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和鲫鱼哪个刺少:言为心声 声音表情泄露你的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2:16:45



  声音表情的影响力

  100%的口语表达力=55%的非语言信息+38%的声音表情+7%语言信息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只有两种人不需要打点自己的形象,一种是nobody,一种是somebody。”而绝大多数还是在职场打拼的人,则刚好介于nobody和somebody之间,都需要专业形象。

  所谓的形象,是通过视觉(长相、身材、表情、整体造型、肢体动作)、听觉(声音、遣词用字、表达风格)、触觉(肢体接触时的感觉、服饰质感)、嗅觉(身上的气味),以及这四种感官综合起来在内心所产生的感觉与印象所形成的,它是一个立体的感受,释放的感官信号越多,别人就越容易铭记在心。

  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心理学教授斯文?朱伯特(Sven Joubert)在发表一项关于阿尔茨海默症的研究时表示:“一个人的名字、声音或脸部特征都会引起 语言记忆 。我们一生都在搜集这些信息,有了这份记忆,我们才能认识这个人。”

  认识一个人需要花多久?了解一个人又要花多少时间?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相处和观察,我们只能凭着短暂交会留下的印象、搜集到的信息来判断对方。我们怎么看别人,别人就怎么看我们。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心理学教授阿尔伯特?梅拉比安(Albert Mehrabian)曾经做过一个口语表达的相关研究,并且归纳出著名的“7/38/55定律”:信息通过口语面对面传递时,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是同时存在的,听者打分数的依据有55%是从外表、穿着、仪态、肢体语言、表情等“非语言”而来的;其次的38%是从说话的语调、声音的表现方式、咬字发音等“声音”而来的;而说话的内容,也就是“语言”本身只占7%!意思是说,如果没有搞定55%的非语言信息和38%的声音表情,说话内容就只剩7%的影响力。换言之,妥善管理55%的外表和38%的声音,可以让语言的影响力从7%一路涨到100%,表达沟通的效果会让你更加满意。

  举例来说,当你在参加求职或转职面试时,学历、经历在面试官心中只有7%的影响力,有高达9%的面试官第一眼会先看求职者的外在形象,先打第一关55%的“非语言”分数;接着从求职者的自我介绍、交谈互动中,借由声音打第二关38%的分数;最后则会把视觉和听觉印象整合起来,对照履历表中所写的内容,如果履历看起来很丰富,但形象和声音并没有表现出专业感,应聘成功的几率就相对降低。

  另外一个常见的状况是作报告。除了作足报告内容的准备,如企划书、PPT等(7%),根据场合穿着适当的服装、展现合宜的肢体仪态(55%)之外,最好能够在正式上场前先做声音表情的演练,包括一个能立刻抓住听众耳朵的开场白、引人入胜的内容说明、简单却强而有力的结语,以及自信地回答现场听众的发问,这些部分用心做好,就能再多拿38%的分数。

  声音里隐藏的信息

  声音里的信息=性格+情绪+情境

  回想我们的成长历程,婴儿时期依需求发出信号,哭、笑、吵、闹都是很自然的情绪表达。成长过程中,则会被大人要求要有礼貌,这表示有很多话不能随心所欲地说出来,例如为了不让大人丢脸或觉得厌烦,只好被迫闭嘴等。进入社会之后,为了自我保护,说话方式开始出现很多包装,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声无表情”,也就是用一种不带个人性格、隐藏个人情绪的声音表情来说话。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人心险恶,怎么可以随随便便就让别人从话语中猜到自己的性格呢?

  于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声音表情逐渐僵化,甚至严重到不知如何自然地表现各种情绪。等到发现没有表情的声音已经变成人际关系的绊脚石,才开始试着在声音里添加表情,但因疏于观察与练习,很难拿捏分寸,往往表现得太过(夸张),反而让别人起了戒心。就像几年前流传过的一个笑话:“如果你接到一通八百年没联络的同学或朋友打来的电话,他要么想借钱,要么就是在做直销,不然就是要卖你保险。”此地无银三百两,越想要隐藏意图,声音表情就越不自然,有点社会经验的人一听就知道。

