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能后防是谁:概述中国历代名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18:30:54

',1)">

概述中国历代名女
**********舜帝二妃娥皇、女英 ************
四千多年前,尧见舜德才兼备,为人正直,办事公道,刻苦耐劳,深得人心,便将其首领的位置禅让给舜,并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为妻。后来舜帝巡视南方,娥皇、女英追踪至洞庭湖,闻舜帝死于苍梧之野,二女便在君山泣血而死,从此君山的青竹浸染了斑斑血泪。楚人哀之,将洞庭山改名为君山,并在山上为她俩筑墓安葬,造庙祭祀。其实墓也简陋,墓前立有大书“虞帝二妃之墓”的墓碑。墓前有石级,石级下一条用麻石铺砌的甬道,两旁石碑上刻二妃画像和历代诗人的佳作:北面是屈原《离骚》中的《湘君》、《湘夫人》篇,南面则是唐宋乃至近人的咏叹诗词,盛唐之李白、常建、刘禹锡,清代的赵嘏,直至近人鲁迅也有“不知何处吊湘君”之句。墓前一对望柱,高近3米,上面刻舒绍亮题写的一副对联:“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湘妃墓周围多斑竹,竹上有斑斑点点,仿若泪滴、据说是二妃投湘水前哭舜帝洒上的泪滴。唐高骈有诗咏“虞帝南巡去不还,二妃幽怨云水间。当时血泪知多少?直到而今竹尚斑。”

**********红颜祸水苏妲己 *************
妲己是有苏氏的女儿.商纣王子辛的宠妃.
传说妲己杏眼桃腮.冰肌玉肤.纣王见了喜欢得不得了.对其倍加宠爱.终日带著妲己在鹿台饮酒作歌.他对妲己更是言听计从.
当时妲己发明了一种桃花妆.就是用各种花瓣的汁液凝成脂粉.涂在面颊上.这种脂粉被称之为『燕脂』.所以.中国女性使用胭脂的历史大概自此开始.与妲己有关.
纣王为了讨好妲己.在京城南面建造了长三里.高千尺.被层层亭台楼阁包围住.里面养了许多珍禽异兽的鹿台.还有摘星楼.妲己喜欢歌舞,
纣王令乐师师涓创作靡靡的音乐,下流的健蹈,在宫中朝夕欢歌。妲己伴著「靡靡之音」起舞,妖艳迷人。於是纣王荒理朝政,日夜宴游。纣王还在卫州(今河南省淇县)设「酒池」,县肉於树为「肉林」,每宴饮者多至三千人,令男女裸体追逐其间,不堪入目。九侯(封地在今河北省临漳)有一位女儿长得十分美丽,应召入宫,因看不惯妲己的淫荡被杀,九侯也遭「醢刑」,剁成肉酱分给诸侯。
妲己天生不爱笑,但不知为甚麼.妲己听见人的惨叫声.就像听到刺激感官的音乐一样,反而会发笑.残暴的纣王为了博得妲己一笑.不惜滥用酷刑.草菅人命.例如:射人.虎吃人.活开膛.炮烙等等….非常残忍.
纣王的荒淫残暴激起了王公大臣的不满.可是他们敢怒而不敢言.公元前1039年.周武王乘机发动诸侯伐纣,在牧野之战,一举灭商.
纣王见大势已去.绝望地登上鹿台.引火自焚.妲己也随後上吊自杀。
***君王烽火戏诸侯,美人一笑已倾国***
周幽王,又叫姬宫涅。他光知道吃喝玩乐,打发人到处找美女,从不过问国家大事。有个叫褒响的大臣劝说周幽王不应该这样不理朝政,周幽王不但不听,反把褒响下了监狱。、
褒家的人千方百计要把褒响救出来。就在乡下买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姑娘,教会她唱歌跳舞,把她打扮起来,献给周幽王,替褒响赎罪。这个姑娘算是褒家人,叫褒姒。
周幽王十分宠爱褒姒,可是褒姒自从进宫以后,就没有笑过一次,整天闷闷不乐。周幽王送各种珍奇礼物,想尽各种古怪的办法叫她笑,但都没有成功。
于是周幽王在宫中悬赏:“有谁能让王妃娘娘笑一下,就赏他一千赏两黄金。”
有个马屁精叫虢石父,替周幽王想了一个主意。原来,周王朝为了防备西部一个叫犬戒的少数民族部落的进攻,在骊山一带造了二十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地就是一座。如果犬戒打过来,把守第一道关的士兵就把火烧起来;第二道关的士兵见到烟火,也把烽火烧起来。这样一个接一个烧着烽火,附近的诸侯见到了,就会发兵来救。
虢石父对周幽王说:“大王可以跟娘娘上骊山去玩几天。到了晚上,咱们把烽火点起来,让附近的诸侯见了赶来,上个大当。娘娘见了许多兵马扑了个空,肯定会笑的。”
周幽王拍着手说:“好极了,就这么办吧!”
他们上了骊山,真的把烽火点了起来。临近的诸侯得了这个警报,赶紧带领兵马来救。没想到赶到那儿,却听到山上一阵阵欢快的奏乐声和唱歌的声音,大伙儿都愣了。
诸侯知道上了当,蹩了一肚子气回去了。褒姒见此情景就真的笑了。
周幽王见褒姒开了笑脸,就赏给出主意的那个人一千两黄金。
周幽王为了取得褒姒的欢心,后来干脆把王后和太子废了,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原来王后的父亲是申国的诸侯,知道了这个消息,就联合犬戒进攻周朝的都城镐京。
周幽王连忙下了命令把骊山的烽火点起来,烽火台上白天冒着滚滚浓烟,夜里火光通明,可是诸侯们因为上次上了当,谁也不来理会他们,没有一个救兵到来。
犬戒兵一至,把周幽王、虢石父和褒姒生的儿子伯服杀了,把褒姒也抢走了。
到这时候,诸侯们知道犬戒真的打进了镐京,这才联合起来,带着大队人马来救。中原诸侯打退了犬戒,立原来的太子姬宜为天子,就是周平王。诸侯也回到各自的封地去了。
没想到诸侯一走,犬戒又经常进犯,周朝西边很多土地都被犬戒占了去。周平王恐怕镐京保不住,打定主意,把国都搬到了洛邑。
*****"沉鱼"美人--西施******
"沉鱼”,讲的是西施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吴越相争,吴国兵强马壮,很快打败越国,把越王勾践和宰相范蠡押作人质。越王为报灭国之仇,暂栖于吴王膝下,装得十分老实忠诚。一次吴王肚子疼,请来郎中也没有看出啥病。越王勾践得知后就当着吴王夫差的面,亲口尝了他的粪便,说:“大王没什么病,是着了凉喝点热酒暖暖就会好的。”吴王照勾践说的,喝了点热酒,果然好了。吴王看到勾践这样忠心,就将他放回越国。
勾践回国后接受了范蠡献的复国三计;一是屯兵,加紧练武,二是屯田,发展农业,三是选美女送给吴王,作为内线。
当时,有一个叫西施的,是个浣纱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过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彻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显得更加美丽,这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从此,西施这个“沉鱼”的代称,在附近流传开来。西施被选送到吴国后,吴王一看西施长得如此漂亮,对西施百依百顺,终日沉溺于游乐,不理国事,国力耗费殆尽。越王勾践乘虚而入,出兵攻打吴国,达到了复国报仇的目的,这里边有西施的很大功劳。
传说吴被灭后,西施与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终。一直受到后人的怀念。西施与杨贵妃、王昭君、貂婵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字。
******钟无艳--又名无盐娘娘种离春******
钟无艳,是齐国无盐县人,又名钟离春,是历史上有名的丑女人. 至于丑到何等程度?
有史书记载,双眼下凹,长腰粗腿,鸡胸驼背,皮肤漆黑。因貌丑,四十岁尚未出嫁。但钟离春天生聪慧、才艺过人.却敢因国事冒死上谏齐宣王.
她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四大丑女之一,却成了现代版《钟无艳》里的妖艳女子,而齐国王后的身份更令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她的丑陋举世无双,而她的才华也举世无双。
如果说美貌是仍何女子一生孜孜以求的东西,作为一个奇丑无比的女人她应该是不幸的。
这个来自河北无盐县的丑女钟离春,传说“四十未嫁”、“极丑无双”。
如果没有她,齐宣王只是一个不理朝政、花天酒地、败坏国家的昏君。
可正是因为有了她,齐宣王才没有继续的堕落下去,齐国也没有过早的衰落。
她给了齐宣王当头一棒,她的诤诤谏言使齐宣王幡然醒悟;她尽心尽力的辅佐使齐国国力大增,一时成为“千乘之国”。
于是,她成了皇后,母仪天下,仍何美女都无法撼动她的地位。
原来,外表的丑陋真的不是那么重要。
心灵的美才是仍何东西都无法遮挡的。
********入主秦宫的名妓赵姬********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战火连年不断,而秦始皇——赢政“奋六世之余烈,振
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鞭苔天下,威震四海,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
可是谁人知道就是这位让“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的一代霸主
秦始皇却是由一名妓女和一位巨商造出来的。
这位名妓就是秦始皇的生母,入主秦宫的赵姬
赵姬:战国时赵国美女。本是富商吕不韦之姬,
在赵作人质的秦公子楚去吕家做客时,对她一见倾心,吕不韦就把她送给了子楚。后来子楚登上王位,封赵姬为王后,赢政为太子,吕不韦为丞相。庄襄王子楚不久去世,赢政年幼,赵姬为太后听政。庄襄王死后,赵姬与吕不韦旧情复燃,后来吕不韦怕奸情败露招祸,把醪毒送进王宫,以宦官的身份作掩护,与赵姬私通。前238年,赢政正式举行了加冕礼,立即处决了醪毒和那两个私生子,又把赵姬幽禁在雍都。
**********孟姜女哭长城 *************
有关于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流传甚久。说的是秦始皇为修长城而大量征用民工,其中就有孟姜女的丈夫范杞梁。
孟姜女和范杞梁的感情非常要好, 却说范杞梁在北方修长城,孟姜女在南方日思夜想,夏日蚊虫多,孟姜女止不住祈祷说:“蚊子啊蚊子,就是咬上孟姜女千万口,也千万别咬我的夫君范杞梁”。
冬日来临,寒风阵阵,孟姜女想到范杞梁身着薄薄的单衣,实在按捺不住,就做了几件厚厚的棉衣,决心去看望丈夫。先是来到苏州的浒墅关前,把关的兵卒硬是不让她进去,孟姜女哭着祈求,一边唱道“正月里来是新春, 家家户户挂红灯; 人家丈夫团圆聚, 孟姜女的丈夫修长城......”,孟姜女从一月一直唱到十二月,兵卒终于被她感动了,就放她过了关。
就这样,孟姜女过了一关又一关,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长城脚下,巍峨的长城脚下民工万万千,可就是不见她的夫君范杞梁。孟姜女多方打听,方才知道他已累死在长城脚下,一霎间,孟姜女放声大哭,凄惨悲怆,声闻九天,老天爷禁受不住,几声巨响,犹如天崩地裂,长城倒了八百里。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城为之崩裂,露出范杞梁尸骸,孟姜女于绝望中投海而死。
************西楚霸王姬虞姬**************
虞姬(?—公元前202), 秦末人,史称名虞,一说姓虞,今沭阳县颜集乡人。 虞姬为西楚霸王项羽爱姬,常随项羽出征
楚汉相争后期,项羽趋于败局,于公元前202年,被汉军围困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南),兵少粮尽,夜闻四面楚歌,哀大势已去,面对虞姬,在营帐中酌酒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词苍凉悲壮,情思缱绻悱恻,史称《垓下歌》.
此际,这位叱咤风云的人物,竟也流露出儿女情长怨,长门灵赋;封禅遗书传为千古佳话。流传于世的还有那首著名的《凤求凰》:"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凰,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接为鸳鸯."以及卓文君所作哀怒的《白头吟》:“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蹀躞御沟止,沟水东西流。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杆何袅袅,鱼儿何徙徙,男儿重义气,何用钱刀为?”,和凄怨的《诀别书》:“春华竞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锦水有鸳,汉宫有水,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于淫而不悟!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
*****汉成帝皇后--赵飞燕******
赵飞燕是中国古代的美人,她出生在江南的水乡姑苏,她还有个孪生妹妹,叫赵合德,也很美丽。 赵飞燕不仅容貌艳丽,而且身材窈窕,体态极其轻盈,举步翩然若飞,相传能作掌上舞,"环肥燕瘦"---燕瘦指的就是赵飞燕
赵飞燕因为窈窕美丽,风吹着他的衣服的时候,给人像蝴蝶一样翩翩要飞的感觉,所以邻居都叫她“飞燕”。时间长了,就忘了她的原名,只叫她赵飞燕。赵飞燕姐妹开始在一个贵族家里当舞女,后来皇帝汉成帝去了,见到了她们姐妹,非常喜欢。赵飞燕进宫两年后,被封为皇后。
有一次,在湖里的船上,赵飞燕跳舞时几乎要摔下船去,皇帝急忙喊人拉住她,结果把她的裙子拉破了,以后,很多人就学赵飞燕,故意让裙子后边有个缺口,还起名叫“留仙裙”,人一走起来,隐约可以看见双腿,现在妇女的裙后开叉,据说就是这个时候传下来的。
赵飞燕的妹妹美丽而体态丰满,也受皇帝喜欢,皇帝叫赵合德“温柔乡。”这也是现在的一个形容词。
赵飞燕姐妹虽然很美丽,但没有生育,她们还嫉妒其他怀孕的嫔妃,担心他们生育了儿子,自己就不会被皇帝宠爱了,于是把很多怀孕的嫔妃害死。赵飞燕最后不再被皇帝喜欢,在寂寞中死去了。
***汉武帝妃李夫人(李妍)--一个颇有心机的女人***
李夫人生得云鬓花颜, 婀娜多姿,尤其精通音律,擅长歌舞,却不幸沦落风尘
她的哥哥李延年,能作曲,能填词也能编舞,算是一个天生的艺术人才。她的弟弟李广利则是一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浪荡子。后来都因她的裙带关系,李延年被封为协律都尉,李广利则贵为贰师将军海内侯。
当时李延年是汉宫内廷音律侍奉。一日,李延年率为汉武帝唱新歌: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使人难再得。
汉武帝却问道:“果真有如此美貌的佳人吗?”
李延年立刻推荐了自己的妹妹。于是,李夫人进宫,立刻受到了宠爱。
汉武帝自得李夫人以后,爱若至宝,一年以后生下一子,被封为昌邑王。李夫人身体羸弱,更因为产后失调,从此,萎顿病榻,日渐憔悴。
色衰就意味着失宠,然而李夫人却颇有心计,自始至终要留给汉武帝一个美好的印象,因此拒绝汉武帝来探病。汉武帝忍不住来探视,李夫人却用锦被蒙住头脸,在锦被中说道:“身为妇人,容貌不修,装饰不整,不足以见君父,如今蓬头垢面,实在不敢与陛下见面。”
汉武帝坚持想看一看,李夫人却始终不肯露出脸来,即使汉武帝以赏赐黄金及封赠李夫人的兄弟官爵作为交换条件,她仍执意不肯。
汉武帝离开后,李夫人的姐妹们都埋怨她,不该这样这么做。
李夫人却说:“凡是以容貌取悦于人,色衰则爱弛;倘以憔悴的容貌与皇上见面,以前那些美好的印象,都会一扫而光,还能期望他念念不忘地照顾我的儿子和兄弟吗?”
她死后,汉武帝伤心欲绝,以皇后之礼营葬,并亲自督饬画工绘制他印象中的李夫人形象,悬挂在甘泉宫里,旦夕徘徊瞻顾,低徊嗟叹;对昌邑王钟爱有加,将李延年推引为协律都尉,对李广利更是纵容关爱兼而有之。
汉武帝思念李夫人,请来一位名叫少翁的方士,召神唤魂,希望能够再见李夫人一面。
少翁作法,汉武帝坐在纱帐重帷中,遥见另一纱帐中,隐约有一美人,模样神态与魂牵梦索的李夫人一样,汉武帝连忙趋前审视,可惜芳踪已沓。
汉武帝为李夫人作了歌:
是耶!非耶!立而望之,奈何姗姗其来迟!!
