (驼绒藜)以及盐生植物盐爪爪属(盐爪爪)、盐角草属(盐角草)、碱蓬属(碱蓬)和沙生植物沙米,以及霸王属(木霸王)和白刺属等。豆科入药的有锦鸡儿属(柠条、狭叶锦鸡儿)、棘豆属(刺棘豆)、岩黄芪属(蒙古岩黄芪、多花岩黄芪)、甘草属(甘草、胀果甘草)、沙冬青等。蓼科入药的有沙拐枣属等。柽柳科入药的有柽柳属和琵琶柴等。麻黄科入药的有膜果麻黄等。其他还有杨柳科的胡杨、胡颓子科的沙枣等。
    该区享有盛名的药用植物有甘草、麻黄、宁夏枸杞、肉苁蓉、新疆软紫草、银柴胡等,以及新疆党参、鸟恰贝母、乌什沙棘、吐鲁番桑葚、阿图什无花果、索索葡萄、胡桐泪、鹰嘴豆、锁阳和沙枣等。此外,可供药用的还有秦艽、蒲黄、芦苇、罗布麻、苦豆子、阿魏、马蔺、雪荷花、龙胆、萹蓄、车前、蒺藜、香青兰、益母草、茵陈、蒲公英、杠柳、沙芥、瑞香狼毒、黄芥、旋覆花、蒙古扁桃、骆驼蓬、牛蒡、苍耳、王不留行等,多为荒漠草原的主要植物种。
    栽培药用植物以枸杞最为突出,其次为红花、伊贝母、黄芪、甘草和银柴胡。还引种了外地种类20多种,如菊花、白芷、菘蓝、山药、忍冬、栝楼、槐、地黄及牡丹等。栽培的民族药有黑种草、巴旦杏、索索葡萄、芫荽、沙枣、无花果、孜然和小茴香等。
    在昆仑山、阿尔金山等高寒荒漠地区,干旱、大陆性气候强烈,分布有新疆假紫草、假紫草、新疆党参、甘草、岩黄芪、沙棘、高山红景天、手掌参、雪莲、异叶青兰、甘松、高山龙胆、新疆羌活、新疆独活、网脉大黄、珠芽蓼、高山铁线莲、甘青铁线莲、高山紫菀、膜果麻黄和单子麻黄等。