  从一个人说话的声音至少同时可以听出三种信息:性格、情绪以及情境。

  有一次我到某公司的客服中心授课,有位嗲声嗲气的女学员问我:“老师,为什么我的同事每天都可以处理那么多通电话,而我每一通电话都要讲那么久,客户还不愿意挂呢?”她一问完,台下马上传出此起彼落的窃笑声,我也故作瘫软,开玩笑地回答:“换作是我,我也不想挂电话呀!因为你的声音很轻,讲话时会拖长字音、略带鼻腔共鸣,而且每一句话的尾音都往上扬,这几个元素加起来就构成挑逗的感觉,男性客户当然舍不得挂电话了。”柔顺的性格加上包容的情绪(再怎么样都不能得罪客户),创造出有如恋人絮语的情境,男性客户想跟她多聊几句也是正常的。

  当我们在逛百货商场时,很多人都会被卖菜刀、拖把、饮食料理机的业务人员所吸引,因为他们通常都很亲切、热情(性格),言语和声音表情也很生动(情绪),通过他们的实际操作,让人觉得东西好像真的很好用,买一组回去就能解决做家务的困扰,让妈妈轻松又开心(情境)。但是,如果他们“声无表情”,再好笑的台词都没办法把逛街人潮吸引过去。若是他们的声音有气无力,怎么能让妈妈相信用这把菜刀就可以轻松“剁鱼、剁肉、剁菜”呢?如果他们的声音透露出烦躁或哀怨,又怎么能让妈妈相信用这支拖把拖地可以像贵妇一般优雅美丽?

  如何听出别人想隐藏的信息呢?在说话时,有两个元素可以隐藏性格和情绪,一个是语言,一个是声音表情。在语言方面,表象的问题通常隐藏了担忧与不信任,例如:“你每年留住多少比例的客户呢?”隐藏的信息是:“你每年做了多少断头生意?你对你的客户够好吗?他们愿意再回购吗?”而客气的提问则通常隐藏了对现况的不满,例如:“除了企划书里面的方案之外,你还有什么其他建议吗?”隐藏的信息是:“你的企划太没特色了,能提出更有创意和独特性的解决方法吗?”相较之下,除非修炼过声音,否则声音表情比语言更无法隐藏信息。

  声音表情的过犹不及,很容易被察觉。比方“刻意”的咬文嚼字与抑扬顿挫(不是自然的字正腔圆),企图装出饱读诗书、有内涵的感觉,但事实上可能没念什么书,只想掩饰心虚。另外,有些女生会“刻意”用甜美、温顺的声音来说话,其实是想隐藏娇纵的性格,特别是习惯尾音往上挑的人,往往都有所谓的“公主病”。如果声音表情“刻意”示弱、退缩,则可能隐藏了不满的情绪,而说话者可能开始生闷气,因为觉得对方过于强势,再谈下去只有被打压的份,故想尽快结束对话。至于“过度”平静的声音表情,则隐藏了蔑视。声音中不带性格、不带情绪,刻意营造出客观、中立的感觉,但其实是表现出“你是哪根葱啊?离我远一点”“这是你的事,不关我的事,不要来找我”的潜台词。

  声音远比想象中更具魔力,只要设定好目标,并且用对方法来调整,不但可以用适当的声音表情展现真实性格,更可以营造出我们想要的情境。就像走进IKEA(宜家家居)卖场,照着设计的动线、布置逛一圈,加上背景音乐和芳香蜡烛的隐隐催化,再理智的人也很难抗拒想把家变得更温馨、更舒适的诱惑。同样的道理,任何一场对话,只要成功地把听者引入我们所营造的情境中,自然会让对方卸下心防,不论对话目的是说明、说服,还是娱乐,都比较容易让对方认同。

  你的声音有帮你加分吗?

  自我感觉良好VS他人听来困扰

  当你走进便利商店买东西,店员突然大喊:“弯英官银,弯翁组下两兹随 (ei)1!”你会有什么反应?是当做没听到,还是跑到柜台问他:“请问一下, 弯英官银,弯翁组下两兹随

  1 “ ”是汉语注音符号(我国第一套法定的汉语拼音字母),台湾地区较常用。为尊重原文,书中多保留注音符号,并以其对应的汉语拼音标注。 编者注(ei)! 是什么?”我在课堂上作过统计,正常人都会当做没听到。

  相信你一定很好奇“弯英官银,弯翁组下两兹随 (ei)!”到底是什么吧?答案就是:“欢迎光临,关东煮现在两支10元!”有印象吧?这样的咬字发音和声音表情真的有效果吗?如果你是店长,你会怎么要求店员说这句话?目标是要在店员讲完这句话时,客人真的愿意买两支关东煮来吃。否则店员已经很忙了,要他一面帮排队的客人结账,一面对着不知道什么人讲这句“讲了等于没讲”的话,不是反而影响了工作效率和企业形象吗?

