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警徐步高枪击案:31神威雄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5:13:13

31神威雄师

百军之杰——陆军第20集团军

公元1994年5月4日,坐镇军委的张震副主席来中原视察时,对驻豫东某部官兵竖起大拇指说:“可以说你们这支部队是百军之杰啊……”这支被张震将军赞之为“百军之杰”的集团军,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略预备队――陆军第20集团军。

记得陆1军换防浙江后,有人大为惊叹,以为来的是中国最厉害的部队,不然何为“第一”呢,这实在是有所偏颇的,此人对陆军的番号序列的由来一定知之甚少。但说来也巧,在几大野战军中,凡是能沾上“第一”,都不是寻常之辈。第1集团军、第38集团军都曾有过“第1纵队”的牌头,而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就是今天的陆军第20集团军。

张将军曾任华野2纵副司令员,以后又任三野参谋长,对所部的几支劲旅可说是了如指掌,虽然说的是一句褒奖之言,有勉励之意。但在解放战争时期,这支劲旅南征北战,东挡西杀,威风八面,战功赫赫。百军之杰――对20集团军来说,也决非是浪得虚名。

在华野中有这样一句老话:八路军擅攻坚,新四军擅野战。这话又从何说起呢?电影《柳堡的故事》有一个场景是这样的:上级要部队准备斗笠等装具,战士们想这是为什么呢,忽然一个战士恍然大悟,部队要行动了,要去南方打大仗了,南方雨多,战士高兴地跳起来……。1944年12月,新四军一师相继南下。抗战八年,自深入敌后以来,共产党的军队还鲜有这样千里转战,从新四军战史上被称作的“苏浙大运动战”起,这支劲旅开始了野战的征程。

在抗日战争的后期,像这样带有战略性质的行动,还有王震一路,359旅南下湘粤,因遭重兵围堵,损兵折将,大伤元气。而粟裕南下后,也与蒋军大开杀戒,浙西北的天目山地区这本是国民党的第三战区,正是该部直接制造了“皖南事变”,叶飞的苏浙军区第4纵队,参加了痛歼52师的天目山战役,算是出了一口恶气。抗战胜利后,国共在重庆重开和谈,共产党作出让步,从战略上来看,实在是毛泽东的明智之举。“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既然早晚保不住,毛泽东大手一挥,这八块根据地不要了。

1945年11月,北撤的部队江苏涟水组建新四军第1纵队,司令员叶飞,政委赖传珠,有3个旅组成,1旅为苏浙军区的4纵队,也就是新四军1师1旅的老底子,当年就是新四军中的甲等师(新四军旅即师),1纵的绝对主力。20军的58师,早在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就是全军的战备值班师,其中172团是新四军成立时的三支队6团,叶飞起家的老团队,该团团史的序言就是老将军所写,也是20军唯一的红军团。2旅为苏中军区教导旅,原新四军6师18旅,新四军曾编有7个师,6师最弱,在遭日军重创后,就被1师“兼并”了,以后王必成带主力组建新的16旅,名声很大,就是今天的北卫警3师。说实在18旅名气也不小,但多少借了点《沙家浜》的光。不过,在1纵排行“老二”还是没问题的。3旅前身是苏浙军区的2纵队,刚刚从浙东游击纵队升级而来,这“老三”是1941年以后发展起来,基本上可以说是在浙东四明山土生土长。说是“游击队”,但可不是十几个人,七八条枪,大小也是一个“山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北撤时,加上地方干部超过万人。浙东纵队很有些人才,政委潭启龙在解放初期的五十年代就是山东的省委书记了。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采取的是“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众所周知,为抢占东北,国共两党都不遗余力。罗荣桓带得是山东的部队,黄克诚带得是苏北的部队,苏北部队说是新四军3师,其实就是八路军115师的主力。1纵队抵达山东后,原准备继续北上东北,但不知何故,就在山东留了下来,只是走了政委赖传珠,以后这支部队就由叶飞说了算。这样华东战场多了一支骁勇之师,而四野少了一支“正宗”的新四军。