**********千载名女--卓文君***********
卓文君,西汉临邛人,汉代才女,她貌美有才气,善鼓琴,家中富贵。她是卓王孙之女,丧夫后家居。许多名流向她求婚,她却看中了穷书生司马相如。司马相如能弹琴作诗,卓文君从中领会到他的才华和情感,一心相爱。司马相如家里一无所有,卓文君随他私奔后,就开了个酒铺,亲自当掌柜,文君当垆卖酒,相如则作打杂,不怕人讥笑。后卓王孙碍于面子,接济二人,从此二人生活富足。后来司马相如终于成名天下。而文君夜奔相如的故事,则流行民间,并为后世小说、戏曲所取材。
司马相如的文采,卓文君之美艳,当垆卖酒,白头兴怨,长门灵赋;封禅遗书传为千古佳话。流传于世的还有那首著名的《凤求凰》:"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凰,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接为鸳鸯."以及卓文君所作哀怒的《白头吟》:“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蹀躞御沟止,沟水东西流。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杆何袅袅,鱼儿何徙徙,男儿重义气,何用钱刀为?”,和凄怨的《诀别书》:“春华竞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锦水有鸳,汉宫有水,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于淫而不悟!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
********汉成帝皇后--赵飞燕********
赵飞燕是中国古代的美人,她出生在江南的水乡姑苏,她还有个孪生妹妹,叫赵合德,也很美丽。 赵飞燕不仅容貌艳丽,而且身材窈窕,体态极其轻盈,举步翩然若飞,相传能作掌上舞,"环肥燕瘦"---燕瘦指的就是赵飞燕
赵飞燕因为窈窕美丽,风吹着他的衣服的时候,给人像蝴蝶一样翩翩要飞的感觉,所以邻居都叫她“飞燕”。时间长了,就忘了她的原名,只叫她赵飞燕。赵飞燕姐妹开始在一个贵族家里当舞女,后来皇帝汉成帝去了,见到了她们姐妹,非常喜欢。赵飞燕进宫两年后,被封为皇后。
有一次,在湖里的船上,赵飞燕跳舞时几乎要摔下船去,皇帝急忙喊人拉住她,结果把她的裙子拉破了,以后,很多人就学赵飞燕,故意让裙子后边有个缺口,还起名叫“留仙裙”,人一走起来,隐约可以看见双腿,现在妇女的裙后开叉,据说就是这个时候传下来的。
赵飞燕的妹妹美丽而体态丰满,也受皇帝喜欢,皇帝叫赵合德“温柔乡。”这也是现在的一个形容词。
赵飞燕姐妹虽然很美丽,但没有生育,她们还嫉妒其他怀孕的嫔妃,担心他们生育了儿子,自己就不会被皇帝宠爱了,于是把很多怀孕的嫔妃害死。赵飞燕最后不再被皇帝喜欢,在寂寞中死去了。
*********"落雁"美人--王昭君*********
这个"落雁"的故事讲的汉朝美女王昭君:
汉宣帝时匈奴贵族争夺权力,势渐衰落,五个单于分立,互相攻打不休。其中呼韩邪单于,被他的哥哥郅支(郅音zhi)单于打败。呼韩邪决心跟汉朝和好,亲自朝见汉宣帝
呼韩邪是第一个到中原来朝见的单于,汉宣帝亲自到长安郊外去迎接他,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呼韩邪单于在长安住了一个多月。他要求汉宣帝帮助他回去。汉宣帝答应了,派了两个将军带领一万名骑兵护送他到了漠南。这时候,匈奴正缺少粮食,汉朝还送去三万四千斛粮食。
呼韩邪单于十分感激,一心和汉朝和好。西域各国听到匈奴和汉朝和好了,也都争先恐后地同汉朝打交道。汉宣帝死了后,他的儿子刘 (音shi)即位,就是汉元帝。匈奴的郅支单于侵犯西域各国,杀了汉朝派去的使者。汉朝派兵打到康居,杀郅支单于。郅支单于一死,呼韩邪单于的地位稳定了。西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再一次到长安,要求和亲。元帝许。
汉朝和匈奴和亲,都得挑个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儿。这回,汉元帝决定挑个宫女给他,他吩咐人到后宫去传话:"谁愿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当公主看待。"
后宫的宫女都是从民间选来的,她们一进了皇宫,就像鸟儿被关进笼里一样,都巴望有一天能把她们放出宫去。但是听说要离开本国到匈奴去,却又不乐意。有个宫女叫王嫱(音qiang),号昭君,长得美丽,有见识。自愿到匈奴去和亲。元帝逐择日让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在长安成亲。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向汉元帝谢恩的时候,汉元帝看到昭君又美丽又大方,使汉宫为之生色。
传说汉元帝回到内宫,越想越懊恼。他再叫人从宫女的画像中拿出昭君的像来看。模样虽有点像,但完全没有昭君本人那样可爱。原来宫女进宫后,一般都是见不到皇帝的,而是由画工画了像,送到皇帝那里去听候挑选。有个画工名叫毛延寿,给宫女画像的时候,宫女们送点礼物给他,他就画得美一点。王昭君不愿意送礼物,所以毛延寿没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汉元帝一气之下,把毛延寿杀了。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昭君告别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马嘶雁鸣,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平。她在坐骑之上,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下。从此,昭君就得来“落雁” 的代称。
************一代女文豪---班昭*********
班昭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才女,她的父亲班彪也是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著名的文学家。班昭经常到皇宫里教皇后和嫔妃们读书,在宫中被尊称为老师。
班昭有两个名闻千古的哥哥——投笔从戎的班超和修撰《汉书》的班固。班昭后来帮助她的哥哥班固写了《前汉书》,这本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书,和《史记》一样有名。班昭还有一个兄弟叫班超,这就是现在的两个成语“投笔从戎”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创造者。
班昭的才华主要表现在她写的《女戒》中,总共七篇: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原来是用来教育自己家女儿的,后来被很多人家抄去,也来教育自己家的女儿,时间一长,全国都流行了。
“卑弱”篇里说女人生下来就不能和男人平等,妻子要为丈夫服务,这是封建典型的男尊女卑的思想。“夫妇”篇写的是:丈夫比天还大,要尊敬,要小心地照顾他。“敬慎”篇主张男子要刚强,女子要柔弱,不论对还是错,妻子都要听丈夫的。“妇行”篇中制定了女人的四种做事的标准:要有道德,要好好说话,要穿衣整齐,要认真纺纱织补,做饭洗衣服。“专心”篇是说女人不能结两次婚,但是丈夫可以再娶妻子。“曲从”篇是教育妻子要好好照顾丈夫的父母,忍耐顺从。“叔妹”篇是说如何与丈夫的兄弟姐妹相处,要谦让,宽容,使家庭没有矛盾,和睦相处。
*************名将美人--江东二乔****************
"名将美人"用在三国东吴二乔两姐妹身上是十分恰当的。
二乔的父亲是乔玄,因为天下大乱,失去妻子的乔玄辞去朝中的官职,带着两个女
儿返回庐江郡皖县故乡,不问世事。
二乔的丈夫都是英雄,大乔的丈夫是孙策,小乔的丈夫是周瑜。
孙策在十八岁就继承父亲的遗志,三数年间使闯荡出一个辉煌的局面,曹操不得不
表奏汉献帝封他为吴侯。孙策娶大乔的那年是二十岁,大乔是十八岁,可惜天妒良缘,
两年后正当曹操与袁绍大战官渡,孙策正准备阴袭许昌以迎汉献帝,从曹操手中接过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柄时,孙策被许贡的家客所刺杀,死时年仅二十六岁...
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这就是大乔今后的生活。
小乔比大乔要好一些,她与周瑜共同生活了八年。周瑜是孙策的好朋友,结婚那年他二十四岁,小乔十六岁。周瑜也是当世英雄,周瑜还容貌俊秀,精于音律,小乔和周瑜的结合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情,以至于北宋的苏东坡还感慨地写道: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可惜"既生瑜何生亮",为了荆州的借还问题,诸葛亮活活气死周瑜,不知诸葛亮后来到周瑜灵前吊孝的时候,小乔是何感慨。
美人命薄,二乔在如诗如画的江南,过着寂寞生活。
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对周瑜的激将法也与二乔有直接关系,唐代诗人杜牧写道:
折戟沉沙铁未销,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闭月"美人---貂禅 *****************
形容貂禅,可以用"三国第一美人"也可以用"乱世佳人"
貂蝉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
一日貂婵在后花园拜月时,忽然轻风吹来,一块浮云将那皎洁的明月遮住。这时正好王允瞧见。王允为宣扬他的女儿长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说,我的女儿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过,赶紧躲在云彩后面,因此,貂婵也就被人们称为“闭月”了。
貂禅见东汉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纵,於月下焚香祷告上天,愿为主人担忧。王允眼看董卓将篡夺东汉王朝,设下连环计。王允先把貂蝉暗地里许给吕布,在明把貂蝉献给董卓。吕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为了拉拢吕布,董卓收吕布为义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从此以后,貂蝉周旋於此二人之间,送吕布於秋波,报董卓於妩媚。把二人撩拨得神魂颠倒.
吕布自董卓收貂蝉入府为姬之后,心怀不满。一日,吕布乘董卓上朝时,入董卓府探貂蝉,并邀凤仪亭相会,貂蝉见吕布,假意哭诉被董卓霸占之苦,吕布愤怒。这时董卓回府撞见,怒而抢过吕布的方天画戟直刺吕布,吕布飞身逃走,从此两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说服吕布,铲除了董卓。
传说貂蝉降生人世,三年间当地桃杏花开即凋;貂蝉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隐入云中;貂蝉身姿俏美,细耳碧环,行时风摆杨柳,静时文雅有余,貂蝉之美,蔚为大观。正是因了这种美貌,让弄权作威的董卓、勇而无谋的吕布反目成仇,使得动/乱不堪的朝野稍有安宁之象。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貂蝉以侍婢出现,以死者家属退身,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只叙列吕布白门楼殒命,便以一句“妻女运回许都”作结,自此,貂蝉生死成了千古之谜。
*****************洛神下凡---曹氏父子三人都痴恋着她*****************
甄氏出身名门,嫁给袁绍之子袁熙。丈夫出为幽州刺史,甄氏就一直留在婆婆刘氏身边。在这个贵族世家里虽然也寂寞,但过得如鱼得水。可惜,袁绍在官渡之战中被曹操打得惨败。战乱之中,曹植在洛河神祠偶遇藏身于此的甄氏,惊为天人。从此,甄氏和袁氏家族一起,做了曹家砧板上的鱼肉。
不久,袁氏彻底败亡,年方18的曹丕,城破后跃马径直到袁氏府舍。只见后堂刘氏在独自垂泪,甄氏跪在她膝下,嘤嘤哭泣,满脸泪水却不掩国色,曹丕一见倾心。刘氏一看这情形就知道了,阿弥陀佛,不用担心会被杀死了。
后来曹操也过来了,四处找甄氏,随从们告诉他,已经被令郎带走了。曹操大叫一声:“啊,今年我打仗就是为了这个女人呀。”总算找到了儿子和甄氏,曹植也偷空儿过来了,父子兄弟三人都痴痴地望着甄氏。曹丕急切无奈,对曹操说:“儿一生别无他求,只有此人在侧,此生足矣。望父皇念儿虽壮年而无人相伴之分,予以成全。”话已至此,曹操不好拒绝,便使人做媒,让曹丕娶了甄氏为妻。
当曹操与曹丕为消灭群雄而奔忙的时候,只有曹植因为年龄小而有余闲,陪着这位甄氏嫂子吟诗弄赋,来一场毫无结果的精神恋爱。但曹丕气量很小,对于甄妃和曹植错综复杂的关系难以释怀,所以仅封她为妃,始终不给她皇后之位。后妃郭氏为谋夺后位,多方谗间,曹丕听信郭氏的话,将甄妃留置在邺城。不久说她心怀怨望,将她赐死。
甄妃死后,有一次曹植入宫,曹丕将甄妃用过的一个盘金镶玉枕头赐给他———真不知他是何居心。曹植睹物思人,回来时经过洛水,夜宿舟中,恍惚之间,遥见甄妃凌波御风而来。曹植伤心醒来,写下《洛神赋》,把洛河中的水神当做甄妃的化身,抒发爱慕之意,说她“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东晋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就是根据曹植的《洛神赋》画的。
她影响了三个诗人的一生。曹植胸怀大志,可是一辈子都被排挤,郁郁而终。后人评价说:“君王不得为天子,半为当年赋洛神。”
*************诸葛亮之妻黄氏(黄硕)************
湖北沔阳人黄承彦豪放不羁,与诸葛亮交游甚密。
黄承彦有个不同寻常的女儿,发黄面黑,长得很难看,附近的青年男子都不敢娶她。
黄氏长得虽丑,却颇有内才,品德极佳。一日黄承彦见到诸葛亮,听说他想找个媳妇,便对他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面,才堪相配。”没想到诸葛先生竟然真的重才轻色,当即求亲,于是黄承彦便将女儿嫁给了诸葛亮。
这事一下子在当地引起轰动,当地人都拿这件事做笑料。而诸葛亮自得到黄氏这位贤内助后,受益匪浅,后来挂印封侯,成就伟业,莫不得力于黄氏内助。因此,诸葛亮择妇的故事,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广泛流传。
*****蔡文姬----一生坎坷一世才情*******
汉末著名琴家,史书说她“博学而有才辨,又妙于音律。”父亲蔡邕是曹操的挚友。
蔡文姬16岁时嫁给卫仲道,卫家当时是河东世族,卫仲道更是出色的大学子,夫妇两人恩爱非常,可惜好景不长,不到一年,卫仲道便因咯血而死。蔡文姬不曾生下一儿半女,卫家的人又嫌。
她克死了丈夫,当时才高气傲的蔡文姬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回到娘家。后父亲死于狱中,文姬被匈奴掠去,这年她才二十三岁,被左贤王纳为王妃,居南匈奴12年,并育有二子,此间她还学会了吹奏“胡笳”及一些异族的语言。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感念好友蔡邕之交情,得知文姬流落南匈奴,立即派周近做使者,携带黄金千两,白壁一双,把她赎了回来。这年她三十五岁,在曹操的安排下,嫁给田校尉董祀,就在这年爆发了著名的“赤壁之战。”曹操在全国网络人才,力修文治,决定让蔡文姬,承其父续写《后汉书》。蔡文姬重返故乡,废寝忘食,含辛茹苦,终于完成了撰写大业,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了贡献。
蔡文姬嫁给董祀,起初的夫妻生活并不十分和谐。蔡文姬饱经离乱忧伤,时常神思恍惚;而董祀正值鼎盛年华,生得一表人才,通书史,谙音律,自视甚高,对于蔡文姬自然有些不足之感,然而迫于丞相的授意,只好接纳了她,在婚后第二年,董祀犯罪当死,她顾不得嫌隙,蓬首跳足地来到曹操的丞相府求情。曹操念及昔日与蔡邕的交情,又想到蔡文姬悲惨的身世,倘若处死董祀,文姬势难自存,于是宽宥了董祀。
从此以后,董祀感念妻子之恩德,对蔡文姬重新评估,夫妻双双也看透了世事,溯洛水而上,居在风景秀丽,林木繁茂的山麓。若干年以后,曹操狩猎经过这里,还曾经前去探视
文姬一生三嫁,命运坎坷...
***********西晋烈女绿珠--魂断金谷圆 **************
俗话说:“好花儿生长在僻乡村,美人儿出自小家门。”历史上著名的美女,像是
西施、貂蝉、王昭君等都是生在穷乡僻壤,梁绿珠也是这样。
梁绿珠系边陲地区的白州人,生于晋武帝秦始年间,白州有白江,水木清华;有日
博山,钟灵毓秀,梁绿珠尽得山水灵秀之气所凝聚,出落得分外妖娆,颖慧明敏,令人
有一种明艳圆润如珍珠般的感觉。因名“绿珠”
荆州刺史石崇在任交趾采访使的时候惊闻绿珠才色之名,登门强娶,绿珠之父为了难倒石崇,提出要十斛明珠的代价,石崇为了绿珠,一笑万金,不仅兑现了明珠,还在当地为她修建了宫园。迎娶之日点了一万支蜡烛,荣耀一时。绿珠终于被石崇带回洛阳。
在洛阳,绿珠集石崇姬妾恩爱于一身。绿珠聪慧灵巧,载歌载舞,恍若天仙下凡,尤以善解人意,曲意承欢,因而使得石崇如醉如痴,在众多姬妾之中,惟独对绿珠特别宠爱.
绿珠的美名惊动了洛阳宰相司马伦的部下孙秀。孙秀让石崇献出绿珠,遭到拒绝.恼羞成怒.
一天夜里月明星稀,正是暮春天气,天气乍暖还寒,石崇与绿珠在望月台上临流浅酌.想起了几年前出使交趾(今越南),夜宿盘龙洞畔驿馆初次见到绿珠的情景,又想到近来朝廷翻天覆地的变化,所幸佳人在抱,冲淡了不少愁闷与悒郁,日间差一点儿便失去了这个可爱的小女人,不由得将这个柔若无骨的美人儿紧紧地拥抱在怀里,喃喃地说:“我可以失去一切,但却不能放弃你啊!”
绿珠感念主人的深情厚意,庆幸此身有托.
