鲨滩2016迅雷下载:林清玄: 茶禅一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4:33:09
林清玄: 茶禅一味    有很多人对学禅很有兴趣,也有很多人喜欢喝茶。茶,在中国历史上和禅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我常常思考,到底用什么样的角度或观点可以将茶和禅融在一起,给我们提供一些新的见解呢?其实,学习禅道并非脱离生活;在喝茶时如果有很好的心境,也是跟禅非常接近的。
        
        心内求法,不心外求法
        
        有一次,我到台北县中和的圆通寺。这座庙大概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全部用石头建筑而成。佛教徒路过佛教的寺庙通常都会进去礼拜,我也不例外。在我进去礼拜的时候,已经有一个欧巴桑在那里拜佛了,拜得非常虔诚、专注而忘我。我说她是欧巴桑其实也不老,大概四十几岁,年纪跟我差不多。我们台湾人都习惯将四十岁以上的妇女叫做“欧巴桑”,男的就叫“欧里桑”。

        我看到那个欧巴桑在那里顶礼,非常感动,就站在她旁边跟着她一起拜佛。正拜得忘我的时候,突然听到两声巨响,啪!啪!依照我的经验,可能是打耳光的声音,我就停止拜佛,站起来看。果然,那个欧巴桑给了她儿子两个巴掌,她儿子两边脸颊的五爪痕都浮起来了。

        欧巴桑气冲冲地骂道:“你这个死囝仔,你没看我在拜佛吗?你要吃冰,等我拜佛拜完再吃会死吗!”儿子不但没有感到惭愧,反而还顶嘴:“你等一下再拜会死吗!”妈妈更生气了。儿子说:“你等一下再拜佛,佛又不会跑掉。但是你现在如果不去买冰,卖冰的就跑掉了!”我觉得这个小孩讲得比妈妈有道理。

        妈妈听了更生气就要打他。小孩似乎已被打得很有经验,立刻转头冲出去了。妈妈也跟着冲出去,跑到庙门口又掉头回来,因为她看到一支扁担,可能怕用手打不到,用扁担打比较万无一失,于是抓起扁担又追了出去。

        这时我已无心拜佛,心想这下有好戏看了,不如去看看,等一下再来拜佛。因为那个小朋友讲得很有道理,佛又不会跑掉,先去看有没有打到再回来拜无妨,于是我也跟着他们冲出去。

        圆通寺的阶梯非常地陡,小孩子跑得非常快,妈妈也追得很快。我就站在阶梯上面看他们激烈地追跑,直到看不到人影了,才又回去拜佛。走到庙门口,听到“叭布!叭布!”的声音,原来卖冰的在那里。由于天气很热,我就买了一杯叭布站着吃。

        吃着吃着,妈妈回来了,手上拖着一支扁担,气喘如牛,满脸通红。我就一边吃冰一边问她有没有打中。“这个死囝仔脯,跑得比飞得还快!今天就看在佛祖的面上饶他一命!”妈妈说完便把扁担放回原位。

        走出庙外,我看她在穿鞋绑鞋带,我吓了一大跳!这个妈妈十分钟前为了打儿子,慌张得连鞋子也来不及穿。谁会想到这个坐着绑鞋带的母亲、气急败坏的母亲,在十分钟以前是个非常虔诚拜佛的人?这样一想,心里非常感慨。

        当一个人在学习佛道、禅道,或者在追求心灵更高境界的时候,如果没有从内心出发,那么久了之后,生活就会跟他所追求的东西背离。当与生活背离时,内在的改革就失去了,禅跟佛对我们的人生就没有什么帮助了。
        
        为什么最嫩的茶最好
        
        我在一次演讲中,问有没有人从小到大没有喝过一杯茶的?结果有五个人举手。我很惊讶,他们到底活着做什么?演讲完后我便请他们五位去喝茶,让他们知道茶是非常好的东西。

        喝茶,有一个很有趣的观点很少被发现:为什么最嫩的茶叶是最好的,老的茶叶是不好的?这很值得我们思考。

        通常,最好的茶叶叫做一枪二芽,一片茶叶还没有开,另外两片茶叶刚刚冒出来,采的时候采三叶。依人生的经验而言,越老的人应该越有智慧、越有味道、越有品味,为什么茶叶反其道而行?是不是因为最嫩的茶叶还没有遭遇到人生的考验、挫折与苦难,所以能保有非常圆满的味道?而这种味道可以使它发出最美的、最圆满的、最强烈的滋味?