  我很喜欢观察服务人员的态度和声音表情,有的咖啡店店员训练有素,真的把客人当“人”来对待,咖啡煮好了会很亲切地说:“先生,您的咖啡好喽!谢谢您!”在我握到杯子前,店员还会温柔地补上一句:“小心烫哦!”可是有些店员却不然,煮好了就摆在柜台上,大喊一声:“先生,你的咖啡好了哦!”问题是我就站在离他两步远的距离,需要喊这么大声吗?不但破坏了我喝咖啡的兴致,还把排在我后面、陪妈妈等咖啡的小孩给吓哭了。可是即使把小孩吓哭,也没有让他意识到声音需要调整,于是整个下午我不断听到他大喊:“先生,你的咖啡好了哦!”“小姐,你的咖啡好了哦!”要不是已经约了人谈事情,否则我还真想请他们店长出来聊一聊呢!

  几年前我在甄选配音员时,有位长相清秀、身材修长、秀发飘逸、气质出众的女子前来应征,她练过声乐,音质不错,但说话的音调很平、语速慢,而且惯用轻音。我问她:“这是你平常说话的声音吗?”她回答:“是的,有很多人说我的声音很柔,很适合当总机接线员,不过我觉得当总机接线员太小看我了,我比较想配琼瑶的戏,或是主持深夜的广播节目。”于是我帮她做了一个简单的声音咨询,并且跟她说明她的声音不是我们目前要找的,最后办公室里的同事和其他应征者,就目送她带着一张充满咒怨的脸离去。

  隔天助理问我:“老师,昨天那个长头发瘦瘦的女生是来应征聂小倩的吗?”我说:“没礼貌!人家是想看看有没有机会录一些感性或文艺类的东西啦!”另一位学员说道:“是哦!她讲话都不看人,问她问题也没什么反应,声音轻飘飘的,感觉她应征完会直接从窗户飘走耶 ”哎!她这样的说话方式确实有点诡异,那些说她声音柔的人,应该是不想伤害她,可是越不让她了解并接受事实,她就越活在自己的世界,事实上是不可能有专业机构会用她的声音的。

  记得有一次我讲完一场公益讲座,有位女士带着20世纪五六十年代儿女特有的腔调(那个时代负责心战喊话的播音员,只是扮演传声筒,讲话不必带情感)来问我:“周老师,您,觉得我讲话的方式有什么需要修正的地方吗?”我听了这么特别的说话方式(字正腔圆、抑扬顿挫,还带有一点“儿化音”)之后,判断她的主观意识极强,对于声音的修炼下了很多工夫,但她的问题不在技巧,而在于她在说话氛围表现上的认知还停留在“那个辉煌的时代”。她对自己的声音相当有自信,基于礼貌,我用比较公关的方式回答:“很好!非常好!”她眉头一皱,仿佛我的回答并不是她想要的,于是她用一种皇帝要大臣说实话的口吻客气地命令:“周老师,您,直说无妨。”我配合她所营造出来的情境,故作轻松地说:“你的问题不在于技巧,而在于感受,建议你多听、多看、多感受 ”她用不解的眼神和语气再问:“周老师,您,是不是觉得我练习得不够?”我赶忙说:“不不不!不是练习得不够,只是单纯觉得你应该多去听音乐会、看表演、看展览、多接近大自然,对生活中的人事物多点感受 ”她这次不只疑惑,眉头皱得更紧了:“周老师,您的意思是不是,我应该多加练习呢?”