孙秀设计谋害石崇,带兵攻进花园,兵临绿珠望乡的高楼下,石崇知大势已去,对绿珠说:“我因你获罪,奈何?”绿珠流泪道:“妾当效死君前,不令贼人得逞!”从楼上跳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绿珠坠楼的故事。
绿珠的贞节和不畏强权烈气也赢得了后人的钦佩。
***********祝英台情动天地*************
祝英台生于东晋孝武帝太元二年,即公元337年。是一位富户家的 独生女,才貌双绝。
她不是属于那种云鬓花颜,娇婉柔丽的女子,相反地却是一位活泼爽朗而略带
几分男性气慨的闺阁人物,为了满足她不能驰骋疆场的遗憾,遂降格以求地说服了父母,
女扮男装外出求学,路上与年轻书生梁山伯结伴同行。同窗同宿三年,二人形影不离,但梁山伯竟不知她是女儿身。
她回家后,在父母的催逼下,不得不与马家公子定婚。等梁山伯上门得知她是女儿身后,已无法挽回,山伯悔疚而死。她出嫁马家经过山伯墓前时痛苦失声。这时突然狂风大作,墓穴大开,她纵身跳入。风定之后,只见一对美丽的大蝴蝶双双飞舞。黄色的是她,黑色的就是梁山伯。
--彩虹万里百花开,蝴蝶双双对对来,地老天荒心不变,梁山伯与祝英台。
**************钱塘诗妓苏小小,西冷桥畔情悠悠*******************
苏小小家先世曾为东晋官,流落到钱塘后靠祖产经营,成了当地较为殷实的商人,她的父母只有她这么个女儿,十分宠爱,因她长的娇小,所以叫小小。苏小小十五岁时,父母谢世,于是变卖家产,带着乳母贾姨移居到城西的西冷桥畔。
她们住在松柏林中的小楼里,每日靠积蓄生活,尽情享受于山水之间。因她玲珑秀美,气韵非常,在她的车后总有许多风流倜傥的少年。没有父母的管束,苏小小也乐得和文人雅士们来往,常在她的小楼里以诗会友,她的门前总是车来车往,苏小小成了钱塘一带有名的诗妓。
有一天苏小小在游玩之时碰到了一位俊美的公子--阮籍。两人一见倾心,阮籍到苏小小家拜访,受到美人的礼遇,晚上便同榻而眠。苏小小从此与阮籍形影不离,每日共同游山玩水。可是阮籍的父亲听说他在钱塘整日与妓混在一起,非常生气,把他逼回了建业。苏小小整日企盼,却不见情人回来,终于病倒了。
幸好她还不是太死心眼的人,一些可心的文雅公子进屋来,陪苏小小聊天,她渐渐恢复了车马盈门的往日生活。
在一个晴朗的秋天,在湖滨她见到一位模样酷似阮郁的人,却衣着俭朴,神情沮丧,闻讯后才知此人叫鲍仁,因盘缠不够而无法赶考。她觉得此人气宇不凡,必能高中,于是主动提出为提供钱物上的帮助。鲍仁感激不尽,满怀抱负地奔赴考场。
当时的上江观察使孟浪因公事来到钱塘,身为官员不好登苏小小之门,于是派人请她来府中,没想到苏小小架子很大,催了几次方来,孟浪决定难为她一下,于是指着庭外一株梅花让她做诗,苏小小从容不迫地信口吟出:
"梅花虽傲骨,怎敢敌春寒?若更分红白,还须青眼看!"孟浪赞佩不已。
佳人薄命,苏小小在第二年春天因病而逝。这时鲍仁已金榜题名,出任滑州刺史,赴任时顺道经过苏小小家,却赶上她的葬礼,鲍仁抚棺大哭,在她墓前立碑曰:钱塘苏小小之墓。
唐代著名大诗人李贺《苏小小墓》诗云:
“幽兰露 ,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翦。
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油壁车,夕相待。
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
**********长发贵妃张丽华--“玉树后庭花”****************
歌妓出身的张丽华后来做了南朝陈后主的贵妃,她长相上最大的特点是发长七尺,
光可鉴人,眉目如画。此外,更具有敏锐才辩及过人的记忆力,所谓“人间有一言一事,
辄先知之。”
陈后主对其一见钟情,封为贵妃,视为至宝,以至于陈后主临朝之际,百官启奏国事,都常常将张丽华放在膝上,同决天下大事。
陈后主陈叔宝。小字黄奴,他即帝位的时候,北朝的隋文帝杨坚正大举任贤纳谏,减轻赋税,整饬军备,消除奢靡之风。随时准备攻略江南富饶之地,而陈后主竟然奢侈荒淫无度,臣民也流于逸乐,给隋朝以可乘之机。
那首著名的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便是陈后主召集一班文学大臣为她而作。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
后来当隋军顺利地攻进建康城并直捣后宫捉拿皇帝时,陈后主带着贵妃藏到后殿一口枯井
陈后主享尽了人间的荣华富贵,在国亡城破之际,理当以死殉国,否则有何面目苟且偷生?张丽华、孔贵嫔等人也应殉节兼殉情,为南朝最后留一抹凄美的彩霞,然而她
们都丢人现眼地硬是要等到敌人来决定她们的命运。
后人有感于此,作诗讽刺:
“ 擒虎戈矛满六宫,春花无树不秋风;
仓皇益见多情处,同穴甘心赴井中。”
当隋晋王杨广看到浑身透湿,衣裙贴身,显出体态秀美的她时,亦为其丽容所动,欲娶她为妻。后为隋军元帅高颖劝阻,因为她的绝世美貌,“昔太公蒙面以斩妲妃,今岂可留张丽华”.结果被斩于青溪中,死时年仅30岁...
唐代大诗人杜牧夜泊秦淮,闻岸上酒家女子还在月下高歌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歌声凄婉,兼蕴南朝幽怨气韵,良夜宁静,益增遐思,于是作秦淮夜泊: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南朝虽亡,但张丽华留下的风流韵事,至今仍惹人玄想不已。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啊,几许风流随风而去。
*****“风尘三侠”之红佛女----美女识英雄,千古传佳话*****
美女识英雄,自古被人们传为佳话,唐初就有美人红拂女独具慧眼,在芸芸众生中,辨识了两位英雄人物,一位是她的夫君李靖,另一位是她的结拜兄长虬髯客,三人结为莫逆之交,一同在风尘乱世中施展才华,被人们敬传为“风尘三侠”。
红拂女姓张,原本是江南人氏,由于南朝战乱,随父母流落长安,迫于生计,卖入司空杨素府中成为歌伎,因喜手执红色拂尘,故称作红拂女。
李靖,他通兵法谋略,心怀大志,隋朝建国后便只身来到长安,投奔于杨素门下,希望找到报国的途径,杨素只是安于现状令李靖非常失望。
每每二人谈论之时,红拂就立在旁边,她见李靖气宇非常,乃英雄狭义之士,心中暗暗倾慕,于是派门人跟踪李靖,得知他的住处,自己深夜前往,这段故事还有一个名字叫“红拂夜奔”.红佛向李靖表明心意:愿意投奔李靖,伴随其闯荡天下。这让早已倾心红佛的李靖喜出望外,于是红拂与李靖二人拌成商人离开长安。
二人在他们一路跋涉,在灵食的一处客站歇脚时遇见了一个满脸虬髯的人,此人自称虬髯客。红拂见他貌似粗鄙,却有一种不凡的气质,与是与他拜为兄妹。
后来李靖与红拂到长安找到虬髯客时,发现他竟是一个非常富有的人,更不可思议的是,虬髯客非要把全部家产送给他们,自己仅带一个行囊远走他方...
二人目送虬髯客远去,回去以后,清点他家中之物,竟发现还有兵书数册,李靖日夜研究,兵法韬略大大增长。李渊父子起兵后,李靖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帮李渊父子平定江南,建立了大唐。并攻打突厥,活捉颉利可汗,被封为卫国公,红拂自然成了一品夫人。
************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千古功过后人评*****
中华帝国唯一的女皇帝。杰出的女人,有绝顶的才能和超人的智慧.心狠手辣。
在她再位间任用酷吏以强硬的手段统治她的王朝。取李唐江山而代之,她的王朝号(周)。
武则天本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妃傧的一种)。
李世民死后,成为唐高宗-李治的昭仪(妃傧的一种),经过长期的苦心孤诣她当上了皇后。然后再排除李氏王朝当上皇帝。
虽然在武曌她再位间任用酷吏以强硬的手段统治她的王朝,但并没损害整个中华帝国的元气,并使中华帝国顺利地进入第二个黄金时代。
********大唐最受宠爱的女人--太平公主*********
她是大唐帝国中最受宠爱的女人——太平公主。梦回唐朝,大明宫风云际会,江山美人,千古英雄尽折腰。
太平公主是我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她不仅仅因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武则天的女儿,而且几乎真的成了“武则天第二”。
其实,太平公主一生很不太平,她的血管里流动着的是她那极不安分的母亲的血液。
从小,她骄横放纵,长大后变得凶狠毒辣,野心勃勃地觊觎着那高高在上的皇位,梦想像她母亲那样登上御座,君临天下。
然而,正如一位哲人所言,历史往往会发生惊人的重复,但如果第一次是以喜剧面目出现,第二次则以悲剧结局告终。太平公主虽不乏心机和才干,也曾纵横捭阖得意于一时,但终未能承传母志,位列九五,只是在史书上留下许多五颜六色的斑痕而已。
太平公主是作为一个政治人物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她一生参与了三次大的政治斗争,并且卷入的程度一次比一次深,起的作用也一次比一次大。
太平公主一生有经历两次婚姻。据史书记载,太平幼年时曾经被表哥贺兰敏之诱奸.因太平公主幼时常到姥姥杨氏家去。当时表哥贺兰敏之因和杨氏私通,也常在姥姥家。这件事发生时太平公主最大不超过8岁,它对太平公主的影响可想而知。
关于她的生平记载很少,这就让后人更有想象发挥的余地,在电视剧《大明宫词》中,用浪漫的手法刻画了太平公主和薛绍的爱情悲剧...
还记得太平说说过:"我从未见过如此明亮的面孔,以及在他刚毅面颊上徐徐绽放的柔和笑容。我十四年的生命所孕育的全部朦胧的向往终于第一次拥有了一个清晰可见的形像。"
经历了无数的惊涛骇浪之后,太平最后死在李隆基赐予的一尺白绫之下,孤独地死在大明宫深处。
**************“羞花”美人-----杨玉环***************
关于杨贵妃与唐明皇的爱情,大家都耳熟能祥,在四大美女中,想必大家对杨贵妃的故事最为熟悉,我就不多说了,这个"羞花”的典故是这样的:
杨玉环进宫后,思念家乡。一天,她到花园赏花散心,看见盛开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关在宫内,虚度青春,不胜叹息,对着盛开的花说:“花呀,花呀!你年年岁岁还有盛开之时,我什么时候才有出头之日?”声泪俱下,她刚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缩,绿叶卷起低下。哪想到,她摸的是含羞草。这时,被一宫娥看见。宫娥到处说,杨玉环和花比美,花儿都含羞低下了头...
『长恨歌』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为感君王展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到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回,珠箔银屏逦迤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飘摇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巾帼首相第一人----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是历史上非常才气的女子,她的一生可谓是坎坷传奇。虽然没有丞相之名,但有丞相之实,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上官婉儿是陕州人,祖父上官仪是唐太宗时代的名臣,后来因忤逆武则天而被杀,当时尚在襁褓之中的上官婉儿随母亲一道没入后宫,算是带罪执役的犯官家属,受到无情的冷落及役使。
困境中出人才,上官婉儿随着宫中女官读书识字,十四岁的她就受到武则天的亲自召见,对她的下笔千言赞不绝口,将她留在身边,担任一些文书佐理工作,逐渐参予撰拟诏书,参决奏章,慢慢地百官奏牍都由她先行过目,并加拟签,武则天只要在上面批一个字就颁行天下,成了除武则天以外最具权柄的女人,这时她还只是个19岁的小姑娘。
武则天掌政前后二十五年,上官婉儿始终追随在她的身边.
据说上官婉儿额头上的一道创伤还是她与武则天的男宠张昌宗眉目调情时,武则天醋劲大发,一剑砍伤的。后来武则天把自己的侄子武三思配给上官婉儿,上官婉儿这年已经三十五岁.
传说十五岁时,婉儿进宫,先为太子侍读。情窦初开的她与英俊睿智的太子李贤演绎出一幕缠绵绯恻的爱情故事...武则天三个儿子——李贤、李哲、李旦,沉浮于宫廷政治,成为角逐皇权的牺牲品,也让世人发出、“生在帝王家,终有善终”的感叹。尤其是太子李贤胸怀大志,坚信大唐的明天将是没有边争,国富民安的旷代世盛。李贤的理想,成为婉儿等人一生向往和奋斗的目标
唐中宗(李哲)即位后政权掌握在韦后的手中。中宗一生颠沛流离,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养成了一副前怕狼、后怕虎的柔弱性格,而她的皇后韦后则一心想学婆婆武则天的样子,勾结女儿安乐公主,妄图把持朝纲,最后竟毒杀李哲,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武三思的妻子上官婉儿和武攸暨的妻子太平公主为了共同的利益联合起来对抗韦后和安乐公主。
后来的故事众说纷纭,说婉儿因爱上美少年崔湜而与太平公主决裂,反而帮助韦氏母女,后韦氏之乱平息后被一起处死...也说她最终还是站在太平公主一边帮助铲除韦氏,最后又与日本贵族高岛相恋..
不管历史的真相如何,她的文学成就却流传下来,她的诗文创作一洗江左萎靡之风,力革南朝以来四六骈俪的章法,挣脱六朝余风,使文风为之大变。与其说开古文复兴气运的是韩愈、柳宗元,无宁说是上官婉儿已经早为盛唐的文学面貌绘出了清晰的蓝图。她的诗对唐诗的辉煌发展也有极大的启导作用。
***********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长孙皇后***********
有人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站着一个伟大的女性。唐太宗大治天下,盛极一时,除了依靠他手下的一大批谋臣武将外,也与他贤淑温良的妻子长孙皇后的辅佐是分不开的。
长孙皇后(601-636),长安人,祖先为北魏拓跋氏,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父亲长孙晟隋时官至右骁卫将军。她从小爱好读书,通达理仪,十三岁时嫁给李世民为妻。唐朝建立后,她被册封为秦王妃,李世民升储登极以后,被立为皇后。
长孙皇后生性节俭,她所使用的一切物品,都以够用为限,从不铺张。唐太宗知道她深明大义,因此,下朝以后经常都要和她谈起国家大事。但她却很郑重地说:「牝鸡司晨,惟家之索。我是妇道人家,怎能随意议论国家大事?」太宗不听,还是对她说得滔滔不绝,但她始终却沉默不语,唐太宗却坚持要听她的看法,长孙皇后拗不过,说出了自己经过深思熟虑而得出的见解:“居安思危,任贤纳谏而已,其它妾就不了解了。”
李世民牢牢地记住了贤妻的“居安思危’与“任贤纳谏”这两句话。
常对左右说:“人要看到自己的容貌,必须借助于明镜;君王要知道自己的过失,必须依靠直言的谏臣。”他手下的谏议大夫魏征就是一个敢于犯颜直谏的耿介之士.
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和唐太宗为布衣之交,又在唐朝建立前后和玄武门之变中立有大功,因此,太宗把他视为知己,打算任他为宰相,执掌朝政。皇后听说后,就对太宗说:「妾既被立为皇后,尊贵已极,我实在不想让兄弟子侄布列朝廷。汉朝的吕后、霍光之家,可为前车之鉴。所以,我请您千万不要把兄长任为宰相。」在长孙皇后的再三阻挡下,唐太宗只给长孙无忌加开府仪同三司这样的虚衔。
贞观八年,长孙皇后随唐太宗巡幸九成宫,回来路上受了风寒,又引动了旧日痼疾,病情日渐加重。
太子承乾请求以大赦囚徒并将他们送入道观来为母后祈福祛疾,群臣感念皇后盛德都随声附和,就连耿直的魏征也没有提出异议;但长孙皇后自己坚决反对,她说: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非人力所能左右。若修福可以延寿,吾向来不做恶事;若行善无效,那么求福何用?赦免囚徒是国家大事,道观也是清静之地,不必因为我而搅扰,何必因我一妇人,而乱天下之法度!”她深明大义,终生不为自己而影响国事,众人听了都感动得落下了眼泪。唐太宗也只好依照她的意思而作罢。
长孙皇后的病拖了两年时间,终于在贞观十年盛暑中崩逝于立政殿,享年仅三十六岁。弥留之际尚殷殷嘱咐唐太宗善待贤臣,不要让外戚位居显要;并请求死后薄葬,一切从简。
唐太宗并没有完全遵照长孙皇后的意思办理后事,他下令建筑了昭陵,气势十分雄伟宏大,并在墓园中特意修了一座楼台,以便皇后的英魂随时凭高远眺。这位圣明的皇帝想以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贤妻的敬慕和怀念。
长孙皇后以她的贤淑的品性和无私的行为,不仅赢得了唐太宗及宫内外知情人士的敬仰,而且为后世树立了贤妻良后的典范,到了高宗时,尊号她为“文心顺圣皇后。”
**************最早的女外交家---文成公主**************
吐蕃是藏族的祖先,他们自古生息、劳动在青藏高原。
公元七世纪初,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上四分五裂的许多部落,定都逻些(今拉萨),建立了吐蕃王朝。为了加强和唐朝的友好关系,松赞干布两次派使者到长安求婚。那时唐朝也非常愿意加强汉藏关系,唐太宗就把宗女文成公主许嫁给了松赞干布。
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动身去吐蕃,在她的嫁妆里,不仅有金银珠宝、绫罗绸缎,还有吐蕃没有的谷物、果品、蔬菜的种子。
她还带了大批的医药、植物、天文历法方面的书籍以及五千多名工匠。文成公主出嫁的喜讯传到吐蕃,一路上都有人准备马匹、牦牛、船只、食物来迎送。松赞干布还亲自到半路上来迎接,并与文成公主举行了隆重的婚礼
婚礼结束后,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越过雪山高原,到了逻些城。
公主入城的那天,逻些人民像过盛大节日一样,载歌载舞,夹道欢迎。松赞干布还在逻些按照唐朝的建筑格式,为公主专门建造了一座城郭宫殿,给公主居住。
松赞干布非常喜欢贤淑多才的文成公主,专门为公主修筑的布达拉宫,共有1000间宫室,富丽壮观。但后来毁于雷电、战火。经过十七世纪的两次扩建,形成现在的规模。
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四十年,她为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联系和发展藏族的经济文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直到今天,藏族人民仍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纪念她。
***********大唐歌妃---许合子*************
她在那段盛唐的风流往事中几乎被人们所已往,电视剧《大唐歌飞》不仅再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可歌可泣的千古爱情传奇,也谱写了一段鲜为人知的乱世长恨歌
许合子历史上是确有其人人的
她是唐玄宗时代的歌唱艺人,吉州永新县(今江西吉安)人,家中世世代代都是从事音乐的,所以她的歌唱有着十分深厚的家学渊源。开元末年,她被征入宫,成为“内人”,亦即皇帝跟前的乐伎。能够成为内人的伎人,都是色艺双绝的,因此,她的容貌之美丽,歌声之悦耳是可以想见的。据说,她的歌喉一转,能够“响传九陌”,歌声是如此的嘹亮。
有一次,唐玄宗在“勤政楼”举行“大酺”——这也是皇帝笼络百姓的手段,即举行盛大的宴会与民同乐。当然,到皇宫里来白吃白喝,热闹一番,作为市民是求之不得的。于是,这一天来的人非常之多,人声嘈杂,乱哄哄..
不一会儿,合子来到了勤政楼,她“撩鬓举袂”,亦即整理了一下头发,举起了长长的袖子,曼声高唱.....