三、 青藏高寒区域的药用植物资源分布
    青藏高原北起昆仑山,南至喜马拉雅山,西自喀喇昆仑山,东抵横断山脉,与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和缅甸接壤。行政区划上包括西藏、青海省绝大部分地区,甘肃、四川省部分地区,新疆、云南省小部分地区,幅员辽阔,土地面积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4。
    青藏高原地势高,海拔一般超过4 000 m,许多山峰海拔在6 000~8 000 m,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为8 844 m,号称“世界屋脊”。由于地势高,气压低,空气稀薄,光照充足,多大风,干、湿季节分明,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为50~900 mm。该区寒冷而干燥,气候条件极为严酷,植物生长稀疏,种类不多。但是,高原东部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或常绿与阔叶混交林区,南部与东部边缘,由于河谷海拔较低,热量丰富,植被出现亚热带和热带山地垂直结构,植物种类较多。青藏高原一方面其高度超过对流层的一半以上,另一方面东南太平洋季风和西南印度洋季风首先到达高原东南部,降水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因而自然植被的分布与低海拔的水平地带性植被有很大区别,属垂直地带性的高寒植被类型;植被又与同纬度的山地植被有明显区别,呈现“高原地带性”变化,与一般的水平地带性和山地垂直地带性不同。
    若把边缘山地、河谷包括在内,青藏高原共有植物种类5 700种。据统计,仅西藏区,就有药用植物资源1 460种。青藏高原药用植物资源的特点是野生种类多,蕴藏量丰富,重要的药用植物种类约50种,如川贝母、冬虫夏草、胡黄连、黄连、天麻、牡丹、秦艽、龙胆、党参、窄竹叶柴胡、桃仁、羌活、宽叶羌活、款冬花、续断、雪莲花、细叶滇紫草、长花滇紫草、法落海、珠子参、甘松、丹参(甘西鼠尾)、川木香、山莨菪、岩白菜等。该区藏医专用的藏药很丰富,大多为高原特有品种,如藏茵陈 (川西獐牙菜、普兰獐牙菜)、湿生GC871蓄、茶绒、杜鹃、塔黄(高山大黄)、洪连(短管兔儿草)、莪大夏、雪灵芝、绵参、西藏狼牙刺、绢毛菊、川西小黄菊、鸡蛋参(辐冠党参)、高山小檗、高山扁蓄、乌奴龙胆、红景天、小黄菊、高山杜鹃、全缘叶绿绒蒿、毛瓣绿绒蒿、多刺绿绒蒿、细果角茴香、拟耧斗菜,长果婆婆纳、船盔乌头、祁连龙胆、翼首花、高山葶苈和藏茴香等。高原特有的药用植物还有三指雪莲花、水母雪莲花、西藏扭连线、马尿泡、山莨菪、甘肃山莨菪、甘松、唐古特青兰、岩白菜、甘肃雪灵芝及无瓣女蒌菜等多种。
    根据自然条件和药用植物的分布情况,青藏高原可分为下述四个地区。
    (一) 川西藏东分割高原
    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年均气温在5~10℃之间,一般山地气温低,谷地气温高;年降水量在400~1 000 mm之间,南部多,北部少,通常由西向东递减。从谷底到山顶,高差巨大,形成显著的垂直变化。该区江河众多,水系密集,地表切割强烈。全境地势北高南低,山岭和河谷高差悬殊,谷地海拔大约为2 500~4 000 m,两侧山脉高度在海拔5 000 m以上,并有现代冰川分布,降水量丰富,是青藏高原中药资源的重要分布区。
    以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与四川盆地边缘山地峡谷接壤的阿坝州为例,分布有药用植物1 232种,分属165科、559属。再以该区甘孜州为例,有药用植物1 585种,分属124科、379属。该区栽培药用植物主要有当归、党参、天麻、川贝母、牡丹、黄芩、川牛膝、膜荚黄芪、秦艽及羌活等。
    该区多高山峡谷,地形垂直差异明显,因而植物的垂直分布带谱也十分典型。海拔2 250~2 700 m的干旱河谷灌丛和山地草丛上分布有蒲公英、苍耳、千里光、益母草、四川牡丹、柔毛石韦、甘青锦鸡儿、西藏忍冬、中华槲蕨、刺黄花、海金沙、商陆、合欢、续断及仙茅等。海拔2 700~3 200 m的河谷、中山地带植被为低山落叶阔叶林和亚高山针叶、阔叶混交林和亚高山灌丛,分布的药用植物有羌活、宽叶羌活、匙叶甘松、金铁锁、岩白菜、川黄芩、细辛、珠子七、蒙自藜芦、长柄唐松草、川藏沙参、川赤芍、独蒜兰、羊齿天冬、沙棘、狭叶红景天、菱叶红景天、藓状马先蒿、松萝、八角莲、石斛、黄连、天麻和仙茅等。海拔3 200~4 000 m的阳坡、半阳坡上为落叶阔叶林、高山栎类林和亚高山草甸,阴坡、半阴坡为针、阔叶混交林和暗针叶林,分布的主要药用植物有麻花秦艽、红毛五加、暗紫贝母、羌活、脉花党参、伏毛铁棒锤、单穗升麻、药用大黄、膜荚黄芪、多花黄芪、云南红景天、川赤芍、甘青青兰、独一味、鹿衔草、仙茅、手掌参、胡黄连、茯苓、石斛、重楼、多种柴胡、细花滇紫草、软紫草、藏糙苏、丹参(甘西鼠尾)、天仙子、刺参、多种党参、鸡蛋参、佛手参、多种天南星及款冬花等。海拔4 000~5 000 m的地带为高山灌丛、高山草甸及高山流石滩植被,分布的主要药用植物有红景天、大鳞红景天、长鞭红景天、水母雪莲花、毛头雪莲花、灰毛雪莲花、绵头雪莲花、猩红红景天、狭叶红景天、雪茶、棱砂贝母、珠芽蓼、杜鹃属多种、小檗、秦艽、胡黄连、丛菔、瑞香狼毒、羌活、绿绒蒿、角茴香、西藏麻黄、小叶瓶尔小草、船形乌头、拟耧斗菜、卷叶贝母和甘肃贝母等。海拔5 000 m的高原寒漠区,为草甸、草坡、砂石、砾石地带,分布有塔黄、山岭麻黄、高山杜鹃、藕大夏、丛菔、高山贝母及绵参等。