抗战胜利不久,山东组建了山东野战军,说来也怪,这山东野战军除8师外,都是新四军北上的部队,2纵是新四军2师和4师一部分,7师就是原新四军的7师。山东的部队走6万,还有20万,还是人多势众,但罗荣桓走后,新四军军部兼山东军区,这个家是由新四军军长陈毅来当了。两大方面军要联手,按现在话来说有个磨合的过程,按叶飞的话来说,当时连“大司令”(陈毅)都指挥不动,不要说其他人了。

新四军第1纵队初来乍到,就成了山东野战军第1纵队,主力的地位是无疑的。尤其是1旅有闽东红军的老底子,奏起《东进序曲》,黄桥大战顽军、车桥痛歼日寇……。但1纵队这时的“日子”还真不好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活习俗,乃至打仗的套路都有所不同,这些也就罢了。不过北人爱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入鲁境后,1纵一直打得不顺,因此山东方面很有些看法,有人甚至要新四军“滚出山东”,这一段时间对叶飞来说心里是很窝火的,多年后叶飞回忆说:“一纵入鲁六战,只有泰安一胜……”,几十年后,老将军还是耿耿于怀,感概良多。

有些事不是一句话可以说得清的,可能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打得不理想是事实,这对一支主力部队的地位是不相称的,让1纵真正能亮一手的还是在宿北战役。自内战全面爆发以来,华东战场的我军一直处在非常被动的处境中, 按陈毅的话说:“由于三月来战争,山野在淮北未获连续胜利,既未完成截断津浦的任务,内线亦未歼敌,而且丧失五个城,部队撤退多,前进没有转移多,疲困病苦,与各兄弟兵团如刘、邓、粟、陈赓等比较相形见绌……”

1946年12月,自两淮失守后,华东我军反击的时候终于到了。是时陈粟集中山野1纵、2纵、7师、8师全部兵力再加上华中9纵,在华中野战军的配合下,在宿迁对蒋军的整编11师,整编69师等进犯之敌展开了围歼。虽然最后攻进人和圩,把整26师师长戴之奇逼得“成仁”的是2纵。但此役最耀眼的还数1纵和8师,8师一夜激战夺取峰山,为战役最终胜利奠定基础;1纵像一把尖刀向蒋军纵深猛插,把整编26师与整编11师割裂出来,3旅有两个团差不多都摸到了胡琏的师部,杀得一时人仰马翻。这两支并肩战斗的劲旅,一为鲁南子弟兵,一为江东子弟兵,浴血疆场奋勇杀敌,建国后都驻守浙江。令人感叹的是,20年后的文革时期,20军与舟嵊要塞区(22军)却十分不合谐,针锋相对,这是后话了。

这一仗把老蒋整编69师吃个精光,本来还想再吃王牌11师,后因华中陶勇部的原因未能如愿。但对陈毅来说这已经够了,几个月紧锁的眉头终得以舒展,还诗兴大发留下诗篇。宿北战役对华东战场产生了重大影响,以后一路凯歌。(总体上来说)。宿北战役对20集团军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从此1纵善野战在华野有口皆碑。以后在华东战场上,这样的角色往往是非1纵莫属,那就是奔袭、迂回、穿插,就像在《沙这浜》中唱的――像尖刀直插进敌人心脏。

1纵初到山东时,摧城拔寨自叹不如山东八路,但在宿北战役后,叶飞的精气神就大大不一样了,咱一纵野战在行,攻坚也不能含糊。在鲁南战役的第二阶段,陈毅下达战令:右纵队(8师、9师、10师、滨海警备旅加4师一部共12个团,原山东部队)拿下峄城;左纵队(有华中1师,山野1纵共15个团,原新四军部队)攻取枣庄。

扫清外围后,8师白天攻城,傍晚就突破南门,第二天凌晨,整编26师师长马励武就成了俘虏,三下五除二,仗打得干净利索。但左纵队麻烦大了,华中1师(今23集团军)主攻枣庄,1纵攻打外围的齐村,齐村有整编51师133旅的旅部及一个团,约2500人,也是个不大不小的攻坚战。1纵上去的是主力1旅,这一仗1旅打得非常顺利,不到两天,就拿了下来,才伤亡百余人。朝鲜战场闻名全军的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因爆破有功,在这时已经出了名了。