        人生其实也是一样。例如,小孩子为什么能活得比大人更快乐、更接近禅?老子说,一个人要真正进入道,必须要回归到如赤子般;耶稣基督也说,要进天国,应该要像小孩子,不要忘了最小的兄弟;释迦牟尼佛也说,要使人心非常地单纯,像孩子一样。禅这个字,是由“示”与“单”组合而成的,亦即,单纯的表示、单纯的心、单纯的状态。这种单纯的状态就好像茶叶刚刚长出来的样子。小孩子刚刚长出来的状态也是非常圆满具足的,没什么缺少,非常柔软,但是非常有力量。

        台湾华航在名古屋的空难事件中,存活的八个人中有三个是小孩子,三个小孩子中有一个在十几天后就完全恢复正常。更有一次空难的惟一幸存者是一个小孩子。空难的幸存者中,小孩的比率为什么会特别高呢?这绝非偶然。

        有一次我跟太太去逛百货公司的玩具部,突然听到一声巨响,一个很小的孩子跌倒了。因为他急着要跑来看玩具,不小心被地上的电线绊倒,跌倒的姿势很像棒球的滑垒,滑行了约有三米长。百货公司里的人皆大为震惊,很多人跑过来围观,有一些老人家说,这次一定摔得很严重。结果,这个小孩子一下子跳起来,屁股拍一拍又冲出去了。大家愣在一边,觉得简直不可思议。我跟我太太说:“我们这种年纪,如果每天都像他这样摔,大概每天都要进急诊室。”

        为什么小孩子跌倒会没事呢?小孩子在学走路时,一天跌上一二十次是很正常的事,因为小孩本身就具足了生命力,跟茶叶是一样的。在彰化,有一个小孩子跌到深度四百米的山谷下,躺在那里七十二小时才被发现,再一小时后他醒过来,完全恢复正常。

        佛教常讲,初发心是最重要的,初发心就是刚开始发起的心,像小孩般天真的、无我的、专注的、没有名利状态的心。最嫩的茶叶就是最好的茶叶,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启示,这是第二个观点。

        第三个观点是,为什么我们要喝茶?如果只是为了解渴,喝水就够了。喝茶,是因为在解渴之外还有一些别的功能。所以,茶,不是为了解渴而存在于这个世界,茶一定还有其他的目的或功能值得我们思考。
        
         过程与结局同等重要
        
        第四个观点是,喝茶的过程比结局还要重要。我有一位住在竹山的朋友,他是一位画家,但他的工作是帮人家品茶。茶农自己是不懂得品茶的,因为他们在种茶的时候都会想到要卖好一点的价钱,心中有价钱的观念,所以无法品自己的茶。等到他们把茶制好了之后,再带到我朋友那里去让他品茶,他品完之后,就会告诉茶农这茶可以卖多少钱,应该要做哪些改进。

        有一次我去找这位朋友,他叫我坐着等会儿,要泡茶请我。等了大半天,茶都没有端来,我便好奇地跑到外面去找他。只见他蹲在庭前劈柴,我问他:“不是要请我喝茶吗?怎么在这里劈柴?”他答说:“没有劈柴怎么生火?没有生火怎么烧水?”“这里没有瓦斯吗?”“没有哩!”

        我蹲在地上看他劈柴、生火、烧水,足足等了一个小时茶才泡好。可是一喝到茶的时候就觉得非常地好喝,那是因为等不及了,非常地期待。那个过程至今还深深留在我的脑海中。原来,喝茶的过程跟结局是一样重要的。

        最后一个观点是,关于价值的思考。很多人喝茶都想找冠军茶来喝,冠军茶就是比赛得冠军的茶,价钱很高。冠军茶是不是真的好呢?其实,茶农拿去比赛的冠军茶只有一斤,但是他家还有一百斤的茶后来也都成了冠军茶,不过参加比赛的那一斤茶他都是留给自己喝的,不会卖给别人喝。