    (二) 青东南、川西北高原
    该区位于川西、藏东分割高原以北的青藏高原东部,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也是长江、黄河等的源头所在。全区地势自西向东缓缓倾斜,西部海拔4 000 m以上,东部降至海拔3 500 m以下,低洼处形成大面积沼泽。该区夏凉、冬寒,为青藏高原低温中心之一;冬季风大、雪多,热量条件差;年平均温度1~3℃,7月平均气温仅10~12℃,年降水量600~800 mm,自然景观主要是高寒草甸草原。该区不仅草场面积大、资源丰富,还生长有大面积的原始森林,植被种类以喜马拉雅植物区系成分为主。该区虽为海拔4 000 m的高原,但因受东南季风影响,夏季多小雨,草甸和灌木丛繁茂,植被覆盖面较大。因此,药用植物资源种类较多,蕴藏量也大。该区约有中药资源700种,其中野生药用植物300多种,冬虫夏草、川贝母、黄芪、秦艽、赤芍、龙胆、大黄、丹参、羌活及党参等。藏药有洪连、独一味、山莨菪等。唐古特山莨菪、唐古特瑞香、马尿泡等为该区特有药用植物。
    以青海达口县为例来说明药用植物的自然分布。该县位于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南部,巴颜喀拉山从境内西北绵延至东南,属高寒草甸、草场。其植物分布可分为三个类型:
    (1) 高山草甸 位于海拔3 700~4 700 m的河谷谷地,分布的药用植物有红虎耳草、珠芽蓼、密花橐吾、头花蓼、火绒草、铁棒锤、唐松草、狼毒、大戟、毛茛、乳白香青和短管兔儿草等。
    (2) 沼泽化草甸 位于4 100~4 500 m的河谷滩地,分布的药用植物有驴蹄草、黄花棘豆、沼生虎耳草、灯心草、酸模、星状凤毛菊、唐松草和高山大戟等。
    (3) 灌丛草甸 位于海拔1 900~4 250 m的高山山地、阴坡滩地。分布的药用植物有金露梅、鬼箭锦鸡儿、杜鹃、高山绣线菊、凤毛菊、黄芪、棘豆、酸模、大戟、高山唐松草、铁棒锤、秦艽、羌活、马尾连、大黄、沙棘、草麻黄、甘松、马勃及花锚等。
    (三) 藏北高原
    藏北高原位于青藏高原中部和西北部,是青藏高原上地势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寒地带。高原上分布着一系列东西走向连绵起伏的山岭,平均海拔4 000~5 000 m。藏北高原深居大陆内部,气候寒冷而干燥,最冷可达-40℃以下,是青藏高原大范围的寒冷中心和冻土层广泛分布的区域,也是青藏高原旱季大风持续期最长、风力最强的地区。降水稀少,并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大陆性气候特征强烈。冬季多风,夏季比较湿润,年降水量为100~300 mm。土壤有强烈的石灰质反应,钙积层显著,含碎石砾质。东南部广布高山草原,西北部为高原荒漠地区。该区多为草原和荒漠植被,植被结构简单、稀疏,草层低矮,一般高15~20 cm,覆盖率在30%~50%;药用植物资源种类较少。
    该区东南部广布的高山草原又称羌塘草原,无乔木生长,灌木也少,多为禾草类及蒿属植物。该区约有药用植物50~60种,主要种类有瑞香狼毒、火绒草、鼠曲凤毛菊、水母雪莲花、异叶青兰、高原毛茛、二裂委陵菜、高原大戟、外折糖芥、青海刺参、高山唐松草、珠芽蓼、小叶棘豆、高山龙胆,以及多种大黄属、龙胆属、报春花属、虎耳草属植物。灌木类药用植物有膜果麻黄、山岭麻黄、水柏枝、马尿泡、绿绒蒿和藕大夏等。
    该区西北部为高原山地荒漠地区,植物生长期很短,分布的基本上是耐旱、耐寒、耐碱的种类。药用植物不多,主要有鼠曲凤毛菊、黄花软紫草(假紫草)、中麻黄、雾冰藜、叉枝鸭葱、驼绒藜、山岭麻黄、珠芽蓼、绿绒蒿、马尿泡、人参果、莪大夏、沙棘、甘青青兰、刺参,以及多种红景天属、乌头属、铁线莲属植物。
    (四) 藏南谷地与喜马拉雅山
    喜马拉雅山脉位于青藏高原南缘,东连川西藏东分割高原,包括喜马拉雅山中段、东段及雅鲁藏布江谷地。喜马拉雅山脉是青藏高原上最突出的隆起带,长约2 400公里,世界上海拔8 000 m以上的高峰大多分布在这条山脉内。喜马拉雅山与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间的雅鲁藏布江谷地为一条西向宽谷,即藏南谷地,海拔3 000~4 000 m,气候比较温暖,多晴天,光照充足,≥10℃活动积温为1 800~2 300℃。该谷地降水主要来源于西南季风,年降水量少,多在300~400 mm,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大部分地区植被稀少,中药资源有藏党参、枸杞、各种黄芪、甘西鼠尾、波叶大黄、秦艽、远志、黄精、麻黄、长花滇紫草、甘松、雪莲花、冬虫夏草、多刺绿绒蒿、多种天南星、丛菔、细果角茴香、胡黄连、乌奴龙胆、梭砂贝母、沙棘、水柏枝、甘松、柴胡、天冬、唐古特青兰、异叶青兰、露蕊乌头、西藏中麻黄、江孜乌头、白亮独活、瑞香狼毒、独一味、珠芽蓼、二裂委陵菜、中华红景天、鸡蛋参、雪莲花、绿绒蒿、沙棘、草玉梅、藏糙苏、展毛银莲花,以及多种黄芪属、蚤缀属植物。
    雅鲁藏布江大拐弯以下的墨脱地区海拔不到700 m,谷底温暖,平均气温20℃以上,年降水量5 000 mm左右,热带植被可循河谷伸展至北纬30°附近。这里山高谷深,气候、生物种类随高度而变化,植被的垂直带谱景观明显,生长着繁茂的热带山地河谷雨林和半常绿雨林,分布着一些热带药用植物,如龙脑香、橄榄、大叶木菠萝、第伦桃、阿丁枫和干果榄仁等。