  我试着让她了解她对声音的敏感度不够,说话方式并没有与时俱进才是真正的问题,锲而不舍地继续说:“我的意思是在生活中要多尝试,多累积点生活经验,让感官更丰富、让感受更敏锐 ”显然,我的回答依旧没有正中红心,于是她决定终止这场对话:“好了!周老师,我明白了,我想我回去之后会多加练习的!”呃

  相信大家身边一定不乏这类“自我感觉良好”,但“他人听来困扰”的案例。常常因为沟通不良所引起的冲突搞得人仰马翻,所以蒋勋老师才会在《美的觉醒》里说:“在我们所处的环境中,声音的美学可能比视觉等其他美学,还急迫地需要做整顿。”又说“我常常觉得,可以为社会负起一个责任,就是让我们从早到晚,所有发出的声音都是美好的声音。那就不只是唱歌了,甚至包括日常的说话。”或许我们可以想想,怎样让自己的声音变得更美好而不造成别人的困扰。

  容易令人反感的说话声音

  别人不会告诉你的扣分项目

  为了了解一般人对于声音的感受,我列举了常见的声音困扰并做成问卷调查,问卷中“很讨厌”和“有点讨厌”加总的排行榜前十名是:

  从这个调查结果看来,大家对说话的声音表情其实是很敏感的,不是只听得出大小声而已,虽然不见得能控制自己运用声音的技巧,但听别人说话声音里的问题都会有感觉。

  首先,大家都讨厌官腔官调。典型的官腔官调有几个特色:音阶较高(唱高调)、语速较慢、用无意义的语尾助词断句,而且断句断得很频繁,例如:“这样 啊 !怎么会这样 捏 ?应该不会 吧 ?”“这一次 哦 !在双方会谈的过程中 哦 !非常清楚地提到 哦 !”“那么,是这样 啦 !我们会尽快处理的 啦 !”感觉讲了一堆好像需要回答或说明的话,但仔细分析根本没有重点,或者缺乏解决问题的实质承诺。简单地说,就是没诚意地纯应付,让急于寻求协助的人很生气。改善官腔官调的建议做法是:一、音阶降低;二、加入气音;三、去除不必要的语尾助词。

  另一种官腔官调则是排行榜第三名的“讲话不带感情”,音调平坦(最低音和最高音相差不超过三个音阶)、音量一致、速度一致,而且比一般人讲话更为字正腔圆,就像前面提过的,用“过度”平静的声音表情刻意营造出客观、中立的感觉,但所呈现出的潜台词就是:“你哪位啊?你有资格跟我说话吗?”“这不关我的事,你去找别人!”“连这种小事你也来找我,去去去 ”虽然言语还是很客气,但声音表情就是透露出轻蔑、不屑、高傲,所以听起来特别讨厌。

  人们都期待具有生命力的交谈以及带有感情的回应,想让说话方式更平易近人,可以试着这样做:一、音调有更多曲折起伏,让最低音和最高音相差在五个音阶左右;二、音量要能听得出轻重:三、说话的速度该快则快、该慢则慢,不要从头到尾都用一样的语速;四、刻意放松嘴型,不要那么字正腔圆;五、加入气音和颤音。

  排行榜第二名“说话声音糊在一起,好像在喃喃自语”,表示说话者还没有意识到说话方式需要“社会化”,仍用小孩撒娇或耍赖时的嗫嚅(低声私语)来讲话。话讲在嘴巴里,送出去的信息是模糊的,让人必须很用力去听才能听到。社会地位较高的人如果用这种方式说话,会给人 拽 的感觉:我就是不屑把话讲清楚,听不听得到是你的事!若是社会地位较低的人这样说话,则会给人胸无大志、无法托付,把重要的事交给这样的人去办铁定会搞砸的感觉。改善喃喃自语并不难,只要在讲话时提醒自己把嘴型做完全、把字音发完整、有意识地把声音送出去、略微放慢说话速度,声音就不会糊成一团了。

  与“讲话不带感情”并列第三名的“男生声音太细、太尖”,则会让人联想到指甲刮到黑板的感觉,以及可能让人产生性别意识的混淆。这是天生音质的问题,只要有意愿改变,还是可以把声音变得较圆润一点,改善方式请参考Lesson 8里的TIPS“让声音变man”。