        茶本身并没有特定的价值,它的价值是由人判定的。人生也是如此,人生本身也没有所谓高低价值,完全是由于人给了它价值判定,而有了高低之分。

            有一次我到屏东恒春的一家茶行,我问老板有没有好茶,泡来喝喝看。老板泡了一壶我认为非常好的茶,叫做“港口茶”,入口时非常地苦,喝下喉后却非常甘美。但是当地的人没有人要喝港口茶,因为他们认为种在海边港口的茶是非常粗贱的茶,而宁愿喝鹿谷的冻顶乌龙茶或高山茶。因此港口茶种植的面积便越来越小。

  当时,一两港口茶的价钱是二十元。我觉得港口茶的味道非常美,回台北后就开始写文章称赞港口茶,连续写了三四篇。三四年后,我又到恒春那家茶行去喝港口茶,味道还是非常地好,我想买。老板说:“一两二百。”我说:“哎哟!怎么涨这么多?三四年前一两才二十元而已。”

  老板说:“你都不知道,自从有一位作家叫林清玄的,喝了港口茶感觉很好,就一直写文章称赞它,现在都不够卖,价钱还一直在涨!比较好的一两二百,比较差的一两一百。”我开玩笑说:“我就是那个林清玄,可不可以算便宜一点?”老板说:“啊,原来你就是林清玄呀,那么一斤算六十就好了!”

  那次我的感触非常深刻。茶本身是没有高低价值的,你认为好喝,就是最有价值的茶;你认为不好喝的茶,即使价钱非常地昂贵,对你而言也是没有价值的。
  
  进入眼前的一刻
  
  有一个禅师,每当有弟子问他:“师父啊,什么是最好的修行方法?”他就说:“喝茶的时候专心喝茶,吃饭的时候专心吃饭,这就是最好的修行。” 为什么他们都告诉我们喝茶那样的状态就是最好的修行?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象征,是一个禅的修行的重要象征,就是要活在眼前这一刻里。

  一个人如果要真正地进入禅境,要真正懂得喝茶,那就要活在眼前的一刻,要看脚下、看眼前。譬如说我在喝茶,如果我不活在眼前这一刻,我喝了这一口茶,我就会想:这泡茶不好,昨晚喝的那泡较好。这样的时候就会觉得这茶不好,因为你的想法被拉到昨天了。我们每天都是无意识地这样喝茶,这种喝茶方式很难让我们进入眼前的一刻。

  有一个简单的方法能让我们进入眼前的一刻。例如眼前有一杯茶,端起来要喝的时候,先起一个意念:“要好好喝这杯茶,因为一百年后就喝不到了。”这样喝起来就觉得非常好喝,因为你把全副心力集中在了眼前这一刻。

  为什么眼前的这一刻是最重要的?因为来自两个非常重要的体验。第一个是关于因缘的体验。因缘的变化万千,常常不能照我们预定的计划来实现,所以不管明天会怎么样,只要今天好好地喝茶就好。

  第二个体验是关于无常的体验。因为认识到人的能力非常有限,像我每天在家里都常常做无常的观照,要端一杯茶来喝的时候就看着杯子,想到我死时,这个杯子还在,心里就有无常之感。看看家里四周的东西,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我们所拥有的东西都还会留在这个世界,小到一根汤匙,可能没被摔破,以后就变成古董。这样一想,无常感就会给我们深深的撞击,使我们知道活在眼前的这一刻是非常重要的。

  有好茶的时候专心喝茶,因为这就是最好的人生。没有事情的时候喝茶,就是最好的状态。禅宗的祖师告诉我们无事最可贵。没事时,找几个朋友来喝茶,就是人生最幸福的事。

  第二个茶禅的重要精神就是要有更大的包容心。在台湾,很多喝茶的人经过多年的努力学会喝茶,越喝越精,喝到后来变得非常讲究,讲究到一定要喝那种很昂贵的茶叶,而且要用非常好的茶壶来泡茶,可是这些价位都是他们自己判定的。甚至他们非要找到那几个可以跟他们喝茶的人才喝。如此,生命便越来越窄。

  中国大陆非常出名的茶壶大师顾景州先生,曾经到台湾来参加一个他的作品展览剪彩,剪彩完了,他进去看那些茶壶的时候非常吃惊,因为他的茶壶在台湾最便宜的一把开价一百万。他说他在中国大陆一把卖出才几千块,为什么在台湾会一把变成一百万?而且竟然还有人要去买?