第三节 中国行政区域药用植物资源概况

    我国1983年开始进行了除台湾省,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外的较为全面的中药资源普查。通过普查,基本掌握了我国药用植物资源的区域性变化特点,本节将按行政大区,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作简要介绍。表2-1是普查后对中药资源种数的统计。我国行政所属的6个大区中,西南、中南和华东地区资源种类明显多于华北、东北和西北。6个大区的资源种类多寡的排列顺序是西南、中南、华东、西北、东北、华北。

一、 华北区
    该区包括河北、山西两省,内蒙古自治区、北京直辖市和天津直辖市。
    (一) 北京市
    共有植物1 482种及151个变种和亚种,其中药用植物901种。主产的药用植物有黄芩、知母、苍术、酸枣、益母草、玉竹、瞿麦、柴胡、地黄。
    (二) 天津市
    共有植物1 049种,其中药用植物621种。主产的药用植物有酸枣、菘蓝、茵陈、地黄、牛膝、北沙参、菊花、红花。燕山及太行山麓的盘山是药用植物资源集中分布区。

   

表2-1 各行政区药用植物资源种数统计

大区

行政区

药用植物

大区

行政区

药用植物

科数

种数

科数

种数

华北

北京市

148

901

中南区

河南省

203

1963

天津市

133

621

湖北省

251

3354

河北省

181

1442

湖南省

221

2077

山西省

154

953

广东省

182

2500

内蒙古自治区

132

1070

广西自治区

292

4035

东北

辽宁省

189

1237

海南省

497

吉林省

181

1412

西南区

四川省(含重庆)

227

3962

黑龙江省

135

818

贵州省

275

3927

华东区

上海市

161

829

云南省

265

4758

江苏省

212

1384

西藏自治区

1460

浙江省

239

1833

西北区

陕西省

241

2730

安徽省

250

2167

甘肃省

154

1270

福建省

245

2024

青海省

106

1461

江西省

205

1576

宁夏回族自治区

126

917

山东省

212

1299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158

2014

(本表摘引自中国药材公司,《中国中药资源》,1995)

    (三) 河北省
    共有植物2 845种,其中药用植物1 442种。主产的药用植物有知母、黄芩、防风、杏、菘蓝、柴胡、远志、薏苡、苍术、白芷、桔梗、藁本、紫菀、丹参、枸杞。资源种类较多的地区是保定、石家庄和邢台等地。
    (四) 山西省
    共有植物2 100余种,其中药用植物953种。主产的药用植物有黄芪、党参、远志、杏、小茴香、连翘、麻黄、秦艽、防风、猪苓、知母、苍术、甘遂。主要分布于晋东南及雁北等地。
    (五) 内蒙古自治区
    共有植物2 271种,其中药用植物1 070种。主产的药用植物有甘草、麻黄、芍药、黄芩、银柴胡、防风、锁阳、苦参、杏、肉苁蓉、地榆、升麻、木贼、郁李。资源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阴山及贺兰山区。

二、 东北区
    该区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3省。
    (一) 辽宁省
    共有植物约2 200种,其中药用植物1 237种。主产的药用植物有人参、细辛、五味子、藁本、党参、升麻、柴胡、苍术、山楂、薏苡、远志、酸枣。辽宁东部山区资源丰富,种类较多的是本溪、丹东、抚顺等地。
    (二) 吉林省
    共有植物约2 200余种,其中药用植物1 412种。主产的药用植物有人参、五味子、党参、地榆、紫花地丁、知母、黄精、玉竹、白薇、穿山龙。浑江、通化、延边及白城等地的资源种类较多。长白山是我国中药资源宝库之一,有植物1 242种,其中供药用的有900余种。
    (三) 黑龙江省
    共有植物2 200余种,其中药用植物818种。主产的药用植物有人参、五味子、龙胆、防风、刺五加、苍术、黄檗、牛蒡、黄芪、知母、车前草。资源主要集中于大、小兴安岭地区。

三、 华东区
    该区包括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6省和上海直辖市。
    (一) 上海市
    共有植物1 450种、269个变种,其中药用植物829种。主产的药用植物有西红花、丹参、菊花、延胡索、白芍、栝楼、玄参、地黄、菘蓝、半夏、墨旱莲。
    (二) 江苏省
    共有植物2 596种,其中药用植物1 384种。主产的药用植物有桔梗、薄荷、银杏、太子参、芦、荆芥、栝楼、百合、菘蓝、芡、半夏、夏枯草。资源种类以连云港、南京、苏州、常州等地较多。
    (三) 浙江省
    共有植物3 797种,其中药用植物1 833种。主产的药用植物有浙贝母、延胡索、白芍、白术、玄参、麦冬、菊花、白芷、厚朴、百合、山茱萸、夏枯草、丝瓜、郁金、乌药、益母草。资源较多的地区有淳安、绍兴、常山和鄞县等。仅天目山的药用植物就有800多种。
    (四) 安徽省
    共有植物3 500种以上,其中药用植物2 167种。主产的药用植物有白芍、牡丹、菊花、菘蓝、何首乌、太子参、女贞、枇杷、白前、独活、侧柏、木瓜、前胡、茯苓、葛根、苍术、半夏。资源种类较多的是六安、铜陵、淮南、芜湖及滁县等。黄山是省内资源很有代表性的区域,药用植物1 476种,占全省药用植物的68%。
    (五) 福建省
    共有植物4 703种,其中药用植物2 024种。主产的药用植物有莲、泽泻、乌梅、太子参、陈皮、桂圆、栝楼、金毛狗脊、虎杖、贯众、金樱子、厚朴、巴戟天。资源以三明、建阳、福州、宁德等地较为丰富,种类均在1 000种以上。
    (六) 江西省
    共有植物5 000种以上,其中药用植物1 576种。主产的药用植物有枳、栀子、荆芥、香薷、薄荷、陈皮、钩藤、防己、蔓荆子、青葙、车前、泽泻、夏天无、蓬蘽、青皮、茵陈。资源较多的地区有吉安、赣州、抚州、上饶等地。庐山是亚热带地区天然植物园,据《庐山植物》记载,共有2 331种,其中60%以上的植物可供药用。
    (七) 山东省
    共有植物3 100多种,其中药用植物1 299种,占总量的88%。主产的药用植物有金银花、北沙参、栝楼、酸枣、远志、黄芩、山茱萸、山楂、茵陈、香附、牡丹、天南星。资源种类较多的地区是烟台、临沂、潍坊、泰安等地。