说也奇怪,自打她的歌声一起,广场上就渐渐安静了下来。不一会儿,就完全静了下来,据《乐府杂录》记载:“广场寂寂,若无一人。喜者闻之气勇,愁者闻之肠绝。”直到她唱完,全场一直鸦雀无声。
接下来的故事我们只能从电视剧中了解,梅妃为挑拨李隆基与杨贵妃的关系将歌喉迷人的许合子献给明皇,明皇封其为歌妃。不畏强权的李白英雄无用武之地,失意中偶遇无意荣华富贵、才色俱佳的合子,为其心动。李白决心助合子逃离宫闱一臂之力,而尹梦荷也为了解救恋人许合子不惜依附权贵。安禄山谋反、太子李亨谋权将大唐盛世推向衰败,合子与梦荷的爱情也由此卷入乱世争斗……
一个千古奇女子的传奇经历尽在乱世唐朝。
**************从才女到荡妇---晚唐女诗人鱼玄机*************
大唐盛世,诗才辈出,不但须眉称雄,也有不少女诗人脱颖而出,鱼玄机就是其中留传佳作甚多的一位。
这位美丽多情的才女,也曾得到多情公子的轻怜蜜爱,谁料世事沧桑,命运又把她塑造成一个放荡纵情的女道士,最终为争风吃醋杀死了自己的侍婢,自己也走向了刑场,空留下无限的叹息。
玄机,原名幼薇,字慧兰,生于唐武宗年间.她从小就受到父亲的悉心栽培,五岁诵诗,七岁习作,十一二岁就已经小有名气了,而最了解并欣赏她的人,就是当时的大诗人温庭筠。
在鱼玄机的父亲去世后,她们母女搬到平康里——当时的妓院聚集地居住,平日里做一些浆洗的工作,用以糊口。温庭筠慕名而来,找到鱼玄机,让她当场以“江边柳”为题赋诗一首,小姑娘不慌不忙地念道:
翠色连荒岸,烟姿入远楼;
影铺春水面,花落钓人头。
根老藏鱼窟,枝底系客舟;
萧萧风雨夜,惊梦复添愁。
温庭筠为其才华折服,做了她的老师。
唐懿宗年间,温庭筠回到了长安。一天,二人到城南风光秀丽的崇贞观中游览,见到一群新科进士在争相题作。鱼玄机羡慕不已,悄悄在墙上题下:
“云峰满月放春睛,历历银钩指下生;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
这首诗被初到长安的名门之后李亿看到,他非常倾慕鱼玄机的才华,而且他又与温庭筠有一面之识,于是找到温庭筠,请他帮忙引见。温庭筠非常欣赏李亿,有心成全他们。
在温庭筠的帮助下,李亿心满意足地把这个才女取进了家门,并把她安置在林亭别墅里。不料李亿的原配裴氏闻讯赶来,一进门,不由分说就把鱼玄机鞭打了一顿,没过两天,就逼李亿写下休书,把她轰了出去。
李亿暗地里在曲江一带找到一处避静的道观——咸宜观,又捐出了一笔数目不小的油钱,把鱼玄机安顿在那里,“玄机”的法号就是观主给起的。过了几年,就抛下鱼玄机,和家小扬州任官去了。鱼玄机深受打击,此时观主已经逝世,观中只有鱼玄机一人,她的寂寞可想而知。鱼玄机一改以往的洁身自好,尽情放纵起来。
鱼玄机有一个十分年少貌美的女童叫绿翘。一日,玄机出观与嫖客畅游,嘱绿翘道:“今日有客来,你让他在观内等我。”玄机去后,果然有他的老相好来访,见玄机不在就要走,绿翘留他不住。玄机回观,见绿翘放走了她想见的意中人,十分恼火,硬说绿翘与那客有了私淫之情,夺了她的欢愉。不由分说,扒光绿翘的衣服,抽了她数百鞭。可怜绿翘如玉白肤,血痕累累,筋伤骨损,站立不住。绿翘不服,发恨道:“你假意修身,日夜淫乐,不思悔改,反污我清白。我今日必然死于你的毒手,若苍天有灵,我将诉于阴曹地府,变鬼来惩罚你,决不容你淫佚快活”。说完就死去了。鱼玄机慌了,把她埋在观后,伪装得地面毫无痕迹。
从此,鱼玄机更加自由地寻欢作乐。有一天,一个嫖客尽情欢爱之后到观后去解溲,见数百只大苍蝇集在一起,赶也赶不走。他甚觉奇怪,仔细一看,地上有血迹。这嫖客的兄弟是衙中的小官,曾想嫖鱼玄机而不得,怀恨在心。听哥哥说此可疑迹象,就带了差役突然闯入,掘开地层,找到了绿翘的尸体。鱼玄机只好认罪服法,被押送京兆府,问成死罪。
*********步非烟---殒命于红杏出墙的女人**********
唐朝美人也不尽是丰满型, 也有步非烟这样轻盈纤弱的,步非烟工于音律,精通琵琶,更敲得一手好筑,堪称当时一绝。
步非烟由父母作主,嫁给了河南府功曹参军武公业。武公业身为武将,虎背熊腰,性情骠悍。与心思细腻的步非烟完全是两种人,根本无从沟通。故而,步非烟经常郁郁。
有一日,她在院中赏花,神情萧索,柳眉微蹙,正好被隔壁舞剑时腾跃而起的赵象瞥见,赵象年方二十,长相俊秀,正在家里攻读科举课业——他的朗朗读书声,也曾掠过步非烟的心波,使她伫足墙下,凝神细听。
惊鸿一瞥后,赵象再不能忘记步非烟,他重金买通武家的守门人,恳求转达渴慕之情。守门人让自己的妻子去试探步非烟口风。赵步两人经仆人之手,对诗数首,定了情分。终于,机会来了,武公业在公府值宿,赵象逾墙而过,自此之后,武公业不在家过夜,赵象便与步非烟欢会。
就这么过了两年,事情再也瞒不住了,风声传到了武公业的耳中,他拷打守门人妻子,逼她道出始末。强压怒火,佯称值宿,伏于墙下,于二更时分抓住了赵象一片衣角,赵象本人跌回自家院落。武公业冲回房内,对正在梳妆打扮的步非烟怒吼,步非烟见事情败露,淡淡说了句,生既相爱,死亦何恨。武公业扬起马鞭,活活打死了步非烟。最后,以暴疾而亡的名义葬了她。
整整两年,作为一个男人,满足于这样的偷情之中,无所作为,甚至连私奔的念头都没有,私奔是要付出代价的。
他不知,那女子淡定从容,不置一辩,任凭毒打,始终不开口求饶,承担了这场孽情所有的悲哀与不幸,她用自己的生命赎了罪。
******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八载,天涯何处是归鸿******
西安城南小雁塔附近有个武家坡,上有一孔破旧的窑洞,洞沿上题有“古寒窑”三
个字,相传当年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八载,等待丈夫薛平贵归来的故事,就是发生在此。
窗前还建有一座祠庙,庙内供奉着王宝钏与薛平贵的塑像,祠柱上题着一副对联:
十八年古井无波,为从来烈妇贞媛,别开生面;
千余岁寒窑向日,看此处曲江流水,想见冰心。
王宝钏本是唐懿宗时期朝中宰相王允的三女儿,三姐妹中她才貌最为出众,父母当然也想为待字闺中的小女儿找一位乘龙快婿,前来提亲的豪门贵族公子络绎不绝,但她不为所动,她一不慕权贵,二不贪虚名,一心只求嫁个有才有德的如意郎。
这个如意郎君就是薛平贵,但当时的薛平贵只是一个毫无功名的落魄书生..最后王宝钏执意嫁给了心上情郎薛平贵,王允一怒之下与她断绝了父女关系。成了薛平贵的妻子,就要跟着薛平贵走,这时薛平贵了无栖身之所,平时就在亲戚朋友家,东一日,西一宿地借住,如今添了妻子,总得有个自己的窝,于是两人搬进了武家坡上的一处旧窑洞。在寒窑中,夫妻俩男樵女织,过着清苦的日子,幸而夫妻间互敬互爱,相依为命,苦日子也过得颇有滋味
咸通九年,桂州边区戌卒发生了叛乱,聚众为匪,攻占了边防重镇,并向北逼进,朝廷派康承训率军讨伐,为了增强兵力,还令沙陀部队随军助战。
沙陀原本是大唐西北边区的一支游牧部落,因与吐蕃交战失败,酋长就率残部归附
唐朝,唐廷把他们安置在定襄一带。接到调遣令,沙陀部队先赶往长安待命,随时准备
奔赴桂州。
文武兼备的薛平贵看准了机会,认定自己建功立业的时候已到,于是在大军云集长安之时,薛平贵参加了沙陀的部队。
这一去就是整整十八年,在这18年间,薛平贵因偶然救下沙陀酋长的春花公主而被公主痴恋,最后迫与无奈成了“驸马爷”,他在沙陀军中的地位自然也就急骤地升高了。
但他从未忘记结发之妻,曾多次趁唐廷专使前来大同慰劳之际,悄悄托使者为王宝钏带去书信金帛,接济伊人的生活,当然他没告诉她自己在这里已另配佳偶。
而寒窑中的王宝钏始终矢志不移,纺纱度日,一心一意筹待着丈夫衣锦荣归...
一年又一年地过去了,终于盼来夫妻相见的那一刻,那情那景,已是用文字难以描述,总之,夫妻相见,直从正午呜咽流泪到黄昏。
王宝钏终于走出了寒窑,被接入薛平贵府中。这时薛平贵已有了王宝钏与朱邪春花
两位妻子,两个人不分大小,平起平座,相处得甚为和睦、经过了十八年的苦盼,王宝
钏终于有了一个美满的家庭.
到这里,故事应该算是完美了,可是据传积劳成疾的王宝钏不久就死去了,更为巧合的是,她和薛平贵重逢后仅仅活了18天...美好的结局后是心酸的遗憾,也许,这就是宿命。
************五代第一美女花见羞***********
讲到五代十国,不妨先讲讲历史.在唐后朝藩镇割据攻杀了一百多年之后,以贩卖私盐出身的豪侠黄巢,纠合一批亡命之徒慨然起事.但却因为手下大将朱温降唐而告吹,这个朱温后来又在唐昭宗颠沛流离之中派人刺杀了他,盛世唐朝自次灰飞烟灭..最终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第四次大分裂五代十国时期.自他开始,五代在短短的五十四年中就换了八姓十三个皇帝。
我要说的这个美女就出生在这个时代..
五代十国到处烽火连天,战事频繁,自然也名将辈出,后梁大将刘彟就是其中的一位.名将配美女,宝马配快剑,历来是千古绝唱.刘彟那这位五十多岁的老头子,拥有的最有名的美人花见羞!
花见羞原本是邠郴州城内王氏糕饼店家的女儿,花见羞并不是她的真名,只是因为她天生丽质,是那么灿烂娇艳,人们认为鲜花在她的面前也会自惭形秽,因而称她为“花见羞”。
这个花见羞懂得美貌固然得自天生,神情气质却必须依靠后天的造诣来培养,“腹有诗书气自华。”她在帮助料理店务的同时,发扬钉子精神,在学问上狠下了一番功夫,这为她以后的人生旅程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后来,年仅十七岁的花见羞成了年近花甲的刘彟那的爱妾,老夫少妻居然恩爱异常,可是无情的战火却吞噬了幸福的婚姻,他们只度过了两年的甜蜜岁月...
后梁皇帝朱温在与后唐李存勖的争斗中死去,是死在他的第三个儿子朱友珪的手上,朱友珪弑父后宣布自己做皇帝,群臣不服.朱温的第四子朱友贞杀死哥哥朱友珪在开封称帝,就是梁末帝.
梁大将杨师厚据天雄镇(魏博镇),选军中勇士数千人,号称银枪都,给养丰厚,作为牙兵,实行割据。杨师厚死后,梁末帝想削弱天雄镇的势力,将相、擅、卫三州从天雄镇割出来,别立昭德镇,任贺德伦为天雄节度使,张筠为昭德节度使,并派刘珪率大军助二人赴镇。天雄镇拒绝分镇,以银枪都为首逼贺德伦投降李存勖,李存勖乘机率大军人魏州,收银枪都作亲兵,自兼天雄节度使,与刘彟接战,刘彟本想先取守势,避其锋芒,但梁末帝主张速战速决,派人督战,结果刘那军全军七万人被杀,梁在河北仅保存刘彟自守的黎阳一域
当时梁末帝只信任赵岩及妻族张汉鼎、张汉杰等人,军国大事都和这些人商量,命将出兵也派这些人监视。
赵岩等依势弄权,卖官枉法,离间旧将相。老谋臣敬翔、李振畏罪避祸,不敢献议;刘彟主持战守都受朝廷牵制,他曾对诸将说:“主上居深宫中,不知军事,只相信无知少年的议论。用兵在临机制变,不可固执成见,现在唐军强盛,出战一定不利,奈何!”这位斩将摩旗,叱咤风云的名将不久战死.
刘彟那死,婢仆星散,花见羞带着一名婢女和一个老仆,为丈夫依礼营葬并在墓庐守节,生计十分黯淡.
人们时常见到花见羞穿着洁白的衣裙,踯躅在刘彟的墓旁,杂树生花,风吹袂起,有如仙子临风,遗世独立..
城中富户人家多有遣媒说合,希望娶她为妾的,却均遭到她的拒绝。在潜意识中,花见羞已成为大众心目中的情人,甚至是“花神”之类的尊贵形象,偶有好色之徒图谋不轨,必激怒群情,绝讨不了好去.
李存勖灭了后梁,当时最先攻入梁都城的是李嗣源,李嗣源也出身沙陀平民,没有姓氏,只
有一个小名叫邈佶烈,被李克用收为养子后,赐名李嗣源。李嗣源自幼便与李存勖争强斗胜,在击灭后梁的战斗中,李嗣源屡建奇功,更使李存勖犹如芒刺在背。
李存勖即位为唐庄宗后,李嗣源就被任命为天平节度使,军次邠城,这位敢于弯弓射虎,却不识文字的武夫,拜倒在花见羞的石榴裙下,甚至不惜向敌将刘彟的孤坟长揖行礼,终于除去了花见羞的孝服,把花见羞拥入自己的怀中.
当时李存勖与李嗣源的暗斗就连年仅十九岁,刚入季府的花见羞也感受到了,她深恐自己的第二任丈夫稍不留心,就惹来杀身之祸,因而劝他恬淡自保,又劝他不可离开军中,以免为李存勖所乘。这一阵枕旁风自然把李嗣源吹得更加清醒.
树欲静而风不止。当年李嗣源率养子李从珂充先锋攻入开封灭梁,李存勖喜极,牵李嗣源的衣,并对他说;"我得天下,是你父子的功劳。我要同你共有天下"
但不久之后的一次朝议上,他就举手对功臣们说:“我从这十个手指头上得天下。”意思是你们都没有功劳,李嗣源在洛阳好几次遇险,幸亏宦官李绍宏保护,才免被杀害。这年恰好皇甫晖在邺郡,也就是今天河北大名一带作乱,李存勖命李绍宏带兵讨伐,失败。只
好命李嗣源统兵前往,李嗣源到邺郡后,士卒骅变,与叛军会合,拥戴李嗣源为帝,与在洛阳的李存勖分庭抗争
花见羞为李嗣源再献良策,她认为河北各地形势复杂,难以立国,不如渡过黄河,入据开封,西攻洛阳,李嗣源权衡形势,接受了花见羞的建议,正当李嗣源的军队渡过黄河时,洛阳城中却发生了重大的变乱,伶人出身的禁军统领郭从谦发动叛乱,率兵入宫,李存勖中流矢而死,这样李嗣源适时赶到洛阳,迅即放平变乱,正式即帝位,就是唐明宗.
李嗣源即帝位后,一切举措更大受花见羞的影响,首先革除了李存勖在位时所制定的许多秕政,撤销了一些有名无实的机构,推崇节俭,勤政爱民,至此兵事粗定,连年丰收,百姓逐渐丰裕,算是五代中最安康的一段时光。谁也没有料到这位糕饼店老板的女儿,当年独守孤坟的寡妇还有如此的政治见解!
更有难得的是她的谦逊美德,李嗣源即位后,本打算立花见羞为皇后,花见羞对他说:“皇后只不过是一个名号而已,倘若彼此相爱,名号并不是最重要的东西。何况陛下的原配夫人夏氏曾经患难相随,如今虽已过世两年,但她所生的两个儿子都已长大成人,且正领兵在外,族人也多宦居要职。不如暂时不册立皇后,而追封原配夫人为后,一来可以使人觉得陛下不忘旧情,二来也可以安定父子关系,并笼络夏氏族人。”李嗣源采纳她的意见。这一招果然使满朝文武都认为皇上德高恩厚,不忘旧情,于是增加了无限的安全感与向心力.
花见羞由于自己的谦逊,得到大家的爱戴,竟然相安无事,冷眼看过一场场流血冲突后,寿终正寝。
*******艳惊两朝帝王的花蕊夫人*******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 ”
这首《述亡国诗》悲愤婉转,不亢不卑,表达了一个有气节的亡国之女深沉的悲哀。这位才高气傲的女诗人是谁呢?据说是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的妃子,人称“花蕊夫人”。
“花蕊夫人”聪明贤淑,风流蕴藉,不但貌若天仙,而且擅长诗词。
后蜀主孟昶少年风流,为寻找不到美女闷闷不乐,后来,有一位心腹太监在青城明察暗访终于物色到一位美女。这位美女体态轻盈,浅着粉黛,容颜绝世,给人一种空谷幽兰自然淡雅之感,孟昶如获至宝,立即留在宫中,封为慧妃.
慧妃喜欢芙蓉花和牡丹花,孟昶投其所好,特地为她修了一座牡丹苑,还下令在城墙上种满芙蓉花,连寻常百姓家也要家家栽种。每到芙蓉花开时节,成都城中花团锦簇,争奇斗艳,红如火,白似雪,远看如朝霞灿烂,近闻花香浓郁,从此,成都也得了雅号,叫“锦城”。孟昶带着慧妃登城饮酒赏花,望着花丛中的美人,感慨地说:“你真美呀!这芙蓉不足以形容你的柔媚,这牡丹不足以形容你的明艳,你是人中之花,花中之蕊。啊,朕封你为花蕊夫人。”
公元964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兵南击后蜀,蜀军不堪一击,孟昶只得自缚请降,成了北宋的阶下囚。花蕊夫人也成了囚徒,陪孟昶被押解进京。
宋太祖早闻花蕊夫人之名,令立即召见。只见花蕊夫人腰似弱柳,眉含远山,唇若朱涂,确实是蜀国第一丽人。为掩饰自己的失态,宋太祖竟厉声指责花蕊夫人说:“人说女色是亡国祸水,你倚仗美貌,使孟昶荒于游乐,败了国家,该当何罪?”花蕊夫人面无惧色,坦然陈辞:“作君主的掌握军政,占有权力,不能悉理朝政,强军保国,自己迷恋声色,又要将罪名加到宫妃身上,是什么道理?”当场索要纸笔,题了一首《述亡国诗》献上。
宋太祖喜爱花蕊夫人,将她收入宋宫。7天之后,孟昶不知何故竟暴死于宅第。花蕊夫人悲痛欲绝,在宫中挂上孟昶的像,表示纪念。后来,宋太祖死,赵光义继位,又逼花蕊夫人就范,她哪肯再度失身偷生?被恼羞成怒的赵光义一箭射死。
才名远播的花蕊夫人香消玉殒,但却留给后人一连串的问号...
