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格步枪:千年篆刻遭遇多重冲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07:10:44

千年篆刻遭遇多重冲击

(2009-10-27 11:17:39)转载 标签:

书法

印章

中国篆刻

电脑机

篆刻

艺术

中国书法

争鸣

书坛新闻

   本月初,从阿联酋传来喜讯,篆刻和其他22个项目,入选了2009年《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起源于殷商时期、繁荣于唐宋之后的千年技艺入选“非遗”,让业内人士信心倍增,同时,也难掩篆刻人才大量流失、电脑机刻大肆冲击以及收藏领域误区重重等窘迫现象。 

  80年代刻章开后门都要排队 

  中国篆刻是从印章艺术发展而来。中国印章起源于殷商时期,一直是权力地位、人群交往的凭信标志,唐宋后,印章进入艺术领域,一直至今。篆刻艺术历史上出现过秦汉和明清两大高峰,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篆刻艺术品,大多是明清时期留下的。成立于1904年的西冷印社,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也是国际公认的中国篆刻艺术创作和研究中心,近代书法篆刻大家吴昌硕,就曾担任西冷印社的社长。

  而今天的篆刻,非但不能比肩历史高峰,就连上世纪80年代的盛况都难再现。80年代,上海最有名的刻字企业长江刻字厂里,要求刻章者爆棚,不但要“开后门”,甚至“开后门”的人都要排队,交货时间往往长达一两个月。

  如今,刻字厂盛况不再,要刻章甚至立等可取。而电脑机刻等现代化手段的运用,更使效率大大提高,“排队”盛况自然难现。令篆刻家们担忧的是,电脑代替了手工,作为“非遗”的这门千年技艺,生存空间被严重压缩,吃这碗饭的人大大减少,篆刻独有的金石韵味也被电脑机刻冲淡。 

  篆刻人才纷纷中途离席 

  篆刻需求少了,干这一行的难免寂寞。上世纪70年代,上海工艺美术公司采取学馆的方式,培养篆刻人才,但其后,社会转型,外界诱惑,个人生涯的重新定位等原因,致使大多数人才中途离开,如今剩下寥寥数个仍在坚持,无意中成了行业的中坚力量。同时期国家采取同样方式培养的玉雕人才,现在已出了国家级大师,身价不菲,而篆刻人才,仍处于默默无闻状态。

  袁慧敏,当年留下的一员,如今是海上著名篆刻家、西泠印社社员。袁慧敏说,他们这批人是把篆刻当作了生命的一部分,不然,很难抵挡得住这么多年外面的诱惑。

  印章文化博大精深,仅一个寿山石里面,就有100多种材质,这使得篆刻人沉浸其中,难以自拔。自然材料美、篆刻艺术美、图章印钮美,袁惠敏提出的三美合一,概括了印章文化的内涵,也解释了印章让他沉迷几十年的原因。 

  篆刻热潮日本再现 

  而今的刻工,最高的,几万块钱刻一个字,但这是塔尖的个别现象,大多数刻工没什么生意,最差的,地摊上刻一个字10元。

  但篆刻在现代生活中并未彻底边缘化,只可惜,会在篆刻摊子前排队的现象,发生在日本。日本人至今仍保持着印章的广泛使用,一般人都会拥有三个章,一是银行专用章,二是普通收件章,另一个是信函等私人事务章,日本人还有过年寄明信片的习俗,上面写上祝福的话,然后都要加盖一个专用印章,让明信片的文化味更浓。如今,日本有单独的篆刻组织,和书法组织地位并列,而中国国内,篆刻是归在书法家协会里面的。如今,书法正在走进中小学,而篆刻要从孩子抓起,恐怕还比较遥远。 

  收藏印章的多为显示身价 

  令人欣喜的是,随着奥运中国印的广泛传播,国家级和世界级“非遗”的入选,中国篆刻文化受到的关注度与日俱增。如今,印章成了颇受外国游客欢迎的旅游纪念品,而篆刻印章也得到了国内部分收藏家的青睐,印章拍卖开始多起来了,价格也随之暴涨。

  20多年前,收藏一方印章,贵的不过上百块钱,而如今的拍场上,百万元以上成交的印章也并不罕见。照理说,收藏者多了是好事,但一些长期从事印章鉴定的行家却表示,如今的收藏家更多关注的是印章的材质,如田黄、鸡血石、象牙、玉石等,而非上面印刻的文化,目前的印章收藏者中各种身家的人都有,其中不乏房产界、金融界人士,他们往往是在圈子里大家攀比,觉得好印章能显身价。当然,有些人收藏年数长了,会转向将印章当生意来做。 

  随便拿出来就是“吴昌硕” 

  曾多次参加现场印章鉴定的袁慧敏认为,当前篆刻印章收藏存在不少误区,他亲眼见到不少藏家从包里拿出又高又大的“田黄石”要求鉴定,“好多人其实连这石头是不是田黄都不知道,尤其那么大的石头应该价值几百万,怎么可能被你几千块钱买到呢?”