四、 中南区
    该区包括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5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
    (一) 河南省
    共有植物3 979种,其中药用植物1 963种。主产的药用植物有地黄、牛膝、菊花、山茱萸、辛夷、金银花、望春花、柴胡、白芷、桔梗、款冬花、连翘、半夏、猪苓、独角莲、栝楼、天南星、酸枣。资源较集中的地区是南阳、信阳、洛阳、焦作、郑州、新乡等。
    (二) 湖北省
    共有植物3 717种,其中药用植物3 354种。主产的药用植物有茯苓、黄连、独活、厚朴、天麻、续断、射干、杜仲、白术、苍术、半夏、湖北贝母等。神农架林区的资源最为丰富,其次为恩施。
    (三) 湖南省
    共有植物约4 000种,其中药用植物2 077种。主产的药用植物有厚朴、木瓜、黄精、玉竹、牡丹、乌药、前胡、芍药、望春花、白及、吴茱萸、莲、夏枯草、百合、酸橙等。资源较丰富的地区是:怀化1 909种、湘西1 835种、益阳1 600种、郴州1 415种、株洲1 610种。
    (四) 广东省
    共有植物6 616种,其中药用植物2 513种。主产的药用植物有阳春砂、益智、巴戟天、草豆蔻、肉桂、诃子、橘、仙茅、何首乌、佛手、乌药、广防己、红豆蔻、广藿香、穿心莲等。资源较丰富的地区是汕头、肇庆、韶关和江门等,其中粤北山区常见药用植物就有700多种。
    (五) 广西壮族自治区
    共有植物8 000多种,其中药用植物4 035种。主产的药用植物有罗汉果、广金钱草、鸡骨草、石斛、吴茱萸、大戟、肉桂、千年健、莪术、天冬、郁金、土茯苓、何首乌、八角茴香、茯苓、葛根等。
    (六) 海南省
    共有植物4 200种,其中当地特有的500多种,药用植物2 500种。主产的常用药用植物有槟榔、阳春砂、益智、肉豆蔻、丁香、巴戟天、广藿香、芦荟、高良姜、胡椒、金线莲等。

五、 西南区
    该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3省,西藏自治区和重庆直辖市。
    (一) 四川省和重庆市
    重庆直辖市在普查期间属于四川省。四川和重庆共有植物9 254种,其中药用植物3 962种。主产的药用植物有川芎、黄连、乌头、川贝母、川木香、麦冬、白芷、川牛膝、厚朴、半夏、鱼腥草、川木通、芍药、红花、大黄、使君子、川楝、黄皮树、羌活等。
    (二) 贵州省
    共有植物5 593种,其中药用植物3 927种。主产的常用药用植物有天麻、杜仲、天冬、黄精、茯苓、半夏、吴茱萸、川牛膝、何首乌、白及、淫羊藿、黄檗等。省内药用资源以黔东南较多。
    (三) 云南省
    云南是我国植物资源最丰富的省份,已查明的高等植物就有15 000种,占全国高等植物总数的50%以上。其中药用植物6 157种。主产的药用植物有三七、灯盏花(灯盏细辛)、石斛、云木香、黄连、天麻、当归、贝母、千年健、猪苓、儿茶、草果、石斛、诃子、肉桂、防风、苏木、龙胆、木蝴蝶、砂仁、半夏等。云南省三七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8%,灯盏花占全国总产量的95%,砂仁和石斛占全国总产量的70%。
    (四) 西藏自治区
    共有植物5 520种,其中药用植物1 460种。主产的药用植物有羌活、胡黄连、大黄、莨菪、川木香、贝母、秦艽、麻黄等。

六、 西北区
    该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3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一) 陕西省
    共有植物3 000~4 000种,其中药用植物2 278种。主产的药用植物有天麻、杜仲、山茱萸、乌头、丹参、地黄、黄芩、麻黄、柴胡、防己、连翘、远志、绞股蓝、薯蓣、秦艽等。汉中、安康、商洛及渭南等地是资源较多的地区。秦巴山地是陕西三大自然生态区之一,药用植物有1 500多种。
    (二) 甘肃省
    共有植物2 000多种,其中药用植物1 270种。主产的药用植物有当归、大黄、甘草、羌活、秦艽、党参、黄芪、锁阳、麻黄、远志、猪苓、知母、九节菖蒲、枸杞、黄芩等。资源多分于陇南和甘南等地。
    (三) 青海省
    共有植物2 000多种,其中药用植物1 461种。主产的药用植物有大黄、贝母、甘草、羌活、猪苓、锁阳、秦艽、肉苁蓉等。资源以玉树州较丰富,种类较多的还有贵德、门源、互助、循化等地。
    (四) 宁夏回族自治区
    共有植物1 839种,其中药用植物917种。主产的药用植物有枸杞、甘草、麻黄、银柴胡、锁阳、秦艽、党参、柴胡、白鲜皮、大黄、升麻、远志等。该区固原和银川等地的药用种类相对较多,六盘山和贺兰山是资源较集中的地域。贺兰山有药用植物有310种,六盘山有药用植物423种。
    (五)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共有植物3 000多种,其中药用植物2 014种。主产药用植物有甘草、伊贝母、红花、肉苁蓉、牛蒡、紫草、款冬花、枸杞、秦艽、麻黄、赤芍、阿魏、锁阳、雪莲等。资源较多的是伊犁、塔城、昌吉等地。