华中1师第一次在山东攻城,和当初的1纵一样,打的非常艰苦,听说陶勇一度提出“罢手”了,1师师长陶勇是全军公认的战将,可不是轻易服输的人,这让粟裕吃惊不小。这时叶飞主动请缨说:我还有两个旅没动呢,攻城,不就是爆破吗?粟裕闻之大喜,那就请一纵助一臂之力。叶飞让1旅2团,2旅4团上阵,4团要推算就是原59师175团,就是以后的“沙家浜”团。粟裕还放心不下,又让善攻的8师又上去一个团。

陶勇本来就憋了一口气,眼下又有了生力军,于是1师士气大振。19晚,开始总攻枣庄大围。2团一鼓作气,连续爆破,首先突入大围,既然开了口子,各路人马纷纷涌入,连8师23团也是从这里跟进的。整编51师,这支为蒋家卖命的东北军在苦苦支撑9天9夜后,终于土崩瓦解,中将师长周毓英落得个像峄城马励武同样下场。虽然以后1纵参加城市攻坚的仗打得也不多,但拔这样一类的据点已经不在话下了。

鲁南战役后不久,也就是在1947年的1月下旬,华东局和华东野战军在临沂召开会议,即鲁南会议。会议后华东部队统一整编,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合编,华东野战军正式出现在人民解放的战场上。山东野战军第1纵队继续保留了“第一”。下属的1、2、3旅改称1、2、3师。

华东我军在宿北、鲁南两战两捷,1纵队野战、攻坚都非常出色,然而在接下来的莱芜战役中,这支已经“锋芒毕露”的劲旅将会担当什么重任呢?

今天第1集团军驻守东南沿海,20集团军屯兵中原腹地,各司其职,各担其任,装备、编制各有特点。但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两军都是半斤八两,这样就给换防带来了许多方便。

事实也正是如此,1师驻杭州,主力对主力,团对团,营对营,连对连,2师3师亦对号入座。于是,如果是英雄连队就有一比了,在荣誉室里请出一面面锦旗,而来者亦不示弱,又迎进一面面锦旗。据说,20军英模单位之多,让1军的弟兄们为之瞠目,真不愧为铁军虎贲。其中某连的一面锦旗上,“气壮山河”四个大字分外引人注目,这就是被授予“人民功臣第一连”荣誉称号的华野第1纵队第1师第1团第1连,也就是以后的58师172团1连。

这面光荣的锦旗来自著名的莱芜战役。在鲁南战役后不久,华东野战军就正式宣告成立,在1947年2月的莱芜战役中,华野的九个主力纵队悉数上阵,这一仗华野歼敌又创新记录,共七万余人,粟裕大喜过望的同时,亦不忘战役总结,其中一番话亦可作为对各军的评点。这位华野的实际领军者,毫不犹豫的把头功封给了第1纵队,他是这样说的:“在各纵队的配合上,第一纵队最吃力,虽然缴获不多,但在整个战役中起了决定作用,应算第一功。”

“决定作用”,换句话说,也就此役胜败关键所在。在莱芜大战中,由于情况变化,兄弟纵队未能到位,而李仙洲已准备突围,1纵苦战3日,终于拖住莱芜城的4万敌军。是役,蒋73军一个团向小洼进攻,坚守阵地的1团1连,在十倍以上兵力的轮番进攻下,阵地巍然不动,为这个老红军连队的历史上又写下了气壮山河的篇章。

1纵在莱芜战役中表现突出,在接下来的围歼整编74师中,更是大显身手。都说这一仗是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要取“首级”,首先要割开“百万军”。当时华野5个纵队围着74师,而蒋军10个整编师又围着华野的5个纵队。外围又有我华野5个纵队在阻援,这样的态势都是围着一个“磨心”做文章,那就是老蒋期待中心开花的张灵甫。