  真的要用这么好的茶壶来泡茶吗?如果我们想到自己死后这把茶壶还在,就不会用这么好的了。到处搜寻那些高级的茶叶、茶壶,使我们离开了平常心。

  一个人喝茶应该要越喝越宽阔,比如人家跟你说梅山的茶不错,不妨喝喝看,梨山的也不错,台东的也不错,港口茶也不错,都试着喝喝看。喝了才发现所有的茶只是不同而已,中间并没有什么高下之分,喜欢喝的就是好的。

  一个人学禅也应该越来越宽广,以越来越宽阔的见解来看这个世界。所以开悟的人是他的内在不断地打开、有更大包容心的人,而不是不断地关闭内在、越来越狭窄的人。
  
  达摩祖师的茶与禅
  
  中国禅宗与茶道有很深的因缘,以“中土禅宗之祖达摩”来说,他也被认为是茶道的始祖。

  传说菩提达摩在少林寺面壁九年的时候,因为想追求无上觉悟心切,夜里不倒单,也不合眼。由于过度疲劳,沉重的眼皮撑不开,最后他毅然把眼皮撕下来,丢在地上。就在达摩丢弃眼皮的地方,长出一株叶子翠绿的矮树丛,树叶就像眼睛的形状,两边的锯齿像睫毛。

  那些在达摩座下寻求开悟的徒弟,也面临眼皮撑不开的情况,有的徒弟就摘下一片又绿又亮的叶子咀嚼,顿时精神百倍。于是,大家就把“达摩的眼皮”采下来咀嚼或泡水,以此作为奇妙的灵药,使他们可以更容易保持觉醒状态。这就是茶的来源。

  达摩被我们视为“禅宗初祖”,但是他的名声虽大,他的思想却很少人知道。根据学者的研究考证,达摩思想的精髓所在,应该最接近后世流传的“二入四行论”。

  “二入”是从两种方法进入禅悟。一是“理入”,就是要勤于教理的思维,认识教理,解除生命的盲点,然后才能舍伪归真。二是“行入”,就是以生命来实践,以佛的教义实际的履行,除去爱憎情欲,以进入禅法。

  这就是“不受人惑”的入门呀!

  以达摩祖师的教化来看,后世禅宗分为“贵见地不贵行履”,或“贵行履不贵见地”,实际上都有违祖师教化,走入极端了。

  见地是为了提升境界,实践是为了印证境界;前者是未登山顶而知道山顶有好风光,后者是一步一步地登山,一定要在爬上山顶的时候,才能同时汇流,豁然贯通!

  “行入”分四,也就是报冤行、随缘行、无所求行以及称法行。

  “报冤行”是指人生所有的困顿悲苦,都是往昔自己与人结下不好的因缘,当以坦然的态度来接受和面对。

  “随缘行”是指我们所遇到的一切喜庆成就,乃是从前善缘的成果,故应无所执著骄满。

  “无所求行”是指世人由于有所贪求,才会迷惑不安;如果能无所求,就能无所愿乐,万有皆空,安心无为,顺道而行。
  “称法行”是明白本性清净才是究竟的法。所以在世间一切法上,无染无着、无此无彼,虽然自利利他,也能安住于空法。

  达摩祖师的“二入四行”可以说是禅宗根本的理趣所在,如果能从此进入,就可以安心于道了。

  一切生活中的事物,不都可用二入四行来给予直观吗?即使微细如喝茶这样的小事,在直观中,也能使我们身心提升到清净之处啊!

  我喜欢茶道的四个最高境界——和、敬、清、寂。和是“心存和平”,敬是“心存感恩”,清是“内在坦荡”,寂是“烦恼平息”。

  “和”是“报冤行”,即使是生命中最大的困顿,也能与之处于和谐的状态。
  “敬”是“随缘行”,感恩那些使我能随顺生活的事物和人,有崇仰之想。
  “清”是“无所求行”,是内心永远晴空万里,有亮丽的阳光,无所贪求和企图。
         “寂”是“称法行”,是止息一切波动,安住于平静。

  和敬清寂不是呆板的,而是活泼的。就像火炉里的木炭经过热烈的燃烧,保留了火的热暖,而不再有火的形貌。

  人在烦恼烈焰之中亦如是,燃烧过后,和合相敬清朗静寂,但不失去智慧的光芒与慈悲的温暖。

  也就是说,如果手里有一杯茶,就好好地来喝一杯吧!品味手上的这一杯,不必管它是乌龙,还是铁观音,不必管它是怎么来到我的手上。如果遇见人生的情境,不必管它是好是坏,不必管它怎么独独落在我的头上,就坦然地饮下这一杯苦汁或乐水吧!