有的说,她是被赵光义看见,一箭射死的。有的说,她被宋太祖纳入后宫后,依然怀念前夫孟昶,把孟昶的画像供奉在内宫,骗宋太祖说是“张仙送子图”(据说后人盛行供奉“张仙送子图”,就是由此而来)。后来,她年长色衰,郁郁而死。
也有种说法早在国破家忘时,花蕊夫人痛心疾呼疾呼:“国已不在,我还有何面目存身于世间!”后飞身以头撞击宫殿石柱,顿时,鲜血崩溅..宋太祖赵匡胤出手想拦,早已来不及了,不由长叹:“真乃千古一奇女子也!”让人隆重下葬了花蕊夫人,又命建庙祭之。
*********李清照--才华横溢的一生**********
李清照(约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成就最高的还是词。
她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约1151),山东济南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清照通晓音律,长于诗词,工散文,能书画,是位才华出众的女词人。清照十八岁嫁太学生赵明诚,婚姻生活典雅美满。赵明诚做太学生时一月只能回家两次,出仕后也常外出,清照的离情别绪便化作这些词句。
靖康乱发之后,1129年,明诚病逝,清照孤身流落,在杭州度过残年。大约在1151年到1156年间,清照孤冷地离开人世。
清照的一生以南宋高宗建炎元年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她的词作也随着她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着。
南渡前,其作品主要是对大自然的描绘,对真挚爱情的抒发,清新明丽,意境优美。
如《如梦令》、《怨王孙》两首词,于轻快活泼的画面中见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和轻松悠闲的生活。《醉花阴》中含蓄地述说闺中的寂寞和对爱情的向往。《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等小词也都是她的闺情名篇
南渡后,悲伤于自己身世和失去的幸福,又面临着民族的灾难,故而其作伤时感世,悼亡思乡,沉郁感伤。
如《菩萨蛮》、《念奴娇》、《声声慢》等词表现了词人长期流亡生活的感受。《永遇乐》在这类词中为代表之作。元霄佳节,词人远离那些香车宝马之邀,独自品尝战火后的凄清,这首词中,她已从自怜漂零之苦进而担忧现实的隐患了。到了《渔家傲》一词,虽然还有无所归处的痛苦感慨,但激昂的格调已表达了词人欲摆脱苦闷、追求自由的愿望。
然不论是清丽明快亦或沉重忧虑,她的词总是以朴实自然的语言、抑扬顿挫的音律、至情感性的感情代代流传着,带给人美的感染、带给人至高的艺术氛围,带给人难以忘怀的共鸣。所谓“以寻常语度入音律”者也。她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女作家,作品颇丰,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
********宋代才女苏小妹以才择夫婿*********
蜀地多才女,到宋代又出了个苏小妹。可说宋代四川的灵秀之气尽革于苏氏一门,苏小妹的父亲苏询,哥哥苏轼、苏辙个个才高八斗,所谓“一门父子三词客,千秋文章八大家”
苏小妹长得不胖不瘦,薄的丹唇、圆圆的脸蛋,溜溜的大眼睛,配上高高的额头,出的双颚,看就是一副慧黠的样子.从小就爱与两个哥哥比才斗口,一派天真,尤其是大哥苏轼满腮胡须,肚突身肥,穿着宽袍大袖的衣服,不修边幅,不拘小节,更是她斗口的对象,于是整天在家口战不休.一天苏东坡拿妹妹的长相开玩笑,形容妹妹的凸额凹眼是:
未出堂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几回拭泪深难到,留得汪汪两道泉。
苏小妹嘻嘻一笑,当即反唇相讥:
一丛哀草出唇间,须发连鬓耳杏然;
口角儿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
这诗讥笑的是苏轼那不加修理、乱蓬蓬的络腮胡须,苏小妹说苏轼的胡须似乎又还没有抓到痛处,觉得自己没有占到便宜,再一端详,发现哥哥额头扁平,了无峥嵘之感,又一幅马脸,长达一尺,两只眼睛距离较远,整个就是五官搭配不合比例,当即喜孜孜地再占一诗:
天平地阔路三千,遥望双眉云汉间;
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
苏轼一听乐得拍着妹妹的头大笑不已。苏家兄妹戏谚起来,可说百无禁忌,常常是语带双关,任你想像..
苏小妹渐渐长大了,仍是十分顽皮。她的婚姻问题日益成为苏氏父子考虑的问题,
苏小妹有才,人聪明,又不拘小节,顽皮甚至耍赖,长得又不是十分出众,要找到一个
十分称心如意的人来做丈夫比较难.
先是黄庭坚古道热肠把王安石的儿子王雱介绍给苏小妹,并乐颠颠地把王雱的得意之作拿来给苏小妹品评,苏小妹左看右看,最后告诉黄庭坚王雱的作品是:“新奇藻丽有余,含蓄雍容不足,难成大器。”黄庭坚还想争取,说是王雱绝顶颖慧,读书一遍就能了然于胸.时一直坐在旁边默不作声的苏询冷冷他说:“这有什么可稀奇的,谁的儿子看书还要看两遍呢?”黄庭坚无话可说,实际上论家世,论相貌,论才气,王雱都足以与苏小妹比,可苏小妹就偏偏瞧不起人家.
就在大家都为苏小妹的婚姻着急的时候,苏轼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秦观,秦少游
宋朝词人秦观,字少游,才华过人。他听说苏东坡之妹苏小妹,不但相貌端秀而且工诗善词,久有爱慕之心。一日闻小妹要到庙中进香,便扮作游方道人,亲自相看,以试其才。待小妹到来之时,少游双手合什道:
小姐有福有寿,愿发慈悲;
苏小妹见是化缘的道士,便应道:
道人何德何能,敢求布施?
少游再施一礼:
愿小姐身如药树,百病不生;
小妹随口就答:
随道人口吐莲花,半文无舍。
秦少游心下欢喜,又上前道:
小娘子一天欢喜,如何撒手宝山?
苏小妹见道人罗唣,已有些不耐,便含嗔应道:
疯道人恁地贪痴,哪得随身金穴!
秦少游见苏小妹果是名不虚传,便去苏家求婚。苏洵让每个求婚者写一篇文章,交女儿批阅。小妹在少游的文章上批道:“不与三苏同时,当是横行一世。”苏洵便将苏小妹许给了秦少游。成婚那天,小妹发现秦少游原来是“疯道人”,便有意相难。开始两题都没有难倒秦少游,小妹便出一联让少游足对:
闭门推出窗前月;
少游怕对得平淡不能显示自己的高才,便坐在池塘边苦苦思索。直到三更,苏东坡出来打探妹夫消息,见少游在池塘边不住喃喃念着“闭门推出窗前月”,知是小妹发难,便悄悄拾起石子朝水池中投去。秦少游忽听“砰”的一声,见池中月影散乱,遂受启发,连忙对出下联:
投石冲开水底天。
这时,洞房门也“呀”的一声开了。
****宋代名妓李师师和宋徽宗的爱情悲剧****
帝王大多荒淫,但一旦动了真情却比凡人更刻骨。比如李煜、李隆基,当然还有宋徽宗赵佶,这几位都是能诗擅画,精通音律,多才多艺,他们的爱情也惊天动地,却都以悲剧收场艺术家的气质最终决定他们不会是好皇帝,爱美人不爱江山,但江山既失,美人又如何保得住?所以有李煜"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几多愁",有李隆基被迫赐死杨玉环的"此恨绵绵无绝期",徽宗又怎么样呢?
悲剧的女主角就是我要说的这个名妓----------李师师
李师师原本是汴京城内经营染房的王寅的女儿,三岁时父亲把她寄名佛寺,老僧为她摩顶,她突然大哭。老僧人认为她很象佛门弟子,因为大家管佛门弟子叫“师”,所以她就被叫做李师师。过了一年,父亲因罪死在狱中。她又邻居抚养长大,渐渐出落得花容月貌,皮肤白皙,被经营妓院为业的李媪将她收养,教她琴棋书画、歌舞侍人。一时间李师师成为汴京名妓,是文人雅士 、公子王孙竞相争夺的对象。最后连宋徽宗也闻其名而想一亲芳泽。高俅、杨戬自然怂恿宋徽宗,并信誓旦旦地保证不会走漏消息.
一见到李师师,宋徽宗就觉得这些年简直是白活了。李师师不卑不亢、温婉灵秀的气质使宋徽宗如在梦中...
第二天天还没亮,宋徽宗急忙穿好衣服,与高俅杨戬赶回去上朝。从此宋徽宗对后宫佳丽视若无睹,隔三差五就以体察民情为由,出宫来寻李师师.
宋徽宗玩物丧志,对边境上的危机满不在乎,终于在靖康之难成了俘虏。金军本想连李师师一起俘虏,但没有成功。宋朝南渡后,李师师的下落不明,有人说她捐出家产抗金,自己遁入空门。有人说她被金军掠走,吞金自杀。也有人说她随便嫁了个商人,后来在钱塘江淹死了...
黄梅戏的《李师师与宋徽宗》的结尾是:师师最后一次为徽宗唱曲,依旧是徽宗吹笛,师师低吟慢唱,却不再有当初幽会时的甜蜜浪漫,当年的风流天子如今沦为阶下囚,师师的背后还有虎视耽耽的金国元帅,唱的也不是周邦彦那首有名的《少年游》,而是《杜鹃红》
玉笛轻掩悲歌,人生悔恨难舒,
说是超凡脱俗,难忘情愫,
欲把美酒喝足,浑不觉意迷神糊
含泪持绡曼舞,愁丝如纱飘浮,
几经谏诤劝阻,何曾关注?
只思红烛吞吐,未料及毁了舆图
曲中隐含多少悲痛凄凉,有对自己的悔恨也有对徽宗的埋怨,其实江山的存亡又岂是她一个名妓可以主宰的,尽管她是皇帝的宠姬,尽管她曾"几经谏诤劝阻",但师师的爱国情与坚贞不屈的风骨却可以让堂堂一国之君的宋徽宗羞死:徽宗赐与的封号她不受。当徽宗误以她与周邦彦暖昧将周逐出京城后,师师怒入尼庵,抗旨不见徽宗。而京师失陷后,她为保清白遁入空门,并拿出自己多年卖艺的积蓄交给燕子张青,作为捐给义军的军饷,张青不受,说:如此乱世,姐姐应自己留着防老啊!师师却噙着泪答:你以为姐姐还会有"老"吗?(再芬此时的神情特别动人,悲凉但不悲苦,恰到好处,因为此时的师师已为自己找到了归宿--以身殉国)之后,她自投罗网,为了免使姐妹们为她遭难,也为了最后见徽宗一面。(这一段黄新德有一大段唱腔,很有韵味,两人的对手戏也很感人)
最后师师在金殿之上唱完《杜鹃红》,怒斥金元帅,字字铿锵有力,骂得金狗狗血喷头,然后,她突然转过身去,拔下发上金簪猛地刺向自己的胸膛,金人为她的这一举动震住,原已举起的刀停在半空,徽宋大呼"师师!"抢上前去,扶住师师缓缓倒下的身体,(我记得再芬着一身素白,背影很修长)落花般飘落飘落,飘落在徽宗的怀中……
*******她,是淫妇的代名词--潘金莲,却是封建道德制度的残害者*******
因为是个颇受争议的女性,关于潘金莲的生平简介网上没有较多的文章,她的生平大家一定也不陌生,在施耐庵的《水浒传》中被写成一个杀夫的淫荡女,背上千古的罪名...
幼时家境贫寒,被买如大户人家,主人见她颇有姿色便去纠缠她,她不从,后被送给卖烧饼的侏儒武大郎.但想必那武大根本无法满足一个正常女人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在几千年儒家道德传统的束缚下,她也只是一个深受其苦的普通妇女!后来英俊非凡的武松出现了,他撩起了一个寂寞女人内心的渴望,尽管潘金莲为了追求幸福婚姻而向武松示爱能够被今人理解,但在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宋代,其努力注定是徒劳的,其愿望是不能实现的。武松后来虽然成了反封建的英雄,但在武松与武大相聚的时候,时代的局限使他不可能去冲破封建伦理的束缚,他不会忘掉兄长武大对他的养育之恩。潘金莲在追求武松的爱情失败之后,心情烦闷,在王婆和西门庆的计赚下,潘金莲陷入了圈套,为西门庆奸污,由于奸情败露,又是王婆献策,毒死了武大,潘金莲并非主谋。武松在有冤无处诉的情况下,为了替兄报仇,杀了潘金莲,又杀了西门庆----这便是《水浒传》中的情节
历史的真相只有一个,但是后人的评说却五花八门,究竟谁是谁非,早已被人说滥,小说《金瓶梅》的艺术价值一直受到争议,这部书我没有看过,所以也就不再搬弄是非。
******一门忠烈穆桂英******
穆桂英 - 戏曲及小说《杨家将》中人物。原为穆柯寨木羽之女,武艺超群、机智勇敢,传说有神女传授神箭飞刀之术。因阵前以杨宗保交战,生擒宗保并招之成亲,归于杨家将之列,为杨门女将中的杰出人物。与杨家将一起征战卫国,屡建战功。佘太君(佘赛花)百岁挂帅,帅时而寡妇西征,她五十岁尤挂先锋印,深入险境,力战番将,大获全胜。是中国古典文学巾帼英雄的典型形象。
穆桂英的"穆"姓,卫聚贤《杨家将及其考证》一文,以为是"慕容"一语的音转。慕容氏作为古代鲜卑贵族,久有尚武的传统。欧阳修《杨琪墓志》写到:"杨琪初娶穆容氏,又娶李氏。"杨琪是杨文广的堂兄。翦伯赞先生曾经在《杨家将故事与杨业父子》中指出,杨琪既娶于穆容氏,杨文广与穆容氏联姻,自然也是可能的。
穆桂英的家乡,《保德州志》说是"穆塔村"(又写作"木戈砦")。"穆柯寨" 或"木戈砦",也就是"穆家寨"、"穆家砦",一如"杨家庄"之作"杨各庄"。此外,据说北京密云和顺义也各有"穆家寨",同样传说是穆桂英的家乡。这固然反映了民间杨家将传说的广泛流行,也可能与慕容氏等少数民族在塞上的广泛分布有关。
*******杰出的纺织革新家黄道婆******
黄婆婆,黄婆婆,
教我纱,教我布,
二只筒子,两匹布。
这是一首上海一带的劳动人民世代相传的歌谣。人们歌颂我国古代杰出的女纺织家黄道婆对我国棉织业的巨大贡献,歌颂她热心传播棉纺织技术的高尚精神。
黄道婆,又称黄婆,生于南宋末年淳佑年间(约公元1245年),是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县龙华公社)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为生活所逼,十二三岁就被卖给人家当童养媳,她白天下地干活,晚上纺纱织布到深夜,担负繁重的劳动,还要遭受公婆、丈夫的非人虐待。她忍受不了这种非人生活,一天半夜,在房顶上掏了个洞,逃了出来,躲进一条停泊在黄浦江边的海船上,后来随船到了海南岛南端的崖州(今广东省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崖县)。
黄道婆只身流落他乡,淳朴热情的黎族同胞不仅在生活上给予她无微不至的照顾,而且把先进的纹织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她。当时黎族人民已经掌握了比较先进的棉纺织生产技术,生产的黎单、黎饰、鞍搭闻名内地。黄道婆虚心学习纺织技术,并且融合黎汉两族人民的纺织技术的长处,逐渐成为一个出色的纺织能手。黄道婆在崖州生活了二三十年之久,但是她一直怀念自己的故乡,在元朝元贞年间(公元1295-1296年),她带着黎族人民先进的纺织工具(踏车和椎弓等),依依不舍地辞别了黎族同胞,搭顺道海船回到了阔别三十多年的乌泥泾。
黄道婆重返故乡的时候,植棉业已经在长江流域大大普及,但是仿织技术仍然很落后。她回乡后,就致力于改革家乡落后的棉纺织生产工具,还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精湛的织造技术传授给故乡人民。虽然黄道婆回乡后没几年就离开了人世,但是,她的辛勤劳动对推动当地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黄道婆根据自己几十年丰富的纺织经验,和广大劳动人民一起,对当地落后的棉纺工具做了大量改革,创造了一整套的“擀、弹、纺、织”工具。
黄道婆除了在改革纺织工具方面做出重要贡献以外,她还把从黎族人民那里学来的织造技术,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成一套经较先进的“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织造技术,热心向人们传授,因此当时乌泥泾出产的被、褥、带等棉织品,上有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等各种美丽的图案,鲜艳如画。一时“乌泥泾被”不胫而走,附近上海、太仓等县都竞相仿效,这些纺织品远销各地,很受欢迎。黄道婆去世不久,松江一带就成为全国的棉织业中心,历几百年之久而不衰。明正德年间(十六世纪初),当地农民织出的布,一天就有上万匹。十八世纪乃至十九世纪,松江布更远销欧美,获得了很高声誉。当时称松江布“衣被天下”,这是广大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其中也凝聚着黄道婆的大量心血。
由于黄道婆对棉纺织技术做出了这样巨大的贡献,当地劳动人民都深情地热爱她,怀念她。她死后大家把她公葬了,并且还在镇上替她修建了祠堂,叫先棉祠,以后其他地方也都先后为她兴建祠堂,表达了人民对这位纺织工人的先驱者的感激和怀念。
解放后,上海人民为纪念这位杰出的古代纺织技术革新家,在1957年四月间,重新修整了黄道婆的墓地,并且树立了新的石碑,碑上刻着她的光辉业绩。
******秦淮八艳之李香君--桃花扇里见贞情*****
秦淮河名妓李香君身边时时带着一把绢扇,扇面是洁白的素绢,上面绘着一幅色彩浓艳的桃花图,故称之为“桃花扇”.此扇之图并非出自名家之手,可为何李香君视为至宝呢?原来这扇面上的桃花,并非染料所画,而是以李香君的鲜血写成,上面凝结着她与情郎侯方域缠绵哀艳的爱情故事,也是她此生全部的希冀所在..