看了电影《红日》,一定会对发誓要报涟水之仇的6纵印象很深,6纵飞兵垛庄,断敌退路,功不可没,但1纵在此役中也是名垂青史。5月13日黄昏,我主攻部队开始出击,据战史记载:“当晚第1纵队第3师攻克凤凰山、曹庄一线,构成了阻击整编第65师的坚强阵地……第1纵队主力则从该师与整编第74师结合部向南猛插。并于14日午前抢占了天马山、蛤蟆崮、界碑等要点,割裂了整编第74师与整编第25师的联系;”这是一个十分艰险的任务,杀进去将是腹背受敌,两面夹击。当时,叶飞到野司接受任务,副政委潭震林开门见山就说:你们1纵队这个“梅兰芳”不上台,这个戏不好开场啊!这在外围的10个整编师中,黄百韬的整编25师最为积极,可见当时1纵压力之大,最紧急关头,1纵已无兵可调,幸好6纵有一个营路过,立刻被顶了上去,围歼74师是一步险棋,真是一点不假。在后来争夺主峰的战斗中,4团1连因战功卓著,被授予“孟良崮战役大功连”称号。多少年后,战场的亲历者也忘不了这一段历史,张震来20集团军视察时,亦重提往事,以激励新一代官兵。

宿北、鲁南、孟良崮三役,在三野战史上一浪卷过一浪,如果说孟良战役后,蒋介石重点进攻山东的计划已被粉碎,那么接下来山东战场的形势多少有些令后人们意外。对于“七月分兵”,喜好军史的网友们已不再陌生,有人认为是败仗,但粟裕认为是“消耗战”,中国人的词汇是很丰富的,何况要有大局观,还有辨证法,所以就看你怎么理解了。是时,内线的南麻、临朐未能得手,而外线的纹上,济宁、滕县、邹县也都是苦战未果。以后外线的1、4纵队组成的叶陶兵团一度陷入了非常被动的局面之中。

“苦不过鲁西南”,以后成了这段战事经历者的口头禅。叶陶兵团陷入重围后,老蒋此时真是喜上眉梢,以为扭转山东败局的时机到了。当时一打开报话机就听能听见一片吃“西瓜”(1纵)和“面包”的叫喊声,确实叶陶所部面临的形势是空前严峻。1纵和4纵原先分别是新四军一师的1旅和3旅,叶飞和陶勇都是争强好胜者,带的兵也一样,按叶飞的话说,“狭路相逢”互不让路,都想做“老大”。但此时“难兄难弟”却是精诚团结,风雨同舟,为跳出包围圈,陶勇不惜把主力10师拿去作诱饵,为加强10师,叶飞也拿出3团。叶陶与陈唐兵团会合时,差不多损兵过半。以至当时陈唐给中央的电文有这样的话:“……减员两万余人,武器、弹药、西药因过河、雨淋大部损失失效。多数人赤足,已完全失去战斗力……”

陈唐这样说也许还有别的原因,但当时1纵队损失惨重是事实。在接下来华野西线兵团扫荡中原,3纵队从沙土集起,真是抢尽风头,许昌、洛阳、开封攻无不克,让人感觉1纵似乎名声不显。想来1纵需要休整是其一,其二是毛泽东要粟裕率1、4、6纵队南下过江,粟裕陷入了苦苦的思索。

在苦苦思索中,粟裕终于有了一个明确的答案,那就是暂不过江,在江北打大仗,锁定的目标是五大主力之一的5军。于是“玩龙灯,钓大鱼”,灭5军成了当时1纵队的首要目的。虽然这条大鱼没能钓成,但粟裕在豫东与蒋军展开了一场空前的大战,大获全胜,不然的话粟裕真不好“交差”了。

3、8纵队攻下开封后,粟裕又在豫东大平原上杀了一场地地道道野战,那就是睢杞战役,也就是豫东战役的第二阶段。由1、4、6纵队组成的突击集团在叶飞统一指挥下,向区寿年兵团展开了围攻。穿插本是1纵的拿手好戏,1师一夜打下16个村落,在75师和72师间割开了一条十几里路长的口子。常郭屯是围歼区兵团的关键,1师在常郭屯打得非常激烈,最后叶飞把纵队警卫营都用上了。此役,4团4连的5班长,三级人民英雄马思进在丘屯战斗中光荣牺牲,被追授“一级人民英雄”称号。