七、 台湾省与香港地区
    台湾省共有植物4 300种左右,其中特有种占42.9%;据《台湾药用植物资源名录》收载,台湾省栽培和野生的药用植物约有2 583种。香港地区共有植物2 420种、87个变种;据《香港中草药》收载,其中药用植物600种左右。

第四节 中国中药资源区划

    中国中药资源由药用植物、药用动物和药用矿物三大类构成。其中,药用植物种类最多,占87%强;药用动物种类占12%;药用矿物占1%弱。因此,药用植物资源是中药资源的主体。为了合理利用和保护中药资源,一是要调查和研究这些资源分布规律,二是要对这些资源进行科学的区划才能实现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前几节已介绍了药用植物资源的分布,本节就中国药用植物资源区划的目的、任务、原则和分区作简要介绍。

一、 中药区划的目的和任务
    中药区划是在中药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正确评价影响中药资源开发和中药生产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揭示中药资源与中药生产的地域分布规律,按区内相似性和区际差异性划分不同级别的中药区,明确各区开发中药资源和发展中药生产的优势及其地域性特点,提出生产发展方向和建设途径。
    中药区划的基本目的是按照中药资源分布的自然规律和中药生产的客观经济规律,因地制宜指导中药资源开发和生产。
    中药区划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有:
    (一) 正确评价中药资源特点,为合理开发中药资源,尤其是充分发挥地道药材优势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区划涉及中药研究的许多方面,首先必须了解中药资源的种类、分布、蕴藏量,及其消长规律;二要探明影响中药资源分布、数量与质量变化和资源开发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三要掌握各地中药生产,包括野生种类的采收和捕猎、家种(养)药材的种植和养殖、新品种引种、矿物药的采掘、中药资源的加工等综合利用,以及中药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二) 深入开展适宜区的分析研究,为变野生资源为家种、家养提供科学依据
    每种中药资源都有一定的分布区域,但这并不意味每种中药资源在分布区内所有地方都能生长,只有在适于它们的生态特性的生境中才能生长,即所谓“诸药所生,皆有境界”。家种药材的分布状况除了受自然条件所制约外,同时还受交通、劳动力、经济水平、种养技术的影响。
    (三) 揭示各地中药资源与药材生产的地域性特点,为调整药材生产结构和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药材生产的区域化是药材专业化生产在地区上的反映。所谓药材生产专业化是指一个地区,根据该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发展以地道药材为重点的最适宜品种,并且使这些品种的生产在该地区药材生产中占绝对优势。
    (四) 合理确定不同地区药材生产发展方向,为制定药材生产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区划是规划的前提,规划是区划的实施,有了中药区划,并使之与规划密切配合,才能使药用植物生产达到持续、稳定发展的目的。