  还有些人拿出来的印章一看就是新做的,上面刻的作者却是百年前的高手,而且一拿出来都是印章史上的大名头,普普通通的人上来就拿出了“吴昌硕”。谈起这些被忽悠的藏家,袁慧敏就心痛。他说,篆刻成功申遗,业界都很振奋,他个人预计将在不久的将来迎来篆刻史上又一次高峰,但目前很多基础工作要做,更需要全社会来关注它的传承问题,比如,以前传统的师生制度能否坚持;对于一些濒临失传的特种材质篆刻,该如何延续;篆刻并不能给孩子带来升学上的实惠,那么它走进中小学的道路还有多远?                                                (詹皓)

 

 

 

延伸阅读

印章杂识

 

    印章的起源

    印章作为一种具有民族历史文化特色的艺术门类,犹如一朵奇葩,在博大精深的中华艺苑里绵延不断的散发出独特的芬芳,吸引着人们进入这方寸世界。

印章的起源及演变

    印章,是我国特有的历史文化产物,古代主要用作身份凭证和行驶职权的工具。它的起源,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早在商周时代,印章就已经产生。如今的印章,已成为一种独特的、融实用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艺术瑰宝。
    印章在各个历史时期,有过众多的别称,有些是因为用途上的差异,有些只是名称上的不同。“印”在甲骨文中,表示以手按压人,使之跽跪。“印”字在周末已变为以爪执节之形,说明“印”字是由“抑”演变而来。如今我们仍把“印”作为动词使用,如“印刷”、“印制”等,可见“印”作为凭信的名词是从使用中转换而来的。
    在周代,印统称为玺或玺节。秦代用印制度规定,唯天子才可称玺。至此,玺印又成为地位高低、权利大小的象征。汉承秦制,皇帝称玺,一般臣下称印、印章或章。隋唐以后的官印,尺寸逐渐变大,多为九鼎文。武则天执政后,因恶“玺”音同死,下令改玺为宝,唐玄宗以后,“宝”作为皇帝之玺的专用名称,一直沿袭到清代。
    此外,印章还有一些别称,如宋代的“记”、“朱记”、“合同”,元代盛行的“押”,明代的“关防”、“符”、“契”、“信”等等,清代以后逐渐淘汰,唯有“印”、“章”延续至今,仍然保持着强盛的生命力。
    印章作为信物的特性,古今基本未变,但唐宋以后不断出现的闲章,可以说明印章有逐步向艺术欣赏转化的趋势。
    在著名文人中,首先对篆刻艺术大加倡导的,是宋末元初的赵孟兆页(1254—1322),同时他也是最先采用青田灯光冻石刻印的名家。明清时代印人群起,追逼秦汉。在几代印人的共同努力下,印章的审美价值越来越突出,从清代起,印章已经上升成为与书画并列的独立艺术品。
    印章的发展

    在源远流长的印章发展史上,曾经先后出现过两次高潮期,一次在秦汉时期,另一次是在明清时期。   

    秦汉时期

    秦统一六国后,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吸收各地文化,综合成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主要源流。反映在印章领域,是制度上的等级性,文字上的统一性和风格上的朴实性。制度上,秦代已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官印制度。文字上,秦代印章一改战国字体各自为政纷繁复杂的状况,以“摹印”篆统一。风格上,秦印注重实用,无论印文、章法,还是钮式,都呈现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秦至二世而忘,历史短暂,但是秦印所取得的成就以及继往开来的作用却是十分显著和重要的。两汉时期,是印章发展史上鼎盛辉煌的时期,这一时期不仅继承和完备了秦代所建立的官印制度,使印章的规格、印钮的形制及印文的形态更趋统一,而且形成了汉印特有的博大精深、气象万千的艺术风貌,这种崇高的、近乎完美的艺术境界,成为后人仰望学习、鉴赏赞叹的典范。汉印所取得的成就,具体可归纳成如下五个方面:制度完备,品类繁多,文字规范,章法自然,技艺精湛。   

    明清时期

    明清时代称得上是印章热的时代。自文彭大力推广灯光冻石起,一时“无不人人斯籀、家家秦汉”,掀起了层层印章热浪。期间名家竞起,流派争衡,印谱汇辑、印学理论更是推波助澜,迎来印章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潮期。
    印章艺术的鉴赏

    印章的美学价值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印章的艺术美和印章的材质美。印艺之美则可分化成四个部分:印文、印款、印谱以及印饰。   