以后,1纵队没赶上“中秋夺城夜”,济南城头杀声如潮,担负打援的1纵队,却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但在淮海大战中,1纵队很快接到了一部重头戏。窑湾一仗,广东63军彻底玩完,让这支劲旅自豪的是,这台戏是1纵队独家唱的。战前,粟裕还不放心,打电话来问有把握吗?当时叶飞因病不在任上,副司令张翼翔一口回答没问题。战斗打响后,主力1师一马当先,由东门突入窑湾,为全歼63军立下大功,2团4连被授予“窑湾战斗第一大功连”,而2团5连也获得了“窑湾战斗第二大功连”的荣誉称号。淮海战役是一场血战,1纵伤亡7000余人,但歼敌超过40000,在华野排名第三。

1949年1月,华野第1纵队整编为三野第20军。自“百万雄师过大江”后,三野的两仗对比非常鲜明,郎广战役是在国军一路溃败中完成的,淞沪战役却仍然是一块难啃的骨头。上海的攻坚战,是解放战争中最大的城市攻坚战,很少城市攻坚的20军也投入了这场战火之中。参战的有9兵团和10兵团,以后又增调了23军和25军,这10个军中,与这座大城市的关系而言,还数20军。因为20军的前身,新四军1旅、18旅、浙东游击纵队就是战斗在京沪杭一带,新四军中的上海藉骨干,就数20军多,有个小故事,说来也挺感人,我不妨简单再说几句。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当解放大军进驻大上海后,就不断有人打听当年从军的亲人。一天,陈毅亲自接待了一位母亲。让陈毅奇怪的是,这位老人同样身着黄军装,原来事情是这样的:这位老人的儿子于1938年参加了新四军,内战爆发后,为躲避国民党迫害,组织又把老人送到胶东,老人就在那里正式参了军,在被服厂工作,以后又辗转到大连,还是正连职干部。上海解放后,又专程回来寻找儿子。

陈毅对这样一位革命的老妈妈当然也充满了敬意,于是问道:“您的儿子叫什么名字呢?”

“姓蔡,名群帆,38年入伍。”

陈毅听了,就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本本,上面记着三野所有团以上干部的名单。陈毅看着看着就乐了,20军的参谋处长不就叫蔡群帆吗?于是立即派车把这位老妈妈送到20军所驻的嘉定。蔡群帆抗美援朝时任60师参谋长,后任上海警备区副参谋长。

1945年2月,太平洋上的硫黄岛激战正酣,福雷斯特尔(以后的美海军部长)望着摺钵山上的升起的星条旗,无限感慨,留下这样一段话:“摺钵山顶升起那面旗,意味海军陆战队名垂青史五百年。”说美军征战天下,血洒五洲,首推海军陆战队,美国军中之军之强悍世上无人不知。

20军一出国门,就赶上第二次战役,对手就是陆战1师。20军1950年11月入朝到1952年9月回国,时间不算最长,但却是朝鲜战场最艰苦的两年。可以说在20集团军的战史上,这是一段极其可歌可泣的历程。据《志愿军人物录》中的记载,志愿军一级英模20军占各军之首,至少在一个层面上反映了20军在朝鲜战场的英勇表现,20军的杨根思和15军的黄继光是朝鲜战场上最为“经典”的英雄。不用说,当初毛泽东是打算吃掉美军的这个王牌师,如果有制空权,如果多几门大口径火炮,如果有抵御严寒的冬装……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长津湖之战永远成了美陆战1师的恶梦。这是强者与强者的较量,当美国士兵最后爬上1081高地的时候,也不无敬意地说:“这个阵地的中国第60师,忠实地执行了它的任务,顽强战斗到底,无一人生存。”180团2连所有官兵都冻死在阵地上。

1996年秋,中国东南的福建沿海电闪雷鸣,杀声阵阵,陆海空三军轮番上阵,各抡重锤,多年深藏不露的二炮也频频发威。台岛一时风雨飘摇,风声鹤唳,兵法云:兵者诡道也。心神不宁的山姆大叔,匆忙放出两条航母,以探虚实。按时下的一些说法,当时我有夺取澎湖意图,从而一举打断李登辉台独的脊梁骨。