二、 中药区划的原则
    中药区划的对象是不同等级的地域单元系统,在时空上和构成上不可分割的区域内,其中药资源和中药生产的特点,影响资源开发与生产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发展中药生产的方向、途径和措施等具有相对一致性。
    由于中药区划不仅要考虑各地的自然生态指标,而且也要考虑对中药资源开发和生产有直接影响的社会经济指标,即中药资源虽是一种自然资源,但是当人们采集、捕猎它们,并收购、加工用于防病治病时,它们也就进入社会经济活动的范畴,所以说中药区划不是单纯的自然区划,也不是部门的经济区划,而是兼有自然和经济两种属性的综合性区划。中药区划要考虑以下原则:
    (一) 中药生产条件的相对一致性原则
    中药资源是在一定的气候、地貌、土壤和植被等自然条件综合作用下长期发展的结果。这些生态因子的相对一致性决定了中药资源与中药生产的相对一致性。不同的气候、地貌、土壤等自然条件下所形成的中药资源分布是不同的,如甘草和麻黄分布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槟榔、益智等分布于高温多湿地区,当归、木香和黄连等分布于高寒山区。
    (二) 中药生产特点的相对一致性原则
    这是进行中药区划的主要原则。在中药区划的分析研究中,选择在药材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又具有地区特色的大宗药材103种(其中植物类85种,包括野生16种,家种或家野兼有者51种;动物类16种;矿物类2种),作为中药区划的标志种。在对全国362种中药资源普查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这些代表种类的资源现状和发展趋势。其中包括野生中药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空间分布和时间上的消长规律;家种家养种类的栽培面积、饲养规模、产量、质量、地道性、生产和应用的历史和现实,主产区布局和发展,以及药材的收购、储藏、加工、销售及出口。
    在分析资源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不同地区的主要种类及其组合特征,按中药生产区域差异,确定不同等级的地域单元。大体上讲划分出的中药区中,一级区主要代表药材种类产量、蕴藏量可占全国总产量的75%以上,二级区可占全国总产量的50%以上;代表种类的地道药材产区通常位于该中药区范围内。
    (三) 中药生产发展方向和途径的相对一致性原则
    中药生产发展方向是指一定时期内各中药区药材生产专业化发展趋势。如以野生中药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为主,或是以家种家养药材为主,这是两种不同的经营方式。如我国东部为湿润和半湿润地区,以家种家养为主,而西部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多数则以野生中药资源开发为主。
    在农区,药材栽培和饲养常常要同农业(种植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相结合;在林区须同林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相结合;在牧区主要是野生资源的开发,但也与草地利用和改良密切相关。中药区是一个由多种中药资源组成的区域生产综合体,其中优势品种的发展,标志着具体区域中药生产的发展方向。
    中药生产方向的确定,既要考虑社会的需求,又要立足于本地资源与生产条件的可能性。由于各地中药资源的不同,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别,不同区域的药材生产应有自己的优势品种和不同的生产与开发规模,以及不同的生产专业化水平。因此,中药区的划分仅仅依靠生产特点和生产条件的异同是不够的,还必须把不同地域的中药生产发展方向的相对一致性作为分区原则。
    不同中药区在资源开发和生产中常常存在相似的问题,如中药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保护。新资源开发目标、提高家种家养药材生产水平的技术手段、适当集中地调查药材生产布局、建立相应的生产基地等,针对这些问题所要采取的措施,都应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只有这样,生产发展目标才有相应的途径和措施来保证,达到发挥优势、扬长避短、提高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目的。
    (四) 中药区划与农业区划相协调原则
    中药区划作为一项部门区划,是农业区划的组成部分;中药区划又是按国家、省(区)、地(市)、县不同行政区域范围进行的。故中药区划应同各类农业区划包括种植业、牧业、林业、渔业及综合农业区划相协调;中药资源在自然界中的存在本身就不是孤立的。许多药用植物本身就是植被的组成部分,有的甚至是植物群落的优势种和建群种,在群落中占据一定的空间;植物群落对于某些药用植物来说也是赖以生存的条件和场所。如东北的红松针、阔叶混交林便孕育了人参、细辛、五味子、黄檗、刺五加等众多重要中药资源,而其中刺五加在空间上占据红松阔叶林的分布地带,在时间上处于红松针、阔叶混交林砍伐后次生林发育阶段。可见中药资源的分布和分区,不能脱离植物群落,中药区划应同植被区划相协调。有些药用植物本身就是划分植物区系的标志种,如东北的人参,华北地区的酸枣。有些药用植物还是某地区的特有种或特有属,如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区的胡黄连、东蒙古亚地区的知母等。
    中药资源的分布还与地貌、气候、土壤等关系非常密切,中药区划往往与这些自然区划相对应。如某些具有重要价值的气候指标:积温、月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无霜期、年降水量等,均可作为中药区划的主要参考依据。
    药材生产上,特别是药材种植业、饲养业要同农业、牧业、林业、水产业相结合。甚至有些地区实行粮药、林药、果药间作和套作,实际上已把药材生产和农业生产各部门融为一体。所以,中药区划研究还可以起到充实和提高农业区划理论和实践的作用。
    (五) 不同等级的中药区划相衔接原则
    由于中药生产的地域范围不同,中药区划就有等级之分。按行政区域范围大小,中药区划可分为全国中药区划、省(区)级中药区划、地(市、盟)级中药区划和县级中药区划。下级区划是上级区划的基础,上级区划是下级区划的指导。不同级别的区划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互结合,互相衔接,进而构成完整的体系。
    (六) 保持一定的行政区划单元的完整性原则
    中药区划虽然不是单纯的部门经济区划,但含有社会经济的属性。因此,在确定中药区划边界时,应尽量保持一定行政区界的完整。这样做便于从基层单位取得经济统计资料以便研究分析,也有利于对中药区划所提出的发展方向、途径和措施进行组织实施。不同等级的中药区划,所要保持的行政区界应有所不同。如县级区划到村,省级区划到乡,而全国中药区划将保持县(旗、州、区)级行政区划的完整性。

三、 中国中药区划
    中国中药区划的研究过程借鉴了全国的农业条件专业区划、农业生产部门区划、综合自然区划和综合农业区划的经验和成果,为分析全国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确定中药区划的分区界线提供了依据。中药区划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县(旗)级中药资源调查及区划工作基本完成后进行,研究基础比较扎实,从全国范围着眼进行中药区域划分。
    我国中药区划采用二级分区系统:一级区主要反映了各中药区不同的自然、经济条件和中药资源开发与生产的主要地域差异;在一级区内依据中药资源优势种类及其组合特征和生产发展方向与途径的不同,划分二级区。一级区、二级区均按三段命名。一级区为地理方位+热量带+药材生产方向。二级区为地理位置+地貌类型+优势中药资源名称(地理位置+地貌类型通常采用地理简称来代替)。综上所述,我国共可划分出一级区9个,二级区28个,其中陆域部分一级区8个,二级区26个;海域部分一级区1个,二级区2个。具体见表2-2。