李香君是秦淮河畔媚香楼里的红姑娘,这媚香楼建得精巧别致,临水而立,站在楼上凭栏而望,烟水澄碧、画舫织彩的秦淮河尽收眼底。媚香楼的主人是李大娘,她年轻时也是秦淮河边的红妓女,年长后用自己的积蓄建了这座媚香楼,收养了几个干女儿,以诗酒歌舞待客,在南京城里颇有些名气。最给媚香楼撑脸面的就是李香君了.这姑娘自小在李大娘身边长大,诗书琴画歌舞,被李大娘调教得样样精通,性情上也学了李大娘的豪爽侠气,着实逗人喜爱。要说李香君的长相,别有她的特点,她身材娇小玲珑,眉眼儿俏丽生辉,小嘴唇微微上翘,显出几分俏皮,整个一个可人儿的模样,因她娇小而香艳,名字里又带个香字,所以客人们都戏称她是“香扇坠”,还真合她的那种韵味呢.
侯方域,字朝宗,河南商邱人,祖父侯执蒲是明朝的太常卿,父亲侯恂做过户部尚书,都是刚直不阿的忠臣。侯方域自幼随家乡名士倪元路学习诗书,敏慧多才,长进极快,崇祯十六年,二十二岁的侯方域前来南京参加礼都会试.
侯方域与方以智、陈贞慧、冒辟疆合称明复社四公子,又与魏禧、汪琬合称清初文章三大家,确实才华横溢!这几位公子整日聚在秦淮楼馆,说诗论词,狎妓玩乐,颠痴狂笑。侯方域与李香君一个是风流倜傥的翩翩少年,一个是娇柔多情的青楼玉女,两情相悦,正是狂蜂爱上香花..
因为李大娘仗义豪爽又知风雅,所以媚香楼的客人多半是些文人雅士和正直忠耿之臣,受干妈的影响,李香君小小年纪便颇善于辨识好坏忠奸,第
一次见到侯方域并一见倾心时,李香君才十六虚岁.
按当时的风尚,如果哪位客人中情于一个妓女,只要出资举办一个隆重的仪式,再给妓院一笔重金,这个妓女就可以专门为这一位客人服务了,这套手续称为“梳拢”.梳拢所需资金,因梳拢对象名位高低而不同,象李香君这样一位名妓,梳拢必须邀请大批有头有脸的风流雅士,宴会的级别自然要高,还要付一笔丰厚的礼金给鸨母,才不至于失面子。如今侯方域是出来赶考的,身边当然没带太多的银子,有心想梳拢李香君,却又无能为力.
这时友人杨龙友雪中送炭,给了他大力的资助。但是,那笔钱并不是杨龙友的,而是阮大铖赠送给侯方域的一个人情,想拉拢侯方域入僚。阮大铖本是明末了不起的戏曲家和文学家,但是却为魏忠贤服务,后又追随伪明政权,不是什么好东西。侯方域尚自犹豫,但是李香君发飙了,劈手就把头上的发簪脱下来了,骂醒了侯方域。变卖了首饰,四下借钱,总算凑够了数,把钱扔还给了阮大铖。
那些钱又经杨龙友之手退给了阮大钺,阮大钺见状,大感脸面丢尽,咬牙切齿地自语道:[老夫有意与他们攀交,这些小子们竟如此气傲,看老夫将来有朝一日,一定要给他们点颜色瞧瞧!”
时局果然很快就发生了变化,李自成攻破北京,崇侦皇帝自缢殉国,福王朱由崧在—帮旧臣拥护下,在南京建立了弘光新皇朝,马士英成了执政大臣,随即启用阮大钺为兵部侍郎,继而又升为兵部尚书.
大权重握,阮大钺得意之极,马上着手清除异己,陈贞慧、吴应箕等转眼被捕下狱.侯方域得知消息后,知道黑手很快就会伸向自己,只有远走高飞,才可能逃脱此难.
自侯郎去后,李香君洗尽铅华,闭门谢客,天天凝视着那把订情的绢扇..一心等侯公子归来。在阮大铖的怂恿之下,弘光皇朝的大红人田仰吹吹打打地来迎接李香君做妾了。李香君一口拒绝了,田仰还要坚持,她干脆一头撞在栏杆上,血溅桃花扇..娶亲的人见闹出了人命案,只好灰溜溜地抬着花轿溜回去了.
李大娘与媚香楼的姐妹将李香君抬回屋中,又急忙打发人找医生。住在附近的杨龙友闻讯赶过来,院中已空寂无人,只有那把带血的绢扇孤零零地落在地上。杨龙友拾起绢扇,端视良久,深为李香君的贞烈品性感慨嘘啼,一个奇妙的构思在他脑海中形成进屋探视过昏迷不醒的李香君后,杨龙友带着绢扇离开媚香楼,回到自己家里,立刻在书房中坐下,取出一枝不曾用过的羊毫笔,就着扇面上的血迹稍作点染,血迹便成了一朵朵鲜艳欲滴的桃花,再以墨色略衬枝叶,一副灼灼动人的桃花图便完成了。杨龙友对扇沉吟良久,又在扇面上题下三个小字——桃花扇,准备等李香君伤愈后还给她
但阮大铖并不想就此放过李香君,等李香君伤愈后,阮大铖立即打着圣谕的幌子,将她征入宫中充当歌姬。不久后,清兵攻下扬州,直逼南京,弘光帝闻风而逃,最终被部将劫持献给了清军,随后南京城不攻自破。李香君随着一些宫人趁夜色逃了出去。但见市街上已是一片混乱,清兵烧杀抢掠,难民四处逃窜。李香君高一脚、低一脚地向秦淮河畔走去,只见到处火光冲天,夜空映得一片血红....
幸为偶遇当年教曲的师傅苏昆生,知她已无处可去,便带着她随逃难的人流,奔往苏州,李香君在苏昆生的照顾下来到苏州,由于一路颠波劳苦,精神上又极度悲伤,她已身染重病..几经诊察,才知李香君患的是肺痨,这种病在当时是无药根治的,只能滋养调理,勉强延续着生命..病中的李香君深深地思念着侯郎,她日夜捧着那把血染的桃花扇,回忆着侯郎的音
容笑貌,泪水浸透了衣襟..
苏昆生是个古道热肠的人,见李香君痛不欲生,他等局势稍微平静一些,就返回南京打听侯方域的消息。经多方探问,证实了侯方域曾在南京寻找过李香君,了无结果之后,失望地回老家商邱去了.
苏昆生得到消息后立刻赶到苏州告诉了李香君,李香君倦卧病榻,一副憔悴虚弱的可怜模样。见此情景,苏昆生心中痛惜之极,自愿提出要北上商邱,为一对有情人传递消息。
在苏昆生北上不久,李香君开始咯血,病情一日重于一日,终于气息难继。弥留之际,她挣扎着让朋友为自己剪下一绺青丝,小心翼翼地用红绫包好,再把它绑在比生命还珍贵的桃花扇上,然后交给卞玉京,请她转交给侯方域,并留下遗言说:“公子当为大明守节,勿事异族,妾于九泉之下铭记公子厚爱。”
侯方域得到苏昆生送来的消息,立刻启程,赶往苏州。可惜,当他来到时,李香君已于前夜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只给他留下一片挚情,令他心伤欲绝....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识人不明的悲剧***
十娘是万历年间的北京名妓,姓杜名微,院中排行第十,称杜十娘。她13岁接客,便以绝色高才被公推为妓家风流教主,无数公子王孙为她家败财空而在所不惜。
绍兴李布政使长子李甲进京会试,与友人柳遇春游教坊司得识杜十娘,一见而迷,尽情欢乐,大把使钱,才子美人,恩爱无比。十娘年已19,长期妓女生涯,使她深恨公子王孙以她为淫乐之具,鸨母贪财无义,虽穿玉戴金,终非长计。因见李甲忠厚,一片真情在她身上,便生了从良嫁他之心。
两人狂爱极欢了一年光景,看看李甲已花尽钱财。下人不喜,鸨母不容,要赶走他另接富贵公子。杜十娘不忍,与鸨母争执,鸨母道:“我家靠姑娘挣钱,养不得穷汉,那李甲若有真心,不必穷赖,给我三百两银子,领了你去快活,我再买粉头替你挣钱养家?”十娘听了忙问这话可真?鸨母知李甲身无半文,就斗胆道:“限他十日,他交银子便领人,十日无钱,一顿拐棍打他出去,不准你再收留他!”两人订了条约,不得反悔。
杜十娘告拆李甲这天大喜讯,让他赶快去借钱来领人。李甲奔走三日,人人嫌他嫖妓无状,不肯借分文。无奈回告十娘,十娘便给他一百五十两银子,叫他去筹另一半。李甲找到好友柳遇春,说十娘如此。柳生叹十娘如此真情,便代李甲借筹了一百五十两,以玉成好事。
到了十天之限,鸨母要赶走李甲走人,不想他打开包袱,交上三百足银,要领十娘出门。鸨母大惊,忙要反悔。十娘持刀要自尽,逼鸨母收银放人,鸨母只好依了。十娘脱尽妓家衣物饰物,布衣麻裙,走出妓院,到姐妹谢月朗处暂住,计议与李甲回江南老家。
十娘在京中行院魁首,从良嫁人,姐妹都来送行,柳遇春也来恭贺。十娘挥泪谢柳朗相助之恩,又与众姐妹滴泪作别,谢月朗将一只锁好的描金文具箱交付十娘,说是姐妹们的薄礼。
李甲与十娘如出笼之鸟,欢快地买只船回绍兴,一路计议如何得父母谅解及夫妻来日之生活,不觉船到瓜洲渡上,停泊过夜。十娘出舱泼水时,不料被徽州巨商孙富窥见,疑是天上仙人,遂起淫邪之心。孙富设法与李甲认识,请他到自己船上吃酒。半醉之时,孙富千般规劝万般激励,言李甲娶妓回家,其父决不肯容。终于说服李甲,以一千两银子把十娘让给孙富。
杜十娘问明李甲,知了其中情由。心里全凉,知无可挽回,便假认肯嫁孙富。天明她便精心梳洗,浓妆艳抹,出见孙富,命让他将一千两银子一一交付给李甲。然后进舱拿出谢月朗送的描金文具箱,命李甲一层层打开,里面全是金银首饰,奇玉稀宝,价值万金,她亲手抽出最后一屉,是“祖母绿,猫儿眼”等几颗无价宝石,这些都是她七年卖身的血泪积蓄,本想尽数给李甲共过夫妻生活的,不想李甲如此薄情。杜十娘抱住百宝箱,痛斥孙宝贪色害人,又指斥李甲道:“妾椟中有玉,恨郎眼中无珠,妾不负郎,郎自负妾。”言讫仰天长叹,跳入江心。
****秦淮八艳之首--柳如是,侠义青天爱恨分明****
柳如是是活动于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妓才女,她个性坚强,正直聪慧,魄力奇伟,柳如是名是,字如是,小字蘼芜,本名爱柳,因读辛弃疾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后又称“河东君”、“蘼芜君”。
她是嘉兴人,生于明万历五十年,幼即聪慧好学,但由于家贫,从小就被掠卖到吴江为婢,妙龄时坠入青楼,易名柳隐,在乱世风尘中往来于江浙金陵之间。由于她美艳绝代,才气过人,遂成秦淮名姬。她留下了不少值得传颂的轶事佳话和颇有文采的诗稿《湖上草》、《戊寅卓》与尺牍。
柳如是曾与南明复社领袖张缚、陈子龙友好,与陈情投意合,但陈在抗清起义中不幸战败而死。
柳氏择婿要求很高,许多名士求婚她都看不中,有的只停留在友谊阶段。最后于崇祯十四年她20余岁时,嫁给了年过半百的东林领袖、文名颇著的大官僚钱谦益。
钱氏娶柳后,为她在虞山盖了壮观华丽的“绛云楼”和“红豆馆”,金屋藏娇。柳氏后生有一女。有“红学“者认为,曹雪芹设计的绛云轩是来自柳氏的绛云楼。 当崇祯帝自缢,清军占领北京后,南京建成了弘光小朝廷,柳如是是支持钱谦当了南明的礼部尚书。
不久清军南下,当兵临城下时,柳氏劝钱与其一起投水殉国,钱沉思无语,最后走下水池试了一下水,说:
“水太冷,不能下”。柳氏“奋身欲沉池水中”,却给钱氏硬托住了。于是钱便腼颜迎降了。钱降清去北京,柳氏留在南京不去。钱做了清朝的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由于受柳氏影响,半年后便称病辞归。后来又因案件株连,吃了两次官司。柳如是在病中代他贿赂营救出狱,并鼓励他与尚在抵抗的郑成功、张煌言、瞿式耜、魏耕等联系。柳氏并尽全力资助,慰劳抗清义军,这些都表现出她强烈的爱国民族气节。钱谦益降清,本应为后世所诟病,但赖有柳如是的义行,而冲淡了人们对他的反感。
郁达夫在《娱霞杂载》中录有柳如是的《春日我闻室》一诗。就文学和艺术才华,她可以称为“秦淮八艳”之首。著名学者陈寅恪读过她的诗词后,“亦有瞠目结舌”之感,对柳如是的“清词丽句”十分敬佩。清人认为她的尺牍“艳过六朝,情深班蔡”。柳氏还精通音律,长袖善舞,书画也负名气,她的画娴熟简约,清丽有致;书法深得后人赞赏,称其为“铁腕怀银钩,曾将妙踪收”。 1666年钱氏去世后,乡里族人聚众欲夺其房产,柳氏为了保护钱家产业,竟用缕帛结项自尽。恶棍们虽被吓走,一代才女却这样结束了一生。柳氏死后葬于虞山佛水山庄。是年其女年17岁,已嫁给无锡赵玉森编修之子.
(ps:我罗嗦一下,柳如是之死,据说是为了保护钱家产业,前厅请族人聚餐,后院自己写一封遗书兼状纸,指责族人逼死自己,上吊之后就报官,实在是很强的女人)
**冲冠一怒为红颜---陈圆圆红颜倾倒"大顺国"**
形容女子的绝色美貌,有“倾国倾城”一说,所谓“倾国”,不只是使全国的人为之倾倒,还可能是泱泱大国因之而倾覆。红颜倾国的典型,远有妲己、西施,近有杨贵妃、陈圆圆。闯王李自成历尽千辛万苦建立起来的[大顺王朝”,就因为抢了一个陈圆圆,触怒了边关守将吴三桂,吴三桂引狼入室,使大顺国顷刻之间化为灰烬....
陈圆圆原姓邢,名沅,字圆圆,又字畹芳,幼从养母陈氏,故改姓陈。她殊色秀容,花明雪艳,能歌善舞,色艺冠时。
崇祯末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威震朝廷,崇祯帝日夜不安。外戚嘉定伯周奎欲给帝寻求绝色美女,以舒解皇帝的忧虑之心,遂谴田妃的哥哥田畹下江南觅艳。田畹寻得陈圆圆后,被其姿色醉迷,遂私下占为己有。
不久李自成的队伍逼近京师,崇祯帝急召吴三桂镇山海关。田畹对农民起义军整日忧心惶惶,便设盛筵为吴三桂饯行,圆圆率歌队进厅堂表演。吴三桂见圆圆后,神驰心荡,高兴得搂着圆圆陪酒。
酒过三巡警报突起,田畹恐惶地上前对吴曰:“寇至,将若何?”吴三桂说:“能以圆圆见赠,吾首先保护君家无恙。”未等田畹回答,吴三桂即带圆圆拜辞。 吴三桂在其督理御营的父亲劝说下,将圆圆留在京城府中,以防同行招惹是非让皇帝知道。
李自成打进北京后,吴三桂的父亲投降了起义军,陈圆圆被李之部下所掠。当吴三桂答应投降李自成时,闻圆圆已被李之部将所占,冲冠大怒,高叫“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生为?”遂投降了清军与农民军开战。
这就是吴梅村在《圆圆曲》中所曰:“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李自成战败后,将吴之父及家中38口全部杀死,然后弃京出走。吴三桂抱着杀父夺妻之仇,昼夜追杀农民军到山西。此时吴的部将在京城搜寻到陈圆圆,飞骑传送,自引吴三桂带着陈圆圆由秦入蜀,然后独占云南。
崇帧帝自缢殉国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重新组建了南明新朝廷。新朝廷深知吴三桂手握重兵,举足轻重,因而遣特使前往绛州,欲封吴三桂为蓟国公,并从海路运米三十万担、银五万两犒劳吴军。不料吴三桂因已受封于清廷,不肯再接受南明皇朝的这一套,他已经决定彻底归附于满清手下了。陈圆圆曾起心劝吴三桂弃清返明,以尽忠义之道,可惜吴三桂已是执迷不悟,一门心思地混下去了。
清顺治二年,吴三桂继续协助清兵西讨,由山西渡黄河入潼关,攻克西安,将李自成的力量彻底消灭。随后,他又风尘仆仆,东征西伐,为清廷统一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最后他为清廷拿下了西南一带,将最后一个南明小朝廷——永历皇朝赶往缅甸,清廷诏令他坐镇云南,总管西南军民事宜。此时已是顺治十四年,吴三桂可以说是功成名就,他将五华山的永历皇宫重加修茸,建成了平西王府,踌躇满志地经略所辖领地,俨然就是西南边地的土皇帝。
在吴三桂戎马倥偬的那些年里,陈圆圆紧随其左右,为他消愁增乐,简直成了他的精神支柱。可是在政途选择上,吴三桂并不听从陈圆圆的劝导,不惜将曾是自己君主的大明皇朝置之死地,使大江南北掀起滚滚硝烟,陈圆圆默默看着这一切,不免黯然神伤..........