由于出了一个众所周知的内奸,这一计划得以搁浅,时过境迁,真像如何已不再重要,但不管怎么说,这是一次规模空前的陆海空三军协同登陆演习,我第1集团军、第31集团军、第42集团军当仁不让一马当先,拿出18般武艺。但说动真格三军联合作战,还数陆军第20集团军。

1952年10月,20军从朝鲜回归大本营华东军区,在山东停留一段日子后,驻防浙江。20军的前身苏浙军区的2纵.4纵,在浙江不仅打过仗,更重要的是60师整个是在浙东成长起来部队,的确是有一种回到故土的亲切。说实在话,60师(浙东游击纵队)北上前也没打过大仗,对多数人来说,大凡一支有点名声的部队,一是要有著名的将领,所谓名将,更重要有参加过几次影响重大的战役或战斗。1955年1月18日,我军出动飞机184架,大小舰艇188艘,陆军的主角就是第60师的4个加强营,即主力团178团(原浙东游击纵队的三支队)、180团2营,目标一江山岛。

60师在20军中排名老三,从部队成长资历上来看该是没什么可说的。59师是原新四军6师的18旅,而浙东纵队司令何克希就任过6师的副参谋长。但此时的60师已是今非昔比了,要说60师在20世纪末几轮大裁军中最终“胜出”(保住了番号),在我看来,这也有一江山之战的汗马功劳,一江山之战对军友们来说无人不知,从此60师名垂青史,这话不算为过。

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我军一直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著称,这一仗就倒过来了,杀鸡用了牛刀,这是一点也不夸张的。不过需要说明的是,拿下一江山岛只是拉序幕,好戏还在后头。战史上这一仗又称大陈战役,当年在上、下大陈岛上驻有国军两万人马,一江山岛只是大陈岛的门户而已,算来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战役。(是役,对先取一江山还是先取大陈分歧不小,多数人主张先打大陈。但浙东前指司令张爱萍力主先攻一江山,这一作战方案最终得以通过。)

1955年1月18日8时整,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首战一江山岛,捷报传来,毛泽东主席高兴地说:“一江山岛登陆作战,打得很好,我军首次登陆作战是成功的。”时任华东军区参谋长的浙东前敌指挥部司令员张爱萍不由诗兴大发,他的《沁园春""一江山渡海登陆战即景》是这样写的:

东海风光,寥廓蓝天,滔滔碧浪。看骑鲸蹈海,风驰虎跃;雄鹰猎猎,雷掣龙翔。雄师易统,戎机难觅;陆海空直捣金汤,锐难当。望大陈列岛,火海汪洋。

料得帅骇军慌,凭一纸空文岂能防。忆昔,西西里岛,冲绳大战,何须鼓簧。固若磐石,陡崖峭壁,首战奏凯震八荒。英雄赞,似西湖竞渡,初试锋芒。

张爱萍内心的喜悦溢于言表,这一仗被称为小诺曼底登陆,上上下下都非常重视,慎在初战,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更重要的是,美国和老蒋鉴订的《共同防御条约》墨迹未干,中国人民有必要在这个时候给以有力的当头棒喝。直到战役发起的前一天,总参还来电话,建议战役推迟。张爱萍反复考虑,觉得还是要按原计划进行。

红旗插上一江山岛不过两个个小时,第二天肃清残敌,彻底结束战斗。一举拿下一江山,虽然是意料中的事,但这一仗付出代价之高,在军中也有非议,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打赢了麻将输了钱”,伤亡超过了敌军(1.3:1),其中阵亡393人。从战史上来看,淮海战役66天,陈再道的2纵,也就是以后的第10军,也就阵亡438人。61师在舟山登步岛碰了钉子,被国军吹得神呼其神,阵亡也大致是这个数。以此推论,1师在老山作战半年,阵亡三百余人,所以说这一仗是激烈不如说是惨烈了。总结起来,要说的问题很多,除有三军协同,战术指挥等等之外,国军难得一见的“牺牲精神”也是重要原因吧。一江山之战,毙敌500多,俘敌亦500多,差不多是非死即伤了。一江山守军司令王生明是蒋经国钦点的胡宗南爱将,最后引爆手榴弹,算是真正做到了士为知已者而死。台湾高雄曾有一条以他名字命名的“生明路”。