表2-2 中国中药区划分区及主要特点

一级区

二级区

主要特点

Ⅰ东北寒温带、中温带野生、家生中药区

Ⅰ1大兴安岭山地赤芍、防风、满山红、熊胆区

(1)野生中药材蕴藏丰富
(2)珍稀特产及地道药材品种多
(3)中药资源开发利用历史悠久
(4)开发利用前景可观

Ⅰ2小兴安岭、长白山山地人参、黄柏、五味子、细辛、鹿茸、蛤士蟆区

Ⅱ华北暖温带家生、野生中药区

Ⅱ1黄淮海辽平原金银花、地黄、白芍、牛膝、酸枣仁、槐米、北沙参、板蓝根、全蝎区

(1)中药资源比较丰富,家种药材生产水平较高,在国内占重要地位
(2)中药科技事业发达,生产后劲较大
(3)中药工业基础较好,购销经营繁荣兴旺

Ⅱ2黄土高原党参、连翘、大黄、沙棘、龙骨区

Ⅲ华东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家生、野生中药区

Ⅲ1钱塘江、长江下游山地平原浙贝母、延胡索、菊花、白术、西红花、蟾酥、珍珠、蕲蛇区

(1)中药资源门类齐全,品种比较丰富
(2)珍贵、地道药材众多
(3)家种、饲养与野生药材收购同步发展
(4)生产、经营经验丰富,中成药工业初具规模

Ⅲ2江南低山丘陵厚朴、辛夷、郁金、玄参、泽泻、莲子、金钱白花蛇区

Ⅲ3江淮丘陵山地茯苓、辛夷、山茱萸、猫爪草、蜈蚣区

Ⅲ4长江中游丘陵平原及湖泊牡丹皮、枳壳、龟甲、鳖甲区

Ⅳ西南北亚热带、中亚热带野生、家生中药区

Ⅳ1秦巴山地、汉中盆地当归、天麻、杜仲、独活区

(1)资源丰富,品种多样
(2)药材地道,品质优良
(3)民族众多,民族医药丰富
(4)药材产量高,开发潜力大

Ⅳ2川黔湘鄂山原山地黄连、杜仲、黄柏、厚朴、吴茱萸、茯苓、款冬花、木香、朱砂区

Ⅳ3滇黔桂山原丘陵三七、石斛、木蝴蝶、穿山甲区

Ⅳ4四川盆地川芎、麦冬、附子、郁金、白芷、白芍、枳壳、泽泻、红花区

Ⅳ5云贵高原黄连、木香、茯苓、天麻、半夏、川牛膝、续断、龙胆区

Ⅳ6横断山、东喜马拉雅山南麓川贝母、当归、大黄、羌活、重楼、麝香区

Ⅴ华南南亚热带、北亚热带家生、野生中药区

Ⅴ1岭南沿海、台湾北部山地丘陵砂仁、巴戟天、化桔红、广藿香、安息香、血竭、蛤蚧、穿山甲区

(1)以南亚热带、热带为主的中药资源独具特色
(2)南药引进栽培与野生变家种取得明显进展
(3)积极发展地道药材、引进省外品种,开拓新的产区
(4)研究开发民族药取得了一定成绩,且潜力很大
(5)中成药工业迅速发展,布局趋于合理

Ⅴ2雷州半岛、海南岛、台湾南部山地丘陵槟榔、益智、高良姜、白豆蔻、樟脑区

Ⅴ3滇西南山原砂仁、苏木、儿茶、千年健区

Ⅵ内蒙古中温带野生中药区

Ⅵ1松嫩及西辽河平原防风、桔梗、黄芩、麻黄、甘草、龙胆区

(1)野生药材资源丰富,草本植物占优势
(2)野生资源开发利用不平衡
(3)家种家养药材生产发展缓慢,中成药工业比较发达
(4)民族药占有一定的比重

Ⅵ2阴山山地及坝上高原黄芪、黄芩、远志、知母、郁李仁区

Ⅵ3内蒙古高原赤芍、黄芪、地榆、草乌区

Ⅶ西北中温带、暖温带野生中药区

Ⅶ1阿尔泰、天山山地及准噶尔盆地伊贝母、红花、阿魏、雪荷花、马鹿茸区

(1)种类少,蕴藏量大,特产药材相对较多
(2)中药资源分布不均匀,开发利用很不平衡
(3)民族药、民间药丰富多彩
(4)需要保护资源的物种多

Ⅶ2塔里木、柴达木盆地及阿拉善、西鄂尔多斯高原甘草、麻黄、枸杞子、肉苁蓉、锁阳、紫草区

Ⅶ3祁连山山地秦艽、羌活、麝香、马鹿茸区

Ⅷ青藏高原野生中药区

Ⅷ1川青藏高山峡谷冬虫夏草、川贝母、大黄、羌活、甘松、藏茵陈、麝香区

(1)名贵药材多,野生资源蕴藏量大
(2)藏药历史悠久,值得深入开发研究
(3)新品种新资源多,亟待开发利用
(4)中药资源分布不均,垂直分布明显

Ⅷ2雅鲁藏布江中游山原坡地胡黄连、山莨菪、绿绒蒿、角蒿区

Ⅷ3羌塘高原马勃、冬虫夏草、雪莲花、熊胆、鹿角区

Ⅸ海洋中药区

Ⅸ1渤海、黄海、东海昆布、海藻、石决明、海螵蛸、牡蛎区
Ⅸ2南海海马、珍珠母、浮海石、贝齿、玳瑁区

(1)海洋中药资源十分丰富、种类繁多
(2)海洋药物应用历史悠久
(3)海洋药物医疗用途广、潜力大
(4)海洋药物的研究发展迅速

 

本章小结

    全世界药用植物大概有5.2万种以上,由于地域间自然条件、气候类型、植物区系的差异,药用植物类型、数量和分布都有很大差异。本章先简要介绍了世界药用植物的分布,然后集中介绍了中国药用植物资源的自然区域分布和行政区域分布,最后概述了中国中药资源区划的目的、任务、原则和分区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