在昆明稳定下来后,吴三桂冠冕堂皇地以王爷自居,并提出封陈圆圆为平西王妃,不料陈圆圆却不肯接受, 此时的陈圆圆经历了十几年的坎坎坷坷,惯看了人世间的沉浮起落,生生死死晃如过眼烟云,她对一切都已看淡。何况她也明白,为了自己吴三桂不惜引外族入关,毁灭大顺王朝,背弃朝廷及家人,落下了重重罪名,这一切虽然谈不上是她的过错,可毕竟与她有关,让她自感罪孽深重,哪里还有什么心思去作王妃..
顺治十八年,吴三桂以兵势从缅甸索回了永历皇帝,陈圆圆认为这是拥明复清的好时机,连忙力劝吴三桂趁此机会推出水历帝,对清廷反戈一击,深切地说:“如此可成不世之功!”然而吴三桂却不想放弃到手的权位重新立马横刀,仍然将永历帝绞杀了。天下人为之大失所望,陈圆圆更是心灰意冷,深感已到万劫难复的地步;于是脱下华服霞帔,隐入净修庵中,日夜与古经为伴,不再为凡尘世事而烦心,吴三桂也对她的选择无可奈何。吴三桂死后,陈圆圆亦自沉于寺外莲花池,死后葬于池侧。直至清末,寺中还藏有陈圆圆小影二帧,池畔留有石刻诗...
******爱兰,知兰----马湘兰*******
在日本东京博物馆中,收藏着一幅中国明代的“墨兰图”,此画并非出自名家大师之手,而是明神宗时期的秦淮名妓马湘兰所作,却被日本人视为珍品。“墨兰图”上题着这样一首诗:
何处风来气似兰,帘前小立耐春寒;
囊空难向街头买,自写幽香纸上看。
偶然拈笔写幽姿,付与何人解护持?
一到移根须自惜,出山难比在山时。
马湘兰虽然谈不上是诗画名家,但她的兰花图和兰花诗却堪称一绝,是当时文人雅士争相收藏的宠物。马湘兰之所以能把兰花描绘得出神入画,栩栩如生,全赖于她的爱兰、知兰,她不但将院宅里种满各色兰花,日日勤加灌护,而且凭着自己的兰心蕙质,能深悟兰花清灵清雅的气韵,所以才能将兰花的品态展现于画笺和诗笺上。而她自己的品格,因受兰花的熏陶,也化成一种如兰的圣洁;她的一生,则象一株空谷幽兰,吐芳于世,却又遗世独立,痴心恋系情郎王稚登,终又未成婚嫁...
马湘兰本名马守真,小字玄儿,因祖籍湘南,又酷爱兰花,所以常在画幅中题名“湘兰子”,所写的两卷诗集,也命名为《湘兰集》,因而人们渐渐称她为马湘兰,真名反而被人淡忘了。谁也不了解马湘兰的身世底细,只听说她本是湘南一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至于为何只身流落到金陵,在秦淮河畔高张艳帜、卖笑为生,则不得而知.
当时的秦淮河一带,楼馆画舫林立,红粉佳人如云,是金陵的烟花柳巷之地。马湘兰算不上是个绝色美人,她纤眉细目,瘦弱如柳;却也皮肤白腻,娉娉婷婷。凭着她这只是中等的姿貌,能在步步美人的秦淮河畔崭露头角,主要得力于她清雅脱俗的气质和出类拔萃的才华。她除了能吟诗作画外,还善谈吐,与人交谈,音如莺啼,神态娇媚,依依善解人意,博古知今,每能引人入胜。就这样,她在秦淮河畔渐渐成为红人,门前宾客穿梭如织,而且多是些有身份,有教养的文雅客人。靠着客人的馈赠,马湘兰也积蓄了一些钱财,便在秦淮河边盖了一座小楼,里面花石清幽,曲径回廊,处处植满兰花,命名为“幽兰馆”。马湘兰出则高车驷马,入则呼奴唤婢,虽为青楼女子,却有着贵妇人一般的气派。马湘兰是个仗义豁达的女性,自己挥金如土,左手来右手去,对别人也十分大方,曾周济过不少无钱应试的书生、横遭变故的商人以及附近的一些老弱贫困的人。
置身繁华之中,却独品落寞滋味,灯红酒绿的陪伴下,马湘春却绝少知心人儿;直到她二十四岁那年,认识了一位落魄才子——长洲秀才工稚登。相传王稚登四岁能作对,六岁善写擘窠大字,十岁能吟诗作赋,长大后更是才华横溢。嘉靖末年游仕到京师,成为大学士袁炜的宾客。因当时袁炜得罪了掌权的宰辅徐阶,王稚登受连累而未能受到朝廷重用;心灰意冷地回到江南故乡后,放浪形骸,整日里流连于酒楼花巷。
王稚登偶然来到“幽兰馆”,与马湘兰言谈之中,颇为投缘,深交之下,都叹相见太晚。于是,王稚登经常进出“幽兰馆”,与马湘兰煮酒欢谈,相携赏兰,十分惬意。一天,王稚登向湘兰求画,湘兰点头应允,当即挥手为他画了一幅她最拿手的一叶兰。这种一叶兰图,是马湘兰独创的一种画兰法,仅以一抹斜叶,托着一朵兰花,最能体现出兰花清幽空灵的气韵来。画上还题了一首七言绝句:
一叶幽兰一箭花,孤单谁惜在天涯?
自从写入银笺里,不怕风寒雨又斜。
诗中描写了兰花的幽寂无依,其实是马湘兰在倾诉自己的心曲,并以试探的口吻,隐约表达了以身相许的心意。画毕一叶兰,马湘兰意犹未尽,又醮墨挥毫画了一副“断崖倒垂兰”,上面也题了诗:
绝壁悬崖喷异香,垂液空惹路人忙;
若非位置高千仞,难免朱门伴晚妆。
因马湘兰是欢场中人,最怕王稚登把她看成是一个水性杨花,并无真情的女子,所以特地作了这副图,表明自己决非路柳墙花,而似悬崖绝壁上的孤兰,非凡夫俗子所能一睹芳泽。
王稚登是何等聪明的人,他当然明白马湘兰诗画中的情义,然而他却顾虑重重。他觉得自己三十七岁的人了,依然无位无职,前途茫茫,却壮志不灭,不知何时还要赴汤蹈火,拼搏一番,如此一来,便很难给马湘兰带来庇护和幸福。他深知湘兰是个明敏多情的女人,自己稍有不慎就可能伤害,甚至毁灭她,不如早早就不作什么承诺,交往起来还能轻松些。因此,王稚登故意装作不解诗中情怀,随意地收了画,客气地表示谢意。马湘兰只以为他是不愿意接受自己,暗自伤心不已。但她又无法忘却王稚登,于是两人仍象好朋友一样密切交往,再也没谈过嫁娶之事。
不久后,京都大学士赵志皋举荐王稚登参加编修国史工作,王稚登以为幸运降临,意气风发地准备登舟北上,去奔前程。送走王稚登后,马湘兰竞然悄悄地闭门谢客,以期静待王郎仕途得意而归,自己也好相随左右,从此脱离这迎张送李的青楼生涯。
不料这次王稚登进京并不得意,因宰辅徐阶手下一批文人的排挤,他虽然参加了编史工作,却尽派给他一些打杂的事,他忍气吞声,日子很不好过。勉强撑到岁末,看到实在无什么前程可言,索性收拾行装,铩羽而归
王稚登回江南后,不愿再面对一片痴情的马湘兰,索性把家搬到了姑苏,以绝与马湘兰相守终生的念头.两人虽不能成为同林鸟,马湘兰却依然是一往情深,打听到王稚登失意而归,连忙赶到姑苏去安慰王稚登。也许是两人那种朋友似的相知太深,反而无法结为夫妻,王稚登定居苏州后,马湘兰每隔一段时日,总要到姑苏住上几天,与王稚登畅叙心曲,却始终没有发展到嫁娶那一步。不知情的人都不理解他们那种特殊关系,只当他们兄妹之类的亲戚,许多人还把马湘兰误认为姑苏人氏。
岁月便在这种清淡如水的交往中流逝着,不知不觉中过去了三十余年..年岁渐老,华颜日衰..
深院飘梧,高楼挂月,漫道双星践约,人间离合意难期。空对景,静占灵鹊,还想停梭,此时相晤,可把别想诉却,瑶阶独立目微吟,睹瘦影凉风吹着。就这样,马湘兰为王稚登付出了一生的真情,自己却象一朵幽兰,暗自饮泣,暗自吐芳。王稚登七十寿诞时,马湘兰抱病赶到姑苏,为他举办了隆重的祝寿宴会,宴会上她重亮歌喉,为相恋三十余年的王郎高歌一曲,王稚登听得老泪纵横。在姑苏盘桓了两个月后,马湘兰返回金陵,已是心力交瘁,油残灯将熄。不久的一个午后,已有预感的马湘兰,仔细地沐浴更衣,然后端坐在“幽兰馆”的客厅中,悄悄地走完了她五十七岁的人生,临终前,她命仆人在她座椅四周,摆满了含幽吐芳的兰花......
*******残暴的阴谋家----吕雉*******
一个残暴的第一夫人。
她在未央宫害死了韩信,又使人诬告彭越谋反,灭其宗族。
她将她的情敌戚夫人砍去四肢,挖去双眼,割去鼻子,割掉耳朵,药哑嗓子后扔入厕内,取名为“人彘”。
她将自己的外孙女嫁给儿子为后,使他们结成了一对怪异的夫妻。
这一切都很怪异,好象是一个任性的女孩在那里胡闹。
可她不是女孩,她是一国之母。
对权力的欲望使她越走越远...............
吕后在历史上算是个出了名的人,至今仍有许多人一提到吕后的狠毒和权变就心悸。然而早年的吕后并不如此,还称得上贤惠的女人,她为了刘邦历尽艰辛,九死一生。
她嫁给刘邦的时候,刘邦只是沛县的一个泅水亭长,亭长也就相当今天的派出所长,因为吕后的父亲精于相人之术,刘邦隆准龙颜,有天日之表,他一眼就看出来了,当机立断,不顾妻子的反对,把爱女嫁给了芝麻绿豆般的小官刘邦.
早年的刘邦可说有些无赖,常戴一顶自制的竹帽到处闲逛,骗吃骗喝,一次押解囚犯,因自己酒醉而使囚犯逃跑,自己也只好亡命芒荡山下的沼泽地区。贤惠的吕后除独立支撑家庭外,还不时长途跋涉,为丈夫馈送衣物及食品。据说刘邦匿居的地方,时常有一片云气笼罩,吕后追踪而至,便一定能够找到刘邦。秦末天下大乱,刘邦率众进人沛县被拥立为沛公,吕后当时也水涨船高,被尊称为吕夫人,等到刘邦攻入咸阳,被西楚霸王项羽立为汉王,吕后又晋级成了王妃.
但吕后并没有因此过上舒适的日子,在接下来刘邦和项羽打得天昏地暗的楚汉战争中,吕后成了项羽的俘虏,甚至在项羽把吕后押到两军阵前,以烹杀吕后威胁刘邦时,刘邦居然笑嘻嘻地说,你爱杀就杀,悉听尊便。我想当时的吕后一定是心寒如冰,透骨冰凉。在四年的楚汉战争中,吕后一直被囚在楚军之中作人质,受尽了折磨和凌辱,挣扎在生死边缘,使其心理和精神受到了严重打击,也造成了以后多疑与缺乏安全感的后遗症,变成心地狭隘,紧张恐怖,阴狠毒辣,以及凡事先下手为强的性情和办事手法。及至楚、汉罢兵言和,以鸿沟为界平分天下,项羽才将吕后归还刘邦,对吕后来讲,真是恍如隔世。后来刘邦毁约,重挑衅端,最终在垓下之战中打败项羽,统一宇内,刘邦当上皇帝,吕后就顺理成章地当上了皇后.
汉高祖刘邦长年在外征战,随军帐幕中自然不乏红粉佳人,这也是他与项羽的一点不同之处------项羽是只钟情于虞姬。
最大的问题出在戚姬身上,戚姬身材修长,气质高华,在定陶与刘邦相遇,自此两人情投意合,成了一对誓同生死的烽火鸳鸯。戚姬的儿子叫如意,言谈举止都有刘邦的风范,刘邦对他十分钟爱,加上戚姬的枕边进言,吕后儿子刘盈的怯懦不讨刘邦喜欢,刘邦大有废掉刘盈的太子头衔,另立刘如意来继承自己衣钵的可能。这件事的态势在不断发展,吕后整天胆颤心惊,眼看戚姬先是夺走丈夫的爱,如今又要攫取太子的位置,一个是情仇,一个是政敌,她必须反击,但也必须小心翼翼。
汉代定鼎以来,千方百计想要网罗致德高望重的“商山四皓”,来为治理国家出谋划策,但“商山四皓”听说刘邦不太重视儒生,言语之间又喜欢不干不净地骂人,所以始终不肯应合.
所谓“商山四皓”就是商山之中的四位隐士,名叫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用里。这四位饱学之士先后为避秦乱而结茅山林。商山在今陕西商县东南,林壑幽美,云蒸霞蔚,地势险峻,是一个隐居的好地方。
为了巩固儿子的太子地位,吕后求计于张良。经过张良的穿针引线,刘邦都没有请动的“商山四皓”被太子刘盈和吕后的诚心感动,答应出山,作太子的宾客。经过这四位长者的教导及潜移默化,刘盈的修养和见识大有长进。一天,宫中大排筵席,四位须发皆白的长者,肃立在太子刘盈身后,等到汉高祖得知他们就是“商山四皓”时,便知道太子已不可废。他知道连自己都请不动的“商山四皓”都已成为太子的宾客,看来太子羽翼已成,当刘邦回到后宫把这一消息告诉戚姬时,戚姬立即泪流满面,戚姬为排谴心中的悲痛和不安,悲歌一曲,希望能在今后的生活中得到保证,刘邦无言以对,也只能用一曲悲歌诉说无奈。 这次吕后在张良的帮助下,取得意外的胜利,连雄才大略的刘邦也一筹莫展。巩固了太子的地位,吕后接着就是要树立自己的威望,吕后在树立威望中做得最出名的一件事就是杀了韩信,把自己的威望建立在韩信的人头上,使群臣慑服.
一直令刘邦深心不安的韩信曾与高祖有约: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器不杀。吕后就偏偏把刘邦都不杀的韩信,用布兜起来,用竹签刺死,杀他过不见天,不见地,不见铁器..
司马迁写《史记》,记载汉高祖听到韩信被吕后杀后的心情是:“且喜且哀之”,这话道出了多少背后的故事,自己不忍杀戮功臣,而自己的妻子却刚毅果敢地了解自己心中的疙瘩,自然不免思潮起伏,感慨万千。吕后这招确实收到了杀鸡做猴的作用,朝中大臣看到她连韩信这样的人都敢杀,不免都对她畏惧几分。
后来高祖在平定淮南王黥布反叛时负伤驾崩,太子刘盈即位,还只十七岁,天性仁慈柔弱,一切权炳都操在吕后手中,吕后恨透了戚姬与赵王如意,于是一幕惊心动魄的大血案迅速在宫中展开,首先幽禁了戚姬,再遣使把赵王如意从邯郸召进京内,纵然刘盈极力袒护这个异母弟弟,结果仍是被吕后毒杀.
对于眼中钉,肉中刺的戚姬,吕后砍掉她的手足,挖眼烧耳,灌上哑药,丢进厕所里,让她辗转哀号,称为“人彘”,惨不忍睹。吕后还特地要她的儿子皇帝去看,刘盈得知“人彘”就是威姬时,大惊失色,泪流满面,喃喃说道:
“太残忍啦!这哪里是人做的事,太后如此,我还凭什么治理天下!”他受不住惊吓,从此大病经年,天天借酒浇愁,不理朝政。
刘盈病病歪歪地当了七年傀儡皇帝便死去了,后宫美人所生的儿子刘恭继位为少帝,因童稚口无遮拦,触犯了吕后的忌讳,四年后被幽杀,另立刘弘为帝。又过了四年,吕后病笃,仍然不肯放弃权柄。但这时刘家子孙和一班元老重臣已容不得她放肆,朱虚侯刘璋和周勃、陈平等先发致人,发动兵变,这是吕后不曾料到的结果,她的兄弟,侄子吕禄、日产等人手握重兵,都不堪一击,吕后在惊吓中死去...
吕后最大的缺点是嫉妒心太重,私心太重,手段过于残酷,竟然想以吕氏来代替刘氏干辛万苦得来的江山,终至败亡,吕后死后,薄姬的儿子代王刘恒被迎立为帝,即历史上有名的汉文帝,从此历史上有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才艺双全的戚夫人 *********
戚夫人是刘邦在战争中认识的。她能歌善舞,又年轻貌美。气质高华,根本不是吕雉所能及之万分之一,因此深受刘邦宠爱,也让吕后嫉恨在心。
戚夫人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如意。刘邦常说:“这个孩子像我,甚和我心意。”因此,萌生了废吕后所生的太子刘盈,改立如意为太子的想法。
不过,吕后毕竟心计颇深。她求张良帮忙,为太子刘盈请来了四位号称“商山四皓”的老人。刘邦见了,十分惊讶,问他们:“朕曾经请你们出山,你们不肯,现在怎么肯帮助太子了?”四位老人回答:“太子仁厚,礼贤下士。我们甘愿为他效命。”刘邦回去后,无奈地对戚夫人说:“太子羽翼已丰,请来了商山四皓帮忙。废不掉了。”
后来,刘邦去世后,吕后干政。她罚戚夫人作奴隶,剃去她的头发,让她穿上粗布衣服,去舂米。戚夫人便歌道:“子为王,母为奴。相隔三千里……”吕后干脆连她的儿子赵王如意也一并毒死了。
戚夫人的下场更惨,被吕后灌了哑药,熏聋耳朵,挖去眼珠,割去四肢,割去舌头,然后扔到茅坑里,叫她“人彘”。连吕后的亲儿子刘盈见了,都不忍心,吓得脸色大变,大叫:“这不是人做出来的事!我是你的儿子,我没脸再掌管天下了!”于是,此后,刘盈果然不理朝政,吕后就名正言顺地开始处理朝政。
戚夫人在茅坑里爬了三天,死去了..