虽然是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但我始终觉得只有“脚踏实地”才算是到手的胜利。所以参加一江山之战的20军第60师表现最终决定成败。过去常说“共军”用“人海“战术,这一回让国军长见识的还有“火海”,这一仗60师的喷火兵大发神威。也许是我的少见多怪,当年陆军师一级喷火连的编制恐怕不多吧?(上个世纪七十年代20军军部有防化连,因在文革中被江青当作大棒使,而名噪一时。我以为喷火装备多列装防化部队中。)陆军第60师也就是今天的摩步第60旅。

战争年代提起华野一纵(20军),都说该部善野战,有朝气。善野战不再说了,有朝气,从一个意义上说,也就是思想活跃,不甘人后,这也许军中多文化人有关。由于地域的原因,这支部队历来善待文化人,中国许多有名望的作家都在这支部队从过军,鲁迅先生的弟子的老作家黄源、家喻户晓《百合花》的作者茹志娟、还有著名作家邓有梅,当年都随华野1纵转战过。前些年,济南军区政治部有个创作员叫张廷竹,据说是在火车上被20集团军一位“伯乐”相中,特招入伍。张当时可能已近而立之年,对当兵来说是“半路出家”了。

不甘人后,换句话也可以说敢于冒尖,这在今天是很符合时代精神的。由于政治斗争的尖锐与复杂,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中,20军走了一段弯路。责任应该是当时的主要领导人来承担。南萍,山东长山人,来自35军;熊应堂,湖北红安人,来自25军。两人军阶同为少将,但熊是五五年授予的少将,所谓八百开国少将。文革时期一个新闻片有这样的镜头,毛泽东在接见军队代表时,把许世友拉到另一个军人的身旁,这个军人就是20军军长熊应堂。熊1928年当的兵,就资格而言和多数上将也不相上下了。曾任华野7纵19师师长(23集团军68师),三野25军副军长。毛泽东知道许、熊不和,故作此举,希望来个“将帅和”。但许、熊终没能走到一块。一支部队和上级和友军长期协调不好,很犯兵家大忌。树挪死,人挪活。但千军万马调防不是儿戏,但在毛主席去世的前一年,还是下了调防决心。

20军重返豫东,转眼30年了,真是30年河东,30年河西。我以前说过,河南驻有第四野战军的两个“大腕”级的军,54军大名鼎鼎,但在我想来,54军再有名声还能大得过43军?最终的结果现在是明了的,20军番号保住了,今天看来,这个番号有更大意义,当年粟大将最得心应手的劲旅,一、四、六纵,也只是20集团军“硕果仅存”了。

百万大裁军后,由于陆军的合成,20集团军也步入了一个“辉煌”时期,坦克11师的编入,128师的“加盟”,20集团军的实力可以说空前。但新的历史条件下,“百军之杰”也在“与时俱进”中,有人说,20集团军是“最轻”的集团军之一,标准的五旅的编制,2万来人与集团军帽子名不符实。这顶帽子不要也罢,但好在当年“兄弟”都在军中,58师整编为机步旅,据说是中国陆军第一个装备轮式装甲车的机械化步兵旅,机械化装备早于今天大红大紫的127师,足见军方对该师的重视。摩步第60旅一营是原59师的175团,即很有名声“沙家浜”团,可以说60旅是两师主力合编而成。从这个角度说,真是“打虎还靠亲兄弟”,几十年过去了,能抱成团的,也是屈指可数了。

1979年的中越战争中,58师领命出征,只是姗姗来迟,赶了个后马梢,58师纵是“高手”,只叹英雄无用武之地。今天,陆军第20集团军虎卧中原,雄视八方,枕戈待旦,重任在肩。他年若有战事,极有可能与第1集团军并驾齐驱,同为操戈之前锋,龙腾虎跃,奋勇争先,谁执牛耳,也未可知呢?