  第四名的“说话有气无力”跟第二名的“说话声音糊在一起,好像在喃喃自语”有点类似,不过有气无力所反映出的感觉倒不是拽,而是没精神、身体虚弱、情绪低潮或运气不好。说话时用大丹田发声(可参考Lesson 11里的TIPS“底气练习”)、说到重点处稍微用力加重一下,听起来就不会有气无力了。其次,并列第四的“过于强调抑扬顿挫”,是一种认真但过度的说话表现,隐藏了渴望被人注意、肯定的心理。改善之道是心态要放松,讲话时嘴巴不要那么用力去咬字,回归自然即可。再来,“音调过于平淡”跟“讲话不带感情”很像,但音量和速度还有点变化,所以不至于没有感情。不过音调平淡的问题在于难以久听,只要讲话时在音调上增强曲折起伏,让最低音和最高音相差在五个音阶左右就能提升耐听度。至于“在讲话过程中动不动就清喉咙”则会干扰聆听,让人觉得很烦。动辄清喉咙就表示喉咙不健康,建议寻求医生协助。

  第五名的“讲话声音太大”,有可能是本身听力受损,或者长期处在嘈杂的环境中养成大声说话的习惯而不自知。如果听力没问题,是可以通过刻意调整来降低说话音量的。

  第六名“讲话声音太小”,反映出说话者的自信不够,或者发声的力道不足,调整方式同样参考“底气练习”。

  第七名“讲话会拖尾音”是一种撒娇时才会用的说话方式,难登大雅之堂,除非确定对方会吃这一套,可以采用“以退为进”的策略,否则在一般的人际或商务对话中,不宜拖尾音。

  第八名“讲话节奏忽快忽慢”很有综艺效果,儿童剧里的小丑都用这种方式体现张力,逗得小朋友哈哈大笑,人们会觉得讲话节奏忽快忽慢的人很有趣,但仅限于轻松玩乐的时候需要,因为没人想在正式场合听到有人用这种节奏讲话,若真有人如此,会被列入“搞不清楚状况”的名单之中。讲话节奏忽快忽慢的人,要特别认真练习说话的节奏感,先把说话基调稳住,再回头来修炼“该快的时候快、该慢的时候慢”。

  第九名“句尾尾音上扬”,轻则挑逗、重则挑衅,跟拖尾音一样,不宜在一般人际或商务对话中出现。“讲话节奏单调”近似第四名的“音调过于平淡”,不过讲话节奏单调更像在念诵经文,可以很快地让人精神涣散、呵欠连连,改善方式跟“讲话节奏忽快忽慢”一样,先练习抓到节奏感,再来修炼“该快的时候快、该慢的时候慢”。而“气不够,字尾的字音听不清楚”的问题跟第四名的“说话有气无力”类似,调整方式同样参考“底气练习”。

  至于第十名“声音沙哑”(听起来不圆润),至少有一半的人可接受,在Lesson 8里的TIPS“让声音变圆润”里有改善的建议。

  了解自己的听觉形象

  你的声音别人打几分?

  人类对世界的反应,是从听觉开始的。在孕期的24~28周时,胎儿就开始对声音有反应,而我们对声音的感觉,左右了人生中不计其数的选择和决定。特别是对别人说话的声音,我们虽然基于礼貌不会告诉对方:“其实你的声音不好听”,“你的声音听起来很不舒服”,但我们的确会因为对方不悦耳、不适当的说话声音而为其扣印象分。

  美国默片(无声电影)女星科琳?格里菲斯(Corinne Griffith)被称为银幕的“兰花夫人”,选美比赛出身的她有着动人的美貌,演技也深受肯定。但是在有声电影推出后,她上不了台面的声音被迫公之于世,吓跑了影迷。《时代》杂志甚至毫不留情地批评:“她平常大概是用鼻子说话的,虽有天使的外表,但声音却不成比例,仿佛撒旦附身。”这个难以承受的批评让她在1931年退出影坛,声音竟成为一代巨星演艺事业的杀手。

  2004年奥巴马在民主党初选中,击败了经验丰富、气势如虹的希拉里,他的竞选口号“change”和“Yes,we can!”他厚实沉稳又充满希望的王者之声,传入每个美国人的耳中,深深打动了支持者的心。2008年奥巴马从选举中获胜,成为美国第44任总统。政治观察家林博文说:“奥巴马以自己的声音和句子,平实地、诚恳地说出 所有人民的声音 ,以及他自己的肺腑之言。不做作、不虚矫,让受过高深教育的知识分子和中学辍学生都能听懂。但在朴实无华的言词中,他又能激发人心、鼓舞士气 美国人民已经很久没有听到这样令人振奋的政治演说了。”声音是领导魅力的一部分,奥巴马堪称当代典范。