********王朝云患难相随苏东坡*********
岭南惠州有一方清丽秀美的湖泊,风景极似杭州西湖,当地人也把它叫做西湖。就是今天的瘦西湖.一座小山依傍湖边,也叫孤山。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可见一片苍翠的松树林,林中寂立着一座小亭——六如亭。亭柱上镌有一副楹联,出自北宋著名文人苏东坡之手,联是这样的:
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这不是副普通的亭联,它包含了苏东坡对一生坎坷际遇的感叹,而这种感叹最终又是维系在一位红颜知己的身上,她就是长眠在六如亭下令苏东坡“暮雨倍思”的爱妾王朝云。
要了解王朝云的为人、长相,可先回味苏东坡一首脍灸人口的诗——“饮湖上初睛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装淡抹总相宜。
这首诗明为描写西湖旖旎风光,而实际上寄寓了苏东坡初遇王朝云时为之心动的感受。王朝云,字子霞,钱塘人,因家境清寒,自幼沦落在歌舞班中,她天生丽质,聪颖灵慧,能歌善舞,虽混迹烟尘之中,却独具一种清新洁雅的气质。宋神宗熙宁四年,苏东坡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贬为杭州通判,一日,他与几位文友同游西湖,宴饮时招来王朝云所在的歌舞班助兴,悠扬的丝竹声中,数名舞女浓妆艳抹,长袖徐舒,轻盈曼舞,而舞在中央的王朝云又以其艳丽的姿色和高超的舞技,特别引人注目。舞罢,众舞女入座侍酒,王朝云恰转到苏东坡身边,这时的王朝云已换了另一种装束:洗净浓装,黛眉轻扫,朱唇微点,一身素净衣裙,清丽淡雅,楚楚可人,别有一番韵致,仿佛一股空谷幽兰的清香,沁入苏东坡因世事变迁而黯淡的心。此时,本是丽阳普照,波光潋滟的西湖,由于天气突变,阴云敝日,山水迷蒙,成了另一种景色。湖山佳人,相映成趣,苏东坡灵感顿至,挥毫写下了传颂千古的描写西湖佳句。此后苏东坡对王朝云备极宠爱,娶她为妾。
苏东坡似乎与王姓颇为有缘,原配夫人王弗,嫁到苏家时才十六岁,红袖添香,是苏东坡的伴读良友,可惜二十七岁便去世了。化为苏东坡感情极深处的悲思。不久,续娶了王闰,是前妻的二堂妹,是一位庄重能干的大家闺秀。现在在杭州又纳王朝云为妾,此时苏东坡已经四十岁了。
苏东坡是一位性情耿直豪放的人,喜欢在人前口无遮拦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更无所顾忌地在诗词中畅论自己的政见,抒发自己的不满,“如蝇在食,吐之为快。”正是这种性格屡屡为他惹祸招灾,得罪了当朝权贵,几度遭贬,甚至几乎赔上性命,然而他终不悔悟。
在苏东坡的妻妾中,王朝云最为温婉贤淑,善解苏东坡的心意。一次,苏东坡退朝回家,饭后在庭院中散步,突然指着自己的腹部问身边的侍妾:“你们有谁知道我这里面有些什么?”一侍女答道:“您腹中都是文章。”苏东坡不以为然。另一侍女说:“满腹都是见识。”苏东坡也摇摇头,到了王朝云,她微笑道:“大学士一肚皮的不合时宜。”苏东坡闻言,捧腹大笑,赞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从此对王朝云更加爱怜
苏东坡在杭州四年,之后又官迁密州、徐州、湖州,颠沛不已,王朝云始终紧紧相随,无怨无悔。在黄州时,他们的生活十分清苦,王朝云甘愿与苏东坡共度患难,布衣荆钗,悉心为苏东坡调理生活起居,她用黄州廉价的肥猪肉,微火慢嫩,烘出香糯滑软,肥而不腻的肉块,作为苏东坡常食的佐餐妙品,这就是后来闻名遐迩的“东坡肉。”
宋神宗驾崩后,宋哲宗继位,任用司马光为宰相,全部废除了王安石的新法;这时的苏东坡,十分受宣仁皇太后和年仅十二岁的小皇帝的赏识,政治上春风得意。说来令人费解,在东坡政途黯淡失意时,与之患难共携、相濡以沫的王朝云,此时却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官场应酬与居家主事,自然处处以王闰这位续弦夫人为主;夜深人静时,苏东坡又不时怀念起死去的结发妻子王弗,曾有小词云: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冷。纵使相逢应不识,坐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干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然而,只不过风光两年而已,苏东坡再度被排挤出京而出任杭州知府。旧地重临,杭州百姓沿路焚香鸣炮欢迎他们所爱戴的父母官.
此后十年之中,苏东坡又先后出任颖州和扬州知府,续娶的王夫人已逝。宋哲宗业已亲政,用章敦为宰相,又有一批不同政见的大臣遭贬,苏东坡也在其中,被贬往南蛮之地的惠州,这时他巳经年近花甲了。眼看运势转下,难得再有起复之望,身边众多的侍儿姬妾都陆续散去,只有王朝云始终如一,追随着苏东坡长途跋涉,翻山越岭到了惠州。对此,东坡深有感叹,曾作一诗:
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元;
阿奴络秀不同老,无女维摩总解禅。
经卷药炉新活计,舞衫歌板旧姻缘;
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巫山云雨仙。
此诗有序云:“予家有数妾,四五年间相继辞去,独朝云随予南迁,因读乐天诗,戏作此赠之。”
王朝云在惠州又为苏东坡生下一子,取名干儿,因产后失调,身体十分虚弱,终日与药为伍,总难恢复,于是就皈依佛门,拜比丘尼义冲为师,天天诵经求佛,也不见效。不久便带着不舍与无奈溘然长逝,年仅三十四岁。临终前她执着东坡的手意蕴深长地说:
“世上一切都为命定,人生就象梦幻泡影,又象露水和闪电,一瞬即逝,不必太在意。”这番话并不只是她皈依佛门后悟出的禅道,其中寓藏着她对苏东坡无尽的关切和牵挂,生前如此,临终亦如此。
朝云死后,苏东坡将她葬在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上筑六如亭以纪念她,这就是开头那副楹联的来源。
双鸿远游,失伴成只。对朝云的怀念日日结聚在苏东坡悲寂的心头,夜里就化为幽梦,他夜夜见朝云来侍,而且为年幼的干儿授乳,总看到她衣衫尽湿,询其原故,答道:“夜夜渡湖回家所致。”苏东坡醒后大为不忍,于是兴筑湖堤横跨湖上,以便朝云前来人梦,此堤也被后人称为“苏公堤。”堤成之日,当夜就梦见朝云来谢,音容笑貌一如生前。这时的苏东坡已是心身极惫,生活中只剩下对往昔的回忆和怀念了,其中尤以对朝云的怀念为最多,他有一首“西江月”词云:
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
海迁时过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反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孔雀东南飞》---刘兰芝的爱情悲剧***
相信大家都读过 《孔雀东南飞》 对其中令人扼腕叹息的爱情悲剧也是耳熟能祥,这是一个令人感伤的悲剧爱情故事,有一位民间诗人就此写成了一篇《孔雀东南飞》的五言诗,南朝徐陵把它收集在《玉台新咏》中。
其中用了许多笔墨来描写刘兰芝的才情、品性、美丽与装扮,目的在强调如此难得的佳人,竟然无法博得婆母的青睐,益增世人同情惋惜之意。已经一千七百多年过去了,而今银幕上与舞台上,仍然不断的在搬演这段感人肺腑的故事,依旧能够赚人热泪,可见其不朽的因由,断非偶然或浪得了。“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击鼓抗金的巾帼英雄----梁红玉*******
梁红玉生于宋徽宗崇宁元年。原籍池州,祖父与父亲都是武将出身,梁红玉自幼随侍父兄练就了一身功夫。宋徽宗宣和二年方腊起义,祖父和父亲因贻误战机被杀,梁红玉也沦落为京口营妓。朝廷派童贯率军平定方腊,最后方腊被韩世忠所捉。
相传她是一个性情爽朗、精通兵法、不喜女红、善于武术的美丽女孩,她的击鼓绝技更令她闻名遐迩,每当她的鼓声响起时,不但能吸引注意力,连精神跟斗志都为之一振。在一次击鼓表演时,慕名而来的韩世忠被梁红玉的英气深深吸引住,梁红玉也被韩世忠的抱负和爱国情操所感动,便嫁给了他,一心一意地跟随着军队东征西讨,她的智慧与胆识也赢得所有人的敬佩.
当时,宋朝北边的金人时常南侵,连徽宗和钦宗皇帝都曾被俘虏,韩世忠听说金人的兀术太子被岳飞击败,率领着败兵正要经过,于是便和梁红玉商讨对策,用鼓来打击敌军的意志。第二天,金人面对宋军自知无法对抗,便兵分两路,一部分假装对阵,另一部分保护着兀术太子准备逃离。然而,令金兵出乎意料的是,梁红玉带头擂起的战鼓令宋军精神抖擞,以各种战术从不同的方向围剿准备逃逸的金人,兀术惊慌失措地逃到长江的死港,被困了四十八天。梁红玉临阵击鼓的故事从此流传千古。
岳飞被害后,韩世忠也被罢去兵权,他索性辞去官职,与梁红玉白头偕老度过余生。
******辅佐三代清帝的杰出女人-----孝庄皇后*****
孝庄皇后姓博尔济古特,名布木布泰,公元1613年3月28日出生于蒙古科尔沁贵族世家,是“黄金家族”成吉思汗的后裔。13岁那年,嫁给了后金国的四贝勒皇太极。皇太极称帝后,她被封为庄妃。顺治、康熙时,她被尊为皇太后、太皇太后。1688年1月27日病逝,享年75岁。后人习称为孝庄皇后。
孝庄皇后是我国古代—位贤良卓识、才华出众、功垂青史的杰出女政治家。她在民族矛盾及满洲贵族内部斗争十分复杂的形势下,先后拥立两位小皇帝(六岁的儿子福临、八岁的孙儿玄烨)登基继位;协助三朝(皇太极、顺治、康熙)皇帝统理朝纲,在奠定和发展大清江山的恢弘伟业中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她没有任何政治头衔,也不要政治名义,虽然朝臣一再奏请她“垂帘听政”;她只以一位妻子(妃)、母亲(皇太后)、祖母(太皇太后)的自然身份,在幕后默默地奉献心血、智慧和才能。不论她做出什么样的贡献,都全部归功于丈夫、儿子、孙子。
她天质姿丽,性坚毅,喜读书,聪明能干,多有谋略。皇太极执政时,她就是得力助手,“赞助内政,既越有年”,“佐太宗文皇帝肇造培基”。协助皇太极继承了努尔哈赤的事功,继续统一女真各部,连续对朝鲜及明朝用兵,稳固了皇太极的统治地位,为进入关内奠定了基础。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在未及确立继承人的情况下,因暴疾而逝。是时,孝庄方32岁,面对“诸王兄弟,相争为乱,窥伺神器”的复杂争斗局势,她从容不迫,施展谋略,争取各方支持,终于由其子福临继位。当福临入北京称顺治帝之后,她全力扶持其治国理政。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帝病逝,由玄烨继位,她又精心抚育培养玄烨,授以治国方略,指导处理各种政务,终使康熙成为中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一代君主。
至康熙二十六年九月,操劳一生的孝庄因病辞世,享年75岁。从清太宗皇太极时期,又经顺治一朝,再至康熙朝前期,这半个世纪的政治生活里,在整个清朝统治集团中,孝庄可谓是一个德高望重、一言九鼎的历史人物,她为清朝的建立与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作出了重要贡献,不愧是一位历经清初三朝的杰出女性。
关于“太后下嫁”的历史疑案在电视剧《孝庄秘史》及一些清代宫廷轶闻、野史演义、笔记小说中,都曾绘声绘色,十分具体地描述了有关太后下嫁于多尔衮的传说,而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事呢?应该说这是一桩众说纷纭的历史疑案,至今在清史学界也仍然是肯定者有之,持怀疑否定者亦有之。但不管此说能否成立,都不影响孝庄文皇后作为一代杰出女性的历史地位!
***爱江山更爱美人,多情天子空余恨---董鄂氏***
董鄂妃(1638年-1660年),内大臣鄂硕之女。顺治帝皇四子和硕荣亲王生母。顺治十三年八月入宫,封贤妃,十二月晋封为皇贵妃。顺治十七年病逝于承干宫,年仅22岁。死后追封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
董鄂氏的一生可用“红颜薄命”四个字概括,她的悲剧不仅在于她入宫前的特殊经历,更在于无法挣脱满蒙联姻的桎梏,她的一生给后世留下太多的话题……她的身世、她的得宠以及顺治在她去世后的出家之念,都给她短暂的生命增添了令人回味的因素。
关于这位美女的身世,众说纷纭,主要传说有二种:一种是说这位董鄂妃是明末秦淮四大名妓之一的董小宛,在明末弘光年间被掳入京师,入宫后赐姓董鄂氏,旋即册封为贵妃;另一种是据清初经常出入禁宫的传教士记述说,董鄂妃原是内大臣鄂硕的女儿、顺治皇帝同父异母的弟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的妻子,因被顺治皇帝看中,接入宫中封为贵妃,然而在董鄂妃入宫前一个月,顺治赐死了襄亲王。这段关于董鄂妃的来历传说到底是真是假至今还是个谜,我们可以暂不用去细究,因为她的高贵美丽、贤惠仁厚不仅深深打动和吸引着顺治皇帝,还影响和感动着后宫无数女人……
传说也罢,猜想也好,最后归于一致的认识就是,这位董鄂氏姿容绝代,才华出众,在佳丽三千的后宫中赢得了顺治帝专一的爱情,并至死不渝。
顺治皇帝14岁时,娶了第一个皇后博尔济济特氏。这位皇后美丽聪明、刁钻奢侈、嫉妒好胜,使好静尚简的顺治皇帝在二年后便把她降为静妃,打入冷宫。同年,顺治帝迎娶了第二位博尔济济特氏家族的皇后,这位新皇后不懂礼节、不会温柔体贴,甚至木讷无味,顺治皇帝对她很不欣赏。
面对不被人理解、关怀的寂寞,使顺治帝在偶然中遇到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董鄂氏。董鄂氏不仅气质高贵,而且还有一种其他后宫女子没有的独特风韵,就是文雅、谦恭的书卷气、温柔而善解人意的女性美。她对顺治帝不是一味迎合、奉承,而是尽心尽力辅佐、督促和鼓励,不仅是顺治帝的爱侣,而且还是知己。
董鄂妃非常有才干,后宫的各种事务在她的调理下井井有条,使顺治帝摆脱了内政丛集、关系复杂的缠绕,专意治理朝政,确实是位贤内助。尤其使顺治帝感慨不已的是,董鄂妃从无丝毫嫉妒,其他嫔妃有优长处,她总是最先向皇帝禀奏称道;而嫔妃们有了过错又替她们遮掩。这使得顺治帝反倒对她一往情深,并把后宫所有事务都委托给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待奉皇太后,而皇太后不喜欢被顺治帝专宠的董鄂妃,这主要是因为董鄂妃是顺治帝同父异母兄弟之妻,本就招人非议、失了体统。尤其顺治帝专宠于她,威胁到了当今皇后的地位。但董鄂妃并没有放弃和退缩,她以婉静谦恭的气质应对宫中各种繁复的礼节,每日晨省昏定,待奉周到,太后想到的事,无论多困难,她都毫不迟疑、费尽心力地办好;太后生病时,她从来都是寝食俱废、昼夜侍奉,以致太后病好后,董鄂妃自已病了一场。孝庄文皇太后毕竟是一位充满智慧与魄力的女人,她的政治家素质使她必然具有爱才的特点,面对这样一位知书达礼、贤惠温婉的儿媳妇,深为感动和佩服。只可惜一代贤妃为皇帝、为后宫鞠躬尽瘁、日渐憔悴,再加上惟一的未满周年的儿子不明不白的夭折,于公元1659年仙逝。
在自己心爱的董鄂妃去世后,顺治皇帝悲伤过度,看破红尘,遁入空门。《清史稿》、《玉牒》中记载:“顺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皇贵妃董鄂氏薨。世祖福临哀悼殊甚,为之辍朝者五日。”八月二十一日,在董鄂妃死后两天,顺治追封她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又亲自撰写了四千字的《端敬皇后行状》来悼念爱妻。
上述就是顺治帝五台出家的由来,历来故老相传如此,是否真有其事,已无从可考,但却留下了“万古钟情天子”的一段佳话。
顺治和董鄂妃在中国历代的宫掖中是最具传奇色彩的两位人物。如果说董鄂妃的一生可用“红颜薄命”四个字概括,那么顺治帝的悲剧则在于他无法挣脱清代皇家满蒙联姻的桎梏,以至于连董鄂妃的皇后身份也只能在她去世后才得以追封。更有意思的是,安置在顺治孝陵的孝献端敬皇后董鄂氏的骨灰是清东陵顺治地宫中是惟一没有被盗过的。或许这正应验了这位历经人世间的痛苦、帝王家的无奈、爱与恨折磨的董鄂妃临死前的畿语 ---
“富贵宠荣,不见得就好;尘缘将尽,也不见得就坏。”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