    印文的鉴赏

    鉴赏印章文字,先要把握艺术表现手法的特征,如书法、章法、刀法,再要体会印文内容中蕴含的情趣、意味,综合起来细细品鉴、慢慢欣赏。

    书法
    历来有成就的印艺家对书法都十分重视,我们在前面一章中已经有所了解,“无一讹笔”是保证印文具备鉴赏价值的重要前提。大家知道,书法是写字的艺术,如果连字都不能识读,还有什么艺术鉴赏可言。印章之所以被历代知识阶层推崇、喜爱,也正是由于他的难能、他的艰涩所带来的挑战已经诱惑。垂手可得的东西不具备挑战性,也没有诱惑力,更谈不上鉴赏价值。而对于鉴赏者来说,识篆就成了一件首要任务。篆字初看起来,是有点陌生,其实学起来很容易上手,要精通却很难。篆字是以“形”为中心发展而成,虽然后来已经变为“意象”,但探其本源,总有形的影迹可循,所以篆字从一开始就具备美术性。

    章法
    印文章法就是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位置安排和整体布局的方法。符合情理的章法能给人以高品位的享受,不合情理的章法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底蕴不足甚至是冒牌货。章法的基本要求是平衡、老实、大方、端正,汉印章法大多根基于此,进一步要求自然生动、别饶情趣,这样才可供协商、玩味。

    刀法
    古人凿铜刻玉,力艰功深,其过程较为复杂。佳石极宜受力,一如良纸之受笔墨,铁笔所行之处,石屑纷披,呈现出天然崩裂的效果,留下的线条痕迹具有古拙苍劲的金石气息。刀法大致可分为两种:冲刀和切刀。冲刀行进爽快,一泻千里,很像书法中一拓直下的笔法,能表现出雄健淋漓的气势;切刀则行进较慢,用短程碎刀连续切成,一步一个脚印,犹如书法中的涩笔,能表现出遒劲凝炼、厚实稳健的气象。有时两种刀法结合起来使用,效果更佳。  

    情趣和意味

    我们知道,历代许多文学家、诗人、书画家都对印章情有独钟,许多印人同时也兼工诗书画,他们常常取用一些典故成语、诗词佳句或者俚俗语言作为闲章内容,往往能出奇制胜,饶有情趣和意味。当我们鉴赏到这类语句时,也会觉得分外的有滋有味、兴趣盎然。   

    边款的鉴赏

    边款,就是铭刻在印章面或周面的姓名、年月等文字记录。按照钟鼎等铭文的称法,“款是阴字凹入者,识是阳字挺出者”,但是在印章领域,不论阴阳,通常统称为边款或款识,很少有把印章阳文款识称为“边识”的。
    上古印章极少署款,文彭以双刀行书款开了风气,此后的印家各显身手,使印章边款迅速上升为印章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像绘画题跋一样的作用。在款识的刻制上,也同样显示出印家们精彩的刀法和高超美妙的书法境界,值得我们细加品鉴和赏析。
    印章款识除了可作书法碑帖艺术品来鉴赏外,有些款识还具有很高的文学性。它可以或记事或抒情,或谈艺或品味,读之令人神往,发思古之幽情。所谓“方寸之间,气象万千”,不单是指印文,而且也适合款识,两者都具有金铸玉琢的微妙感觉,同样引人入胜,唤起我们不尽的联想,带给我们无穷的意味。

    印谱的鉴赏

    印谱是印文以及款识的载体。钤拓精美的印谱不仅可以让我们尽情欣赏其中的佳作,而且它本身也是一件艺术品。印谱的钤拓,在清道光之前,都是只用印泥朱拓印章,并不墨拓款识,直到西泠印章艺术昌盛繁荣的晚期,才有林云楼以拓碑帖的方法为赵之深墨拓印款,置于印谱后面。此后大家都来仿效,蔚然成风。印谱的钤拓分为二个步骤,一是印底文字的钤朱,一是印章款识的墨拓。濡朱钤印必须选用优质印泥,好的印泥细腻光泽、不走油、不变质、厚而匀,具有立体感,钤出的印谱持久如新、光艳可人。墨拓印款操作起来比较复杂,一方面要有熟练的技艺,一方面要把握时间,需要细心和经验。印谱的制作,一般先拓墨款,后钤朱印,墨款又分为墨拓和蜡拓,蜡拓不如墨拓精微清晰,只能应付一时急需,不宜制谱。墨拓根据墨色浓淡,又有“乌金拓”和“蝉翼拓”之分,前者对比强烈、富有光泽,后者素淡清和,别饶雅趣。印谱传拓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印文、印款的表达,故有“刻之功六、拓之功四”的说法,可见印谱钤拓的重要性。考究的印谱装帧素雅,纸选用净皮绵宣、单宣或连史纸,每业每印每款,主但选摸、朱丹玄墨,交相辉映,令人赏心悦目,除了观赏,还可临习、研讨,因而成为人们鉴赏收藏的宝贵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