  如果还没有手上的茶,那么来煮一壶水,把水烧开了,抓一把茶叶,准备喝一杯吧!

  忙乱的生活如此燥热,没有清凉的茶无以消火解渴;烦恼的生命如此焦渴,缺少一杯法雨甘露,生命的长途就更郁闷难耐了。
  
  庄严的茶匠之心
  
  我曾经写过《茶匠的心》的故事。日本在江户的时代,社会非常混乱,有个宗主要到京都奈良一带。可是他每天都有喝茶的习惯,一天不喝就浑身不对劲,他就把他的茶匠带在身边专门泡茶给他喝。但是因为京都一带治安非常不好,他就将茶匠化装成武士的样子跟随在身边,每天为他泡茶。

  有一天,这个茶匠觉得很无聊,就穿着武士的衣服,带着武士刀,走到街上去,却很不幸正巧碰上了一个真的武士。茶匠看到武士非常惊慌,因为自己并没有武功。武士见茶匠一脸惊慌,就说:“把你的财物留下来,不然就和我比剑!”

  茶匠吓得半死,因为如果和他比剑一定会死,怎么办呢?他在京都奈良一带已经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茶师,怎能随便跟人比剑而死?要死,一定要学到一种很优美的方法才死。于是他想到刚才经过一间剑道馆,应该去剑道馆学习死得很漂亮的方法才来死。他就骗武士说:“请你等一下,因为我要帮我的主人送一封非常紧急、非常重要的信,如果比武我死了,这封信就送不到了。我一定要先去送这封信,你在这里等我,送完信我就来跟你比剑。”那人说好。

  茶师就跑到剑道馆跟剑道师傅说:“师傅,求求你教我一种死得最漂亮的姿势,因为我等一下要跟人比剑,我一定会被杀死,可是我要死得像一个第一流的茶师。”教剑道的师傅说:“你是茶师吗?”“是的。”“好吧,现在我要教你死得最漂亮的方法,但是我若教你,你去比剑死了我就收不到钱,所以在你学我教的方法前,请用你泡的茶来做你的学费。”茶师说:“好。”师傅说:“就用你平常泡茶的样子来泡。”

  于是茶师就烧水泡茶,内心非常地沉静,慢慢地把茶泡好送到剑道师傅面前。因为这是他此生最后一泡茶,所以特别用心地泡。师傅端起来喝的时候非常感动,因为这辈子从来没有喝过这么好喝的茶。

  然后他就跟茶师讲:“好,现在我教你怎么死得漂亮的方法。你等一下去跟那个人比剑时,你的心就保持你现在泡茶的样子。去的时候把你的腰带扎紧,把你的剑拔起来高高举起,然后把你的心维持在你泡茶的样子准备受死,这样就是最美的姿势。”

  茶匠听了很开心,就冲回去跟那个人比剑。他把腰带扎紧,将剑高高举起,两只眼睛盯着武士。武士大吃一惊,这时才知对手原来武功这么高强,吓得把剑丢了,跟茶师磕头说对不起,爬着离开。

  这个茶匠只是维持他泡茶时的心。泡茶时的心跟比剑时的心、跟学禅的生活里的心,都是同样的一个心。如果一个人可以在生活、生命、文化上更用心,在思想上更用心,就是在不断走向更高的境界,走向禅跟茶一味的境界,使喝茶不只是欲望跟物质的满足。喝茶若变成一种生命的美好经验,便可以提升我们。

  一个人如果不能品味出眼前这杯茶的滋味,他到了净土,又怎么知道净土是比人间更优美的地方?那种体验是没有分别的。

  所以,我们要在生活里体验生命的美,在喝茶的时候、吃饭的时候,体验生命的美。每一次那更美好、更纯净、更清醒的体验,都是在走向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