  一般来说,外表好看的人,我们多多少少会期待他一开口就有迷人的声音,万一声音不如预期,难免觉得美中不足而感到惋惜;而外表平凡的人,我们对他声音的期待就没有那么高,如果他开口说话的声音好听得让人惊艳,对他的整体印象反而是大大加分。可惜的是,大部分人比较重视“视觉形象”,愿意花时间、精神、金钱来改善外表,却忽略了自己的“听觉形象”也需要提升与投资。

  你是否曾经想过,别人在和你谈话时会有什么感觉呢?你是否在不经意之中流露出“官腔官调”:拉高音阶、没有气音、不带感情、表现出“纯应付”的高姿态?你是否在该把话讲清楚、说明白的情况下,却把话含在嘴里,喃喃自语让别人听得很吃力?你是否在需要表现亲和力的场合,却用一种过于强调抑扬顿挫或过于平淡的音调来交谈,让别人误以为你很拽,或者冷淡不想谈?你是否认为字正腔圆的声音可以表现出专业感,却因为没有带气音而让语气变得疏离、冷淡?在别人心中留下良好的印象,意味着让别人感受到你的“好”,你知道如何用声音来表现出自己的“好”吗?

  如果你想了解自己的声音给人什么感受,以下这个表格可以给你初步的帮助,不妨为自己做个声音调查,请身边愿意说实话的亲友为你勾选一下,他们耳中所听到的你,是什么样的声音:

  每个项目的不同特质,组合出来就会是不同的说话感觉,一般完全没有学过声音运用技巧的人不太容易听得精准,不妨多找几个人帮你评选,大概就能归纳出一个脉络。

  在这个表格中比较不容易直接理解的是“调性”(整句话的曲折调)和“强调重点的方式”,简单说明如下:

  调性是指整句话音调的高低起伏。如果没有什么起伏,整句话都平平的,字与字之间的音调差别不超过三个音阶叫“三度曲折”;一般来说,讲话听得出抑扬顿挫,整句话里最低的音和最高的音相差到五个音阶,不会听着听着就开始注意力不集中、打呵欠想睡,就表示音调有“五度曲折”;如果整句话的音调像电影《鹿鼎记》里周星驰所饰演的韦小宝那样夸张起伏(最有名的台词:“对皇上的景仰,有如滔滔江水,绵延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啊!”),最低音和最高音相差高达七个音阶、真假音转来换去,就是“七度曲折”。

  至于“强调重点的方式”,则是观察讲话时如何突出重点,大部分没学过发音的人,比较常用音量来强调重点,也就是说到重点时音量会变大。如果说到重点时,会加重语气(但不一定是放大音量),就像音乐演奏加入了重低音一样,就是“重音强调”;有的人则是习惯在讲到重点时提高音阶,拔尖了声音来强调,就属于“高音强调”;讲到重点处会刻意拉长字音(但不是停顿),再继续往下说,就是“延音强调”;若是讲到重点时会稍微停顿一下,让说话出现短暂留白,然后再继续讲的话,就是“停顿强调”了。

  “人对声音的感受力是既宽容又挑剔的。”台湾《自由时报》影视艺文中心副主任蓝祖蔚老师曾在专栏中写道:“宽容的结果是你可以边开车,边听广播,一心可以二用,行车依旧安全,耳朵收进的音乐或情报,悄悄地也在心灵上涂抹了色彩。宽容的场所,除了车上,还包括厨房、书房、马路和办公室 挑剔的结果是一听到某种声音,你就会紧张、抓狂、愤怒,甚至歇斯底里 人的声音是最复杂而多层次的。作家常用银铃般的声音形容一种 听见 的美丽。磁性又有魅力的嗓音确实可以让人停留驻足,愿意依附缠绵;干哑而又尖锐的喉音,如果再夹藏虚假的感情或火气,则会让人一听就头疼欲呕。”通过对声音的分析,了解自己给别人的听觉感受,不论是否需要调整说话声音,都非常具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